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6.50 KB
  • 2021-06-05 发布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堂演练: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解析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模块检测卷二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 李智福 ‎①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 ‎②庄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意味着承认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章太炎说:“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正是此意。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同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出来。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德之世”‎ - 22 -‎ 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 ‎③孟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常识之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当时,农家学派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孟子深不以为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是不合时宜的,不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④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恰恰是反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天下之物的价值本应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不可以“同价”贾之,若以“同价”来买不同之物,必然会造成良莠不齐,以次充好。若这种“比而同之”的思想上升至社会政治领域就必然会造成天下大乱。在孟子看来,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劳心者”与“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的社会。“劳心者”从事治理、组织和教化之事,是“食税者”,古代圣贤如后稷、尧、禹等都属于这类人;“劳力者”从事生产劳动,包括耕作、做工和经商,他们要“上税”,为“劳心者”提供衣食之资。可见,孟子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一常识之语目的在于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⑤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二者不可同,不能同,不必同,亦无高下之分。在那个战乱频仍、世道窳败的战国之世,他们发现的是不同的症结,因此对“君臣佐使”‎ - 22 -‎ 的调配,亦大不同。唯其不同,才证明了思想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互诤互补。以孟子对人性之善的信念补庄子的自然天性论,以免人性的沉沦、堕落和虚无;以庄子“万物一齐”之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补孟子哲学所许诺人生之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以避免人生的异化、僵化、道学化。‎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7月27日第16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子虽承认“万物不齐”,但是,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因而他又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不齐,孰短孰长”,无所谓贵贱短长。‎ B.庄子的“万物一齐”是强调因“不齐”而走向“齐”。“齐其不齐”和“不齐而齐”正是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的思想基础。‎ C.《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 D.庄子的“齐物论”是对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初始图景的呼唤和向往,渗透了一种诗人的乡愁意识和一种哲人的批判精神。‎ 答案: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一种客观常识,天地万物本来就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因而,不能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 B.孟子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君民同耕”的农家学派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而且会造成天下大乱。‎ C.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是必然和合理的,一个正常的社会应由“劳心者”和“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所以,孟子得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结论。‎ - 22 -‎ D.孟子认为天下之物的价值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价格不一样;“劳心者”和“劳力者”从事不同的工作,他们的社会职责也不尽相同。‎ 解析:因果关系倒置,孟子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为了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对世道人生的关怀方式和观照态度的迥然不同,庄子与孟子对“物之齐否”的观点和态度也迥然不同,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 B.庄子“万物一齐”的处世态度可以把生命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解放出来;孟子“物之不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等级制度,为阶级剥削提供了借口。‎ C.庄子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使人沉沦、堕落和虚无;孟子宣扬的人生有过多的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则导致人生的异化、僵化和道学化。‎ D.庄子的“万物一齐”反对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具有朴素的平等思想;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目的是建立有序合理的社会秩序。‎ 解析:片面强调消极影响,与原文意思不符,过于绝对。见⑤段,“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互诤互补”。‎ 答案:C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请叫我麦子 - 22 -‎ 田洪波 麦子回村两天了。麦子很郁闷,他看到一张张笑脸,却唯独听不到有人喊他一声麦子。无论谁,都恭敬地称他麦总,尽管麦子不时提醒,“叫我麦子就行了”。‎ 十五年,弹指一挥间,麦子感觉到乡邻的一丝陌生。‎ 当年麦子还没铁锨高时,麦子的爹就去世了,家里一贫如洗,连买棺材的钱都拿不出来。当时的村支书徐原胜眼泪纵横,让人砍了村口的两棵老树,给麦子爹做了一副像样的寿材,又有乡邻凑米凑面,才算体面地帮麦子安葬了爹。那时,麦子动过辍学打工的念头,乡邻不允许,硬是帮衬着把麦子供着读了大学。此情此谊,麦子一生也报答不完啊!经过多年拼搏,麦子已成为一家千万资产企业的总裁,村支书徐原胜的儿子徐文广也接了父亲的班。县里鼓励大家招商引资,脱贫致富,于是徐文广打电话找到了麦子,这也与麦子回村看看的想法不谋而合。‎ 回村当晚,麦子看到村委会给他腾出的房间里放了两箱矿泉水,问徐文广何意。徐文广红着脸说:“咱村的水你不是不知道,怕你喝不惯。”麦子说:“我是喝前进村的水长大的,虽然现在住在城里,可还没娇惯到要喝矿泉水才行。”徐文广有些尴尬,下意识地想摸出兜里的中华烟给麦子抽,犹豫了一下,从另一个兜里摸出了莫合旱烟递给麦子,麦子难得地在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不过,我还是要谢谢你,”麦子一边卷烟一边说,“我回来的事,没让你惊动县里,你做得不错。”‎ 吃过早饭,麦子和徐文广一前一后走到村里最高的山坡上,望着山下的村庄,麦子眼里含了泪。“十多年了,咱村变化不大,吃水还是靠村里的那口老井……”徐文广低下头,“我能力不够。”麦子狠狠地捶了一下徐文广的肩,说道:“‎ - 22 -‎ 我早想过了,如果从百里以外的凤凰水库引水上山,在山上修建一个容量为五千立方米的大水池,再铺设十公里左右的管道到田里,就能实现自流灌溉,这样至少能增产一倍粮食!”‎ ‎“太好了!”徐文广激动地握住了麦子的手,“谢谢,麦……总!”麦子愣怔了一下:“你怎么总是这么见外呢?我不是说过,叫我麦子,咱俩是发小,还用得着这么虚伪地客套吗?”徐文广的黑脸泛上了红:“是……麦……总!”这句话脱口说出,两个人又愣怔了,然后是沉默,气氛有些尴尬。‎ 除了在田间走动,麦子还会逐户串门,东家寒暄,西家问候,耳边响起的依然是一声声麦总。麦子就笑着责怪:“叫我麦子吧!”村里辈分大的高爷严肃着满是皱纹的脸道:“那可不行,如今你的钱连整个村子都能买下呢。”麦子啼笑皆非:“这跟钱有什么关系,没有当年乡亲们的帮助,就没有我麦子的今天啊!你们也是看着我长大的!”大家点头。有人说:“你给咱们村挣了脸面呢!”送麦子往外走,大家依然下意识地说着“麦总走好”。麦子摇了摇头,感觉像走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村落。‎ 麦子围村转时,每个迎头碰见的乡亲,也都亲热地喊他麦总。麦子干脆不逛了,他让徐文广拿来纸和笔,一个人闷在房间里写东西。徐文广想偷瞄麦子写了什么,却只看到“计划”二字。‎ 早晨,徐文广照例到村委会看麦子,却见麦子的轿车停在门口。徐文广怀着复杂的心情进屋,见麦子正收拾东西,迟疑地说:“你这是……要回城里?”麦子面无表情地点点头。一切收拾停当,麦子拍了拍徐文广的肩,想说点什么,又咽回去了,只在临上车时说:“下次,我再回来看你们。”‎ ‎“麦……麦子!”徐文广搓着手,“真的要走吗?”‎ - 22 -‎ ‎“你叫我什么?”麦子眼里突然涌出了泪花。‎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老支书徐原胜帮忙安葬麦子爹,到儿子徐文广为了招商引资找麦子回乡,可以看出父子二人都是心里想着乡亲的好干部。‎ B.乡亲们见到成功后返乡的麦子称他“麦总”,尽管麦子反复纠正,乡亲们依然不改口,这是因为乡亲们觉得麦子给村里挣了脸面,说明乡亲们懂礼数。‎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徐文广想偷瞄麦子写了什么”“见麦子的轿车停在门口”,表现出徐文广对麦子的行为的关注。‎ D.文章在结尾处写到,徐文广看到麦子要走,情急之下终于叫出“麦子”,这表现出他在心里是把麦子当成原来的麦子的。‎ 解析:“懂礼数”错,这说明乡亲们已经感到他们与麦子之间有了距离。‎ 答案:B ‎5.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麦子回到村里人们恭敬地叫他麦总,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叫他麦子,这让他感觉有些陌生。引起下文,引出十五年前乡亲们帮着他安葬父亲,又凑钱供他上大学的内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意思对即可)‎ ‎6.请简要分析麦子这一人物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 -‎ 答案:麦子是一个出身贫苦、努力拼搏、成功后不忘家乡的企业家。①他家境贫寒,立志成才。父亲早亡,乡亲们帮着埋葬,并凑钱供他上大学。他多年拼搏,终于成为企业老总。②他成功后要回报家乡。他身份变了,对家乡的态度没变,他走村串户,平易近人,愿意人叫他麦子;想喝家乡的水,抽家乡的旱烟,看到家乡没啥变化,他眼中含泪;他决心修建水库,改变家乡面貌。(意思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0年,南非正式提出加入四国峰会。2010年底,中国以轮值主席身份代表其他成员国邀请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国家”实现首次扩员。南非是南部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和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舆论认为,南非的加入将使“金砖国家”的地域覆盖亚、非、欧、美四大洲,进一步提升“金砖国家”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根据2010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方案,“金砖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大幅增加至13.1%,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将达到14.81%。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 ‎“金砖国家”走到一起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金砖国家”的发展使世界经济增长点多元化,成为国际经济关系民主化的自然推动力。“金砖国家”在改革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方面有着相同的关切和主张,加强协调、携手合作是大势所趋,也成为新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新特点。‎ ‎(摘编自“腾讯新闻”‎ ‎《金砖国家:引领世界成功发展的缩影》)‎ - 22 -‎ 材料二:‎ 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2011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的经济增速图示。发达经济体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或经济处于发达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如欧盟、美国等。新兴经济体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新兴的经济实体。金砖五国(含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即为新兴经济体。‎ 材料三:‎ 在2000年,中国经济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欧洲三大经济体(德国、英国和法国)的总和。到了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初期,美国经济仍然是中国的两倍多,日本经济已陷入停滞,德国和法国继续引领欧洲。巴西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印度的经济增长也在提速,俄罗斯的经济规模几乎扩张了六倍。‎ 中国经济如果继续保持发展态势,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就会超过美国。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都会保持巨大的发展势头,美国则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成熟而放慢前进的速度。‎ 到2050年,预计中国经济会比美国高出50%,印度经济可能紧随其后,并在几年后超越美国。日本和欧盟几个核心国家的经济则会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 ‎《金砖四国经济增长推动全球经济力量大转移》)‎ - 22 -‎ 材料四:‎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于2017年9月5日在厦门落下帷幕。过去十年,金砖国家的合作为维护一个包容、民主的全球秩序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平台。尽管金砖国家内部关系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但金砖合作机制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事实。‎ 有两个重要因素确保金砖合作机制的长期存在:一是建立一个超越“美元标准”的金融秩序;二是通过和更多南方国家建立合作,实现全球治理机构的民主化。‎ 在货币互换、本币结算等领域规划合作路线图等,是金砖国家为建立新的货币安排做出的努力。即使尚未形成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也是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完善和补充。‎ 未来十年,金砖国家仍将面临诸多挑战:五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巴西、俄罗斯、南非等依靠大宗商品出口的国家仍未摆脱经济衰退的阴影。因此,科技合作和价值链融合对于金砖国家实现合作共赢至关重要。‎ ‎(摘编自“国际在线”‎ ‎《巴西学者:金砖国家从容应对挑战》)‎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10年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南非是南部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它的加入进一步提升了金砖国家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B.根据2010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方案,“金砖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均有提升。‎ C.预计2050年中国经济会高出美国50%,印度经济紧随美国之后,日本和欧盟几个核心国家的经济则会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D.“金砖国家”‎ - 22 -‎ 走到一起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协调、携手合作是大势所趋,也成为新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新特点。‎ 解析:“印度经济紧随美国之后”错,是“印度经济可能紧随其后,并在几年后超越美国”。‎ 答案:C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初期,美国经济仍然是中国的两倍多,日本、欧盟经济已陷入停滞,巴西、印度、俄罗斯经济则获得了飞速发展。‎ B.根据材料二可知,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存在明显差异,而每个经济体2011年与2012年的经济增速则大体相同。‎ C.根据材料二可知,金砖五国的经济增速都高于发达经济体的增速,且这五个国家2011年的经济增速均比2012年的高。‎ D.未来十年,五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巴西、俄罗斯、南非等国仍未摆脱经济停滞的阴影,更需科技合作和价值链融合。‎ 解析:A项,欧盟经济没有陷入停滞,印度的经济增长也在提速。C项,南非2011年经济增速比2012年低。D项,不是“停滞”,是“衰退”。‎ 答案:B ‎9.请简要概括金砖五国对世界的贡献。(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世界的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而且未来会对经济增长有更大贡献。②“金砖国家”的发展使世界经济增长点多元化,推动了国际经济关系民主化。③“金砖国家”的合作为维护包容、民主的全球秩序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平台。④在货币方面即使尚未形成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也是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完善和补充。(意思对即可)‎ - 22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朱台符字拱正,眉州眉山人。父赋,举拔萃,历度支判官。台符少聪颖,十岁能属辞,尝作《黄山楼记》,士友称之。及长,善词赋。时太宗廷试贡士,多擢敏速者,台符与同辈课试,以尺晷成一赋。淳化三年,进士登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青州。召入直史馆,赐绯鱼,再迁秘书丞、知浚仪县。‎ 咸平元年,与杨砺、李若拙、梁颢同知贡举,俄以京府旧僚,擢太常博士,出为京西转运副使。时北边为梗,台符上言曰:“幽蓟之地,实维我疆,尚隔混同,所宜开拓。陛下自天受命,与物更始,继迁①授节,黎桓②加爵,咸命使者镇抚其邦。惟彼契丹,未加渥泽,非所以柔远能迩,昭王道之无偏也。臣愚以为宜于此时赦契丹罪,择文武才略习知边境辨说之士,为一介使,以嗣位服除,修好邻国,往告谕之。因与之尽捐前恶,复寻旧盟,利以货财,许以关市,如太祖故,使之怀恩畏威。则两国既和,无北顾之忧,可以专力西鄙,继迁自当革心而束手矣,是一举而两得也。”台符又自请往使,时论韪之。‎ 咸平二年春,旱,诏求直言。台符上疏,请重农积谷,任将选兵,慎择守令,考课黜陟,轻徭节用,均赋慎刑,责任大臣,与图治道。奏入,优诏褒答。景德初,郑文宝为陕西转运,或言其张皇生事,徙台符代之,仍赐金紫。‎ 台符俊爽好谋然颇以刻碎为举职与杨覃联事覃颇欲因仍旧贯台符则更革烦扰议事违戾交相掎奏以不协闻命御史视其状。九月,徙台符知郢州,覃知随州。三年,召还,会执政有不喜者,复出知洪州,卒于舟次,年四十二。‎ - 22 -‎ ‎(节选自《宋史》,有改动)‎ ‎[注] ①继迁:李继迁,党项人,其孙李元昊。②黎桓:越南前黎朝开国君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台符俊爽好谋然/颇以刻碎为举职/与杨覃联事/覃颇欲因仍旧贯/台符则更革烦扰/议事违戾/交相掎奏/以不协闻/命御史视其状 B.台符俊爽好谋/然颇以刻碎为举职/与杨覃联事/覃颇欲因仍旧贯/台符则更革烦扰/议事违戾/交相掎奏以不协/闻命御史视其状 C.台符俊爽好谋/然颇以刻碎为举职/与杨覃联事/覃颇欲因仍旧贯/台符则更革烦扰/议事违戾/交相掎奏/以不协闻/命御史视其状 D.台符俊爽好谋然/颇以刻碎为举职/与杨覃联事/覃颇欲因仍旧贯/台符则更革烦扰/议事违戾/交相掎奏以不协/闻命御史视其状 解析:“然”字表转折,在“然”字前面断开;“交相掎奏以不协闻”是说两人上奏时互相顶着劲,都听闻他们之间不配合,在“以”字前断开。‎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廷试,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其制始于唐。‎ B.尺晷,是一种小型仪器,其长度大约一尺。晷,古代按照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 C.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制规定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袭之。‎ D - 22 -‎ ‎.诏,又称诏书,是皇帝发给臣民的文书命令。优诏,是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解析:日影移动一尺为尺晷,形容时间很短。‎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台符天资聪慧,才华横溢。他自小就非常聪明,曾写《黄山楼记》被大家称赞;擅长写诗作赋,参加廷试时,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写成了一篇赋。‎ B.台符见识高远,有勇有谋。他针对北部边境的契丹问题,上疏陈述利弊,主张实行王道,捐弃前嫌,与之修好,并且请命作为使臣亲自前往。‎ C.台符敢于直言。建言中肯。咸平二年大旱,他上疏直言,从农业、军事、政务、徭役、赋税等多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得到皇帝褒扬并赐金紫。‎ D.台符擅长谋略,苛刻烦琐。他与杨覃共事,杨因循旧制,他力求变革却很是烦琐,两人政见不合,皇帝派人查看,最后把他们分别调离。‎ 解析:“并赐金紫”是“景德初,郑文宝……徙台符代之”后的事。‎ 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惟彼契丹,未加渥泽,非所以柔远能迩,昭王道之无偏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与之尽捐前恶,复寻旧盟,利以货财,许以关市,如太祖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只有那契丹,没有加以恩惠,这不是怀柔远方,优抚近地,表明王道没有偏差的做法啊。‎ ‎(2)借此和他们(指契丹)全部放下以前两国之间的嫌隙,重新缔结过去的盟约,给他们货物钱财的好处,允许他们在关口做买卖,像太祖过去的做法。‎ ‎【参考译文】‎ 朱台符字拱正,眉州眉山人。父亲名赋,科举考试出类拔萃,做过度支判官。台符自小聪明颖悟,十岁就能作文,曾经作《黄山楼记》,读书的朋友们都称赞这篇文章。等到成年,擅长作词、赋。当时太宗对贡士进行廷试,大多选拔才思敏捷快速成文的人,台符和同辈们一起考核测试,只用片刻时间就写成一篇赋。淳化三年,考中进士甲科,脱去布衣担任将作监丞,通判青州。奉召进入直史馆,皇帝赐给(他)绯衣与鱼符袋,又升任(他)为秘书丞,主持浚仪县(事宜)。‎ 咸平元年,与杨砺、李若拙、梁颢一同主持贡举考试,很快就凭借着是京府的旧官吏,升任太常博士,出京任京西转运副使。当时北部边境有祸患,台符上书皇帝说:“幽州、蓟州这些地方,实在是维系我国疆土完整的重要地方,现在却阻隔着,使我们国家不能统一,应该开发。陛下从上天接受使命,与万物共同开创新局面,李继迁被授以符节,黎桓被加封爵位,(陛下)都派遣使者安抚他们的国家。只有那契丹,没有加以恩惠,这不是怀柔远方,优抚近地,表明王道没有偏差的做法啊。我认为应该在这个时候赦免契丹的罪过,选择有文才武略、熟知边境情况且能言善辩的人,作为使官,把新皇即位、守丧期满、准备要与邻国修好的消息,去晓示他们。借此和他们(指契丹)‎ - 22 -‎ 全部放下以前两国之间的嫌隙,重新缔结过去的盟约,给他们货物钱财的好处,允许他们在关口做买卖,像太祖过去的做法,使他们心怀感恩,畏惧威严。那么两国就会和睦,(我们)没有北部边疆的忧患,可以专心致力于西部边陲,李继迁自然会改变心思没有办法了,这是一举两得的事啊。”台符又自己申请前往出使(契丹),当时人们评论他做得很对。‎ 咸平二年春天,大旱,皇帝下诏书寻求真话。台符向皇帝上疏,请求重视农业,囤积粮食,任用将领,挑选士兵,谨慎选择地方官员,通过考核确定官员的降免升迁,减轻徭役,节约用度,平均赋税,谨慎用刑,责令任用大臣,与他们谋划治国之道。奏章送到皇帝手中,皇帝(看后)下诏书回复夸奖他。景德初年,郑文宝做陕西转运使,有人说他做事慌张,总生事端,(皇上)派台符代替他,仍然赐给他金鱼袋及紫衣。‎ 台符英俊豪爽,擅长谋略,然而很是把苛刻烦琐当作尽职。(台符)同杨覃联合做事,杨覃很想因循过去的制度,台符却变更革新,很是烦琐,两人商议事情意见不一致,上奏时互相较着劲,以不和著称,皇帝派御史观察他们的情况。九月,(皇上)调任台符主持郢州,杨覃主持随州。三年,诏命(台符)回京,(台符)遇上不喜欢他的掌权的官员,又出京主持洪州,死在舟次,年龄四十二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眼儿媚 赵 佶①‎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②。‎ ‎[注] ①赵佶,即宋徽宗。靖康二年,金人攻陷汴京,他与钦宗被俘北上。②梅花,在此指《梅花落》的乐声。‎ - 22 -‎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上阕追忆北宋都城汴京(玉京)昔日的繁华景象,感叹万里山河如今都已成为陈迹。‎ B.“曾”字点明这一切繁华都已在历史舞台上落幕,如今词人已是亡国之君。‎ C.上阕后三句具体描绘了繁华之景,烘托出帝王生活的奢华和放纵无度。‎ D.下阕首句写昔日万花丛生的汴京城,如今已是人去城颓,一派萧条景象。‎ 解析:C项,“烘托”不对,是直接表现;“繁华之景”错,这三句写的是当年宫城之内的奢华生活。‎ 答案:C ‎15.词的下阕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下阙主要采用了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词人虚写了昔日万花丛生的汴京如今只剩断垣残壁、空寂无人的凄凉景象,表达了牵挂故土的情感;又实写了而今身处尘沙漫天的荒漠,梦醒后不忍心听《梅花落》乐声的惨状。如此虚实结合,生动地表达了词人的思国之愁和亡国之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 。‎ ‎(2)‎ - 22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__” 。‎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答案:(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___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____的故事出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 22 -‎ C.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解析:本题从词义范围、适用对象方面考查成语的辨析。①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声势浩大:是指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文段中动物的迁徙是一种群体性的运动,应该用“波澜壮阔”。②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文段中是指动物是为了环境而迁徙的,在这里应该选用与环境有关的“随遇而安”。③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全力以赴:指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这里是科学家研究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不是“政务”,应选用“全力以赴”。④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娓娓动听: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生动,使人爱听。文段中用来修饰故事,应选用“引人入胜”。‎ 答案:B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解析:本题从句式杂糅的角度设误。“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句式杂糅,可以改为“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排除A、D两项。“辨别”‎ - 22 -‎ 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侧重于在几个对象之间进行分类、选择。“辨析”指辨别、分析,侧重于分析。句子强调的是迁徙动物根据环境中的参照物找出前进的方向,宜用“辨别”。综合起来,B项符合修改要求。‎ 答案:B ‎19.在文中的括号内补写的语句,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及句式的选择。从上下文来看,上文是“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下文是“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A项和C项紧承上文“迁徙”,又与下文“它们”照应,表达更连贯,排除B项和D项。从句式来说,A项是被动句,C项是主动句,而方向感是与生俱来的,不是被动获得的,排除A项。‎ 答案:C ‎20.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表达得体要注意,这是书信,应该采用书面语,“教书”“‎ - 22 -‎ 快来了”都是口语化的语句,应将“教书”改为书面语“从教”,“快来了”改为书面语“将至”或“将临”。“光临”是指宾客到来,敬辞,只能用于他人,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前往”或“参加”。“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敬辞,只能用于他人,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先睹为快”指以先看到为快事,形容殷切盼望。不能叫恩师殷切盼望看到自己的书,用于此处不得体,应改为“指正”或“斧正”。‎ 答案:(示例)①“教书”改为“从教”;②“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③“惠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④“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⑤“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21.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明确要求所写文段的中心词——“拒绝”。其次,看看分为几部分。框架中列举了四种不同的反应,答题的时候要分别说明。要注意使用一些关联词串联句子,使其连贯、通顺。‎ 答案:(示例)面对拒绝,有人会说“算了”,然后结束这件事,另作打算;有人会说“好吧”,心中闷闷不乐,感觉被挫败;有人会问“凭什么”,随后不断怀疑、批判;有人会问“为什么”,接着分析原因,再作尝试。‎ 四、写作(60分)‎ - 22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获得丰收。“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并非直接生长在海水里,而是在海水经过的土地种植,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三大特性,因此可让荒地变为良田。‎ ‎“我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长得像扫把一样长,米粒长得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坐在水稻下面乘凉……”这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院士的梦。‎ 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本材料属于社会热点,该作文属于时评类作文。袁隆平院士毕生致力于水稻研究事业,事迹感人,他没有因之前取得的成绩止步,而是不断进取,又研制出“海水稻”,“海水稻”能使荒地变为良田,意义非凡。袁隆平院士的梦,是一个科学家的梦,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综合材料,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立意的角度:‎ ‎①科技推动人类进步,荒地变为良田。‎ ‎②获得巨大成功的袁隆平没有止步,继续探索,取得了新的成就。‎ ‎③袁隆平的梦和中国梦。‎ ‎④敢于有梦想,勇于实现梦想。‎ -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