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50 KB
  • 2021-05-13 发布

北京高考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 4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3年 北京高考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必备)‎ ‎1.农业问题 ①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②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③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④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⑤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盐运动);⑥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⑦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 ‎ 2.工业问题:①废气:矿物燃料燃烧 →CO2→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矿物燃料燃烧 → SO2、NOX→酸雨;冰箱和空调大量使用致冷剂 →氯氟烃→破坏臭氧层 ②废水:污染水源、土壤、核电站排放大量热水 ③废渣:占用土地、污染水源和土壤、放射性污染 3。工程建设问题 ①地下水开采过量→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下陷、沿海海水倒灌水质变坏 ‎②水库:淹没农田城镇、文物景观;后靠移民导致环境人口容量不足→水土流失;下游矿物质减少→耕地肥力下降、渔业受影响;河口三角洲后退,海岸线后退(泥沙堆积减少、海浪侵蚀);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某些物种消失→生态破坏;水库地震。‎ ‎③道路建设(铁路、公路):破坏植被→水土流失、荒漠化;阻断野生动物迁徙路线;环境污染 ④开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海洋石油污染 4。旅游活动问题:‎ 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5。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 ①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②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表植被稀少;c黄土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a植被的破坏;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③治理的措施: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植树造林;c小流域综合治理;d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 ④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①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b全球变暖,蒸发旺盛;c鼠害、 ‎ 蝗害。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③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④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 ‎②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 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 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 ③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 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 西南地区春旱夏初旱: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上一年西南季风影响弱,雨季短;地表崎岖山高谷深、石灰岩广布、缝隙多、不利于地表储水。)‎ ‎(4)、土壤盐碱化 ‎①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西北地区的绿洲地区等 ‎②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 c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③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 ‎①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②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沉降,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 ‎③治理措施:a控制抽取地下水;b实行雨季回灌;c跨流域调水 ‎(6)、赤潮 ‎①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②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③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④带来危害:a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b 危害人体健康,‎ c 影响海洋旅游业。‎ ‎(7)、咸潮 ‎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气候) 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d朔望月天文 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 ‎④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节约用水 ‎ ‎(8)、温室效应问题:‎ ‎⒈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烃等 ‎⒉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  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  原因: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     ②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  ⑵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  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  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  ③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⒊产生原理:CO2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而使大气温度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  产生原因: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被子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⒋解决措施 ‎①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于 ②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③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⒌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发多种环境问题 ‎①加剧了风暴潮灾害 ②加大了洪涝威胁 ③减弱了港口功能 ④引发海水入侵 ⑤引发土壤盐碱化 ⑥海岸侵蚀加剧 ⑦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 ⑧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排污能力降低 ‎(9)、酸雨(酸雨、酸雾、酸雪)‎ 十几年来,由于硫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日渐增多,酸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 ‎⒈形成条件: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和湿润的气候 ‎⒉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⒊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⒋欧洲和北美的酸雨危害比我国严重得多,试从历史角度加以说明 ‎(欧洲、北美工业化起步早,比我国多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规模也比我国大得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环境的治理,因此酸雨危害比我国严重得多)‎ ‎⒌十几年来,我国酸雨危害为什么越来越突出 ?‎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迅猛发展,由于现代工业起步较晚及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性,再加上治污经验不足等原因,环境污染严重;西方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在投资的同时,也把污染转嫁到我国)‎ ‎⒍我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四川盆地(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⒎解决措施:减少酸雨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①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 ②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 ③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 ‎(10)、臭氧层空洞 ‎⒈产生原理:氯氟烃等气体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层,破坏臭氧,使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臭氧含量低于200DU,DU为多布森单位)‎ ‎⒉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⒊南极地区的臭氧在9—11月含量最低(联系季节我国秋季)‎ ‎⒋近十多年来,青藏高原上空也出现了臭氧低谷(约比同纬度地区低11%左右),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A.大部分地区气温有所上升 B.大部分地区降水有所增加 C.山地雪线上升,冰川消融量增大,河流水位猛涨D.藏羚羊、野牦牛等动物的分布区域发生明显改变 ‎⒌氯氟烃等气体主要源于北半球,却对南极上空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引起这些物质迁移的原因是: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南极上空 ‎⒍措施:减少并逐渐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11)、海洋沙漠化效应 ‎1、成因:‎ ‎   人类以各种方式向海洋中排放大量石油,并使海洋表面漂浮一层很厚的油层所产生的。该油层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自己本身强烈增温,抑制氧气的溶解和海水的蒸发,阻止上下层海水之间热量的交换,导致了海洋上的油层表面象沙漠一样炎热而干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 ‎2、危害 ‎   海洋沙漠化,可使海洋水生生物因为得不到氧气而大量死亡,使沿岸地区地区气候变得更加炎热干燥,干旱面积将会扩大。‎ ‎(12)、厄尔尼诺 (ELNINO)‎ ‎⒈概念:“厄尔尼诺”是西班牙文“圣婴”的意思。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2.“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出现洪涝灾害;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干旱。“厄尔尼诺”也会影响到热带以外的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就我国来讲,“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我国有可能出现暖冬气候;夏季,东北地区温度容易偏低,主要降雨带位置偏南,华北雨季偏弱的可能性大;登陆我国的台风也比常年减少。‎ ‎3.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秘鲁渔场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影响生态环境 ‎4.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发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常年减少。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 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13)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气候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恰好与赫赫有名的“厄尔尼诺”相反,并同厄尔尼诺书成为当前预报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最强信号。‎ ‎(13)生态问题的地区分布 ‎①东北地区:松嫩平原洪涝灾害和低温冻害;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土地盐碱化、森林火灾与病虫害 ‎②东部平原地区:暴雨与洪水灾害,春旱与伏旱、地震、土地盐碱化与沙化,沿海台风与风暴潮、渤海冰冻 ‎③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塌陷、滑坡、干旱、地震、雹灾 ‎④华南地区:台风、暴雨、风暴潮、春伏旱、地震、水土流失、洪水 ‎⑤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森林火灾与病虫害 ‎⑥蒙新区:风沙与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草原病虫害与鼠害、雹灾、冻害、地震 ‎⑦青藏地区:风暴、冰雪与冰雹、草原虫害与鼠害、地震 ‎6、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1)、洪涝灾害 ‎①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②‎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c台风的影响;d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e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g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h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人为原因:a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b围湖造田;c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③治理措施:a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退耕还湖;c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开挖入海河道(淮河);f修建分洪蓄洪区;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2)、沙尘暴现象 ‎①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气候干旱,降水少;b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 c地表植被稀少等; 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 ‎③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c营造“三北防护林;d退耕还林、还牧;e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f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①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②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③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4)、泥石流爆发的条件:‎ 地形条件:山区坡陡谷深 岩石条件: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条件:植被覆盖率较差 气象条件: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汇聚时,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砾石的洪流就会沿山谷奔腾而下形成泥石流灾害 ‎(5)、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 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 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6)、台风 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_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 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 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7)寒潮 时空分布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灾害特点:降温辐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 寒潮的利:冰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7.问题地理的区域分布 黄土高原存在的生态问题有哪些?——人口压力大,土地负载重;毁林开慌,过度放牧,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千沟万壑;地处自然地理的过渡地带,旱涝灾害,地质灾害多发;生活贫困。‎ ‎①、西北的地理主题往往是荒漠化、盐碱化问题;‎ ‎②、西南的地理问题往往是石漠化、滑坡、泥石流、酸雨问题;‎ ‎③、东北往往是黑土肥力保持和湿地保护问题;‎ ‎④、江南往往也是水土流失、土地的立体利用问题。‎ ‎⑤、而近海则往往是海洋污染、生态破坏、休渔问题。‎ ‎⑥、城市往往也是考环境保护问题——城市病是如何产生的?‎ 八、地质地形小专题:‎ ‎⑴ 南极发现有丰富煤炭(北极地区埋藏丰富石油),说明: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 ‎⑵ 刚果盆地(四川盆地)的形成原因: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 ‎⑶ 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⑷ 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 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 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断块山地 ‎⑹ 七大洲地形特色:‎ 亚 洲: ① 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②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 洲: ① 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② 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③ 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欧 洲: ① 欧洲地形以 山地、平原 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② 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③ 冰川地形广布 北美洲: ① 地势东西高,中部低;② 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③ 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美洲: ① 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② 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 ① 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② 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南极洲: ①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② 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欧洲西部和北部、北美洲北部的海岸线曲折原因:冰川作用;美洲西岸海岸线的成因:板块挤压碰撞。‎ ‎(7)开凿隧道问题:开凿隧道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因此,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 题;并且,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九、干旱小专题:‎ ‎⑴ 温带沙漠-----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 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 变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⑵ 热带沙漠-----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沙漠形成的原因:①常年受到副高和信风带的影响;②大西洋沿岸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由北往南影响沿岸,大气稳定。③地中海受相对气压影响,冬季为相对低压,气压在此辐合,热带大陆性气团影响地中海,夏季地中海为相对高压,下沉气流强盛,使地中海沿岸气流下沉,加深撒哈拉沙漠气候的干燥。④红海为狭窄水体,东北为阿拉伯沙漠区,东北信风吹来干燥气流,处于副热带海区,高温高盐,大气稳定。⑤南部的副高可达18oN。‎ 变式: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①塔尔沙漠在夏季形成热低压,但高空上受副高控制,下沉气流盛行,形成高低压叠置,使得低压气流不能进一步上升,而成云致雨。②西南气流自阿拉伯和非洲吹来,较干燥。③西南季风不易到达,④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⑶ 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① 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② 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 ‎⑷‎ ‎ 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⑸ 华北春旱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雨带未到,降水稀少;农业需水量大。‎ ‎⑹ 东北无春旱的原因: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春季有积雪融水。‎ ‎⑺ 华北地区缺水问题:产生原因:① 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②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治理措施:① 南水北调; ② 修建水库;③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④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 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⑦ 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⑧ 海水淡化等。‎ ‎⑻ 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① 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下渗多(自然原因)② 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社会经济原因)‎ ‎⑼江淮伏旱的原因:锋面雨带北移,降水减少;单一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天气。‎ 十、气候与自然带小专题 ‎⑴ 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⑵ 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 受安第斯山脉阻挡的影响,山地东侧为西风带的背风坡,产生焚风效应和雨影效应、西侧为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丰沛。(非地带性现象)‎ ‎⑶ 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⑷ 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⑸ 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亚热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⑹ 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是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⑺ 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⑻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最佳答案)(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最佳答案)‎ ‎⑼ 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①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② 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 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⑽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 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⑾ 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⑿ 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 ‎⒀ 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⒁ 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为: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 ‎⒂ 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中美洲东北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主要是来自海洋的信风带来暖湿气流,受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⒃ 气温的年较差纬度越高,差值越高,原因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原因是: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⒄ 气温的日较差:纬度越高越小 ,原因是: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 。‎ 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 ,‎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较差也小。‎ ‎⒅ 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 气温年较差小 ,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日较差大 ,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⒆ 天山南坡无林带,原因为:地处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背风坡,降水量少;而北坡地处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量多。‎ ‎⒇ 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主要是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其次东岸受来自大陆内部风的影响,西岸相反。‎ ‎(21)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存在冰雪下线的海拔高度)‎ ‎ 主要影响因素有:一是气温(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 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22)、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 一是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二是山地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可能越复杂)。‎ ‎ 另外,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主要取决于热量(即阳坡高和阴坡低)。‎ 十一、农业小专题:‎ ‎⑴ 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 气候湿润多雨; 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 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 尼罗河三角洲(印度河、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 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 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 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① 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⑹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弊:旱涝灾害频繁.‎ ‎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 ①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 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 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① 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② 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⑻ 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 企业化种植园 .‎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 ‎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① 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② 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③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 加强“南南合作”;⑤ 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⑼ 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①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 自然条件恶劣;③ 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 ‎⑽ 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① 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② 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 ‎⑾ 复种指数问题:‎ ‎① 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② 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 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 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③ 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 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⑿ 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① 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② 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⒀ 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分析区位:‎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 市场消费量大;② 交通方便;③ 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 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⒁ 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 、 美国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①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 地形平坦开阔;③ 耕地面积广大;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③ 交通便利; ④ 市场广阔;⑤ 工业比较发达;⑥ 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热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① 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 ⑤ 市场广阔; ⑥ 工业比较发达; ⑦ 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① 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异;③ 专业化水平不同;④ 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⒂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社会经济因素:①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② 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我国牧区存在的问题:靠天养畜,生态破坏,载畜量低,效益低。‎ 我国牧区借鉴:人工草场建设;放牧方式;牧区交通条件及加工体系的发展。‎ ‎(16)、混合农业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农业多样化发展:‎ ‎①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生产:‎ A、区位因素分析:盆地地形,位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降水稀少,水源不足;地广人稀,东水西调,改善灌溉条件;邻近港口和公路,交通方便;‎ B、生产特点:机械化水平高;农牧生产活动交替进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生产灵活,市场适应性强,产品多供出口。‎ ‎②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 A、区位因素分析: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充足,气象灾害多发;生物物种丰富;土地类型多样;生活能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红壤贫瘠;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地少人多,开发较早。‎ B、整治和发展方向:综合开发,发展立体农业;系列开发优势资源;生态建设,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保持水土;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变化,有侧重地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17)、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 (一)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 (二)社会经济因素:‎ ‎ 1.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2。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5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3.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 6.工业基础 ‎(18)、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3.从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 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19)、农业区位的区域分析:‎ 东北平原商品谷物农业: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旱地种植业: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水田种植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涝灾害严重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云贵高原坝子农业和彩色农业:优势是纬度低,水热充足;劣势是地表崎岖,地表缺水,土壤贫瘠 ‎(20)、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区位 ‎ 名称 主要分布区 生长习性 农业区位的选择 粮食作物 水稻 “亚洲的粮食”——水稻;水稻播种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最大生产国——中国;最大出口国——泰国。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以及埃及、尼日利亚、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古巴、委内瑞拉、巴西 喜高温多雨、地势低平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在我国的集中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南(36°N)‎ ‎ 玉米 单产最高——玉米;玉米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我国的主产地在吉林省 喜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 小麦 播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小麦最大生产国——中国;最大出口国——美国 水热要求不高;耐寒耐旱、适应性强 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冬小麦和春小的分界线为古长城(或3500℃积温线),冬小麦一般秋播冬收,春小麦一般春播秋收 糖料作物 甘蔗 拉丁美洲、巴西、古巴、亚洲,我国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等省区 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一般分布在长江以南,但成都平原例外)‎ ‎ 甜菜 亚欧大陆、北美的中温带地区,我国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 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饮料 茶叶 亚洲的印度、中国、斯里兰卡 喜高温多雨、怕涝 红壤等酸性土壤 ‎ 咖啡 咖啡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现分布于拉丁美洲的巴西等,埃塞俄比亚等 喜高温多雨 高温多雨、无霜害、年均温在20°—22℃左右,年降水量在1000—1800毫米,荫蔽较好,湿度较大的山地生长 ‎ 可可 可可树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盆地,现以非洲为主,拉丁美洲亦生产 较高的温度、湿度和雨量分配均匀 要有较高的树木在它上层作荫蔽保护,本身抗风力弱。所以在热带雨林带海拔较低处,可可树生长茂密。‎ 纤维 剑麻 剑麻原产于墨西哥,从西沙尔港出口,因而也叫“西沙尔麻”。现非洲的坦桑尼亚占世界总产量的60%。 喜高温耐旱 ‎ ‎ 黄麻 原产于东南亚,现主要产在南亚地区。孟加拉国黄麻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黄麻在我国南方种植很广,浙江省最多 喜高温湿润气候和肥沃的沙质土壤 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 亚麻 温带地区的中国、俄罗斯等 喜凉爽湿润气候和肥沃壤土 长日照作物 ‎ 橡胶 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喜高温多雨 ‎ ‎ 棉花 美国中央大平原、埃及、中亚;我国则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南疆 喜高温 光热充足,土质疏松,有灌溉水源 水果 柑橘 原产于我国,北起秦岭南麓,南到雷州半岛,西起藏南察隅,东到台湾岛都有出产。 喜温润,怕寒冷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一般分布在长江以南,但成都平原例外)‎ ‎ 苹果 辽宁、山东、河北、陕西、甘肃出产最多 喜光、较耐寒 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油料作物 花生 主要分布在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产量占全国1/3以上 喜温干燥、砂质壤土 要求积温在3000℃以上,不耐霜 ‎ 油菜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近年来有北移南迁趋势,扩大到黄淮海平原、辽宁以及华南地区;四川产量全国第一 喜温暖气候,肥沃土壤 原产于非洲。广泛分布于西非几内亚湿热森林地带。‎ ‎ 芝麻 原产于非洲。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以暖温带、亚热带种植最多,主要分布在河南 喜温耐旱 要求积温在3000℃以上,不耐霜,不耐涝。‎ ‎ 胡麻 西北内陆地区 ‎ ‎ 油棕 原产于非洲。广泛分布于西非几内亚湿热森林地带。 喜高温多雨、充足阳光和湿润肥厚的沙壤土 ‎ ‎ 大豆 原产于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以东北黑龙江为最多。 为中温作物 要求积温在2000℃—3000℃,需水较多,对土壤要求不严 出口农产品基地 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太湖平原、闽南(泉州、漳州、厦门)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海南岛等地 十二、工业小专题 ‎⑴ 日本工业集中在 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 ,原因:①‎ ‎ 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② 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③ 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④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 ‎ ‎⑵ 埃及的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 ‎⑶ 新加坡的经济支柱:炼油、造船、电子电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 ‎⑷ 工业集聚:‎ ‎① 传统工业区:‎ 集聚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业集中布置可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② 新兴工业区:‎ 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分布上常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区集群特点的好处是: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 ‎⑸ 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① 大批廉价劳动力; ② 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③ 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④ 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 点:① 以中小企业为主;② 轻工业为主;③ 生产过程分散; ④ 资本集中程度低;⑤ 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不同点 : ① 企业之间相互竞争;② 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① 重视专业分工,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② 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③ 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④ 形成规模生产;⑤ 树立品牌意识;⑥ 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⑦ 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⑹ “硅谷”: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区位分析: ‎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社会经济因素:① 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② 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③ 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 ‎⑺ 我国四个工业基地的区位劣势:‎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能源、水源不足。‎ 京津唐工业基地:水源不足;污染严重 。 ‎ 沪宁杭工业基地:能源、资源缺乏;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能源、资源不足。‎ ‎(8)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 (一)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 (二)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 (三)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 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 (四)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 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 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 考虑其主导因素或具有明星优势的条件。‎ ‎ 注: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 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 在逐渐加强;③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 的吸引力;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⑤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在逐渐加强。‎ ‎(五)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1。从经济因素看,要考虑土地成本、原材料、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分析;2。从环境因素看,需要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应选择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冬夏季风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则要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业则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9)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 (一)分析思路 ‎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 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 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 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 面去分析。‎ ‎ (二)举例 例l: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是:‎ ‎(1)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连接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2)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 ‎(3)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 例2: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海南为何目前仍没有建立 钢铁企业?‎ ‎ 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 (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处,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 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便利海运、廉价的河 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 ‎ ‎ (2)接近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 ‎ (3)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钢铁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 ‎ (4)技术力量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海南岛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富铁矿,但由于能源短缺,开发较晚,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目前还没有建立大型钢铁企业。自从1986年成立海南省以来,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钢铁工业也会兴起的。‎ ‎(10)、工业主导区位分类 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的成本较高——接近原料产地——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加工厂——原料影响在减弱 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接近市场——饮料厂、家俱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市场影响在加强 动力指向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有色冶金——动力影响在减弱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纺织厂、电子装配厂、服装厂——劳动力数量影响在减弱,劳动力素质影响在加强 技术指向型:对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飞机制造、核电、精密仪器仪表厂人才和知识的影响力在加强。‎ 十三、人口数量、分布小专题:‎ ‎⑴ 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 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 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 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 ,接纳移民。‎ ‎②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 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 东南 部,原因:① 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② 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③ 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4)中国人口问题:①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②我国目前人口问题最大的任务是继续保持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龄化。‎ 十四、 人口迁移小专题:‎ ‎⑴ 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⑵ 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 经济原因 ‎⑶ 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⑸ 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① 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② 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③ 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⑹ 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 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 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8)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2)不利影响: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十五、城市小专题 ‎⑴ 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 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 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 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 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 科技发达; ④ 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 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 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⑵ 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原因分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 便利的水运。‎ ‎⑶ 上海市的发展:‎ A、优越的区位因素:① 便捷的交通; ② 广阔的消费市场;③ 高素质的劳动力;④ 宽广的经济腹地;⑤ 充足的商品供应; ⑥ 丰富的农副产品;⑦ 雄厚的技术力量。‎ B、城市化问题:产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表现:① 道路狭窄,交通堵塞;② 居住拥挤;③ 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④ 用地紧张。‎ C、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 作 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 面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 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① 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② 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③ 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④ 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建设成就:浦东新区已建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⑷ 城市道路网问题:‎ 形式:环行—放射式 方格--环行—放射式 作用: 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 环 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⑸ 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A、两大问题: ① 交通线路拥堵; ② 交通环境污染 B、措施 ‎ 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 解决交通环境污染: ① 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② 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③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⑹ 逆城市化问题:‎ 原因: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 表现:①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②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③ 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④ 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⑺ 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①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 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 ‎②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 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8)城市的区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