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7.00 KB
  • 2021-06-04 发布

湖南省怀化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湖南省怀化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朱光潜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我现在借这段故事来说明美感经验中的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 庄子看到儵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 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未必有科学的谨严与精确。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比如我们说“石头太沉重”,大力士或许还嫌它轻。‎ - 27 -‎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近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在这个时候,我没有心思去分别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我在看颜鲁公的书法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从心理学看,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如果心中只有一个观念,没有旁的观念和它对敌,则它常自动地现于运动。聚精会神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弯起胳膊动起脚来,便是一个好例。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的运动。‎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 美感经验既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二、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 ‎(《朱光潜全集》第2卷,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移情作用可以使人与人,人与物产生关联,使之成为可以相互感通的世界。‎ - 27 -‎ B. 移情作用是一种美感经验,它可以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外物身上,也可以将物的情趣,姿态吸收于我。‎ C. 移情作用是一种有意的主观心理活动,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 D. 移情作用虽然是一种错觉,一种迷信,但它产生了文学和宗教。‎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引人论述,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论述语言生动活泼。‎ B. 文章以一种交谈的语气将抽象的美学理论娓娓道来,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C. 文章用“云飞泉跃”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 D. 文章前半部分侧重分析“由我及物”,后半部分则重在强调“物”“我”双向交流,最后得出结论,结构完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句中不属于“美感经验”的一项是( )‎ A. 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 B.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C.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D.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B项,“移情作用是一种美感经验”错误,原文说,“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C项,“移情作用是一种有意的主观心理活动”错误,原文说“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未必有科学的谨严与精确”。‎ D项,“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不能等同于“它产生了文学和宗教”。‎ 故选A。‎ ‎【2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其次,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等。‎ C项,“云飞泉跃”的例子是为了引出“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作答这道题,应该把握住文中对美感经验的诠释,“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A项,“花含愁”是诗人把自己的情感移注于花,属于美感经验。 ‎ B项,“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客观陈述,不属于美感经验。‎ C项,在作者看来,“竹”不俗,是君子之象;“无竹令人俗”,诗人不仅把自己的性格和情感移注到“竹”上,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到自己身上,属于美感经验。 ‎ D项,诗人不仅把自己的性格和情感移注到“菩提树”和“明镜台”上,同时,诗人也把它们的“正”和“明”吸收到自己身上,属于美感经验。‎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27 -‎ ‎2017年以来,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调查组通过对湖南、河南、安徽、广西、海南和江西等省区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农村存在不同程度的农田撂荒现象。如江西省萍乡市农村2017年几乎有25%的耕地撂荒,海南省撂荒2年以上的耕地共17.88万亩,广西产粮大县横县也有近10%的耕地出现撂荒。‎ 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相对于农业投入大、产出小、效益低,周期长等特点,农民更愿意进城务工。另外,农民为了给子女创造良好的教育,更愿意进城务工,而放弃耕种土地,农村耕地撂荒现象在所难免。‎ 种子、化肥,农药、用工报酬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生产成本直线上涨。劳动工价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的成本也急剧上升。据权威机构估算,农民种地除去成本,平均每亩利润不足400元。“种上一年粮,不如进城打工半个月”。‎ 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7年7月,课题组在河南省固始县和息县随机抽取了110户样本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这两个产粮大县的留村种地农民中,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34岁;其中,60岁以上的占23.6%;50-59岁的占38.2%;40-49岁的占35.5%;34-39岁的占4%;33岁以下几乎没有。“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这一普遍现象是许多省区出现农村劳动力匮乏,农村耕地大面积撂荒的主要原因。农业后继乏人,既影响现在的农业生产,更给未来的农业发展带来隐患。‎ 不仅如此,农业还面临严峻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台风,暴雨和西部干旱等自然灾害多发,2014年“威马逊”“海鸥”两大台风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08亿元,相当于过去两年农业增加值的增量之和。水是农业种植的“命脉”。多年来,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缺水问题突出,田间水网建设相对薄弱,全国有效灌溉率仅为52%;旱涝保收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3%。近年来,我省西部地区干旱现象的常态化凸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农业保险特别是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尚不健全,农业综合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近年来,虽然财政支农惠农投入持续增加,但投入名目多、额度小,条块分割等造成的弊端日益凸显,撒胡椒面式的支持方式往往导致“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而部门分割带来的则是相互冲突,扶持资金得不到充分的优化配置。如农业金融中,小额贴息贷款等“惠农金融”做得比较好,而支持产业发展的“强农金融”相对不足。‎ ‎(2019年第314期《农田撂荒现象》,有删改)‎ 材料二:‎ - 27 -‎ 海南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深加工业,使特色产业成为促农增收的强大支撑。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力度,电商微信等网络平台扩大经济作物销售途径;改进农业产业经营模式,通过各种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组织带动起来,参与到公司加工产业经营体系中,延长产业链条,对各种特色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提升土地的产出效益。‎ 湖南省在全省推广了稻田综合种养,通过将水稻栽培,水产养殖技术对接和集成,做到一地双业、一水双用、一田双收,粮渔双赢。湖南省南县,大通湖等环洞庭湖集成创新了“稻虾共作”模式,绥宁祁东县等集成了“稻鳅共作”立体种养模式,稻田综合种养既保障了农民的“米袋子”,又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湖南省益阳市农田谋士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由“九代”服务模式(代育秧、代病虫害防治等)向“九化”发展模式(专业化服务、区域化布局等)转变;促进粮食主产县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 材料三:‎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产粮大户更偏好集中连片、交通便利和水利灌溉条件较好的良田,而有些田地因为资金投入不足,分布零散或偏远,导致灌排水设施和田间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较差,无形之中增大了耕种劳动强度,降低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管理能力,造成即便在少收甚至不收租金进行流转的条件下,也较少有人愿意接手耕种,以至于这部分农田被迫撂荒。‎ 还有一些租地者完成土地流转,只是为了拿到政府相关补贴,甚至租户支付的土地租金还不够出租农民用于修整收回租地的成本,使得惜地农民宁愿撂荒,也不愿意进行流转。‎ ‎“谁来种地”正在成为普遍面临的现实挑战。根深蒂固的“祖宗田”意识,使农民参与土地流转意愿不强,适度规模经营进展缓慢。农民心存顾虑,不敢或不愿出租土地。部分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依然心存顾虑,担心土地一旦流转出去,国家的惠农补贴资金就不能发放到自己手中,可能失去土地这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由此可见“三权”意识还未深入人心。且在土地确权落实之前,农地即便荒着,也不敢让他人耕种。‎ 土地流转是解决耕地撂荒的有效方式,但是部分地区存在以土地流转名义,改变了土地的农业用途,从事非农产业,专家指出要警惕这种耕地“非农化”现象。此外,受访基层干部和农业部门人士认为,农民普遍缺乏对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意识。在耕地的监管和使用方面,存在有关部门管理不细、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材料四:‎ ‎2019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 - 27 -‎ ‎《意见》强调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确保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享有土地权益,不断探索具体实现形式,不搞土地私有化;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论经营权如何流转,不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何发展,都不能动摇农民家庭土地承包地位,侵害农民承包权益。‎ ‎《意见》明确指出,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机制等措施。‎ ‎《意见》强调,要完善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体系。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探索更多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有效途径。‎ ‎(《农业科技报》)‎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2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表示,对进城农民的承包地,不得强制其放弃,中央鼓励进城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情况下,将承包地转租或者退还集体。进城农户是否放弃承包地,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权,作为农户进城落户的条件。“在土地问题上有历史耐心,不急于收回进城农民的承包地。”‎ ‎(《经济参考报》)‎ ‎4.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用数据说话,分析了我国土地撂荒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B. 材料二主要从发展特色农业、多渠道加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力度,立体农业、土地管理新模式等方面给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土地的产出效益的新思路。‎ C. 从材料三看,阻碍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有:农民“祖宗田”意识,部分土地耕种条件差“三权”意识还未深入人心,土地租金低,耕地“非农化”现象等。‎ D. 从材料三、四看,“三权分置”中土地所有权归农民集体所有,农户享有土地承包权,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流转土地,流转后经营主体只享有土地经营权。‎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一看,农村劳动力匮乏使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B. 从材料三看,土地流转是解决耕地撂荒的有效方式,只要土地流转出去,就可以增加耕地面积。‎ C. 前三则材料采用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的方式来说明问题,一目了然。‎ D.‎ - 27 -‎ ‎ 从体裁上看材料一属于调查报告,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为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提供依据和参考。材料四属于新闻,侧重及时报道和公布我国最近的农业政策。‎ ‎6. 从上述材料看我国土地撂荒现象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4. C 5. D ‎ ‎6. ①种子、化肥,农药、用工报酬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生产成本直线上涨;②农民更愿意进城务工;③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省区出现农村劳动力匮乏;④农业还面临严峻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而目前农业保险特别是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尚不健全;⑤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因为零散或偏远、设施差、“祖宗田”意识根深蒂固等原因有许多土地被撂荒。‎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项,“土地租金低”不是阻碍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A项,“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不是“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的结果,原文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B项,“只要土地流转出去,就可以增加耕地面积”说法过于绝对。‎ C项,文中没有使用“下定义”的说明方式。‎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 27 -‎ 我国土地撂荒现象严重的原因主要分布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从材料一中看,①第三段重点写了种子、化肥,农药、用工报酬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生产成本直线上涨;②第二段从“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相对于农业投入大、产出小、效益低,周期长等特点”“农民为了给子女创造良好的教育”两个角度写农民更愿意进城务工;③第四段写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省区出现农村劳动力匮乏,这是农村耕地大面积撂荒的主要原因;④第五段写农业还面临严峻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第六段写目前农业保险特别是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尚不健全。材料三重点分析了土地流转过程中有许多土地被撂荒:分布零散或偏远,导致灌排水设施和田间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的;一些租地者完成土地流转,只是为了拿到政府相关补贴;“祖宗田”意识根深蒂固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炊烟 九满 清晨,我在海陵岛乡村的道路上晨练。突然被附近民居里飘出的炊烟陶醉,多么亲切的炊烟啊!多年不见了,它缥缈如云,朦胧似梦,此刻,它让我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何时,恍惚又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童年……‎ 许多年前,在故乡的每一座瓦房或茅草房的前边,都有一根矗立的烟囱。‎ 站在防洪堤上,将目光凝聚在我的村庄,就会看到几十根甚至上百根烟囱里冒出来的青烟,这样的景象,比任何一幅山水风景画都壮观十倍。‎ 小时候,天刚亮,母亲就会系上围裙点燃起灶火,瞬间我家烟囱里的炊烟袅袅升起。灶坑前,火光映红了母亲的脸,她把一根根柴禾添进炉膛,将锅里的水烧沸。不一会,我就吃上了热乎乎的饭菜,然后,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 后来,我去县城读高中。有时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来,远远地看见村庄周围的树林里弥漫的炊烟,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加快回家的步伐。因为我知道:炊烟里有柴草的味道,夹杂着淡淡葱花,辣椒的飘香和着诱人的饭香。‎ 故乡的土地上长满了庄稼,有水稻,棉花、油菜和高粱,它们都是乡亲们赖以生存和用以解决温饱问题的食粮。秋收过后,像水稻杆,棉花杆,乡亲们的家里屋外都堆满了这些柴草,用它们来煮熟庄户人家的一日三餐。‎ 早晨,当一家烟囱里的炊烟升起,袅袅炊烟随着轻风升腾起来。于是,二大爷家的,大伯家的,三婶家的,不多时,整个村庄都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味:“畸吟吟”的切菜声“噼噼啪啪”的柴火声,红红的灶膛,浓浓的炊烟……‎ - 27 -‎ 伴随着初升的太阳,缕缕炊烟掠过屋顶,如雾般随风飘荡,在故乡的上空打着旋,转着圈,像恋家的游子一样,舍不得离开却又不得不走,它们亲密地拥抱着、追逐着,嬉戏着,你扯它的衣服、它拉你的手,一起向高处,向远处,越走越淡,散也散在一起。‎ 炊烟从未离开村庄,它们的气息游走在房檐下,缠绕在南瓜藤的茎蔓间、萦纡在树梢上,掩藏在草垛里,回荡在鸟鸣中,还有那村边悠哉哉游流淌着的小溪底,那一块鹅卵石与另一块鹅卵石的缝隙间……炊烟总是让人感觉温暖的,那烟火的味道和着饭香,让远行的人感到安心。无论你走多远、离开多久,当你看到那片炊烟,你就会知道:房檐还在,南瓜藤还在,树梢还在,草垛还在,还有你所钟爱的鸟鸣与鹅卵石,养育你的村庄与土地,看着你长大的父老乡亲都还在。‎ 很久以前,父亲手指炊烟对我说:“人活着就是要像这炊烟,向高处走,向远方走。”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父亲远望的目光,记住了炊烟的方向,记住了头顶那一片纯净湛蓝的天空。‎ 我一直想,我离开炊烟的时候,一定要是满怀希望的,我相信,我一定能让纯净湛蓝的天空下更多的父亲们、母亲们幸福,到时连那无言的炊烟都会为我感到骄傲!‎ 后来,我学习更加努力,并如愿远行。从故乡到县城上高中,从县城到省城读大学,又从省城到广州工作……‎ 我在我和炊烟都憧憬的城市里,努力地工作,总会时时怀念起故乡,怀念起那炊烟飘动的村庄。村庄的炊烟,让我的生命保持清醒的头脑,感受到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 去年冬天,我回老家探望母亲,正好赶上红薯成熟的时节,母亲幸福地对我说:“九满,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烤红薯了,给你烤两个吧!"那天,母亲在土灶里烤着红薯,小心谨慎、翻来覆去慢慢烤,生怕稍不留神就会把红薯烤糊烧黑。红薯烤熟的时候,母亲长叹一声:“唉!人老了,手脚不麻利了,还是烤糊了。”母亲的神态,就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我吃着母亲亲手烤制的红薯,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知道,这烤红薯分明是一颗拳拳的慈母之心啊!‎ 每一次离家前,母亲一大清早就会在厨房里给我煮鸡蛋、做面条,还有我最喜欢吃的故乡风味。我也会守在母亲的身边,帮她老人家打理着灶火,炊烟飘满了整个厨房,炊烟的味道是呛人的。此刻,不知道我的泪水和母亲的泪水是被炊烟呛出来的,还是用炊烟来掩饰心里的离别忧伤……‎ - 27 -‎ 多少年来,那淡淡妖娆的炊烟一直轻盈飘渺在我的记忆中,它如一幅永不褪色的多彩画卷,定格在我的心里,缠绕在我的心头,牵引着我思乡的脚步。不管我回到故乡还是行走到异国他乡,只要看到那飘悠升起的炊烟,闻到空中散发燃烧柴草的清香,我的心中就会感觉到少有的温馨和奋斗的力量。‎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构思严密,以“炊烟”为线索,串联起“我”父母,故乡及离开故乡后的生活,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形散神聚之效。‎ B. 作者以物托人,以景衬情。矗立的烟囱燃起的灶火,烤熟的红薯以及诱人的饭香等,既是优美意境的再现,又是浓浓情感的载体。读者体会到真挚的情感之外,还体会到了淡淡的颓败之气。‎ C. “人活着就是要像这炊烟,向高处走,向远方走”这句话,和刻画母亲形象的语言相比,语言极其简省,但却让父亲的形象高大起来。‎ D. 作品语言通俗易懂又不失清新雅致,如“袅袅炊烟随着轻风升腾起来”“游走在房檐下缠绕在南瓜藤的茎蔓间”等句子形象地展现出炊烟的特色,又为作品增添了雅致色彩。‎ ‎8. 结合全文,分析画线段落的作用。‎ ‎9.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1)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表现母亲对我的爱。(2)丰富文章内容。使母亲的形象更加形象生动感人。(3)突出主题。两段恰好表现了对母亲的眷恋与感激之情。(4)结构上,照应第4段,进一步表达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感激。 ‎ ‎9. (1)家人情怀。通过母亲为我烤红薯、煮鸡蛋、做面条及父亲对我的交待等情节,表达对父母的眷恋与感激。(2)故土情结。作者以炊烟为载体,表达出了怀土恋乡之情。(3)报国之志。作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奋斗的力量”是为了“记住头顶那一片纯净湛蓝的天空”“能让更多的父亲们、母亲们幸福”把个人奋斗和天下父母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 B项,作者在文中表达出怀土恋乡之情,没有表达出颓败之气。‎ 故选B。‎ ‎【8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鉴赏重要语段的能力。这类题型,一般从内容和作用两方面作答。首先依据文章写作背景,以及文段出现的关键词等概括段落的内容,其次回答结构上的作用:统摄全篇线索作用、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照应、伏笔等。‎ ‎(1)作者写母亲说“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烤红薯了,给你烤两个吧”,写母亲的动作“在土灶里烤着红薯”“翻来覆去慢慢烤”“煮鸡蛋、做面条”,写母亲的神态“小心谨慎、翻来覆去慢慢烤,生怕稍不留神就会把红薯烤糊烧黑”“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这些描写表现母亲对我的爱,丰富文章内容,使母亲的形象更加形象生动感人。(2)《故乡的炊烟》这篇文章以“炊烟”为线索,串联起“我”父母,故乡及离开故乡后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怀土恋乡之情;画线部分重点写母亲对我的爱,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眷恋与感激之情,突出中心。(3)结构上,写母亲“烤红薯”等情节照应第4段“母亲就会系上围裙点燃起灶火,瞬间我家烟囱里的炊烟袅袅升起……”的描写,进一步表达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感激。‎ ‎【9题详解】‎ 本题探究作者在文中的情感。作答这一类探究题,先要从作者的选材、写作思路、思想观点、关键语句、人物形象等方面对文本内容作多角度的研究探讨,深刻而准确地把握作品主题,然后要深入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表达这样的主题。‎ ‎(1)家人情怀。文中描写了故乡的炊烟,但更多情节是描写父母对“我”的关爱的,比如母亲早晨起来点燃灶火为家人做饭,母亲为我烤红薯、煮鸡蛋、做面条等,都表现出母亲对“我”的关爱;文中父亲说“人活着就是要像这炊烟,向高处走,向远方走”,表现了一位父亲对子女的期望之情,同时,这些情节也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眷恋与感激。(2)故土情结。《故乡的炊烟》这篇文章以“炊烟”为线索,串联起“我”父母,故乡及离开故乡后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怀土恋乡之情。(3)报国之志。作者说“村庄的炊烟,让我的生命保持清醒的头脑,感受到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只要看到那飘悠升起的炊烟,闻到空中散发燃烧柴草的清香,我的心中就会感觉到少有的温馨和奋斗的力量”,可见作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奋斗的力量”是为了“记住头顶那一片纯净湛蓝的天空”“能让更多的父亲们、母亲们幸福”。作者把个人奋斗和天下父母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升华了文章的中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于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 27 -‎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尧问可用者,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黑,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舜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 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节选自《史记·五帝本纪》,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B.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C.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D.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嗣子,作为继承人的嫡长子的称谓,后来泛指嫡长子。也用来称呼过继者。这里指嫡长子。‎ B. 朕,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我的”,本文中作皇帝的专称。‎ C. 崩,古代帝王或王后的死。诸侯或有爵位的大臣死称“薨”,大夫或相当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死称“卒”。‎ - 27 -‎ D. 朝觐,在中国古代指附属国向中央政权朝贡和拜谒,以表示对帝王的尊拜和臣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帝能征善战,他先后在阪泉,涿鹿郊野与炎帝、蚩尤作战,杀了他们,取代了神农氏,做了天子。‎ B. 尧在用人上不避亲疏,唯贤举。他认为丹朱愚顽共工好讲漂亮话,不能用,把帝位禅让给舜。‎ C. 舜德行高尚,尧的女儿嫁给了舜后恪守为妇之道,尧的九个儿子与之相处后也更加笃诚忠厚。‎ D. 尧逝世后,舜躲到了南河的南岸,把帝位让给丹朱,可是诸侯朝觐者,狱讼者讴歌者纷纷选择了舜,舜认为这是天意,才登上天子之位。‎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2)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答案】10. D 11. B 12. A ‎ ‎13. (1)舜侍奉父亲、后母及后母弟,一天比一天地忠诚谨慎,没有懈怠。‎ ‎(2)尧说,毕竟不能用天下困顿来使一人得利,因而最终把天下传给了舜。‎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分析句子成分,同时还要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这段话的大意为: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顺。‎ ‎“伐暴”与“虐百姓”语意矛盾,讨伐凶暴之人,怎么会去残害百姓呢,只能是“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意思是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所以排除AB;“以征不享”是表目的的句子,是对上文“轩辕乃习用干戈”的目的,排除C。断句如下: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故选D。‎ ‎【11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B项,朕,在先秦时代,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不分贵贱,人人可用。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项,没有杀炎帝,原文说“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事,侍奉;日以,一天比天地;笃,笃厚、忠诚;解,通“懈”,懈怠。‎ 译为:舜侍奉父亲、后母及后母弟,一天比一天地忠诚谨慎,没有懈怠。‎ 第二句得分点:以,用;病,使……困顿;利,使……得利;卒,最终;“授舜以天下”,状语后置句。‎ 译为:尧说,毕竟不能用天下困顿来使一人得利,因而最终把天下传给了舜。‎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清楚。‎ - 27 -‎ 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顺。而蚩尤在各诸侯中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从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貅、貙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 尧帝问谁可以治理天下,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通达事理。”尧说:“哼!丹朱么,他这个人愚顽、凶恶,不能用。”尧又问道:“那么还有谁可以?”驩兜说:“共工广泛地聚集民众,做出了业绩,可以用。”尧说;“共工好讲漂亮话,用心不正,貌似恭敬,欺骗上天,不能用。”尧说:“那就从所有同姓异姓远近大臣及隐居者当中推举吧。”大家都对尧说:“有一个单身汉流寓在民间,叫虞舜。”尧说:“对,我听说过,他这个人怎么样?”四岳回答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而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们不至于走向邪恶。”‎ 虞舜,名叫重华。重华的父亲叫瞽叟。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瞎子,舜的生母死后,瞽叟又续娶了一个妻子生下了象,象桀骜不驯。瞽叟喜欢后妻的儿子,常常想把舜杀掉,舜都躲过了;赶上有点小错儿,就会遭到重罚。舜侍奉父亲、后母及后母弟,一天比一天地忠诚谨慎,没有懈怠。‎ 尧说:“那我就试试他吧。”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来观察他在家的德行,让九个儿子和他共处来观察他在外的为人。舜居住在妫水岸边,他在家里做事更加谨慎。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自己出身高贵就傲慢地对待舜的亲属,很讲究为妇之道。尧的九个儿子也更加笃诚忠厚。‎ 尧又派舜进入山野丛林大川草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尧更认为他很有道德,让舜代理天子之政事,借以观察他做天子是否合天意。‎ - 27 -‎ 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百姓悲伤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内,四方各地没有人奏乐,为的是悼念帝尧。尧了解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不配传给他天下,因此才姑且试着让给舜。让给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对丹朱一人不利;传给丹朱,天下人就会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处。尧说:“毕竟不能用天下困顿来使一人得利。”因而最终把天下传给了舜。尧逝世后,三年服丧完毕,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诸侯前来朝觐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舜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牧童词 唐·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①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 ‎[注]①陂(bēi):池泽边的坡岸。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 ‎14. 对这首唐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牛”的原因,在逻辑上采用了倒置的手法,先写果,后写因。‎ B. 三四句写牧童不得不留下来看顾牛群,驱赶鸟雀,不能和伙伴们嬉戏的郁闷心情。‎ C. 诗歌抓住孩童特有的心理,动作语言,神态加以描写,充分体现了牧童天真娇憨的特点,情趣盎然。‎ D. 诗歌语言朴直,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人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15. 有人说张籍的诗正符合白居易提出的新乐府诗歌创作要求“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你认为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答案】14. C 15. (1)首句用“远牧牛”点题。(2)诗歌前六句都还是单纯的叙事写景,到最末两句才巧用孩童对牛的戏言,表现出百姓对官府的畏惧和对抗。(3)卒章显志,尖锐的讽刺官府盘剥百姓。‎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力。做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要考虑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诗中没有牧童的神态描写。‎ 故选C。‎ - 27 -‎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作答时本题,分析诗歌的内容,指出点题部分、卒章显志部分,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①首句用“远牧牛”点题。②诗歌前六句都还是单纯的叙事写景,展现的是牧童远处放牧,虽然放牧很辛苦,但在牧童眼中却充满乐趣,展现了牧童的心理以及牛儿自由快乐地吃草的情景,充满情趣。③“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大意是希望牛儿不要用角相斗,这样会磨损牛角,官家(皇帝)要征收你的角啊。结合注解可知,这里用了拓跋辉的典故。诗歌前几句前面是乐,最后两句展现的是牧童的忧虑之情,两相对比,以儿童天真的口吻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榨百姓的行为。甚至连牧童这么小的年纪都对官府充满恐惧,表现的是诗人的安史之乱之后百姓生活贫苦的忧虑,对于他们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之情。卒章显志,尖锐的讽刺官府盘剥百姓。‎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列举的关于“小年”的例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警示晚唐统治者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引以为鉴,必将重蹈覆辙。‎ ‎(3)《虞美人》中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表现愁绪的深广的设问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朝菌不知晦朔 (2). 蟪蛄不知春秋 (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 问君能有几多愁 (6).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菌,晦朔,蟪蛄,哀,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7 -‎ 哲学里大有可资读书人品尝玩味的乐趣,甚至就连形而上学的__________________也自有其动人之处。然而不幸我们都是肉身凡胎,七情六欲一下子就使我们从思想的高空堕入为了生计而__________________的市场中来了。我们的一生,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毫无意义的琐事中,磨磨蹭蹭的踌躇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哀叹中蹉跎掉的。我们徒劳地与外界的纷扰和内心的迷惘抗争着,然而,我们一刻也没有丧失这样的信念,即只要我们能够洞悉自己的灵魂,我们就会找到自己赖以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根精神支柱。我们可以肯定,只要我们能找到智慧,其他一切都会不期而至。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有些读者会在这里不客气地插进来奉告我们说,哲学毫无用处——一如国际象棋,晦涩艰深近乎愚昧无知,停滞不前恰似自满自足。( )哲学是对未知事物和所知不确切的事物所做的假设解释,它是真理攻坚战的前哨阵地。之所以哲学看起来迷惘彷徨、驻足不前,是因为她总是把胜利的果实留给自己的女儿——科学,自己却进入永不满足地探索未知领域的征程。‎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镜花水月 锱铢必较 无所作为 安身立命 B. 虚无飘渺 斤斤计较 无所作为 立身处世 C. 虚无飘渺 锱铢必较 碌碌无为 安身立命 D. 镜花水月 斤斤计较 碌碌无为 立身处世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而这是一项艰巨、冒险的任务 ‎②然而哲学真停滞不前吗 ‎③不过这只是因为需要哲学解决的问题都是尚无科学方法可资借助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等等 ‎④科学似乎总是在乘胜前进,而哲学则似乎总是在节节败退 A. ②④①③ B. ②④③① C. ④②①③ D. ④②③①‎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哲学之所以看起来迷惘彷徨,驻足不前,是因为她总是把胜利的果实留给自己的女儿——科学,自己却永不满足地踏上探索未知领域的征程。‎ B. 之所以哲学看起来迷惘彷徨驻足不前,是因为她总是把胜利的果实留给自己的女儿——科学,自己却永不满足地进入探索未知领域的征程。‎ C. 哲学之所以看起来驻足不前迷惘彷徨,是因为她总是把胜利的果实留给自己的女儿——科学,自己却永不满足地踏上探索未知领域的征程的缘故。‎ D.‎ - 27 -‎ ‎ 哲学之所以看起来驻足不前,迷惘彷徨,是因为她总是把胜利的果实留给自己的女儿——科学,自己却进入探索永不满足的未知领域的征程。‎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的能力。成语的正确运用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另外,还要看看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 ‎①镜花水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不真实的景象;虚无飘渺,形容若有若无、空虚渺茫。语境表达哲学形而上学的不好把握、若有若无,而非虚幻、不真实,故选用“虚无飘渺”。‎ ‎②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斤斤计较,过分在意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依据语境“为了生计”,选用“锱铢必较”,更强调对钱的计较。‎ ‎③无所作为,指不去努力做出成绩或没有做出什么成绩;碌碌无为,平平庸庸,无所作为。依据语境“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毫无意义的琐事中”,选用“碌碌无为”,侧重平庸无作为,而非不努力无作为。‎ ‎④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立身处世,指人在社会上待人接物的种种活动。语境更侧重表达使自己的生活有着落,自己的精神有寄托,故选用“安身立命”。‎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的能力。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作答时,分析各句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再进行排序。‎ 依据分析,②应排在最前面,因为②中的“停滞不前”紧承括号前面的“哲学……停滞不前恰似自满自足”;④中“似乎总是在节节败退”又是对“停滞不前”的解释;③用“不过”一词对④所说内容进行分析,故④③连在一起;①“而这是一项艰巨、冒险的任务”是针对③“需要哲学解决的问题”而言的。经过分析,正确排序为②④③①。‎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 27 -‎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前后主语都指“哲学”,所以关联词语“之所以”应放到“哲学”后面,排除B;第二处,“进入”与“征程”搭配不当,将“进入”改为“踏上”,排除D;选项C中“驻足不前”与“迷惘彷徨”语序颠倒,并成分赘余,删除“的缘故”。‎ 故选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 要做好中医健康管理,一要“守正”,明晰把传统中医理论作为健康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二要①______________,借助不断涌现的现代技术发展优化这一指导思想。‎ 而阴阳五行学说则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认为,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归属于“阳”;②______________,“阴”“阳”相辅相成。五行则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明代张景岳言:“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五行,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五行何以如此重要?③________________。它的源头是先人对宇宙天地、自然现象等的科学观察,又经历了无数医家结合临床医学的实践过程。所以将阴阳五行理论拿来指导人体健康调摄管理再合适不过。‎ ‎【答案】 (1). “创新” (2). 相对静止的、内守(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归属于“阴” (3). 这与其源头和实践过程密切相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注意前后文的衔接。‎ ‎①依据横线后面“借助不断涌现的现代技术”,可知第一空应填“创新”;并且“创新”一词与前面的“守正”从不同角度说明做好中医健康管理的两个原则。②依据横线前面的内容,可知横线上述说的应是“阴”,内容只要与前面“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归属于‘阳’”相反即可。③横线前面是问号,横线应回答原因,而横线后面是详细解说原因部分,所以概括横线后面的解说内容即可得出答案;“它的源头是先人对宇宙天地、自然现象等的科学观察”关键词是“源头”,“又经历了无数医家结合临床医学的实践过程”关键词是“实践过程”,由此可知,可知第三空应填写“这与其源头和实践过程密切相关”。‎ ‎21.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用一句话概述ETC。(不超过80个字)。‎ 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不停车收费系统,作为一种先进的路桥收费方式,以其高效的通行效率受到司机的喜爱。‎ - 27 -‎ ETC系统是依托无线通信进行信息交换的无人自动化通行系统。一般来说,它主要由车辆自动识别系统、信息库管理系统以及相应的辅助设备组成。我们通常见到的放置在车辆前挡风玻璃上类似读卡器的东西是车辆自动识别系统中的车载单元(OBU即On Board Unit的缩写),又称为电子标签或应答器。OBU中储存着车辆的身份信息,是每辆车可以通过收费站的“通行证”。‎ 除此之外,车辆自动识别系统中还包含设置在收费站处的路边单元(RSU即Road Side Unit的缩写)及埋藏在车道下的环路感应器等硬件设备。信息库管理系统则是ETC系统的“大脑”信息库中储存着大量注册车辆及用户的信息,这些信息与车载单元中车辆及用户信息相匹配,从而能够准确判断来车的身份。辅助设备包括车道栏杆、费额显示器、闯卡报警器及通行信号灯等。‎ ‎【答案】ETC不停车收费系统,是由车辆自动识别系统、信息库管理系统、辅助设备组成的依托无线通信进行信息交换的无人自动化高效通行系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有两个:第一,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第二,分层法,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材料分为三段,第一段重点交代ETC不停车收费系统以其高效的通行效率受到司机的喜爱;第二段介绍ETC不停车收费系统是依托无线通信进行信息交换的无人自动化通行系统,并说明一般包含“辆自动识别系统、信息库管理系统以及相应的辅助设备”;第三段重点对车辆自动识别系统进行介绍。用一句话概述ETC,首先从材料中选取“ETC系统是依托无线通信进行信息交换的无人自动化通行系统”作为主干,让“不停车”“高效”分别去修饰主语和宾语,再把第二段重点信息“由车辆自动识别系统、信息库管理系统以及相应的辅助设备组成”放到宾语前面,做定语。答案为:ETC不停车收费系统,是由车辆自动识别系统、信息库管理系统、辅助设备组成的依托无线通信进行信息交换的无人自动化高效通行系统。‎ ‎【点睛】压缩语段,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把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通读题目所给的语段,找出陈述对象,然后看发生了什么事,利用其中关键词句进行概话。最后压缩概括成一个完整意思。注意答案有字数限制。一般需要注意:理解材料、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 三、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27 -‎ 材料一:‎ ‎13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捐赠者何鸿染先生的代表何超琼女士在答辞中表示,马首铜像伴随澳门12年,见证了“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喜迎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马首铜像能够永久归藏国家,饱含着港澳民众对国富民强的真诚祝愿,对全国人民的美好祝福。‎ 材料二:‎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学界青年大汇演”12月6日及7日在澳门举办。70名“澳门学界升旗队”成员为国旗和区旗保驾护航,象征澳门青年学生共同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送上祝福。大汇演分为《镜海风情画》《盛世莲花开》《筑梦新时代》三个篇章,向观众呈现澳门与祖国一脉相承的历史、澳门回归后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以及新一代筑梦湾区融入国家发展机遇的展望。‎ 材料三:‎ 中国侨网12月17日电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旧金山华埠两大酒楼同时举行晚宴,庆祝澳门回归,超过千人出席。‎ 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你作为一名大陆学子,你有什么想要对澳门青年学子说的,请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答案】例文:‎ 不忘历史,面向未来 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大陆学子,我想对澳门青年学子说:不忘历史,面向未来。‎ 上溯历史百年,澳门前身是“濠镜”,濠镜之名,来自于《明史》。澳门一直是我国南部的门户之一。在400余年的东西文化冲刷之下,它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格——既不同于中国其他的城市,也没有完全被外来文化所同化。这导致澳门长期处于尴尬的处境。经历了一个个世纪的风霜,澳门终于重新对中国展开她神秘的面纱——“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澳门搭建了回归祖国的桥梁,1999年12月20日,中国终于又开始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一句感慨之词来得简单,可澳门自被割让出中国,至近年回归祖国,一路的辛酸,沉重几何!‎ - 27 -‎ 自古以来,澳门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可随着16世纪欧洲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人来到了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他们以各种借口,并向当地官员贿赂,一再获得在当地“暂时居住”的权利。至鸦片战争以后,葡萄牙人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野心,宣布对澳门享有“管理权”,从此中国与葡萄牙关于澳门的纠葛就一波三折,纷纭不断。‎ 堂堂一个东方大国,何以至此呢?中国对待葡萄牙人的态度——不仅是葡萄牙人,包括大多数西方列强,一直是妥协。这种“慷慨”,这种“大度”,出于两方面原因。其一,清政府的确慷慨大度,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帝国,他们早已以“天朝上国”自居,目空一切;其二,在经历地方起义,列强入侵的时候,清政府显示出他浮华掩盖下的腐朽,对帝国主义唯命是从。想到这里,不免一阵心痛,思想顽固,政治腐朽,朝纲败坏,官员腐败,泱泱大国就这样沦为他人刀俎下的鱼肉。‎ 澳门青年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面向美好的未来。在为澳门回归祖国而欣慰之时,在为纪念澳门回归二十周年而高兴之时,在为祖国今日实力强大而自豪之时,我们一定不能忘了回顾历史,面向未来。‎ 澳门青年们,国家一路披荆斩棘,但前路依然漫漫。我们以史为鉴,用奋斗的汗水,为祖国今天的强盛努力奋斗;用我们的团结友爱,去拥抱美好的未来!‎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所给三则材料都与澳门有关,第一则写澳门何鸿染先生将马首铜像捐献给国家;第二则写澳门青年学生共同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送上祝福;第三则写旧金山华埠两大酒楼同时举行晚宴,超过千人庆祝澳门回归。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澳门与祖国一脉相承,澳门人民渴望为祖国做出贡献等。考生可以抓住这些,加上自己的认知进行立意。另外,注意题目要求:以一名大陆学子身份,对澳门青年学子表达心声。‎ 立意:‎ ‎1.澳门与祖国不可分割;‎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为祖国的强盛努力拼搏;‎ ‎4.坚守“爱国主义”这个根 - 27 -‎ 素材:‎ ‎1.澳门半岛貌如一只长形小瓜,伸向西南,妈阁为其尖端,旧时文人以“莲花”、“莲茎”来形容它,故昔日的澳门又有“莲山”、“莲岛”之称。过去,澳门北湾、南湾、西湾环抱海湾,如半边圆镜,故别名中又多见“镜”字。‎ ‎2.妈阁庙原称妈祖阁,俗称天后庙,初建于明弘治元年 (1488年)。庙内供奉妈祖,又称“天后娘娘”、“天妃娘娘”,人称能预言吉凶,常于海上帮助商人和渔人化险为夷。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葡国船商以航船触礁、货物浸湿为借口,申请借地晾晒,同时贿赂地方官员,成功登陆澳门,获得了居住权。相传葡萄牙人在妈阁庙门前面的海滩上岸,询问当地居民这里是什么地方,居民以为是问妈阁庙,故答“妈阁”,葡萄牙人以其音译而成“MACAU”,这就是“MACAU”一名的由来。‎ ‎3. 2018年10月24日,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首次实现了珠海、澳门与香港的陆路连接,被称为“21世纪第八大奇迹”。港珠澳大桥横跨的这片海域,正是伶仃洋。伶仃洋,又称零丁洋、珠江口。其范围北起虎门,南达香港、澳门,水域面积约2100平方千米。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元军将领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统帅,文天祥写下了《过零丁洋》表达志向。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天祥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深刻感受到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在今天的外伶仃岛上,还保存有《过零丁洋》的摩崖石刻,书法是毛泽东亲笔。‎ ‎4. 1999年12月19日晚,远在澳门数千公里外的祖国首都北京,“迎接澳门回归祖国联欢晚会”在天安门广场澳门回归倒计时牌前举行,约3万人汇聚广场欢庆中华民族的这一历史盛事,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各省市都在隆重庆祝澳门回归。那一夜,《七子之歌》的旋律响彻神州大地,“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虽然论切身体会,生于千禧年后的我们似乎并不能深切感受到澳门回归所带来的生活变化,但对于祖国收回流失的领土,却是每个中华儿女心头最激动的事。“澳门”回归虽已二十多载,很多年轻人也许对此没有太深的印象,但于历史、于民族而言,却是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大家庭,家人回归重聚的大事,其意义深远重大。‎ 结构层次:‎ - 27 -‎ ‎《不忘历史,面向未来》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文章首先完成题目要求,写出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自己作为一名大陆学子,对澳门青年学子诉说的心声,并成功点题“不忘历史,面向未来”。文章重点对澳门名字的由来、澳门屈辱的历史作了回顾,并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过渡,对澳门青年学子提出厚望。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心突出,紧紧围绕中心来展开论证,逻辑流畅,结构清晰。‎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 ‎ ‎ - 27 -‎ ‎ ‎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