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2.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3课 自主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位作者:鲍照。
1.作家作品
简介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著名作家,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尤其是乐府诗。他的作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诗人。他的骈文亦佳。鲍照担任过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代表作
有《鲍参军集》传世。
2.背景解读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文化常识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 11 -
1.字音识记
①酌酒(zhuó) ②踯躅(zhí)(zhú)
③鲍照(Bào) ④拟行路难(nǐ)
2.辨形组词
3.词语解释
(1)泻水置平地:倾、倒
(2)举杯断绝歌路难:停止
(3)吞声踯躅不敢言:声将发又止
(4)吞声踯躅不敢言:徘徊不前
4.名句默写
(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4)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1.这首诗中,诗人开篇写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淌的自然现象,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提示: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出下文对命运、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门第决定人生。
2.结合全诗,谈谈《拟行路难(其四)》中“安能行叹复坐愁”“
- 11 -
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提示:第一个反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是说不应当发愁,应该自我宽解,心胸开阔,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又表示人非木石,岂能无情。面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智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
3.作者用“泻水”四句言不当愁,到底作者有没有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提示:“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掉,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而是轻轻一转,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尾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跌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1.课文主旨
这首诗托物起兴,抒写了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 11 -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以平凡的生活现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更接近生活,更为生动自然,也更适宜诗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看,诗人的独创性是无可置疑的。
(2)用反嘲的笔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既然人的贵贱穷达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3)以反诘语气表达自己的愤怒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人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听天由命的说法一笔抹掉,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
(4)以纵收、扬抑的笔法,推动情感的发展
诗人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跌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4.课文译释
拟行路难(其四)
- 11 -
如何分析鉴赏诗词中的炼字艺术
一、知识讲解
类型
作 用
举 例
动词
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首诗,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意义的动词
唐朝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笛声的哀怨,又写出了吹笛人对朝廷不关心边疆士卒的怨恨
形容词
这类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而且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尤其是颜色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且大多能表现心情
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火”“绿”“蓝”这些色彩绚烂的词语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把江南美景写得色彩鲜亮,令人难忘
- 11 -
名词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杜牧《江南春》中“水村山郭酒旗风”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城郭、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副词
在古典诗词中,副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婉、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阴铿(南朝陈)《江津送刘光禄不及》中“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虚词“空”“已”就活画出了诗人送友人未遇后的怅然若失的情状
数量词
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白发三千丈”的“三千”、“横扫千军如卷席”中的“千军”等,气势磅礴,撼人心魄。而连用的数词,则可造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结构美,如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叠词
叠词往往能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丰富语言的含意,表达或舒缓,或悠然,或深沉,或缠绵,或委婉的情感
明代高启《黄氏延绿轩》“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中“葱葱”写出了春雨后溪边树木苍翠茂盛的样子,“靡靡”则写出了江边杂草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两个叠词的运用,使诗歌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二、答题步骤
- 11 -
三、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江边”一句用典,借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表明自己立志救国的抱负和决心。
B.第二联既对仗工整,又写景壮丽,壮丽之处主要表现在“芙蓉国”和“薜荔村”,再加上“万里”和“千家”的修饰,更显地域辽阔。
C.第三联中“乡思”一词直接抒情,“王孙”
- 11 -
一词巧用典故、反诘,在壮烈情怀中寄寓着诗人的愤慨与忧伤之情。
D.第四联暗用屈原与渔父之事,表达自己理当超越屈原,一种世无知音的悲愤溢于言表。
解析:D项,“表达自己理当超越屈原”分析错误,原诗的意思是“屈原虽然不被世人理解,但是尚有渔父与之对话,而自己竟然连屈原都不如”。
2.这首诗首联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答:“锁”字。锁:束缚,封住,笼罩的意思。一个“锁”字写出了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的情形,流露出诗人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是炼字题,答题步骤为:释字义、指手法,即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有手法指出使用了什么手法;描景象,即把该字放回原句中进行简单描述;点效果、明感情。“锁梦魂”,巧用一个“锁”字,透露出诗人因行游受阻而不无怅然之感。内心郁闷但志不颓,面对滔滔湘水,引出第二句用刘琨舞剑的典故抒写其雄心壮志。
[拓展阅读]
天才俊逸鲍参军
武 鸣
命运对鲍照实在刻薄。妹令晖死后几个月,妻子也在贫病中离开了人世。旧伤未愈,又添新创。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的精神跌至谷底,身体也愈加衰弱。很长一段日子,他虽然渐渐适应了孑然一身的生活,但内心的创伤却始终无法平复,睹物思人,心里总是隐隐作痛。
- 11 -
贫困与哀愁是他生活的底色。他从未发达过,这辈子也没有发达的希望了。浮沉于下僚,日日只为衣食奔走,微薄的薪俸供养家小,已是捉襟见肘。他住的屋子上漏下湿,雇不起人来修,只得拖着病体自己动手。鲍照浪迹江北,靠朋友接济度日,他则报之以诗文。他在患难之交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聚散依依。友人马子乔离开时,鲍照以诗赠别。他将自己与子乔的友情比喻成双剑,虽然暂时分开,终有重聚之时。在送别傅都曹时,他以鸿雁邂逅分飞作比,自称“短翮不能翔,徘徊烟雾里”,感情非常真挚。然而真正的朋友毕竟是少数,他更多的时候领受的是世俗的冷眼和势利的讥诮。贫贱之人,亲友背弃,为一金之微也可能结下百年的怨隙。他痛切地感到,与其这样穷愁困顿地苟活于世,不如在黑暗的墓穴中长眠。
贫病交困,鲍照的身体每况愈下。经历了太多的变故,目睹了太多的死亡,他似乎听到死神的脚步离自己越来越近,甚至感觉到一丝死的气息。一天,他支撑病体,扶杖出门,慢慢踱上山冈,眼见旧坟之间又添新冢,坟头的衰草在风中瑟缩。他盘腿坐下,只听见几声寒鸦的哀鸣,此外只余死的冷寂。置身于这人生最终的栖居之地,脑海中现出逝去亲人的面影,想到芸芸众生,无论贵贱,或迟或早,终将化为一抔尘土,心中无比悲凉。无边的静穆之中,灵魂似已离他而去。
- 11 -
还在年轻的时候,初尝仕宦的苦闷,鲍照便有未老先衰之感。然而当饱经忧患的旅程接近终点,他对生命却愈加留恋了。他害怕变老,害怕客死他乡,看见鬓边的白发就赶紧拔去,让人恼火的是,第二天又长了出来,而且比昨天更多!三年浪游之后,鲍照又一次侧身仕路,这也是最后一次。孝武帝大明六年(462),他到临海王刘子顼幕下任行参军。不久临海王改任荆州刺史,鲍照也迁为刑狱参军,随行前往荆州。因藩王改任要还都一次,鲍照便先回家中小住了几日。年近半百,不能终老于故园,还得去遥遥荆楚做别人的幕僚,这种不由自主的生活方式贯穿了他的一生。离家的日子不可避免地到来。鲍照夹在众人中间跟着临海王登舟出发。劲风戾戾,晨鼓嘈嘈,望着渐渐远去的建业,他一下子后悔了,只想离开这里回家,不管那种日子多么困难,总还是在自己的家里啊。这几天,他心里一直很矛盾,在依附于人和困守田园的抉择中。实际上,他一生都处于这种两难的境地。循着惯性,他选择了自己更容易接受的方式。然而,在登舟远行的这一刻,直觉告诉他,这一步走错了,再也没有机会重新开始了。
船行到武昌黄鹤矶。深秋时节,江上弥漫着阵阵寒气,落木萧萧,大雁南飞,一片衰飒气象。秋风瑟瑟,鲍照冷不丁打了个寒战。忽然想起翻车岘这个地方,它本名竹里山,离家前鲍照曾去过,那里高山绝云,深谷无光,因为地势险峻,山路陡峭,行人称之为“翻车岘”。“前车覆,后车鉴”,它似在暗示着什么。鲍照心里起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鲍照对他所处的时代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方面,门阀制度压抑寒士,仕宦大门万难叩开。另一方面,刘宋王室内部争权夺利,冲突不断,常常引发战火,涂炭生灵,牺牲无辜。在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下,仕途布满陷阱,稍有不慎,即有不虞之祸。有感于社会的黑暗,鲍照曾作《尺蠖赋》和《飞蛾赋》,以飞蛾自投烈焰隐喻热衷利禄者追求势位,终致祸端;与此对照,以尺蠖的见机而动比喻身处乱世之人应明哲保身,隐遁远世。可叹鲍照就像被一股巨大的磁力吸往风暴的中心,无法抽身。
大明八年(464),孝武帝死去,子前废帝,子业继位。次年,宋明帝刘彧杀子业自立。466年,晋安王刘子勋在江州起兵反对刘彧,刘子顼的长史孔道存等挟子顼举兵响应子勋。
不久子勋兵败,以前反对刘彧的各藩王、镇将也纷纷倒戈。当时荆州人宋景乘刘彧军队未到之际起兵掠城,鲍照为宋景所杀,时年五十三岁。
鲍照曾躲过始兴王刘濬叛乱一劫。这一次,他终是难逃劫数了。鲍诗中最著名的、也是对后代诗歌创作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拟行路难》十八首。《行路难》这种曲调本就属于挽歌一类。鲍照拟作《行路难》这一行为本身或许正是诗人悲剧命运的一个预兆。“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此二句写尽了鲍照为人幕客忧苦自知的切肤之感。一介寒士,既无可供安身立命的资财,又无先天的门第优势可取高官,为了谋生,他始终不得不以文才寄人篱下,最终沦为政治权争的无辜牺牲品,这是鲍照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悲哀。
- 11 -
(选自《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学习至此,请完成课时作业3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