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9.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五)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
1. 周公要求成王到新都洛邑举行祭祀、即位大典,并告诫说:王啊,你开始用“礼”接见诸
侯,这些“礼”是非常有秩序而不紊乱的,如果人民不重视“礼”,那么他们就会轻慢你的
号令,使事情错乱。由此可见,周公制礼主要是为了
A. 巩固自己的地位 B. 捍卫周朝的统治秩序
C. 加强君主的专制 D. 改善君王与臣民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如果人民不重视‘礼’,那么他们就会轻慢你的号令,使事情错乱”可知
“礼”起到了稳固等级秩序的作用,所以周公制礼是为了捍卫周朝的统治秩序,而非维护自
己的地位,故选 B,排除 A;周朝时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 C;周公制礼是为了维护周王的
权威和捍卫统治秩序,而非改善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排除 D。故选 B。
2. 博士源于战国。秦始皇时有博士七十人,汉承秦制,诸子百家都有博士,其职务主要是掌
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公元前 136 年,武帝罢黜其他博士,专立五经博士,除个别情况
外,儒家经学以外的百家之学从此失去了官学中的合法地位。博士设置的这种变化( )
A. 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 B. 体现了中国重视文化的传统
C. 造成了儒家之外学说的消失 D. 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从百家博士的罢黜到儒家五经博士的设立,有助于儒
学独尊,形成儒学的正统地位,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这是官方思想地位的改变,不
能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官方文化政策的变化,不是重视文化
的传统;C 选项错误,其它学说失去官学地位,但并未都遭到禁绝。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3. 北宋沈括最早使用“石油”名称,他发现陕北人用它来烧烟制墨。沈括预言“此物后必大
行于世”,因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这反映出
A. 中国最早进行石油生产 B. 沈括预言出石油的主要用途
C. 劳动实践丰富古代科技 D. 陕北地区石油储量十分丰富
【答案】C
- 2 -
【解析】
【详解】根据“陕北人用它来烧烟制墨”可得出这与劳动实践有关,而沈括由此得出“石油
至多,生于地中无穷”,这反映出他从劳动实践中丰富了对石油的认识,故 C 正确;材料无
法得出中国最早,排除 A;在沈括之前石油已经用于“烧烟制墨”,排除 B;D 项不是主旨,
排除。
4. 根据当时政府的数据统计,明清耕地面积如下(单位:千顷)。但一些史学家认为,清朝
初期数据比较合理,但是 19 世纪的数据统计明显偏低。出现数据偏低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 高产作物引进后亩产量提高 B. 摊丁入亩下严重的土地兼并
C. 清朝人口数量增长一再翻番 D. 官僚机构庞大公田数量猛增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摊丁入亩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
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
税)的废除,也意味着政府不再限制土地兼并,因此根据材料中部分学者认为 19 世纪的土地
数据统计明显偏低主要是因为摊丁入亩下严重的土地兼并,B 正确;ACD 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 B。
5. 日俄战争后,中国的立宪运动开始风起云涌。立宪派与工商业关系密切,抵制美货运动、
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多为立宪派发动;文化领域的学堂、报刊、著译等新文化事业,
立宪派也比革命派影响大得多。这反映了当时( )
A.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 君主立宪理论在全国深入人心
C. 新文化运动已经揭开了序幕 D. 西方民主观念的影响日益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形式,
立宪派比革命派影响大,也反映出西方民主观念的影响日益扩大,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
误,立宪主张的是改良,与暴力革命不同;B 选项错误,立宪理论影响比革命大,但是也只是
在中国部分大中城市,不是全中国;C 选项错误,新文化事业不能等同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
- 3 -
动开始于 1915 年。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6. 1920 年 11 月,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帮助下,中国第一个工会组织——上海机器工会成立。
该工会刊物《机器工人》用通俗的形式向工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该工会的诞生
A. 有利于无产阶级团结斗争 B. 直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C. 标志工农革命联盟的形成 D. 顺应了国民革命的洪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工会刊物《机器工人》用通俗的形式向工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样有利于工人
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工人阶级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无产阶级团结斗争,
A 正确;中共 1921 年成立,排除 B;题干中未涉及农民,因此不能作为工农联盟形成的标志,
排除 C;国民革命时间是在 1924 年,排除 D。
7. 1937 年 8 月,云南提出修建滇缅公路计划,得到中央大力支持。1938 年 8 月,该公路提
前通车。1938 年 10 月,广州陷落,中国沿海港口尽失,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滇缅公路的修建
A. 因广州的失陷而价值降低 B. 以服务中国远征军为主要目的
C. 为抗战相持发挥重要作用 D. 是世界反法斯西同盟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在广州陷落中国沿海港口尽失的情况之下,滇缅公路就成为了中国与
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
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故 C
正确;其价值在提升,而不是降低,排除 A;服务中国远征军只是目的之一,排除 B;从材料
来看,在反法斯西同盟建立之前已经修建通车,故排除 D。
8. 如图这幅共和国早期宣传画,它所表达的积极意义是
- 4 -
A. 展现了工人阶级建设豪情 B. 忽视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
C. 推动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 巩固了工农两大阶级联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工人形象及“让大自然听从我们的摆布”和对工业进行布局的表现可
以分析出宣传画表达的是工人阶级的建设豪情,A 正确;BD 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
是工业建设,非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 排除。故选 A。
9. 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
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 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B.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C. 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 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对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自然人的规定,即哪
些人享有权利和义务。这是民权理论的思想渊源。故选 C。
10. 如图为大西洋奴隶贸易统计图。造成奴隶贸易不断増长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的持续开辟 B. 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
C. 新大陆的殖民开发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柱状图可以看出,从 16 世纪开始至 18 世纪,奴隶贸易而不断增加,尤其是 17 世
- 5 -
纪至 18 世纪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新大陆不断被开发,随着土著居民大量死亡,
新大陆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推动力奴隶贸易的发展,C 正确;新航路开辟后奴隶贸易并未大
幅度上升,因此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A;工业革命开始于 1765 年,而且首先在英国开始,
其劳动力需求主要是在英国范围,但是奴隶贸易中的奴隶主要是运往美洲,排除 B;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扩张是在工业革命后,但是这一扩张过程并不能直接推动奴隶贸易的发展,排除 D。
11. 1956 年以前,英国已基本撤出远东,但不打算放弃非洲。1956 年苏伊士运河事件中,美
国在联合国谴责侵略,并要求以色列停火,英法失去干涉借口,不得不撤军,这成为英国殖
民史的转折点。这一变化
A. 造成了英美盟友关系终结 B. 加剧了东西方的冷战对峙
C. 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 加快了英殖民帝国的瓦解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英法失去干涉借口,不得不撤军,这成为英国殖民史的转折点”可知,体
现了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力下降,即加快了英殖民帝国的瓦解,D 项正确;二战后英美盟友关
系没有终结,A 项错误;英国对殖民地控制力的下降与东西方的冷战对峙,B 项错误;材料体
现了英国殖民地帝国的瓦解,不能推动经济全球化,C 项错误。
12.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基因工程得到重大发展,对于人类发展史,该工程认为,目前已
进行的中国人所有相关基因检测,父系和母系都有来自非洲的基因,同时未发现任何一点与
北京人相同的基因。这个研究( )
A. 否定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B. 造成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矛盾
C. 佐证了人类“非洲起源说”
D. 大大加强了非洲人的民族自豪感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工程发现距离非洲遥远的中国“父系和母系都有
来自非洲的基因”,这佐证了人类的“非洲起源说”,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这与生
物进化论并不矛盾;B 选项错误,社会科学作为科学,也要借鉴自然科学的成就,两者不是矛
盾的;C 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人类的起源,这与现代非洲人的民族自豪感没有直接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 6 -
第Ⅱ卷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卫生事业作为一项公共行政事务,最早进入大众视野始于租界。租界有效的清
洁措施与卫生状况让瘟疫致死率大幅下降,以“清洁、消毒、检疫、隔离”四项为端的卫生
防疫举措逐渐为华人学习并广泛使用。“东亚病夫”的污名也大大刺激了民族自尊心。1902
年天津卫生总局的成立,拉开了中国地方政府施行卫生行政的起点。清末新政实施,巡警部
设立卫生司。真正使卫生行政事业深入人心的还是 1910 年底爆发的东北大鼠疫。在这场浩劫
中,清政府专门颁行了中国第一部全国性卫生防疫法规——《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还有相
配套的《火车防疫章程》《国际海港的检疫办法》等专门性行业规章,也有《检疫规则》《检
疫章程》等综合性防疫法规等。地方防疫局纷纷设立,地方卫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培育了大批专业的医学卫生人才。
——摘编自张昕冉《中国近代公共卫生观念的兴起》
材料二 20 世纪人口的增长是人为作用的结果,例如医疗救助和公共卫生政策的预防措
施。但是科学对这些成就自我庆祝掩盖了令人担心的、持续存在的问题。医学进步分布不均,
南非洲国家婴儿死亡率超出东亚国家三四倍。医疗进步昂贵,人均寿命提高使得医疗保健成
本更高,英国医疗保健服务 1951 年费用为 4 亿英镑,半个世纪后则高达 320 亿英镑。新的疾
病或旧疾病的新形式折磨着人类,污染、吸毒、放纵和富裕生活是健康的主要杀手,更为致
命的是病毒的迅速演化,可以击败使用过多而失去效用的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其他新疾病出
现在人造的生态上,例如潮湿的空调系统滋生军团菌肺炎。20 世纪干预环境带来许多滋生疾
病的新生态位:过度施肥的土壤,剥夺许多生命的土壤,造成污染的水域以及搅乱的大海深
处。
——摘编自【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公共卫生事业建立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 20 世纪世界卫生事业的成就与困境。
【答案】背景:西方医疗卫生的影响;民族自尊意识的推动;清末新政的探索;东北大鼠疫
下的实践。
特点:以“清洁、消毒、检疫、隔离”为中心;自下而上的不断探索;注重各种制度法规的
全面建设;政府卫生机构、民间卫生社团和医学建设相结合。
(2)成就:人口大幅增长;人均寿命增加;医疗救助和公共卫生政策日益丰富;个人医疗被
- 7 -
纳人国家福利制度之中。困境:医学发展不均衡,形成地区、贫富等差异;社会发展加剧医
疗负担;病毒的不断演化领先于医学;生态环境的破坏滋生新的病菌。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卫生事业作为一项公共行政事务,最早进入大众视野始于租
界。租界有效的清洁措施与卫生状况让瘟疫致死率大幅下降”可知,西方医疗卫生的影响;
根据材料“‘东亚病夫’的污名也大大刺激了民族自尊心”可知,民族自尊意识的推动;根
据材料“清末新政实施,巡警部设立卫生司”可知,清末新政的探索;根据材料“真正使卫
生行政事业深入人心的还是 1910 年底爆发的东北大鼠疫”并结合鼠疫防治中的措施可知,东
北大鼠疫下的实践。
特点:根据材料“以‘清洁、消毒、检疫、隔离’四项为端的卫生防疫举措逐渐为华人学习
并广泛使用”可知,以“清洁、消毒、检疫、隔离”为中心;根据材料“1902 年天津卫生总
局的成立,拉开了中国地方政府施行卫生行政的起点。清末新政实施,巡警部设立卫生司”
可知,自下而上的不断探索;根据材料“清政府专门颁行了中国第一部全国性卫生防疫法
规——《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也有《检疫规则》《检疫章程》等综合性防疫法规等”可
知,注重各种制度法规的全面建设;根据材料“地方防疫局纷纷设立,地方卫生社团如雨后
春笋般成长起来,培育了大批专业的医学卫生人才”可知,政府卫生机构、民间卫生社团和
医学建设相结合。
(2)成就:根据材料“20 世纪人口的增长是人为作用的结果,例如医疗救助和公共卫生政策
的预防措施”可知,人口大幅增长;根据材料“人均寿命提高使得医疗保健成本更高”可知,
人均寿命增加;根据材料“医疗救助和公共卫生政策的预防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医
疗救助和公共卫生政策日益丰富;根据材料“英国医疗保健服务 1951 年费用为 4 亿英镑,半
个世纪后则高达 320 亿英镑”可知,个人医疗被纳人国家福利制度之中。困境:根据材料“医
学进步分布不均,南非洲国家婴儿死亡率超出东亚国家三四倍”可知,医学发展不均衡,形
成地区、贫富等差异;根据材料“医疗进步昂贵,人均寿命提高使得医疗保健成本更高”可
知,社会发展加剧医疗负担;根据材料“更为致命的是病毒的迅速演化,可以击败使用过多
而失去效用的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可知,病毒的不断演化领先于医学;根据材料“20 世纪干
预环境带来许多滋生疾病的新生态位:过度施肥的土壤,剥夺许多生命的土壤,造成污染的
水域以及搅乱的大海深处”可知,生态环境的破坏滋生新的病菌。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乃是高举“以民为本”的旗帜;商鞅大
- 8 -
谈“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乃是高举“以国为本”的大旗。与《史
记》相比,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对商鞅及其变法的描述,做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更改。
譬如:
——摘编自谌旭彬《商鞅:中国历史长河中从未消失的恐怖幽灵》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可根据材料总结论点,再引用史实围
绕论点展开论述即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孟子主张“以民为本”,商鞅则主张“以国为本”。
而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中对商鞅变法的描述则略有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儒家“民本”
思想对史学的影响。结合儒家思想内容和地位的演变对《史记》和《资治通鉴》中的这种差
异进行论述即可。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8 年 6 月光绪帝颁发《明定国是诏》,这份改革总纲领涉及的具体事情只有一件: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梁启超受托起草大学堂章程。总纲强调京师
大学堂不仅为全国新教育表率,而且将统辖各省所有新式学堂。参照西方各国经验,总纲还
规定大学堂必须格外重视师范教育;开设编译局,编写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教材,教材分
中学及西学;创设藏书楼,广集中西要籍;创立仪器院,以为实力考求之助。地方官李盛铎
上折,提出五项重要建议,总理衙门提出创办四原则。日本驻华公使也提出许多有启发意义
的观点。对于章程也有一些不同意见上奏,章程后来进行了修改。戊戌政变后,这项改革得
- 9 -
以保留,1902 年,第一批学生入学就读。
——摘编自马勇《京师大学堂是如何创建的现代中国的起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京师大学堂章程的创办构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师大学堂创办成功的原因。
【答案】(1)京师大学堂为全国新教育的表率和统帅;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为全国新式教育培
养人才:开设编译局.藏书楼.仪器院等相应教学机构:中学和西学并重。
(2)从中:央到地方长期的重视与推动;方案明确并不断完善;戊戌政变中慈禧保留了该项
改革。
【解析】
【详解】(1)构想:根据材料“总纲强调京师大学堂不仅为全国新教育表率,而且将统辖各
省所有新式学堂”可知,京师大学堂为全国新教育的表率和统帅;根据材料“总纲还规定大
学堂必须格外重视师范教育”可知,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为全国新式教育培养人才;根据材
料“开设编译局,编写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教材,教材分中学及西学;创设藏书楼,广集
中西要籍;创立仪器院”可知,开设编译局、藏书楼、仪器院等相应教学机构;根据材料“教
材分中学及西学”可知,中学和西学并重。
(2)原因:根据材料“地方官李盛铎上折,提出五项重要建议,总理衙门提出创办四原则”
可知,从中央到地方长期的重视与推动;根据材料“对于章程也有一些不同意见上奏,章程
后来进行了修改”可知,方案明确并不断完善;根据材料“戊戌政变后,这项改革得以保留”
可知,戊戌政变中慈禧保留了该项改革。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照理说中国的情势现在应该大大的改善了,因为有战友加入它的对日抗战了,美
国,英国,荷兰,但其实则不然,因为在 1942 年的头几个月我们经常是日本的手下败将。1942
年的那几个漫长挫败的月份里终于出现光辉的一页,中国人在长沙所写下的光辉的一页。日
军过去曾两次想占领它,但是两次都被击退。
1941 年的圣诞节前夕,日军从岳阳以三个纵队开始南下前往长沙,中国军队在三个地点
做象征性的抵抗,可是他们并没有向长沙撤退而是向东撤退到侧翼的山区。到了元旦前夜,
日军已包围了长沙,虽然遭到激烈的反抗,他们仍认为长沙会在几个小时内沦陷。他们不知
道自己已经走进了陷阱,原先撤退到山区的中国军队蜂拥而下,将日军的补给线切成碎片,
攻击长沙的日本军队很快弹尽粮绝开始撤退,中国军队立刻发动反攻,受到追击的日军纵队
- 10 -
被迫逃亡。第三次长沙会战是中国人民的大胜利,他们不肯投降,他们决心为自由,为土地
而战,他们是打不败的人民。
——摘编自美国官方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之中国战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背景及胜利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意义。
【答案】(1)会战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法西斯轴心国集团节节胜
利,咄咄逼人;日军为了配合其他战场并改变中国态势,进攻长沙。胜利原因:两次长沙会
战胜利维持了相持态势并增强了抗战信心;日军掉入中国军队陷阱,弹尽粮绝;中国军队筹划
得当,有战术,重配合。
(2)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抗战的相持贏得战略主动;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
信念;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
【详解】(1)会战背景:根据材料“照理说中国的情势现在应该大大的改善了,因为有战友
加入它的对日抗战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根据
材料“在 1942 年的头几个月我们经常是日本的手下败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轴心
国集团节节胜利,咄咄逼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军为了配合其他战场并改变中国态势,
进攻长沙。胜利原因:根据材料“日军过去曾两次想占领它,但是两次都被击退”可知,两
次长沙会战胜利维持了相持态势并增强了抗战信心;根据材料“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走进了
陷阱,原先撤退到山区的中国军队蜂拥而下,将日军的补给线切成碎片”可知,日军掉入中
国军队陷阱,弹尽粮绝;根据材料“中国军队在三个地点做象征性的抵抗,可是他们并没有向
长沙撤退而是向东撤退到侧翼的山区”“ 攻击长沙的日本军队很快弹尽粮绝开始撤退,中国
军队立刻发动反攻,受到追击的日军纵队被迫逃亡”可知,中国军队筹划得当,有战术,重
配合。
(2)意义:根据材料“中国军队立刻发动反攻,受到追击的日军纵队被迫逃亡”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从抗战的进程来看,第三次长沙会战为抗战的相持贏得
战略主动;根据材料“中国军队立刻发动反攻,受到追击的日军纵队被迫逃亡”可知,大大
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长沙会战中打败日军,增强了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信心;从国际地位来看,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员,中国的胜利提高了
中国的国际地位。
- 11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渐趋衰落,边防力量虚弱,于是吐蕃乘隙攻略河西诸州,河
西人民惨遭吐蕃的蹂躏。沙州(今敦煌)首领张议潮,暗中结交豪俊,密谋归唐。848 年,张
议潮见时机成熟,遂发动起义,驱逐了吐蕃守将,光复了沙州,即派遣使者,赴京师告捷。
接着,张议潮又“缮甲兵,耕且战”,先后收复了瓜州等十州。复派人入朝告捷,并献瓜、
沙等十一州图籍。
861 年,克复陷于吐蕃的最后一州凉州,并表奏朝廷。从此河西走廊又杨通无阻,对于加
强西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此后,张议潮继续推行耕战政
策,大力加强守备,保卫胜利成果。河西地区是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有的务农,有的放牧,
还有的经商。张议潮着手恢复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发展灌溉。他还大力传播汉族的先
进文化,对各民族“训以华风”。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议潮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议潮多次表奏朝廷的原因。
【答案】(1)收复西北失地,维护祖国统一;重新加强了西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对中外经
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发展了河西地区的经济,百姓安居乐业;传播中华文化,维护民
族团结。
(2)表明忠于朝廷,凸显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精神;取得中央的支持,有利于当地的讲战、
管理和建设。
【解析】
【详解】(1)根据“光复了沙州……先后收复了瓜州等十州”得出收复西北失地,维护祖国
统一;根据“从此河西走廊又杨通无阻,对于加强西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
流起了积极作用”得出重新加强了西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
用;根据“有的务农,有的放牧,还有的经商。张议潮着手恢复农业生产”得出发展了河西
地区的经济,百姓安居乐业;根据“他还大力传播汉族的先进文化,对各民族“训以华风”。”
得出传播中华文化,维护民族团结。
(2)根据材料信息可从表明忠于朝廷,凸显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精神;取得中央的支持,有
利于当地的讲战、管理和建设等方面概括。
- 12 -
- 13 -
相关文档
- 2018-2019学年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2021-06-0518页
-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2021-06-0529页
- 【语文】湖南省邵阳市洞口第四中学2021-06-0517页
- 【语文】湖南省长沙市长沙九中20192021-06-0514页
- 2019-2020学年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2021-06-0519页
- 湖南省2020届高三考前演练(三)理综生2021-06-0514页
-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2020届高三上学2021-06-0526页
- 2018-2019学年湖南省怀化市第三中2021-06-0515页
- 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2021-06-0513页
- 【语文】湖南省衡阳市一中2019-2022021-06-0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