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65 KB
  • 2022-03-30 发布

部编版必修下册课时作业8 中国建筑的特征 Word版含解析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作业8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1)《非诚勿扰》在做到高收视率的同时,更注重的是社会影响力,外来务工人员专场的推出,树立了一个个在困境中奋力前行的励志________。(2)谷歌问答Beta测试版的推出尽管迟到半年,但并未影响其在中国________全球的推广计划。(3)在香港,“左报”“左刊”对余光中进行围攻,文章或长或短,________有文有诗,其罪名不外是“反华”“反人民”“反革命”。A.典型 乃至 体裁    B.典范 乃至 题材C.典型 甚至 题材D.典范 甚至 体裁解析:(1)句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应用“典型”,而“典范”强调其示范性,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2)句结合语境,此处应用“乃至”。(3)句根据“有文有诗”可知指各种文学作品的类别,用“体裁”,而“题材”指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现象。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1)世博会印度馆并没有特别引人入胜的奇幻美景,但这里的各种古老展品似一部部厚重的历史画卷,展示了它________的古代文明。(2)以旭日阳刚为________的励志影片《白马王子的春天》即将开拍,制片人东方骏透露,旭日阳刚有可能出演剧中角色。(3)报名时限过半,据有关部门介绍,________3月20日,全国已经有12万人报名参加这项知识竞赛活动。A.悠远 原型 截至B.悠远 原形 截止 C.幽远 原形 截止D.幽远 原型 截至解析:悠远:离现在时间长;距离远。幽远:幽深。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贬义)。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截止:到期限停止。截至:截止到某个时限。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D )A.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无与伦比的建筑体系。B.表演节目要贴近生活,才能吸引观众前来观看,群众一般喜闻乐见歌舞、戏曲、方言快板、曲艺小品、解说等文艺形式。C.人们的站相都是千变万化的,而通过人们在无意间的站姿,我们也可以一窥其心理奥秘。D.目前市面上的感冒药有很多种,但其药物成分大多类似,作用也大同小异。解析:A项,“无与伦比”指没有能够比得上的。本句只是强调中国建筑的独特性,用“无与伦比”与事实不符。B项,“喜闻乐见”不能带宾语,用法错误。C项,“千变万化”和语境不符,应用“千姿百态”。D项,“大同小异”指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使用正确。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C )A.中国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B.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完善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C.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D.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喜爱,为他们所接受、所承认。 解析:A项,缺少谓语动词,应在“在”前加“是”。B项,搭配不当,“完善”和“水平”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应为“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A.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B.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C.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D.中国古代的匠师们知道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解析:A项,去掉省略号;C项,去掉冒号;D项,把前两个问号改为分号,把最后一个问号改为句号。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历史的悠久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④它们看似陈旧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种重要窗口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D.⑥④①③②⑤解析:解答这道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排除法,同时要注意隐藏信息。首先应当注意②⑤⑥句,因为⑥句很明显是一个带有总结性的句子,而②⑤句又明显被镶嵌在⑥句之中,先说文化,后说历史,也就是⑤句必在②句前面,而只有C选项符合推测,则可排除其他项,所以答案很轻松就选出来了。或通览六句话发现只有④句带主语,那么第五空应选④,由此排除A、D两项。通过比较④与①③的衔接性,很容易得出C项为正确选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7.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法” 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B.文章的文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D.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是使用得最大胆的“文法”。解析:建筑的文法与文章的文法一样,都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8.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也占有一席之地。解析:C项,“一面横额,一副对子”喻指建筑中“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而在此选项中它指真正的文章中的文字,而非比喻性的建筑的“文章”。9.“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这种‘文法’” 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解析:D项,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历史性”和“时代性”。10.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指什么?请概括说明。(不超过20字)答:人们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能力,注意抓住原文的关键词句整合答案。11.下面是文中作者给“斗拱”下的定义。请把这句话调整为以“斗拱”开头的语句,要保持信息的完整和语句的流畅。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答:“斗拱”是指由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一层层逐渐挑出的被称作“拱”的弓形短木和两层拱之间垫着的被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综合构成的建筑单位。解析:此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以“斗拱”开头,也就是把“斗拱”作为陈述的对象,关键点是对“斗”和“拱”的解说。12.概括下面材料中的主要信息,给“中国的建筑体系”下一个合适的定义。(不超过50字)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答: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的、分布地区广大的、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第二课时 能力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首,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上的长揖匍匐。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如果把地球史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露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更有当头的棒喝,________,让你心生敬畏。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如梦中人的夜游,在即将失足的________之际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山梁便是桥面,(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________。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________的传说消费。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B.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C.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如果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D.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解析:A、B两项,第一个分句定语语序不当,应为“时空真正的主人”,排除。D项,第二个分句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如果”应该放在第二个分句句首;“把”和“被”混乱使用,排除。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A.醍醐灌顶 危在旦夕 唾手可得 牵强附会B.振聋发聩 危在旦夕 触手可及 穿凿附会C.醍醐灌顶 千钧一发 触手可及 牵强附会D.振聋发聩 千钧一发 唾手可得 穿凿附会解析:“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根据语境,应用“醍醐灌顶”。“千钧一发”,形容事态极其危险。“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此处应用“千钧一发”。“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唾手可得”,比喻毫不费力就可以得到。文中强调距离近,可以接触到,应用“触手可及”。“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穿凿附会”,非常牵强地解释,把没有某种意思的说成有某种意思。此处应用“牵强附会”。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B.脚下便是滔滔流水,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C.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滔滔流水便在脚下D.滔滔流水在脚下,桥侧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万丈深渊 解析:结合上一句,依据叙述应保持话题一致的原则,所填的句子应该紧接“桥”来写,只有A、C两项符合,从而排除B、D两项;“脚下便是滔滔流水”与上句“桥侧便是万丈深渊”句式一致,排除C项。4.下面是某校辩论队获得省中学生辩论赛冠军后,该市教育局向其拟发送的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并修改。惊闻你校在省首届中学生辩论赛中痛击对手,荣获冠军,展现了我市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为我市赢得了荣誉!谨向你们致以诚挚的祝贺。同时务必贵校以这次比赛作为新的起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新的征程中不忘初心,再接再厉,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答:①“惊闻”改为“欣闻”;②“你校”改为“贵校”;③“痛击对手”改为“战胜对手”;④“务必”改为“希望”;⑤“添砖加瓦”改为“再谱新篇”。5.下面是某校图书馆的还书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答:读者携带借阅证去图书馆查验,进行还书,若无过期,直接还回,图书管理员将书籍归库上架;若过期,读者需缴纳逾期费再还书,同时图书管理员把逾期费上缴财务。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文人登泰山,多选春秋良时,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却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日子——除夕的前一夜与朋友登山观日出:“是月丁未, 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古代建筑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而发展,由最初简单的抵御防护功能扩展为承载多种社会功能,富有多样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意味悠长的建筑文化。我们的先民把数的元素外化融入建筑之中,不仅使建筑中的数和天象、阴阳、时令、地理、地利等融为一体,也借助于建筑中数的意象来表达审美、和谐和等阶的价值追求。《周易·系辞传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中被普遍运用,北京故宫分前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前朝是皇帝上朝、议事的地方,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内廷是皇帝和嫔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这正应验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的理念。易学还创立了“阳奇阴偶”的数字奇偶观念,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并且特以六、九为阴阳的代表,规定奇数对应天,属于阳性,象征吉祥、和谐与美满;偶数对应地,属于阴性,有阴冷和不祥的意义。中国古代有“九重天”之说,建筑构造“九”数的重复出现,意在暗合寰宇之“九重”。拿北京天坛来说,它分上、中、下三层,第一层径九丈,取“一九”之意;第二层径十五丈,取“三五”之意;第三层径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意。此外,天坛的高度、栏板数目均采用了一、三、五、七的阳数,暗合“太极”和“九重天”。 整个北京故宫建筑同样从数的角度体现了阴阳相合、天地对应的意蕴。故宫前朝的主要建筑物也是故宫的中心所在,三大殿分别立于汉白玉雕琢的三重台阶之上,太和殿九开间、进深五间,七十二巨柱都是九或九的倍数或奇数。故宫内廷以乾清门一线为界,以位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内廷多用偶数当中较好的数字“六”。有两宫六寝,体现了下方、后方、偶数、负数为阴的民间信仰;而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成为五门、三朝之制,正表达了中国传统以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的意蕴。中国传统社会常常借用数字来表达某种美好的愿望。普通百姓喜欢偶数中的“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认为上下四方为“六合六运”之数,最为圆满吉庆。作为山西省祁县民居建筑的代表,乔家大院就是由六个院落组成的,其目的是祈求乔氏家族六六大顺。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国社会,建筑这种有形的载体还被赋予了等级性。《易经·乾卦第一》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是帝王化身,故九、五为帝王之数,即人们常说的“九五至尊”。“九”是奇数中最大的数,代表皇帝的权威;“五”不仅来源于“五行”,也位于奇数正中,代表皇帝坐镇中央,因而九、五代表皇权至高无上,从而导致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往往运用九与五两个数字加以显示。天安门城楼正面宽九间,门上装有九路门钉,即纵横各九排,又呈“九”的倍数,故宫房间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暗含“九五至尊”的意思。(节选自李玲《中国古建筑的数理意蕴》,有删改)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古代建筑由于融入了数的元素才具有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一种文化创造。B.《周易·系辞传上》中有关“乾道”“坤道”等古建筑思想,对故宫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C.“阳奇阴偶”观念认为,奇数象征吉祥与美好,偶数含有阴冷、不祥之意,因此古人更喜欢奇数。D.九、五为帝王之数,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天安门城楼及故宫的房间数都暗含“九五至尊”之意。解析:A项,说法绝对。古代建筑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创造,并不仅仅是因为融入了数的元素。B项,曲解文意。“ 乾道”“坤道”是《周易》中的思想,不是古建筑思想。C项,“因此古人更喜欢奇数”说法有误,文中有“普通百姓喜欢偶数中的‘六’”的说法。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二段综合使用引证法、例证法,论证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理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运用。B.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条理清晰地论证了中国古建筑中的数理意蕴。C.文章选取中国古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故宫、天坛、天安门等来证明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D.文章写到乔家大院由六个院落组成,证明了中国传统社会常用数字表达美好愿望的观点。解析:“总—分—总的结构”分析有误,文章应是“总—分的结构”,开头为总,以下为分。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随着古建筑承载的社会功能的增加,我们的先民常借助建筑中的数来表达人们对审美、和谐、等阶的价值追求。B.古建筑构造中多出现数字“六”“九”的元素,这与“六”“九”在易学中是阴阳的代表有一定关系。C.故宫前朝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布局体现奇数特征;内廷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则多用偶数。D.从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对数字“九”“五”的广泛运用,可以看出古代建筑被赋予的等级性。解析:“随着古建筑承载的社会功能的增加,我们的先民常借助建筑中的数来表达……”,因果关系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