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 M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六校联考
高一历史
试卷(90分钟,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在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A. 高转筒车的发明
B. 铁犁牛耕的出现
C. 耦犁技术的普及
D. 曲辕犁的推广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农业
【详解】高转筒车是唐朝时期出现,故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说明是当时生产力发展重要体现,故B项正确;耦犁技术是汉代出现,故C错误;曲辕犁是唐代江东地区发明,故D错误。
【点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 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均田制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解析】
- 20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为C。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A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土地兼并的根源,B项错误;D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的土地制度。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
3.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民营手工业的工艺水平最高 B. 产品仅供国内消费
C. 生产形式以大作坊生产为主 D.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供给皇室和贵族使用,代表着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因此其产品也十分精美,D正确,A排除;我国民营手工业产品也曾出口到海外,B排除;明中叶后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手工工场,C排除。故选D。
4. 清康熙年间,烧制出了大量如下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有家族、股份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 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 瓷器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外销商品
C. 清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的政策 D. 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答案】D
【解析】
唐朝时期,中国瓷器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排除A;B中“唯一”太绝对,排除;康熙年间,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可能鼓励瓷器出口的政策,排除C;由“纹饰中有家族、股份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说明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故选D。
5. 阅读下面两幅图,产生从左图到右图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 20 -
A. 纸币便于随身携带
B. 封建政府优化商业环境
C.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铜钱不便携带,不能适应大宗交易,而纸币交子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故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选C;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重农抑商为基本政策,限制商业发展,排除B;明清时期,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D。
6. 明代山西商人范士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世人呼之为百间屋”。这反映了
A.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B. 土地集中阻碍了经济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D. 传统观念阻碍了明清商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商人.....占良田数百亩...临河造屋一百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商人大量买田置地的现象,这是受到传统的“重农抑商”社会观念的影响,大量买田置地使当时商业发展缺少资金等条件,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的发展问题,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与“经济发展”之间也不能简单地得出阻碍与被阻碍的关系,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说法模糊不清,故C项错误。
7.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满载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长途航行到达中国后,又把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A 广州 B. 泉州 C. 南京 D. 上海
【答案】A
【解析】
- 20 -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当时清朝只保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8. 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达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了
A. 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重要因素
B. 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C. 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
D. 价格革命导致欧洲商品价格的暴涨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达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可知胡椒在欧洲价格高昂,这是由于传统的欧亚之间的商路受到控制,出现了商业危机,这是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故A项正确;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是导致商业危机出现的原因,A项包含在B项中,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欧洲的胡椒价格高,并没有体现出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故C项错误;价格革命是开辟新航路的影响,故D项错误。
9. 有史学家认为:人才的跨国界流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远洋探险和殖民活动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能为这一观点提供论据的航海家的活动是:
①迪亚士
②哥伦布
③达.伽马
④麦哲伦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人才
- 20 -
跨国界流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远洋探险和殖民活动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哥伦布是意大利热那亚人,麦哲伦是葡萄牙人,但是他们的航海活动都是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进行探险,②④符合题意;迪亚士、达•伽马均是葡萄牙人,不符合“人才的跨国界流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排除①③;故B项正确。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人才的跨国界流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结合哥伦布、麦哲伦、迪亚士、达•伽马的国籍及其航海活动的支持国家解答即可。
10. 在17—18世纪殖民霸权的角逐中,既有因“资本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也有因“制度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体现“制度优势”的战争是
A. 英西战争
B. 英法战争
C. 英荷战争
D. 普法战争
【答案】B
【解析】
英西战争发生在1588年,当时双方都是封建制度,故A项错误。英法战争发生在18世纪中期,英国于1689年通过颁布《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法国依旧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是封建制度。英国凭借其制度优势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故B项正确。英荷战争发生在1652年,当时两国均是资本主义国家,与题意要求不符,故C项错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当时普鲁士王国属于封建君主国家,而法兰西第二帝国则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告终,封建君主国家的胜利不能体现“制度优势”,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时注意题干的关键词“17~18世纪”“制度优势”。根据时间可以排除AD;“制度优势”指的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关于“制度优势”取得成功的战争还有鸦片战争、俄国与英法土耳其之间的克里木战争等等。
11. 某历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的“全球分裂”是指( )
A. 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 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C. 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D.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从而不利于全球化,故C项正确;西班牙和葡萄牙并未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故A项错误;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指的是二战后形成的北约和华约,故B
- 20 -
项错误;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是在二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D错误。
12. 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
A. 资源因素 B. 劳动力因素
C. 市场因素 D. 资金因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展,传统的手工生产已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导致改良型蒸汽机的出现并逐渐取代手工生产,故选C,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3. 下表是英国原棉进口量和棉布产量的变化情况表,据此可以认为
A. 棉纺织业是英国的支柱产业 B. 英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降低
C. 工业革命促进生产能力提高 D. 英国产业工人人数不断增加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时间看这一时期处于第一次工业时期,从英国的棉布产量来看,这一时期的棉布产量显著增加,这说明当时工业革命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C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棉纺织是英国的支柱产业,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英国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排除;材料与英国的产业工人数无关,D排除。故选C。
14. 1883年,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一项技术革命,并预见其深远意义,认为这一技术将“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不仅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而且最终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该项技术革命是
A. 内燃机的发明
B. 蒸汽机的改良
C. 电力技术革命
D. 通信技术发明
- 20 -
【答案】C
【解析】
根据“1883年”这一时间信息可知,这项技术革命应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使工业布局彻底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城市和乡村都能普遍利用其成果,因此它是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C项正确;蒸汽机改良后工业的设置仍然会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B项错误;内燃机不是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A项错误;通信技术的发明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D项错误。
点睛:本题抓住关键词“1883年”“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消除城乡对立”联系电力技术革命的作用即可得出答案。
15. (09年广东卷B)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 美国经济的崛起 B. 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C.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巴拿马运河开通”说明交通的改善,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是商品市场国际化的表现,“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是劳动量市场国际化的表现,“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则是资本国际化的表现,故D正确。A选项不符合“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B选项不符合“巴拿马运河开通”“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C选项不符合“巴拿马运河开通”、“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
16. 下列两幅图片最能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垄断组织的形成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 20 -
C. 工厂制度的形成
D. 殖民体系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中两幅图片的寓意分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大鱼吃小鱼和列强对世界的瓜分,这两种现象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垄断阶段表现尤为突出。垄断是自由竞争加剧的结果,垄断又加剧竞争并导致了列强对世界的瓜分,故A项正确;世界市场最早出现于新航路开辟之后,故B项错误;工厂制度的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C项错误;殖民体系的扩张开始于新航路开辟之后,故D项错误。
17. 鸦片战争后,对中国自然经济起解体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A. 外国工业品倾销 B. 五处通商口岸的开放
C.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D. 外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工业品的大量倾销,导致市场上外国商品份额增加,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起解体,A正确;五处通商口岸的开放不是自然经济解体主要原因,B错误;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以及外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不符合材料主旨,C和D项错误。
18.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下列企业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轮船招商局 B. 汉阳铁厂 C. 江南制造总局 D. 发昌机器厂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强调的是军事工业的发展,其中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中的军用企业代表,C正确;AB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民用企业,排除;D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故选C。
19. 洋务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主要依据是
A.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统治
B.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C.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 20 -
D. 洋务运动吸取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答案】C
【解析】
近代中国的历史潮流是实现近代化,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是违背这一潮流的,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只是近代化的表现之一,B项从属于C项,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工业化的历程,也是近代化的开端,顺应了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趋势。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是1860年开始的,这一时期还没有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洋务运动主要吸收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D项错误。
点睛:近代化包含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近代化,洋务运动在经济工业化,军事,教育等作出很大的贡献,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20. 甲午战争以后,国内出现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热潮。其直接原因是。
A. 西方科技的传播
B. 重商思潮的影响
C. 清政府放宽了限制
D. 改良思想的推动
【答案】C
【解析】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偿还赔款,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鼓励工商业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ABD也是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故ABD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21. 下图所示是1920年的一则报纸广告,文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 洋务运动兴起
B. 实业救国热潮
- 20 -
C. 工人阶级诞生
D.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的关键信息“1920年、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大量对中国输出资本的同时,增加商品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人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清政府也调整政策,渝令各省办厂。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A洋务运动兴起和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都是在19世纪六十年代;C工人阶级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都和题干时间不符,故选B。
考点:实业救国思潮
点评:本题是一道典型的以报纸广告来立意的图文题。广告,在当今市场经济生活中随处可见,并悄然走进高考试题中,以其题型新颖、贴近生活、图文并茂,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解析比较、综合概括、知识迁移等能力。因此,在平时学习和备战高考时,要注意此类试题的训练和相关知识的积累以及能力的培养。
22. 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主要是因为
A. 工业结构不合理 B. 地区分布不平衡
C. 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 军阀割据混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快速发展,但随着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又快速下滑,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一直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故答案为C项。工业结构不合理是民族工业的分布特点,是民族工业所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的,排除A项;地区分布不平衡是民族工业的分布特点,是民族工业所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的,排除B项;军阀割据混是近代中国社会环境的具体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点睛】本题结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及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的相关内容即可回答。
- 20 -
23. 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资金、能源与材料问题,拨出专款组织国营工矿东迁,同时给部分私营企业以复员贷款。材料反映的是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政策
B. 抗战时期经济生产的重新布局
C. 抗战结束以后国民经济的恢复
D. 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的膨胀
【答案】C
【解析】
材料“国营工矿业”与“给部分私营企业以复员贷款”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战结束后,西部的企业重新迁回曾经的沦陷地区,同时政府组织因为战争导致失业的员工复员,故C项正确;ABD项反映的阶段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
24.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A.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 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953-1956年新中国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农业采取合作化的道路,从临时的互助组发展到初级社,再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这与材料所述相符,因此选C。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各地农村大办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9年,以家庭为单位,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中共八大经济方针是指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都与材料所述情景不符,排除AB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25. 下列有关建国后发行物资票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B. 反映了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 20 -
C. 说明当时社会的物资比较匮乏 D.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票证的出现是我国物质缺乏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说法与票证的出现无关,符合题意。故选B。
26.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词语。下列流行词语与时间对应不正确的是
A. 大跃进——20世纪50年代
B. 市场经济——20世纪60年代
C. 个体户——20世纪80年代
D. 网民——21世纪初
【答案】B
【解析】
大跃进是1958年实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市场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行,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个体户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出现,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网民是网络时代的产物,2000年以后出现,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7. 1960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下列对这一方针解读正确的是
A. 背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生产力破坏
B. 目的是巩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取得的成果
C. 重心是继续提高经济建设速度和公有化程度
D. 结果是到1961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新发展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八字方针的背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生产力破坏,导致1959-1961年出现三年经济严重困难的情况下提出的,故A项正确;八字方针的目的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倾向,故B项错误;八字方针的重点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故C项错误;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D项错误。
28. 1984年,在国庆的游行队伍中,农民开着拖拉机,载着“联产承包好”的牌子通过天安门广场。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
- 20 -
A. 获得了承包土地的所有权
B. 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C. 获得了劳动产品的所有权
D. 获得了一切生产资料所有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产承包使农民们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联产承包只是获得了经营权而未获得所有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劳动产品的所有权也不全部归农民所有,选项C本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只是获得经营权而未获得一切生产资料所有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名师点睛】在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者是相反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们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的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避免出现好像对而实际上并不对的现象。
29. 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第一扇窗”比喻的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 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
C.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B
- 20 -
【解析】
【分析】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
【详解】试题分析:窗户意味着对外开放与交流。1979年春,邓小平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指出可以在广东划出一地方来,建立特区。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个重大决策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主旨。
30. 下面是1970-2012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示意图。图中圈出的两个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 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B. 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C. 先后实施改革开放
D. 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70-2012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和1992年左右两个高峰出现,分别与改革开放实行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有关,都属于管理体制改革,故D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属于中国特色,没有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故A排除。1980年左右市场的主体作用还未发挥,故B排除。1992年左右属于改革的深入,不是开始实施,故C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影响
31. 经济特区的“特”指
A.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
B. 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
- 20 -
C. 特殊的地理位置
D. 特殊的经济发展速度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经济特区是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故A项正确。经济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经济特区不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故C项错误。经济特区以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快,而是在特区设立后发展速度加快,故D项错误。
32. 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比利时政府提供的贷款,从而打破了自1969年形成的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这一改变发生的背景是
A. 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B.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经济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比利时政府提供的贷款,从而打破了自1969年形成的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可知,这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A 正确;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B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10月,C错误;经济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D错误。
二、主观题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图中的漫画反映了清朝的什么经济政策?结合所学说明实行该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 20 -
材料二
(2)结合材料二图片,说明近代中国是如何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文选》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及取得的成就。
【答案】(1)经济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西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得的特权,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中国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3)原因:汲取半闭关导致发展落后的教训;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观需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成就: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高丰富人民生活;加入APEC和WTO。
【解析】
【详解】(1)政策:根据材料漫画信息“我国物产丰富,无需与他国交流”可知,该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影响: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从主要从对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思想观念、与世界交流等方面回答。
- 20 -
(2)根据三幅图的内容,第一幅是通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取非法特权;第二幅是通过倾销商品;第三幅是通过资本投资。结合以上内容概括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的过程。
(3)原因:主要结合近代闭关锁国的弊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和当时的国际局势分析;成就:结合所学可知,成就主要体现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参与重要的经济组织的合作等方面。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1)材料一图示反映了从1801年至1851年的50年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一战期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示意图
——《必修2历史图册》
- 20 -
(2)根据材料二图示信息,概括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期间这一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留下来不多的工业70%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内地和西部儿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中西部占68%。
1956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在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工业布局的特点。并分析这种布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1)农业人口减少,工业人口增加。工业革命使人类工业化迅猛发展。
(2)特点:以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沿江沿海城市。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专制,民国政府发展实业;“二十一条”引发国人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布局特点: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中西部。
原因:原来的布局不合理,旧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对付未来战争的需要。
【解析】
【分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可知农业人口减少,工业人口增加;第二小问从工业革命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地图可知是集中沿海地区,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原因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中西部占68%”可知是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中西部;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从旧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以及对付未来战争的需要回答。
- 20 -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1)材料一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的什么经济现象?请从世界市场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根据人民版《历史·必修Ⅱ》整
(2)根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
材料三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材料四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答案】(1)现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原因: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2)特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为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实行自由贸易,取消贸易壁垒的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确立。
- 20 -
(3)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技术革新建立在生产经验基础上。
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科学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4)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技术手段;对外侵略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解析】
【详解】(1)现象:材料“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体现的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美洲高产作物引入有关。
(2)特征:根据材料可知,关于概括可从主导国家、世界市场的形成、贸易规则的确立等方面进行作答即可。
(3)不同:根据材料“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可知两次工业革命的最大不同就是科学是否发挥巨大的作用。
(4)条件: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进行作答即可,如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技术手段;对外侵略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 20 -
相关文档
- 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2021-06-0318页
-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6-039页
-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2019-2022021-06-0312页
- 山东省安丘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2021-06-0329页
- 【语文】江西省吉安市吉水二中20192021-06-0318页
-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18-2019学年2021-06-0325页
-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19-20202021-06-037页
- 宁夏石嘴山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6-0313页
- 2017-2018学年山西省忻州二中高一2021-06-037页
- 【语文】新疆博尔塔拉蒙古州五中202021-06-03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