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50 KB
  • 2021-05-13 发布

至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卷文言文汇总

  • 4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07年至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卷言文归类)英雄气魄是苗族神苗族神话变的主题【文言文归类】‎ 目录 高考文言文归类整理(实词) 2‎ 高考文言文归类整理(虚词) 10‎ 高考文言文归类整理(内容理解分析) 16‎ 高考文言文归类整理(断句) 32‎ 高考文言文归类整理(翻译) 35‎ 高考文言文归类整理(翻译 特殊句式) 44‎ 高考文言文归类整理(实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2007年广东卷)‎ ‎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询问 ‎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友好 ‎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味 ‎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记载 ‎【参考答案】D ‎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结合上下文作答,并熟记教材中标注的重点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解析】“录”是“抄写”之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2008年广东卷)‎ ‎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 ‎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 ‎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 ‎【参考答案】C ‎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重点实词的理解能力,需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考生应注重对教材中重点实词的识记能力。‎ ‎【解析】A“振”应为“赈济”,通“赈”;B“收”应为“抓获、扣留、收监”;D“悦服”应为“高兴地降服”‎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2009年广东卷)‎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参考答案】B ‎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所考查的四个实词,都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且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 ‎【解析】A.奇:意动用法, 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2010年广东卷)‎ A.上语诸侯曰… 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 放置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 D.噫!我固无姜 祸患 ‎【参考答案】D ‎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重点实词的掌握能力,题中的实词可根据原文语境推断出词义和用法。‎ ‎【解析】A语:动词,告诉;B委:舍弃,丢弃;C识:意识到,知道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1广东卷)‎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碰到 ‎【参考答案】C ‎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重点实词的掌握能力,题中的实词可根据原文语境推断出词义和用法。注意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解析】A“苦”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苦”;B“纵”应译为“开放”;D“抵”应为“到达”。‎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1北京卷)‎ A. 有难成而易败者 败:毁坏 B. 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 易:平坦 C. 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反:返回,这里指收回 D. 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 而求小善 略:简略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重点实词的解释能力,需结合上下文作答。‎ ‎【解析】D的“略”是“主要”的意思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1 江苏卷)‎ A.一县大耸 耸:震惊。‎ B.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 C.甲不能戟士. 戟: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实词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识记教材本中的重点实词 ‎【解析】B易:轻视、看不起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011 浙江卷)   A. 第明经 第:考取。   B. 吾所不及 嫌:疑忌。   C. 俾其守约束 俾 :使   D.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实词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析】方:比拟、相当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1 山东卷)‎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析】渝,应译为“改变、违背”‎ ‎4、对下列句子中 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1 安徽卷)‎ 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析】D,归:使回家 ‎9.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1 天津卷)‎ ‎ 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 齿尊:年长受尊崇 ‎ B.请者必当其人 当:充当 ‎ C.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 累: 累积 ‎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漫漶:模糊不清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重点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析】当:相当、相称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1 福建卷)‎ A.舟次彭泽 次:排列 B.芜秽充斥 秽: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 怃:失意 D.起佐郡 起:起任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解析】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B、C、D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A项“次”解释做动词“排列”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停留”。 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A项正确。‎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1 辽宁卷)‎ A.仍充岭南采访使 充:代理 B.庆礼躬至其境 躬:亲自 C.遂罢镇兵五千人 罢:撤去 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 乖:背离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实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解析】A、“充”在这里是“担任”“充任”的意思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1 湖南卷)‎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评 ‎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重点实词的含义与用法的解释能力,需要联系上下文 ‎【解析】B拔是“超出”之意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1 湖北卷)‎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 物故: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顾:回头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重点实词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联系上下文,同时在日常学习中识记重点的实词的含义与用法。‎ ‎【解析】顾:只是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1 重庆卷)‎ ‎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将要 ‎ D.公仰视木顾使者日 顾:回头看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重点实词的含义与用法的解释能力 ‎【解析】趣:催促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1 四川卷)‎ A.徐至庭前徐:缓慢 B.安可厕诸君子间厕:置身 C.惠之谷惠:赠送 D.刺船而去刺:乘坐。‎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重点实词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对教材中标记的重点实词把握通透。‎ ‎【解析】刺:撑 ‎10.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1 江西卷)‎ ‎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重点实词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对教材中标记的重点实词把握通透。‎ ‎【解析】A.比的本义为“并列;并排”,《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如: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B.“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矫即假托之意C.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列传》)“指”同为“旨”通假字,即意旨,文中就是这个用法。‎ ‎8.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1 全国卷I)‎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蔻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实词意义的掌握程度 ‎【解析】延:宴请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2010 福建卷)‎ A.未及属稿 属:撰写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 具:完备 ‎ C.遂大困,寻死富阳 寻:不久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贾:商人【参考答案】D ‎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实词的含义与用法的理解能力。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D项正确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B、C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D项“贾”解释做名词“商人”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做生意”。 ‎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0 安徽卷)‎ A. 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 家:定居 B. 远近蛮夷,莫不款附 款:款待 C. 是岁,大有年 年:收成 D. 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 总:统领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实词的掌握能力 ‎【解析】文言文实词多为一词多义所以答题时要根据具体语境解答题目,联系上下文。款应译为“诚恳地、恳切的”,‎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0 江西卷)‎ ‎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薄:轻视 ‎ ‎ B.除福州观察使 除:授予官职 ‎ C.继迁兵相随属 属:连接 ‎ D.公愀然日:孔中丞岂害某者乎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实词的掌握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薄”的确有鄙薄、轻视的意思,但判断实词是否使用正确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薄,迫近,引申为进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0 辽宁卷)‎ A.而未尝干人荐举 干:请求 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 尚: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身:自己。‎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010 四川卷)‎ A.长安中奸猾浸多 浸:逐渐。‎ B.悉籍记多 籍:凭借。‎ C.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 内:里面。‎ D.赏所置其魁宿 置:放置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 B项“籍”的意思是“造册登记”;C、“内”,通“纳”,是……进入;D、置,处置。‎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2010 天津卷)‎ A.乃易其敝衣 敝:破旧 B.女角遽反 遽: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具事:陈述事实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嶦军 发:发放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发,在文中是“打开、拿出”的意思。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多义词,关键在于用“语境定意”法的运用。另一个难点是“具事”,方法是语境推断法,选项与文中语句互相参验。‎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0 重庆)‎ A.得鳜尺许以馈 馈:进献 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治:追究 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 第:住宅 D.贫甚,质女婢于人 质:人质 ‎【参考答案】D ‎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词的掌握程度 ‎【解析】质:典当、抵押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0 江苏卷)‎ ‎ 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 ‎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 ‎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词的掌握能力。‎ ‎【解析】B.容止: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止”即有“居住、止息”意,所以此词不单指“形貌”。‎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2010 浙江卷)‎ A.鲜有屈焉 屈:屈辱。‎ B.鸠率僧旅 鸠 :聚合。‎ C. 将加大辟 大辟:死刑 D. 遗其珍物 遗:赠送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实词 ‎【解析】屈:屈服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0 湖北卷)‎ 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 B.场功甫毕 甫:刚刚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 D.籍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解析】鄙,见识浅薄。‎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10 山东卷)‎ A.道人濒行 濒: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遽薄京师 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 ‎【参考答案】D ‎【考点】考查考生对实词的掌握程度 ‎【解析】卒:通假字,通“猝”仓猝的意思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0 全国卷I)‎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实词的意义的掌握程度 ‎【解析】宠:宠爱。‎ 高考文言文归类整理(虚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2007年广东卷)‎ A. ‎ B. ‎ ‎ 心恚愤而无如何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 ‎ 何前是而今非也 以是益疑狐妄 D. ‎ C. ‎ 郭具言所苦 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参考答案】D ‎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虚词含义与用法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熟记教材中标注的重点虚词,加以学习。‎ ‎【解析】A“而”连词,但,却,表转折;B连词,表示原因;C所字结构;D连词,由/介词,引出处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2008年广东卷)‎ ‎ A、因家庐江寻阳焉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 与贼战,斩首数百 ‎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 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 又破之,奔于临贺 ‎【参考答案】A ‎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虚词的理解能力,结合语境作答,需要考生熟记教材重点标出的虚词,用法及含义。‎ ‎【解析】A连词,于是/趁机;B都是介词,和;C都是连词,译为“用来”;D都是介词,译为“到”。‎ ‎7、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3分)(2008年广东卷)‎ ‎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参考答案】B ‎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代词的含义和用法的识记能力,需要考生结合上下文作答,熟记教材中对代词含义与用法的解释。‎ ‎【解析】A“之”动词“到”;C代词,指代“杜弘”,不是宾语前置;D“之”起提携宾语的作用。‎ ‎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2009年广东卷)‎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参考答案】D ‎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解析】A.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当,可。 B.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以何”的倒装,用 / 用来 。D.都是竟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2010年广东卷)‎ A.今俞瑱得之 乃令吴玉守之 ‎ 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 C. 降家皆为上所杀 儿为所误 ‎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参考答案】B ‎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虚词的掌握能力,结合原文语境可推断出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本题虚词常见于教材中,考生要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 ‎【解析】A都是代词,指代居庸关;B介词,被,表被动/介词,给,表主动;C都是介词,被;D都是介词,引出地点,译为“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2011广东卷)‎ A 其智能亦自可韬 B. 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语其妻曰…… 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 C. 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D.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 ‎【参考答案】B ‎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虚词的掌握能力,结合原文语境可推断出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本题虚词常见于教材中,考生要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 ‎【解析】A“其”都是代词,指代罗提督;C“之”都是代词,指代罗提督;D“且”都是副词,译为“将要、快要”;B第一个“以”是介词,凭借。第二个“以”连词,表顺承,不译。‎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011 北京卷)‎ A.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B.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C. 使曹子计不顾后 使管仲出死捐躯 D.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论其臣也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虚词的理解能力 ‎【解析】C两个“使”都表假设之意,译为“假如”;A而,表转折,译为“但是”/而,表顺承;B为,介词,译为“替,给”/为,动词,译为“是、作为”;D“臣”,名词作意动用法/臣,名词,译为“臣子”‎ ‎8.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011 北京卷)‎ A. 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 B. 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 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 D. 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难,不可谓勇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对虚词的运用能力,需要考生在日常学习中熟悉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解析】D“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两个分句间是顺承关系,不应补上表示转折关系的的“”然字。‎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2011 浙江卷)   A. 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B. 因极推引    公之逮所由使也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 逸则富以康 D.保邦于未危    醉则更相枕以卧 室西连于中闺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解析】A所字结构,所+动词表名词性词组/“所”字只是一个结构,与“逮”字构成的整体解释为被逮捕。B于是。C表并列/表修饰关系。D在/介词,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011山东卷)‎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解析】A向/和;B表修饰/表顺承;C都表承接,译为“那么”;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译为“的”‎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011 安徽卷)‎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解析】A代词/助词;B副词,于是/介词,通过;C介词,把;D副词,才/副词,译为“竟然”‎ ‎10.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011 天津卷)‎ ‎ A.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 ‎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B. 官于是者,其文优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C.其于是书也有功 ‎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今则有两序矣 于其身也,则坦向焉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析】A连词,犹/连词,译为尚且;B介词,在;C助词,表停顿;D连词,译为就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011 湖南卷)‎ A.则或咎其欲出者 ‎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虚词“其”含义与用法的理解、识记能力 ‎【解析】A指示代词。译为“那个”;B人称代词,译为“他”;C人称代词,作定语,译为“他的”;D副词,译为“一定”‎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011 四川卷)‎ A.欲一见而不能吾尝终日而思矣 B.先生岂其人邪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徽之先生何在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来侯谢之意掭以尖草,不出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虚词的掌握能力 ‎【解析】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其,代词/副词,表祈使;C何,疑问代词,前置宾语/“以何”译为“凭什么”‎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2011 江西卷)‎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虚词的掌握能力 ‎【解析】B,连词,表因果,译为“因而”/连词,表转折;A均为连词;C均为介词;D均为介词。要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这题一般多考查“相同”,今年考查“不相同”,重在审题。‎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2010 江西卷)‎ A.‎ B.‎ C.‎ D.‎ ‎【参考答案】C代之所得俸禄;指示代词,这。(A、连词,都表承接B介词,都译为“在”D助词,都可译为“啊”)‎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在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这题一般多考查“相同”,今年考查“不相同”,重在审题。‎ ‎【解析】C代之所得俸禄;指示代词,这。A、连词,都表承接B介词,都译为“在”D助词,都可译为“啊”。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010 四川卷)‎ A.以郡更察廉为楼烦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久之乃得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得赤丸者斩武吏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疾病且死 不出,火且尽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程度。‎ ‎【解析】A项都是介词,凭……的身份。B项前一个是副词,才;后一个是副词,于是,就。C项都是……的人;D项都是副词,将要。‎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010 天津卷)‎ A .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儒” 因泣下霑矜,与武诀去 B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 斧斤以时入山林 D 一夕,为海潮所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知识,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 A项两个“因”都是副词,“就”的意思。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是连词,但表示承接(顺承)关系。C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把”的意思。后一个“以”是介词,“按、在”的意思。D项前一个“为”是介词,“被”。后一个“为”是动词,“成为”的意思。‎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010 浙江卷)‎ A. B. ‎ C. D. ‎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能力。‎ ‎【解析】B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A大概/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语气;C语气助词/兼词;D到/对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010 山东卷)‎ A.童子亦欲学之乎 B.遂言甫于朝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D.听其召募 ‎ 以勇气闻于诸侯 其皆出于此乎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虚词的掌握能力 ‎【解析】B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A代词,指代八阵图/助词“的”;C介词,凭借/介词,因为;D代词,他、语气副词,大概 高考文言文归类整理(内容理解分析)‎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 (3分) (2007年 广东卷)‎ A. ‎ B. ‎ ‎ 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又复视浣卷,类冗杂可删 ‎ 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 于是渐不信孤 D. ‎ C. ‎ ‎ 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 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 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 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参考答案】B ‎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对文中信息的整合能力。在解答此类题目,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围绕“虚心与骄傲”加以筛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的要求相对应。‎ ‎【解析】“又复视……可删”的实施者不是郭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007年 广东卷)‎ ‎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 ‎ 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 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 ‎ 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 ‎ 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 ‎ 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 ‎【参考答案】C ‎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注意文章细节,结合全文作答。‎ ‎【解析】“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错。并非当时就明白的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2008年广东卷)‎ ‎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标准答案】C ‎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理清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问题,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解析】A“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B文中“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D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 ‎⒎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2009年广东卷)‎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围绕“胆量非凡”加以筛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对应。可先找出不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句子,再用排除法,如本题中①④⑤并非直接体现诚信,由此可排除ABD选项。‎ ‎【解析】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 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删除BD选项,答案选C。‎ ‎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2009年广东卷)‎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解析】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3分) (2010年广东卷)‎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值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参考答案】D ‎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对文中信息的整合能力。在解答此类题目,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围绕“料事如神”加以筛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的要求相对应。此题可用排除法,可先找出不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 的句子,如本题中的①②并非直接体现料事如神,由此可排除ABC选项 ‎【解析】排除法。①,地势之要,②,喻证地势之要,皆与“料事如神”无关。‎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2010年广东卷)‎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参考答案】C ‎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理清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问题,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解析】“被敌方间谍获知”,错,是间谍为敌方所获,从而获知有关情况。‎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3分)(2011年广东卷)‎ ‎①公学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侯船过,随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参考答案】B ‎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对文中信息的整合能力。在解答此类题目,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围绕“足智多谋”加以筛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的要求相对应。此题可用排除法,可先找出不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句子,如本题中的①⑥并非直接体现足智多谋,由此可排除AD选项。‎ ‎【解析】①交代的是罗提督所做的事,没有直接体现足智多谋;④体现的是罗提督改邪归正;⑥表现罗提督想办法解决生活的困难。‎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011广东卷)‎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家,村民深受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参考答案】D ‎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理清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问题,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解析】D中“罗提督功成名就后”错误,原文是说“罗没对人言生平做贼事”,并没有功成名就的说法。‎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011 北京卷)‎ ‎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理清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问题,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解析】B周公、齐桓公和曹子的事例为了证明“大美”可以掩盖“小过”,“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个结论是典型的无中生有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3分) (2011 江苏卷)‎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高考资源网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解题要围绕“严而不残”的信息来筛选,需要考生对文章内容熟习。‎ ‎【解析】②说的是他禁巫的事,不能体现“严而不残”;③从侧面言其治军之事,也不能体现“严而不残”;⑤说的是“虎翼军士”,而非陈公弼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1 江苏卷)‎ A. 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而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放生饥荒,安抚、转运使职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全文的能力,以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理清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问题,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解析】C“安排他到鄂州做官”,这并非陈公弼所做之事,他只是“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所以朝廷才“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011 浙江卷)‎ ‎ A.‎ 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全文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特别注意文中的细节和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解析】D不是贬低,而是“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是升官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2011 山东卷)‎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全文的理解能力,解题需要围绕“以民为本”筛选信息,结合上下文解题,可用排除法 ‎【解析】②为间接体现;④是为百官确立了法令,不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1 山东卷)‎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全文的整合能力,需要考生特别注意文章中的细节以及全文的思想和态度方向 ‎【解析】C“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1 安徽卷)‎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长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来源:Z。xx。k.Com]‎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市区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全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需要考生特别注意文中的细节和观点态度 ‎【解析】跟兄长们讨论学问是在被关在空室出来后 ‎11.下列各句话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2011 天津卷)‎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 ②两序,非体也 ‎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 A.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③④⑤‎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考查能力,要求考生注意文章中的细节 ‎【解析】①是说《会试录》《乡试录》主考官序其首,副主考官序其后,是职责;④是说写文章的人多托人写序来传名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2011 天津卷)‎ ‎ A.作者认为可以有序文,但也可以有序文。‎ ‎ B.作者提出了对作者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生物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了刊物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加褒贬 ‎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全文的理解能力 ‎【解析】“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与原文不符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2011 福建卷)‎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①句写的是作者到临川的目的,意在引出下文,与新修一柱峰亭没有关系;②‎ 句表现的是作者登山的感受。⑥句介绍的是李侯的胸怀与气魄,虽说与新修一柱峰亭有关系,但非直接关系。③④⑤涉及新修一柱峰亭的原因、契机和发起人,故有直接关系。本题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①②⑥的选项均可以排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1 福建卷)‎ A.小孤山山腰有个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 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明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亭峰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可知是因为牧羊亭破败不堪,在场的彭泽县令认为是自己失职所致,羞得无地自容。作者在此并无任何指责彭泽县令失职之语,故B项信息乃无中生有,所以是错误的。本题误区在于望文生义,对原有信息没有仔细的推敲与揣摩。‎ ‎5.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3分)(2011 辽宁卷)‎ ‎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②独庆礼甚陈其利 ‎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 ④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 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全文的整合、理解能力 ‎【解析】③是说皇上下诏命庆礼在柳城筑营州城;⑤是说为政清严;⑥是“为政清严”的后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辽宁卷)‎ 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号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原则;于是加谥为“敬”。‎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解析】不是另址再建营州城,而是原址再建 ‎8.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4分) (2011 湖南卷)‎ ‎【参考答案】因为严祺先的文章:①命意立论,卓尔不群,不被世间平庸的人所理解而受到讥笑;②说理叙事明白晓畅,严峻犀利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全文的理解能力,根据“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咤’的原因”的筛选信息 ‎【解析】注意文章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要点,不能遗漏,此题最好用原文回答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2011 湖北卷)‎ A.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下锢三泉,上崇山坟 B.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C.以北山石为椁 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D.始营初陵,其制约小 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全文的整合能力,围绕着“薄葬”与“厚葬”筛选信息 ‎【解析】“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是着黄帝、尧薄葬;“水银为江海,黄金为枭雁”是说秦始皇厚葬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1 湖北卷)‎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成对全文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解析】“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文中没有出现这个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 (2011 重庆卷)‎ ‎ 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 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④饷应期至,军乃戢 ‎ 守臣当先以身殉 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A. ‎①②④ B. ②④ C. ①⑥ D. ⑥‎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整理能力,要求考生围绕“所有声绩”筛选信息 ‎【解析】①说的是他生性聪明;⑤是他故意对使者说的话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1 重庆卷)‎ ‎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 ‎ 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 B.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 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 ‎ 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 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 ‎ 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析】A与原文不符,是前任县令中有三个因此受牵连,其中一个还因受牵连而死,江便承担所拖欠的税赋,让前县令离去,让手牵连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家。‎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1 四川卷)‎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静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全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解析】B“侮”字含义理解错误,不是“嘲笑侮辱”,是“看不起”的意思。‎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2011 全国卷I)‎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遣,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 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 ③④⑤‎ ‎【参考答案】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11 全国卷I)‎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同,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觉察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参考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 (3分) (2010 福建卷)‎ ‎① 引父足怀中以卧 ②立许字以女 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 ‎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 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⑥拯一人者一金 ‎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 ‎【参考答案】B ‎ ‎【考点】本题重担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能力,本题的误区在于一是考生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到位,二是对选择标准不明确,没有扣住“美好德行”来选,或是张冠李戴把⑥当成周维城的事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①③两句表现周维城对父母的孝敬,能体现其美好德行;⑤表现了周维城待人心胸宽广,为人善良的美好德行。所以选择B项。②③‎ 两句介绍他的娶妻与子女情况,不是写其德行。⑥不是周维城的事迹,而是江宁焦翁。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②③⑥的选项可以排除。K^S*5U.C#O%下 ‎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0 福建卷)‎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因遭火灾,家道中落。 ‎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杜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 ‎【参考答案】A ‎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特别注意文章中细节。本题误区在于对原文理解不透彻,并且不能找出解题的敏感信息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可以看出周维城祖上并非时代住在杭州,而是迁徙到杭州的,所以A项说法是错误的。 ‎ ‎5.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3分)(2010 安徽卷)‎ ‎①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③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 ④命所在收葬之 ‎⑤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整合分析能力 ‎【解析】答题时围绕“贺兰祥惠民业绩”筛选信息,可用排除法做题。②是调研活动,与“惠民”无关;③说的是为官者的要求与下级官员的批评,与“惠民业绩”无关;⑤说的是他“清素”的性格。故最后选B。‎ ‎6.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0 安徽卷)‎ A.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B.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的钦敬。‎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依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需要考生特别注意文章中的一些细节。‎ ‎【解析】A“教自己”不正确,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诗书经传等典籍。‎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2010 江西卷)‎ A ‎ ‎ B ‎ C ‎ D ‎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句一句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符合的,排除部分选项。‎ ‎【解析】B、第一句是说王德用勇挑重担C、第二句是说王德用谦逊的美德D、人们对王德用放的态度;士大夫对王德用的态度。显然不切题。要注意从离要求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形成对应关系。‎ ‎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0 江西卷)‎ ‎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 B.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解析】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B.太后并没有赞赏王德用。‎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 (2010 辽宁卷)‎ ‎① 民岂乐为盗哉 ‎② 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③ 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④ 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 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 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围绕“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筛选信息 解析:①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的态度,②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原因的分析,⑥‎ 是富人们的反应。‎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0 辽宁卷)‎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解析】D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0 四川卷)‎ A.尹赏是钜鹿杨氏人,经过考核合格而担任了楼烦长,后来又担任过几个县的县令,曾经因为对罪犯残忍暴虐而被免官。‎ B.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 C、南山一带盗贼蜂起,尹赏又被起用为右辅都尉,后来调任执金吾,督察非常奸诈狡猾的人,三辅官吏民众特别害怕他。‎ D、尹赏在病危时用自己一生做官的经历告诫儿子们,儿子们听从父亲的话,他们为官崇尚威严,赢了善于治理的名声。 ‎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的概括的能力。‎ ‎【解析】B项“全部投入‘虎穴’处死”错误,是尹赏亲自查看,见到十个就选一个,满一百个人就投入“虎穴”处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2010 天津卷)‎ A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曾其肉,味倍常鱼[‎ 常令樵险汲深 C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D女用其言,金及衣食随欲而具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参考答案】 D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 ‎【解析】 A、后一句不能表现“虐待”;B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C、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0 天津卷)‎ A. 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 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 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 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解析】洞人们哀怜母女,并没有表示“以示追悔”。‎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对百姓“仁厚”的一组是 (2010 重庆卷)‎ A 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   得道公正情节之状以闻 B. 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 C. 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 D. 亲族裒钱三万遗之 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筛选信息的能力,要求围绕“道对亲友‘孝义’与对百姓‘仁厚’”筛选信息 ‎【解析】A对亲之孝;使两川者所为 C都是对亲友仗义疏财,乐于相助;D亲族对查道的资助;不偷取他人佳枣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0 重庆卷)‎ A.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B.查道举进士高第,得到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D. 查道对亲戚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析】 “有犯不较”出错,应指对冒犯他的人不计较,不是对犯法之人能宽恕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分) (2010 江苏卷)‎ ‎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 ‎【解析】②表现其妻之贤惠,④表现其妻子之贤、明事理,⑥表现其妻把文章看的很重。‎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0 江苏卷)‎ ‎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 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穿内裤答案】C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解析】“西兵未解”、“盗贼暴起于江淮”指西部边境战争威胁未能解除、江淮地区盗贼作乱,并非指“西兵进攻江淮地区”。‎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0 浙江卷)‎ 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文中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文章通过对胡叟为僧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聪明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解析】胡叟“仕途受阻,一生坎坷”与京兆韦祖思无关。‎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2010 湖北卷)‎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参考答案】A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解析】③是说后来的士兵;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⑥是作者的结论。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0 湖北卷)‎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参考答案】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 ‎【解析】文中说:“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逝世已经都没有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2010 山东卷)‎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考生对信息的筛选 ‎【解析】②④说的是权贵人;⑥是申甫死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0 山东卷)‎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考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析】C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很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他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2010 全国卷I)‎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要求围绕“王祎有非凡胆识”筛选 ‎【解析】②中只是劝君王时打的比方;④说的是修《元史》的事,都与“非凡胆识”无关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0 全国卷I)‎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 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解析】C中的信息与原文不符,应是“奉诏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 高考文言文归类整理(断句)‎ ‎9.断句 (2007年 广东卷)‎ ‎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参考答案】⑴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断句。‎ ‎【解析】联系上下文,在整体把握全文的情况下,抓住其中某些词性标志,如“之”、“者”、“曰”等,谓语动词和作主语或宾语的名词、代词等,根据句间意思进行断句。‎ ‎9、断句(10分)(2008年广东卷)‎ ‎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参考答案】⑴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扶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断句。‎ ‎【解析】考生要注意断句的标志性词语。‎ ‎⒐断句(10分)(2009年广东卷)‎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参考答案】⑴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断句。‎ ‎【解析】考生要注意断句的标志性词语。‎ ‎9.断句。(10分)(2010年广东卷)‎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 ‎ 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参考答案】(1)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断句。‎ ‎【解析】考生要注意断句的标志性词语。‎ ‎9、断句(2011年广东卷)‎ ‎⑴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糙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理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参考答案】(1)‎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断句。‎ ‎【解析】考生要注意断句的标志性词语。‎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2011 浙江卷)‎ ‎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 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参考答案】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析】联系上下文,在整体把握全文的情况下,抓住其中某些词性标志,如“之”、“者”、“曰”等,谓语动词和作主语或宾语的名词、代词等,根据句间意思进行断句。‎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011 湖南卷)‎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需要注意一些断句的标志性词语 ‎【解析】注意“多今人为迂者”暗含两种倒装句式的考查:主谓倒置和定语后置。把握这一点,再运用对称法解题 ‎1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3分) (2011 重庆卷)‎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参考答案】(2)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心也。‎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析】断句时注意标志性的词语 ‎ ‎ ‎12.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2011 江西卷)‎ 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往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析】注意断句的标志性词语 ‎1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加波浪的部分断句。(3分)(2010 重庆卷)‎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为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取材于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参考答案】谓为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要求考生注意断句的标志性词语。‎ ‎20.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2010 浙江卷)‎ 其 述 前 载 无 违 旧 美 叙 中 世 有 协 时 事 而 末 及 鄙 黩 人 皆 奇 其 才 畏 其 笔 ‎ ‎【参考答案】其 述 前 载 /无 违 旧 美/ 叙 中 世/ 有 协 时 事/ 而 末 及 鄙 黩 /人 皆 奇 其 才/ 畏 其 笔 ‎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析】注意断句的标志性词语。‎ 高考文言文归类整理(翻译)‎ ‎9、翻译 (2007年 广东卷)‎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 ①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 ②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参考答案】‎ ‎(2) ①(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省略句】‎ ‎②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省略句】‎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词的理解和词类活用的考查。‎ ‎【解析】重点词语的翻译:异:意动用法,以……为异;以:因为;德:感激,感恩 ‎9、翻译 (2008年广东卷)‎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 ‎【参考答案】‎ ‎⑵①当时陶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举荐他做主薄,两人结为好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陶的儿子陶瞻。【省略句】‎ ‎②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有不自我称扬的。你的功勋这样显著,却不说一句,为什么呢?【疑问句】‎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自行翻译语句,注意重点实词、虚词的翻译。需要考生多积累,多加练习。‎ ‎【解析】注意文中省略掉的主语。‎ ‎9、翻译 (2009年广东卷)‎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参考答案】‎ ‎⑵①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省略句】‎ ‎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省略句】 ‎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解析】第⑴句注意“向”、“ 殆”“ 过”等词的落实,第⑵句注意“许”、“然” “壮”等词的落实。‎ ‎9.翻译。(10分)(2010年广东卷)‎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参考答案】‎ ‎(2)①今天上天把居庸关送给我们,不可以再丢失了。【省略句】‎ ‎②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古文理解能力,结合上下文,理解语段并翻译。这题要靠考生多积累古文阅读的经验。‎ ‎【解析】重点词语,“授予”,古今异义词;“麾”,动词,指挥;“河”黄河。‎ ‎9.翻译。(10分)(2011年广东卷)‎ ⑵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 ‎.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② ‎.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参考答案】‎ ‎ (2)①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省略句】 ‎ ‎ ②(罗)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判断句】‎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古文理解能力,结合上下文,理解语段并翻译。这题要靠考生多积累古文阅读的经验。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汇,力求做到“信、达、雅”。‎ ‎【解析】要注意特殊句式和重点词语的翻译,如第一句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译对“匿”,匿,隐藏;第二句“历”副词,译为“逐个的”;洵:诚然;实在。‎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011 江苏卷)‎ ‎ (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 (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 (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参考答案】‎ ‎(1) 陈希亮拆毁滥建的祠庙上百处,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判断句】‎ ‎(2) 陈公身处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要射出 ‎(3) 陈公从轻处罚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给下属使唤,并且让他们来把守仓库【倒装句】‎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古文的翻译能力 ‎【解析】联系上下文翻译,注意文章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翻译。‎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2011 浙江卷)‎ ‎(1)若子才,无流不可,焉用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反问句】‎ ‎(2) 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解析】注意文中省掉的主语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1 山东卷)‎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参考答案】‎ ⑴ 助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 ‎⑵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向正轨【判断句】‎ ⑵ 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做起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解析】注意句子中被省略掉的主语和重点实词、虚词的翻译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2011 安徽卷)‎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译文: ‎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译文: ‎ ‎【参考答案】‎ ⑴ 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就考考你。”‎ ‎⑵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赶走了他。‎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翻译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注意重点实词、虚词的翻译以及省略句中省略掉的主语。‎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1 天津卷)‎ ‎【参考答案】‎ (1) 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 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 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惟恐人们不知道我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解析】注意重点实词、虚词的翻译以及句中省略了的主语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2011 福建卷)‎ ‎(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3分)‎ 译: ‎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3分)‎ 译: ‎ ‎【参考答案】‎ ‎(1)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疑问句】‎ ‎(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省略句】‎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 ‎【解析】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新”是形容词作动词“新修”;“更”是动词“重新”,‎ ‎“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的意思;“可乎”表反问语气,也要体现出来。第(2)题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主语“我”。本题的难点为虚词“以”字的用法。“以”在这里作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凭、根据”等。“少”为通假字通“稍”,可译为“约略、大概”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语。(10分) (2011 辽宁卷)‎ ‎(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参考答案】‎ ‎(1) 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议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省略句】‎ ‎(2) 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年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要求考生对重点实词、虚词进行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翻译能力 ‎【解析】注意文中省略掉的主语以及重点实词、虚词的翻译。‎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2011 湖南卷)‎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3分)‎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5分)‎ ‎(3)则余亦迂甚矣哉!(2分)‎ ‎【参考答案】‎ ‎(1) 韩文公的文章,振兴了八个朝代以来衰颓的文风。‎ ‎(2) 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 ‎(3) 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祈使句】‎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需要考生注意重点的实词与虚词 ‎【解析】注意省略的主语与重要的实词与虚词 ‎13.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011 湖北卷)‎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4分)‎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3分)‎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3分)‎ ‎【参考答案】‎ ‎(1) 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木。【判断句】‎ ‎(2) 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了始皇陵的墓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手火烧了里面的葬棺。‎ ‎(3) 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翻译能力 ‎【解析】注意重点实词、虚词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1l(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2011 重庆卷)‎ ‎ ①此辈迫饥寒为盗, 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3分)‎ ‎ ②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4分)‎ ‎【参考答案】‎ ‎①这些人使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逃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②江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解析】注意重点实词、虚词的翻译。‎ ‎11.把那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2011 四川卷)‎ ‎(1)一日,携铸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5分)‎ ‎(2)给中策赛驴,时尤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筒,问曰:“得非吕徽之乎?”(5分)‎ ‎【参考答案】‎ (1) 有一天,吕徽之带着纸币去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到下大雪,他站在大门口,没有人理睬他。【宾语前置】‎ (2) 陈治中骑着一头跛脚毛驴,当时他还是平民,见吕徽之先生风采神态高洁简约,就道说:“莫非是吕徽之先生吧?”【疑问句】‎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解析】注意重点实词、虚词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 ‎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1 江西卷)‎ ‎【参考答案】‎ ‎(1)因为汲黯多次直言进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 ‎(2)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的礼仪相待。‎ ‎(3)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胜过平常。‎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解析】注意重点实词、虚词以及省略掉的主语的翻译。‎ ‎11.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2011 全国卷I)‎ ‎(1)鼎至,秦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译文:‎ ‎【参考答案】‎ ‎(1)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 ‎(2)皇帝派遣使者慰问,送貂皮衣服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翻译能力 ‎【解析】注意重点实词、虚词的翻译,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2010 福建卷) ‎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2) ‎ 译: ‎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4分) ‎ 译: ‎ ‎【参考答案】‎ (1) 所以为他所传记,以便留给后来修撰县志的人。‎ (1) 一共好几天,救起了若干人,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他们东西吃,等洪水平息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回去。‎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传”是动词,为其做传的意思;“遗”是动词留给的意思。第(2)题翻译时要注意“肆”“饮食”“俟”“资”“遣”的翻译。肆,是名词店铺;饮食,在句中是动词供给饮食的意思;俟,翻译成等待;资,是动词资助;遣,为动词,遣送,在这里可翻译成安排回家。 ‎ ‎7.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010 安徽卷)‎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译文:                                      ‎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译文:                                      ‎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译文:                                      ‎ ‎【参考答案】‎ ‎(1) 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 ‎(2) 到这次重新前往,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3) 当时已经和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与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解析】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以及省略了的主语。(1)关键字:“初”刚刚之意;“致”送达之意 ;(2)、关键字:“是”代词,此次;“安”意动词,感到心安 ;(3)、关键字:“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行李”指使者。‎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010 江西卷)‎ ‎(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军人敢于依仗诏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再整治了。‎ ‎(2) 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秘密的事情,跟随在君王身边。‎ ‎(3) 一生少有玩赏爱好,不凭借名声官位傲慢待人。‎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解析】主注意重点实词、虚词的翻译以及省略掉的主语要补上。‎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2010 辽宁卷)‎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参考答案】‎ ‎(1)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2)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太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析】(1)译出大意给2分:“大言”、“意”、“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译出大意给2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1.请将文言 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2010 四川卷)‎ ‎(1)城中薄墓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4分)‎ 译文: ‎ ‎(2)一坐软弱 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6分)‎ 译文: ‎ ‎【参考答案】‎ ‎(1)(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往来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 ‎(2)一旦因为软弱不能胜任(职务)而被免官,就会终身被弃置不用,没有宽免的时候,这种羞辱比犯贪污罪还要严重,千万不要这样!【祈使句】‎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翻译的掌握能力 ‎【解析】(1)注意几个词语:薄暮:靠近傍晚;横道:横躺在路上;枹鼓,名词作动词;注意省略。(2)注意几个词语:一:一旦;坐:因为;胜:胜任;废弃:被弃置不用;甚于:比……还严重;然,这样。‎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2010 天津卷)‎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有向池呼鱼。‎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参考答案】(1)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2)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宾语前置】‎ ‎(3)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解析】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1)衣:名词作动词,穿。袖:名词作动词,在袖子里藏着。行向池:状语后置。(2)但:只。不之虑:宾语前置,不虑之。(3)意:猜测。以:介词,通过。拷掠:拷打。竟:最终 ‎11、(2)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2010 重庆卷)‎ ‎①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 (3分)‎ ‎②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4分)‎ ‎【参考答案】‎ ① 查道的)母亲曾经患病,想(喝)鳜鱼汤,正是严寒的冬季,集市上不能买到(鳜鱼)。【省略句】‎ ② 查道)于是穿着常人衣服,独自一人骑着马,(带着)几个仆人,不拿短刀(不拿任何兵器),在树林沟壑中辗转百多里,直奔盗贼(住的)地方。【省略句】‎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翻译 ‎【解析】注意重点的实词与虚词,省略掉的主语要补上。‎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2010 江苏卷)‎ ‎ (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参考答案】‎ ‎(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介宾结构后置】‎ ‎(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判断句】‎ ‎(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疑问句】‎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解析】(1)要点:殓、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句式、甚; (2)要点:使、累其心、抑(副词。表示语气。相当于或许、或者。)、判断句;(3)要点:所交、一时、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2010 浙江卷)‎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3分)‎ ‎ ‎ ‎(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3分)‎ ‎ ‎ ‎【参考答案】‎ ‎(1) 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 ‎(2) 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问句】‎ ‎【考点】本题考对文章内容的翻译。‎ ‎【解析】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以及省略掉的主语。‎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2010 湖北卷)‎ ‎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 ‎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 ‎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3分)‎ ‎【参考答案】‎ ‎(1)但是现在做官吏的人却不是这样,只不过看看文书听取陈述而作裁断罢了。‎ ‎(2)耕地的农民,不在督促他们自己的力量,使用民力的人,不再计算货物的收入和消耗。【判断句】‎ ‎(3)暂且知道一时之间不(让饥民)变成盗贼,却不知道(饥民成为厢兵会)一辈子骄横懒惰白吃饭。【判断句】‎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解析】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以及省略的主语。‎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010 山东卷)‎ ‎(1)人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 ‎【参考答案】‎ ‎(1) 申甫到来嵩山,又碰到原先年幼时遇见的道士,申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他【省略句】‎ ‎(2) 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见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被动句】‎ ‎(3) 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又讥讽刘之纶、金声不懂监察人。‎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翻译 ‎【解析】需要考生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和省略掉的主语。‎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2010 全国卷I)‎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 ‎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 译文: ‎ ‎【参考答案】‎ ‎(1) 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 ‎(2) 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祈使句】‎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解析】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以及省略句省略的主语。‎ 高考文言文归类整理(翻译 特殊句式)‎ ‎【省略句】‎ ① 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② 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③ 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④ 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⑤ 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⑥ 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⑦ ‎.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⑧ 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⑨ 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⑩ 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 ‎ ⑪ 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 ⑫ 人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被动句】‎ ‎①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倒装句】‎ ① 一日,携铸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宾语前置)‎ ②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宾语前置)‎ ③ 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介词结构后置) ‎ ‎【问句】‎ ① 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 ② 若子才,无流不可,焉用赠?‎ ③ 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④ 给中策赛驴,时尤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筒,问曰:“得非吕徽之乎?‎ ⑤ 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⑥ 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判断句】‎ ① 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② 毁淫祠数百区,勒 ③ 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⑤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⑥ 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⑦ 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⑧ 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祈使句】‎ ① 则余亦迂甚矣哉!‎ ② 一坐软弱 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 ③ 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