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1.42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 页,共 12 页
崀山培英学校 2020 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刘沛成 审题:江节连 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只交答题卡,试题卷请自己保管好。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单从字面上说,“有嚼头”是形容某一种食物味道隽永,令人念念不忘。
我之所以把“有嚼头”作为编剧创作的标准之一,首先是因为不能接受一些人
把电视剧视为“方便面”“快餐”,也是有感于前些年“味同嚼蜡”的影视剧
隔三差五冒出来的现实。只有创作出“有嚼头”的文艺作品,才能入耳、入
情、入心,才能潜移默化地传递正面的道德取向和价值判断。一部电视剧最重
要的是故事、人物和语言,把这三方面做好了,作品自然就会“有嚼头”。
好的故事不是凭空得来,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好的作品都从博大精深
的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将特定文化内蕴融入故事。譬如《神医喜来乐》的中
医药文化,《玉碎》的玉文化,《小站风云》的稻耕文化,《闯天下》的杂技文化
等。同时,还要为剧本设计坚实的历史背景。有浑厚文化作叙事底蕴,有实实
在在的历史事件作剧情驱动,故事就能扎下根,人物展示命运的平台才坚实。
这样就不会“走事不走心,写史不写情”,或只有情节没有情怀,也避免了虽
然矛盾冲突不断,却终落得一地鸡毛的琐碎。
文学是人学。当年聆听曹禺先生讲《雷雨》,印象最深的是他对繁漪、周朴
园、周萍、四凤这几个人物的剖析。事件可以借鉴,桥段可以虚构,要写出人
物的独特鲜明,就必须靠积累。《潮起潮落》中李幼斌扮演的渔民鲁明宽,被国
民党抓壮丁上了军舰,后参加起义成为新中国海军一员,这是我采访了许多老
海军后才确立的艺术形象;我在天津生活 30年,十分熟悉天津人为人处世的
“温润”之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商人气质,以及到了节骨眼上敢于仗义
行事的秉性,于是,我把它融在了《玉碎》男主角赵如圭身上。再说《神医喜
来乐》,我听做中医的亲戚讲民国年间郎中的行医之道。同样的病,穷人来,无
钱可赚,索性行善积德,几服药下肚就好了;为富不仁的财主来,就让他慢慢
恢复,一瞧就是几个月,把银子赚得差不多了,再给他除根儿。乱世里郎中瞧
病有风险,老到的中医遇上有权有势的人物,如履薄冰,除了琢磨病,还必须
琢磨瞧病的人,免得一味药下得不对、一句话不合口味,惹祸上身甚至掉脑
袋。喜来乐这个人物就是在这样的积累中塑造成型的。
电视剧语言的容量特别大,最忌书面式造句、报告式辞藻。我有一个习
第 2 页,共 12 页
惯:剧本交给导演前的最后一稿中专门打磨语言。《我的故乡晋察冀》主人公耿
三七,原是保定府山货店小伙计,直到他参加抗日当了游击队司令,“赔本的
买卖不做,亏心的事儿不干”这句口头禅还一直挂在嘴边。我在拍摄前,走遍
河北、山西各地,不仅收集大量故事、人物原型,还认真搜集当地方言、俗
语,这样电视剧语言才丰富、厚实、有人气儿。
几十年创作生涯,我深感真正用心的创作就是拼积累、耗心血。但凡靠积
累琢磨出来的剧本,无论是故事、人物还是语言都会“有嚼头”。虽然同时需
要创作技巧的锤炼、艺术灵感的催化,但从根本来说就是一种“能量转换”,
一种对经验的艺术提炼。为了不落得江郎才尽,必须不停积累。“活到老,学
到老”这句老生常谈对于剧作者的确是六字箴言。
先贤造字的用意也是颇“有嚼头”的。嚼,口字边,释义之一是古代酒
器,有饮酒之意;释义之二是指进餐时要像有身份的人一样“细嚼慢咽”。与
吃相关的还有一个“吞”字。吞字上面像一个“夭”,提示人们“狼吞虎咽”
是要折损寿命的,“细嚼慢咽”才是养生长寿的正理。借用到写作来,也颇为
对位,急就章免不了草率谬误。从故事编织、人物塑造到语言打磨,即便有了
丰富积累,也还是要耐下心来“细嚼慢咽”,这才能打造出真正有筋骨、“有
嚼头”的好作品来。
(摘编自周振天《创作出“有嚼头”的电视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快餐”式电视剧不同,“有嚼头”的电视剧是耐人回味的。
B.“有嚼头”的电视剧能将特定的民族文化内蕴融入故事之中。
C.“有嚼头”的电视剧情节都是虚构的,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
D.“有嚼头”的电视剧语言很丰富、厚实、有人气儿,容量很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先抛出中心论点,再分层叙述,逐层深入,最后对文章加以总结
B.第二段中举《玉碎》等例,是为了证明要为剧本设计坚实的历史背景。
C.第三段举《神医喜来乐》人物形象塑造的例子,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
D.这篇文章的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引证法、喻证法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艺作品只有潜移默化地传递正面的道德取向和价值判断,才能给人留下深
刻印象。
B.电视剧《我的故乡晋察冀》的语言很“有嚼头”,这得益于作者下足了搜集
素材的功夫。
C.不停积累,“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作者总结了几十年的影视创作经验后
得出的真理。
D.要想创作出真正有筋骨和“有嚼头”的好作品,需要对作品的各个方面进行
耐心打磨。
第 3 页,共 12 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材料一:
记者:张教授,1月 26日,也就是大年初二晚上,您接到了中央疫情防控
指导组飞赴武汉的通知,您接受任务之前有没有思想准备?
张伯礼:知道当时武汉的疫情很重,也有思想准备,甚至自己想申请来。
记者:您可以说不来吗?
张伯礼:绝对不能说,不紧张不会叫你来,这是一个。第二个,领导叫你
来就是一份信任,这份信任是无价的,绝对不能推。
记者: 您是如何将中药运用到疫情防治中的?
张伯礼:刚开始中药推得很难,有人说中药没效,所以我说这次特别感谢
中央指导组,特别感谢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决策,支持中药,要不我们也不敢
那么大胆去做。当时我开出方子来,试着给湖北一个叫九州通的企业打电话,
我说现在有那么个事,能不能帮忙做点药。他说没问题,你说做多少我们都能
做,我们都全力配合。人家不问价钱,直到现在也没问。第一天 3000袋,第二
天就 10000 袋,我当时说的名不好听,“中药漫灌”,就是全都给。令人欣慰
的是,通过普遍服用中药,集中隔离的很多发热、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转,效
果不错。
记者:2月 15 日凌晨,您胆囊炎发作,听说中央指导组的领导一直往回赶
您,让您回天津去。您想回吗?
张伯礼:绝对不可能的。刚铺开打仗,怎么能撤离战线?
记者:在您手术后的第三天,您的儿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
行院长张磊带领天津市第十二批援汉医疗队也来到了武汉。他来看您了吗?
张伯礼:他说来,我说你打住,你来了不就问候问候吗?你又不能帮我治
疗,又不能减轻我的痛苦,你问候电话里问候就可以了,你有你的任务,绝对
不要来。
(节选自央视《面对面》专访)
材料二:
1968 年,张伯礼从天津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农村基层从事医疗
工作。在基层工作时,医疗队缺医少药的问题十分严重,农村落后的医疗环境
让他深觉惋惜。但当他看到中医用中草药也能治病救人,惊叹不已,从此对疗
效卓越的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甚至在农民废弃
的土房里建起了一间书房。冬严寒,夏酷暑,白天临床诊治,夜晚掌灯苦读。
第 4 页,共 12 页
坚持了 5年后,他参加了两年制天津市脱产西医学习中医班,之后以优异的成
绩考取了天津中医学院研究生。1982年,张伯礼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正式开
始了他的中医药研究生涯。
“贤以弘德、术以辅仁”是张伯礼从医起立下的座右铭,他也用自己几十
年的行医生涯向世人诠释着这句话的涵义。张伯礼处处为病人着想,年逾七旬
也坚持每周出门诊。有时从外地赶回来,他连饭都顾不上吃,在诊桌前一坐就
是几个小时。他认真倾听患者主诉,耐心解答患者问题,从不开大处方,不做
不必要的检查,而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以高超的医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
命。
张伯礼深知,一个人能救治的病患是有限的,振兴中医药也绝不是一个人
力所能及的事。只有后继有人,中医药事业才能得到延续,才能为更多的病人
消除病痛。因此,多年来,张伯礼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上也倾注了大量的心
血。他言传身教,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近 300名,培养的学生分布在世界
各地,很多都成为了国家名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摘自黄子桐《张伯礼:一生付中医 肝胆照乾坤》)
材料三:
在抗疫一线,72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
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多日的劳累,使他胆囊旧疾复发,
自己不得不成为一名病人。
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武汉保卫战”正是较劲的时
候,还有那么多病人等待救治,他希望能保守治疗。“您不能再拖了,必须手
术!”负责为他治疗的专家态度坚决。
2月 18日,张伯礼被推上手术台。手术之前,照例要征求家属意见,他
说:“不要告诉家人了,我自己签字吧!”毕竟这个时候在武汉病倒了,他怕
老伴儿担心,更怕影响军心,张伯礼特意提出不要将他手术的消息对外界公
布。麻醉过后,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的助理读疫情通报,并打电话询问
江夏方舱医院的情况,接听医护人员打来的求教电话。
手术后一两天,张伯礼就开始在病房里工作了。病床上加了一个小桌子,
左胳膊上扎着静脉针,右手不停地用笔在修改着东西。
“仗还在打,我不能躺下!”作为国家中医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深感
此行武汉责任重大。
3月 19日,张伯礼迎来了 72岁生日。同一天,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
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张伯礼说:“这是最好的生日礼
物。”此时,他已经在抗疫一线持续奋战了 53天。
(摘自张立平《不计个人得失,只为山河无恙——大医张伯礼》)
第 5 页,共 12 页
材料四:
从医院到企业、从学校到研究院所……作为一名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
表,今年是张伯礼履职的第十三个年头,为了走好“老代表”的履职路,他每
年都会认真“做功课”,走访、座谈、咨询的脚步从未停歇。代表履职不仅需
要“脑力”,还需要“脚力”。
13年来,张伯礼经常深入基层,脚踏一线,用脚步丈量出履职的前进之
路。一路走来,他广泛听取患者、医生、教师、制药企业和管理部门等方面的
意见和建议,获取了许多一线数据资料,在国民健康、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
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等方面提出议案和建议 60余项。
如今,《中医药法》已实施两年多,经过实地调研,张伯礼发现,现阶段,
由于中医药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了中医药服务的可
及性。“尤其是在《中医药法》贯彻落实过程中,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在中
医医疗机构建设方面,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他说。同时,有些部门
理解出现偏差,对待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左右摇摆。因此,今年两会期间,
张伯礼又领衔提出在全国组织开展《中医药法》执法检查的议案,以确保能真
正实现立法目的,抓紧抓好抓实《中医药法》的贯彻落实。
(摘自《当张伯礼走进两会现场,所有人为这位抗疫英雄鼓掌》)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张伯礼多次使用“绝对”一词,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处事果敢、勇
于担当的人,“不计个人得失,只为山河无恙”正是他的写照。
B.张伯礼并非天才,他出身农村,家境贫寒,曾在“农民废弃的土房里建起了
一间书房”,正是凭借这种刻苦精神,才一步步登上医学的顶峰。
C.张伯礼手术前自己签字,是为了不让老伴担心,也怕消息外漏而影响抗疫军
心,反映出他既有关爱家人的柔情,又有顾全大局的义胆。
D.张伯礼认为,个别地区对《中医药法》的贯彻落实不到位,在中医医疗机构
建设方面甚至出现倒退。
5.下列对材料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是访谈,张伯礼亲述参与抗疫工作的经历,读者可以更直接更真实地
理解张伯礼国之大医的情怀。
B.材料二以传记的形式侧重介绍了张伯礼的学医经历、从医事迹和育人成就,
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
C.材料三作为典型的消息,以倒叙的方式报道了张伯礼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感人
事例。
第 6 页,共 12 页
D.材料四以较为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人大代表张伯礼的履职之路,体现了通讯不
同于其他新闻形式的文学性特点。
6.根据材料概括张伯礼教授的主要贡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7~10题。
与瓦共舞
林延军
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
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
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
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
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
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
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
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
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
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
几块瓦片。
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
“除虫”。“除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
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 。
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 记忆中,父亲
“补瓦片”也自然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
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
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
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的白衬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
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
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
瓦,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
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
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
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
第 7 页,共 12 页
凡不过了。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用一根
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简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
放在小池塘里,以为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
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
可笑。
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
上了洋楼。在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
空荡荡的,像被遗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
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
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
没有当年魁梧了。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
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
沧桑,是衰老。
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
巍巍故宫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
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
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
煅烧而成的瓦。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
盖房,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
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
传递瓦片的情景。
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
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
(选自 2019年 3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7.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父
亲补瓦动作的娴熟。
B.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
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
C.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
庭的付出。
D.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
忆,也有对当今生活的感触。
第 8 页,共 12 页
8.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补瓦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运用比
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补瓦后屋顶的形态。
B.引用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诗句,增添了文化气息,有利于下文表达
作者对家乡瓦的感情。
C.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
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
D.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例的冬天”“风吹得更猛
了”等,烘托了父亲形象。
9.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6分)
10.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
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2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
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
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
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
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
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第 9 页,共 12 页
11.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
C.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D. 君子不齿.. 不齿:不与同列,看不起
1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选文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
标准。
B. 选文第二段作者批判当时社会上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以及耻于从师的不良
风气。
C. 作者把“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
的关键所在。
D. 作者认为当下缺少从师风尚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师职业道德不够,二是学生
不尊师。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题。
春江夕望
卢纶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
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
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
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注:《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上句诗人选取“芳草”这一意象,着一“遍”字,既状摩出春回大地、
第 10 页,共 12 页
生机勃勃的景况,又紧扣了题目。
B.首联下句的“莫思归”,写出了作者面对春景喜出望外的情感,“楚客”又
含有居住楚地的满意。
C.颔联中“经难人空老”一句高度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有对人生不
易而自己已衰老但一事无成的感叹。
D.颈联中的“远”字。既写出了兄弟在空间上相隔的遥远,也写出了因距离的
遥远而难叙兄弟情的哀伤。
16.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 李 白 的 《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别 》 中 表 现 诗 人 蔑 视 权 贵 的 句 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与思考
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
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代之。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网上流传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后,“双黄连口服液”一度遭哄抢直至
脱销。
其实,在 1 月 29 日早就已经公布:日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专门用于
治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或许,是因为
大部分我们并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于是我们的脑中只能充斥各种道听途说的观点。
而关于独立思考,有一个很重要的本质叫做逻辑,( )。我们的很多见识、理解
力,以及智慧,都是通过阅读_________的见解。
在大量的阅读里,我们可以和无数思想者对话,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碰撞之
中,才有了自我对事物的认知,也进而培养了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_________,在
遇到问题时,才会理性判断,不盲从,先去了解事情的_________,再去判断是否具
有价值,也可以通过文献搜索,而非_________。
这样,当我们再去面对“双黄连”类问题的时候,脑海里一定会先提问:有什
么东西可以证明? 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经得起推敲? 而不是:哪里可以购买双黄
连。
第 11 页,共 12 页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早在 1 月 29 日就已经公布:日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专门用于治疗和预
防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
B.世界卫生组织在 1 月 29 日早就已经公布: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用于治疗和预
防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
C.世界卫生组织早在 1 月 29 日就已经公布: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用于预防和治
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
D.早在 1 月 29 日就已经公布:日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专门用于预防和治
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所谓的逻辑,就是事物的规律,而总结一个规律无外乎经历和阅读。
B.事物的规律就是所谓的逻辑,而总结一个规律无外乎经历和阅读。
C.所谓的逻辑,就是事物的规律,且总结一个规律无外乎经历和阅读。
D.所谓的逻辑,就是事物的规律,而总结一个规律无外乎阅读和经历。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衍伸 从而 来踪去迹 道听途说
B.衍生 而后 来龙去脉 道听途说
C.衍伸 而后 来踪去迹 捕风捉影
D.衍生 从而 来龙去脉 捕风捉影
21.下面是某政务中心居民身份证申请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
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90字(4分)
第 12 页,共 12 页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
畅,不超过 60个字。(6分)
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见》,要求
加快发展青少年冰雪运动。指导意见要求,切实加强冰雪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青
少年冰雪运动场地建设和经费投入,做好冰雪进校园之前的一切资源统筹工作。
重点面向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遴选冰雪运动特色学校、试点县(区),设立校
园冰雪改革试验区。计划到 2020 年遴选 2000 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到 2025 年
特色学校达到 5000 所。各地要贯彻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冰雪运动
纳入体育课教学。
四、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流行“到延安去”“到抗日的前线去”“到敌人的后
方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青年流行“到边疆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年流行“到农村去”“到军营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青年流行“到大学去”“到夜校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青年流行“到特区去”“到国外去”。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青年流行“到北上广去”
……
每个时代的热血青年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
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相关信息;不少于 800字。
1
2020 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 C 2. B 3. A 4.B 5.C
6.①从医期间通过医术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将中药应用到疫情防控中,并取
得良好治疗效果;②培养了大批中医学人才,为振兴中医做出了贡献;③作为
人大代表,张伯礼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在国民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议案
和建议 60余项。(每答出一点给 2分)
7.B 8.C
9.①体现了父母对家庭和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的责任担当。②表达了作
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快乐也有辛酸。③“瓦”原来用作盖瓦房,现在用作
建猪舍,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每答出一点给 2分)
10.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
房,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发展。该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②构思巧妙。全文
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地方见过的
各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③意蕴丰富。瓦片象征着为我们遮风
挡雨的父母,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瓦片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生活的记
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活的乐趣。④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在叙
述中散发着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气息。(每答一点给 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1. A 12. C 13. D
14.(1)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年龄大小的区分,
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2)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是近乎
谄媚。
15.B
16.①思乡之情:首联说春天已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莫思
归",实际上诗人归正切。②悲愤和哀伤之情:中间四句写战乱中诗人的不幸
遭遇,如功业无成,有家难归,兄弟离散,故人日稀。③孤独寂寞之情:最后
两句诗人独立天南,望乡垂泪,形象鲜明感人。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句话错一字,得零分)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我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8. C 19. A 20. B
21.居民申请身份证,首先要准备好居民户口本等材料,然后到对应服务窗口领
号排队照相,之后录入指纹,并登记相关信息。(2分)如果不是初次申请办理身
份证,则需要缴费。(1分)领取回单后,等待 30天即可领证。(1分)
22. ①国家发布指导意见;②要求加快发展青少年冰雪运动;③做好资源统筹工
作;④遴选冰雪运动特色学校;⑤把冰雪运动纳入体育课教学。
23.作文(略)
相关文档
- 2018-2019学年辽宁省鞍山市高一下2021-06-0525页
-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一中202021-06-0523页
- 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2021-06-0512页
- 新疆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新疆分校20182021-06-0520页
-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二中学2019-22021-06-057页
-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2021-06-0527页
- 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校2019-20202021-06-0512页
- 【语文】江西省九江市濂溪一中20192021-06-0520页
- 2018-2019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2021-06-0524页
- 【语文】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一中202021-06-05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