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01 KB
  • 2021-06-04 发布

2019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测评新人教版必修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单元测评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 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 到更高的战略高度。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 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 能否顺利推进。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 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 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 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 “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 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 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 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 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 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 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 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这就需要积极拓宽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 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 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同时,还要在其组织性、行动力、社会影 响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需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运营和发 展,使它们凝聚更多的民众力量,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发挥更多作用。 总之,持续、有效地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社会协同效应,是 化解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只有每个个体从自身做起,提升生态认知水平,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才能促进生态治理各项重要任务的完成,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编自郭倩倩《生态治理亟须引导全民参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就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来看,只有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B.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这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C.只有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才能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D.建立各类民间环保组织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出社会合力作用。 解析 B 项,“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错误,从文中看,“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 越重视”,但“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 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可见,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并 不能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C 项,“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 与“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没有必然关系,前者只是后者的条件之一,如文中还提 出“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等内容。D 项,“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 动群众的积极性”错误,文中没有将这种形式和其他形式进行比较。 答案 A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一段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谈起,提出了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的观点。 B.文章对生态问题进行辩证论证,在看到人们环保认知增强的同时,也不忽视存在的问题。 C.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使论点建立在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上,更准确可靠。 D.围绕着生态治理问题,文章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论述全民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解析 C 项,“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错误。文中更多的是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展开论述。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要澄清对生态治理的错误观点,认识到治理不会一蹴而就,同时也不只是政府的责任。 B.提升环保认知,要关注正面环境议题,多做建设性工作,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C.生态治理上,个人是责任主体,不仅仅要有认知,还要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监督。 D.引导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政策、治理能力等诸多方面。 解析 B 项,“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错误。文中“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 题”意为在对待负面环保问题与正面环境议题上,不应该只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答案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6 题。 一窗如画 翁文秀 ①有屋必有窗,窗,是房屋的眼睛。忆起老屋,堂屋顶靠烟囱处有个四方形的天窗,天窗每天最 早预告晨曦的到来;夜晚,一屋黑暗,天窗外,有云絮一二片,星星三两颗,还有月光的温柔。 ②小小的天窗早成记忆。而今,坐在宽大的窗台前,极目而望,山色葱茏,有云环绕其上, 如轻纱遮了半面,极美。读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李白的“檐飞宛溪 水,窗落敬亭云”,景又是不同,诗人笔下的一框诗画,正从天外飞来。 ③李渔《闲情偶记》里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譬 如我坐窗内,人行窗外,无论见少年女子是一幅美人图,或见老妪白叟拄杖而来,亦是名人画 幅中必不可无之物;见婴儿群戏是一幅百子图;或见牛羊并牧、鸡犬交哗,亦是词客文情内未 尝偶缺之资。 ④确实如此,若用心感受,处处可见佳景。火车车窗、飞机舷窗外的风景如一幅连续不断 的长卷。行走之时,目光所及,自行框成一扇窗,自由取景,近处杨柳低垂,鸟儿高飞;远处山野, 树木,水田,村庄,自然有序,人慢慢地走,画悠悠地入眼来。 ⑤有的窗本身就是一幅画,如园林中的窗,清悠雅致。苏州拙政园有扇面形的亭叫“与谁 同坐轩”,亭背面墙上有扇形窗,有框,框内无窗扇无棂条,称为空窗,引人入胜。漏窗更为优 美,外形有方有圆,有八角、六角、扇面、叶片等,漏空花格用瓦片搭成金钱、鱼鳞、海棠等 式样,用砖制作成竹节、绦环、万字、冰裂纹,光影斑驳中,花香鸟语,意态万千。 ⑥走进有年代的小镇、古村,平滑的青石板,高而窄的小巷,迈入高高的门槛,便有一股厚 重的气息旋绕在身边。窗子很古老了,繁复精细的木雕工艺,雕出戏曲人物、民间传说、历史 故事。看这边的竹林七贤、草船借箭,那边的八仙过海、断桥相会。用去匠人多少时日,多少 心思,又在多少年月里漂泊流转,久了,风一片片打出裂纹,雨一寸寸磨掉颜色,依然姿态不 改。面对老去的窗,能觉到它缓慢的呼吸,听到它在耳边轻轻地述说当年。 ⑦长长的老街,古色古香,一窗一画本,一窗又历几人生。楼上的窗,让视线越过树梢,掠 过屋顶,远处青山绵延,流水如练,天高地阔,一望无边。 ⑧临街茶楼,或许是千年的等候。登木梯而上,拣窗边小坐,一壶茶,品茶中滋味,望窗下 人来人往,望久发呆,恍如见到多年以前,无数学子寒窗苦读,一朝赴试,或有蟾宫折桂者,也 该是在这样的长街上,敲锣报喜,跨马游街,怎样的春风得意、心花怒放!这时,两边楼上窗户 大开,羡慕、爱慕的眼光聚集此一人身上。若逢哪家小姐招亲,见其人品出众,那绣球就从窗 口飞落而下,天降一段好姻缘。 ⑨亦真亦幻中,千载风流的魏晋风骨、辉煌巍峨的盛唐气象、壮美的塞北风光、摇曳的 江南风情,一时间似近实远。历史如窗,轻推一小扇,于诗文书画间,诸般美好款款而来,看李 商隐雨中怀人,表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情真意切,感聂胜琼“枕前泪共 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的别后相思。崔莺莺窗外听琴,一曲凤求凰,如醉如痴;宝玉探黛玉, 碧纱窗下幽香暗透,听窗内细细长叹,正是《西厢记》中的一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窗 里窗外,并窗外之外者,皆动心忘情。 ⑩窗,在一推一掩之际,春花秋月,清景养眼。百岁光阴,只是弹指间,不如陪一窗幽静, 伴四季画卷,流过似水流年。 (选自《文汇报》,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④段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画面,形象地表现:无论是乘车匆匆而过,还是缓步 徐行,都能处处收获生动美景。 B.文章第⑤段描写苏州拙政园的窗。空窗简约清悠却也引人入胜,漏窗造型别致多样结构精 巧。窗与园中景相映衬,成为意态万千的图画。 C.本文既细致描写了眼前窗外的景物,也展开想象,遥想悠悠历史人文景象,虚实结合,相得 益彰。 D.文末一段既总结了全文,也照应了前文②③段的内容,表达了只要用心体会,生活中处处有 美景的真谛。 解析 A 项,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答案 A 5.文章标题为“一窗如画”,请简要概括,作者透过“窗”感受到了哪些生动画面。(5 分) 解析作者这篇散文中,透过“一窗如画”为我们条理清晰地描绘出几幅生动的画面。作答时, 要先分清文章的层次,然后逐段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①透过记忆,描绘了老屋天窗外静谧温柔的夜景。②透过如今的大窗,描绘了窗外 轻远缥缈的山色云雾。③透过闲情慧眼,领略悠然丰富的过眼风物。④关注窗户本身,描绘造 型别致、意态万千的窗。⑤透过古镇精雕细刻的窗户,咀嚼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沧桑岁月。⑥ 透过历史之窗,品味浓浓诗情画意、悠悠历史文化。 6.有读者说,“读其文,便能够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的精神 追求和人生态度。(6 分) 解析对作者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的探究,要结合文中的意象和富有特色的词句来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1)本文作者追求一种闲适清静的精神境界。文章无论是选择“杨柳”“山 色”“园林”“古镇”等画面,还是选择“慢慢”“悠悠”“缓慢”“诉说”等词语都透露 出闲适清静的情怀,正如文中所言,“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 正是因为作者拥有“闲情”“慧眼”,才处处见佳景。 (2)本文透露出作者超然脱俗的情怀,表达一种恬淡静雅的人生态度。“百岁光阴,只是 弹指间,不如陪一窗幽静,伴四季画卷,流过似水流年。”人生光阴有限,只要保持素心闲情, 就能在红尘中细数春花秋月;只要有超凡脱俗的情怀,将喧嚣的诱惑关在门外,就能流年览胜, 清景无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7~9 题。 材料一 河南渑池县段村乡位于渑池县北部深山区,是牛心柿的主产地。这里的牛心柿 个大且含糖量极高,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由牛心柿加工而成的牛心柿饼又称仰 韶柿饼,属“仰韶三宝”之一。据了解,段村乡是河南省级扶贫开发重点乡,今年确定以发展 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目前,段村乡种植的牛心柿已经超过 3 万亩,亩均纯 收入近6 000 元。下一步,段村乡还将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使柿子产业链条日趋完善, 规模不断壮大。 材料二 把脉河南商丘市虞城,穷根在哪儿?120 万人口,年产 26 亿斤粮食。基础设施差, 群众等靠要,政府兜底弱。因病因残致贫就占三成,然后依次是因智、因老、因婚、因学等。 开发虞城,优势在哪儿?毗邻 5 条高速、3 条铁路,有 3 家上市公司,在全国钢卷尺市场占 80% 的份额。尤其是开放的虞城人,有看天下的眼光、走四方的精神、闯世界的勇气。牢牢抓住 “人”这一关键因素,“日清周评马上办”制度紧紧抓住“三个人”——部门负责人、乡党 委书记、村支书,紧紧围绕全县带头的 3.2 万名党员。每周末的“周评”会是一个增知识、 长本领的培训场、练兵场。专家授课,讲规划、讲金融、讲法治、讲扶贫,既讲题也答问,解 疑释惑、精准指导。扶贫者脑袋富了,扶贫行动就准了、快了、新了、实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扶贫干部在工作中感受到,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如果没有 “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只寄希望于更好的政策、更多的援助,显然很难根本脱贫。这更证 明了“扶志”的重要性。帮助群众脱贫,推动当地发展,其实正如人的身体,不能只是简单输 血。输血只能救急,让人体自身可以“造血”,这才是保持人体健康的正确方式。“授人以鱼, 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精准扶贫需要用心扶志。扶贫干部不能急躁,不要埋怨,要多些耐心,善加引导,努力让制 定的帮扶措施更加扎实细致,更加符合贫困家庭的实际。要“多开院子会”“多交政策底”, 让贫困群众看到改善境遇的希望,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调动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激 情与斗志。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四 脱贫攻坚首战之年,进展喜人。然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 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 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 脱贫”上。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 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 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 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 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这些扶贫领 域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一些人对扶贫事业缺少应 有的敬畏之心,依然抱有功利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帮扶连接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看 病上学,即使脱钩后,看着曾经的帮扶对象因为发展能力没有培育起来而再度返贫,那些光授 人以鱼不授人以渔的帮扶干部如何心安?打着扶贫的幌子却不干帮扶实事,这样的企业如何 承受扶贫济困的道义之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介绍了河南渑池县段村乡有关精准扶贫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发展特色产品牛心柿的 已有成就和具体规划,以此诠释了精准扶贫的内涵。 B.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河南虞城与精准扶贫相关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河南虞城穷困的根源、 脱贫的优势以及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等。 C.材料三是从扶贫干部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问题,作者认为这些扶贫干部不怕困境,但会因 时间长以及扶贫对象的问题而产生偷懒现象。 D.材料四是一篇时评类文章,主要分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的是告诫人们要正确看待精准扶贫问题。 解析材料三中的“懒”指的是扶贫对象,即他们只想得到好政策和更多的援助而没有自己 努力奋斗的斗志与行动。C 项张冠李戴。 答案 C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精准扶贫,需要发展特色产业。段村乡扶贫工作围绕牛心柿这个特色产业进化,不仅扩大种 植面积,还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完善柿子产业链条。 B.精准扶贫需要把握“贫”的根源所在,河南商丘市虞城贫穷的主要根源在于依赖思想严重, 事事依靠政府。 C.精准扶贫不能“输血”,要让当地学会“造血”,要“授人以渔”,教给百姓脱贫的方法, 激励他们脱贫的心志。 D.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一些扶贫区域出现了很多不好的苗头,这都是受 功利主义的影响。 解析 B 项,原文是“因病因残致贫就占三成,然后依次是因智、因老、因婚、因学等”;C 项, 原文是“不能只是简单输血”;D 项,原文是“依然抱有功利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答案 A 9.阅读材料三、四,你认为我国目前“精准扶贫”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6 分)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分析材料三、四强调的重点问题。比如材料三,是从扶贫干部的 角度讨论“精准扶贫”的,由扶贫干部的感受,指出应用心“扶志”;材料四讨论了扶贫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即一些地方扶贫过程中的形式主义现象、一些贫困地区为凸显政绩抢摘帽等。 由此可以看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还要下功夫的地方就是要解决以上问题。 参考答案①精准扶贫要用心扶志,教给贫困户致富的方法。要增强贫困户的信心,培养他们 树立“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②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精准扶贫不能 走过场,要对精准扶贫有敬畏之心。③不能为了凸显政绩,抢摘贫困帽子,要让贫困户真正富 足起来,要授人以渔,培育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0~13 题。 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五年,转同知广南西道 左右两江宣抚司事。明年,除知南阳府。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 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三十年正月,至安南。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将由日新 门入。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 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 其君入朝世子..陈日燇大感服,三月,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 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八月,还京师,入见,进所与陈日燇 往复议事书。帝大悦,解衣赐之,右丞阿里意不然,帝怒曰:“梁曾两使外国,以口舌息兵戈, 尔何敢尔!”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 属陶子奇矣。”仍乘传之任淮安。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 大德元年,除杭州路总管。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四年,丁内艰...。 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寻召还京,辞以母 丧未葬,扶柩北归。至大四年,以疾辞归,敕赐药物,存问备至。延祐元年,还至汴梁,以病不复 职,寓居淮南,杜门不通宾客,惟日以书史自娱。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 (节选自《元史·梁曾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 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B.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 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C.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 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D.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 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解析“曾”即“梁曾”,所以“曾复执不可”断句正确,排除 B、C 两项;“三次”在这里是 数量短语,作定语,后置,其前不可断,排除 A 项。 答案 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 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 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 指奔赴朝廷、皇宫、都城。 D.“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 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解析 D 项,“丁内艰”指母亲去世。 答案 D 1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梁曾擅长外交,成绩卓著。他两次出使外国,以言辞平息战事,成功说服安南国的世子陈日 燇入朝请罪,从而取得了外交的胜利。 B.梁曾事君忠勤,深得信任。皇帝为表彰其出使安南之功,解衣赐之,这引发了阿里的不满, 但皇帝怒斥了阿里,肯定了梁曾的功劳。 C.梁曾为官清廉,不贪钱财。安南送给梁曾许多贵重礼物,梁曾拒不接受,这让他后来得以在 皇帝面前坦然应对说他接受安南财物的谗言。 D.梁曾恪守礼制,不肯苟且。梁曾出使安南,坚持要从中门入城;他还建议按照礼制施行居丧 制度,他自己因服丧未满,拒绝到潭州赴任。 解析 A 项,安南国入朝请罪的人物错误,应是陶子奇等。 答案 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 (2)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 解析(1)“边鄙”,边疆地区;“成”,长成;“岁”,每年;“赋”,征收(赋税);“苦”,感到 困苦、痛苦。(2)补出主语;“莫”,通“暮”,夜晚;“鞫”,审问;“是”,认为正确;“著”, 写。 参考答案(1)南阳在宋末属边疆地区,桑柘树尚未长成,而每年(这时候就)要征收蚕丝,百姓 为此感到很困苦。 (2)(他)上奏请求禁止夜间审讯囚犯、游街、使用酷刑,朝廷认为他的建议是对的,写成 法令。 参考译文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因考核及格而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五年, 转任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第二年,被授予南阳府知府。南阳在宋末属边疆地区, 桑柘树尚未长成,而每年(这时候就)要征收蚕丝,百姓为此感到很困苦。梁曾请求折算成布匹 来交纳,百姓认为这样很方便。 三十年正月,梁曾到达安南。其国都有三座门,中间的叫阳明门,左边的叫日新门,右边的 叫云会门。陪臣在郊外迎接梁曾等人,将从日新门进入。梁曾特别生气地说:“奉皇帝命令而 来,不从中门进入,这是我有辱君命。”立即回到驿馆。不久,该国又打开云会门请梁曾进去, 梁曾又坚持不进,后来才从阳明门迎诏进城。梁曾要求陈日燇亲自出来迎诏,讲明元朝重右的 礼节。用书信的形式和陈日燇多次交流,详细地宣布天子的威德,劝告他们的国君入朝。世子 陈日燇深为感动佩服,三月,让安南国相陶子奇等随梁曾到朝廷请罪,并献上万寿颂、金册表 章、土产,还拿黄金、器物、丝绸、珍奇物品,送给梁曾作为礼物,梁曾拒不接受,将原物交还 陶子奇。八月,回京师入宫见帝,献上与陈日燇往来议事的记载。皇帝非常高兴,解下自己的 衣服赐给他,右丞相阿里认为这样不对,皇帝生气地说:“梁曾两次出使外国,用言辞平息了 战争,你怎么敢这样呢?”有人进谗言说梁曾接受安南贿赂,皇帝用这件事来询问梁曾,曾回 答说:“安南把黄金、器物、丝绸、珍奇物品赠送给我,我没接受,还给陶子奇了。”他于是 乘驿站的车马赶回淮安上任。他到任后在淮安兴办学校,整肃风俗,河南行省有疑难的事,都 委托梁曾商议。 大德元年,(梁曾)被授予杭州路总管,(他)上奏请求禁止夜间审讯囚犯、游街、使用酷刑, 朝廷认为他的建议是对的,写成法令。四年,母亲去世,归家守孝。在这之前,守孝的制度没有 施行,他上奏按礼实施守孝制度。七年,授潭州路总管,因服丧期未满没赴任。不久召回京师, 因为母亲灵柩尚未下葬而推辞,扶灵柩北上。至大四年,因病辞官归乡,皇帝下令赏赐药物, 慰问关怀很周到。延祐元年,回至汴梁,因病不再复职,居住在淮南,闭门不与宾客交往,每天 以读书史为乐。至治二年逝世,享年八十一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 14~15 题。 别房太尉①墓 杜 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②,把剑觅徐君③。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①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比较正直。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杜甫曾 毅然上疏力谏,结果得罪肃宗,几遭刑戮。②谢傅:指晋代谢安。他在面对符坚率百万大军征 讨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③徐君:典出《说苑》,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路过 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许。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诗歌题目中“别”交代了事件,而“房太尉墓”交代了地点。整体上看交代出此诗的目的 是致哀亡友。 B.诗人虽然公事在身,行色匆匆,但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哀悼亡友,可见两人之间情谊 深厚。 C.诗人在房太尉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房太尉坟前如此凄凉,令人心伤; 二是诗人与房太尉感情深厚,凭吊时内心极为哀痛。 D.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云层压得很低,还下起了细雨,仿佛上天也和 诗人一样悲伤。 E.对棋、把剑两句运用典故,一文一武形成对比,又照应前两联,道出痛悼的原因,布局严谨紧 密。 解析 D 项,“还下起了细雨,仿佛上天也和诗人一样悲伤”理解有误。E 项,对比错误。诗人 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太尉是很高妙的,足见诗人对房太尉的推崇备至。诗 人以季子自比,表明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并没有形成对比。 答案 DE 15.诗歌的尾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解析尾联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莺啼送客,似哀乐阵阵。诗人将满 腹的哀痛与忧伤都寄寓在林花纷落、莺声哀啭的悲景描写之中;同时用“林花落”“莺啼” 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吊客的悲哀。 参考答案①尾联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②尾联描绘出幽静肃穆的景象: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 莺啼送客似哀鸣阵阵。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引人 联想。③渲染出凄凉孤独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哀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荷塘月色》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塘上的月光写得柔和安静,又精炼动词,使之具有 流 动 美 感 的 句 子 是 “ , ” 。 又 以 “ ”写出了荷塘上雾色迷蒙的样子。 (2)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 ”两句,借两个地名巧 妙地写出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解析第(1)小题中“泻”“薄”容易写错,第(2)小题中“惶”和“零丁”容易写错。 答案(1)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2)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7~19 题。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 1995 年以来,这艘船经 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今年, 它又完成了历时 45 天、航程 6 208 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 )。 在这里,重力和 ADCP 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 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 ,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由 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 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 ,并可根据 需要 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 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 “大洋一号”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600 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 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 年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 ,在《联合 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利用海 洋作出了中国人民的贡献。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 调查。 B.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 任务。 C.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航次大陆架勘 查任务。 D.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大陆架勘查航 次的任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病的修改。A 项,“经历了……的航次和……的调查”中,“经历”与“调 查”搭配不当。C 项,“经历”与“航次”搭配不当。D 项,“执行”与“航次”搭配不当。 答案 B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大洋一号”的实验室很多,就像迷宫一样 B.“大洋一号”有十几个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 C.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 D.进入迷宫一样的“大洋一号”,会分辨不出方向 解析此题考查语句的衔接。前文说“对不熟悉的人而言”,后面列举了大量的实验室名称。 因此,横线处要填“大洋一号”像迷宫一样,有许多实验室,让人迷路之类内容。A 项,陈述的 是实验室多,像迷宫,陈述对象不对。B 项,“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跟前文衔接不畅。C 项, 根据语境,“重力和 ADCP 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 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与“迷宫”相照应,且与“对不熟 悉的人而言”相互应和,故 C 项正确。D 项,陈述的“分辨不出方向”与后文不衔接。 答案 C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一应俱全 一览无余 易如反掌 东山再起 B.应有尽有 一览无余 轻而易举 再接再厉 C.一应俱全 一目了然 轻而易举 东山再起 D.应有尽有 一目了然 易如反掌 再接再厉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在文段中辨析近义成语,语境是十分重要的参考。第一处应为 “应有尽有”,这里强调的是大洋一号的“先进性”而不是其全面性。第二空用“一览无 余”或“一目了然”均可,两词都表示看得很清楚,没有什么遗漏。第三空,“轻而易举”, 表示不费力气,“易如反掌”形容简单容易。结合“抓取”这一语境,用“轻而易举”更好。 第四空,“东山再起”用来形容人重新被重用。这里应该用“再接再厉”,与前面的“不断进 步”衔接更好。 答案 B 20.下面是某有机农产品评定机构的评审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 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90 字。(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做本题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从下到上分清内容层级,看每 一个上位层级包括哪些内容;二是转述时不要遗漏信息点;三是转述时保证语句连贯,可以适 当增加词语,但要注意字数限制。 参考答案有机农产品评定分为检测产品和评估企业两部分:检测产品是对企业送检产品和 生产现场抽样产品进行检测;评估企业则是审评企业申请材料,考评企业管理,对生产环节和 种植环境做现场检查。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随着隐私越来越被大家关注,人脸识别系统所采集的面部信息一旦泄露,必然会给用户 带来很大的麻烦。在数字化时代,技术发展与数据安全一直在相互博弈中,越来越注重隐私的 大众对于个人数据的担忧也越来越高,于是人们对智能化彻底失去了信任的眼光。由于涉及 个人信息安全,只要信任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脸识别这项技术的前景就必将会乐观光明。 ①人脸识别系统所采集的面部信息泄露,未必会给用户带来很大的麻烦。 ② ③ 解析解答此题,注意通读语段,理解句意,结合逻辑思维正确判断。人们对智能化抱有不信任 眼光的原因很多,不单单是对于个人数据担忧这一个方面。因此“于是人们对智能化彻底失 去了信任的眼光”犯了绝对化的错误。“信任的问题”并不是“人脸识别这项技术的前景” 乐观光明的充分必要条件。 参考答案②大众对于个人数据的担忧并不会导致人们彻底不信任智能化。③即使信任问题 解决了,人脸识别这项技术的前景也不一定会乐观光明。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清朝初年,为纪念定居浙江省开化县大郡村,金土根的族祖在屋后的山脚种下一棵红豆 杉,金家后人将保护此树写入家规,世代守护。每当灾难来临,金家人总能挺身而出护树。经 过十六代人三百多年的悉心守护,这棵红豆杉已长成需要三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大树,繁育出 几十万株红豆杉苗,村里大大小小的红豆杉苗,大多来自这棵红豆杉。目前,大郡村红豆杉种 植面积达 1 000 多亩,每年给村里带来数百万元的收益。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1)从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性质审题,采取由果及因、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族祖种 树,纪念定居”—“后人护树,写入族规”—“长成大树,泽被后世”。 立意角度有: ①守护信念(规则、家风、文化、历史),终成善果 (整合族祖、后人和后世)。②做当代 事,立万世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创基业者当有历史(长远)眼光(以族祖的行为为切入点, 兼顾后人和后世两个对象)。③传承优良文化(家风、规矩、信念),成就伟业。 (2)从时评文的角度审题立意,采取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的思维:“族祖种树,纪念定 居”—“后人护树,写入族规”—“长成大树,泽被后世”,跨度三百多年,落脚点在当下:如 何解决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材料属于带有强烈象征和隐喻色彩的宏大叙事,要求考生能采 用类比和引申的思维方式,紧紧围绕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结合当代中国的主流政治话 语来审视这个时事材料的实质。 立意角度有: (1)社会发展与守护(坚守)历史(文化、传统、民族信仰)的关系:①当代社会发展(现代 化)不可粗暴对待(否定)历史(文化、传统、民族信仰);②当代社会发展要有历史责任感(历 史眼光),或不可急功近利(目光短浅);③历史(文化、传统、民族信仰)对当代社会发展仍然 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应当尊重;④尊重优良的传统(民族)文化(家风、老规矩、信仰), 反对历史(文化)虚无主义。 (2)社会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当代社会发展(现代化)不可粗暴对待自然(环 境);②当代社会发展要保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或不可急功近利(目光短浅);③当代社 会发展讲究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或绿色、生态、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④社会发展,是 科学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3)传承优良文化(家风、规矩、信念),成就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