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3.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题 1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基础勤梳理
名篇名句不离口
1.《孟子》中提到表示在赡养自己的长辈时也应关爱别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孩
子时也要关心别人的孩子的句子是: , 。
2.《孟子》中指出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的句
子是: , 。
3.《论语》中表示爱热爱学习不以向别人为耻的句子是: 。
4.《老子》中指福与祸相互依存的句子是: , 。
5.《老子》中比喻做事从头做起的句子是: , 。
【答案】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敏
而好学,不耻下问。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易错成语勤温习
1.张军广泛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细致分析,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
一称得上不易之论....的人事改革方案的初稿。(不易之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
论,此句把成语的意思解释为“不容易”,属语义内涵不明的望文生义。)
2.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是抓住一些明星的一点轶
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雄健活泼,此处用
于写作,对象错配。)
3.近日,一名 27 岁中国游客在位于美国犹他州的拱门国家公园游玩时,逞一时匹夫之...
勇.私自攀爬 60 英尺高的红砂岩结构拱石,不慎跌落造成重伤。(“匹夫之勇” 指
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此句没有“智谋”和“勇气”之分。)
4.2013 年 10 月底,天津、沈阳、福州等 18 个城市将加入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平
台,加上之前加入的 17 个城市,全国将共有 35 个城市的一卡通实现互联,但美中..
不足..的是其中不包括北京。(“美中不足”大体很好,但还有缺点,“美中不足”
应该是“美中”的“不足”,北京不属于“美中”。)
5.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当地时间 27 日上午在纽约市内召开记者会时依旧口不择言....,无视
历史和事实,声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不会妥协”。(“口不择言” 指情
急时说话不能正确用词表达或指说话不假思索随随便便,此句中没有“情急”,对
象错配。)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寂寞
经典素材:
寂寞中坚守你的高贵。三百多年前,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莱伊恩受命设计了英国温泽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市政府大厅。他运用工程力学的知识,依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
撑的大厅天花板。一年以后,市政府权威人工进行工程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
板太危险,要求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莱伊恩自信只要一根坚固的柱子足以保证大厅安全,
他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府官员,险些被送上法庭。莱伊恩非常苦恼,坚持自己原先的主张吧,
市政官员肯定会另找人修改设计;不坚持吧,又有悖自己为人的准则。矛盾了很长一段时间,
莱伊恩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在大厅里增加了四根柱子,不过这些柱子并不与天花板接触,
只不过是装装样子。
三百多年过去了,这个秘密始终没有被人发现。直到前两年,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
花板,才发现莱伊恩当年的“弄虚作假”。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地的建筑专家和游客云集,
当地政府对此也不加掩饰,在新世纪到来之际,特意将大厅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在
引导人们崇尚和相信科学。
时新素材:
王海明,北大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主任,自 2001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新伦理学》
一书,迅速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声名鹊起。
“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一种现象,王海明先生的处境还不仅于此,
在墙内不香也就罢了,简直是有人还要把他搞臭。似乎某人在墙外越香,在墙内的处境就越
遭,就越要夹着尾巴做人。我们权且把此类现象称之为“王海明现象”。
王先生是孤独的。在北大的哲学论坛上,他受到近乎变态的嘲弄;连续多年申请教授职
称的努力一再受挫。古往今来,先知先觉者都是孤独的。就因为是先知,就必然的难以被当
时的人们所普遍接受。王先生说自己是为伦理学而活的,他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来书写伦理
学这部大书的,他要使伦理学重新获得尊严。并且,他跟学生说过,他一辈子就写了一本书,
就为了写好这一本书。今天太缺乏也太需要这种具有“一辈子写好一本书”精神的人了。这
是何等可贵的精神啊!
清词丽句背一点
1.寂寞不是孤独,它是指没有喧闹,没有同伴,独自一人,或是形影相吊。这没有什
么不好,它是一种意境,一种享受。
2.寂寞来时,独守窗前,看幽花随风摇曳 ,望行人步履匆匆, 心儿早已越过了万水
千山,飞向梦中的家园。浓浓乡愁,缕缕思念,尽在不言中。孤独来时,撑一把花伞,漫步
于细雨黄昏。依稀的远山菁菁萋萋,透明的细雨点点滴滴,如诗似曲,轻抚心弦,采撷记忆,
任清纯的心灵诉说往日的旖旎。孤独来时,驻足夜晚街头,看星光璀璨,灯火明灭。父母的
慈爱,朋友的真诚,老师的鼓励和那浅唱低吟的旧日情愫充盈心域,顿觉是份难得的意境。
3.品味寂寞,感受寂寞。真正的寂寞,是最深沉的情感在心海中的喧嚣和骚动,是灵
魂的悸动和生活长期积淀的焦灼,这种孤独只有用心灵才能真正的体会,文字是不能传达的。
4.寂寞是一种心境:淡雅而不失魅力,沉着而蕴含哲理。因为孤独,心灵的尘埃会得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到彻底的洗涤和洁净;因为孤独,更铸造了性格的沉稳,感情的深沉;因为孤独,世俗的心
便远离尘埃。享受孤独,实际上就是在享受生命。
5.有人说品味寂寞是一种美的享受,我却说品味寂寞是一种心碎;有人还说寂寞的美
是真正的美,我却说寂寞的美让人落泪。
☞技能再提高
一、考点综述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
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
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
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
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
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中的含义应特别注意:
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
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
“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
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
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
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
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 “以身徇国” ,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
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
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
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
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
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应试技巧指南
1.多义实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古汉语以多义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一般来说,各义项之间都有一
定的联系。在备考过程中,一要掌握一个词最常见的几个义项,建立这个词的词义系统,全
面了解其意义,并把握好其意义的运用环境。二要因文定义,根据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来确
定其意义。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含义。对常见常用的多义
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
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
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联系。
2.古今异义词
从大范围看,古汉语中存在而现代汉语仍保留的词语都可以看做是古今同形词。其中既
包括单音节词,如“书”;也包括双音节词,如“成立”。这里重点谈双音节实词。在双音
节实词中,有古今词形相同、意思相同的,如“伶仃”“慷慨”“迤逦”,这部分实词少,
不是考试重点。高考考查实词的重点之一,是古今同形异义词。有的词形古今一样,但意义
或感情色彩等不同。如“走狗”,古义指奔走效劳的人,是中性词;今义指受人豢养而帮助
作恶的人,是贬义词。“成立”,古义指长大成人;今义指有所成就或建立组织、机构等。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语为主,有时两个单音节词语恰好在相邻的位置,看起来与现代汉语的某
个双音节词语相同,实际上,这些词语形同实异,按照句子结构,它们要拆成两个词。如“众
谓予一行为可以救国”(《指南录后序》),“行”“为”相邻,貌似现代汉语的“行为”,
其实,“行”是“出行”“行动”,“为”是“是”。再如“妻子”“地方”“可以”“因
为”“祖父”“不行”“突出”“前进”“不过”“十一”等,课本内外,比比皆是。
(1)古今词义差异有六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
化、感情色彩变化。
(2)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
格外留心。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与今天不同的,即现代是一个词,而古代是
两个词,须拆开翻译。
3.活用实词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
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②名词用作动词;③名词的使动用法;④名词的意
动用法;
(2)动词活用:①动词用作名词;②动词的使动用法;③④动词的为动用法;
(3)形容词活用:①形容词用作名词;②形容词用作动词;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4)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
事情的状况,或表示某个具有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
一”的意思。
4.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中,有的合成词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意却偏在其中一个
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这就是偏义复词。在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须根据
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词义,什么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解释。
5.通假字
通假字有两个特点:(1)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看不出相通了),(2)字
形相似。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根据通假特点考虑它是否
通假。
高考不仅考查 120 个常见实词,还考查许多陌生、疑难的实词的含义,以及常见实词的
不常用含义。为此,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断,且两者要紧密结合。推断有方法
技巧,掌握主要推断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应对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策
略。
☞基础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19 分)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大司徒禹第六子也。少有大志,不好文学,禹常非之。显
宗即位,初以为郎中。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永平中,理虖沱、石臼河,从都虑至羊肠仓,欲令通漕。太原吏人苦役,连年无成,转
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建初三年,拜.训谒者,使监领其事。训考量
隐括,知大功难立,具以上言。肃宗从之,遂罢其役,更.用驴辇,岁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
数千人。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
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
常以少制多。时迷吾子迷唐,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
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训曰:“不然。今张纡失信,众羌大
动。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城
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由是
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
使君所命。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羌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
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迷唐伯父号吾乃将其母及种人八百户,自塞外来降。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将兵镇武威,宪以训晓羌胡方略,上求俱行。训初厚于马氏,不
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吏人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羌俗父母死,耻悲
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
死,我曹亦俱死耳。”遂家家为训立祠,每有疾病,辄此请祷求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拜.训谒者 拜:授予官职
B.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 原:推究,考察
C.更.用驴辇 更:复,再
D.悉驱群胡妻子内.之 内:接纳
(2)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
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B.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
/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C.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
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D.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
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邓训少有远志,礼贤下士。邓训是东汉官员邓禹的六儿子,他年轻时有远大志向,
但他不喜欢文学,因此常常被父亲责怪;邓训喜欢施恩于人,士大夫大多归依他的
门下。
B.邓训心系百姓,治理有方。肃宗任命邓训为谒者,派他监理漕运,邓训知道这件事
难以成功,上报皇上,肃宗听从他的意见停止了漕运,因此保全和救活了服役的几
千人。
C.邓训恩施异族,深受爱戴。羌胡人生病时,邓训找来医生为其治病,羌胡之人非常
感动,前来归顺;邓训死后羌人以悼念父母的方式祭奠他并为之立祠。
D.邓训深明大义,以德立信。羌人迷吾的儿子迷唐为父报仇心切,欲胁迫小月氏胡人
一起攻打邓训,在这关键时刻,邓训力排众议,下令打开城门并敞开家门,放胡人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进城,派重兵保护。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5 分)
(2)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5 分)
【答案】
(1)C
(2)D
(3)C
(4)(1)现在趁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可能(或希望)会有用处。
(2)邓训当初和马氏交情深,不被窦氏族人亲近,等到窦宪被杀时,他因此没有遭受祸患。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
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
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
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
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本题 A 项,代入原文,
可判断出解释正确;B 项由课文《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可推知其解释
正确;C 项从文章内容看,上文是说开河伤民伤财,于是邓训向朝廷进谏,改变了运输
方法,因此“复,再”的意思代入原文不通顺,由此可判断出其错误;D 项由《鸿门宴》
中“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可推断出解释正确。
(2)
试题分析:本题可概括上下文推断出句子含义是,从此湟中的胡人都说“汉朝常想让我们相
互争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信誉来对待我们,开门收容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这才得以
与父母团聚”。大家都高兴地叩着头说:“我们只听邓使君的命令。”根据文意可正确
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
可以通过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
找对称句式等方法作为断句的依据来正确解答。本题可根据文意断句,也可根据找标志
性词语断句。如“言”“曰”可作为断句的标志,“由是”“我曹”“汉家”“妻子”
“父母”常用词汇,“邓使君”人名,“湟中”地名,“唯……”固定结构,依据这些
信息也可正确断句。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
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
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
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
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本题 C 项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原文是“羌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
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
由此可知选项所说“邓训死后羌人以悼念父母的方式祭奠他”是曲解文意。
(4)
试题分析:翻译时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1)“因”,趁着;“以”,用;“怀”,
安抚;“庶”,希望;(2)“厚于马氏”,状语后置句,应译为和马氏交情深;“为……
所”,表被动;“及宪诛”被动句;“离”,遭受。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
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
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
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
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
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因”“以”“庶”“怀”“离”的相关意项虽然现代汉语中
依然存在,但说法不同,应当替换;“训”是人名,当补出全名;“厚于马氏”状语后
置,“为诸窦所亲”“及宪诛”被动句,应按现代汉语习惯调整语序。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参考译文】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东汉官员大司徒邓禹第六子。邓训年轻时有远大志向,不
喜欢文学,邓禹常常责怪他。汉显宗即位,最初把他任命为郎中。邓训喜欢施恩于人,礼贤
下士,士大夫大多归依他的门下。
永平年间,朝廷下令疏理虖沱河和石臼河,从都虑直到羊肠仓,想使这两地之间通漕运。
太原的官吏百姓苦于劳役,连续多年没有完成,漕运所经过的三百八十九个险要的地方,前
后落水淹死的人不计其数。建初三年,肃宗任命邓训为谒者,派他监理此事。邓训经过考察
测算,知道这件事难以成功,把情况全部汇报给肃宗。肃宗听从他的意见,于是停下这一工
程,改用驴车运输,每年节省费用数以亿万计,保全和救活了服役的几千人。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杀烧当种羌迷吾等人,因此羌人各部落都非常愤怒,谋划想
报仇,朝廷很担心这件事。大臣们推荐邓训替代张纡为护羌校尉。此前小月氏胡人散居在塞
内,能作战的二三千骑兵,都骁勇健壮,每次和羌人交战,常常能够以少胜多。当时迷吾的
儿子迷唐,来到塞下,不敢攻打邓训,先想胁迫月氏胡人。邓训加以保护阻碍,使双方不能
交战。谋士们都认为羌人、胡人互相攻击,对汉朝有利,用夷人攻打夷人,不应该阻止他们
交战。邓训说:“不对。现在张纡不讲信誉,羌人各部落大举行动。推究胡人各部落不能满
意的原因,都是因为我们对他们的爱护和信誉不够。现在趁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
们,可能(或希望)会有用处。”于是下令打开城门以及他自己住处的园门,驱使所有的胡
人的妻子儿女进来,派重兵守卫。羌人抢劫没有收获,又不敢逼近胡人各部落,于是就退兵
离去。从此湟中的胡人都说“汉朝常想让我们相互争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信誉来对待我们,
开门收容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这才得以与父母团聚”。大家都高兴地叩着头说:“我们只
听邓使君的命令。”于是邓训收养了几百个勇敢的年轻人,把他们作为随从。
羌人、胡人的风俗以病死为羞耻,每当病重到了危急关头,就用刀自杀。邓训听说有病
重的人,就把他抓来绑好,不给他刀子,派医生用药治疗,治好的人很多,大人小孩没有不
感激高兴的。迷唐的伯父号吾就带着母亲和八百余户族人,从塞外来投降。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率兵镇守武威,窦宪认为邓训通晓对付羌胡人的方针策,上朝请
求派邓训与他同行。邓训当初和马氏交情很深,不被窦氏族人亲近,到窦宪被杀时,他因此
没有遭受祸患。
永元四年冬,邓训因病死于任上,时年五十三岁。官吏百姓和羌人、胡人爱戴他,早晚
来哭吊的每天有几千人。羌人习俗:父母去世,以悲哀哭泣为羞耻,都骑着马歌唱叫喊。等
听说邓训去世,没有人不大吼长号,有人用刀子割自己,又杀死自己的狗、马、牛、羊,说
“邓使君已死,我们也一起去死吧”。于是家家为邓训立祠位,每当有人生病,就在邓训祠
位前祈祷求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9 分)
诸葛亮论(苏轼)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
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
许、衮,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
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 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
外有响应者, 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义而得天下,有所不
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
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
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
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
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
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
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
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
失机。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
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
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却:后退
B.得逞.其奸 逞:实现
C.曹、刘之不敌. 敌:实力相当
D.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取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因.衰乘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且.夫杀一不义而得天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C.以.绝曹氏之手足 作《师说》以.贻之
D.乃.始治兵振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苏轼的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其独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第一段开宗明
义地指出孔明失败的原因是“仁义诈力杂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B.在第二段中,苏轼认为孔明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却是使用诈力,而且他认为孔明
和曹操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C.第三段是说孔明既不能全信义,就应该用智谋,而且提到只有汤、武才能用“大义”,
其他的人都不能用。
D.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
法和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5 分)
(2)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5 分)
【答案】
(1)D
(2)C
(3)C
(4)(1)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才勉强向曹操臣服,(他们)听说了孔明的品格,应该在千
里之外也有响应的人啊。
(2)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
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
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
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
僵死的概念。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
类活用等方面。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理
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应特别注意。本题中,A 项考查一词多义,可联系现代汉
语中“退却”一词来判断;B 项考查一词多义,可联系现代汉语中“得逞.”一词来判断;
C 项考查一词多义,可联系“势均力敌”一词来判断;D 项考查通假字,可联系课内语
句来判断。
(2)
试题分析:A.“乘着”;“经由”B.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C.连
词,表目的,“来”; D.副词,“才”;副词,“竟然”。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
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
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 18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
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①词性分析法,②位置分析法,③温故求新法,④语境判
定法,⑥标志识别法。本题中 A 项可用位置分析法判断,“因衰乘危”是并列结构,“因”
“乘”可以互文解释;B 项可用语境分析法, 结合上下文可判断出第一个“且”应表
顺承关系;C 项可用语境判断法,结合上下文可判断出第一个“以”表目的;可用语境
分析法,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可知第一个“乃”应是副词。
(3)
试题分析:C 原文的意思是说“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
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而不是说其他的人不能
用仁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
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
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
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
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本题把所给选项与文本中的对应内容仔细比对,就会发现 C 项错解文意。
(4)
试题分析:本题应以直译为主,翻译中注意下列字的落实:(1)“特”,只是;“以”,
因为;“威劫”,被威势胁迫;“臣”,臣服。(2)“全”,保全;“服”,让……
信服;“奋”,施展;“绝,”断绝;“手足”,手足之情。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先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
“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
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
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孔明”是人名,“不能”与现
代汉语意思同,应保留;“绝”“全”,用组词法翻译;“奋”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
应替换;“威劫”被动句,应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语序;“臣之”“闻孔明之风”省略
句,应补出省略内容。
【参考译文】
用仁义取得天下,用仁义守住天下的,是周朝。用欺诈的手段取得天下,用欺诈的手段
守住天下的,是秦朝。用秦取得天下的方法去夺取天下,用周守天下的方法去守卫天下的,
是汉朝。仁义欺诈的手段都使用来夺取天下,这是孔明失败的原因啊。
曹操乘东汉末年衰微的局势,用狡诈的手段实现了他的邪恶的目的,孔明以此为耻辱,
想在天下伸张正义。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威震四海,向东占据了许州、兖州,向南统治了荆
州、豫州,孔明用来依靠的且胜过别人的地方,只是那一点点的忠诚信义,还想用它来激励
天下的民心。天下那些品行端正能够慷慨赴死的有节操气概的人,本来不是发自内心地佩服
曹操,只是因为受威力胁迫才勉强向曹操称臣,(他们)听说了孔明的品格,就是远在千里
之外也有响应的,像这样,(孔明)即使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天下的人都可为他所用。何
况杀了一个无辜的人来得到天下,这样的事情不会去做,然后天下的忠臣义士才会乐意为他
效全力而死。刘表死的时候,先主刘备在荆州,孔明想偷袭杀掉刘表的孩子,先主刘备不忍
心。这以后刘璋以交好的态度迎接先主来到了蜀地,没过几个月,孔明就扼住他的咽喉,击
打他的背,夺取了他的土地。这种做法和曹操有什么区别呢!曹军和刘军军力不相当,天下
人都知道。就军队而言不如曹操的多,就土地而言不如曹操的广阔,就打仗而言不如曹操的
战斗力强,但是有一点可以胜过他,那就是忠诚信义。孔明放逐了刘璋,已经辜负了天下有
志之士的期望,这时才开始治理军队振奋士气,成为仁义之师,向东长驱直入,再想着让天
下人响应,大概也很难了。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立为君主,这个时候,完全可以使用计谋攻破曹营。为什么呢?
曹操临终的时候,召见曹丕、曹植并嘱咐他们,还以谭、尚的事情作为警告。可是曹丕和曹
植最终相互残杀到如此的地步。他们兄弟之间尚且成为仇人,更何况能够得到那些天下的英
雄的心呢?这时有了可乘之机,只不过需要拿出几十万钱,让那些大臣和兄弟内部都互相残
杀,然后派兵讨伐曹丕,这正是汉高祖刘邦灭掉项羽的办法。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
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他当然就屡战屡败了!所以敌人有
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这样的
人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这是仁人君子最担心的。
吕温认为孔明承袭桓公、灵公,不愿强迫百姓去怀念汉朝,并且想让他的思想让老百姓
都知道,并且说:“曹操要是对你们有利,我就去替他做事;要是害你们,我就杀了他。”
不知道蜀和魏之间,果真有那么大的过节吗?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过节,又一定不能去为魏国
办事,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唉,这是我作为一个书生所说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话,只能说说而没什么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 题。(28 分)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
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
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
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
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
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
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
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
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
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然其诗质.而实绮 质:质朴
B.自谓不甚愧.渊明 愧:惭愧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违背
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 悛:悔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置家罗浮之.下/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B.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C.每以.家贫/乃欲以.桑榆之末景
D.然其.诗质而实绮/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4)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子瞻是苏轼的字。古人除了名和字外,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
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字,而称其别号。
B.谪居指古代官吏被贬官降职到边远外地居住。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句中谪居与本文意思相同。
C.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句中“诸人”分别指曹植、刘祯、鲍
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他们中有两人是建安七子。
D.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
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5)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
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
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
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
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6)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
者亦一二焉。[
B.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
者/亦一二焉。
C.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
之者亦一二焉。
D.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
者/亦一二焉。
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3 分)
②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 分)
③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4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答案】
(1)B
(1)B
(2)A
(3)C
(5)C
(6)D
①现在我将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来(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
佩服陶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的一点长处的原因。(所以:表原因,1 分。师范:做动
词用,“学习”,1 分。大意 1 分。共 3 分。)③然而自从子瞻被贬谪(到黄州)住在
东坡之后,他的才学日益长进,充沛盛大如同河水正奔流而至。 (斥:斥退放逐,贬
谪;1 分。日:日益,一天天地;1 分。沛然:充沛盛大的样子,1 分。大意 1 分。共 4
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
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
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
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
语境来判断对错。B 项出自文中“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
明。”翻译为“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
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
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
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
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A 古: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即“鼓吹乐”,
在文中代指音乐;今:宣扬提倡,吹嘘。B 古今义同,指学问或理论精密深奥。C 古:
在文中指得意之作,感到满意的作品,用作名词;今:感到非常满意,用作形容词或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7
词。D 古:推辞世事,指隐居不仕;今:去世,谢世。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
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
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
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
语境来判断对错。B 项出自文中“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
明。”翻译为“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
前并不觉得很惭愧”,把你那你呢由此可以推断“得意”不可能是现代汉语“非常满意”
的意思,应该是“得意之作”的意思,是名词。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
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
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
相同的一项”,答题关键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A 相同,均为结构助词“的”。
B 介词,从;介词,对于。C 连词,因为;介词,在。D 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诘
问,难道。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
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
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
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
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
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
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 B 项中“则始于.东坡”,根据句意“那么从东坡
开始”,就可确定“于.”是“从”。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
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
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
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 A 项中“置家罗浮之.下”“之”结构助
词“的”代入“不见老人衰惫之.气”完全讲得通,即可以确定两者一致。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
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
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8
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
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
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
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
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
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
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D 项中“其.谁
肯信之”是疑问句,“其.”语气副词,难道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
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
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
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C 项“他们中有两人是建安七子”表述不恰当,
只有“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答案选择 C 项。
【考点定位】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这类题需要平时的识记与积累。建安七子,是东汉建安年间(196—220 年)
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
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
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C 项“他们中有两人是建安七子”表述不恰当,只有“刘桢”是
建安七子之一。
(5)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
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
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
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阅读第二部分,找到原句“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
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
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可以看出“性刚才拙”是渊明自评,选项
属于无中生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9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语段翻译为:“他的诗
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
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据此理
解断句,同时还可以根据文段中的虚词“者”判定句读。再抓句中相同句式“辙虽驰骤
从之”“辙继之者”细细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
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
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抓虚词“者”初步判定句读。
再抓句中相同句式“辙虽驰骤从之”“辙继之者”细细断开。断句更多情况要抓虚词看
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
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
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
“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
“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
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
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
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
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
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
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
“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0
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活用词往往是得分点,比
如题中的“集”作动词,编成集子;“师范”:做动词用,学习;“日”日益,一天天
地。
【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
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
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
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
的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
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
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
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
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
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
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
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
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
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
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
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
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
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
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
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
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
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
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能力捷进测
一、(2015 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7 题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世槙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1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
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
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
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
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
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孤耽内典,于三藏
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
纶数卷而已。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
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
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字辈皆为赋诗。去几,
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董诗云:“燕台奚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
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
酷爱古贴,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温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
子昂书《铁佛岙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揉如此。先生于古
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请碑传集》,有
删节)
4.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坐终日 晏:平静。
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
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
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皙次其.别号也 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吾其.还也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C.予辈皆为.赋诗 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为.武置酒设乐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2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
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
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
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研佛典,志愿清雅,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
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7.把原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译文:
(2)诸子酒酣耳熟,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译文:
(3)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译文:
【答案】
4.D
5.C
6.B
7.(1)(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了自己。(“誓
于神”句式、“以”各 1 分,句意 1 分)
(2)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题纷然并起,人人凭恃义气不肯服输。( “蜂”、“负气”
各 1 分,句意 1 分)
(3)我担心这三蠢会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惧”、“夫”、“忧”各 1
分,句意 1 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
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
义。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4.借助成语来推
断词义。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6.语境分析推断。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3
5.试题分析:A 项第一句为代词;第二句是语气词,译为“还是”。B 项第一句副词,就;
第二句表假设如果。C 项都为介词,译为“替、给”。D 项第一句所字结构;第二句被
动句。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虚词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平时要记忆经典的例句。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
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比如“以”,以后面是名词,以是介词,以后面是动词或句子,以是连词;三与固定短
语有关。
6.试题分析:B 项原文“又十年成进士。出知先之咸宁,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
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题干“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
的赏识”说法不准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这类题目往往会出现这些问题:
张冠李戴、时间地点错移、曲解词义等等。可以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子,并将选项
的意思与原文进行比较。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
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
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
7.试题分析:(1)句中的关键词:“誓于神”状语后置,“以”,译为“因为”。(2)
句的关键词是:“蜂”,名词活用,译为“象蜜蜂一样”。“负气”,韦应物《赠旧识》
诗:“少年游太学,负气蔑诸生”,译为“凭恃义气”。(3)句的关键词是:“惧”,
译为“担心”。“夫”可结合“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
记》,指示代词,译为“这”。“忧”结合“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译为“忧患”。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翻译的三个句子,需要注意的是实词的理解,考生必须把语句放在上下文
语境中进行理解,以提高正确率,还要注意语句通顺,考虑句式的特点,有的还要调整
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
【参考译文】
先生姓梁,名讳为熙,字为缉,皙次是他的别号。先生生于世族之家,年少就不喜欢学
那些纨绔之习,喜欢读古书,把声名利益看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特别喜欢陶渊明的诗歌,年
少的时候写诗句:“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族里长者感到很惊异。十三岁时考取秀才
第一名,文学才能与名声更加出众。
顺治三年参加乡试科举,又过十年成为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
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了自己。爱民如子,政绩高于三辅。在咸宁任职半年,升迁为云南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4
道监察御史。
这时,世祖章皇帝当时比较看重言官,政府官衙的官员都逞强好胜、趾高气扬,为声名
高下而致力于严酷凶悍。只有先生淡泊宁静,下班后就只焚香扫地,一整天平静地坐着,就
像退院僧。闲暇就与朋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等人出游丰台、草桥等胜地,有时
在浮屠、老子之宫相聚进食。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题纷然并起,人人凭恃义气不肯服输。
先生静坐,或者微笑不说一句话。偶而说一句话,则使人人空虚、不足而内心若有所失,感
觉自己言语繁冗。先生孤耽内典,对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没有不研究,对于《楞严》尤其了悟
初因证果宏大旨意。每次拜访他的居处,除了绳床药灶外,只有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在秦地巡视茶马,没占有一文钱。有人拿这事来说,则笑答:“我考虑的很深了。
做官而谋利,是替子孙谋划罢了。子孙平行不好而家里积蓄丰厚,三蠢将至,盗贼,博徒,
倡优。我担心这三蠢会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在京师,每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来表现志向,字辈皆为赋诗。
不久,因病辞官。淄川高侍郎念董诗说:“燕台奚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大概说的
就是实际情况吧。归田后,更加孤傲耿介,不结交权要,同一年王中丞在河南巡抚时很快送
来馈赠,他什么都没有接受。回信说:“生有癖性,酷爱古贴,就像前人斗玩龙团茶,饮廷
珪墨之意啊。听说宋仲温在松江府亭摹临写下《兰亭十三跋》,赵子昂在鹤沙报恩忏院写下
《铁佛岙钟铭》,倘若您真的要屈尊送礼,就拜托予以观瞻一下吧。”先生雅授如此。先生
在古文方面没有多的作品,只要有文章,必定符合先前圣贤的规矩法度,而在禅悦文字方面
更是出众。
先生生于明天启壬戌年,卒于康熙壬申,终年七十一岁。
二、(2014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 5-9 小
题。
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
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
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
“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
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驳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
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
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
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
傅致②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
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5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
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
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
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
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
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
B.将论.囚 论:讨论
C.持.府县短长 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决. 决:判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这类题的解题方法一般有三种:根据已掌握的实词知识直接判断; 其次是联系
学过的课文知识加以辨析;其三就是运用替代法,把提供的词义置放于句子中,然后根
据语境判断正误。B 项,“论”解释不正确,据上下句语境可知,应为“评判”。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口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伟即变前狱,至口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口以讽谏
A.①且 ②则 ③所 B.①以 ②于 ③因
C.①且 ②则 ③因 D.①以 ②于 ③所
【答案】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6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
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
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尧禅之以
位”为状语后置句,故在“以位”后断开;文言虚词“之”做宾语,同时,“天地享之
/百姓戴之”是对称句,故“之”后断开。本题标点如下: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
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 E 级。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它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
B.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C.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
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 项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由原文“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大意可知,
应是刘敞的意见与执政者不合,而皇帝采纳了刘敞的意见。所以选 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 分)
②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3 分)
(2)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3 分)
【答案】(1)①本来有大路可走,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这么走呢?②王
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平冤,才敢告发,原来富人陈氏是杀人凶手。
(2)①刘敞对契丹道路了如指掌;②刘敞不仅能认识驳这种怪兽,还能描述怪兽的声音和
模样,熟知古书。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7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刘敞,字原父,北宋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庆历进士,廷试第一。刘敞廷对时本
为第一,因编排官、翰林学士王尧臣(天圣五年丁卯科状元)系刘敞内兄,为避嫌疑,宋仁
宗将刘敞列为第二,刘敞先做了蔡州通判,又入职集贤苑,任尚书考功一职。
刘敞奉皇帝之命出使契丹,刘敞向来就通晓山道水路,但仍让契丹人带领着他前行,从
古北口到柳河,迂回曲折几乎有一千里路程,契丹人想要夸大道路险阻遥远。刘敞质问契丹
翻译官说:从松亭往柳河方向走,非常直接又不费力气,不需要多天就可以到达中京,为什
么要走老路?契丹翻译官回头看着刘敞既惊骇又羞愧地说:“确实这样。只是自与大宋通好
以来,设置驿站的路线就是这样,不敢变更。”顺州的山里面有怪异的野兽,长得像马却吃
老虎豹子,契丹人不能认识这种动物,就来问刘敞。刘敞回答:“这就是人们说的‘駁’”
给他们描述駁的声音外形,并背诵《山海经》《管子》的部分内容使契丹人了解这种动物,
契丹人更加的感叹佩服。刘敞出使契丹国回来,请求治理扬州。
扬州的雷塘,是汉代的雷陂。以前是农民的田地。汉之后官府征地蓄水但是没有拿别的
田地来偿还百姓,农田的主人都失去了产业。然而雷塘也决堤残损无法开展漕运,扬州官员
又把它们重新用作农田。刘敞打算根据唐朝原来的契据,偿还百姓全部资财。发运使规劝他
不要这样做,但是刘敞最终还是将田地给了农民。天长县有个穷人叫王甲的杀了人,已经被
备文定案,刘敞召见了他并发现了他的冤情,王甲害怕衙役,没有胆量澄清自己。刘敞就拿
处理农民曹杜诱的案子来示范给王甲看,曹杜诱无法获得公正的评判,却被罗织更多罪名。
曹杜诱将要被判刑,刘敞说:“这是冤案。”亲自查实审讯曹杜诱。王甲知道刘敞可以为自
己洗刷罪名,才敢说出真相。杀人的人却原来是有钱人家陈氏。百姓口口传颂,把刘敞视为
神仙。
刘敞因为与其他人意见向左,请求去管理永兴的军队,被任命为翰林侍读学士。世家大
族范伟非法谋取利益,假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挟持当地官员的弊端,多次违反法令。刘敞彻
底地惩办范伟的违法之事,范伟承认了自己所犯的罪行,但是没有等到判刑受处,刘敞被皇
帝召回朝廷,被任命为三班院,范伟立刻使以前定的罪案改变,甚至改掉了十之四五,最终
这案子交由御史来判决。
刘敞陪侍英宗讲习诵读,常常依据经典阐明事理,趁机用这些故事来讽谏。当时两宫正
好有小人说挑拨离间的话,谏官有时指责得过于直接了当,(效果不甚明显)。刘敞奉上《史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8
记》给英宗看,到了尧把天下禅让给舜那一节时,拱手对英宗说:“舜这个人身份非常卑贱,
尧把尊为禅让给他,天和地顺应尧,老百姓拥戴尧,没有用别的什么方法,只是尧有事父母
孝顺、对兄弟友爱的高尚品德,这种德像阳光一样照耀着天地之间罢了。”英宗站直身子脸
上露出感动的表情,知道刘敞是在用经义名理来暗示劝告他。皇太后听说这件事后,也非常
高兴。
刘敞积劳成疾头晕眼花,多次将病情上报皇帝(请辞)。病稍好一点的时候,又请求离
开朝廷到地方去做官,被任命为汝州长官。不久改任集贤院学士、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
刘敞去世,享年五十岁。
三、(2013•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杜慧度,交趾人也。本属京兆。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父瑗,字道言,仕州
府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腾遁之
当至,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瑗收众斩逊,州境获宁。除龙骧将军。遁之在州十余年,与
林邑累相攻伐。遁之将北还,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围州城。时遁之
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乃
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卢循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义熙六年,年八十四,卒。
慧度,瑗第五子也。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瑗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
宜旷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七年,除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诏书未
至,其年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于,禽循长史孙建之。循
虽败,余党犹有三千人,皆习练兵事。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慧度悉出
宗族私财,以充劝赏。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循众舰俱然,
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斩循及父嘏,并循二子,传首京邑。封慧度龙编县侯,食邑千户。
高祖践阼,进号辅国将军。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所杀过半,前后被抄略,悉得
还本。林邑乞降,输生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乃释之。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
琴,颇好《庄》、《老》。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为政纤密,有
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
五十。
(节选自《宋书·杜惠度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 遂:于是
B.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遏:禁绝
C.与林邑累.相攻伐 累:屡次
D.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 旷:空缺
【答案】B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9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9.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杜瑗,慧度父子军政才干的一组是( )
①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
②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③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于
④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
⑤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⑥禁断淫祀,崇修学校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筛选文中信息,是文言文测试的常春藤考题。做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一
定要在弄懂题干要求的前提下,仔细辨析各个选项。一般思路是将选项带入原文,逐一
排除。②说的是杜瑗杀了占据广州的卢循所派遣的使者,属于立场问题;③说的是滕逊
之;⑤说的是卢循战败被杀,以上三句均与表现杜瑗、杜慧度父子的军政才干无关。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瑗处事果决而有计谋。他担任太守时两次平顶骚乱,先是斩杀作乱的九真太守李
逊,境内得到安宁;继而与玄之击退来犯的胡达,使之退回林邑。
B.杜惠度为人谦逊而顾大局。杜瑗死,府州官吏推举慧度主持州府事,他未接受;而
当卢循来犯,虽然任命他的诏书未到达,他还是率众抗敌。
C.杜慧度一心向公而有谙熟战略。与卢循决战前,为激励将士他拿出家族全部财产作
为奖励;交战时他又巧用火攻烧毁敌方一应战舰,大获全胜。
D.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
而为政却细致绵密,有如治理家庭;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
【答案】D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0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译文:
(2)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译文:
【答案】
(1)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
(2)从此声威惠泽及于全境,邪恶偷盗之事不再发生,以至于城门夜不关闭,路不拾
遗。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文言文翻译试题实际上是属于对考生把握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乃至
古代文化常识掌握程度的综合理解考察,测试的是考生理解文言文的真功夫、硬功夫。
翻译文言文,一要抓住关键词,二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三要注意文意通顺。(1)译
出大意给 2 分;“造”“入城”“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2)句译出大意给
2 分;“威惠”、“奸盗”、“乃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杜慧度,交阯人。原籍本属京兆。曾祖父杜元,担任宁浦太守,于是移居交阯。父亲
杜瑗,字道言,官居州府,任日南、九德、交阯太守。起先,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武威
严,有权力,威震交阯地区,听说刺史滕逊之要来,分别派遣两个儿子截断水陆要道,不让
他上任。杜瑗聚集兵众,杀了李逊,交阯境内获得了安宁。授龙骧将军。滕逊之在交阯十多
年,与林邑多次相互攻伐。滕逊之即将北还京都,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真、九真三郡,
于是包围州城。这时滕避之离去已经很远,杜瑗与第三个儿子杜玄之尽力固守城池,多设权
谋计策,数次交战,大败敌军。范胡达逃回林邑。于是朝廷任杜瑗为龙骧将军、交阯刺史。
卢循占据广州,派遣使者来修好,杜瑗将使者杀了。义熙六年,杜瑗八十四岁逝世。
杜慧度是杜瑗的第五个儿子。起初任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任九真太守。杜瑗逝世,州
府的主管和辅佐官员认为交阯与敌境相邻,不宜旷废职务,共同推举杜慧度执掌州府事务,
他推辞不去任职。义熙七年,授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广武将军、交州刺史。任职诏书还
未送到,就在这年春天,卢循攻占了合浦,直向交州进军。杜慧度于是率领文武官员与军队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1
六千人抵抗卢循,交战时生擒卢循的长史孙建之。卢循虽然失败,但还有余党三千多人,都
习兵练武,熟习军事。 六月庚子,卢循清晨出兵到南津,命令三军攻进城才能吃饭。杜慧
度全数拿出宗族的私人财物,用来充当奖励犒赏的费用。杜慧度亲自登上大型战船指挥。当
两军相遇时,他施放火箭和雉尾火炬,步军在两岸夹射,卢循各船都燃烧起来,一下子就
溃散了,卢遁本人也中箭投水而死。杜慧度斩了卢遁和他的父亲卢嘏,并且斩杀了他的
两个儿子,传送首级到京都。朝廷封杜慧度为龙编县侯,食邑一千户。
高祖登基,杜慧度进号为辅国将军。这一年,他率领文武官兵一万人南下讨伐林邑,被
消灭的敌人超过半数,前后被抢掠的财物,都夺了回来。林邑乞求投降,送上牲畜、大象、
金银、古贝等,于是被释放。
杜慧度穿布衣,吃素菜,生活节俭,简单朴素,会弹琴,很喜爱《庄子》《老子》。禁
止不合礼制的祭祀,修建学校,每当灾荒年岁百姓饥饿。就用自己的俸禄来救济。处理政事
细致周密,就好像管理家庭一样,因此他恩威皆重,奸盗的事不再发生,甚至于城门在夜间
不必关闭,路不拾遣。少帝景平元年逝世,时年五十岁,
四、(2016 届天津静海一中高三上 12 月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每
小题 3 分,共 12 分)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
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
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
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
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
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
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
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
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
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之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
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
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宾客每不与.役 与:参加
B.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 望:责怪
C.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报:上告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2
D.芝性亮直,不矜.廉隅 矜:夸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于.鲁阳山遇贼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填然鼓之.
C.芝乃.驰檄济南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因.芝妻伯父董昭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 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司马芝避乱荆州,守母遇贼之事,表现了他非凡的品格,为下文写其为
官事迹起到有力的铺垫和烘托作用。
B.司马芝任菅长时,派遣郡主簿刘节的宾客王同等人服兵役,掾吏认为此事必不成,
虽然刘节百般阻挠,但最终王同等人还是服了兵役。
C.司马芝善于教导下属。他认为君王制定了法令却有人违犯,是君主的不足,官吏触
犯法令让君主知道了,就是官吏的灾祸。他的这一观点对下属很有启发。
D.司马芝为人耿直,从不两面三刀。和别人谈话时,只要不同意,就当面指出,回去
后也不会有微词。他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规律提炼题组)
(1)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之见称。(2 分)
(2)昭犹惮芝,不为通。(2 分)
(3)以上语句都包含文言句式,请分别指出以上两句的句式类型。(方法规律总结题)(2
分)
一是 ,二是 。
【答案】
(1)C
(2)D
(3)B
(4)B
(5)(1)与刘勋交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而司马芝却因为不徇私而被人们称道。(2)
董昭也害怕司马芝,没有替他传话。(3)一是被动句,二是省略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3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
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
的选项 C“上告”和“其书”显然不搭配,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
“以今释古”的例子,如此题“报”就用现在的意思“报告”解释,文言词语大部分对
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2)
试题分析:A 项介词,在/介词,表被动;B 项代词,他/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C 项副
词,于是/判断词,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是天津卷必考的题目,注意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命题的方
式一般为课本一个句子,文本一个句子,首先明确课本句子中额意义和用法,然后把它
带到文本的句子中去,看是否得当,解释的是否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如“以其乃华
山之阳名之也”中的“乃”是判断词“是”,把“是”代到“芝乃驰檄济南”不通顺,
可知二者的意义不同。
(3)
试题分析:①是说他孝敬母亲,不忍在危难时丢下;④是他为官正直的结果;⑥是说明他为
官清廉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信息筛选首先明确人物,然后明确性格,还要看有
没有“直接”等字样,最后运用排除法答题。此题的人物是“司马芝”性格是“正直”,
而①是说他孝敬母亲,不忍在危难时丢下;④是他为官正直的结果;⑥是说明他为官清
廉,排除这些可以得到答案。
(4)
试题分析:“最终王同等人还是服了兵役”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刘节服了兵役”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
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
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选项 B“最终王同等人还是服了兵役”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刘
节服了兵役”,选项人物错误。
(5)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4
试题分析:(1)评分要点:两个考查点,①“交关者”,交往、有关联的人;②“见”,
表被动。(每点一分) (2)评分要点:两个考查点,①“惮”,害怕;②“为”,介
词,替。(每点一分)(3)一是被动句,二是省略句。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
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
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
中的“交关者”“见”“惮”“为”等词语的落实,注意被动句和省略句的翻译。翻译
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郡温县人。年轻时是一个读书人,到荆州去躲避战乱,在鲁阳山
里遇到强盗。同行的人们都丢下年老体弱的人逃走了,只有司马芝一个人坐在那里守护老母
亲。强盗来来到后,用刀逼着司马芝。司马芝叩头说道:“我的母亲年纪很大了,她的养老
送终问题就拜托诸位了。”强盗们说:“这是个孝子啊!杀他是不义的。”司马芝于是能免
于被杀,用小车把母亲推走了。司马芝在南方住了十几年,亲自耕种,恪守礼义节操。
魏武帝曹操平定了荆州,任命司马芝作菅县人。当时天下政权刚刚建立,各地大多不遵
守法律。郡主簿刘节是旧日的大家族子弟,为人豪爽侠义,拥有一千多位宾客,外出就做盗
贼,回到官署里则扰乱吏治。不久,司马芝派遣刘节的门客王同等人去当兵。掾史据实禀告
说:“刘节家里从来就没有派人服过徭役,如果他们到时把人藏起来,您一定要为滞留误期
而负责的。”司马芝不答应,给刘节写了封信说:“您是这里的大家族,又是郡里的左右手,
而您的宾客经常不服劳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怀怨恨和不满,有些流言已经被上级听到。现在
征发王同等人去当兵,希望您能按时派遣他出发。”士兵们已经在郡里集结了,但刘节把王
同等人藏了起来,还乘机让郡督邮以征兵为借口去讹诈责问县里。县里的掾史没有办法,请
求让自己代替王同去当兵。司马芝就派人骑快马把一封信送到郡城济南,信上说细列举了刘
节的罪状。太守郝光历来敬重信任司马芝,当即下令让刘节代替王同去当兵,青州人称司马
芝“能让郡主簿去当兵”。后来司马芝升作广平县令。征虏将军刘勋,地位尊贵,受宠骄横。
他又是司马芝原来所在郡里的将军。刘勋宾客和子弟们在司马芝的管界内多次犯法。刘勋给
司马芝写信,不署上姓名,却在信中多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
法律处理。以后刘勋由于行为不轨被诛杀,与刘勋交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而司马芝却
因为不徇私而被人们称道。
黄初年间,司马芝被调入京城任河南尹。他抑制豪强,扶持贫弱,私下请托也行不通了。
正遇宫中太监想托司马芝办事,又不敢开口讲,就通过司马芝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董昭也
害怕司马芝,没有替他传话。
司马芝性情公平正直,不以廉洁方正自矜。他和宾客们谈话时,有不同意的,就当面指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5
出他们的错误,回来后也不会说什么不同的话。司马芝在任职期间死去,家里没有一点多余
的财产。自从魏国建立以来到现在,历任河南尹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五、(2016 届浙江嘉兴一中、杭州高中、效实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题目。(19 分)
相州昼锦堂记
[宋]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
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
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
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
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
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
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①不足为
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
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
何,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
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
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注释:①高牙大纛:高大的旗帜、气派的仪仗。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是一项是 ( )
A.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令:美,好
B.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 矜:注重,珍重
C.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被:及,遍及
D.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措:处置,安排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得志于.当时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B.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
D.而喜为.天下道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鲲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6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读书人没有跻身仕途,在“困厄闾里”之时,总是被世人轻视侮辱;而他们一旦做
了大官,高车驷马,衣锦还乡之时,世人就会惊骇、羡慕了。
B.大丞相魏国公不认为“高牙大纛”是荣耀的事,也不把“桓圭衮冕”看得多么高贵,
然而他追求“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希望能对后世产生有益的影响。
C.第三部分,既详写了昼锦堂的经过,也盛赞了大丞相魏国公的的卓著功业和卓越才
能,称颂魏国公是“社稷之臣”,他的功业是“邦家之光”,远不只是“闾里之荣”。
D.本文在写法上颇有特色,最突出的是文章高论宏载,雄驾今古。文章既不从昼锦堂
写也不从魏国公的为人和功德写起,而是把视野投向社会,对封建社会古今皆同的
社会观念进行概括和议论。
(4)把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4 分)
(2)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3 分)
(5)用“/”给下面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 分)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
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
——节选自《评陶
韩柳诗·苏轼》
【答案】
(1)B
(1)C
(2)C
(3)(1)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回到故乡。这在人情上认为是很荣耀的事情,古往今来
都是一样的。
(2)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
(5)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
/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错 1—2
处,扣 1 分;错 3—4 处,扣 2 分;错 5—6 处,扣 3 分,渊明子厚之间可断可不断。)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7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
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
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
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例如
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将词义“注重,珍重”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
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
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
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
相同的一项”,答题关键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C 都表原因;A“在”,
“对于”;B.“用来”,“因为”;D “跟,同”;“成为”。答案是 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虚词的时候可以借助两种方法,一是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是虚词前
后词语的词性。比如本题的 C 项中的“所以”有两个意思……的原因。用来……的。选
项中两句都是“所以……者” 的结构用法相同,都是“……的原因”。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考生将选项带入原文中,即可发现 C 项中“第
三部分,详写了昼锦堂的经过”错误。第三段主要是盛赞了大丞相魏国公的的卓著功业
和卓越才能,称颂魏国公是“社稷之臣”,他的功业是“邦家之光”,远不只是“闾里
之荣”。并没有详写昼锦堂的经过。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
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
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8
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阅读第三部分,然后进行比较,即可发现有无中生有的错误。
(4)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应先找出不需要翻译的内容照抄,比如“将相”“ 故乡”“今昔”,
再确定重点词,“仕宦”翻译成动词“做官”;“所荣”“所同”所字结构翻译为“……
的“;判断句式翻译处“是”。第二句中,确定重点词,“视”翻译成“看待”;“易
量”翻译成“轻易衡量”。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
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比如本题中可以照抄的是
“将相”“ 故乡”“今昔”等。
(5)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
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
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抓虚词“而”“者”“也”
初步判定句读。再抓句中的人名比如“渊明子厚”断句,最后依据文意细细断开。。断
句更多情况要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
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
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
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
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
“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
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
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
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9
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
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
“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
“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
各人位置要记牢。
【参考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
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以礼相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
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起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
边赞叹羡慕,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
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的壮盛,以前的人
们就将这些当作富贵之后回故乡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
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中了高高的科第,登上显要的位置。全国的士人们,听闻其传布
四方的德音,仰望其播及的风采,大概有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
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一时侥幸得志,出乎庸夫和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他
们惊慌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气派的仪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华
美的圭璧官服、公侯的礼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恩德遍及于百姓,功勋延及国
家,事迹镌刻在金石之上,传播在声乐和文章里,光耀后世,永世不朽,才是魏国公的心志。
读书人也是在这点上寄望魏国公啊。哪里只是为了荣耀于一时一乡呢?
魏国公在仁宗至和年间,曾以武康节度使身份治理相州,就在后园建造了“昼锦堂”。
后又刻诗于石碑上,赠送给相州的人们。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
夸耀自我的行为是可耻的。他不以昔日人们所夸耀的为荣,反而却以此为戒。从中可见魏国
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他能出为大将入为丞相,勤
劳地为朝廷办事,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对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议题,都能衣
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处理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谓是国家的重臣啊!
他有如此的丰功伟绩,因此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只
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大的志实
现而高兴,并且很高兴地同天下叙说,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相关文档
- 高考语文考点39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2021-06-0517页
-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山东省)学案2021-06-0577页
- 高考语文阅读题精练: 人类登天考验2021-06-052页
-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大二轮讲义2021-06-056页
- 2020_2021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2021-06-0547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2021-06-0513页
-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2021-06-054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11古代2021-06-0510页
- 2019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人有无奈的时2021-06-052页
- 2020高考语文浙江专用版大二轮讲义2021-06-0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