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7 M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汇总解析版必修3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五六章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2013年高考试题 ‎1.(2013新课标)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答案】C ‎【解析】对生态学部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考查。涉及到种群密度调查,群落中生物数量变化规律,群落丰富度的概念,营养结构和能量传递的问题。重点是种群数量与群落丰富度两个概念的区别,种群密度突出单位空间内某种生物的个体数量,群落的丰富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群落内物种的数量,二是全部生物个体的总数量。所以群落中一种生物数量的下降未必说明群落的丰富度的下降。(群落的生物丰富度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应为不同的概念)‎ 在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需要计算时,一般都是准确的,可以先不算而是对其他选项进行判断。‎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种群密度的测量与计算、能量流动特点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种群密度的计算能力、对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能力。‎ ‎2.(2013浙江)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 答案:B 解析:A项中出生率为20/110=2/11,A错误;B项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B正确;C项性成熟推迟,出生率会降低,C错误;D项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错误。‎ ‎3.(2013福建)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 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 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D ‎【解析】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A 正确;森林恢复扩大了植被面积和垂直高度,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 正确;人工恢复林中植物种数为137 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 ‎ 种,自然前者的植物丰富度低,C正确;初生演替是发生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等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物,但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化林地显然不属此例,应属次生演替,D 错误。‎ ‎【试题点评】通过比较人工恢复林和自然恢复林中的植物种类数,考察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流经生物群落的太阳能总量、物种丰富度、群落演替等概念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4.(2013福建)4.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内容 减少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 A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 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B 探索2,4-D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 C 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生率 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 D 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 ‎【答案】B ‎【解析】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多次计数取平均值,而且次数越多越接近真实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A 正确;探索2,4-D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应该是找到浓度范围后,再细分浓度梯度,反复实验,找到最适合浓度,B 错误;调查人群中某病的发生率,确实应该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C 正确;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确应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而且样本数量越大越准确,D正确。‎ ‎【试题点评】通过采取措施,减少实验误差的实验,考察了学生对减少实验误差的不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2013四川)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 ‎【解析】: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故A正确;B选项中须注意,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10%-20%之间,故B错误;C中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的有差异,故C正确;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故D正确 ‎6.(2013广东)5.图2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答案】A ‎【解析】犹豫鲈鱼以鱼a、鱼b为食,鲈鱼产量增加,但鱼a、鱼b为两种土著鱼减少,根据能量传递逐级递减,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故A正确;土著鱼在与鲈鱼是捕食关系,不是竞争,故B错误;根据营养关系,浮游动物总量应该是先增加,而后减少,故C正确;根据营养关系,浮游植物总量应该先减少后增加,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了事物群落的营养关系的相关知识点和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属于容易题。‎ ‎7.(2013江苏)2.下列关于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与发展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学说从一个方面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中教网]‎ B. 标志重捕法解决了活动性不强的动物取样方法上的难题 C. 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直接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D. 按孟德尔方法做杂交实验得到的不同结果证明孟德尔定律不具有普遍性 ‎【答案】A ‎【解析】生物界具有统一性,而细胞学说提到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结构和功能的基础这一个方面揭示了生物界具有统一性,A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B错误;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存在转化因子,但不能证明遗传物质是什么,C错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非常复杂,孟德尔定律有其适用条件,按孟德尔的方法做杂交实验没有得到的相同结果,不能说明孟德尔定律不具有普遍性,D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通过细胞学说、标志重捕法、格里菲斯实验、孟德尔杂交试验等科学研究方法或过程,考查学生对经典实验及实验方法的掌握及理解,难度不大。‎ ‎8.(2013江苏)10. 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 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 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 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答案】B ‎【解析】种植植物与不干预相比,生物数量及种类都明显提高,因此移栽植物会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错误;种植植物后小型土壤动物的明显增多B正确; 边坡甲实验时没有移栽乔木,但也有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自然长出乔木,C错误;群落演替过程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不会再继续加剧,D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难度不大。‎ ‎9.(2013海南)2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A 甲地植被消失,地下部分保留,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生物全部消失,发生的演替属于出生演替,A错误;甲地因气候适宜,若没有外力干扰,可重现森林。,B正确;出生演替最先定居的是地衣,然后是苔藓,C正确;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 ‎10.(2013海南)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 ‎ 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 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D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逐渐增加,甲、丙降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蝌蚪间的竞争受捕食者影响,A、B正确; 无捕食者时,乙存活率极低,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增加,获得的资源增加,D错误。‎ ‎11.(2013上海)‎ ‎ (一)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8分)‎ ‎ 某草原有羊草、贝加尔针茅、羽茅、黄囊苔草、糙隐子草、麻花头等草种,为研究放 牧强度与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者将草原划分为无放牧区、轻度放牧区、中度放牧 区和重度放牧区进行研究,2年后的结果如表3。‎ ‎31.调查植物多样性时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该草原的所有羽茅植株总和称为________。‎ ‎32.羊草、贝加尔针茅、羽茅、黄囊苔草等不同草种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多样性。‎ ‎ 通过比较这些草种细胞内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可以显示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的 ‎ 远近,这提供了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方面的证据。‎ ‎33.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__________。‎ ‎ A.物种均匀度指数越来越低 B.物种丰富度指数越来越低 ‎ C.多样性指标越来越高 D.多样性指数越来越低 ‎ E.多样性指数先增加后降低 ‎34.利用本研究中的数据,阐述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1.样方法 种群 ‎32.物种 生物化学 ‎33.E ‎ ‎34.研究结果数据显示,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多样性的各种指标都呈现先略微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人类对资源的适度利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但过度利用会降低生物多样性。‎ ‎12.(2013新课标)32.(6分)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株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 ‎ 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在有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答案】(1)次生 土壤条件 (2)草丛 常绿阔叶林 ‎ ‎ (3)复杂 植物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 ‎ ‎【解析】(1)该地是因为过度砍伐造成的森林破坏,所以土壤没变,土壤中会留下原来植物的种子和根系,所以只能是次生演替 (2)上述群落中草丛群落生物种类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遭到破坏后最容易恢复,常绿阔叶林群落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3)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动物随植物分层而分层,所以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 ‎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考查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恢复力稳定性和演替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恢复力稳定性等概念的理解能力;考查对动物分层的原因的理解和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13.(全国大纲2013)33.(11分)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回答下列问题: ‎ ‎(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 的种群数量。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 、 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学优高考网 ‎(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 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学优高考网 ‎(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 ,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 ‎【答案】 (1)浮游植物B 食物 氧气(或溶解氧) (2)浮游植物B (3)浮游动物A 和鳙鱼 氧气(或溶解氧) 分解者 ‎ ‎【解析】(1)根据能量流动和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了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 可以通过减少其竞争者和捕食者的数量或增加其食物来源两种手段。鳙鱼和竞争者主要是竞争食物和氧气等资源。 (2)根据食物链和种间关系分析,鳙鱼数量减少,会使得浮游动物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浮游植物的数量减少。 (3)施肥过多,会导致池塘内微生物大量繁殖,而造成池塘中融氧降低,三个优势种群中,因为缺氧最先死亡的是鳙鱼和浮游动物。大量繁殖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所以属于分解者。 ‎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适中。‎ ‎14.(2013安徽).II合理密养,立体养殖是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1)某池塘中有水草、绿藻、草鱼、鳙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鳜鱼(肉食性),以及水蚤、轮虫等浮游动物。请按主要捕食关系,绘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2)轮虫和水蚤的种间关系 。‎ ‎(3)研究池塘生态系统不同水层光合速率,对确定鱼的放养种类和密度有参考价值。从池塘不同深度采集水样,分别装入黑白瓶中(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包裹的玻璃瓶)并密封。然后,将黑白瓶对应悬挂于原水样采集位置,同时测定各水层剩余水样溶氧量,作为初始溶氧量,24h后,测定各黑白瓶中溶氧量,若测得某水层初始溶氧量为A mg·L-1。白瓶溶氧量为B mg·L-1,黑瓶溶氧量为C mg·L-1,则该水层总光合作用速率为 mg ·L-1d-1,若上午黑白屏被悬挂于水深‎25cm处时,白瓶意外坠落至池塘底部,短时间内,该瓶内绿藻叶绿体中C3含量 。‎ ‎(4)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 。‎ 答案:‎ ‎(1)‎ ‎(2)竞争 ‎(3)黑瓶中只有呼吸作用,白瓶中既有呼吸作用又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速率是A-C,白瓶中净光合速率是B-A,所以该水层总光合作用速率为B-C。白瓶意外坠落至池塘底部,光照强度减小,C3含量增加。‎ ‎(4)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实现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布,表现为分层现象,充分利用空间和食物等资源。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更多的流向人类。‎ ‎15.(2013天津)8.(16 分)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的联合体。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供给植物,植物为菌根提供糖类等有机物。下表为不同温度下菌根对玉米幼苗 光合特性影响的实验结果。气孔导度是描述气孔开放程度的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 别 光合作用速率 ‎(μmol CO2·m-2·s-1)‎ 气孔导度·‎ ‎(mmol·m-2·s-1)‎ 细胞间CO2浓度 ‎(μmol·mol-1)‎ 叶绿素相对 含量 ‎25℃‎‎ 有菌根 无菌根 ‎8.8‎ ‎6.5‎ ‎62‎ ‎62‎ ‎50‎ ‎120‎ ‎39‎ ‎33‎ ‎15℃‎‎ 有菌根 ‎ ‎ 无菌根 ‎6.4‎ ‎3.8‎ ‎58‎ ‎42‎ ‎78‎ ‎157‎ ‎31‎ ‎28‎ ‎5℃‎‎ 有菌根 ‎ 无菌根 ‎4.0‎ ‎1.4‎ ‎44‎ ‎17‎ ‎80‎ ‎242‎ ‎26‎ ‎23‎ ‎(1)菌根真菌与玉米的种间关系是 。‎ ‎( 2 )‎25℃‎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叶肉细胞对CO2 的利用率 。‎ ‎(3)‎15℃‎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其原 因有① 促进了光反应;② ,促进了暗反应。‎ ‎(4)实验结果表明:菌根能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在 条件下提高比例最大。‎ ‎(5)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试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形成率。下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试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 ‎①图中种群密度数值应采用样方调查结果的 值。‎ ‎②据图推测,两种牧草中菌根依赖程度更高的 是。接种菌根真菌后,该试验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原因 是。‎ ‎【答案】(1)互利共生 ‎(2)高 ‎(3)①叶绿体相对含量高,利于吸收光能②气孔导度大,CO2 供给充分 ‎(4)‎5℃‎(或低温)‎ ‎(5)①平均②优质牧草A 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 我调节能力升高 ‎【解析】‎ ‎(1)由题可知,菌根真菌从土壤吸收养分和水,同时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植物为菌根真菌提供糖类等有机物,两者是互利共生关系。‎ ‎(2)在‎2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细胞间CO2 浓度相对于无菌根玉米较低,说明有菌根玉米利用率较高,光合作用较强。‎ ‎(3)在‎1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有菌根叶绿素相对含量较大,有菌根玉米,吸收光能速率较大,促进光反应进行,气孔导度较大,细胞间CO2 浓度较小,CO2 供应充足,促进暗反应进行。‎ ‎(4)对比三个温度条件下,在‎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与无菌根玉米光合速率相比,提高程度最大。‎ ‎(5)①牧草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且取各样方平均值,保证数据的科学有效性。‎ ‎②从图表中分析,优质牧草在真菌作用下,种群密度逐年升高,而劣质牧草种群密度逐年降低。接种真菌后,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试卷评价】本试题考查植物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数据分析能力,属于理解层次,但考查内容相对简单,容易得分。‎ ‎16.(2013重庆)II.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题7—II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 ;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 ;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 。‎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 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答案】 II.(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 (2)碳元素(CO2)‎ ‎【解析】 II ‎(1)对植物和活动能力比较弱的动物,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结合题中材料,图中①表示一年生草本植物,②表示多年生草本植物,③表示灌木。决定种群密度最直接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中.o→a,物种①的密度上升,数量增多,说明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c段,群落由多年生草本阶段向灌木阶段过渡,灌木取代了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②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的水平,说明②能耐受灌木丛导致的弱光环境,并在该环境下保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c点后,若气候条件适宜,高大的乔木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取代灌木的优势,成为该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 ‎ ‎(2)该地区经过治理,增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同时增加的植被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更多的碳元素(CO2),增加了农林产品的产出,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 ‎【试题评价】本题综合考查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及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识图能力,涉及种群密度调查、群落演替等相关内容,较易得分。‎ ‎17.(2013广东)26(16分)‎ ‎ 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富含有机质和无机成分,可用作肥料,但其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含量通常较高,施入土壤会带来二次污染。生物质炭是由作物废弃秸秆等炭化而成。将污泥、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均堆放一段时间后用于盆栽实验,研究它们对黑麦草生长及PAHs迁移的影响,结果见下表。‎ ‎(1)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发达,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使根系细胞 加强, 合成增加,从而促进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2)有表可知,施用含生物质炭污泥 ,从而促进黑麦草生长;污泥的施用使土壤和黑麦草的PAHs含量 ,但生物质炭的输入 ,从而降低PAHs污染的风险。由此可见,生物质炭有望用作污泥改良剂,促进污泥的推广应用。污泥的应用符合生态工程的 原理。‎ ‎【答案】‎ ‎(1)有氧呼吸 ATP ‎(2)无机营养物质含量丰富 升高 能够吸附污泥中的PAHs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解析】(1)根据题目的信息,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发达,能够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所以促进的有氧呼吸,导致ATP合成增多,根细胞主要以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需要消耗能量,ATP供应增多从而促进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2)根据题目及表格中的信息,盆栽试验表明,污泥。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盆栽黑麦草比单纯红壤叶绿素含量及干重都高,表明施用含生物炭的污泥,污泥富含无机成分能促进作物生长。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可知,单纯红壤PAHs含量527,红壤+污泥PAHs含量是1079红壤+7%生物炭污泥PAHs含量是765,黑麦草的PAHs含量分别是401、651、428,都有所升高,仅对比红壤+污泥PAHs数据和红壤+7%生物炭污泥PAHs数据可以发现生物炭能够吸附污泥中的PAHs,从而降低PAHs污染的风险,污水处理后的无机物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符合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考点定位】本题以信息题的形式综合考查了细胞呼吸作用与ATP,及生态系统的原理等相关的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实践性,题目综合属于中等难度。‎ ‎18.(2013江苏)26.(7分)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cm ‎。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所有处理设置3次重复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 。‎ ‎(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放养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 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 ‎(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 关系。‎ ‎(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速率。‎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 (填序号)‎ ①鸟 ②土壤质地 ③光照 ④水体肥力 ⑤稻田杂草 ‎【答案】(7分)‎ ‎(1)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准确性) ‎ ‎(2)浮游动物 ‎ ‎(3)竞争 ‎(4)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 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 ‎ ‎(5)①‎ ‎【解析】(1)进行实验时设置重复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鱼类会捕食体型较小的浮游动物,减小这些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使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3)生长旺盛的水稻和浮游植物会因水中的矿质营养、光照等因素而产生竞争关系。‎ ‎(4)放养鱼类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鱼类作为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速率。‎ ‎(5)鸟类的存在会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而影响生物的种间关系,故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 ‎【试题评价】本题以稻田养鱼实验研究为背景,综合考查了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等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适中。‎ ‎19.(2013海南)29.(9分)‎ ‎ 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 ‎ 回答下列问题:‎ ‎ (1)调查该地某双子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 采用____法。‎ ‎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 ‎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 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____稳定性较低。‎ ‎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 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29.(9分)‎ ‎ (1)样方 标志重捕(每空1分,共2分)‎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分)‎ ‎(3)恢复力(2分)‎ ‎(4)垂直(2分)‎ 本题考察了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是植物及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用样方法,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 ;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遭到严重破坏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一般都是指恢复力稳定性。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 ‎2012年高考试题 ‎1(大纲版理综3). 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中的噬菌体 ‎2(大纲版理综4).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具分层现象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阶段 ‎3(广东理综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 B.土壤动物中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4(广东理综27.)(16分)‎ 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9)。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型增长。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__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_______.‎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4【答案】(2)J   b   K2‎ ‎(3)‎ ‎5(北京理综3) 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事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 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 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 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6(新课标理综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给提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 天敌的嵌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来源:z#zs#tep.com]‎ 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7(新课标理综32).(8分)‎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 ‎ 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两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 抛出一个项圈和一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够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直接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 。‎ ‎7(1)同一 (2)群落 (3)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 ‎8(重庆理综4)题4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 a ~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 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9(江苏生物31).‎ ‎(1)2,4-D常用于籼稻愈伤组织的诱导, 对形态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促进愈伤组织再分化,在配制分化培养基时需______(填“升高”、“保持”或“降低”)2,4-D的浓度。‎ ‎(2)当籼稻愈伤组织在只含有细胞分裂素的培养基上培养时,出现具有分生能力的绿色芽点,但继续出芽,通常在培养基中添加______,以促进幼苗形成。‎ ‎(3)研究中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填下列序号)。‎ ‎①绿色芽点细胞排列松散 ‎②刚融合的籼稻和稗草杂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③胚状体细胞中有叶绿体 ‎④分化的愈伤组织的各细胞的形态大小一致 ‎(4)经组织培养筛选获得的籼稻叶绿素突变体,其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显著大于对照,叶绿素总量不变。某同学用______(填序号:①绿色②红色③蓝紫色④黄色)光照射突变体和对照叶片,检测到两者光合放氧差异不大。若取等量色素提取液进行层析,会发现突变体第_____条色素带(自上而下)窄于对照组。‎ ‎(5)胚乳(3n)由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受精发育而成。若用 籼稻种子的胚乳诱导愈伤组织,培育三倍体,需适时晚年除胚,以免胚的存在影响愈伤组织细胞的______,还可避免再生苗中混有____________。‎ ‎9.(1)降低(2)适量的生长素 (3)③  (4)①④  4 (5)增殖与分化  二倍体幼苗 ‎10(山东理综26).(8分)右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_______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 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 物种群已不宜采取_______保护的措施。图中阴 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_发生改变,‎ 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 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 的能量会_______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方程式中______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答案:(1)I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 基因频率 ‎(2)增加 (种间)竞争 (3)信息传递 (4)λ ‎11(安徽理综30).(20分)‎ II.(8分)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 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 ,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1 Ⅱ(1)30% (2)800 偏大 (3)生长、发育和繁殖 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 ‎12(福建理综生物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长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13(四川理综31)(22分)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 ‎(8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虾类问题。‎ (1) 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2) 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b点以后 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 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 ‎ _________.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13 Ⅰ(1)大豆 捕食(2)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3)更大 能量流动 ‎14(江苏生物26).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____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 ‎(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4)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条件下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______,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____。‎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______、________。‎ ‎14.(1)食物链  (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加  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 ‎(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  (4)减少  增加 ‎(5)吸收营养物质  竞争光照 ‎15(浙江生物5).右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16. (天津卷,9) (11分)夏初,在某河口多地点采集并测定水样,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无机氮浓度相近,而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结果如下图。‎ 据图回答:‎ ‎(1)磷元素进入浮游植物细胞后,以 分子的形式成为细胞膜支架的成分;在细胞内,磷元素通过参与 反应(写反应式),保持细胞内ATP含量的相对稳定。‎ ‎(2)分析发现,P1、P2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差别非常明显,从进化角度分析,这 是 的结果。‎ ‎(3)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样点滴,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分析,不可能的是 (单选)。‎ A.可被浮游动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少 B.水体溶解氧较高 C.浮游动物的捕食者数量较多 D.水体有害物质浓度较高 ‎(4)请用箭头补充完成该河口生物群落中氮元素的流向图。‎ ‎16答案:(1)磷脂 ADP+Pi+能量->AT (2)自然选择 (3)B(4)浮游动物->分解者 分解者->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分解者 ‎17(江苏生物2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A.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2011年高考试题 ‎1.(2011北京卷)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答案】D ‎2.(2011浙江卷)下表是调查野山羊种群生存羊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年龄(年)‎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存活数(只)‎ ‎1000‎ ‎801‎ ‎789‎ ‎776‎ ‎764‎ ‎734‎ ‎688‎ ‎640‎ ‎571‎ ‎439‎ ‎252‎ ‎96‎ ‎6‎ ‎3‎ 死亡数(只)‎ ‎199‎ ‎12‎ ‎13‎ ‎12‎ ‎30‎ ‎46‎ ‎48‎ ‎69‎ ‎132‎ ‎187‎ ‎156‎ ‎90‎ ‎3‎ ‎3‎ 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来源于存活数 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Ⅲ)‎ 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 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3.(2011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 ‎ ‎4、(2011江苏卷)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垂直带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海拔 ‎<1000‎ ‎1000~2000‎ ‎2000~2500‎ ‎2500~3000‎ ‎3000~3500‎ ‎>3500‎ 植被类型 热带季雨林 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高寒灌丛草甸 蝶类种数 ‎349‎ ‎452‎ ‎201‎ ‎136‎ ‎125‎ ‎100‎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6、(2011江苏卷)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答案】AB ‎7.(2011重庆卷)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值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答案】(1)竞争和捕食 寄生 (2)略 (3)增加 (4)减弱 ‎1.(2011福建卷)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 答案:A ‎2、(2011江苏卷)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3.(2011新课标全国卷)31.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________‎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 ‎ ‎(增强、减弱、不变)‎ ‎4.(2011全国卷)回答下列与生态学有关的问题:‎ ‎(1)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 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 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 物种为食。‎ 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答案:(1)竞争 捕食 寄生 (2)‎ ‎5.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 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结合其它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______能力。‎ ‎6.6.(2011天津卷)放牧强度可影响人工草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图1是亚热带某人工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牧草净光合产量(净光合产量=光合作用合成量—呼吸作用消耗量)的变化图,G0为不放牧,G1~G3为放牧强度逐渐增强。‎ 据图回答:‎ ‎(1)5~10月份的最适放牧强度是______(从GO~G3中选填),________月份可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总能量最多。‎ ‎(2)与放牧草地相比,8月份不放牧草地净光合产量明显偏低的原因有___________(多选)。‎ A.过多枝叶对下层植物有遮光作用 ‎ B.植株衰老组织较多 C.缺少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 ‎ D.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加快 ‎(3)据图Ⅰ分析,为使牧草净光合产量维持在最水平,4~10月份需要采取的放牧 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牧草的光合作用强度可用单位时间和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5)在牧草上喷32P标记的磷肥,检测32P在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中的放射强度,结果见图2.其中A消费者处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6)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生产者体内的32P除被消费者利用外,还有部分进入____.‎ ‎7.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城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优异的生存优势的原因是 。‎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 。‎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 。‎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 ,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答案(1)所处的营养级低,属于第二营养级。(2)化学信息(3)基因交流(4)环境容纳量 ‎8、(2011江苏卷)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 。。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 。‎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 ▲ 。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 ▲ ,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 ‎(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 ▲ 、 ▲ 。‎ ‎9.(2011广东卷)人们使用含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有机锡化合物的油漆涂于船只、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有效防止了海洋生物附着生长,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有关该污染物的部分研究如下,请回答:‎ ‎(1)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有何变化? 。小鼠在食用含较高剂量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萎缩,请推测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各有何变化? 。该污染物通过 的富集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 ‎(2)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年龄组成发生改变(如图12),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某海域受有机锡污染后,部分海藻以及多种软体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个别物种消亡,而沙蚕等多毛纲动物变为优势类群。这是在 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4)以上资料表明,如果有机锡长期污染将会导致 下降,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 。若想探究海洋底泥中是否存在分解三丁基锡的细菌,以便用于今后的生态修复,筛选目标菌株的培养基成分为:蛋白胨、 、NaCl、H2O和琼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