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0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创新设计】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对点练+提升练)第6课时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时分层训练 新人教版
A组 对点练
对点提示:1~4两次鸦片战争;5~6甲午中日战争;7~8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1.(2014·陕西榆林模拟)2012年8月29日,在纪念某事件周年纪念日上,与会者一致认为:“这份条约如同一枚炮弹,在沉重而锈迹斑斑的国门上轰开了一个血腥的缺口。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这份条约”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是指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史时期。
答案 A
2.(2014·浙江嘉兴模拟)《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 )。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
C.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D.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是允许自由通商、贸易,这一规定实际打破了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故选B。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 B
3.(2014·江苏南京模拟)“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该条文实质上( )。
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 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
解析 “英人违背此条禁约”“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却不受中国法律的惩罚,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自主权。A、B、D三项都没有体现出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侵略中国带来的危害。
答案 C
4.(2014·江苏南京模拟)《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 )。
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D.清政府己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珠江两岸居民不理解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不理解本国反侵略斗争,“他们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说明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这反映了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意识极为淡薄,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没有中华民族的概念。故选B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可排除;C、D两项不符合史实,均可排除。
答案 B
5.(2014·广州海珠区高三测试)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
C.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D.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历程的理解能力。A项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是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C项从鸦片战争后开始。
答案 D
6.(2014·长沙一中模拟)2013年5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观了德国的波茨坦会议旧址,再一次强调了《波茨坦公告》所重申的原则,即日本必须归还窃取的中国东北、台湾等领土,明确了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根源于(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解析 《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根据《马关条约》的内容推断B项正确。
答案 B
7.
(2014·河南开封模拟)右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
A.“弱者”最终灭亡 B.“弱者”成为“木偶”
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D.“弱者”被肢解瓜分
解析 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和“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可知材料信息反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中的“弱者”是中国清政府。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此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即“弱者”成为“木偶”。故选B项。
答案 B
8.(2014·浙江考试院测试)“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
A.“灭洋”与“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
C.爱国与保守 D.正义与非正义
解析 据题干材料“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说明了义和团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性;据材料“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反映出具有保守性,故选C项。A项是片面理解材料;义和团是一场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排除B项;题干未说明其正义与非正义,排除D项。
答案 C
B组 提升练
9.(2014·华中师大附中模拟)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社会在炮火的逼迫下赶往近代最初的一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这场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 ②“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指葡萄牙人首次来到中国 ③“界碑”是指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④“近代最初一步”是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反映的是鸦片战争,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最初一步应该是政治领域而非经济领域。故选A。
答案 A
10.(2014·石家庄二中模拟)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二十七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这段材料说明( )。
A.作者经历圆明园遭劫,是第一手史料
B.夷人毁坏圆明园过程中也有国人参与
C.圆明园最终毁于某些中国人趁火打劫
D.清政府尚未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的理解能力。材料中有效信息“奸民乘之”,故选B。
答案 B
11.(2014·云南曲靖一中模拟)甲午战争使日本以强兵走向富国,2014年又是甲午年,日本右翼期盼“甲午神奇”能出现。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有( )。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的权利了 ③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 ④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解答时应抓住“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对《马关条约》的不同议论,判断正确答案。《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因此①正确。英国通过《南京条约》获得了免税权,故②错误。《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到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法国依据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该项权利,因此③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就可以将使馆设在北京,故④错误。
答案 B
12.(2014·黑龙江绥化模拟)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B.表明了清政府的主权意识正逐步觉醒
C.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D.说明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解析 《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故排除A项;清政府的抗议主要基于侵略军对官员的处理而非源自意识到主权丧失,且材料信息无法反映清政府收回主权的意图,故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从材料看,侵略者肆意处置中国的官吏,说明中国独立主权已被外国侵略者控制,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故选C项。
答案 C
13.(2014·华中师大附中模拟)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 英国 明清时期的中国 禁烟运动
材料二 商务与碰撞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
材料三 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料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50字左右。
(2)材料二中“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鸦片战争的?其本质意图在于什么?材料二中“两种文明碰撞”的新认识的立场又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写作思路示例: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使英国迫切需要尽可能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英国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必然会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的向中国输出鸦片,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2)“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的。其观点否认鸦片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掠夺性的本质。
“两种文明碰撞”的观点是站在文明史观的角度。
(3)观点一:破坏性。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也可)
观点二:建设性。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促使新思潮的萌发,从而使中国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也可)
观点三:二者兼而有之。破坏性:理由参考观点一;建设性:理由参考观点二。(可任选一种观点,但必须有理有据)
14.(2014·杭州七校联考)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中国与世界日益连为一体,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趋频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派遣使臣到中国,提出通商、租地等要求——引者注。)乾隆皇帝在给英国使臣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
且天朝亦无此体制,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自《粤海关志》
材料二 1901年,清政府颁布议和诏书上谕,竟然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政策。
材料三 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示意图和中国现代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英国提出要求的本质意图及原因。并谈一谈你对乾隆皇帝“敕谕”的看法。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表明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两幅图表明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对外开放格局有何明显的不同?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英国希望以世界为舞台扩大市场。因此英国提出要求的本质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回答第一小问。从清政府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性和闭关锁国落伍于世界等知识回答“看法”。第(2)问,“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反映了中国清政府主动谄媚于外,说明清政府放弃了对外抵抗的意志。
第(3)问,从对外开放的地域和目的等方面回答第一小问。联系两次开放的背景回答“原因”。近代对外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的结果,中国逐渐失去独立主权;现代中国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主动融入世界的开放。
答案 (1)意图: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原因:英国工业革命要求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看法:清政府一方面维护了国家主权;另一方面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2)屡经列强的侵略打击,清政府完全放弃了对外抵抗的信心和意志。
(3)不同:近代对外开放只是在沿海和沿江的主要城市,而当代的对外开放则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原因: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失去独立自主,被迫对外开放;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改革开放,对外开放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