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9.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三、民为贵
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关注的不是君王的威严,而是民众的
意志;不是统治者的权益,而是民众的命运。它在政治上突出了统治
者实行“仁政”的必要性,在道义上肯定了民众反抗、推翻暴君的正
义性,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美字体 民 为 贵 社 稷 次 之 君 为 轻
赏美文
忧郁的老儒
天 一
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
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
孟子的思考极为缜密,孟子曾提出一种关于“人”行为的准则:“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无此四者,非‘人’也。”虽然,孟子对人行为准则的诠释,并没有超越孔子的
“仁”和“道”。但最重要的是,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
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
可运于掌。”
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的一种小康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
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想他的这些想法一定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冷嘲
热讽,可他全然不顾,坚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疑,孟子是一
个思想家。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
的思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则是许多思想家所不
能及的。
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
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 65 岁以后,沮
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
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
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
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这“人”,
充满着一种叫着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
能兼得,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
也不愿躬行不义。“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
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
道德准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把这些文字存放
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
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
孟子不需忧郁。
(选自《百家品读孟子》,有删改)
课内素材
孟子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在他对君权
的产生及维护的认识上,体现在他对君民关系的认识上,体现在他对
战争是否应发动及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的认识上。可以说,孟子的言
论无处不体现着对百姓的关注,无刻不想着民意的不可忽视。孟子的
民本思想在古今思想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在历代的儒家学者中,孟子对民本思想的阐述显得最为深刻。比
如,他在评述“尧舜禅让”这一历史事件时,认为君主不能以政权私
相授受,而是必须同时合乎天意(“天与之”)和民心(“人与之”),
民心又是天意最根本的表达(“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因
此民心之向背才是政权转移的最根本原因(“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
子关于民本思想的大胆言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
用,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净化社会风气中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运用角度
孟子“民贵君轻”的论断有否定专制君主的倾向。他主张民为贵,
君为轻,君主不仁义还可以撤换掉。仿佛民众能够制约君主,但这只
是理论上的设想,不具有任何操作性。实际的政治永远是实力的角逐,
民众制约的实现取决于民众力量的觉醒。而在古代中国,民始终只是
一个被动的对象。况且孟子的根本思路还是君主制,期望明君治世,
主张精英治国。所以后世的统治者一方面可以大力提倡“民贵君轻”
的口号,另一方面却毫不客气地对民众施以残酷剥削。实际上,以天
命、民意、人性为依托的“民贵君轻”论只是为后世统治者论证合法
性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思路而已。
所以孟子的民本思想,既不能说它是支持、主张专制制度的,也
不能说它支持、主张民主制度。由于理论本身的不确定性,统治者拿
它来论证的时候,民本理论就成为专制政治的理论工具。同样,反对
者则可以用它来证明革命的正当性,用来主张民众的权利。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其何能淑. B.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C.不远.千里而来 D.贼仁者谓之贼.
解析:A 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B 项,名词活用为动词,C 项,
形容词意动用法。
答案:D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B.夫然后之中国..
C.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
D.牺牲..既成
解析:A 项,死亡,古义:被诛杀或者逃亡。今义:死,失去生
命。B 项,中国,古义:古人称中原地区为中国,这里指国都。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D 项,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今义: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
答案:C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B.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C.天子能荐人于天
D.“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解析:宾语前置,“谓之此也”!A、B、C 三项都是状语后置。
答案:D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此之.谓也
非人之.所能为也 B.
以行与.事示之者
尧以天下与.舜
C.
于.传有之
苟不志于.仁 D.
使之主事而.事治
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
解析:C 项,均为介词,在。A 项,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项,介词,和/动词,给。D 项,连词,表顺
承/连词,表假设。
答案:C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
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
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
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
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
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
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
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
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
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
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
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
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
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拒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
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选自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穷通》)
[注] 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
鲁国做官。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B.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C.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D.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解析:陈述主体为“杨墨之道”“孔子之道”,据此可正确断句。
答案:A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仕”意为“为官”“任职”,引申为“职位”。有时通“士”,
古代四民之一,指以道艺、武勇谋求仕进的人。
B.“卿”有多种释义:①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卿相。
②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③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
民。④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⑤古代夫妻互称:卿卿。选文
意思同①。
C.“禄”本义为“福气、福运”,作动词是“给予俸禄”的意思,
亦指“官吏的俸给”。
D.《诗》是指《诗经》,《书》是指《尚书》。
解析:“有时通‘士’,古代四民之一,指以道艺、武勇谋求仕进
的人”解释错误。
答案:A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
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邑“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邑“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
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
昼邑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奋著述,
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
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解析:B 项,无中生有,齐王并没有改变态度。C 项,“在遭‘绝
粮’的困厄时依然发奋著述”错,“为《诗》《书》等作序”是其返回
后的行为。D 项,“率兽食人”,(像)率领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暴政
害民,说“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不当;“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
面”的原因是不破除杨朱、墨翟的学说。
答案:A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注意“而”“然后”的对应翻译,“不予追”为宾语前置
句,翻译时要调序。(2)注意关键词“遇”“于”“焉”的对应翻译,“天
也”为判断句,要加判断动词“是”。
答案:(1)我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
强烈的要回去的想法。
(2)我不能被鲁侯赏识,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侯
赏识呢!
【参考译文】
孟子在子思门下接受学业,明通义理后,在诸侯间游说,他所讲
的都被认为迂曲玄远不切实际,但他始终不委曲求全,屈缩一尺以便
伸展八尺。他曾经在齐国做官,做到卿这一职位,后来不被重用。孟
子离开齐国,尹士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
这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
禄。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但却在昼邑住
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缓啊?”孟子说:“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
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受齐王赏识而离
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
我心里还认为是太快了,(我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
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回去。我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
回去,我这才有了强烈的要回去的想法。”
鲁平公准备好车马,将要去会见孟子,他所宠幸的近臣臧仓说:“为
什么呢,您为何要屈驾去拜访一个普通人呢?难道认为他有贤德吗?”
乐正子(对孟子)说:“我告诉过国君,他打算来见您的。宠臣中有个叫
臧仓的阻止他,所以国君最终没有来。”孟子说:“他(鲁平公)来看我自
有促使他来的因素,不来看我也有不来的因素。来不来,其实不是人
力所能决定的(这就是天命)。我不能被鲁侯赏识,是天意啊。姓臧的
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侯赏识呢!”
孟子又曾经在邹、薛二地断炊,非常困窘,返回后跟弟子万章等
人为《诗经》《尚书》作序,阐释孔子的学说,著成《孟子》一书,其
中内外篇共十一篇,认为“圣王不出现,诸侯横行霸道,在野人士横
加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以致世上的言论不是属于杨朱
一派便是属于墨翟一派。杨朱主张一切为自己,这是无视君王;墨家
主张兼爱,这是无视父亲。目无父亲,目无君王,这就是禽兽。杨、
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是用邪说来欺骗民众,遏止
仁义。仁义被遏止,就像率领野兽来吃人,人们将会相互残杀。我为
此感到忧虑,所以捍卫先圣的准则,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的
言论,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来继承夏禹、周公、孔子这三位圣人的
事业。我难道喜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梁惠王又聘请他,任命他
为上卿。
三、语言运用
9.请根据简明性原则,修改下面这段文字。
十大女杰今受表彰
今天,人民大会堂①鼓乐声声②响起,获得第三届中国十大女杰
称号的③女性④代表,以她们艰辛的创业经历,辉煌的事业成就,高
尚的人生态度,⑤在为自己赢得了鲜花和掌声的⑥同时,⑦也深深地
感染⑧和激励了⑨来自各行各业的⑩妇女姐妹。
以上画横线的 10 项字词中,必须删去的三项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对不能删去的两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
查简明,答题时注意试删,文中②“响起”和前面句式杂糅,③“女
杰称号”和“女性”重复,⑩“妇女”和“姐妹”重复;“鼓乐声声”
“代表”删掉造成成分残缺,其余删留均不影响句意。
答案:②③⑩ 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