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36 KB
  • 2021-06-04 发布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是中国人最早的乌托邦理想,“田园综合体”则是当下的一个热词。‎ 人们回归田园的渴望,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再次和重新定位,是传统生活方式重建自我认同的努力。钱穆先生曾言,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人群与活动,乡里人终须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须回归乡村,乡村与城市需要各自的智慧。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在众声喧嚣中心生浮躁。于是便产生到乡村放松一下的需要,与大自然亲近以调整心绪。‎ 身处乡村,寄情田园,人的心力体力得以恢复,在孤独和安定中反思与成长。“田园综合体”是沟通城乡生活的纽带,让城市人有机会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养精蓄锐,在这里重新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对自身有新的理解,充实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 现代田园不仅仅是城市人寻觅的桃花源,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更是乡里人日日在其中生活劳作的家园。近年的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活逐渐实现现代化,然而由于配套设施和服务跟不上,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许多负面后果也凸显出来。“田园综合体”是探索“就地城镇化”的新方向,不仅要着眼于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均衡化,更要通盘考虑现代田园的社会和文化建设,创造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 18 -‎ 一些地区对农业的丰富内涵、特性与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却忽略了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特别是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田园综合体”之“综合”即着眼于此。宋代大儒程颢曾言,“观鸡雏可以知仁”。农事活动——饲养牲畜与种植庄稼都是一样,它的对象是活物,是整个的、生动而有活趣的,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乡村也有了从容的社会风气。费孝通先生则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具有“有机团结”的特性。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不需要法律,由于熟悉而相互信任,也形成了其他一些好的品德。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意蕴,才构成了传统田园的深厚魅力。‎ 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而在许多乡村却仍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正所谓“礼失而求诸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让乡风美俗滋养世人,正是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应有之义。‎ ‎(选自《人民日报》张源《挖掘传统 田园的特有魅力》,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田园综合体”是田园中的诗意栖居,它是贯穿古今的士大夫田园情结的具体体现。‎ B.“田园综合体”让城市人与乡村人都在其中找到了彼此,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 C.“田园综合体”体现了“就地城镇化”的新趋势,它致力于创造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D.传统文化的伦理美德在现代城市已销声匿迹,而在乡村仍是可贵的“衣冠简朴古风存”。‎ 解析A项,张冠李戴,原文为“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是中国人最早的乌托邦理想”,且“贯穿古今的士大夫田园情节的具体体现”于文无据;B项,“让城市人与乡村人都在其中找到了彼此”错,原文为“让城市人有机会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养精蓄锐,在这里重新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D项,“传统文化的伦理美德在现代城市已销声匿迹”过于绝对化,原文为“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田园综合体”为论题,阐释了“田园综合体”产生的背景、必要性及作用。‎ B.文章综合采用引证、对比、假设论证、事实论证等方法,不仅论据丰富,而且论证有力。‎ C.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条分缕析,观点持之有据,而且给人以厚重稳健之感。‎ D.文章在阐释“田园综合体”的意义时,从“礼失而求诸野”角度,阐释乡风美俗的滋养作用。‎ - 18 -‎ 解析B项,“文章综合采用引证、对比、假设论证、事实论证等方法”错,文本中没有使用“假设论证”的方法。‎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人们容易产生到乡村去、与大自然亲近的愿望。‎ B.现实中,乡村建设凸显出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负面后果。‎ C.新农村建设中,既要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也要重视农业的文化、社会建设等多种功能。‎ D.乡土社会因为其具有“熟人社会”“有机团结”的特点,所以人与人之间根本不需要法律。‎ 解析D项,“因为其具有‘熟人社会’‘有机团结’的特点,所以人与人之间根本不需要法律”错,一则是曲解文意,原文为“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不需要法律,由于熟悉而相互信任,也形成了其他一些好的品德”;二则是强加因果关系。‎ 答案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过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 18 -‎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 ‎《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编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 ‎《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 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18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D项,“数据融合”有误,应为“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 答案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表述有误,原文材料二说的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于文无据。‎ 答案C ‎6.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解析 - 18 -‎ 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题目要求简要分析“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的原因,主要应该从材料二入手分析,但也不能忽略材料一、三。此题6分,答案分三个要点为宜,可从材料二提炼出两点,结合材料一、三提炼出一点。‎ 参考答案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镌刻的信仰 徐 涟 ‎①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那么切近,仿佛伸手就能抓到灼热滚烫的沙子。柔和的沙丘曲线,向两边绵延伸展,白色的天空,向上再向上,才呈现出蓝色。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入眼入心,没有远近纵深,分明中国画的景致,寂寥无声,凝固在时空的永恒当中。瞬间,我迷失了自己。‎ ‎②这是在敦煌。沙丘就是鸣沙山。我们住在鸣沙山脚下。‎ ‎③从飞机上俯瞰,连绵不绝的灰白色沙漠、灰褐色戈壁、道道伤痕似的雅丹地貌以及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纵使在心中已经揣想过千百遍,你仍然会惊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伟大神力造就了这沙漠中的神秘奇观。祁连山的雪水切割开坚硬的岩石,冲刷出千沟万壑,顽强地奔流在干涸的大地上,带来了泥土,也带来了绿洲,也因此诞生了这个古称沙州、今名敦煌的城市。‎ ‎④然而仅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叫乐僔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莫高窟。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谦卑地索取土地馈赠的人们,在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了极端丰富的精神财富。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由此成为敦煌。‎ ‎⑤‎ - 18 -‎ 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隋初、盛唐、大宋、西夏、元朝……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石窟中,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有佛造像,布满彩绘壁画,既描绘出人们祈祷憧憬的天国,也把人世间的耕种织造等一切美好留在了画面上。而建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却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时光流转,峨冠博带的贵人尽管面目依然清晰,他们的名字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深处;而那些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却因为彩塑壁画的存在而凸显自身,他们一笔一画地创造了敦煌的历史,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 ‎⑥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寒冷,冬天气温时常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那个叫乐僔的和尚,执意要在这样的荒郊野岭修行。后来又有叫法良的禅师跟随,自此,僧侣们在石窟修行、居住、瘗埋。在无数漫漫长夜里,他们如何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万籁俱寂中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更抗拒着怀疑、失望、幻觉、迷惘、否定?是信仰,犹如那道道金光,显现出千佛的形象,引导着一代代苦修的僧侣一步步走向觉悟。在昏暗的洞窟中,无数个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彩塑壁画,是如何被画师工匠从坚硬的岩石中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地创造出来的?我想,那一定源于信仰,由信仰而生的光,早已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心灵。‎ ‎⑦我参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参加有关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意产业开拓的讲座。报告厅里坐满了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衣着素朴,神态安静。我无意中发现一位瘦小而矍铄的老人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她剪着短发,头发灰白。我认出来了,她就是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全部奉献给敦煌的樊锦诗!她悄悄地来,听完又悄悄地离开。我默默地想:五十年的沉淀,她已抛开了功名利禄,抛开了得失计较,将事业和艺术的理想淬炼成信仰。而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这样的信仰,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事业?‎ ‎⑧我坐在胡杨树下,于丝丝凉风中陷入沉思。往莫高窟的路,本是一条朝圣的道路。一千多年前,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千辛万苦赶赴这里,或是附近的居民,一步一步走来山里,表达无尽虔诚。然而,我们今天到达石窟实在是太容易了些。从北京直飞敦煌,不过2小时40分钟。从敦煌城里一路坦途,直达莫高窟停车场,下车,站定,眼前就是举世闻名的九层楼!这样的便捷,这样的容易,又如何奢望激动、震撼、深刻、独特的个体感受?‎ ‎⑨也许有一天,背一身简单的行囊,从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出发,在炎炎烈日中,伴着尘土和沙砾前行,耗费几个小时,全身汗水湿透,穿过河水丰沛的大泉河,走过一排迎风摇曳的胡杨树。我,追着信仰留下的光辉,又一次来到敦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18 -‎ A.文章从作者的一次敦煌之行写起,却没有具体写行程,而是围绕“镌刻的信仰”选材为文,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 B.文章第③段写飞机上的俯瞰之景,把沙漠戈壁的环境、敦煌的风貌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 C.作者认为,敦煌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能在这里留下精美绝伦的佛造像和壁画,最主要是靠信仰的支撑。‎ D.在古代,人们到敦煌石窟朝拜都需要经历一番艰辛,而现在人们乘坐现代交通工具很快就可以到达莫高窟。‎ 解析B项,“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错,应是引出主体内容。‎ 答案B ‎8.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仔细分析第④段,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将其与前后文以及主旨联系起来,抓住核心要点,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承上启下。首句,由上文写的自然的伟力转入人的因素,引起后文内容。②交代来历。中间描写了敦煌石刻的形成过程,交代了敦煌石刻佛造像的来历。③点题。尾句点明了“镌刻的信仰”的题意,揭示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意义。‎ ‎9.作者在第⑤段既说工匠、画师“没有留下一个名字”,又说他们“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原文看作者这样说的语境,从文本中挖掘这两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话各自的内涵。重点是对作者这一写法的意图的理解,回答意图需要梳理文章思路,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 参考答案①“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是客观存在,是历史事实;“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是文化意义,是历史价值。②作者这样写,意在通过对比——工匠、画师自身无名和留名历史的对比,表达了对“镌刻的信仰”的无名者的热情礼赞,也起到了突显主旨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18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以明经洁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壹免,安复可冠也!”遂去官。‎ 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天子纳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 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 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迭毁之礼,皆未施行。‎ 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 ‎(选自《汉书·卷七十二》,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B.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 18 -‎ C.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D.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解析“八十有一”指“八十一岁”,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愿乞骸骨”为文言文常用词语,“希望能辞去官职”的意思,其后断句,排除D项。‎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征辟制是汉代开始实行的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包括皇帝征召和公府、州郡征召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辟”,官府征召称“征”。‎ B.陛下原指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C.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D.离宫是指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宫殿,皇帝一般会在固定的时间去居住。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解析A项表述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言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B.贡禹精通经义,品行端正。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 C.贡禹年事虽高,仍被重用。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反而任命他为长信少府,后又让他担任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 - 18 -‎ D.贡禹反对奢侈,为民请命。皇帝多次听从他的建议,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减少了诸侯王庙的卫兵,罢除了郡国的宗庙。‎ 解析D项表述错误,贡禹罢除郡国宗庙的建议并未被采纳。‎ 答案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 ‎(2)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 解析(1)“虚己”,谦虚,虚心;“登”,丰收。(2)“退”,隐退;“恨”,遗憾。‎ 参考答案(1)汉元帝即位不久,征召贡禹为谏大夫,多次虚心地向他询问政事。当时年成不好,农业歉收,各郡县封地处境困难。‎ ‎(2)如今还没来得及多听听先生的高论,先生却说要隐退,难道是先生有什么遗憾不顺心的事吗?‎ 参考译文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而著称,被征召为博士,任凉州刺史,因病辞官。后来又被推举为贤良,任河南令。在任一年多,因公事被府官指责,被迫脱帽谢罪。贡禹说:“帽子一旦摘下,岂能再戴!”于是辞官而去。‎ 汉元帝即位不久,征召贡禹为谏大夫,多次虚心地向他询问政事。当时年成不好,农业歉收,各郡县封地处境困难,贡禹上奏说:“现今大夫僭越诸侯,诸侯僭越天子,天子超越天道,这情况由来已久了。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这一切都指望陛下您了。”元帝很欣赏贡禹的忠诚,就下令,升任贡禹为光禄大夫。‎ 不久,贡禹上书说:“我八十一岁了,耳朵听不清,眼睛也看不准了,不能再对国家对朝廷有所贡献了,我就是所说的有损朝廷形象的人了。希望能辞去官职,返回故里,若能如愿,便死而无憾了。”元帝批示说:“朕因为先生有伯夷的廉洁、史鱼的刚直,遵循经义据守古道,不盲目屈从世风,孜孜不倦为民请命,是当今俗世少见的高尚贤良的人,因而亲近先生,希望先生参与国政。如今还没来得及多听听先生的高论,先生却说要隐退,难道是先生有什么遗憾不顺心的事吗?”此后一个多月,任贡禹为长信少府。正赶上御史大夫陈万年去世,贡禹便接替他担任御史大夫,列于三公之位。‎ - 18 -‎ 自贡禹在朝为官后,多次评论政事得失,上书数十次。贡禹认为,古时人民没有赋算口钱的负担,从汉武帝征伐周边少数民族起,开始向老百姓征收重赋,百姓生养儿子长到三岁,便要开始交纳口钱,因此百姓十分困苦,以至于出现生下儿子便杀死的现象,实在是很悲惨可怜。应当规定小孩七岁换牙以后再交口钱,年满二十岁再开始交纳赋算。贡禹又建议说各处行宫别馆以及长乐宫的戍卫人员可以削减一大半,以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再有各官府的奴婢总共有十多万人,他们终日游戏玩耍,无所事事,还要靠征收百姓的赋税来供给他们衣食,每年费用达五六万之多,应当免去他们的奴婢身份,让他们成为庶人,给他们吃的,让他们代替关东戍卒。‎ 皇帝下诏,命令百姓生孩子七岁后再开始交纳口钱,这个规定从此开始。又停用了上林宫馆中那些皇帝很少临幸的处所,将各诸侯王庙的卫兵减少一半。其他方面元帝虽没有完全听从贡禹的建议,但很赞赏他的质朴耿直之心。贡禹又上疏,要求罢除郡国的宗庙,制定汉家宗庙迭毁的礼制,都未能实行。‎ 贡禹任御史大夫几个月后去世,元帝赐钱百万,任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14~15题。‎ 寒食雨(其二)①‎ 苏 轼 春江欲入户,两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注①元平三年(1080),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寒食节。‎ - 18 -‎ ‎1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 B.“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两句,写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D.“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诗人直抒胸臆,既表达出远离君王无法为国尽忠效力的愁苦,也表达了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的悲愁。‎ 解析C项,被贬黄州后苏轼锐气大减,精神萎靡不振,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他消极应付,度日如年,直到看见乌鸦衔起人们烧剩的纸钱,才想起寒食已至。‎ 答案C ‎15.全诗基调悲凉,但仍有诗句展现出诗人旷达乐观的一面。请找出体现诗人旷达乐观之情的两句诗,并赏析其妙处。(6分)‎ 解析作者即使在“春江欲入户”的艰苦环境中,仍不失那份天真的童心。大水都快淹进门了,他还在想象“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的那种乐趣,由此可见其达观。‎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是“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诗人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居所比作渔舟,把江水暴涨包围居所的场景,想象为一叶渔舟在烟雨中漂浮不定,诗人将艰苦环境诗意化,苦中作乐,展现出诗人旷达乐观之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房前屋后遍植花木、景色怡人的句子是“        ,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侧面突出箫声哀婉悲怆的句子是“        ,        ”。 ‎ - 18 -‎ ‎(3)《短歌行》中表现诗人不畏艰难,用行动表明招贤纳士诚意的句子是“        ,        ”。 ‎ 解析审题要明确,注意“荫”“嫠”“陌”“阡”等字的正确写法。‎ 答案(1)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19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不少研究表明,青少年会不会走上网游成瘾之路,与其成长环境      。有的家庭亲情冷漠或过度约束,就会激起“青春叛逆”,将孩子推向网络游戏;有的家长自己就是“游戏迷”,为孩子树立起反面榜样。当家长发现孩子游戏上瘾,与其一味苛责、视游戏为洪水猛兽,不如      地去改善家庭教育,通过增亲子之情、添假日之乐、促健康之趣,在      中培养孩子的多元爱好,提升他们的自控能力。孩子的成长学习是一个      的过程,当他们眼界更开阔、生活更丰富时,游戏的吸引力自然会减弱。 ‎ 实际上,沉迷游戏的不仅是孩子,更有不少成人;(      )。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成瘾比游戏成瘾更为常见,影响更深,它正在将越来越多的人带入“数字亚健康”状态。一些人已经习惯在微信朋友圈里营造“人生赢家”的虚幻,在网文网剧的“粉红世界”里寻找代入感……网络若跨越了现实的疆界,失去的将不仅是时间,还有他人与自己、与社会更为切实可感的连接。‎ 数字时代有许多便利,也潜藏着风险和挑战。面向未来,进一步增强“反成瘾”的自觉、共同维护“数字健康”,我们才能更好地拥抱数字生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息息相关 身体力行 耳濡目染 按部就班 B.休戚相关 事必躬亲 潜移默化 循序渐进 C.息息相关 身体力行 潜移默化 循序渐进 - 18 -‎ D.休戚相关 事必躬亲 耳濡目染 按部就班 解析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根据语境,此处应填“息息相关”。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事必躬亲:不管什么事一定亲自去做。改善家庭教育,不需要家长事事都做,应该用“身体力行”。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原文强调家长在无形中影响孩子,从意思上看两个词语都说得通。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循序渐进:(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成长和学习是渐进的过程,用“循序渐进”更合适。‎ 答案C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只是游戏,还有令人难以抗拒的虚拟世界也能让人沉迷 B.让人沉迷的也不只有游戏,还有令人难以抗拒的虚拟世界 C.不是游戏,而是令人难以抗拒的虚拟世界让人沉迷 D.让人沉迷的不是游戏,而是令人难以抗拒的虚拟世界 解析根据语段内容,补写的句子与其前面的句子,一起组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第一段讲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第二段讲成人也网络成瘾,沉迷于虚拟世界,分号前的句子是一个提示,括号内补写的句子以“让人沉迷的”为开头,与上文衔接更连贯,排除A、C两项。D项,“让人沉迷的不是游戏,而是……”的意思与文意不符,故排除。‎ 答案B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若跨越了现实的疆界,失去的将不仅是时间,还有自己与他人、与社会更为切实可感的连接。‎ B.若网络跨越了现实的疆界,人们失去的将不仅是时间,还有他人与自己、与社会更为切实可感的连接。‎ - 18 -‎ C.若网络跨越了现实的疆界,人们失去的将不仅是时间,还有自己与他人、与社会更为切实可感的连接。‎ D.网络若跨越了现实的疆界,失去的将不仅是时间,还有更为切实可感的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连接。‎ 解析原句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偷换主语,“失去”的主语应为“人们”,而不是“网络”。二是语序不当,“他人与自己”应改为“自己与他人”。因此A、B两项的修改不完整。D项,除偷换主语,定语位置也不正确。‎ 答案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植物的生长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有关,①                    ,所以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温度的变化,既影响植物吸收肥料的程度,也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②                     ,都会使植物新陈代谢的酶活性发生变化,只有适宜的温度才能使新陈代谢达到最佳状态,利于植物的快速成长。据研究,③                     ,即根、冠、叶的温度都有差异,而根温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最直接。 ‎ 解析本语段介绍了温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第一句总体说明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第二句具体说明温度对植物生长有哪些影响,第三句说明根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第①处前面写到三种作用,后面突出温度,所填语句须说明三种作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第②处,“都会使”介绍的是反面的影响,“只有适宜的温度”应和所填内容形成对比。第③处,根据“即”,可知“根、冠、叶的温度都有差异”是对所要填写内容的解释,据此可得出答案。‎ 答案示例①这三种作用都受温度的影响 ②温度过高或过低 ③植物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 ‎21.阅读下面的文字,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5分)‎ ‎①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 - 18 -‎ ‎②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分隔方式可实可虚,实的如屏门、板壁等,虚的如落地罩、太师壁等。‎ ‎③工匠们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基础上,往往顺应其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加漂亮美观。如把直梁加工成月梁,以给人举重若轻之感。‎ ‎④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油漆在木材表面形成坚韧的保护膜,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解析(1)本题中的文字属于说明性文段,因此要抓住说明的对象及特点进行概括。‎ ‎(2)由于此题要求对各句分别进行压缩,所以找出各句的重点即可。如:①“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②“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③“房屋的各种构件……往往顺应其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加漂亮美观”;④“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 ‎(3)按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进一步精简修饰成分,使之符合答题要求。‎ 答案示例①台基高,出檐大。②内部可通可隔。③构件艺术美观。④涂有油漆以防腐。‎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题目所给的属于叙述性材料。叙述型材料的审题需要抓住核心事件和主要人物,并以此作为立意切入的角度。‎ - 18 -‎ 核心事件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幸存者偏差”的事,是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逻辑谬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关键的人物是沃德,他之所以能抓住事情的关键,源于他的逆向思维,源于他的独立思考,不畏浮云遮望眼:既然弹痕多的部位被击中的飞机能幸存飞回,那些没能幸存飞回的飞机被击中就应该不是弹痕多的部位,因此需要加强的应该是弹痕少的部位。事实也证明沃德的结论是正确的。据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扣住“结果”立意:①你没有看到的,往往是真相;②打破思维定式,用不一样的眼光和眼界,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有所发现;③分析问题时,抓住事物的本质和重点;④会迷惑人的“大数据”,对“大数据”要进行辩证分析;⑤综合考量所有信息,拥有全局意识(全面与片面);⑥注意力陷阱,被忽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 ‎(2)扣住“表象”立意:①不囿于表象;②不盲从他人;③透过现象看本质,看见表象后面的“冰山”;④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已知和未知。‎ ‎(3)扣住“行为”立意:①“力排众议”,崇尚科学敢于质疑;②“秉持己见”,遵从逻辑理性判断;③“结果正确”,力避经验主义陷阱。‎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