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50 KB
  • 2021-05-14 发布

文言文高频实词第二阶段整理14—17高考真题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高频实词第二阶段整理(14—17高考真题)‎ 三十五、论:‎ 1. 议论、分析、评论 每与臣论此事。《出师表》‎ 2. 衡量、评定 论功行赏 3. 说、陈述 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 4. 判罪、判决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 5. 弹劾、举报 6. 文体的一种。《过秦论》‎ 7. 通“伦”‎ ‎(1)议论、评论 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宋书•谢弘微传》‎ ‎(2)弹劾、举报 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明史·陈登云传》‎ ‎(3)说、言论、谈论、陈述 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宋史·孙傅传》‎ 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它,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宋史·孙傅传》‎ ‎(4)文体的一种,议论文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旧唐书•于休烈传》‎ 三十六、每:‎ ‎1. 每次、每个 ‎2. 常常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虽然 ‎(1)常常、每每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宋书•谢弘微传》‎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宋史·曾公亮传》‎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宋史·曾公亮传》‎ ‎(2)每次 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宋书•谢弘微传》‎ 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北史.来护儿传》‎ 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北史.来护儿传》‎ 三十七、对:‎ ‎1. 回答 ‎2.对着、向着 ‎3.敌对、对立 ‎4.对付 ‎5.配偶、对仗 (1) 回答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宋史•许将传》‎ 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宋史•许将传》‎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宋史•许将传》‎ 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宋史•许将传》‎ 对日:“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旧唐书•于休烈传》‎ (1) 对着 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明史·陈登云传》‎ 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北史.来护儿传》‎ 三十八、多:‎ ‎1.与少相对 ‎2.称赞 ‎(1)与少相对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宋书•谢弘微传》‎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后汉书·赵憙传》‎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明史·陈登云传》‎ 三十九、岁:‎ 1. 年 2. 年龄 3. 年成、收成 ‎‘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1)年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后汉书·赵憙传》‎ 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宋史•许将传》‎ 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宋史·曾公亮传》‎ 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明史·陈登云传》‎ 四十、行:‎ ‎ 读音1:xing ‎(1)动词 ‎ ①行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 ‎ ②运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 ③经历。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 ④前往。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⑤实行、施行。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2)名词 ‎ ①古诗的一种体裁。《琵琶行》《兵车行》‎ ‎ ②行为、品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 ③动作。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2) 副词 将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读音2:hang (1) 名词 ①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②行列、队伍。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③辈。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2) 量词 ‎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孔雀东南飞》‎ ‎(1)通行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宋书•谢弘微传》‎ (2) 暂代 ‎ 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后汉书·赵憙传》‎ (1) 行为、品行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汉书·赵憙传》‎ (2) 前往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宋史•许将传》‎ (3) 成功 珪格不行。《明史·傅珪传》‎ 四十一、始:‎ ‎1.开始 ‎2.当初、最初 ‎3.才。‎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孔雀东南飞》‎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 ‎4.只、仅仅 ‎5.正、正在 ‎6.曾经 ‎(1)才 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宋史•许将传》‎ 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明史·韩文传》‎ 四十二、未:‎ ‎1.没有,不曾 ‎2.不 ‎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1)没有 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后汉书·赵憙传》‎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后汉书·赵憙传》‎ 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宋史•许将传》‎ 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明史·韩文传》‎ ‎(2)不 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旧唐书•于休烈传》‎ 四十三、驾:‎ 1. 驾驶 ‎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赤壁赋》‎ ‎2.驾驭、控制 ‎3.车 ‎4.凌驾、超越 ‎5.马驾车行一日的路程为一驾 ‎(1)车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后汉书·赵憙传》‎ 四十四、过 1. 动词,走过,经过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2. 动词,超出,胜过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3. 动词,过去(过后)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聊斋志异·促织》‎ 4. 动词,去世 5. 动词,给予;递给 6. 动词,渡过 过江 1. 动词,转移;过渡 2. 动词,度过;过活 3. 动词,交往,相处 4. 动词,交谈 5. 动词,错,犯错误 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告子下》‎ 6. 动词,失去 7. 动词,怪罪,责难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史记·项羽本纪》‎ 8. 名词,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 9. 副词,过分;过于;太甚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10. 量词,遍,次 ‎(1)动词,超出,胜过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宋书•谢弘微传》‎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宋书•谢弘微传》‎ 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明史•韩文传》‎ ‎(2)动词,走过,经过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宋史•孙傅传》‎ ‎(3)名词,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 尝谓休烈日:“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旧唐书•于休烈传》‎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旧唐书•于休烈传》‎ ‎(4)动词,去世 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明史•韩文传》‎ ‎(5)副词,过分;过于;太甚 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它,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宋史•孙傅传》‎ 四十五、亲 1. 形容词,亲爱 我有亲父兄。《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形容词,亲密。与“疏”相对  亲附(亲近附从)‎ 3. 形容词,准,准确 4. 名词,父母。也单指父亲或母亲  归见其亲。《送东阳马生序》‎ 5. 名词,泛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6. 名词,亲密的、可靠的人亲兵 7. 副词,亲自,亲身 8. 动词,亲近;接近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1)名词,泛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宋书•谢弘微传》‎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宋书•谢弘微传》‎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宋书•谢弘微传》‎ ‎(2)副词,亲自,亲身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后汉书•赵憙传》‎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后汉书•赵憙传》‎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宋史•曾公亮传》‎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宋史•孙傅传》‎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明史•韩文传》‎ ‎(3)动词,亲近;接近 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旧唐书•于休烈传》‎ 四十六、并 1. 动词,并行,并列 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文心雕龙·附会》并肩作战 2. 动词,合并 并力西向。《六国论》‎ 3. 动词,兼并;并吞 秦初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4. 动词,具备 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 5. 动词,相同 6. 副词,全,全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7. 副词,一起;一齐;同时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鉴》‎ 8. 连词,并且,连 9. 连词, 和,以及 ‎(1)副词,一起;一齐;同时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宋书•谢弘微传》‎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后汉书•赵憙传》‎ 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明史•傅珪传》‎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宋史•孙傅传》‎ ‎(2)副词,全,全都 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北史•来护儿传》‎ ‎(3)动词,具备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后汉书•赵憙传》‎ ‎(4)动词,相同 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明史•傅珪传》‎ ‎(5)连词,并且,连 ‎《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旧唐书•于休烈传》‎ 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明史•韩文传》‎ ‎(6)连词, 和,以及 乃赐物两千段,并牛酒。《北史•来护儿传》‎ 四十七、更 gēng 1. 动词,改变 景公欲更 晏子之宅。《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2. 动词,改,改正 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国语·越语上》‎ 3. 动词,更换;替代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4. 动词,经过,经历 5. 动词,连续,接续 6. 动词,轮流 7. 动词,偿还;抵偿 8. 名词,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更鼓 ‎ 9. 量词。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gèng 10. 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11. 副词,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 ‎ 12. 副词,表示在所说的范围之外,相当于另外;也  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 13. 副词,表示跟上一层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之外,相当于“反而”“竟然”“还是”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4. 连词,与,和 着尽工夫是化工,不关春雨更春风。《春兴》‎ ‎(1)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后汉书•赵憙传》‎ ‎(2)动词,经过,经历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宋史•曾公亮传》‎ ‎(3)动词,改变 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宋史•曾公亮传》‎ ‎(4)动词,改,改正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宋史•孙傅传》‎ 四十八、去 1. 动词,离开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动词,除去;去掉 3. 动词,相距,远离 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 4. 动词,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5. 动词,失掉; 失去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6. 动词,抛弃,舍弃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7. 动词,去世,死亡 8. 动词,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归去来兮。《归去来兮辞》‎ 9. 形容词,过去了的 10. 名词,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1)动词,离开 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宋书•谢弘微传》‎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后汉书•赵憙传》‎ 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明史•傅珪传》‎ 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它,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宋史•孙傅传》‎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宋史•孙傅传》‎ ‎(2)动词,除去;去掉 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明史•傅珪传》‎ 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明史•韩文传》‎ ‎(3)形容词,过去了的 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明史•傅珪传》‎ 四十九、召 1. 动词,呼唤 召有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动词,招致 3. 动词,邀请 4. 动词,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 右北平太守。《史记·李将军列传》‎ 5. 动词,感化和召唤 6. 动词,召集 悉召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动词,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宋史•许将传》‎ 召为兵部侍郎。《宋史•许将传》‎ 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宋史•许将传》‎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宋史•孙傅传》‎ 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明史•韩文传》‎ ‎(2)动词,呼唤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宋史•孙傅传》‎ 五十、如 1. 动词,遵从,依照 2. 动词,好像, 如同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1. 动词,比得上,及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2. 动词,去,往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史记·项羽本纪》‎ 3. 动词,遭遇,际遇 4. 动词,相敌;抵挡 5. 动词,应当 6. 介词,按照 连词,假如,如果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后汉书·张衡传》‎ 7. 连词,与,和 8. 连词,或——表示选择关系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 9. 连词,而——表示连接 10. 连词,则——表示结果 11. 助词,用于语末,相当于“然”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论语·述而》‎ 12. 助词,用于语末,相当于“焉”‎ 13. 助词,相当于“乎”‎ ‎(1)动词,好像, 如同 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宋书•谢弘微传》‎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宋书•谢弘微传》‎ 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明史•陈登云传》‎ 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明史•傅珪传》‎ ‎(2)动词,遵从,依照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明史•傅珪传》‎ ‎(3)连词,假如,如果 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 五十一、物 1. 名词,万物 2. 名词,物件,东西  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3. 名词,事;事情 4. 名词,社会,外界环境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5. 名词,物产 6. 名词,他人;众人 损己以利物。《十渐不克终疏》‎ 7. 名词,景物物是人非 8. 动词,选择 9. 动词, 观察 ‎(1)名词,物件,东西 公亮日:“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宋史•曾公亮传》‎ 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北史•来护儿传》‎ 乃赐物两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北史•来护儿传》‎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宋史•曾公亮传》‎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宋史•曾公亮传》‎ ‎(2)名词,他人;众人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宋书•谢弘微传》‎ 五十二、还 Hái 1. 副词,表示行为动作或状况不变,跟“仍旧、依然”相当 取酒还独倾。《琵琶行(并序)》‎ 2. 副词,跟“虽然、尽管”等连用,表示行为状况不因别的条件改变而改变。‎ 3. 副词,表示扬的语气,把事情往大里、高里、重里说 4. 副词,更加 5. 副词,表示项目、数量增加,范围扩大 ‎ 1. 副词,表示勉强过得去 还算不错 2. 副词,表示数量小,时间不到,等等 人还太少 3. 副词,尚且 Huán 4. 动词,返回 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5. 动词,回头;回顾 羽还叱之。《汉书·项籍传》‎ 6. 动词,通“环”。环绕  还柱而走。《战国策·燕策》‎ 7. 动词,恢复;还原 8. 动词,来,到来 9. 动词,交还;归还 还矢先王。《新五代史·伶官传》‎ 10. 动词,偿还;交付 11. ‎ 动词,回报;回击 12. 动词,罢歇;止息 13. 动词,经营;谋画 ‎ 14. ‎ 副词,仍然;重复 15. 副词,反而 譬画虎不成,还为狗者也。《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16. 副词,通“旋( xuán)”。迅速 ‎ ‎(1)动词,返回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听还谢氏。《宋书•谢弘微传》‎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后汉书•赵憙传》‎ 居一岁,还京师。《宋史•曾公亮传》‎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明史•陈登云传》‎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旧唐书•于休烈传》‎ 五十三、举 1. 动词,双手托物 举所佩玉玦。《史记·项羽本纪》‎ 2. 动词,拿起;提起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3. 动词,飞,飞起;飘动 九万里风鹏正举。《渔家傲》‎ 4. 动词,升起;耸起 5. 动词,仰起;抬起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6. 动词,发问;动问 7. 动词,推荐;选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8. 动词, 提出;列举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9. 动词,兴起;发动 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10. 动词,施行;办理 举先王之政。《答司马谏议书》‎ 11. 动词,攻克;占领 戊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12. 动词,成就;成功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家》‎ 13. 动词,参加科举考试 举乡试。《明史》‎ 14. 动词,指摘;检举 15. 动词,抚养;生育 16. 动词,放;发 17. 动词,点燃 18. 动词,取;拾取 19. 动词,带动;率领 20. 动词,成立,站得住脚 21. 动词,记录;登记 举口数,生者著,死民者削。《商君书》‎ 22. 动词,谈论;称引 23. 动词,赞许;表彰 24. 动词,复兴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礼记》‎ 25. 动词,总括 举凡 1. 名词,言行;举动 2. 名词,科举考试 3. 形容词,全 举家锦衣玉食。《训俭示康》‎ 4. 副词,皆,都 杀人如不能举。《史记·项羽本纪》‎ ‎(1)动词,参加科举考试 ‎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宋史•许将传》‎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宋史•曾公亮传》‎ 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旧唐书•于休烈传》‎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明史•韩文传》‎ ‎(2)名词,言行;举动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宋书•谢弘微传》‎ 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旧唐书•于休烈传》‎ ‎(3)动词,推荐;选用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汉书•赵憙传》‎ ‎(4)形容词,全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宋书•谢弘微传》‎ 五十四、能 1. 名词,本义:熊 2. 名词,才能,能力 有千里之能。《杂说》‎ 3. 名词,有才能的人 将能而君不能御。《孙子·谋攻》‎ 4. 名词,又 贼能且众。《大铁椎传》‎ 5. 动词,能够,主、客条件具备,会作,会做,会完成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6. 名词,会;善于 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7. 名词,有才能,有才干 ‎ 8. 名词,友好,亲善;和睦 ‎ 9. 代词,表示指示或程度,相当于“如此”、“这样”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动词,能够,主、客条件具备,会作,会做,会完成 ‎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宋史•许将传》‎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宋史•许将传》‎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宋史•曾公亮传》‎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宋史•曾公亮传》‎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明史•陈登云传》‎ 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明史•傅珪传》‎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宋史•孙傅传》‎ 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北史•来护儿传》‎ 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北史•来护儿传》‎ ‎(2)名词,有才能的人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旧唐书•于休烈传》‎ ‎(3)名词,才能,能力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宋史•曾公亮传》‎ 五十五、盗 1. 动词,盗窃,偷东西 2. 动词,抢掠劫持 遂共盗而残之。《列子·说符》‎ 3. 动词,窃据;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 4. 动词,诈骗;骗取 欺世盗名 1. 动词,侵犯 盗边 2. 名词,偷盗财物的人 3. 名词,抢劫财物的人,强盗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4. 名词,对反叛者的贬称 5. 副词,偷偷地,暗中地 民亦间盗铸钱。《史记·平准书》‎ ‎(1)名词,偷盗财物的人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宋史•曾公亮传》‎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宋史•曾公亮传》‎ ‎(2)名词,抢劫财物的人,强盗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宋史•曾公亮传》‎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后汉书•赵憙传》‎ ‎(3)动词,盗窃,偷东西 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宋史•许将传》‎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宋史•曾公亮传》‎ 五十六、发 1. 动词,放箭 循声而发。《礼记·射义》‎ 2. 动词,出发;上路 兰舟催发。《雨霖铃》‎ 3. 动词,打开;开启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战国策·燕策三》‎ 4. 动词,征发;征调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西门豹治邺》‎ 5. 动词,发生;发出 使人发书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 动词,发布;宣告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立于王之朝。《孟子·梁惠王上》‎ 7. 动词,抒发;发泄 8. 动词,派遣 二世元年四月,发闾左适戍 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 9. 动词,挖掘 于败石丛草处,探石发穴。《聊斋志异·促织》‎ 10. 动词,花开放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11. 动词,送出;交付。与“收”相对;发出 ‎ 12. 动词,阐发 13. 动词,显现;显露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14. 动词,揭露;暴露 15. 动词,散发;发给 ‎ 16. 动词,举事;发难 17. 动词,启发;开导 18. 动词,疾病发作 19. 量词,在小武器打靶比赛中每个射手规定的发射次数 ‎(1)动词,揭露;暴露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后汉书•赵憙传》‎ 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明史•陈登云传》‎ ‎(2)动词,挖掘 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宋史•许将传》‎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宋史•许将传》‎ ‎(3)动词,散发;发给 ‎ 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明史•韩文传》‎ 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史•韩文传》‎ ‎(4)动词,打开;开启 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明史•韩文传》‎ 五十七、善 1. 形容词,好;美好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 形容词,善良;好心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汉书·苏武传》‎ 2. 形容词, 慈善 3. 形容词,表示应诺。对,好 王曰:“善!”《战国策·齐策》‎ 4. 形容词,慎重 ‎ 5. 形容词,高明,工巧 吹籁工为善声。《论衡·逢遇》‎ 6. 形容词,熟悉,经常看到或经历,易于辨认 ‎ 7. 动词,善于,擅长。有做好或处理好某事的才能或技巧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刺客列传》‎ 8. 动词,通“缮”。修治 善刀而藏之。《庄子·养生主》‎ 9. 动词,羡慕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10. 动词,喜爱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 11. 动词,认为好 12. 动词,赞许 13. 动词,友好,亲善 14. 名词,好人;好事;好处 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15. 副词,好好地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战国策·燕策》‎ 16. ‎ 副词,多;常;易 ‎ ‎(1)动词,友好,亲善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后汉书•赵憙传》‎ ‎(2)动词,赞许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宋史•许将传》‎ ‎(3)形容词,好;美好 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北史•来护儿传》‎ ‎(4)动词,善于,擅长 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北史•来护儿传》‎ 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旧唐书•于休烈传》‎ ‎(5)形容词,表示应诺。对,好 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明史•韩文传》‎ 五十八、欲 1. 名词,欲望;嗜欲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2. 动词,想要;希望 3. 动词,爱好;喜爱 4. 动词,想要;希望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后汉书•赵憙传》‎ 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后汉书•赵憙传》‎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后汉书•赵憙传》‎ 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宋史•孙傅传》‎ 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宋史•孙傅传》‎ 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明史•韩文传》‎ 五十九、深 1. 名词,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的距离  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2. 形容词,水深。与“浅”相对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声如洪钟。《石钟山记》‎ 3. 形容词,引申为距离大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4. 形容词,[指颜色]深暗。如:桃红的颜色比粉红色更深 5. 形容词,玄妙,深奥 6. 形容词,深刻;深远 深谋远虑 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7. 形容词,[树林、宫殿等] 幽深; 幽静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1. 形容词,苛刻 狱中多冤人,用刑深刻。《后汉书·光武帝纪》‎ 2. 形容词,茂密 3. 形容词,深厚;亲密 4. 形容词,历时久 夜深忽梦少年事。《琵琶行(并序)》‎ 5. 形容词,大,重大 6. 形容词,深重;厉害、严重 7. 副词,很,甚 深恐 8. 动词,深入、彻底、周详地研究 9. 动词,深挖 ‎(1)形容词,玄妙,深奥 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宋书•谢弘微传》‎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宋史•曾公亮传》‎ ‎(2)形容词,深刻;深远 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北史•来护儿传》‎ ‎(3)副词,很,甚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明史•傅珪传》‎ 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北史•来护儿传》‎ 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北史•来护儿传》‎ 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明史•韩文传》‎ 六十、文 1. 名词,花纹;纹理 斑文小鱼。《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2. 名词,字,文字 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褒禅山记》‎ 3. 名词,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4. 名词,美德;文德 5. 名词,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 6. 名词,文献,经典;韵文 ‎ 7. 名词,辞词句。亦指文字记载 ‎ 8. 名词,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  文武并用。《谏太宗十思疏》‎ 9. 名词,法令条文 10. 名词,文教;礼节仪式 ‎ 11. 名词,指表现形式;外表 文榜 12. 名词,指鼓乐,泛指曲调 ‎ 13. 动词,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或图案 ‎ 14. 动词,修饰;文饰文过饰非 15. 动词,装饰 文车二驷。《项脊轩志》‎ 16. 动词,撰写文章 ‎ 17. 形容词, 有文采,华丽。‎ 18. 形容词,柔和,不猛烈 19. ‎ 形容词,美,善 20. 形容词,通“紊”。紊乱的 21. 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 ‎(1)名词,文章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宋书•谢弘微传》‎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宋史•曾公亮传》‎ 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旧唐书•于休烈传》‎ ‎(2)名词,字,文字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宋书•谢弘微传》‎ ‎(3)名词,法令条文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宋史•许将传》‎ 六十一、加 1. 动词,添枝加叶说假话、虚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2. 动词,增加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荀子·劝学》‎ 3. 动词,放在上面,加上 加彘肩上。《史记·项羽本纪》‎ 4. 动词,施加;强加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5. 动词,参加;加与 6. 动词,凌驾,侵凌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 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更加”,“愈加”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8. 名词,益处;好处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1)动词,增加 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宋书•谢弘微传》‎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宋史•曾公亮传》‎ 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旧唐书•于休烈传》‎ ‎(2)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更加”,“愈加”‎ 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旧唐书•于休烈传》‎ 六十二、复 ‎ ‎〈动〉 (1)返回,回来:死者不可復生。《公羊传·襄公三十年》‎ ‎(2) 恢复: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 ‎(3) 回答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4) 免除:民有东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免除三人的兵役。)《论贵粟疏》‎ ‎(5) 报复 :纵无被坚执锐者北面复匈奴之志。《盐铁论本文》 ‎ ‎〈副〉又,再。中断再开始 :得复见将军于此。《史记·项羽本纪》‎ ‎〈形〉(1) 重复;繁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2) 夹层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阿房宫赋》‎ ‎1. 〈副〉 又,再 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宋书·谢弘微传》 ‎ 王无复言。 《后汉书·赵憙传》‎ 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 《明史·傅珪传》 ‎ 公意乃尔,朕复何望!《北史·来护儿传》 ‎ 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北史·来护儿传》 ‎ 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明史·韩文传》 ‎ 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明史 韩文传》 ‎ ‎2. 〈动〉 报复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后汉书·赵憙传》 ‎ ‎3. 〈动〉 恢复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 《宋史·孙傅传》 ‎ 复官,致仕。《明史·韩文传》 ‎ 六十三、上 ‎ ‎〈名〉(1) 高处;上面: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五人墓碑记》‎ ‎(2) 方位词,边,畔: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传》‎ ‎(3) 君主;皇帝: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4) 上级;尊长;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教战守》‎ ‎〈形〉(1)上等,等级高: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 丰足:上收(上等年成,丰收);上岁(丰年);上熟(上等收成)‎ ‎(3) 远;久远:上称帝喾,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动〉(1) 登;上升;向上: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 ‎(2) 上报;呈报:凡死刑狱上,其刑者先俟于门外。《狱中杂记》‎ ‎(3) 进献,送上: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4) 崇尚,提倡: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史记·秦始皇本纪》‎ ‎(5) 到任;就职:上任;上官(受命上任);上台 ‎(6) 安装;装上:以枪上刺刀相搏击。《清稗类钞·战事类》‎ ‎1. 〈名〉皇上,君主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宋书·谢弘微传》 ‎ 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 《宋史·曾公亮传》‎ ‎2. 〈动〉呈上,上报 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宋史·许将传》‎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 《宋史·孙傅传》 ‎ 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北史·来护儿传》 ‎ 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明史·韩文传》 ‎ 六十四、重chóng ‎ ‎〈形〉重复,重叠 ‎〈副〉 再次,另一次,重新,又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量〉层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泊船瓜洲》‎ ‎  zhòng ‎〈形〉(1)分量大,与“轻”相对:权然后知轻重。《孟子》‎ ‎(2) 重要;紧要 :任重而道远《论语》‎ ‎(3) 贵重;尊贵:珍器重宝。 贾谊《过秦论》‎ ‎(4) 严重:杀人重囚。 方苞《狱中杂记》 ‎ ‎〈名〉(1) 重量:千钧之重,人不轻举。《盐铁论》‎ ‎(2) 指辎重。军中载运粮食、器物的车子:楚重至于 邲。《左传·宣公十二年》‎ ‎(3) 权力,权势:然则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矣。《韩非子》‎ ‎〈动〉(1) 重视;尊重 :古者重冠礼。《柳河东集》‎ ‎(2)加重;增加 :是重吾不德也。《汉书·文帝纪》‎ ‎〈副〉极;甚;十分 :重寒则热。《素问·阴阳应象》‎ ‎1. 〈形〉重要;紧要 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 《宋史·许将传》 ‎ 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北史·来护儿传》 ‎ ‎2. 〈形〉庄重,深沉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宋史·曾公亮传》 ‎ ‎3. 〈形〉 分量大,与“轻”相对 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 《明史 陈登云传》 ‎ 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北史·来护儿传》‎ 如送官司,重加购赏。《旧唐书·于休烈传》 ‎ ‎4. 〈动〉重视 ,看中 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 《北史·来护儿传》 ‎ 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北史·来护儿传》‎ 六十五、疾 ‎〈名〉(1)受兵伤。泛指疾病: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 ‎(2) 痛苦;忧患 :身自疾痛。 《论衡·订鬼篇》‎ ‎(3) 缺点,毛病,瑕疵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 ‎〈形〉(1) 锐利 :草枯鹰眼疾。《观猎》‎ ‎(2) 敏捷;轻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 ‎(3) 急剧而猛烈: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赐萧瑀》‎ ‎(4) 强大,宏大:(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荀子·劝学》‎ ‎〈动〉(1) 患病,生一般的病 :寒暑不能使之疾。《荀子·天论》‎ ‎(2) 厌恶;憎恨:疾大户兼并。清· 张廷玉《明史》‎ ‎(3) 通“嫉”。妒忌 :膑至,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 〈名〉疾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后汉书·赵憙传》 ‎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后汉书·赵憙传》‎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 《宋史·曾公亮传》‎ ‎2. 〈动〉生病,患病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 《后汉书·赵憙传》 ‎ 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明史·陈登云传》‎ ‎3. 〈动〉厌恶,憎恨 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 ‎ 六十六、名 ‎ ‎〈动〉(1)起名字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2) 称说;说出:不可名状;莫名其妙 ‎(3) 以私人名义占有:不名一钱。《论衡》‎ ‎(4) 通“明”。明白: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老子·四十七章》‎ ‎〈名〉(1) 名字;名称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 名声,名誉,名望:名达于缙绅间。 《柳敬亭传》‎ ‎(3) 名义 :名曰馆伴。(名义上是招待使者的官员。)《<指南录>后序》 ‎ ‎〈形〉有名的,著名的;名贵的:有仙则名。《陋室铭》‎ 1. ‎〈名〉名字,名称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 《宋书·谢弘微传》 ‎ 治兵有制,名虽不同, 《宋史·许将传》‎ ‎2.〈动〉以----闻名 所继叔父混名知人 《宋书·谢弘微传》 ‎ ‎3. 〈名〉名声,名望 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后汉书·赵憙传》 ‎ 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北史·来护儿传》‎ ‎4 〈形〉著名的 ,有名的 ‎ 时谓名言。 《宋史·孙傅传》 ‎ 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 《北史·来护儿传》 ‎ 六十七、中 zhōng ‎〈名〉(1)本义: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 :中通外直。《爱莲说》‎ ‎(2) 内,里面。与“外”相对 ‎(3) 内心 :忧从中来。曹操《短歌行》‎ ‎(4) 方位名。泛指一个地区内或一个时期内,中间;居中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 ‎(5) 指宫禁之内。亦借指朝廷:赵高用事于中。《史记》‎ ‎〈形〉 中等 :受中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zhòng ‎〈动〉(1)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2) 造谣;中伤:欲以吏事中商(人名)。《汉书·何武传》‎ ‎(3) 合于;符合: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荀子·劝学》‎ ‎(4) 考取;录取: 后来孟沂中了进士。《二刻拍案惊奇》‎ ‎1. 〈名〉内,里面。与“外”相对 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 《宋书·谢弘微传》‎ 有使客亡橐中物 《宋史·曾公亮传》 ‎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明史·陈登云传》 ‎ ‎2. 〈名〉指宫禁之内。亦借指朝廷 帝竟留中不下 《明史 陈登云传》 ‎ ‎3. 〈名〉年间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 《宋史·孙傅传》 ‎ 六十八、明 ‎〈形〉(1) 明亮,清晰明亮:“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2) 明白,清楚: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张衡传》‎ ‎(3) 圣明,明察,明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4) 次于今天或今年的: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1) 照亮 :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2) 点燃,点亮:明火执杖(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公开活动);‎ ‎(3) 懂得,了解:明于治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阐明,表明 :明死生之大。《五人墓碑记》‎ ‎〈名〉眼睛,视力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史记·太史公自序》‎ ‎1. 〈形〉次于今天或今年的 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宋史·许将传》 ‎ 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宋史·许将传》‎ 明年,起判永兴军。《宋史·曾公亮传》‎ 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宋史·孙傅传》‎ 明年召拜户部尚书。 《明史·韩文传》‎ ‎2.〈形〉明白,清楚 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北史·来护儿传》‎ ‎3.〈动〉懂得,了解:‎ 公亮明练文法, 《宋史·曾公亮传》‎ 六十九、相 xiāng ‎〈副〉(1) 表彼此,交互;互相 :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2) 表自称,第一人称: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表对称,第二人称: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4) 表他称,第三人称: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 ‎ xiàng ‎〈动〉(1):察看;仔细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论衡·订鬼》‎ ‎(2) 看相:臣少好相人。《史记·高祖本纪》‎ ‎(3) 作某国或某人的相;使作相:及遣其子宋襄相 齐。《史记·项羽本纪》‎ ‎(4) 辅佐,扶助: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 ‎〈名〉(1) 人的外貌,相貌 :儿已薄禄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2) 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专指宰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 (3) 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永和初,出为 河间相。《后汉书》‎ ‎ (4) 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1. 〈副〉 表他称,第三人称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后汉书·赵憙传》‎ ‎2. 〈副〉表彼此,交互;互相 岁大饥,人相食。 《明史·陈登云传》‎ 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 《明史·韩文传》‎ ‎3. 〈副〉表自称,第一人称:‎ 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后汉书·赵憙传》‎ ‎4. 〈名〉 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专指宰相 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 《宋史·许将传》‎ 七十、好 hǎo ‎〈形〉(1)美,貌美:秦氏有好女。《乐府诗集·陌上桑》‎ ‎(2) 善,优良,良好:又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3) 交好;友爱:欲与王为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动〉 宜于;便于;以便 :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 hào〈动〉 喜好;喜爱:敏而好学。《论语》‎ ‎1. 〈动〉 喜好;喜爱 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宋书·谢弘微传》‎ 笃好坟籍,手不释卷, 《旧唐书·于休烈传》‎ 自幼好学,善属文。 《旧唐书·于休烈传》‎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明史·傅珪传》‎ ‎2. 〈形〉交好;友爱 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宋史·许将传》‎ 七十一、方 ‎1人的品行端正:~正。~直。‎ ‎2一边或一面:~向。~面。‎ ‎3地区,地域: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项羽之死》‎ ‎4办法,做法,技巧: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 ‎5种,类:变幻无~。仪态万~。‎ ‎6违背:~命。‎ ‎7正在,正当:方急时,不及召下兵。《鸿门宴》‎ ‎8才,刚刚:~才。如梦~醒。‎ ‎9量词,多指一立方米:土石~。‎ ‎①方,人的品行端正。‎ ‎1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宋史·曾公亮传》‎ 方,地区,地域。‎ ‎2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明史·陈登云传》‎ 方,才,刚刚。‎ ‎3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北史·来护儿传》‎ ‎4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宋史·曾公亮传》‎ ‎5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宋史•许将传》‎ ‎②方,正在,正当。‎ ‎6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明史·陈登云传》‎ ‎7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明史·陈登云传》‎ ‎③方,方向。‎ ‎8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明史·傅珪传》‎ ‎④方,将。‎ ‎9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宋书•谢弘微传》‎ 七十二、疏 ‎1去掉阻塞使通畅:~导。~通。~浚。‎ ‎2分散:~散。仗义~财。‎ ‎3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密。~朗。~旷。稀~。天网恢恢,~而不漏。‎ ‎4不亲密,关系远的:亲~。~远。‎ ‎5不细密,忽略: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6空虚:志大才~。‎ ‎7不熟悉:生~。‎ ‎8粗劣:~食。~粝。‎ ‎9古同“蔬”,蔬菜。‎ ‎10分条说明的文字:上~(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奏~。注~(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张衡传》‎ ‎11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 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也可作动词“上书”。‎ ‎1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明史·韩文传》‎ ‎2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明史·陈登云传》‎ ‎3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明史·陈登云传》‎ ‎4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明史·陈登云传》‎ ‎5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明史·陈登云传》‎ ‎6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明史·陈登云传》‎ ‎7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宋史•许将传》‎ 七十三、用 ‎1任用: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2运用,使用: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3治理,管理。 4出力,效命。 5用精(专心一意)。 6需要。‎ ‎7吃,饮如。 8执政,当权。 9行事,行动。 10功用,功能。‎ ‎11器用,物质。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资治通鉴》‎ ‎12费用,资财。 13因,因为,因此,因而。 14凭,拿。 15表示目的,相当于“为了”。‎ ‎①用,任用。‎ ‎1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宋史·孙傅传》‎ ‎2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明史·陈登云传》‎ ‎3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明史·傅珪传》‎ ‎②用,运用;用兵,打仗。‎ ‎4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宋史•许将传》‎ ‎5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北史·来护儿传》 ‎ ‎③用,表示目的,相当于“为了”。‎ ‎6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明史·陈登云传》 ‎ 七十四、家 ‎1. 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 家庭所在的地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琵琶行》‎ ‎3. 居住:“可以~焉”。‎ ‎4. 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祖。~父。~翁。~母。~慈。‎ ‎5. 家里养的,不是野生的:~畜。~禽。‎ ‎6. 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有某种身份的人家:酒~。农~。‎ ‎7. 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行(háng )~。作~。科学~。‎ ‎8. 学术流派: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9. 量词,用于计算家庭或企业: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①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 ‎1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旧唐书•于休烈传》‎ ‎2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明史·陈登云传》‎ ‎3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明史·陈登云传》‎ ‎4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宋书•谢弘微传》‎ ‎5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宋书•谢弘微传》‎ ‎②家庭所在的地方 ‎6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旧唐书•于休烈传》‎ ‎7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明史·韩文传》‎ ‎8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明史·傅珪传》‎ ‎9公亮日:“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宋史·曾公亮传》‎ 七十五、令 ‎1.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刺秦王》‎ ‎2. 古代官名:县~。~尹。尚书~。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孔雀东南飞》‎ ‎3. 使,使得: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 ‎4. 时节:时~。节~。‎ ‎5. 美好,善: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 ‎6. 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尊。~堂。~岳。~郎。~爱。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7. 短的词调(diào ),散曲中不成套的曲(多用于词调、曲调名):小~。如梦~。‎ ‎①上级对下级的指示 ‎1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旧唐书•于休烈传》‎ ‎2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明史·韩文传》‎ ‎3乃赐物两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北史·来护儿传》‎ ‎4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明史·傅珪传》‎ ‎②古代官名:县~。~尹。尚书~。‎ ‎5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后汉书·赵憙传》‎ 七十六、除 ‎1台阶,殿阶。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2任命,授职。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3清除,去掉。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4修治,修整。‎ ‎5改变,变换:岁~(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夕。‎ ‎6不计算在内:~非。~外。‎ ① 任命,授职 ‎1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明史·韩文传》‎ ‎2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后汉书·赵憙传》‎ ‎3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宋史•许将传》‎ ‎②清除,去掉 ‎1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巨蠹哉!《明史·陈登云传》‎ ‎2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宋书•谢弘微传》‎ 七十七、力 ‎1. 力气,力量。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2. 一切事物的效能:视~。生产~。控制~。‎ ‎3. 物理学上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加速或形变:~学。作用~。保守~。‎ ‎4. 用极大的力量:~挫。~挽狂澜。‎ 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祭十二郎文》‎ ‎①用极大的力量:‎ ‎1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明史·韩文传》‎ ‎2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明史·韩文传》‎ ‎3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明史·韩文传》‎ ‎4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明史·韩文传》‎ ① 力气,力量。‎ ‎6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北史·来护儿传》‎ 七十八、尝 ‎1. 辨别滋味:~食。~新(吃新收获的谷物或应时的果品)。~鲜。品~。卧薪~胆。‎ ‎2. 试,试探:~试。~敌(试探敌人的力量)。‎ ‎3. 经历:~受。备~艰苦。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4. 曾经:未~。何~。‎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① 曾经 ‎1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日:“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 《旧唐书•于休烈传》‎ ‎2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旧唐书•于休烈传》‎ ‎3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度耳,索之,果然。《宋史·曾公亮传》‎ ‎4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宋史·曾公亮传》‎ ‎5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宋书•谢弘微传》‎ 七十九、刚 ‎1硬,坚强,与“柔”相对:~强。~直。~烈。~劲(姿态、风格等挺拔有力)。~健。~毅。~决。~正不阿(ē)。~愎自用。‎ ‎2刚正,刚直方正。‎ ‎3倔强固执。‎ ‎4年富力强,坚强有力。如:刚捷(刚健敏捷);刚武(刚健勇武)‎ ‎5恰好,恰巧:~好。‎ ‎6才:~才。~来就走。‎ ① 刚正,刚直方正。‎ ‎1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明史·韩文传》‎ ‎2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明史·陈登云传》‎ ‎3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明史·陈登云传》‎ ‎4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明史·傅珪传》‎ 八十、出 动词1、出去,出来 2、出现;显露 3、支出 ‎4、生产;产生。如:殚其地之出。《捕蛇者说》‎ ‎5、高出;超出。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6、使出;拿出;取出。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7、出仕。如:出充(出任);出佐(出任地方辅佐之官)‎ ‎8、出朝廷,任地方官。如: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序)》‎ ‎【例】‎ (1) 出朝廷,任地方官。‎ 1、 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旧唐书•于休烈传》‎ 2、 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明史·韩文传》‎ 1、 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明史·陈登云传》‎ ‎(2)出去,出来 ‎1、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宋史·孙傅传》‎ ‎2、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北史·来护儿传》‎ ‎(3)高出,超出 1、 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北史·来护儿传》 (雄才大略超群)‎ (4) 支出 1、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宋书•谢弘微传》‎ 八十一、幸 ‎1、动词,宠幸。如: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2、动词,皇帝到某处。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3、动词,希望。如: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 ‎(2)形容词,幸运 ‎(3)副词,侥幸、幸亏、幸而。如: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例】‎ (1) 名词,受宠幸的人。‎ ‎1、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明史·韩文传》‎ ‎2、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明史·傅珪传》‎ (2) 动词,皇帝到某处。‎ 1、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北史·来护儿传》‎ 2、 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北史·来护儿传》‎ 3、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后汉书·赵憙传》‎ 八十二、寻 ‎1、名词,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2、动词,寻找,探究,推求。如:一一皆可寻其源。《王维吴道子画》‎ ‎3、动词,用。如:三年将寻师焉。《左传·僖公五年》又如:寻师(用兵)‎ ‎4、动词,继续。如:有利必有害,有损必有益,相纠相寻,至于无尽。谭嗣同《思篇》‎ 又如:寻复(相继);寻声(随声);寻续(相继,连续)‎ ‎5、副词,经常,时常。如:寻常。寻尝(平时)‎ ‎6、副词,顷刻,不久。如: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7、动词。沿着,顺着。如: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唐· 李白《东鲁门泛舟》‎ ‎【例】 ‎ (1) 动词,寻找。‎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旧唐书•于休烈传》‎ (2) 副词,请客,不久。‎ 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明史·韩文传》‎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宋史·曾公亮传》‎ 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明史·傅珪传》‎ 八十三、降 Jiàng ‎1、动词,从高处往下走。如:降辇(帝王下车);降饯(高贵人物屈尊赴宴);降驾(帝王临幸)‎ ‎2、动词,贬抑,降低。如: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 ‎3、下落,落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孟子·告子下》‎ ‎4、诞生;降生。如:不拘一格降人材。《己亥杂诗》‎ ‎5、下嫁。如:降嫔(皇家女下嫁);降婚(下嫁)‎ ‎6、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如:魏晋以降(魏晋以来)‎ Xiáng ‎6、动词,投降,降服,制服。如: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 ‎7、同“详”。详细 如:则俺那官人要个明降。——元· 孟汉卿《魔合罗》‎ ‎【例】‎ (1) 动词,贬抑,降低。‎ 1、 诏降一级致仕。《明史·韩文传》‎ 2、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明史·傅珪传》‎ (2) 动词,下落,落下 ‎1、雹降星殒,龙虎出见。《明史·傅珪传》‎ ‎(3)动词,投降。‎ ‎1、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 八十四、军 ‎1、动词,攻杀。如: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周礼》‎ ‎2、动词,指挥作战。如:建德不能军,以百余骑走饶阳。饶阳无备,因取之。《新唐书》‎ ‎3、动词,驻扎。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4、动词,从军。越国女,尚耍白猿,教俺替爷军。明· 徐渭《雌木兰》‎ ‎5、名词,军队。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6、名词,士兵。军皆殊死战。《史记·淮阴侯列传》‎ ‎7、名词,营房,军营。如:军壁(军营周围的营墙的防御工事);军垒(有营墙的军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8、名词,阵地。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9、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例】‎ ‎(1)动词,军队 ‎1、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北史·来护儿传》‎ ‎2、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北史·来护儿传》(兴军旅:发动军队)‎ ‎3、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北史·来护儿传》‎ ‎(2)名词,宋代行政区划。‎ ‎1、明年,起判永兴军。《宋史·曾公亮传》‎ 八十五、官 ‎1、名词,官吏,官员 ‎2、名词,官府。‎ ‎3、 名词,器官。如: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正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又如:五官;感官 ‎4、名词,官职,职位。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 又如:位卑则足羞,官盛而近谀。《师说》‎ ‎5、动词,当官,作官。如:论定然后官之。《礼记·王制》‎ ‎【例】‎ ‎(1)名词,官府 ‎1、如送官司,重加购赏。《旧唐书•于休烈传》‎ ‎2、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旧唐书•于休烈传》‎ ‎3、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宋史•许将传》‎ ‎(2)官职 ‎1、瑾诛,复官,致仕。《明史·韩文传》‎ 八十六、籍 ‎1、名词,登记册,户口册。如: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诸葛亮《论游户自实》又如:籍口(户口);籍戎(编入军籍);削籍(官吏被革职,在官籍中除名);除籍(于簿籍中除名)‎ ‎2、名词,泛指书,成册的著作。如: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孟子·万章下》‎ ‎3、名词,籍贯。如:顷小儿回籍应举。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书》‎ ‎4、名词,代表个人的身份;代表个人对国家、组织的隶属关系。如:军籍;党籍 ‎5、名词,征籍,中国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如:籍税(征收租税);籍敛(征收田税);籍取(敛取;征收)‎ ‎6、动词,登记。如:籍吏民。《鸿门宴》 又如:籍名(登记籍贯名字);籍没(登记并没收所有的财产);籍夫(登记征用民夫)‎ ‎7、动词,没收入官。如:籍配(籍没和充军);籍略(籍没和强取);籍死(犯罪被籍没致死)‎ ‎8、动词,假借。通“借”。如:籍甚(有所凭藉而更强大);籍在(依赖,慰藉)‎ ‎9、形容词,如:狼籍 ‎【例】‎ ‎(1)名词,书籍 ‎1、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旧唐书•于休烈传》‎ ‎2、笃好坟籍,手不释卷。《旧唐书•于休烈传》‎ ‎(2)名词,登记册,户口册。‎ ‎1、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明史·韩文传》‎ ‎2、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明史·韩文传》‎ ‎(3)名词,代表个人的身份,代表个人对国家、组织的隶属关系。‎ ‎1、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明史·陈登云传》(冒籍:冒名顶替他人身份)‎ ‎(4)动词,登记。‎ 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宋史•许将传》(籍为盗者:登记偷盗的人)‎ 八十七、持 ‎1、动词,拿着。如: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荆轲刺秦王》‎ ‎2、动词,掌握;控制,主持。如: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蠹》 又如:持权(掌权)‎ ‎3、动词,保持,坚持。如:持势(保持地位、权力)‎ ‎4、动词,搀扶;支持;支撑。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5、动词,对抗,不相上下。如:相持不下。‎ ‎【例】‎ ‎(1)动词,拿着。‎ ‎1、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宋史·孙傅传》‎ ‎(2)动词,主持。‎ ‎1、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明史·陈登云传》‎ ‎(3)动词,保持,坚持。‎ ‎1、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旧唐书•于休烈传》(保持原来的样子)‎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宋史·曾公亮传》(保持禄位)‎ ‎3、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明史·傅珪传》(毅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