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8.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物理最有可能考的必考点挖井系列训练天体运动的三种类型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高考物理最有可能考的必考点“挖井”系列训练 天体运动的三种类型 ‎1983年高考作文《挖井》给我们 高考备考的启示,明明知道这个点要考,我们偏偏缺乏毅力,而让考生在考场中为试题而惋惜。本系列训练就是为帮助考生训练解题毅力而编辑整理的,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资料来源于网络,不合适地方,敬请告之,QQ:691260812。答案后附加《成功贵在恒》。‎ ‎1.假设“神舟号”飞船在圆形轨道上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风云号”是我国发射的地球同 步轨道的气象卫星。比较“神舟号”和“风云号”在各自轨道运行时正确的说法是( )‎ A .“神舟号”的角速度大于“风云号”的角速度 B.“神舟号”的角速度小于“风云号”的角速度 C. “神舟号”的线速度大于“风云号”的线速度 ‎ D.“神舟号”的线速度小于“风云号”的线速度 ‎1.AC ‎2.太空中存在一些离其它恒星较远的、由质量相等的三颗星组成的三星系统,通常可忽略其它星体对它们的引力作用。已观测到稳定的三星系统存在两种基本的构成形式:一种是三颗星位于同一直线上,两颗星围绕中央星在同一半径为R的圆轨道上运行;另一种形式是三颗星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并沿外接于等边三角形的圆形轨道运行。设这三个星体的质量均为M,并设两种系统的运动周期相同,则 M L L L M M A.直线三星系统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为 B.此三星系统的运动周期为 C.三角形三星系统中星体间的距离为 D.三角形三星系统的线速度大小为 ‎2.BC ‎3.设地球的质量为,半径为,自转周期为,引力常量为 ,“神舟七号”绕地球运行时离地面的高度为,则“神舟七号”与“同步卫星”各自所处轨道处的重力加速度之比为 ‎ A. B. ‎ ‎ C. D.‎ ‎4.如果把水星和金星绕太阳的运动视为匀速圆周运动,从水星与金星在一条直线上开始计时,若天文学家测得在相同时间内水星转过的角度为θ1,金星转过的角度为θ2(θ1、θ2均为锐角),则由此条件可求得(  )‎ A. 水星和金星的质量之比 B. 水星和金星的运动轨道半径之比 C. 水星和金星受到太阳的引力之比 D. 水星和金星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 答案:BD 解析:根据题述可知水星和金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之比为θ2/θ1‎ ‎;由开普勒定律可以得到水星和金星的运动轨道半径之比,选项B正确。由a=rω2可得水星和金星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选项D正确。不能求出水星和金星的质量之比和水星和金星受到太阳的引力之比,选项AC错误。‎ ‎5.(2013浙江省杭州市二模)太阳系八大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可粗略地认为是圆,各行星的半径、日星距离和质量如下表所示:‎ ‎ 则根据所学的知识可以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海王星的圆周运动速率最大 B.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水星的圆周运动周期最大 C.如果已知地球的公转周期为1年,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再利用地球和太阳间的距离,则可以求出太阳的质量 D.如果已知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并忽略地球的自转,利用地球的半径以及地球表面的重力加g=‎10m/s2,则可以求出太阳的质量 ‎6.神奇的黑洞是近代引力理论所预言的一种特殊天体,探寻黑洞的方案之一是观测双星系统的运动规律。天文学家观测河外星系大麦哲伦云时,发现了LMCX-3双星系统,它由可见星A和不可见的暗星B构成。两星视为质点,不考虑其它天体的影响,A、B围绕两者连线上的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如图所示。引力常量为G,由观测能够得到可见星A的速率v和运行周期T。‎ ‎(1)可见星A所受暗星B的引力FA可等效为位于O点处质量为m’‎ 的星体(视为质点)对它的引力,设A和B的质量分别为m1、m2,试求m’ 的表达式(用m1、m2表示);‎ ‎(2)求暗星B的质量m2与可见星A的速率v、运行周期T和质量m1之间的关系式;‎ ‎(3)恒星演化到末期,如果其质量大于太阳质量ms的2倍,它将有可能成为黑洞。若可见星A的速率v=2.7×105m/s,运行周期T=4.7π×104s,质量m1=6ms,试通过估算来判断暗星B有可能是黑洞吗?(G=6.67×10-11N·m2/kg2,ms=2.0×1030kg)‎ 将①代入得FA=G 令FA=G ‎7.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研制的“好奇”号火星车于‎2012年8月5日登陆火星表面。如果经过多次变轨后,火星车开始在以火星中心(火星可视为半径为r0的均匀球体)为圆心,半径为r的圆轨道上运动,周期为T,随后变轨登陆火星表面。假设在火星车着陆的最后阶段,经过多次弹跳才停下来。火星车第一次落到火星表面弹起后,到达最高点的高度为h,h<< r0 , 速度方向是水平的,速度大小为,则它第二次落到火星表面时速度的大小为( )‎ ‎ ‎ ‎ ‎ ‎7. B ‎8. 已知地球半径为R,质量分布均匀,匀质球壳对其内部物体的引力为零。设想在赤道正上方高h处和正下方深为h处各修建一环形真空轨道,轨道面与赤道面共面。A、B两物体分别在上述两轨道中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对它们均无作用力。则两物体的速度大小之比为( )‎ ‎ ‎ ‎ ‎ ‎8.D ‎9. 如图所示,某次发射同步卫星时,先进入一个近地的圆轨道,然后在P点经极短时间点火变速后进入椭圆形转移轨道(该椭圆轨道的近地点为近地圆轨道上的P,远地点为同步轨道上的Q),到达远地点时再次经极短时间点火变速后,进入同步轨道。设卫星在近地圆轨道上运行的速率为v1,在P点经极短时间变速后的速率为v2,沿转移轨道刚到达远地点Q时的速率为v3,在Q点经极短时间变速后进入同步轨道后的速率为v4。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v1<v3 B.v4<v1‎ C.v3<v4 D.v4<v2‎ ‎10. 已知地球半径为R,一只静止在赤道上空的热气球(不计气球离地高度)绕地心运动的角速度为,在距地面h高处圆形轨道上有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设地球质量为M,热气球的质量为m,人造地球卫星的质量为m1,根据上述条件,有一位同学列出了以下两个式子:‎ 对热气球有:‎ 对人造地球卫星有:‎ 进而求出了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 你认为这个同学的解法是否正确?若认为正确,请求出结果.若认为不正确,请补充一个条件后,再求出.‎ 解析:第一个等式(对热气球)不正确,因为热气球不同于人造卫星,热气球静止在空中是因为浮力与重力平衡,它绕地心运动的角速度应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4分)‎ ‎ (1)若补充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可以认为热气球受到的万有引力近似等于其重力,则有(2分)‎ 与第二个等式联立可得(1分)‎ ‎ (2)若利用同步卫星的离地高度H有:(2分)‎ 与第二个等式联立可得(2分)‎ ‎ (3)若利用第一宇宙速度v1,有(2分)‎ 与第二个等式联立可得(1分)‎ 此外若利用近地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也可求出来.‎ 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画面风趣,富有哲理,看后颇有启发:成功贵在“恒”。‎ ‎ 某君挖井,挖了一个又一个,可都没有成功,原因何在?从画面上我们不难看出有些井只要某君再努力一下,是可以挖成的,这其实就是因为缺少“恒”。‎ ‎ “恒”与成功往往是统一的。“恒”的结果可导致成功,成功的原因少不了“恒”。很多科学史实都说明了这一点。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画面风趣,富有哲理,看后颇有启发:成功贵在“恒”。‎ ‎ 某君挖井,挖了一个又一个,可都没有成功,原因何在?从画面上我们不难看出有些井只要某君再努力一下,是可以挖成的,这其实就是因为缺少“恒”。‎ ‎ “恒”与成功往往是统一的。“恒”的结果可导致成功,成功的原因少不了“恒”。很多科学史实都说明了这一点。‎ ‎ 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研究出理想的白炽灯丝,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先用竹叶,后用金属,几乎所有的金属都被他试验过了,正是由于他能做到“恒”,才取得了理想的结果。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从上千吨的矿石中提炼出几克的“镭”,终于取得成功。‎ ‎ 也许有人说,既然成功贵在“恒”,那么某君挖“井”挖了一个又一个不也是“恒”吗?其实我们所说的“恒”,就是要持之以恒,而不是浅尝辄止,功亏一篑。而某君虽然挖了不少井,但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还是以失败告终,这当然不能叫做“恒”。爱迪生、居里夫人为了研究新成果,虽然经历过失败,甚至比某君挖“井”失败的次数还要多,但他们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把失败作为成功之母,发扬“恒”的精神,而不像某君在挖“井”时,刚挖了一段就主观认为“这里没有水”,另起炉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 其实,不光某君挖井是这样,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没有这样的人呢?有些人在学习上不知难而进,一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缺少“恒”心,也有些人办事虎头蛇尾,开始信心十足,正像某君那样“裤子卷到膝盖”,可是五分钟热度,常常是功败垂成。‎ ‎ 因此,做一件事,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有始终如一的恒心,不然是绝不会成功的。正像炼钢的高炉,若在强热后突然停止输热,那么一炉可以炼成纯钢的铁水也会变成废铁的。青年朋友们,记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