- 52.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单元 第4课
一、双基夯实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重湖(chónɡ) 珠玑(jì) 千骑高牙(jì)
B.罗绮(qǐ) 叠(yǎn) 暮霭(ǎi)
C.雨霖铃(lín) 都门(dōu) 无语凝噎(yè)
D.天堑(qiàn) 羌管(qiānɡ) 参差(chā)
【答案】 B(A.玑:jī;C.都:dū,噎:yē;D.差:cī)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寒暄 白内瘴 世外桃源 桃园结义
B.藉贯 黄粱梦 首当其冲 手屈一指
C.家具 林阴路 欢呼雀跃 声名鹊起
D.修葺 终身制 心无旁鹜 趋之若骛
【答案】 C(A.白内障;B.籍贯、首屈一指;C.书写全对(特别要注意“林阴路”这个短语,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字在“树阴”、“林阴道”两处改为“阴”字);D.心无旁骛、趋之若鹜(“骛”,动词,追求;“鹜”,名词,野鸭子))
3.下列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C.“云树绕堤沙”一句,写入云的高树环绕着钱塘江堤的沙路,写的是江边之景。词人要我们将注意力转向从城市东南流过的钱塘江。
D.“怒涛卷霜雪”一句,写奔腾的江涛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是水上。“天堑无涯”一句,则补足钱塘江的雄伟、广阔和险要。
【答案】 B(“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自古”一词不是“和古人一样”的意思,而是“从古到今”之意,所以B项理解不准确)
4.对词中语句的解读和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都门帐饮无绪”,与落笔四字呼应,这一句明写送别的地点,同时暗示了送别时的情感。“无绪”即没有心思,将词人的情感世界置于送别的大环境之中。
B.“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我这一走,至少得有一年,恋人啊,纵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纵然有深情蜜意,我还能向谁诉说?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为眼前之景,是实写;“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像之景,为虚写。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直抒胸臆之笔。
【答案】 C(“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想像之景,为虚写)
5.对《雨霖铃》上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通过对景色铺写为下文设伏笔。
B.“都门”两句以精练之笔,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留情正浓,一边兰舟催发急。
C.“执手”两句紧承上二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炼有力。
D.最后两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以下,一气流贯。“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别愁。
【答案】 D
阅读《雨霖铃》,回答下面的问题。
6.对词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幽静清新的景色,表达作者恬淡自适的心情。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了旅人前途的广阔。
D.“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答案】 B
7.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 C
8.下面各句均摘自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古诗词,说说这些诗句有何共同之处,试用《雨霖铃》中的一句词加以概括。
①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④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⑤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⑦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些诗都表现了离别的悲伤,即多情自古伤离别。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9.词的上阕描写了送别的典型环境,请按要求摘引原文词语作答。
①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__。②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_。③送别的地点是________。④送别的天气是______________。⑤送别的心绪是________。⑥送别的表情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寒蝉凄切②晚③长亭(都门)④骤雨初歇⑤帐饮无绪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0.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回答问题。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 )
A.幽静的 B.清凉的
C.凄冷的 D.明丽的
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 )
A.凄苦的 B.烦恼的
C.恬淡的 D.空虚的
【答案】 ①C ②A
11.这首词上下两片写作侧重点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片写离别场面,重在描写情态;下片写别后想像,重在刻画心理。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2.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好。“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更表现出战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语意相近即可)
13.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②。
【注】 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隐居不仕。②“海上心情”,用苏武牧羊典。《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4.这首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因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感而作。写出这个节日的名称及词中暗指这个节日的景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元宵节(或“上元节”);银花、戏鼓、明月。
15.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概括三个词组的含义:“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故山寂寞而漫长的岁月;“海上心情”指自己忠贞不改的民族气节。②写法特点:三组名词意象叠加(或:三个名词性短语并列),对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只用抒情之笔虚点。③效果:读来别具一种沉郁苍凉、凄凉悲苦、欲说还休之致。
四、高考热点
16.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所谓“盛世”,这个概念是有标准的。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
①盛世,是指长时间的持续繁荣,灿然文治,赫赫武功
②按严格的标准,只有两个盛世,即盛唐和康乾盛世
③世者,世纪也,也就是一个百年
④按宽泛的标准,则还可以加上汉代的文景之治与武帝前期
序号______________
【答案】 ③①②④(①③是相对的,都是解释“盛世”的含义。②④是一组,解释不同标准下的盛世,按逻辑顺序排列即可。)
17.腾讯网投放了一则森马集团有限公司关于休闲服装的宣传广告:“我管不了全球变暖,但至少我好看!”这则广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网民强烈批评它带来的负面效应,森马方面大呼冤枉,认为广告词是有积极内涵的。请分别用一句话为双方辩护。
(1)森马集团: (2)网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森马集团: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
(2)网民:缺少公益心,缺乏社会责任感。
18.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山间的溪流,并不因为大海就在山下而停止歌唱;
路边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就在身边而含羞躲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铺路的石子,并不因为高山就在眼前而自惭形秽;墙角的野花,并不因为牡丹就在身边而黯然神伤。
(五)读写创新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不论古人还是今人,对某种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都有过“怕”的经历和感受。关于“怕”,你有哪些直接经历或间接体验呢?它会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呢?请以“怕”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向】
这个话题审题难度不大。入口较大,但出口大不大,就看写作者的功底如何了。善于联想、储藏材料丰富、善于组织行文的同学,可以有极其广阔的发挥天地,反之,就有可能思维囿于一隅,文章平平淡淡。
“怕”,当然是一种心理活动,是由某事引发的一种畏惧甚至恐惧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必须是全文的中心和重心。但“怕”的表现也不只是心理活动一种,还可以表现在表情、动作、语言等多方面,最好让许多方面共同来表现“怕”,力避手法单一。
【佳作赏读】
清风冷月
薄暮冥冥,我在灯下一遍又一遍地读你的《离骚》。汨罗江畔,那幅《屈子行吟图》,不停地在我的脑海中翻涌。你的低语,你枯槁的形容,还有你那憔悴的脸色,都在诉说着一种无奈,巨大的无奈。(这里虚拟的情景,但并不妨碍真实情感的表达。“薄暮冥冥”一开始就渲染出一种哀伤的氛围。想象中的屈原的形容和脸色,也为下文定下了忧伤哀愁的基调。)
你应该是顽强的,但最终,你还是同这滚滚的汨罗江水一起流向远方了。你还是没有坚持,难道你怕了吗?我遥望星空,多么希望你能够给我答案。(点题)
清风冷月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史书告诉我,你多次徘徊于汨罗江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今天汨罗江畔的香草应当记得住,你的声声叹息,无奈的叹息。(第一重渲染。联系史实和屈原作品中的诗句、物件,并虚拟视听,带给人强烈的感染。)
清风冷月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抹残阳中,一只孤雁向南飞去。一片落叶,画完了生命中最后一支弧线,缓缓地落进江里。环境太压抑,世俗太污浊,大雁选择了远离,落叶选择了消亡,你也选择了落叶。(第二重渲染。残阳,孤雁,落叶,三个典型的哀伤意象连缀起来,铺排而成了凄迷哀愁的意境,读者容易感同身受,引发共鸣。)
你怕了吗?(此一问有如与屈原对话的巧妙,实未见而虚已见,别有韵味。)
清风冷月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直到有一天,我听到了你和渔父的对话。是啊,为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随其流,扬其波,不是你的生命信条,顺从奸佞从来就没有在你的人生字典里出现过。(第三重渲染。向屈原发出质问,后替屈原做了回答。倘回答的方式变为“我透过厚重的《离骚》,分明看到了字里行间凸出了这样一些字‘我的人生字典里,永远没有顺从奸佞字样’”,就更见细腻之功。)
清风冷月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我读到了“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您曾经的信仰是那么坚定,我愈来愈怀疑我的疑问。(第四重渲染)。
清风冷月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我仿佛听到了百姓驾着龙舟在江上呼唤,呼唤他们的三闾大夫。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像您这样的好人,却选择了投江。我也不理解,尽管我能意识到那也许是“怕”。(第五重渲染。以虚拟的情景衬托屈原品格的高贵,同时加深了先前的“不理解”。)
清风冷月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行的途中充满艰险,尽管您一开始满腹豪情,但当心力憔悴时,没有人能和您站在一起时,这种艰险就变成了无法逾越的高山。我渐渐懂得了,这是一种绝望。(第六重渲染。对“不理解”做了理解,几乎认定了屈原是“怕”,为下文使自己的认识翻版先行俯伏蓄势。可谓尺水兴波。)
清风冷月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我震撼了,这是一种令天地动容的大义大勇!这不是怕,我肯定。(第七重渲染。推翻先前自己的认识,对屈原的投江重新认识。这是思考反复后的认识结晶。)
清风冷月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您一生高洁,却选择了在水中洗涤世俗带来的污垢。您是倔强的,您是勇敢的,您勇敢地选择了另一种斗争方式,而不是苟活于世。(第八重渲染。强化了新的认识,并对新认识适当深度延伸。)
清风冷月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落叶划着优美的弧线落进江里,激起了层层涟漪。(第九重渲染。以景物描写收束,很有象征意味,同时,不直接表达自己情感,言约意丰,余韵悠长。)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给人超凡脱俗的感觉。清清丽丽,如小溪九曲回环;柔柔婉婉,似琵琶轻拢慢捻。总是有一种幽雅的气息投射出来。这种气息,就是读书的积淀,就是思考的外化,就是一个素养较高的学子的心的律动。
本文巧选了屈原怀石自沉汨罗江的事件,把这一事件分成了几个思考点。这几个思考点大体按时间顺序出现,从“行吟泽畔”“泽畔叹息”,到“自沉汨罗”“对话渔父”“百姓呼唤”“心力憔悴”等,虽时空多次转换但不觉其混乱,未完全按照事件各环节应有的顺序行文,反而有一种真实——思考的无序的真实。
全文十几个段落,从第三段开始,每个段落开头都以“清风冷月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起笔,渲染了忧伤低缓的情境,烘托出了凄冷孤寂的氛围。这处景物描写,有屈原虽“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谗人间之”是后自投汨罗的千古忧伤,也有作者本人对一代贤良的深切缅怀和对不公世道的深思忧愤。“复沓渲染式”的结构被作者完美地演绎了出来,加之文句意蕴丰厚,角度别出心裁,更加惹人眼,悦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