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9.50 KB
  • 2021-06-05 发布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三部分 专题十一 一、小说阅读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小说阅读 一、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理水(节选) 鲁 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 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 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 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 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 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 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 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 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 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 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 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 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 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 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 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 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 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 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 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 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 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 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 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 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 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 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 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 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 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 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 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 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 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 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 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 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 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 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 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 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 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 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 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 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 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 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 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 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 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 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 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 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 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 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 “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 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 的虚无感。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 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 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 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D 项,“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 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错误,鲁迅从反顾历史 和讽喻现实的目的出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上古时代的神话 世界里插入大量的现代人事,使作品逸出了传统历史小说的范围,呈 现出鲜明的怪诞性和讽刺喜剧情调。故 D 错误。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 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答: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 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 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 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文学形象和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 能力。先要判断本文“中国的脊梁”是指“禹”,然后抓住文中刻画 禹的相关语句,再点明手法,结合原文展开分析。 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 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 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 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 “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做出观照,作品具有 深刻的思想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故 事’与‘新编’的角度”是限制,也是对考生的提示:本文“故”在 哪里,又“新”在哪里。“故事”在《理水》中指古代“大禹治水” 的神话传说,“新编”指作者将这一故事结合社会现实,赋予其新的 含意,既有对人物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现实社会的讽喻。 二、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有声电影 老 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 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 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 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 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 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 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 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 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 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 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 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 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 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 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 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 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 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 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 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 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 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 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 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 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 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 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 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 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 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 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 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 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 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 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 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 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 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 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 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 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 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 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 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 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 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 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 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做了较为 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 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 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 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 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 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 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较 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错误。 从文章中可知,这场电影大家并没有真正地看下去,更没有对有声电 影做进一步的了解探究,所以他们的思想意识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 5.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 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答: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 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 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 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故步自封的 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做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 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答案一般“隐 藏”在文本中,考生细读文本,便可发现“端倪”,然后用规范的术 语总结出来即可。从“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 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以及她对有声电影的看法可以 看出二姐傲慢无知的自大;从“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 她才想开开眼”可以提炼出二姐从众、趋新的心态;到了电影院之后 看有声电影的一系列“有声”喧哗的表现,以及并没有对有声电影做 进一步的了解探究,表现出的是一种故步自封的心态;从看完有声电 影后,大家对有声电影的“共识”评价,可以分析出隐含的其实是二 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6.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 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 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 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 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 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 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 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 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 “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 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 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 原文中的句子进行分析。分析时,先找到语言幽默之处,再明确手法, 然后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处化用 经典名句,造成幽默效果;如“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 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人物 窘态,诙谐风趣;如“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令 人忍俊不禁;等等。 三、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 恒星际飞船,在周围 100 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 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 23 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 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 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 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 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 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 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 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 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 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 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 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 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 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 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 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 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 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 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 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 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 40 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 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 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 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 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 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 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 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 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 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 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微纪元 开端:看到地球——期望与失望交织 ↓ 发展:收到信号——心情沉重 ↓ 高潮:登上地球——孤独、绝望 ↓ 结局:发现文明还在——惊喜、震撼 思考未来人类 文明的劫后重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当城市图像出现后,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 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 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 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 深刻眷念。 D.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 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的内容、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来自 先行者的大脑信号”错误,漂亮姑娘是“微纪元”的人。 8.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 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 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 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 新燃起了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先行者的心理变化经 历了三个阶段:着陆前的复杂纠结、着陆后的失望和孤独、感觉到真 实时的希望重燃。 9.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答: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 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 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 部分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 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 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 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文体特征。明确两个问题:科幻小说 是以科学为基础,以幻想为凭借的,幻想高于科学,但忠于科学;既 然是小说,就应该有人文性,立足现实,用科幻手段进行创作。 三步骤理清四题点,读懂小说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读文示范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 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 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 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 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 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 苞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 第一步:宏观入手,把握小说 情节。 序幕:交代小说的主要内容。 开端:老赵、谢主任偶遇。 发展:老赵、谢主任消除隔阂。 高潮:赶车老人讲述填沟往 事。 结局:照应开头,到了梨花屯。 第二步:微观研判,分析人物 和环境。 1.人物 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 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 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 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 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 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 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 “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 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 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 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 “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 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 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 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 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1)基层干部。文中两位农村基 层干部的对话,真诚、朴实,对“瞎 指挥”的自责,表现出其勇于反省 的精神及高度的责任感。 (2)赶车老人。赶车老人讲述填 沟往事时的淡然语气,表现了农民 的朴实与务实。 2.环境 小说中描写到梨花屯去的沿 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 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 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 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 表过……” (续表)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读文示范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 “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 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 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 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 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 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 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 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 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 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 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 背景;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 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 理变化;小说的景物描写使小说具 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 勃的时代气息。 第三步:综合分析,把握主 题。 小说先写两位农村基层干部 在去梨花屯的途中巧遇,谈论起挖 沟往事时都真诚地检讨了自己当 时的瞎指挥消除了彼此间的隔阂, 继而又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的情 况,反映了改革初期的社会现实, 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再现这段历 史意在引导学生感受改革初期普 通民众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以及 对改革之初遇到的问题的反思。 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 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 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 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 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 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 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 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 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 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 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 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 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 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 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 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 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 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 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 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 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 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 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 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 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 年 5 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 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 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 击。 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 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 主题。 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平坦” 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 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赶车老人提及农民们“肩膀最硬”根本不是对谢主任的嘲讽与回击。 原因分析:老人耳聋,不会听清谢主任和老赵的对话;老人也不认识 谢主任和老赵,不会知道他们是主张挖那条沟的负责人。 2.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答: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② 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 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小说中的景物 描写应是为情节、人物等服务的。答题思路可确定为:①从景物描写 所处的位置分析其作用。②从全文角度思考其对情节发展或人物刻画 的作用。③结合语言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一点是最容易答出的,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往往起交代时间、 地点、背景等作用。文本第三段给出的景物描写很明显是为故事的展 开提供背景的。答出第二点稍有难度,但认真读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 可找出语言提示。如第十三段“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 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第二十七段“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 的响声……”,联系情节很容易看出这些景物描写是谢、赵二人交谈 时的气氛及心理的反映。答出第三点难度最大。这是考查学生对故事 发生的背景及小说叙述语言的领悟理解能力的。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 写,并且均为清新、美丽、富有生机的初夏之景,结合文中“包队”“安 徽”等字眼,可知文章写的是改革初期的事情。注意到这些信息才可 答出第三点。 3.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 全文分析。 答: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 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 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 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 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以及对开头、结尾及情节设 置作用的分析能力。第一问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结合文 本可以看出结尾的沉默是谢、赵二人听了老人的话后的反应。 老人的话让他们有所触动,有所反思。第二问既是对情节作 用(或细节描写作用)的考查,同时也是对开头、结尾作用的考 查。所以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结构上首尾呼应, 使情节更紧凑;内容上则突出沉默的深意,即在结尾处引发 读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