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44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9课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大成目标】(课堂组织1分钟)‎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3、学习本文的论辩技巧 ‎4、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使用说明】‎ ‎ 1、建议两课时 ‎2、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3、学习方法:诵读、体味、研讨、展示、探究;结合各案说明,达成目标;‎ 基础案(25分钟)‎ ‎1、知识链接由小组成员查找资料,教师做必要补充。2、结合文本完成大成目标1、4。‎ 一、把握课文内容 ‎1、讨论:‎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 “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二、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3)一词多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对,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ng)‎ 以 请以战喻(让,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食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之宅(“的”,助词。)‎ 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装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三、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的意思。(选自《孟子尽心下》)‎ 参考答案:‎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 四、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5.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巩固案(5分钟)‎ ‎1、展示点评,教师归纳。达成大成目标3。2、发挥主观能动性,积累语文素养。‎ 五、探究学习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你知道吗?《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六、联系第四、五两个单元,掌握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探究学习:历史散文(史传散文),主要是由各国史官积累大量档案资料,经过整理加工编纂而成,记载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以及统治者和策土的言论的文章;诸子散文(哲理散文),是各学派阐述各自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相互论争的论说文。从语言形式来看,历史散文以叙事为主,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总的发展轨迹是由简到繁(由“平均句长”也可说明:平均句长:总字数÷总句数):历史散文由“春秋体”的一言两语的大事记载,进而为“左传国语体”的简洁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叙事,再进而成为“国策体”的纵横变化、丰富多彩的叙事散文;诸子散文由语录式的问答体,发展为专题立论、结构完整、论证周密的论说文,如《论语》为语录体,《墨子》虽有问答体,但多数文章则是主题集中、论证详细、逻辑性强的论文,《孟子》虽仍有类似《论语》的形式,但议论复杂问题时已蔚为长篇,《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的论说文已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进入了成熟阶段。‎ 七、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 10.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 ‎ ‎ ‎ 11.翻译这篇文章。‎ ‎ ‎ ‎ ‎ ‎【目标反馈】(自我小结,学科组长检查验收)‎ ‎1、学习本文对文言文有哪些了解:‎ ‎2、对本文学习后的一些新的思想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