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5.7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知识梳理《劝学》
一、作家、作品简介
荀子(约前 313~前 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
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
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
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
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 32 篇,其中 26 篇为荀子所著,末 6 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荀子和孟子
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
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
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
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
风格。
二、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
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
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
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
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三、重点字词
(一)字词解释
1.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学不可以已(yǐ): 学习不能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
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绳,墨线。
5.輮(róu): 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6.规:圆规,画圆的工具。
7.虽有(yòu)槁暴(pù): 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
8.挺:直。
9.受绳:用墨线量过。
10.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1.日参(cān)省(xǐng)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
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
12.知(zhì): 通“智”,智慧。
13.明:明达。
14.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
15.须臾(yú): 片刻,一会儿。
16.跂(qǐ): 踮起脚后跟。
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疾:声音宏大。
19.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20.假:凭借,利用。
21.舆:车厢,这里指车。
22.利足:脚走得快。
23.水:游泳。
24.绝:横渡。
25.生(xìng)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26.跬步:跬(kuǐ): 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古人说一
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
27.骐(qí)骥(jì): 骏马,千里马。
28.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驽马,劣马。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一上车,晚上卸
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 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
里的路程。
29.舍:舍弃。指不放弃行路。
30.锲(qiè): 用刀雕刻。
31.镂(lòu): 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32.蟹六跪而二螯(áo): 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
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螯,螃蟹等节肢动
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三)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验。
今义:加入。
3.假.舆马者。 古义:凭借,借助。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今义:金子,黄金。
5.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用心。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木受绳.则直。 古义:墨线。
今义:绳子,绳索。
8.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腿脚。
今义:跪下。
9.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今义:疾病。
(四)词类活用
1.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做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3.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4.形容词做名词
(1)其曲.中规: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高处。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6.形容词做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7.数词做形容词
(1)用心一.也: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五)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修饰。
(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原因。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修饰。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次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六)、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
(2)用心一也:“……也”表判断。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也”表判断。
(4)用心躁也:“……也”表判断。
2.固定句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
志。
4.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而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水为之而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5.状语后置
善假于物也
6.省略句
(1)輮以为轮:輮(之)以(之)为轮。
(2)輮使之然也:輮(之)使之然也。
7.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七)成语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持之以恒。锲,用刀雕刻;舍,停止。
四、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
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
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
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
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都注意省察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
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变得更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
更加宏大,但听的人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
桨的人,不一定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
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在这儿产生了;积累善
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
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无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千里
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雕刻一下
就放弃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被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条
腿和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五、文本分析
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 1 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 1 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
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
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
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
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
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 2 段:论述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的作用。
第 2 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
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
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
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
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
述中心论点。
第 3 段: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第 3 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
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
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
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
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
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
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六、写作特色
1.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
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
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
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
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
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
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
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
笔势雄健的特点。
七、文章总结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
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
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
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
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
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相关文档
- 2020-2021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知识2021-06-0510页
- 2020-2021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知识2021-06-044页
- 2020-2021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知识2021-06-049页
- 2020-2021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知识2021-06-044页
- 2020-2021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知识2021-06-044页
- 2020-2021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知识2021-06-046页
- 2020-2021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知识2021-06-032页
- 2020-2021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知识2021-06-033页
- 2020-2021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知识2021-06-033页
- 2020-2021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知识2021-06-0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