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 MB
  • 2021-05-14 发布

2015人民版本高考历史一轮过关测试题六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六 人民版必修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14·乌鲁木齐一中)“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可知,如果人们善于管理经营,则一亩地中会有更多的收成,一年可收两次。体现的正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一大特点:精耕细作。故应选B。‎ ‎2.(2014·吉林实验中学一模)《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私田开始出现 ②农业产量的提高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工商食官”推行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说明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出现了私田,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积极劳作,生产积极性比井田制下的农民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政府对私田开始征收赋税;③说明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原来用于祭祀的牛用于耕地。④说明官府控制手工业,和铁农具的使用没有关系。故应选A。‎ ‎3.(2014·滕州一中质检)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答案】B ‎【解析】“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小农经济这种生产结构虽然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经济兼并,政治动乱,水旱灾荒),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B项正确。‎ ‎4.(2014·杭州外国语期中)博物馆中某瓷器的介绍为:“胎体呈褐红色,胎上罩一层白色为底,既掩盖了胎面上的瑕疵,又增强了彩绘母题的效果,……在化妆土上,以含铁、铜成分的颜料勾画出几组极似飞鸟的蔓草,然后于整个器表施一层青黄色彩。”该瓷器创作技术最早出现于(  )‎ A.唐代初期 B.唐代晚期 C.康熙年间 D.雍正年间 ‎【答案】B ‎【解析】“即掩盖了胎面上的瑕疵,又增强了彩绘母题的效果,这便是瓷器中惯常使用的化妆土技法。在化妆土上,以含铁、铜成分的颜料勾画出几组极似飞鸟的蔓草,然后于整个器表施一层青黄色彩”,这是著名的唐代末期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的特征,故选B。‎ ‎5.(2014·交大附中、西安中学、长安一中一模)据《唐律疏议》记载“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这反映了(  )‎ A.唐长安城出现了坊市混杂现象 B.唐朝政府实行严厉的商业限制政策 C.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多是楼阁建筑 D.唐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 ‎【答案】D ‎【解析】唐朝时候,坊市分开,严格管理,材料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故应选D。‎ ‎6.(2014·临沂一中月考)“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 A.隋朝长安城 B.唐朝长安城 C.北宋汴京 D.明朝苏州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御街一直南去”中可了解到这一城市是都城,D项排除。材料“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反映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说明“市”已打破了空间限制。根据所学,北宋时“市”的时间、空间限制已被打破。据此本题选C项。‎ ‎7.(2014·南京、盐城一模)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由此可以获悉当时的草市(  )‎ ‎①居于交通便利之地 ②常遭盗贼劫掠 ③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④缺乏政府监管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可以知道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 ‎8.(2014·潍坊期末)明朝万历中期河南巡抚钟化民奏:“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反映了(  )‎ ‎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②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③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解决此题有两种方式,一是正向选择,依据材料内容来分析选择,由材料中的“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可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由“乃棉花尽归商贩”,不是用于自己消费可知是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二是排除法,明朝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顶峰时期,所以③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的产生,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所以排除④项。‎ ‎9.(2014·温州十校联卷)“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观点强调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考虑,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所起作用不同,到了封建社会晚期更是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A、B说法有误。“重农抑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时统治者为维护自然经济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在自然经济未占主导地位前并未推行,故D项说法有误,C说法正确。‎ ‎10.(2014·河北馆陶一中质检)《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下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答案】B ‎【解析】A、C中的“出现”、“开始”不符合史实,不是发生在清代,故排除;D与题意无关,所以排除;只有B符合题意。‎ ‎11.(2014·德州平原一中调研)明朝李鼎在《李长卿集》中描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主要反映明代(  )‎ 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货币经济占据主导 C.国内物资交流频繁 D.形成区域商人群体 ‎【答案】C ‎【解析】材料“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的意思是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往南方,而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运到北方,说明了当时国内物资交流的频繁,故选C。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找不到依据。‎ ‎12.(2014·乌鲁木齐一中)明代商人王现曾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故王文贤墓志铭》)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 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 C.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 D.经商成功后可以去研究学问或做官 ‎【答案】A ‎【解析】理解材料的含义,商人经商要有德行,商人爱财但要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可取,这是自古以来之道理。再分析选项,可知A符合题意。故应选A。‎ ‎13.(2014·江西师大附中调研)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哪个时代(  )‎ A.汉代 B.唐代 C.宋元 D.明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中“专供潞州商人居住”,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指的是形成区域性的商人群体。伴随又与明清工商业的发达,一些地方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这是明清时期才有的现象,所以正确答案为D。‎ ‎14.(2014·兰州市一模)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答案】D ‎【解析】“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商帮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它涉及到的是商品的流通领域,而商品的流通需要的是商品生产的支持,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萌芽阶段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商帮发展缺少根基。故应选D。‎ ‎15.(2014·滕州一中调研)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竹枝词》描写了妇女装满蚕丝让丈夫出去卖,而购买蚕的是“洋船”。乾隆、嘉庆年间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地对外通商。材料反映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C项正确。‎ ‎16.(2014·江苏东台市三仓摸底)清代《韵鹤轩杂著》一书描述当时的苏州“士之事贤友仁者必于苏,商贾之籴贱贩贵者必于苏,百工杂技之流其售奇鬻异者必于苏。”从中反映出明清时期的苏州(  )‎ A.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社会活动有严格的区域限制 D.经济文化十分繁荣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引言可知其描写的是苏州的繁荣景象,是士大夫的聚集之地,是商人的聚集之地,是买卖珍奇物品的地方,由此分析可获得材料不仅描述了苏州的经济繁荣,也描述了其文化方面的繁荣情况,因此D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D。‎ ‎17.(2014·西工大附中调研)“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基点。……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出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土壤环境。”该材料主要论证的是(  )‎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条件 B.明清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C.技术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D.经济社会的主要表现是经济繁荣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虽然商品经济繁荣,但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束缚,没有形成以经济发展为主体的社会环境,故没有形成“经济社会”。故应选B。‎ ‎18.(2014·兰州市一模)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 A.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 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 C.强化了海禁政策 D.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正是西方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时期,西方国家大力进行海外殖民活动,而这时中国的海禁政策,是中国丧失了大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亦形成落后的海洋观念。故应选D。‎ ‎19.(2014·滕州一中调研)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B ‎【解析】传统经济是指农耕经济模式,“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是指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出现雇佣劳动关系,故选B。‎ ‎20.(2014·乳山一中质检)据记载:1862年烟台开埠之时,美国商人将草帽辫(制作草帽的初级产品)手工编织方法教授于当地农民,先仅限于烟台一隅,后逐渐普及山东全省和华北一带。中国草帽辫输出值在1911年突破白银1000万两。对这段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美国市场的需求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近代化 B.烟台开埠促使山东华北一带传统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开埠通商带来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外国殖民势力作用的结果 ‎【答案】B ‎【解析】烟台开埠前,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开埠后,由于草帽辫的大量出口,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增强,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故B最符合题意。‎ ‎21.(2014·交大附中、西安中学、长安一中一模)《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  )‎ A.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B.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C.激发了实业家投资的热情 D.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内容可知,主要是有关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极大地调动了实业家们创办实业的积极性,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打下了基础。故应选C。‎ ‎22.(2014·临沂高三期中)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其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环境安定 B.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C.政府政策支持 D.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答案】C ‎【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迎来了初步发展的时期。故本题应选C项;1895~1913年,中国曾遭受过八国联军的侵略,爆发过辛亥革命等,故A项的表述错误;B项应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与题目中的时间“1895~1913年”不符;D项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与题目中的时间“1895~1913年”不符。‎ ‎23.(2014·临沂一中质检)《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促进了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 B.“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很高 D.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从材料中的“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是指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正确选项是B。‎ ‎24.(2014·临沂一中质检)1931年,宋裴卿与其弟等人合伙在天津注册“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抵羊牌”毛线(“抵羊”含有“抵制洋货”之意)。一经问世,“抵羊牌”毛线逐渐成为妇孺皆知、有口皆碑的名牌产品。这种现象说明(  )‎ A.“抵羊牌”毛线迎合了当时举国抵洋抗日的心态 B.外国洋货价钱太贵 C.“抵羊牌”毛线物美价廉 D.外国洋货质量太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抵羊”含有“抵制洋货”之意,使用效果说明了与全国人民的心态有关,而当时1931年正好是中国面临日本的侵略,所以可以迎合当时人们抵洋抗日的心态。从材料中无法获取B、C、D的信息。‎ ‎25.(2014·安徽五校协作统考)下表是1945~1948年国统区有关数据统计 年代 ‎1945年 ‎1946年 ‎1948年 发行数额(亿元)‎ ‎5569‎ ‎37261‎ ‎6636946‎ 物价指数 ‎8640000‎ ‎681600‎ ‎564570000‎ 有关上表统计数据最直接恰当的结论是(  )‎ A.国统区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B.经济形势阶级矛盾尖锐 C.国统区经济的全面崩溃 D.国统区严重的通货膨胀 ‎【答案】D ‎【解析】A、B不能在材料中直接体现,C不正确。由材料中物价及价格指数数据可看出国统区经济通货膨胀、物价急剧上涨,所以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4分,29题11分,共计50分)‎ ‎26.(2014·济南一模)盛泽镇丝织发达,经济繁荣,其兴衰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摘选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 材料二 什么电报啊,电灯啊,电话啊,样样完备。银楼钱庄有多少,绸缎洋货铺有多少,市肆繁盛,人烟稠密,物质文明,也是蒸蒸日上 ‎——选自‎1924年3月15日《盛泾》第四版 盛泽纺绸,昔蜚声于世……近以人造丝织品之竞争,及南洋各地关税壁垒之高筑,遂至一落千丈……‎ ‎——选自1935年版《江苏省鉴》‎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90年代,盛泽镇先后创办了60多家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出口创汇成倍增长。到21世纪初,盛泽纺织业已初步形成一条从缫丝、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到服装制成品的产业链,及集研发、生产、市场、物流、服务为一体的配套体系。‎ ‎——选编自百度网 ‎(1)据材料一,概括盛泽镇经济发展的特点。(3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当今盛泽镇经济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的有利经济因素。(6分)‎ ‎【答案】(1)特点:丝织业发达(专业化生产);商业繁荣(商品化经营);形成工商业市镇。‎ ‎(2)时代特色: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或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近代化(社会生活新旧杂陈)。‎ ‎(3)趋势:开放性;综合性。‎ 因素: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 ‎27.(2014·广东实验中学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在这一时期(明中后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葡、西、日等国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中外贸易的显著特点。‎ ‎——樊树志《晚明史》‎ 材料二 时文被大批地印刷和流传是在明代的成化年间以后。成化之前,世间无刻本时文。杭州通判沈澄刊印了一册《京华日钞》(时文选集),获得了重利。从此以后形成风气,甚至达到了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的地步。……顾炎武曾说过:“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些学者把明清江南经济与英国经济进行比较,力图找到明清以后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欧的原因。‎ 黄宗智提出了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江南的农户家庭虽然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获得了较高总收入,但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率却是下降的。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他把江南经济运行的这一方式称为“内卷化”或“过密化”。‎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王家范《〈大分流〉与中国历史重估》‎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出版时文反映哪些现象?(4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因为哪些因素从而没有走向近代化。(4分)‎ ‎【答案】(1)①民间对外贸易发达,出口大量商品到外国,处于出超地位。②明代市镇经济发展迅速。③牙行在明代市镇中,一方面助长商品经济的发展,借以从中获利;另一方面却破坏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2)①明代印刷业和出版业水平有较大发展。②明代人口大量增加,科举竞争压力增大。③明代科举八股文,士子通过研习时文,提升八股文水平。④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出版时文是商业行为,出版商有大量的利润。‎ ‎(3)①商品经济只在江南地区发展较充分,在全国范围内,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②八股文科举取士,限制了思想发展。③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江南地区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发展没有进入发展型增长。④中国在明清时没有庞大的海外市场和优质的矿产资源。‎ ‎28.(2014·银川九中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4分)‎ 材料三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4分)‎ 材料四 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3)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嘎尔尼的要求?(4分)‎ 材料五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 ‎(4)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政治依据是什么?(2分)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4分)‎ ‎【答案】(1)扬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城市,夜市繁荣;宋代商贩以歌唱的形式叫卖商品;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地点;“草市”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2)特点:农业和轻工业比重大。成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3)原因: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经济上:中国是封建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政治上:大国心理,防范外来势力的干扰。‎ ‎(4)依据:西方国家逐渐确立了资本主义的代议制民主,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日益衰落。原因: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商品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以极端封闭落后的面貌进入近代世界,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9.(2014·乐山二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改革农业经营模式,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并厉行除旧布新(如下图),力求富国强兵。但历代对此褒贬不一。董仲舒说上曰:“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 ‎(1)简析材料一中商鞅的变法措施对农业经营模式转变的影响。(4分)‎ 材料二 张謇为近代著名实业家,曾创办通海等盐牧公司,为大生纱厂等提供原料。‎ 张謇认为,“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义兼本末,……义有先后而无轻重。”“考之泰西各国,近百年来,讲求农学,务臻便利。”“农以垦荒为先”,“农产之重要,无过于棉”,他说:“我国有小农而无大农,故终岁勤动,往往仅足自给。……当集公司而兴农业。”建议“久荒之地,听绅民召佃开垦,成集公司用机器垦种。……国人能为地主而资力不足,外国人有资力,又有技术,而不能为地主,非合并而利用之,无以收化荒成熟之效。但须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并亲身实践,于1901年联络汤寿潜等人发起报股,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图1)。公司从1911年始有盈利,1911至1925年的15年中获利尤为丰厚,纯利达84万余两,几为原始投资的3倍。自是以后的20多年间,在苏北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利用沿海滩涂建立起了数十个垦牧公司及其它相关企业(图2-3),掀起了一个围海造田的热潮。‎ ‎——摘编自:苑书义《清史研究·孙中山与 张謇的农业近代化模式述论》‎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通海垦牧公司”经营模式的特点。为什么该公司在“1911至1925年间,获利尤为丰厚”?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农业经营模式的看法。(7分)‎ ‎【答案】(1)影响:推动集体农耕向个体农业转变(或者:废除井田制,确立个体小农经济);阻碍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或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农业商品化发展)。‎ ‎(2)特点: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沿海滩涂综合开发;重视棉花种植利用;公司化大农业模式;重视机械化和科技;引进外国资金技术等(答出3点即可)。‎ 原因:辛亥革命扫清了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欧洲列强忙于一战;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实业救国浪潮推动;公司经营模式先进等。‎ 看法:该模式开创集约化农业先河,解决部分贫困人口的就业,促进了苏北地区的近代化,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意义;但该模式缺乏最终成功的社会条件,围海造田也容易破坏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