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7.50 KB
  • 2021-05-14 发布

2011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5课时)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 ‎           ‎ ‎  必修① ‎ ‎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5课时 地球的圈层结构 ‎    题组一:地震波特点 ‎(原创题)地球内部的结构,人类无法直接观察,到目前为止,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据此回答1~2题。‎ ‎1.在地下2 900千米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可推测地球内部圈层当中为液体的是 ( D )‎ A.软流层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外核 ‎2.地震发生时,附近轮船上的人的感觉是 ( B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解析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横波能使人左右摇晃,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纵波能使人 上下颠簸,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结合题目条件可得出结论。‎ 题组二:地壳的厚度特点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C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解析 由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直接读出。‎ ‎4.图中M和N所对应的地形区分别是 ( D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解析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定位可确定M、N的位置。‎ 题组三:地球圈层结构与特点 ‎5.(2010·安徽马鞍山诊断)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世人永远铭记的时刻,四 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 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瞬间袭来,山崩地裂、江河寸断,‎ 数万人被夺去生命,几百万同胞失去家园。‎‎2009年5月12日‎14点20‎ 分,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在映秀镇举行。‎ 材料二 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右图)‎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结合材料二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莫霍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 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答案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地壳,D+E地幔,F+G地核。‎ ‎(4)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 答案 岩石圈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画图略。‎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答案 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 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地核可能为液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2010·潍坊质检)下图表示全球处在同一日期时,曲线ABC上的太阳高度为0°。读图完成 ‎1~2题。‎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 A.(10°N,0°) B.(20°N,0°)‎ C.(20°N,180°) D.(10°N,180°)‎ ‎2.B点正北333千米处的某点,该日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幅度是 (  )‎ A.3°~37° B.3°~30° C.16°~37° D.16°~42°‎ 解析 第1题,曲线ABC上的太阳高度为0°,说明ABC曲线为晨昏线,由图中所示纬度 判断极点为北极点;从图中分析可知,70°N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可以判断太阳直射 ‎20°N;由全球处在同一日期可知,180°经线为0时经线,说明太阳直射0°经线,故太 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0°N,0°)。第2题,B点纬度为70°N,B点正北‎333千米处的某 点纬度为73°N(由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约‎111千米得出),那么该日一天中太阳高度 最大为37°,排除BD项。由70°N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可知,B点最小太阳高度为0°,则 其正北‎333千米处的某点的最小太阳高度为3°。‎ 答案 1.B 2.A 下图为2010年1月~2月期间,某条经线上16时的昼夜分布状况(粗线部分为夜,细线部 分为昼)。A、B、C为经线上的三点,B、C两点的纬度相同。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S段全天为昼 B.NA段全天为夜 C.BC段都是昼长夜短 D.CS段有部分全天为昼 ‎4.若图中A点此刻恰好就是某纬线与晨昏线的切点,B点的纬度为α,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β,则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  )‎ A.90°-α-β B.α+β-90°‎ C.α+90°-β D.β+90°-α 解析 第3题,AS段上的赤道,有12小时白天,12小时黑夜,故A错;NA段A点16时正值日落,‎ 可以计算出日出为8时,故B错;BC段一部分在北半球,一部分在南半球, 1月~2月,北半 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故C错。第4题,已知B、C两点纬度相同, 则C点的纬度为 α,A点此刻恰好就是某纬线与晨昏线的切点,说明α>β,所以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H=90°‎ ‎-(α-β),因此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β+90°-α。‎ 答案 3.D 4.D ‎(2010·江苏样题)图1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图2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读图完成5~7题。‎ ‎5.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 A.昆仑站 B.中山站 C.长城站 D.南极点 ‎6.我国昆仑站建成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图2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7.近百年来,南极地区冰川消融速度有加快趋势,其原因主要是 (  )‎ A.气候变暖 B.酸雨危害 C.风速加大 D.降水变化 答案 5.C 6.D 7.A ‎(2010·南京模拟)右图为“A地地平面观察到的一天的太阳视运动过程图” (图中虚线圈为太阳视运动轨迹,C为太阳视运动某一位置),读图回答8~9题。‎ ‎8.当太阳位于C位置时,∠BAC=43°08′,北京时间为16:00,则A地的经纬度位置为(  )‎ A.66°34′N,60°E B.46°52′N,90°E C.43°08′N,150°E D.90°N,60°E ‎9.从此时起3个月后,太阳直射点可能位于 (  )‎ A.北回归线附近 B.赤道附近 C.南回归线附近 D.15°S附近 解析 第8题,此题可用排除法解析,因为该地区有极昼现象,可排除B、C选项;由于 该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可排除北极点,因为北极点的最大正午太阳高度为 ‎23°26′。第9题,根据题意可知, 此时太阳直射23°26′N,所以从此时起3个月后,‎ 太阳直射点可能位于赤道附近。‎ 答案 8.A 9.B ‎(2009·江苏南通)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双选) (  )‎ A.①为大气平流层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1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双选) (  )‎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物质由铁镁硅酸盐类组成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12.下列有关各圈层对人类影响的表现,判断正确的是(双选) (  )‎ A.①层适于高空飞行 B.人类开发矿产资源主要集中于②层 C.③层是地下水主要贮存区 D.人类开发铁矿主要在④层 解析 图中①为大气平流层,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平流层(①‎ 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外核(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平流层 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适于高空飞行;地壳是目前人类开发矿产资源的主要圈层。‎ 答案 10.AC 11.BC 12.AB ‎(2010·山东师大附中期中考试)读右图,图中虚线表示晨昏线,每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差相等,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回答13~14题。‎ ‎13.若图中的日期为6日与7日,则北京时间是 (  )‎ A.6日23时 B.7日23时 C.6日11时 D.7日11时 ‎14.该季节 (  )‎ 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北半球昼短夜长 C.天山的雪线上升 D.地球自转速度最快 解析 由题干及图示信息可知,北极圈以内有极夜,从而确定0时所在经线和180°经线,‎ 并计算出180°经线为3点钟,由此可以知道120°E为23点,结合日期变更规律可以知道 北京时间是6日23时。由于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 答案 13.A 14.B ‎(2009·山东青岛模拟)读“大气年平均臭氧总量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示意图”,回答 ‎15~16题。‎ ‎15.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分布在 (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层 D.大气上界 解析 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分布在平流层,这是常识。‎ 答案 B ‎16.由图中信息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赤道上空大气层平均臭氧总量比中纬度地区低 B.南半球上空大气臭氧总量春季小于秋季 C.北极上空臭氧含量最高值出现在春季 D.北半球大气臭氧量极大值高于南半球 解析 读图可知,南半球大部分地区9~11月臭氧含量最高,此时是南半球的春季。‎ 答案 B 二、综合题(共36分)‎ ‎17.(2010·杭州质检)下面四幅图,是同一时刻从不同位置上空观察到的昼夜情况(阴影代表黑夜,其他部分代表白昼),此时杭州(30°N,120°E)正值正午时刻。回答下列问题。(17分)‎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A图是从(0°,120°E)上空观测到的 B.B图是从(23°26′N,120°E)上空观测到的 C.C图是从(23°26′N,30°E)上空观测到的 D.D图是从(0°,120°E)上空观测到的 ‎(2)若甲、乙、丙、丁的纬度分别是:56°N、0°、45°N、5°S,比较图中甲、乙、丙、丁四 点这一天的昼长________(用“>,<,=”表示);比较图中甲、乙、丙、丁四点这一天的正 午太阳高度________(用“>,<,=”表示)。‎ ‎(3)有一架飞机此刻要从A图中的甲点沿最近距离飞到C图中的丙 点,飞机的飞行方向是             。‎ ‎(4)把此刻的昼夜分布情况画到图上。‎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读图获取信息、调运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绘 图能力。第(1)题,当从某点上空观测地球时,该点应该位于图示 的中心位置,结合杭州正值正午的条件可分别计算A~D四图中心点位置而得出结果。第 ‎(2)题,由图示知,该日为北半球夏至日,然后结合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分布 规律可推论出结论。第(3)题,在球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为过两点大圆的劣弧,然后结合 两点相对位置确定飞行方向。第(4)题,画图时必须满足杭州为正午时刻,南极圈内全部 为极夜且赤道上昼夜平分等条件。‎ 答案 (1)C ‎(2)甲>丙>乙>丁 丙>乙>丁>甲 ‎(3)先东北,后东南 ‎(4)见下图。(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弧线经过图中ABC三点;上半部着色)‎ ‎18.(2009·成都期考)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9分)‎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    ,其范围 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    。‎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    和     ;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 的    之中;生物圈占有    圈的底部、    圈的全部和    圈上部。‎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    、相互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 ‎(5)如果A地发生地震,试比较B、C两地所测得的纵波波速的大小,并说明在全球范围内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解析 此图明显地表示莫霍界面之上的地壳及大气圈、水圈;结合对各圈层的了解,可填 出它们的特点,其中的地壳厚度不均,从图中也可看出,这是由于大陆地壳往往由硅铝层 和硅镁层组成,而大洋地壳常只有硅镁层所造成的结果。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横波 主要在地壳、地幔中传播,不能在地核中传播。‎ 答案 (1)略 (2)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联系 制约 (4)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几千米,各大洋的平均厚度也不相同。 (5)C点测得的纵波速度大于B地测得的纵波速度。过A点做地核切线并延长与地面相交的点所组成的圆周内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