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3.50 K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教案 教学课题:种群和群落 高考考点:考点1:种群的特征(I)‎ ‎ 考点2:种群的数量变化(II)‎ ‎ 实验考点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 考点3:群落的结构特征(I)‎ ‎ 考点4:群落的演替(I)‎ ‎ 实验考点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 实验考点3: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教学内容:1、种群的概念、特征和数量变化 ‎ 2、群落的概念、结构和演替 教学重点:1、种群数量变化 ‎ 2、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教学难点: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应用 教学性质:一轮复习教案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目录:‎ ‎1、种群:‎ ‎(1)种群的概念(2)种群的特征(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2、群落:‎ ‎(1)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2)群落的空间结构(3)群落的演替 二、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种群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理解:①“同种”“全部”“时间”“空间”‎ ②生态学: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的组成单位。‎ 进化学: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库的最小单位。‎ ③种群通过种的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 ‎2、种群的特征:‎ ‎(1)空间特征: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表现出领域性行为。‎ ‎(2)遗传特征:①种群内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 ②种群内的个体间可进行有性生殖,种群内的可遗传变异为物种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3)数量特征:(必修3P60)‎ 内容: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必修3P61)‎ a、常用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样方法:‎ 调查对象: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蚜虫、虫卵等)‎ 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本(包括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等)→计数(分别计数)→‎ 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注意事项: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多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一般选双子叶植物;‎ 计数时应注意:统计样方内个体数和样方相邻两边上个体数。(记上不记下,及左不计右)‎ c、标志重捕法:‎ 调查对象: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N1)→释放、重捕、计数(重捕数为N2,标记数为N0)→计算(N1/X= N0/ N2)‎ 注意:调查期间无大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动物正常生命活动,且不易脱落。‎ 例1、下列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不宜采用是(D )‎ A.灰喜鹊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B.蚜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C.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进行统计 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例2、在一片约‎33公顷(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志,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约为(C )‎ A.略大于165 B.略小于‎165 C.略大于5 D.略小于5‎ 例3、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3)。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C )‎ A.在豚草等植物的调查中应该采取样方法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C.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增加 D.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减少 ②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 正相关 种群数量 ‎ 预测方向 影响 年龄组成 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 ‎ 决定因素 ‎ 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 ‎▲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必修3P63→图4-3)‎ 例4、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D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以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⑤⑦           B.②③⑤⑥⑦         C.②③⑤⑥⑦          D.②④⑤⑥⑦‎ ‎★习题1: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A )‎ A. 现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 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 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 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例 ‎★习题2:右图a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将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为图b中的(  A  )‎ ‎★习题3:下图分别表示A、B两国人口的女性年龄组成图(设性别比例1.0 ),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各年龄段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下列叙述能反映人口数量变化规律的是(C   )‎ A. 图中涂成黑色的部分表示幼年个体,预计A国的人口增长率一定更快 B. 设A国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a , 人口基数为x , 则y年后的人口总数为x +ay C. 若B国的平均寿命增加,出生率不变,则在和平年代,人口增长率将会增加 D.若A国实施晚婚政策,但每个育龄妇女出生人口数不变,则出生率也不变 ‎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波动、增长、下降、稳定 ‎(1)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2)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及应用:‎ ‎★:种群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 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如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a。‎ 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增长速率。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1年。即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①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如下图)‎ a、‎ 条件(原因):理想条件(如: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即无环境阻力状况。)‎ b、特点:种群数量成倍(λ)连续增长,增长率(λ—1)不变。‎ c、公式:Nt=N0×λt(N0为起始数,λ为增长倍数,t为年限,Nt为第t年种群的数量)‎ 种群数量 增长(速)率(λ—1)‎ ‎ N0‎ ‎ 0 t t ②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如下图)‎ ‎ 种群数量 增长(速)率(λ—1)‎ ‎ K K/2‎ ‎ K/2‎ ‎ 0 t 0 K ‎ a、条件(原因):现实状态(如:空间、食物等生活条件有限,存在天敌等有限环境)‎ b、特点:种群数量有K值;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K值时增长率为0,K/2值时增长率最大)。‎ ‎▲1:K值:(必修3P67)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2:K值和K/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灭鼠:灭鼠后,应防止鼠的种群数量在K/2值及左右;应降低K值,改变环境条件,使之不适合鼠的生存。‎ 捕鱼:捕鱼后,使鱼的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2值时;这样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保护K值,保证鱼的生存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 ‎▲3:K值的变动:(如下图) K1‎ 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国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当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 ‎K2‎ 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 c、实例:自然种群 ③两种曲线的关系:两种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 ‎ 环境阻力 ‎“J”型曲线 “S”型曲线 种群数量 ‎ 环境阻力(或被淘汰的个体数)‎ ‎ t 例5、下图表示某种兔子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D )‎ A.150只             ‎ B.小于100只     ‎ C.200只             ‎ D.大于300只 例6、下图表示不同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表示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__段,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______点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d  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同一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不同环境条件下,食物、天敌、气候等条件可能不同 ‎(2)b  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的增长和恢复 ‎(3)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①内因:a、种群个体的起始数量(N0) ‎ b、导致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出生率和迁入率(直接影响) ‎ c、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因素:死亡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 ‎ 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有间接影响。‎ ②外因: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等 b、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乱砍滥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4)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必修3P68)‎ 例7、下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_____ __;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为________ _。 (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_____ __、________ __。 (3)在T1一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______ _ _ _ 、________ __。 (4)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______ _ 、____ __和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 答案:(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乙醇含量过高    培养液的pH下降 (3)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    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 (4)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    未染色,统计的菌体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 ‎★习题1:下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细胞时种群的增长曲线。曲线⑤是对照组,④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3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 A.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 B.造成⑤的K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变化等 ‎ C.K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 D.曲线②表示每12 h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表明资源基本不受限制 ‎ ‎★习题2: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C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习题3: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 A.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I相同 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C.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D.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 ‎(5)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必修3P65)‎ 知识点2:群落 ‎1、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 ‎(1)群落的概念:(必修3P71)‎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种群与群落比较:‎ ①种群指同种生物之和,只存在种类关系,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等特征。‎ ②群落指不同种群生物之和,存在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具有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富度等特征。‎ ③种群和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都存在相应的空间结构和水平结构。‎ ‎(2)群落的物种组成:‎ ①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不同)‎ ②群落中的生物关系:‎ a、种内关系:指同种(物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类斗争(如:大鱼吃小鱼)。种内互助和种类斗争都对物种的发展有利。‎ b、种间关系:(必修3P73)‎ 生物种间关系的实质是营养关系,可分为种间互助(互利共生)和种间斗争(竞争、寄生、捕食)。‎ 注意:▲1:互利共生,竞争和捕食的数量曲线图:‎ 例:下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共生,捕食,竞争 。‎ ‎▲2:生存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 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 种间斗争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具有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生活习性越相似,竞争往往越激烈。不同生存能力的两个物种竞争往往导致物种的灭绝。)‎ ‎▲3:两种生物之间可能有多种种间关系(如:竞争与捕食)。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物种)的进化。‎ 例8、下列简图依次表示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为(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食物,箭头代表营养流动方向)(D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 例9、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D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必修3P75→探究)‎ ①方法:取样器取样法:‎ ‎▲:用采集罐、吸虫器等收集小动物(可根据避光性和趋湿性收集小动物)。‎ ②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非常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③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例10、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例11、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着重要作用。‎ 请回答:(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身体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理由是_______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理由是_______。‎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_______kJ。‎ 答案:(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的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5n ‎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指垂直方向上的明显分层现象 原因:光照、食物和生活资源的不同 注意:植物垂直分层现象主要受光的影响;动物垂直分层现象主要受食物的影响;植物的垂直分层往往决定着动物的垂直分层。‎ ‎(2)水平结构:指水平方向上的明显分地段现象。‎ 原因: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 例12、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C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3、群落演替:(必修3P78)‎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①内部因素:如生物本身不断繁殖、迁徙;种内和中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的内部环境改变。‎ ②外部因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③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一般超过其他自然因素。使群落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的过程:‎ ①侵入定居 ②竞争平衡 ③相对稳定 ‎(4)特征:‎ ①方向:一定的方向(自然演替的方向: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逐步提高。)‎ ②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③结构:营养结构更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 ‎(5)演替类型的比较:‎ ‎ 类型 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虽失去了原有的植被,但还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环境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例13、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C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①→⑤的过程中,乔木逐渐增加,草本植物最后在群落中消失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例14、阅读提供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绿化用草坪不但需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的进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地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 资料二: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我国著名旅游景区泰山的动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现在山上的森林多为上世纪50年代种植的人工林,海拔‎800米以下几乎都是刺槐,挤占了泰山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 ‎(1)资料一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是________。‎ ‎(2)资料二中刺槐在泰山当地无节制繁殖的原因可能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会导致当地__________丧失。在自然林往往有病无灾,而人工林则往往爆发严重的虫害,原因是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该如何对城市进行绿化设计?‎ ‎ ‎ ‎ 。‎ 答案:(1)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逐步提高 ‎ 次生演替 (2)刺槐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并且没有天敌  生物多样性  由于植物单一,控制害虫的天敌很少 (3)根据群落演替的自然规律,选用当地原有的植物,合理安排草本、灌木、乔木比例,增加物种丰富度,合理安排生物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合理即可)。‎ 例15、(2013年湖南高考理综卷第5题)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例16、(2013年浙江高考卷第4题)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B ) ‎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 例17、(2013年福建高考理综卷第3题)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 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 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例18、(2013年江苏高考卷第10题)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B )‎ A. 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 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 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 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例19、(2013年海南高考卷第24题)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例20、(2013年海南高考卷第25题)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D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斗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例21、(2013湖南高考理综卷第32题)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株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 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在有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答案】(1)次生 土壤条件 (2)草丛 常绿阔叶林 (3)复杂 植物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 ‎ 例22、(2013年新课标卷II第31题)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子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1)生产者 (2)出生率 死亡率 (3)随机取样 (4)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 例23、(2013年重庆高考卷第7题)I.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 调节的结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 的特点。‎ ‎(2)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这是 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 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 ‎(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 ‎ ‎ 。‎ II.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题7—II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 ;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 ;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 。‎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 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答案】I.(1)神经和体液;作用时间较长(2)产热和散热;渗透压(3)大脑皮层 II.(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2)碳元素(CO2)‎ 例24、(2013年山东高考卷第26题)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根据右侧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 。‎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 (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 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 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 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 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答案】(1)随机取样 16 (2)Ⅰ 16 ‎ ‎(3)农药 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 无机物 ‎ ‎ 例25、(2013年海南高考卷第29题)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 ‎(2)该地草甸、灌丛、真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 。‎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 稳定性较低。‎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 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答案】(1)样方 标志重捕(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恢复力(4)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