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99 KB
  • 2021-05-14 发布

2017高考模拟语文作文范文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文言文阅读高分攻略 ‎1‎ 命题思路 ‎  1、贴近教材。‎ ‎  文言实虚词的考题大都引用教材的例子,所以熟悉一下古文的基本篇目还是有用的。‎ ‎  2、注重细节。‎ ‎  考查对事情来龙去脉的理解与把握,考查观点认识的提炼等。‎ ‎2‎ 阅读步骤 ‎  一是浏览全文找主要内容,对于人物传记阅读可围绕人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 ‎  二是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一般此题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  三是再读原文,逐个做题。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 ‎3‎ 实词虚词 ‎1、文言实词一 + 文言实词二(点蓝字可见120实词)‎ ‎  (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  (2)实词释义方法:‎ ‎  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相近或相反)‎ ‎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 ‎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 ‎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 ‎  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 ‎  如:贷 责无旁贷(推卸) 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  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 ‎  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 ‎  如:“无所阿避” 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 ‎2、文言虚词 ‎  常考文言虚词共18个(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文言虚词解析),要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4‎ 材料+错项 ‎1、筛选材料 ‎ (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 (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 ‎2、找错误项 ‎ (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 ‎ (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5‎ 固定短语 ‎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 “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  7.比及:等到,等到了。‎ ‎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  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 ,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  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  16.不过:不超过。‎ ‎  17.地方:土地方圆 ‎  18.山东:淆山以东。‎ ‎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  22.指示:指给……人看。‎ ‎  23.可以:可以凭借……‎ ‎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  28.即使:就让(使)‎ ‎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6‎ 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 ‎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  例: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  例: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  4.何所:“所……的是什么 ‎  例: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  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 ‎  例: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  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表示反问 ‎  8.何……哉(也):怎么能……呢 ‎  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  9.何……为:为什么要……呢 ‎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  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  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  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 ‎  例: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  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  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  14.不亦……乎:不是……吗 ‎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  15. ……非……欤:……不是……吗 ‎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  16.宁……耶:哪里……呢 ‎  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  17.顾……哉:难道……吗 ‎  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  18.独……耶(乎):难道……吗 ‎  例: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三、表示感叹 ‎  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  20.直……:只不过……罢了 ‎  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  21.惟……耳:只是……罢了 ‎  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  22. 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 ‎  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  23.亦……哉:也……啊 ‎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  24.……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  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  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四、表示揣度 ‎  25.无乃……乎?:恐怕……吧、只怕……吧 ‎  例: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  26.得无......耶,得无……乎:大概……吧、该不是……吧?‎ ‎  例: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  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  27.其……欤?(兼表反问)‎ ‎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  28.……庶几……欤:……或许……吧 ‎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五、表示选择 ‎  29.与其……孰若……:与其……不如……‎ ‎  例: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 ‎  30.……欤(耶),……欤(耶):是……还是……呢 ‎  例: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  31.其……其……也?:是……还是……呢 ‎  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六、表设问:‎ ‎  32.何者、何则:为什么呢 ‎  例: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七、表陈述语气 ‎  33、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  例: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愚溪诗序》‎ ‎  34、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  例: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  35、有所: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原因 ‎  例: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  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  36、无所: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 ‎  例:①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愚溪诗序》‎ ‎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  37.比及:等到……的时候 ‎  例: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八、被动句 ‎  38、见……于……:被 ‎  例: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  39、为……所……:被 ‎  例: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九、宾语前置 ‎  40“唯……是……‎ ‎  例:唯命是从。‎ ‎  41……何……之有 ‎  例:夫晋何厌之有?《左传》‎ 十、连词 ‎  42.诚……则……:如果……那么(就)……‎ ‎  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  43、否则: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  例: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  4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  例: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 ‎  45.向使:假如,如果 ‎  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  46.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  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  47.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  例: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  ② 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  48.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  例: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 十一、复音虚词 ‎  49、得以:能够 ‎  例: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  50、俄而:不久,一会儿 ‎  例: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  51、而况:何况,况且 ‎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  52、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  例: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  53、既而:随后,不久 ‎  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  54、既……且……:又……又……‎ ‎  例: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 ‎  55.可得:可以,可能 ‎  例: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  56.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  例: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  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 ‎  57.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  例:何其相似乃尔。‎ ‎  58.且夫:再说,而且 ‎  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  59.是故:所以,因此 ‎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60.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  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  61.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  例: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  62.未尝:从来没有,不曾 ‎  例: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63.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  例: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64.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  例: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 ‎  65.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  例: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山市》‎ ‎  66.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  例: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 ‎  67.无庸:不用,无须 ‎  例:请姑无庸战。《勾践灭吴》‎ ‎  68.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  例: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 ‎  69.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  例: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  70.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  例: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 ‎  71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  例: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  72.以故:所以 ‎  例: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 ‎  73.以……故:因为……的缘故 ‎  例: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 ‎  74.以……为……:认为……是……,把……当作……‎ ‎  例:①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  75.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  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乐羊子妻》‎ ‎  76.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所以 ‎  例:夜间闻子清歌,因而问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  77.于是:对……,然后就,于是 ‎  例: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  78.……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  例: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  ②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  79.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  例:①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 ‎2017届高考冲刺阶段语文系统复习资料(全国卷模式)‎ ‎——各题型答题知识与方法体系(2017年4月更新版)‎ 原创作者:成都  翟晓周 授权声明:‎ ‎    本文原创作者:翟晓周,现独家授权公众号语文月刊(ID:yuwenyuekan)发布本人的原创文章《2017届高考冲刺阶段语文系统复习资料(全国卷模式)——各题型答题知识与方法体系(2017年4月更新版)》,未经书面许可,不能转载或变相抄袭至其他平台或商业用途。违者追诉到底。转载请联系本人书面授权并支付稿酬。‎ 本文2016版首发于公众号语文月刊2016年5月24日,《恨晚|高三语文冲刺复习资料(全国卷模式) ——各题型答题知识与方法体系》一度火爆异常,众赞有用,后被一些 人改编或据为已出或上传网络或售卖。‎ ‎   本资料按照2017高考考试大纲及说明传递的信息而做。按照“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新闻类)”——“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散文)”——“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名句默写”——“语言知识应用”——“作文”的顺序依次按照可能出现的题型、题目做解析,并链接相应的系统知识与答题方法。‎ 注意:1、资料中红色字体部分为变化与新增内容,要多关注。2、在平时练习检测和考试中,均需注意时间安排,本资料所定的时间为大概,具体到不同的学生会有变化,但是无论如何调整一定要在时间上做好控制。时间安排为做题140分钟,余下10分钟可以灵活调整。‎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35分,用时40分钟)‎ ‎(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题型单选+双选+主观)‎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3小题,选择题型】,文本更倾向于议论,如学术论文等。‎ ‎(12分钟,阅读6分钟,做题6分钟)‎ ‎1.读懂文章 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理清如下要点:‎ 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是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或者有那几个分论点)?‎ 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各段落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 ‎2.科学答题 ‎(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注意文字表述上区别越细微越要小心。‎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 ‎(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 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 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 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 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 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6)错误选项错误类型识记:‎ A答非所问(不需要回到原文)‎ B张冠李戴,表述A的内容说到B头上。‎ C无中生有(缺乏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无依据。‎ 需注意选项中出现了文本外的材料时,要看这个材料与文本的关系,看它在文中有无依据,这涉及到推断和论证逻辑。‎ D偷换概念,和张冠李戴类似,但这里更多指向结果。‎ E以偏概全,局部、部分代替了整体。‎ F混淆时态(时空穿越或将然变已然),将要发生的说成已经发生。‎ G或然变必然,可能发生说成必定发生。‎ H因果错乱,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 I混淆是非(否定不当),故意对原文信息反说,正确的说错,错误的说对。‎ J指代有误,对文中某处的代词的指代表述错误。‎ H观点与论据不搭,或者论证逻辑错误。‎ ‎3.做题的两个意识 ‎(1)整体阅读整体把握的意识。拒绝不读文章直接做题。‎ ‎(2)语段和完整语句的意识。尤其关注语段的中心。‎ ‎(3)论证的逻辑意识(观点、论据、论证三者的统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4-6题,单选+双选+主观】,以人物传记为主,兼顾新闻类如访谈、专访、新闻调查等,可能出现非连续性文本。‎ ‎(12分钟内,阅读5分钟,做题7分钟,单选1分钟,双选3分钟,主观题3分钟)‎ ‎(一)传记作品阅读 ‎1.把握特点,读懂文本 首先要了解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 人物传记是纪实性(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强调陈述的基本事实(传主的经历和主要事迹)的真实性,也要注意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时想象的合理性和对于某些符合逻辑、合乎情理的细节虚构和场景铺陈的文学价值。它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 其次,在了解传记文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联系主人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主人公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能分析所陈述的客观事实与作者个人所持见解、观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理解传记作者对主人公及有关事实所作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具体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能对影响主人公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对其思想、品格及其功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传记有述传和评传两种:述传主要陈述人物事迹,结尾简要评价;评传叙议结合、夹叙夹议。‎ ‎2.会做题 ‎【1】考点与题型大类别阐释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成就等往往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而对这“多方面”的概括与提炼恰恰成为了高考试题的考点。‎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答题方法:观点+文本的材料+总结)‎ ‎【2】具体题型 高考试卷一般为3道题,第1题为单选(3分),第2题为双选(4分),第3题为主观题(5分)。‎ ‎(1)单选题,一般集中某一话题(或角度)设问,比较集中和单纯。需要细心。‎ ‎(2)双选题,会从内容、主题、结构、语言等各个角度或者全文整体设置选项,需要整体理解文章并能把握具体内容,考查是否真正读懂文本。同小说双选题一样,详见小说阅读题。‎ ‎(3)主观题。‎ 注意重视语段。答题模式同小说的思路题。‎ 一般主要考人物形象或者人物成功(取得某方面成就)的原因。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之类题目 人物传记的主角是人物,而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成就等往往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而对这“多方面”的概括与提炼恰恰成为了高考试题的考点。‎ 寻求答案的蛛丝马迹之一——表现人物的方法。‎ 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性格、品质、思想、成就,时间、空间、逻辑,若干事例等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方式,抓住这些蛛丝马迹就能够找到思考的角度,从而寻求到题目的答案。 ‎ 有寻求答案的蛛丝马迹二一——重视文章结构层次(意义段落)和段落层次。如以下几种: ‎ ‎1)几个段落呈并列式排列,每段开头的句子整合到一起,就是答案。 ‎ ‎2)一个段落中,各层的层意就是答案。‎ ‎3)一个段落中,相同结构的句子就是答案。 ‎ ‎4)一个段落中,重复出现的词语所统领的句子就是语文月刊答案。 ‎ ‎5)一个段落中,多个分号隔开的句子就是答案。 ‎ 为什么以上所列会成为答案呢?因为这些段落或句子从形式上看恰好与并列的“哪些”吻合。‎ ‎◆(1)传主的形象(基本同小说中人物形象题。)‎ 注意人物传记总的传主形象大多侧重于人物的某一方面(传记文本主要呈现的)。‎ ‎◆(2)人物成功(更多先限定了某一领域)的原因 ‎【1】内在:‎ A、目标、志向;‎ B、兴趣、爱好与才华 C、计划与方法 D、决心与毅力;‎ E、勤奋与刻苦;‎ ‎【2】外在 F、社会大环境,如切合社会(或者国家需要)‎ G、小环境,相应的行业研究与发展的氛围 H、家人与朋友(师长)的支持,如家学传承 I、团队协作 J、传主人生遭遇与社会阅历 上述10条原因,并非需要全部答到,而是答案能出现的点。‎ ‎◆(2)全文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1)材料处理上的详略,与主题关系密切的就浓墨重彩,详写。‎ ‎2)人物描写的方法(参考第5类题型——传主形象的塑造)‎ ‎3)引用资料、人物原话或者诗词。【1】引用资料,更好突出人物特点,揭示人物精神面貌;更具有真实性,评价客观公正。【2】引诗词,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形象;使传记作品古朴文雅,增强文学性。【3】引故事,增强文章的活泼性,作品更生动可读;映衬或者烘托人物形象。【4】引传主原话(书信、日记等中的文字),应证作者观点;增强传记真实感人的力量。‎ ‎4)点面结合。面(传主经历、主要事迹)的真实与点(细节等)的艺术化处理。点(细节)是文学性的体现,面(基本事实)是真实性体现。‎ ‎ ‎ ‎2、新闻类文本阅读 ‎(1)新闻调查题型——非连续性文本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都对某一新闻事件或问题作了报道,概括说明两者各自传递的信息有哪些异同。‎ ‎(①了解新闻要素,寻找有效信息区间;②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新闻要点;③筛选整合,分条作答。)‎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家媒体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事件消息、原因评论)‎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某领域有哪些表现与问题(危害)。(筛选整合)‎ ‎4)阅读材料四,某人对某问题有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此问题(浅阅读)的?(语文月刊探究题:①明确观点。   ②引据: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概述相关事实。‎ ‎③分析: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④有时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阐发所受正向或反向的启示。)‎ ‎ ‎ ‎(2)新闻访谈题型 ‎1)在某个问题上,受访者持哪些看法?(5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析】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主持人和受访者的对话中,找出与该问题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提示性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然后分类分点作答即可。‎ ‎2)访谈呈现了受访者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分析。‎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层级F。‎ ‎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层级C。‎ ‎【解析】着眼全部文本,结合对话的具体内容概括受访者的形象特征。‎ 答案要做到先观点后阐释,人物形象特征详见小说阅读中的人物形象知识点。‎ ‎(3)新闻特写题型 ‎1)文章开头两段(或者最后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    文分析其作用。(4分)‎ ‎【考点】考查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 ‎【解析】着眼全部文本,结合各部分的作用和新闻内容来分析,如开头两段属于导语部分。作用是概括本篇新闻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某人做某事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考点】新闻背景的作用。‎ ‎【解析】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丰厚文章内容和历史感,突出新闻价值和意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新闻(消息类)阅读知识 ‎1)标题作用 引题——引出正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消息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正题——标题核心,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补充正题,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 ‎①分析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②分析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对吸引读者的作用。 ‎ ‎④分析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 ‎⑤分析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2)新闻导语 ‎①概括新闻要点,揭示新闻主题。‎ ‎②奠定感情基调,营造氛围。‎ ‎③制造悬念(或呈现具动感和现场感的典型镜头),激发阅读兴趣。‎ ‎④结构上可引出下文事件的陈述。‎ ‎⑤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 ‎◆⑥个别消息语言很有特点,需关注语言美方面的作用。‎ ‎3)新闻背景 ‎①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补充烘托,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 ‎②突出人物特征。‎ ‎③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体现新闻主题,增强新闻厚度和深度。‎ ‎④增强表达效果。叙述背景事件,充实文本内容,使新闻更加客观真实,现场感强,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4)段落作用 ‎①段落内容能体现与相关事实、事物的关系。‎ ‎②能表现新闻主题,使之更有深广的意义。‎ ‎③照应上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⑤充实新闻内容,增强真实性、针对性、知识性,增强表达效果。‎ ‎5)结语作用 ‎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新闻结构完整。‎ ‎②可以增加补充信息,增强新闻厚度。‎ ‎③阐明新闻主题或深化主题,耐人寻味。‎ ‎6)语言特色 ‎①客观平实,或形象生动、感情色彩浓烈,使报道具有感染力。‎ ‎②短句简洁通俗,长句严谨准确。‎ ‎●③(语言的感情色彩)能表现某种特定的新闻主题。‎ ‎7)语言的准确性 ‎①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 ‎②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 ‎③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 ‎④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 ‎8)新闻的真实性 ‎①分析再现采访过程。   ‎ ‎②分析再现现场情形。‎ ‎③分析从叙述人称选择。 ‎ ‎④分析细节描写作用。‎ ‎⑤分析新闻数据运用。‎ ‎9)新闻材料的详略性 ‎①思考材料角度是否不同。‎ ‎②思考材料联系是否层进。‎ ‎③思考能否开阔读者视野。‎ ‎10)新闻结构的合理性 ‎①思考能否深化主题。     ‎ ‎②思考结构是否完整。‎ ‎11)表达技巧的巧妙性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 ‎①对表现新闻对象特点的作用。‎ ‎②对新闻文体特征的效果:生动形象,增强现场感、可读性。‎ ‎③对受众体会作者态度的作用。‎ ‎④对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的作用。‎ ‎⑤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 ‎12)访谈的提问方式 ‎①趣问——消除陌生感,拉近距离。‎ ‎②直问——直切主题,不转弯抹角。‎ ‎③推问——用推测的方法,引导采访对象说出真相。‎ ‎④旁问——不问原问题而有意问另一个问题,调节氛围、情绪 ‎ ‎ ‎◆非连续文本,一般是3-4则消息、访谈、调查组成,几则材料围绕一个话题。注意求同存异。‎ ‎ ‎ 授权声明:‎ ‎    本文原创作者:翟晓周,现独家授权公众号语文月刊(ID:yuwenyuekan)发布本人的原创文章《2017届高考冲刺阶段语文系统复习资料(全国卷模式)——各题型答题知识与方法体系(2017年4月更新版)》,未经书面许可,不能转载或变相抄袭至其他平台或商业用途。违者追诉到底。转载请联系本人书面授权并支付稿酬。‎ 本文2016版首发于公众号语文月刊2016年5月24日,《恨晚|高三语文冲刺复习资料(全国卷模式) ——各题型答题知识与方法体系》一度火爆异常,众赞有用,后被一些 人改编或据为已出或上传网络或售卖。‎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般为一道选择题(或者四选一或者五选二),一道简答题,一道分析鉴赏题。‎ ‎(16分钟,6分钟读文章,3分钟做选择题,7分钟做主主观题)‎ I.小说阅读【4-6题】‎ ‎{1}、读懂小说 读懂小说,就得弄清楚小说基本知识。当然小说依然由内容、主题、语言、结构四要素构成。在阅读和答题时都要有四要素的意识,四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关联的。‎ 重点关注《小说阅读知识体系思维导图》(附后)‎ ‎【一】典型小说。‎ 典型小说一般指传统小说一类的小说,在典型环境中通过典型情节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一般强化和突出人物、情节。‎ ‎1.内容:包括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1)情节: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一般分为“开端——发展(复杂的还有再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最主要手段。‎ ‎(2)人物:人物是最核心的要素,人物形象和人物命运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主人公)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般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当然也可以成为小说的线索。‎ 人物可以分为静态人物和动态人物。人物形象由身份地位、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共同构成,当然内在特点为主。外在包括衣着、肖像、年龄等等,这一般和内在紧密相连。‎ ‎(3)环境: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推进的时空。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小说的时代(社会)背景,一般通过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人和事物来展现或者暗示,可以直接揭示主题,展现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自然环境主要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一般是由景物描写构成。‎ 在小说考题中一般多考自然环境。‎ ‎2.主题:作者通过文本或者内容传达的对人物和社会的态度、认知与思考,或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的揭示。 (一般来说在选择题中呈现)‎ 主题表现的途径:‎ ‎(1)情节,情节展示人物活动和社会生活,它直接揭示社会本质。‎ ‎(2)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就是主题。‎ ‎(3)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也能直接揭示主题。‎ ‎3.语言:这里指作品的语言。小说的语言主要是记叙和描写,记叙在于陈述情节,描写在于情节的细节、人物和环境。‎ 考题中一般就环境描写(尤其是自然环境)和人物描写(包括细节描写)进行考查,如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某一处描写是如何塑造人物的等等。‎ ‎4.结构:小说情节各部分的安排,内容之间的关系等。包括线索、思路和结构手法和结构形式等。‎ 小说中有一些经典的结构,如项链式结构,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与伏笔相关)等等。还有倒叙手法、设置悬念、伏笔与照应等等。‎ 小说的线索有时空线索、人物线索、物线等等。‎ ‎【二】非典型小说 非典型小说,是相对于传统小说强化情节和人物而言,它淡化情节、弱化甚至虚化人物。不写那么多的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巨大的悬念,而是力求写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平凡朴实,写平凡中的意义。有独具特色的“那一个”(作品的特色)。如王安忆的小小说《比邻而居》(2015全国卷)。‎ 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特点:‎ 内容上:市井生活小人物;‎ 形式上:非典型性文本淡化情节虚化人物凸显个性;‎ 范围上:中外名著热点。‎ 艺术上:均有与众不同的“那一个”。——非典型小说的精彩处,当然也是难以读懂的原因。如:舒缓的叙事风格、绵密的心理描写、琐屑的市井生活、韵致的场景描写、内蓄的对话描写、环境描写与物的象征、明显的荒诞色彩。‎ 非典型性小说在命题上,除了依据一般小说命题外,一定有一道题目体现其“那一个”——语言特点、重视自然环境描写、物的描绘与象征、淡化情节、虚化人物等等。‎ ‎{2}会做题 ‎1、选择题:基本是四要素、整体与局部的全覆盖。读懂了小说,仔细读选项,结合文本,细致分析。每个选项要做信息切分,然后唤醒涉及的知识点和要用相应的方法,详见前面的各类题型和系统知识图。一般错误设置在:内容概括(形象特点)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上。‎ ‎2.概括小说情节。‎ 一般来说,要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分点概括,概括均用“何时何地何人因何如何做何事结果如何”句式完成,这是叙事文字的概括方法,可以根据要求和需要做适当取舍。——加上线索,按照“先写……再写……然后写……最后……”来概括,即思路题的答案。‎ ‎3.某一内容(语段、语句)的作用。‎ 首先判断是不是主要情节的一部分,若是,则回答:‎ ‎(1)它写了什么,是主要情节的组成部分,使小说情节更加丰富、完整。‎ ‎(2)它在整个情节中的位置,和其前后情节阶段的关系。‎ ‎(3)突出刻画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4)对表达主题(或者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 若不是,则答:‎ ‎(1)它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 ‎(2)它对主要情节的发展和推进有何作用。‎ ‎(3)它在刻画人物的形象上的作用。‎ ‎4.人物形象的概括 ‎(1)总说人物的身份地位与性质,并将人物特点列举出来。‎ ‎(2)对人物特点逐一简要分析。‎ A.首先可以分析外在形象。‎ 内在特点一般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大致划分为四个方面:‎ B.个性性格——如开朗、木讷。‎ C.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如豁达乐观、勤俭。‎ D.待人接物——如大方、斤斤计较、善良。‎ E.成长事业——如有志向、刻苦、坚持不懈等等。‎ ‎5.人物形象的塑造 ‎(1)情节直接展示人物活动,揭示人物特点;‎ ‎(2)直接描写:A肖像(外貌)描写——注意外貌与内在的关系,B动作(行为)描写,C语言描写,D心理描写,E情态(表情)描写,F细节描写。‎ ‎(3)间接塑造:A环境烘托人物心理,B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含反衬),C物的象征。D其他人眼中的人物形象(其他人的评论)。‎ ‎●各种描写的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突出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促进情节发展。‎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6.人物的作用 这个题型一般考查次要人物。这里以次要人物“我”为例。‎ ‎(1)小说的线索,所有情节围绕这个人物得以集中,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2)情节与人物命运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3)衬托主要人物。‎ ‎(4)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暗示社会环境。‎ ‎(5)揭示小说主题。‎ ‎7.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题,一般多考作用,少有考描写。赏析则要都答到。‎ ‎(1)环境的描写 A.社会环境。通过人物或者富有时代特点的人文事物来展示,如描写房间的布置,人的衣着。‎ B.自然环境。同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描写的角度、描写手法、修辞,环境特点)。‎ ‎(2)环境的作用 A.为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提供时空,暗示社会背景。‎ B.营造一定的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C.烘托人物心理。(自然环境)‎ D.推动情节发展或者情节的转向。‎ E.揭示人物命运原因,揭示主题。(社会环境)‎ F.含蓄韵致地揭示主题(结尾的环境描写)。‎ G非典型小说成为作者塑造的审美对象,表现生活风貌、风土人情。(非典型小说)‎ ‎8.物的作用(小说中有不可或缺的物,这实际上是非典型性小说的一种。)‎ ‎(1)线索,串起小说的情节。‎ ‎(2)情节和人物命运的见证者。(往往在小说中有拟人化的倾向)‎ ‎(3)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主要人物或者作者的人生观。‎ ‎(4)推动或者影响情节的发展甚至使情节发生陡转。‎ ‎(5)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9.细节描写的作用 ‎(1)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内心、突出人物特点。‎ ‎(2)推动或暗示情节的发展。‎ ‎(3)渲染氛围、体现某一地域特色。‎ ‎(4)揭示主题。‎ ‎10.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1)统率小说主要内容,概括小说主要情节、交代主要人物或者主要环境。‎ ‎(2)结构上,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3)主题上,象征,揭示主题。‎ ‎◆(4)个别篇目的标题很有文采,需注意语言美,吸引读者。‎ ‎11、开头的作用或者妙处 ‎【1】悬念设疑式开头 ‎(1)吸引读者兴趣,引发思考。‎ ‎(2)引出下文情节。‎ ‎(3)突出人物形象,揭示主题。‎ ‎(4)与后文某处呼应。‎ ‎【2】写景式开头 ‎(1)交代人物活动、情节展开的时空。‎ ‎(2)(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主题。‎ ‎(3)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4)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5)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刻画做铺垫。‎ ‎12.结尾的作用 ‎(1)呼应开头,使结构完整、首尾圆合。‎ ‎(2)揭示前文的悬念,与前文的某些内容形成伏笔与照应,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3)卒章显志,含蓄韵致地(如写景式结尾)揭示主题,令人回味,引人深思。‎ ‎(4)更好地刻画人物。‎ 特别提示:某段(某一内容)、标题等的含义就取其作用中关涉内容和主题的部分,并去掉其作用术语即可,即从内容和主题(思想情感)两个方面来思考。‎ ‎13.非典型性小说“那一个”题型分析。‎ ‎“那一个”问题的命题及回答策略:‎ 突出文本的特点——独具特色的“那一个”的问题一般设置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我们在回答这类题目的时候,首先把握到“那一个”,并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等方面去思考。示例:‎ ‎《邮差先生》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 ‎—— 舒缓的叙事风格 答:(1)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人物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人物)‎ ‎(2)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环境)‎ ‎(3)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作品风格)‎ 再如《峡谷》 (4)小说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环境描写与物的象征 答:①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环境是内容)‎ ‎ ②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环境),所以语文月刊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人物塑造);(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 ③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作品风格)‎ ‎ ④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畜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主题)‎ ‎14.小说的思路。(其他文本的思路题,同此)‎ 以什么为线索,依次展开情节。‎ ‎(1)首先写什么内容(情节发展的阶段,注意不一定是开端,比如倒叙写法之下,可能首先写的是结尾)。‎ ‎(2)其次写什么内容(情节发展的某一阶段)‎ ‎(3)接着写什么内容(情节发展的某一阶段)‎ ‎(4)最后写什么内容(情节发展的某一阶段)‎ ‎15.小说的结构类题目 如:线索是什么?有几条线索?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线索作用的分析,多从情节的安排和主题的挖掘这两个角度切入。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和主题。‎ ‎(1)以什么为线索,串起了“XXX”—“XXX”—“XXX”—“XXX”的情节。(若有双线,则分别回答)‎ ‎(2)这样安排,情节更加集中,结构更加完整、合理。‎ ‎(3)更有利于表达主题(简要讲清楚主题是什么)。‎ ‎16.探究“这样写”的作用。(非典型小说的“那一个”)‎ ‎(1)讲清楚“这样写”究竟是怎样写。‎ ‎(2)“这样写”写了什么,有何特点。‎ ‎(3)分析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4)分析在情节推进上的作用。‎ ‎(5)分析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6)体现文本的审美和风格,如舒缓的叙事风格、淡化情节等等。(非典型小说)‎ ‎17.探究小说主题及其意义。(一般主观题不容易考到,主要用于选择题对主题的理解。)‎ ‎(1)从情节上探究主题。‎ ‎(2)从人物形象上探究主题。‎ ‎(3)从环境上探究主题,从物的象征上探究主题。‎ ‎(4)结合现实与自己,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认识。‎ ‎18.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和事物的作用。‎ 一是和主题相关,二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相关,三是和文章最主要的内容相关。如果是议论句或者抒情句一般就是中心句。‎ 答案分点:(1)全文主要内容上(如在情节上、人物形象上、环境上),(2)结构上(线索、照应等等),(3)主题(思想情感)上,(4)艺术效果上。‎ ‎●作用类题目是重点。这类题目首先界定是什么(如内容的作用就要概括内容,这样写就要表述清楚怎样写),然后再分析作用。“作用”即关系,弄清楚“这个内容或者语段、语句”与标题、开头、结尾、前后文、主要内容(小说的主要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之间的关系是王道。‎ 特别提醒:1、题目问什么先答什么,先问什么先答什么。2、分点作答,分条陈述,先观点后阐释。3、阐释结合文本具体内容。4语言简明,杜绝啰嗦,使卷面清晰、美观、简约。(未完待续。关键时刻,关注语文月刊公众号,猛料不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