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乐山市高中 2022 届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是一部能够超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原典著作。其中的“礼”是基本人伦精
神的外化,是外在形式和内里精神的统一。“礼”是按照道德理性要求制定的典章制度、行
为规范的总称。礼与道德互为表里,是道德理性的具象,旨在构建理性的人伦秩序。秩序的
需要无处不在,故礼亦如此。
首先,礼的适用主体具有广泛性。《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战!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
得而食诸?”这道出了“礼”的宏观意义的微观透视。中国传统上家国一体,要达到和睦有
序,需要社会主体共同遵守既定准则,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就能
实现群体的社会秩序。其次,礼具有适用地城的广泛性。在孔子看来,治理天下,只要有礼
就可以。有了共生的文化信仰和符号,治理国家就只是形而下的器。作为一种共同的内在文
化性质,礼是文化在人行为上的表现样态,这种表现样态是一种伦理力量的使然,是伦理必
然性的结果。
“礼”作为社会制度规范,在社会情势变化过程中也会有所损益。《论语·八佾》子曰:
“周监于二代,郁都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孔子对待“礼”之变化性的态度,肯定礼是
具有时代变化性的观点。其次,礼的本质保持不变。在孔子看来,因为礼的本质不变,所以
在朝代的更迭中虽有所损益而仍能延续。
礼的本质是规范,规范需要程序作为载体,程序的存在也是对一种既定社会秩序的肯定
和再现。在价值序列中,孔子重视规范下所蕴含的情感和德行,就礼本身而言,他更强调程
序在价值序列中的首要地位。程序是礼的表现形式。如果“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那么程序
就是礼的外部表现。尊“礼”的方式就是用程序来约束自己,从而达到外部行为与内在道德
修养统一的完美境地。
《论语·乡党》集中描述孔子在不同场合中的行为举止以及言辞教诲。对于高位者不卑,
对于低位者不亢,对于君王和朝廷表现出极高的尊敬和等级礼仪。孔子上朝时,以自己的行
为为表率,不张扬、不怯场、不失态。“礼”是君子的人格追求,知礼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
件。君子对于事业,以合宜为原则,依礼仪实行。
李泽厚认为,“礼”一般评作“礼制”,因它主要指那整套非成文的制度规范。也有不
少学者认定,“礼”是中华软法,并称为“礼法”。这套制度规范的价值目标在于符合“礼”
的行为要求,以达到正确处理人人关系,实现社会和谐。《论语·学而》子曰:“礼之用,和
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即礼的作用,以做事恰当为尺度。人人行为举止分
寸有度,社会就能和谐有序。如果人人不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家庭无法实现和睦,社会也
会失礼失范。
(摘编自原新利《<论语》中“礼”的精神内涵和规范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与道德关系密切,二者互为表里,礼是道德理性的具象,其前提只是为了构建理性的人
伦秩序。
B. 因为社会秩序的需要无处不在,所以礼的需要也无处不在。就此而言,礼具有适用主体和
适用地域的广泛性。
C. 礼具有时代变化性的特点,在朝代的更迭中,礼会随着社会情势的变化而改变其本质。
D. 礼的本质是规范,规范需要程序作为载体,因而尊“礼”的方式就是用规范来约束自己。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始终围绕着“《论语》是一部能够超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原典著作”这一中心论
点展开论述。
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引述了不少记录在《论语》中的孔子的原话,是为了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C. 文章分别从礼的适用主体的广泛性和礼的适用地域的广泛性两方面论述了礼的需要无处
不在。
D. 选文阐述了《论语》中“礼”所具有的规范特征,说理性和逻辑性较强,语言较为通俗易
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的礼是基本人伦精神的外化,是个人道德精神、内心情感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B. 在孔子看来,只要礼规范的本质不变,可以预见,即便经过十世、百世,其礼仪制度仍是
延续古礼而有所损益而已。
C. 孔子认为,只要有礼,天下就一定能治理好。拥有了礼这个形而上的道,治理国家就只是
形而下的器。
D. 无论是“礼制”还是“礼法”,都需要人们尊“礼”,用程序来约束自己,否则,家庭不
和睦,社会也不会和谐。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
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
细致、准确。
A 项,“只是为了构建理性的人伦秩序”以偏概全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旨在构建理性的人
伦秩序”并没有说“只是为了”。
C 项,“改变其本质”理解错误。原文说“礼的本质保持不变。在孔子看来,因为礼的本质不
变,所以在朝代的更迭中虽有所损益而仍能延续”。
D 项,“用规范来约束自己”偷换概念,原文说“尊‘礼’的方式就是用程序来约束自己”,
而原文中说“规范需要程序作为载体”。可见,“程序”和“规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项,“文章始终围绕着‘《论语》是一部能够超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原典著作’这一中
心论点展开论述”,对中心论点判断错误。“《论语》”并不是文章的核心,通观全文,文
章不是在强调《论语》的经典,而在再讲“礼”,文章时时处处都在说“礼”的问题,文章
围绕着《论语》中“礼”的精神内涵和规范意义而展开的。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
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C 项,“只要有礼,天下就一定能治理好”说法绝对。原文说“在孔子看来,治理天下,只要
有礼就可以”,反过来说,只要有礼就可以治理天下,但是并不是说有了礼就能把天下治理
好,有拔高之嫌。
故选 C。
【点睛】做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试题,要掌握大体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1.先通读原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用铅笔标记重要符号的信息。这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
在阅读中,通过把握文章的关键处,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价值趋向。一般来说,论述类文
章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
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整体阅读时快速抓住
这些语句,对于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具有全
局性的定向作用。
2.审析题干,吃透选项。有了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不难迅速找准区域。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
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
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按照要求吃透各选项的含意,根据上下文的意脉,
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解答试题。但是有的选项涉及的信息不止一处,考生
常常择其一点而丢掉其他。这就要求考生在实际阅读中要培养自己的“多点意识”,力求找
准找全对应点,也就是答题的区间。
3.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
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考生忽
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阅读题解
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亦即筛选,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
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在辨析过程中,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把题中每一选项的表述与
文中相关内容仔细比较,看有无变化。从句式、陈述对象、句意侧重点、范围大小、程度轻
重等方面辨析异同,认清命题者设题常用的干扰方法,避免误入陷阱。其中,有的变化可能
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并无改变;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
全等,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选项在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这就需要仔
细辨别其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分析。
5.阅读题的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
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
顺。
牢记:①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的语言形式。②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
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考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
导考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③弃含蓄为直接,弃分说为概括。④多从原
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6.要认真分析题干中的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如“意义”“解释”“作用”“原因”“证
据”“主要的”“根本的”“属于”“不属于”等。特别注意文中某些虚词,如“可能、大
概、也许、将会”等,甄别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基因编辑,就是把基因错误的地方找出来,修改正确。我们首先要开发一套工具,
把出现突变的位置找出来。然后我们再开发一个工具,把错误的碱基剪神,再把正确的碱基
补上,这个错误的基因就能被修正。
2019 年 9 月 11 日,中国研究团队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题
目为《利用 CRISPR 基因编辑的成体造血干细胞在患有艾激病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
的长期重建》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团队利用 CRISPR 编辑 CCR5 的 HSPCs 干细胞移植,来治疗
一位罹患艾滋病和急性淋巴白血病的男性患者。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型的非病毒转染方式高
效率地编辑 CCR5 基因,编辑的干细胞能够分化成多种谱系细胞,并且还保留 CCR5 编辑效果,
维持了长达 19 个月的时间。本次干细胞的移植治疗使病人的急性淋巴白血病得到了形态上的
完全缓解,而且没有出现明显副作用。
作为如今最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 技术被广泛用于编辑嘴乳动物细胞的基因组,
具有非常巨大的临床应用潜能,目前该疗法还处在临床试验阶段。
(摘编自《搜狐新闻》》
材料二:
在中国科学家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病人取得重大突破之前世界上仅有一例病人的艾滋
病得到了完全的治愈。这个病人叫 Timothy Ray Brown,在患艾滋病几年后,Brown 又雪上加
霜地患了恶性白血病。
我们知道艾滋病病毒侵袭的是人体的免疫细胞,而艾滋病病毒要侵袭免疫细胞,需要找
到免疫细胞上的两个比较重要的蛋白质,一个叫 CD4,一个叫 CCR5。艾滋病病毒必须通过这
两个分子路标,才能找到人的免疫细胞。同时我们还知道一个很有趣的信息,就是在高加索
人群里,差不多有 1%的人的 CCR5 基因天生就残缺不全,也就是说他们天生对艾滋病毒就有抵
抗力。
Brown 的主治医师提出了一个很天才的想法,既然要为他移植一些正常人的免疫细胞,那
么干脆就去找这个配型合适同时体内 CCR5 这个基因又天然存在缺陷的人。这样移植后,一方
面一个正常人的骨髓,能够治疗他的白血病;另一方面,正常人的骨髓里的免疫细胞,天生
就不能被艾滋病毒侵染,那么这个病人的艾滋病毒也就没法复制了。所以他一石二鸟,同时
治愈了 Brown 的白血病和艾滋病。因此 Brown 也就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艾滋病得到彻底治愈
的患者。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用基因编辑的方法来治疗疾病,确实已经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了,
我们已经在现实中,开始动用这个技术来实实在在地探索治疗疾病的可能性。
(摘编自《人类基因编辑简史》)
材料三: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也一定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需要大家严谨地考虑。在技术
上,因为一切技术都是有副作用的,就像我们吃的药片一样。那我们真的把这个技术推向临
床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它的收益和风险之间的比例到底有多大。如果基因编辑技术被滥用,
我们需要想一想,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接受,我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预防疾病,又在多大
程度上能接受利用基因编辑来改善自己或者自己下一代的基因状况。如果基因编辑有一天真
的应用到人类社会,也许就可以把所谓的社会不平等真正地固定下来。可以想象,如果有一
天我们真的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来修改人的基因,使得后代更优秀,那么能够率先利用这个技
术的人,必然是有钱人,因为这个技术,一定是有使用门槛的。如果拿到了全部基因组信息,
同时又有能力解读基因组信息,那么必须有对基因组信息非常强有力的监管,绝不能允许它
随意泄露给本人之外的任何第三方。而且我们需要类似于平权措施来保护或者说支持这些从
基因组水平上存在缺陷的弱势群体,让他们也得到合理合法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医学伦理学》)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科学家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白血病上取得重大突破,这是世界上继 Timothy Ray
Brown 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疾病的又一成功的例子。
B. 高加索人群中差不多有 1%的人的 CCR5 基因具有特殊性,使得他们天生对艾滋病具有抵抗
力,这为治愈艾滋病带来了希望。
C. 一切技术都有副作用,虽然基因编辑技术有怎样的副作用尚未可知,但这仍需要引起社会
谨慎思考。
D. 基因编辑技术一旦成熟且用于人类社会,会将社会不平等固化下来,因为这个技术有使用
门槛,在享受社会优质资源上,穷人无法跟富人比。
5. 下列对材料二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疾病的原理是:先开发工具找出突变的位置,然后开发工具将错误的
碱基剪下来,接着补上正确的碱基,从而实现对错误基因的修改。
B. 艾滋病病毒侵袭人体免疫细胞的途径是:艾滋病病毒以 CD4 和 CCR5 两个蛋白质为分子路
标,找到人体免疫细胞后进行侵袭。
C. 在高加索人群中找到天生对艾滋病有抵抗力的人,将其体内含有 CCR5 基因的骨髓移植到
Brown 体内,从而治愈了他的白血病和艾滋病。
D. Brown 被治愈的医学意义是:说明利用基因编辑方法治疗疾病,不仅仅是理论可能,而是
已经发展到利用该技术进行探索治疗疾病的可能性阶段。
6. 基因编辑技术可能给社会带来哪些隐患,请结合材料概括。
【答案】4. D 5. C
6. ①基因编辑技术有被滥用的风险。②基因编辑技术有可能使社会不平等固定下来。③基因
编辑技术又可能造成基因组信息泄露,侵犯个人隐私。④基因编辑技术有可能使基因组水平
上存在缺陷的弱势群体得不到合理合法的发展。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 对材料相关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
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 项,“会将社会不平等固化下来”,把或然说成必然。原文只是说“也许就可以把所谓的社
会不平等真正地固定下来”。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 对材料二的梳理
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 项,“在高加索人群中找到天生对艾滋病有抵抗力的人,将其体内含有 CCR5 基因的骨髓移
植到 Brown 体内”理解错误。原文说,找到的是“配型合适同时体内 CCR5 这个基因又天然存
在缺陷的人”,这个人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配型合适,第二个是体内 CCR5 这个基因存在天
然缺陷。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
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
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题干问的是“隐患”,这部分内容集中在材料三,我们只要到材料三中寻找就可以了。
“在技术上,因为一切技术都是有副作用的,就像我们吃的药片一样。那我们真的把这个技
术推向临床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它的收益和风险之间的比例到底有多大。如果基因编辑技
术被滥用”,可以概括为:基因编辑技术有被滥用的风险。
“如果基因编辑有一天真的应用到人类社会,也许就可以把所谓的社会不平等真正地固定下
来。”可以概括为:基因编辑技术有可能使社会不平等固定下来。
“如果拿到了全部基因组信息,同时又有能力解读基因组信息,那么必须有对基因组信息非
常强有力的监管,绝不能允许它随意泄露给本人之外的任何第三方”,可以概括为:基因编
辑技术又可能造成基因组信息泄露,侵犯个人隐私。
“我们需要类似于平权措施来保护或者说支持这些从基因组水平上存在缺陷的弱势群体,让
他们也得到合理合法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基因编辑技术有可能使基因组水平上存在缺陷
的弱势群体得不到合理合法的发展。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
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
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
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
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
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
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
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
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
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阳光下读诗
林文月
这本书在膝盖上,沉甸甸的,颇有些分量。
长雨过后忽睛。这样的晴天,不晒晒阳光太可惜,但仅晒阳光又未免无聊,遂自书架上
顺手取了一本书走到阳台来。这一本沉甸甸朱红色布纹精装书,便是如此颜有分量地落在膝
盖上的。
这是一本英国近代汉学家亚瑟·威利的中诗英译本。想起来自觉有些腼腆。这本书买来
已经年余,但要做的事很多,要读的书也很多,终于没有轮及读这一本书。
记得是一个夏天的夜晚,饭后开车,经过那一条衡,被辉煌又含蓄的灯光吸引而驻车走
进去的是一家旧书店。灯黄黄的,明亮却单调。店面意外的宽敞深奥。前面卖些月历、本子、
卡片类文具,后面的旧书籍倒是整理得有条不紊。我随便浏览过去,在与东方相关的一隅停
步细观。其实,与东方相关之书籍并不多,在少之又少中,这本威利的英译诗集,反而很快
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诗集是第二版,印制时间在一九四一年,初版则是一九一九年。当然比不得宋版明版
善本书,不过也已经逾越半世纪。倘换为人,合当是风霜在颜,萧疏鬓斑,看尽世态炎凉的
年纪了。只因为书不言语,静静地伏卧膝上,任我翻弄。
我在春风微寒的阳光下翻弄一本美国学者翻译的中国诗集。阳光自背后照射,令我感觉
腰背之际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舒适。
威利的序言并不长,只简单说明中国古典诗与英诗在内蕴与技巧方面的异同。在序言的
前段,威利说到译诗之难。西方的读者们或者会好奇,中国诗讲究协韵吗?有的。但他翻译
时,衡量形式与内容,避免顾此失彼而放弃了韵的问题。于末端,他则又提及此书的面世,
恐将引起一些争议,但他自信尚不至于误导读者。
我看见威利的微笑在那里出现,朦胧但坚定。
在七十年前,或者八十年前,一位生于英国,长于英国,从未到过东方而热爱东方文化
的学者,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东方文学的译介。而今,我坐在阳光之下,阅读一本
英译的中国古典诗集,遂经由一位英国文士的译文,再去溯源一些熟悉的以及不甚熟悉的古
诗。感觉有些复杂而奇妙。
其实,第一次接触威利的译著是二十余年前,当时正译着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威利的
译本给了我另一个观察原著的视角。他的翻译未必十分忠实,有些部分删节了,有些文字修
改了原著的缠绕,但译文十分典雅优美,相信西方的读者会被那本书导引进入神妙的东方文
学世界。我后来又有了一本美国学者塞登史帝克的英译本《源氏物语》。那本评著颇为忠实,
对我自己的译事十分有助益,然而,字里行间似乎欠缺了一些什么。也许是品味罢,或者是
风格。可见得忠实正确,大概不是翻译的全部。
忽闻得鸟鸣啁啾。侧首从栏杆望过去,近处大树的繁枝已有万点新绿,一群不知名的蓝
色小鸟正穿梭新绿万点之间。山谷向远方倾斜迤逦,高低深浅不同的树姿和树色也一径流宕
至远方,在春日阳光下,仿佛到处跃动着;而那更远处的海港,水映着光,反而像透明的镜
面,文风不动。
如果从海港驶出大海,一径航行,与哥伦布相反的方向,大约精疲力竭后,可以抵达威
利的故乡罢?不过,读其人之书,也未必非要追寻其人的踪迹不可。有人诵读杜甫、白居易
或苏东坡,使发愿追其一生遗迹。但会看到什么呢?多系一些后世人庸俗的附会罢了。威利
聪明,或者可以说浪漫。他宁愿保存文字里美好的东方印象,足不离英国土地一步,他的日
本,遂永选是紫式部笔下的日本,他的中国,也应该就是像这本译诗集中的中国罢。
(选自《林文月经典散文》,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不写“阳光”,也不写“读诗”,却从一本书写起,是为了凸显这本诗集的主体
地位,表现它的厚重有分量。
B. 作者以人喻书,把这本诗集比作饱经风霜的老人,巧妙独特,意在说明这本诗集出版的年
代久远,沧桑厚重,表达自己对这本书作者的敬重之情。
C. 作者把威利译著的《源氏物语》与美国学者塞登史帝克的译本进行对比,说明最好的译著
不能忠实,而是要有自己的加工修改。
D. 文章倒数第二段,由书转为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清新优美,表明自己心境的轻松惬意,思
绪飘远,引出下文对诗集作者的怀想。
8. 作者为何会说威利的微笑是“朦胧但坚定”的?
9. 文章题目为“阳光下读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读到了什么?
【答案】7. C 8. 朦胧是因为:
①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译诗非常困难。②他翻译时,衡量形式与内容,避免顾此失彼而
放弃了韵的问题。③此书的面世,恐将引起一些争议。
坚定是因为:①他自信自己的译作不会导读者。②他生长在英国,从未到过东方,却将他一
生的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东方文学的译介。
9. ①作者首先读到的应是英国近代汉学家亚瑟·威利的中诗英译本。②作者读出了一种难以
言喻的温暖舒适。③作者读出威利的作为一位译者朦胧和坚定。④作者读出了另一个观察原
著的视角。⑤作者读出了翻译并不限于忠实正确,还要有译者的品味和风格。⑥作者读出了
读书未必追寻作者的踪迹,只保留文字里的美好印象即可。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都是明显的
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样的硬伤即可。
C 项,“说明最好的译著不能忠实,而是要有自己的加工修改”,理解错误。原文说“可见得
忠实正确,大概不是翻译的全部”,“忠实正确”不是“全部”,并没有否定忠实正确。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能力。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准确含义,其中包括分析
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句不离篇”是理解句意的原则,
也是准确理解句意的切入点。在理解具体的句子时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要
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此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抓住相邻句,挖掘隐含信
息,这样去体味、推敲句子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
本题,这个句子的关键词是“朦胧”和“坚定”,把握住这两个词就能把握住句子的含义了。
我们需要到上下文去寻找。
上文,“在序言的前段,威利说到译诗之难”“但他翻译时,衡量形式与内容,避免顾此失
彼而放弃了韵的问题”“于末端,他则又提及此书的面世,恐将引起一些争议”这些都是他
在翻译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思考,这些东西都是朦胧的,答题的时候根据这些进行概
括即可。
上文中的“但他自信尚不至于误导读者”,下文中的“在七十年前,或者八十年前,一位生
于英国,长于英国,从未到过东方而热爱东方文化的学者,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东
方文学的译介”,都可以理解成他的坚定。答题时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这类题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就是标
题的字面含义,深层含义就是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从表层含义上来看,作者首先读到的应是英国近代汉学家亚瑟·威利的中诗英译本。
从深层含义上看,作者读到了很多东西。
“我在春风微寒的阳光下翻弄一本美国学者翻译的中国诗集。阳光自背后照射,令我感觉腰
背之际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舒适”,此处可以见得,作者读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舒适。
“我看见威利的微笑在那里出现,朦胧但坚定”,由此,作者读出威利的作为一位译者朦胧
和坚定。
“威利的译本给了我另一个观察原著的视角”,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读出了另一个观察原著
的视角。
“也许是品味罢,或者是风格。可见得忠实正确,大概不是翻译的全部”,由此,作者读出
了翻译并不限于忠实正确,还要有译者的品味和风格。
“不过,读其人之书,也未必非要追寻其人的踪迹不可”“他宁愿保存文字里美好的东方印
象”,由此,作者读出了读书未必追寻作者的踪迹,只保留文字里的美好印象即可。
【点睛】散文鉴赏方法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
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
倾注其中的情。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
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
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
次高考试题中。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
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的有:①比喻。②反衬。③对比。④象征。⑤排比。⑥变
换人称。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
后勾连。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彦仙,字少严,初名孝忠,宁州彭原人,闲骑射。靖康元年,金人犯境,郡县募兵勤
王,遂率士应募,补承节郎。李纲宣抚两河,上书言纲不知兵,恐误国。书闻,下有司..追捕,
乃亡去,易名彦仙。金人再犯汴,官吏皆遁,时彦仙为石壕尉,坚守三觜,民争依之。下令
曰:“尉异县人,非如汝室墓于是。今尉为汝守,若不悉力,金人将尸汝于市。”众皆奋。
金人攻三觜,彦仙战佯北,金人追之,伏发,掩杀千计,分兵四出,下五十余壁。初金人得
陕用降者守之使招集数亡彦仙阴遣士厕其间金人不觉乃引兵攻其南郭.,夜潜师薄东北隅,所
纳士内应,噪而入,复陕州。事闻,上即命知陕州兼安抚使,迁武节郎、阁门宣赞舍人..。彦
仙尽取家属以来,曰:“吾以家徇国,与城俱存亡。”闻者感服。娄宿率叛将折可求众号十
万来攻,分其军为十,以正月旦为始,日轮一军攻城,聚十军并攻,期以三旬必拔。彦仙意
气如平常,登谯门,大作技乐。潜使人缒而出,焚其攻具,金人愕而却。食尽,煮豆以啖其
下,而取汁自饮。娄宿雅奇彦仙才,尝啖以河南兵马元帅,彦仙斩其使。至是使人呼曰:“即
降,畀前秩.。”彦仙曰:“吾宁为宋鬼,安用汝富贵为!”命强弩一发斃之。金益兵急攻,
城陷,彦仙率众巷战,矢集身如猥,左臂中刃不断,战愈力。金人惜其才,以重赏募人生致
之,彦仙易敝衣走渡河。至城陷,民无贰心,虽妇女亦升屋以瓦掷金人,金人怒,屠其城,
全陕遂没。既而闻金人纵兵屠掠,曰:“金人所以甘心此城,以我坚守不下故也,我何面目
复生乎?”遂投河死,年三十六。(张)浚承制赠彦仙彰武军节度使,建庙商州,号忠烈。
(选自《宋史·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金人得陕/用降者守之/使招集散亡/彦仙阴遣土厕其间/金人不觉/
B. 初/金人得陕/用降者守/之使招集散亡/彦仙阴遣士厕/其间金人不觉/
C. 初/金人得陕/用降者守/之使招集散亡彦仙/阴遣士厕其间/金人不觉/
D. 初/金人得陕/用降者守之/使招集散亡彦仙/阴遣士厕/其间金人不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司”即“主管、管理”之意。
B. 郭是与城相对而言的,城指内城,郭指城外的小城镇。
C. 舍人,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门之官;宋元以来俗称显贵子弟为舍人。
D. 秩既可指官吏的俸禄,也可指官吏的官阶或品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彦仙忠心爱国。金人入侵,他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军旅,保家卫国;在陕州保卫战中,
他将家属全部接到陕州,以示誓死以守的决心。
B. 李彦仙善做动员。在官吏都逃走的不利条件下,作为县尉,为了坚守三觜,他懂得充分利
用百姓的力量,做了颇具鼓动性的动员,收到了成效。
C. 李彦仙屡出奇谋。守三觜,他伴装战败,设伏杀敌;复陕州,他潜师夜袭,里应外合;战
娄宿,他示敌以松懈,却用计破坏敌人的进攻。
D. 李彦仙富贵不淫。娄宿以河南兵马元帅的官职诱惑李彦仙,李彦仙不为所动,不仅斩杀了
娄宿派出的使者,还在娄宿喊话时叫人将其射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潜使人缒而出,焚其攻具,金人愕而却。
(2)金人惜其才,以重赏募人生致之,彦仙易敝衣走渡河。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答案】10. A 11. B 12. D
13. (1)暗中使人系绳而出,焚烧金人攻城的器具,金人惊愕而退却。
(2)金人爱惜他的才能,重赏招募人生擒他,彦仙换上破旧的衣服逃走渡过黄河
(3)削减秦国的力量来让晋国获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这段话意为:开始,金人得到陕州,任用投降的人守卫,使他召集流亡,彦仙暗地派士兵置身其
间,金人没有觉察。
“之”指代前文的“陕”,“守之”即是“守卫陕州”,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C。“散亡”
是指“流亡的人”,作“招集”的宾语,后面应该断开。“其间”是“他们中间”作“厕”
的补语,不能断开,“金人”是“不觉”的主语,“金人不觉”是一个完整的语意,前面不
能有其他内容。排除 D。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 项,“郭指城外的小城镇”错误。郭是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
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还在娄宿喊话时叫人将其射杀”张冠李戴。原文说“至是使人呼曰”“命强弩一发斃
之”,可见喊话不是娄宿本人,被“一发斃”也不是娄宿,而是喊话的人。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
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
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
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注意:(1)潜:暗中。缒:将人系绳往下送。却:退走。
(2)致:招致,擒获。易:改变,换上。敝:破旧的。走:逃跑。河:黄河。
(3)阙:削减。利:使动用法,使……获利。唯:希望。图:考虑。
【点睛】对选文的分析和判断一道是对文章的全方位把握,答对这道题的前提是要求考生具
备大致译出全文的能力。然而,具备这一能力不一定能保证把分全部拿到,如果不能做到细
心,还是会失去这宝贵的 3 分。那么怎样才能在译出全文的情况下不失分呢?我认为必须做
到以下几点:
其一,考生要认真核对每个题支的前后两部分。因为命题人有时会利用考生的粗心、紧
张,让考生先看前半部分,准确地说是重点看题支的前半部分,而后半部分只是一般地浏览,
这时有些考生就盲目下结论,判定对还是不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对每个题支的前后
两部分做仔细的推敲,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中招。
其二,无中生有。文言文本来是比较难理解的,而且有些考生在考场上也只能把全文理
解个大概,个别句子还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命题人就会利用这一点,在设题时,把本来文
中没有的事件,强加于人物身上,而考生又因为在文言文方面不特别擅长,加上时间急迫和
粗心,很容易对其忽略不计,选中错误的答案。
其三,张冠李戴。试卷中的文言文叙述的事情相对比较复杂,人物还不止一个,这样,
出题人在命题时很容易故意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把甲做的事放到乙身上;把乙做的事又放
到甲身上。考生在阅读时确实看到文中有这件事情,然而,他们没有仔细地看一下这些事情
是不是这个人物做的。如有一篇文言短文中写某个官员爱民,他的妻子受他的影响,也把百
姓放在心上,最后把自己从娘家带来的嫁妆都分给了百姓。在设题的时候,命题人把这一功
劳记在了这个官员的头上,说是这个官员爱民,把妻子的嫁妆都分给了百姓,考生在阅读时
确实看到文中有把嫁妆分给百姓一事,但没有注意到底是谁分的,甚至有的考生还会认为,
丈夫妻子是一家,功劳记到谁的身上都行。这样草率地判断,当然不会选出正确的答案。
其四,在某些题中,人物事件都能对上,人是这个人,而事情又是这个人做的事,按理
说应该没有问题了吧?其实不然。命题人总是会给你制造点麻烦,设下陷阱,引诱你出错,
他们会在时间和事件的衔接上让考生产生错觉。如有一道题的设置,有一位官员不断升迁,
在升迁中,他在每个阶段都建立了功绩,设题人就利用这一点,把这个官员在做太守时的业
绩,改为他任节度使时的业绩。表面看来没有任何差错,仔细推敲,才知大谬不然。总之,
这类题只要考生认真去阅读思考,一般就不会中招了。
参考译文:
李彦仙字少严,初名孝忠,宁州彭原人,闲时骑马射箭。靖康元年,金人进犯边境,郡县召募
军队起兵救护朝廷,彦仙于是率领士兵应募,补承节郎。李纲宣抚两河,彦仙上书说李纲不懂得
用兵,恐怕误国。奏书传到朝廷,下令官吏追捕彦仙,于是彦仙逃走,改名彦仙。金人再次进犯
汴京,官吏都逃遁。当时彦仙任石壕县尉,坚守三觜,百姓争相依附于他。他下令说“:县尉与
本县人不同,不像你们家室、祖坟都在这里,今天县尉替你们守卫,如果不尽力,那么金人将会
在街市上把你们的尸体示众。”大家都奋勇争先。金人攻打三觜,彦仙假装战败,金人追击,彦
仙埋伏出击,掩杀金人数以千计,分兵四面出击,攻下五十多座营垒。开始,金人得到陕州,任用
投降的人守卫,使他召集流亡,彦仙暗地派士兵置身其间,金人没有觉察。于是引兵攻打金人的
南外城,晚上军队暗中迫近东北角,金人招纳的士兵做内应,喧哗而进,收复陕州。事情传到朝
廷,皇帝马上命令彦仙为知陕州兼安抚使,升任武节郎,门宣赞舍人。彦仙把家属全部接来,
说:"我以家殉国,与城共存亡。"听说的人感动佩服。娄宿率领叛将折可求部号称十万人来攻
打陕州,把军队分成十部分,从正月初一开始,每天轮流一军攻打州城,然后聚集十军合力进攻,
期望用三十天时间一定攻克。彦仙意态像平常一样,登上望楼,大肆作技宴乐,暗中使人系绳而
出,焚烧金人攻城的器具,金人惊愕而退却。粮食尽,彦仙煮豆来给部下吃,而取豆汁自饮。娄
宿很惊奇彦仙的才能,曾经用河南兵马元帅的官职引诱他,彦仙斩杀了金人使者到这时娄宿使
人呼喊说:“马上投降,给予以前许下的官秩。”彦仙说:我宁可做宋朝的鬼,也不需要你的富
贵!命令发强弩一发击毙喊话的人而金人增兵加紧攻城,州城陷落,彦仙率领大家展开巷战,箭
头像刺猬一样集中在他身上,左手臂多次被刀砍伤,但战斗愈加努力。金人爱惜他的才能,重赏
招募人生擒他,彦仙换上破旧的衣服逃走渡过黄河,到州城陷落,百姓没有二心,即使是妇女也
登上屋顶用瓦投掷金人。金人愤怒了,屠杀了城里所有的人,整个陕州全部陷没。于是投黄河
而死,终年三十六岁。张浚接受皇帝的诏命赠彦仙为彰武军节度使,在商州建立祀庙,号忠烈。
于是投黄河而死,终年三十六岁。张浚接受皇帝的诏命赠彦仙为彰武军节度使,在商州建立祀
庙,号忠烈。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注】这首小诗,写于 1921 年诗人留学日本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小诗通过对月光、松树、白云、疏星、天河的描写,大胆想象,描绘出一幅宁静的月
夜晚景图。
B. 诗歌具有清幽典雅的风格,遣词造句和诗行的组织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两节诗共
同写出一个“静”的境界。
C. 第一节写实景,为第二节的想象营造氛围;第二节写诗人想象的景色及故事,蕴含着诗人
深沉的遐想。
D. 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逃避现实、
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15. 诗中写“鲛人泣珠”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答案】14. D 15. 体现自己眷恋祖国、怀念故乡的心境,表达了作者自己内心的孤独无
望和悲凉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
D 项,“诗人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
情绪”分析错误。“天河”暗喻祖国,“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借用“鲛人泣珠”的典故,
写出国内现实的伤心不满,暗含着祖国未来的美好向往。无法看出“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
消极情绪”。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典故的作用。运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
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
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
远。分析典故作用要根据语境具体分析。
本题,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岸边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
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在这样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
珠”。所以此处是诗人在这里想到在异国海边,会有“对月流珠”的人的幻影,投射出自己
眷恋祖国、怀念故乡的心境,同时也有孤身在外的孤独和悲凉。联系到 1921 年中国的现实,
诗人为什么像鲛人一样哭泣呢?那一定是对现实的不满,暗含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借两种物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
(2)《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色彩绚丽的辽阔秋景,引发感慨,表现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燕国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
【答案】 (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 士皆
瞋目,发尽上指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蓬、雁、苍、茫、
瞋。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是比较讲究艺术结构的,他改变了过去通讯、报导、速写单纯的结构方
式,多作线性叙述,而使作品的结构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如《包身工》巧妙地采用______
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勾连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
斑斓的彩带_______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
他善于选择_______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
______和可感性。比如包身工早晨喝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那对粥的描写,使
你仿佛立即看到了猪食;女工们用舌头舔着淋漓在碗边外面的粥汁,蹲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
情景,( );至于老板娘用锅焦、残粥搅拌清水来给女工充饥的镜头,把包身工猪狗不如
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满腔悲愤!
17.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改变了过去通讯、报导、速写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
B. 过去通讯、报导、速写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改变了他
C. 他改变了单纯的结构方式,过去的通讯、报导、速写多作线性叙述
D. 改变了过去通讯、报导、速写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
18.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纵横捭阖 缀上 具有 生动性
B. 纵横交错 缀上 富有 可视性
C. 纵横交错 点缀 具有 生动性
D. 纵横捭阖 点缀 富有 可视性
19. 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
B. 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辘辘饥肠
C. 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辘辘饥肠
D. 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
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
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
是不变的。
B 项,语序不当。“结构方式改变了他”主客倒置。应是他改变了方式。
C 项,搭配不当。后句的主语是“过去的通讯、报导、速写”,与后文不搭配,“使作品的结
构富于变化”的是他。
D 项,缺少主语。此句缺少了主语“他”,使得这句话和前句共用一个主语,就是“报告文学”,
而后句也没有主语,“报告文学”不能继续做“使作品的结构富于变化”的主语。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
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
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
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①纵横捭阖:意思是指国际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外交斗争。纵横交错:意思是横的竖的交叉在
一起。此处修饰的是结构方法,与政治和外交无关,故选纵横交错。
②缀上:缝上。点缀:衬托;装饰。点缀有很明显的主次之分,这里的横向事件也很重要,
故用缀上。
③具有:拥有。富有:大量具有。作品中“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很多,为了强调,
应该用“富有”。
④生动性:灵活而不呆板、有变化的。可视性:比较直观的。前面说“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
绘”,既然是“特写镜头”,又是“具体描绘”,自然是选“可视性”。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
要求选出“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本题,结构上应该与前文保持一致,前文的结构是“使你仿佛立即看到了猪食”,故排除 AC。
“辘辘饥肠”是偏正结构,中心词是“饥肠”,与谓语听到听到不搭配,听到的应该是声音
“辘辘”,排除 B。
故选 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
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
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缺乏酵素,①______,当体内酵素减少或严重不足时,各种老化现象就会出现。②______,
年轻人体内酵素是老年人的 30 倍。代谢酵素不够会让身体的免疫力降低,容易有疾病的产生。
所以说,缺乏酵素,身体就容易老化,酵素愈多,③_______,酵素的含量与人体的健康成正
比。
【答案】 (1). 人就容易老 (2). 酵素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 (3). 就愈健康长
寿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
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
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
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
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
题主要讲酵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本题,第一处,前文有“缺乏酵素”,空缺处应该填写缺乏酵素的后果,后文有“当体内酵
素减少或严重不足时,各种老化现象就会出现”,因此可以推断此处应填和“人就容易老”
相类似的内容。
第二处,后文有“年轻人体内酵素是老年人的 30 倍”,空缺处后面是逗号,可见后文是直承
空缺处的。可以推断此处应填“酵素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相关的内容。
第三处,后文有“酵素的含量与人体的健康成正比”,前文有“酵素愈多”,两厢参照,当
然是“就愈健康”之类的内容。
2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乐山的风景名胜之地留下了数不清的诗歌楹联,例如写峨嵋山:“海
到无边天是岸,山登绝顶雪为峰”“云卷千锋集,风驰万壑开”等等。请你为乐山大佛拟一
副对联,要求:①紧扣描写对象特点;②必须原创;③不超过 30 个字。
【答案】身处乐山,笑他利来利往;名为大佛,悲我民苦民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能力。对联是一种应用文体,它既考查了学生的仿写能力,
又关注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关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对联言简意深,字数相等,
句式相同;平仄合律,音韵和谐,对联的上下句的平仄一定是交叉对仗;语意相关,深刻新颖。
写好对联的关键要注意“词对”和“意对”,所谓“词对”主要指形式上的词性相对、结构相
对、平仄相对等,所谓 “意对”主要指感情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能够相对。
本题要求为乐山大佛拟一副对联。一定要紧扣描写对象的特点,描写对象就是乐山大佛,在
对联中一定要体现出乐山大佛的特点。必须原创,另外注意字数要求。
描写对象就是乐山大佛,拟写的对联中一定要体现出和佛有关的内容,注意是佛,而不是其
他。最好能具体到是乐山大佛,而不是其他的地方的佛。如答案示例采用了嵌字的方法,上
下两联中分别有“乐山”和“大佛”两词。另外,需要注意对联结构上对仗的特点,最好仄
起平收,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最好是汉语拼音的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字最好是汉语拼音
的一声或二声。如答案示例的“往”和“忧”,即为仄起平收。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相似的青春,都有不同的精彩;不同的青春,带着相似的遗憾。
你的青春又是怎样的呢?请以“_______的青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 800 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成长的青春
还未来得及解下童年的行装,懵懵懂懂的我们就被时间的列车推向了青春的驿站。青春
是什么?面对这个被无数诗人、名人、凡人咏叹的美丽字眼,我无法给青春一个完美的诠释,
我只能说青春如画,青春如诗。画中的意蕴,诗中的内涵有待慢慢品尝,细细玩味。
成长的青春,我们多梦。
曾经何时,我向往着武侠片中武艺高强的大侠,连上课都会入神的想着,直到在老师虎
视眈眈的眼神下方才可以回过神来;曾经很不喜欢用铅笔写字,便在作业做完的夜晚中,用
那被墨水沾满的手指拿着那时相对我来说很重的钢笔来写字,直至各家各户都灭了灯;青春
的我们有了三毛、琼瑶,也有了四大天王,青春的我们,每天都会有一个梦想;一个梦想幻
灭,另一个梦又升起,走过花季的烂漫,走过雨季的浪漫;青春的美梦,这朵花开了一年又
一年。
成长的青春,我们潇洒。
青春的我们,可以很悲观,可以很乐观,也可以很潇洒。青春的我们,高兴的时候,可
以和好友在一起玩的没心没肺,也可以找一片草地,独自一人躺在草地上,看那遥不可及却
又被我们痴心妄想的天空,青春的我们,伤心的时候,我们可以一个人默默地流泪,把所有
的委屈都藏在自己的心里,谁都不告诉;也可以大声地向好友诉说自己心中的不平,让好友
来替自己打抱不平,从好友那获得一丝的安慰。
青春的我们,可以将那多余的泪水化作颗颗汗滴,洒在操场上,让它们将头发无所顾忌
的贴在额上,也可以把它们化作缕缕智慧,洒在考场上,让它们将考卷肆无忌惮的霸占。
成长的青春,我们多愁善感。
曾经被我们淡忘了的秋天,不知在何时,被我们所赋予了生命。面对着秋天随风飘零的
落叶,我们在突然间,仿佛体会到了古代诗人“悲秋”的情怀,走在路上,女孩子会轻轻捡
起一片微微有点泛黄的落叶,夹在书页之间,让青与黄的脉络带走那个不安宁的心。
面对那多情而冰冷那个的秋雨,倔强的我们总是拒绝撑开那把孤独的伞,宁愿让自己的
头发,被秋雨打湿,湿漉漉的贴在额头,凌乱秋的心境。
成长的青春,我们更懂得了坚强。
考场上我们的失意,并不代表我们的失志,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这是我们的格言,
因为我们知道,这样,才可以使我们未来的道路走的更远、更稳;玫瑰般浪漫的知识相伴,
一起走过的路固然令人回首顾盼,而分手后抬起头,发现这就如枕木上的两根铁轨,它们曾
经相伴走过落英缤纷的溪畔,而最终却不会相交;淬火的精钢将会更加坚强,受挫的经历告
诉我们该用更多的热情和爱心去呵护培育那些美好而向往。
青春的感觉,青春的情怀千种万种,而青春的酸甜苦辣也只有青春的我们慢慢去破译和
享受了。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属于半命题作文形式。所谓半命题,意即一半既定,一半自选。本次作
文“既定”内容为“的青春”。半命题作文一直是中考作文考查长久不衰的一种命题形式,
但在高考领域却长期被人们冷落。半命题形式既有利于考生个性的张扬,又能较好地避免宿
构和猜题押题,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
写半命题作文,要巧抓题眼,破题为文。创新的突破点在补全题目上。谨慎于前,方能潇
洒于后。只有在补题上煞费苦心,才有望一挥而就,写出情文并茂的考场作文。补题之前首
先要抓住“_______的青春”这一文题中的“题眼”:青春。
这里的“青春”当然就是指的青年时代,就是我们学生所处的这个年龄段。这个内容学生们
应该比较熟悉,也有很多话要说。那么,就可以想,青春是什么样的?青春又应该怎样呢?
根据你思考的内容补全题目的前半部分,就可以围绕着自己补写完成的题目进行创作了。
注意文体要求是记叙文,字数要求不少于 800 字。
[立意]
1、美丽的青春
2、迷惘的青春
3、充实的青春
4、奋斗的青春
5、多彩的青春
6、苦涩的青春
7、不老的青春
……
[素材]
1、青春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那空灵得似水,纯洁的如云。青春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时
久回荡在心中。青春是一段五彩缤纷的生活,迈向美丽的世界,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
2、青春是梦,美妙的梦。在这梦中梦到过太多的事情,忧伤与欢乐、微笑与哭泣,成熟与单
纯,我们都梦到过,然而面对青春,不该是惧怕,不该是逃避。要用自信把一切压倒,迎接
你的必定是美好的天空。我相信,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天的花儿都是芳香馥郁的。
3、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拥有青春的日子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出
戏,那么,拥有青春的日子便是最精彩的一幕;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从降生到死亡的特别旅行,
那么,拥有青春,我们便可以看到沿途最美的风景。
4、我们长大了,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会了沉默和忧郁.我们常会一个人坐在窗前望着远处
的高楼与那蔚蓝的天,回想发生在我们身边或是精彩或是平谈的一幕幕,回想自己的过去.在
我们烦恼时,或许可以一整天不和别人说哦一句话,我们似乎感到了似乎感到了成年人所特
有的落寞与伤感。我们只思考与缅怀,在感受青春带给我们的一点点苦涩……
5、如果说童年是天蓝色的??因为它的纯洁与明净;如果说暮年是黑色的??因为它是漫漫
人生道路的尽头。那么青春是什么颜色的呢?
6、有这样一首诗:“别等太阳已经高挂,才进入今天;别等花已凋谢,才来珍惜;别等机会
远去,才来痛心。等,只会等白我们的少年头;等,只会让我们错过播种和收获的季节……”
我要加上一句:别等青春已经流逝,才睁开眼睛寻找青春的颜色;等,只会让我们蹉跎一生,
后悔莫及。
[结构]
例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开头讲青春是美的,青春如诗,需要慢慢品味。
然后文章以“成长的青春,我们多梦”“成长的青春,我们潇洒”“成长的青春,我们多愁
善感”“成长的青春,我们更懂得了坚强”单独成段,结合自身经历,写出了青春的具体特
点。
最后,作者“青春的感觉,青春的情怀千怀万种,而青春的酸甜苦辣也只有青春的我们慢慢
去破译和享受了”结束全文,意犹未尽,引人深思。
【点睛】如何写好记叙文
一、把握主题词,突出主题。记叙文的写作很容易因为人物、事件过多而造成喧宾夺主,导
致文章主次不分,主题不突出,甚至出现偏题跑题。强调主题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文章中多
次出现主题词。写作时以主题词为文眼,围绕主题词来组织语句,主体素材的选择也以主题
为中心,避免选用有歧义的素材。
二、分清主次,详略得当。记叙文的事件是一个完整的情节。围绕主题,有主要的也有次要
的,那么我们需要分清哪些部分是主要的,哪些部分是次要的,不能全都一样写出来。这样
就无法突出文章的重点在哪里了。
三、善用修辞,丰富语言。不论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的记叙文,都少不了各式各样的描写、
叙述,语言表达是我们必须要面对一道难关。怎么来让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就需要我们善用修
辞手法,让语言表达丰富多彩起来。像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文章
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相关文档
- 【语文】吉林省延边市汪清县第六中2021-06-0527页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散文阅读2021-06-059页
-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新方案精2021-06-056页
-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6-0529页
- 陕西省商洛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2021-06-058页
-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时作业22021-06-055页
-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第一中学202021-06-0524页
- 【语文】广东省湛江市二十一中20192021-06-0512页
- 最新高中语文精品课件《柳叶儿》2021-06-0513页
- 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语2021-06-0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