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20 年高三学年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
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
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请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理论
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成就世界瞩目,故事精彩纷呈,引
来了世界的热切赞许。然而,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也难免会遇到一些误解甚至
有意的曲解。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变得更加重要。相信,我们有本事做好
中国的事情,也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然而,讲事实能说服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需要我们讲好
中国故事的内在逻辑与思想理论。在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看来,
一些人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误预言中国经济,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用西方的思考方式
解答“中国谜题”。因而,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观察家不仅关注中国发展的奇迹,更关注
奇迹背后的中国理论。这就更加要求中国的理论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
想之先声,为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理论作出贡献。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自己最有发言权。但我
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这就要
求我们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
- 2 -
历史经验表明,不熟悉本国国情而盲目套用西方理论,如同削足适履,解释力必然不足。
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中国国情构成中国理论最深厚的基础、最充分的根据。每
一位理论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积极参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才能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讲述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
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并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
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
案,需要我们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这样一来,才能让世界既看到“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
国”,又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
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而应把握好这一历史性机遇,深刻解读新中国 70 年巨变中所蕴藏的
内在逻辑,讲清楚辉煌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为党和
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袁舒婕)
1. 根据文章,下列不属于要“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理论”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中国故事精彩纷呈,但我们在走近世界中央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误解甚至曲解。
B. 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观察家不仅关注中国发展的奇迹,更关注这背后的中国理论。
C.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较小,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D. 理论工作者们需要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参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以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出讲好中国故事这一话题,自然而有指
向性。
B. 文章引用《金融时报》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的观点,意在引出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背景和
意义。
C. 文章围绕着“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理论”这一论题,在论证这样做的原因的同时还渗透了
做法。
D.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结尾不仅重申了观点,而且还提出了
希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3 -
A. 基于讲事实能说服人,但讲道理才能影响人的认知,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需要
讲好其内在逻辑与思想理论,使其作用更大。
B. 在宣讲中国故事背后的理论时,我们以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讨为指向,努力提炼出中国
理论的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理解的新概念。
C. 每一位理论工作者们只有深入了解我们的历史,才能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讲好;准
确把握我们的文化,就能提出独创性的理论。
D.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把中国实践总结好,需要我们概括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有规律性的
新实践,为解决世界性的问题贡献中国力量。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
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
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
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D 项,不合题意,“理论工作者们需要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参与社会主义伟
大实践” 不属于要“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理论”的原因。根据第四段结尾信息“每一位理论
工作者只有……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才能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讲述
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可知该项所说第一个信息是讲好中国故事背
后理论的条件,第二个信息就是“讲好理论”的具体解说。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 项,“意在引出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背景和意义”这一论证手法的作用分析不当,依据原文
“在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看来,一些人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误
预言中国经济,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用西方的思考方式解答‘中国谜题’”可知,引用《金
融时报》评论员的观点不是为了引出“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大背景”而是引出“讲好中国故
事背后的内在逻辑和思想理论”。
- 4 -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
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
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A 项,正确。
B 项,强加关系,依据原文“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
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可知,原文中几个分
句是并列关系,“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讨”并非其他行为的指向;
C 项,曲解文意,“准确把握我们的文化,就能提出独创性的理论”,“就能”推理绝对;
D 项,张冠李戴,“概括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不是总书记的观点。依据
原文“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需要我们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可知,此观点是作者阐述的观点而非
总书记观点。
故选 A。
【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
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
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
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
意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
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
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
绝对的情况。
- 5 -
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接受人民网
专访,就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高校应当如何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等话题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R:过去一段时间,网友对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讨论很多。您认为,新技术将给我们的日
常生活、生产方式带来哪些影响?
L: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技术核心,是对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技术的全面优化和深化。在
计算技术已经深度渗透的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将赋予“计算”一词以全新的意义;在计算
技术尚未占领的新地带,新一轮科技革命将会带来前所未见的影响与冲击。以 5G、物联网和
云计算为代表的大数据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被实时数据化,
必将释放出不可估量的创新业态潜力。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控制科技的进步,会大量替代高
阶劳动,进一步释放闲暇时间,为人类自我实现提供新的平台。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为代
表的未来科技,或将智识与情感数据化,在“他者”的创造中教会人类更深邃地理解自己。
总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方式,产生变革性影响,这种影响
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当然包括对大学的功能特别是其根本职能——人才培养产
生深远影响。
R:您刚刚提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大学人才培养会产生深远影响。您觉得这种影响主要表
现在哪些方面?对于高校培养人才来说,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L:首先,要应对知识更新速度带来的挑战。科技发展的摩尔定律使知识更新速度已经超
出大学知识传授体系更新的极限速度。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计算力爆炸,进一步加剧了这
种差距。大学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滞后于实际的科技发展需求已成为无法避免、不可逆转的新
常态。面对这样的新常态,就更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
其次,要应对学科体系变化带来的挑战。人工智能、5G 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技术的“赋
能万物”特性,既为各个领域研究能力跨越式提升提供了更高效的技术工具,也进一步加剧
了未来学科体系的交叉、融合与新生。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更加多元的需求,
培养学生更具兼容性的知识体系,我国的大学专业学科设置正不断从精细划分向大平台宽口
径转变,但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学科融合趋势相比,我国当前的学科设置仍有很大的改
革布局空间。
- 6 -
长远来看,未来的学科布局设置与当前相比,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未雨绸缪、
与时俱进地规划更加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的专业设置,是培养适应面向未来事业需求人
才的重要支撑。
第三,要应对科学伦理问题带来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
给人类带来了风险,其背后还有许多新出现的科学伦理问题。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一方面,
它可帮助公安部门迅速追溯、追踪案情,将犯罪分子尽快缉拿归案,还社会以正义,但从另
一个角度来说,它对个人隐私也造成了新的威胁。越是先进的技术,在被不当使用时对社会
的威胁也越大。
大学生终究是要融入社会的,学校的职责不仅是让他们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
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使命与价值,让他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所学科学技术背后的使命与价
值,这就需要大学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是大
学最根本的任务,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上,就是要加强融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
然科学的通识课程建设,将责任教育、伦理教育与美学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R: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面对新技术新挑战,就
人才培养方面,您认为高校还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L:面对新技术新挑战,就人才培养的方面,我们要更加坚定自信,更加重视质量,更加
突出贡献,强调以价值引领为核心,关注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具体应该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落实价值引领,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学校要强调以“价值引领”为核心推进
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改革,加强学生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要大力推进课程的“挤
水铸金”,同时要加强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第二,实施人才战略,打造德才兼备教师队伍。强化对导师的思想政治引领,将对导师
的师德师风与学术道德要求贯穿于选聘、晋升、考核等各个环节。加强人才的引育并举。
第三,加强科研创新,要鼓励学生在科研上永攀高峰。要开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创
性科学研究,所创造的知识能够造福于人类;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建
言献策;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使中国的文化能够更多的影响世界。
第四,加强就业引导,倡导学生与祖国同行、与强国共进。召开就业引导大会,鼓励学
生赴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就业,推进高水平学术就业,倡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民
族振兴的进程之中。
(选自 2020 年 5 月 23 日 R-教育频道,有删改)
- 7 -
4. 下列对访谈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技术的全面优化和深化,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技术核心,它
正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方式产生变革性影响。
B. 以 5G、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大数据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被实时数据化,已释放出不可估量的创新业态潜力。
C. 新一轮科技革命会对大学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应对知识更新的速度、学
科体系变化和科学伦理问题带来的挑战三个方面。
D. 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是大学加强融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通识课程建设,将
责任、伦理与美学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具体举措。
5.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计算力爆炸导致知识更新速度远超大学知识传授体系更新的极限
速度,大学传授的知识滞后于实际的科技发展需求已成新常态。
B. 文章列举人脸识别技术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
时,也给人类带来了风险和许许多多新出现的科学伦理问题。
C. 高校面对新技术新挑战,在人才培养上,要更加坚定自信,更加重视质量,要强调以价值
引领为核心,关注学生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问题。
D. 高校召开就业引导大会,可以借此鼓励学生赴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就业,推进高水平学术就
业,倡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进程中。
6. 在这次访谈中,林忠钦院士回答记者提问时的几段阐述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
【答案】4. C 5. A
6. 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第一段阐述由具体到概括,第二段、第三段都分点分层;②紧扣
问题,深入浅出。每段回答都紧扣记者的提问,还举了“人脸识别”的例子、结合了高校的
具体情况,话题集中,便于接受。③启发性强,言之有物。在谈话中展现了林院士开阔的学
术视野,如第二段有对未来科学布局的预测,很有启发性;第三段既有理论指导,也有实践
指导,展现了他过硬的业务能力,使阐述令人信服。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
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
- 8 -
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
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A 项,“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技术核心,它正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方式产生变革性
影响”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方式,产生变
革性影响,这种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当然包括对大学的功能特别是其根本
职能——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可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方式,产生变革性影响”
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并不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技术核心”;
B 项,“使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被实时数据化,已释放出不可估量的创新业态潜力”
错误,时态有误,将预测变为现实,原文“以 5G、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大数据科学技术
的进步,将使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被实时数据化,必将释放出不可估量的创新业态
潜力”,原文有“将”和“必将”的表述;
D 项,“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是大学加强融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通识课程建设,
将责任、伦理与美学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具体举措”错误,主客倒置,原文“正确的价值导
向引领是大学最根本的任务,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上,就是要加强融合人文科学、社
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通识课程建设,将责任教育、伦理教育与美学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可
知“加强融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通识课程建设,将责任教育、伦理教育与美
学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大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的具体举措。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 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计算力爆炸导致知识更新速度远超大学知识传授体系更新的极
限速度,大学传授的知识滞后于实际的科技发展需求已成新常态”错误,夸大其词,原文“新
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计算力爆炸,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差距。大学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滞后于实
际的科技发展需求已成为无法避免、不可逆转的新常态。面对这样的新常态,就更有必要进
一步加强培养学生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可知“计算力爆炸”只是“加剧了这种差距”。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内容特点分析的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
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概括分析内容的特点。
- 9 -
原文“首先,要应对知识更新速度带来的挑战”“其次,要应对学科体系变化带来的挑
战”“第三,要应对科学伦理问题带来的挑战”;原文“第一,落实价值引领,构建三全育
人工作体系”“第二,实施人才战略,打造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第三,加强科研创新,要
鼓励学生在科研上永攀高峰”“第四,加强就业引导,倡导学生与祖国同行、与强国共进”
等,回答问题时,都分条分点、条例清晰的阐述;
“总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方式,产生变革性影响,这种影响的
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当然包括对大学的功能特别是其根本职能——人才培养产生
深远影响”“面对新技术新挑战,就人才培养的方面,我们要更加坚定自信,更加重视质量,
更加突出贡献,强调以价值引领为核心,关注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具体
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林院士都是紧扣问题回答;“以人脸识别
技术为例,一方面,它可帮助公安部门迅速追溯、追踪案情,将犯罪分子尽快缉拿归案,还
社会以正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对个人隐私也造成了新的威胁。越是先进的技术,在
被不当使用时对社会的威胁也越大”等,在回答问题时举例,让人更容易,深入浅出;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更加多元的需求,培养学生更具兼容性的知识体系,
我国的大学专业学科设置正不断从精细划分向大平台宽口径转变,但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
的学科融合趋势相比,我国当前的学科设置仍有很大的改革布局空间”“长远来看,未来的
学科布局设置与当前相比,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未雨绸缪、与时俱进地规划更加
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的专业设置,是培养适应面向未来事业需求人才的重要支撑”等,
这些回答对现实社会的启示性很强,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一,落实价值引
领,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第二,实施人才战略,打造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第三,加
强科研创新,要鼓励学生在科研上永攀高峰”“第四,加强就业引导,倡导学生与祖国同行、
与强国共进”等,这些回答展现了林院士在对人才培养方面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很高的指
导意义。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
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
的选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10 -
水心
王鼎钧
你为什么说,人是一个月亮,每天尽心竭力想画成一个圆,无奈天不由人,立即又缺了
一个边儿?
你能说出这句话来,除了智慧,必定还得加上了不起的沧桑阅历。我敢预料这句话将要
流传下去,成为格言。
多年以来,我完全不知道你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境况,从你这句话里,我有一些感触和
领悟。我从水成岩的皱折里想见千百年惊涛拍岸。
哦,皱折,年轮;年轮,画不圆的圈圈;带缺的圆,月亮;月亮,磨损了的古币;古币,
模糊而又沉重的往事。三十九年往事知多少,有多少是可与人言的呢,中天明月,万古千秋,
被流星陨石撞出多少伤痕,人们还不是只看见她的从容光洁?我们只有默诵自己用血写成的
经文,天知地知,不求任何人的了解。
你提起故乡。你问我归期。这个问题教我怎样答覆你呢?你怎能了解我念的经文呢。没
有故乡,哪有归期,三十九年来故乡只在柳条细、柳条长的歌词里。……我们在祖国大地上
流亡,一路唱“哪里有我们的家乡”,唱“我们再也无从流浪也无处逃亡”,唱得浪浪漫漫
雄雄壮壮,竟唱出源源不竭的勇气来。那时候,我们都知道,祖国的幅员和青天同其辽阔,
我们的草鞋势不能踏遍,我们也知道,青山老屋高堂白发也都在那儿等待游子。但是而今,
我这样的人竟是真的没有家乡也没有流浪的余地了,旧曲重听,竟是只有悲伤,不免恐惧!
你说还乡,是的,还乡,为了努力画成一个圆。还乡,我在梦中做过一千次,我在金黄
色的麦浪上滑行而归,不折断一根芒尖。月光下,危楼蹒跚迎我,一路上洒着碎砖。柳林全
飘着黑亮的细丝,有似秀发……
但是,后来,做梦回家,梦中找不到回家的巷路,一进城门就陷入迷宫,任你流泪流汗
也不能脱身。梦醒了,仔细想想,也果然紊乱了巷弄。我知道我离家太久了、太久了。
不要瞒我,我知道,我早已知道,故乡已没有一间老屋(可是为什么?)没有一棵老树
(为什么?)没有一座老坟(为什么?)老成凋谢,访旧为鬼。如环如带的城墙,容得下一
群孩子在上面追逐玩耍的,也早已夷为平地。光天化日,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村庄,是我从
未见过的地方。故乡只在传说里,只在心上纸上。故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
看见最清楚……光天化日,只要我走近它,睁开眼,轰的一声,我的故乡就粉碎了,那称为
记忆的底片,就曝光成为白版,麻醉消褪,新的痛楚占领神经,那时,我才是真的成为没有
故乡的人了。
- 11 -
“还乡”对我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这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
还不是由一个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我离乡已经四十四年,世上有
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它失落了它四十四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
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
昨夜,我唤着故乡的名字,像呼唤一个失踪的孩子:你在哪里?故乡啊,使我刻骨铭心
的故乡,使我捶胸顿足的故乡啊!故乡,我要跪下去亲吻的圣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乡愁装
饰过雕琢过的艺术品,你是我对大地的初恋,注定了终生要为你魂牵梦绕,但是不能希望再
有结局。
我已经为了身在异乡、思念故乡而饱受责难,不能为了回到故乡、怀念异乡再受责难。
那夜,我反覆诵念多年前读过的两句诗:“月魄在天终不死,涧溪赴海料无还!”好沉
重的诗句,我费尽全身力气才把它字字读完,只要读一遍,就是用尽我毕生的岁月,也不能
把它忘记。
中秋之夜,我们一群中国人聚集了,看美国月亮,谈自己的老家,我说,我们只有国,
没有家,我们只有居所,只有通信地址!举座愀然,猛灌茅台。
月色如水,再默念几遍“月魄在天终不死,涧溪赴海料无还”,任月光伐毛洗髓,想我
那喜欢在新铺的水泥地上踩一个脚印的少年,我那决心把一棵树修剪成某种姿容的青年,我
那坐在教堂里构思无神论讲义的中年,以及坐待后院长满野草的老年。
想我看过的瀑布河源。想那山势无情,流水无主,推着挤着践踏着急忙行去,那进了河
流的,就是河水了,那进了湖泊的,就是湖水了,那进了大江的,就是江水了,那蒸发成气
的,就是雨水、露水了。我只是天地间的一瓢水!
我是异乡养大的孤儿,我怀念故乡,但是感激我居过住过的每一个地方。啊,故乡,故
乡是什么,所有的故乡都从异乡演变而来,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涧溪赴海料无还!
可是月魄在天终不死,如果我们能在异乡创造价值,则形灭神存,功不唐捐,故乡有一天也
会分享的吧。
啊,故乡!
选自王鼎钧《一方阳光》
【注】王鼎钧(1925—),散文家,山东兰陵人,1949 年去台湾,1978 年移居美国。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标题是“水心”,开篇却先写“月亮”,直到结尾部分才形象地写出“水心”的含义,
其实“水”“月”都是游子情怀的寄托。
- 12 -
B. 文章把“带缺的月亮”比喻为“磨损了的古币”,意在形象表明月亮与古币一样古老,一
样从容光洁,一样模糊了沧桑的历史记忆。
C. 作者在描绘还乡梦时写到“在金黄色的麦浪上滑行而归”“危楼蹒跚迎我”等句,以不合
理的想象展现梦境,同时表达游子的深情。
D. 文章形散神聚,散的是关于故乡、关于回乡的种种遥想;聚的是作者对故乡绵延不断的情
思:盼归乡,怕归乡,不归乡,报故乡。
8. 作者在文中主要使用“你”“我”两个人称抒写情怀,试举例说明两个人称各自有怎样的
抒情效果。
9. “月魄在天终不死,涧溪赴海料无还”两句诗在文中出现三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
次引用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有何不同。
【答案】7. B 8. (1)用第二人称“你”抒情,有倾诉的感觉,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也易于带动读者。如“你为什么说,人是一个月亮,每天尽心竭力想画成一个圆,无奈天不
由人,立即又缺了一个边儿?”强烈地表达了对离散的伤怀、对团聚的渴望。(2)用第一人
称“我”抒情,有独白的感觉,使情感表达更加直接,也易于打动读者。如“我是异乡养大
的孤儿,我怀念故乡,但是感激我居过住过的每一个地方”,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对
人生经历的感恩之情。
9. (1)第一次引用是为了用“月魄在天终不死”表达身在异乡对故乡的无尽思念,用“涧
溪赴海料无还”表达不能回乡的痛苦。(2)第二次引用是为了表达我们一群海外游子在中秋
之夜漂泊异国的感伤、思念故乡的苦楚和怀想一生沧桑往事的悲凉感。(3)第三次引用是为
了用“涧溪赴海料无还!”表达直面游子身份的释然,用“月魄在天终不死”表达回报家国
的赤子心。
【解析】
【7 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
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
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 项,曲解文意,理解浅显。作者把“带缺的月亮”比喻为“磨损了的古币”意在表明月亮和
古币一样承载着“模糊而又沉重的往事”,但月亮也与古币不同,它依然光洁,隐喻游子内
心的思乡之苦可能难以从外表上看出来。
故选 B。
- 13 -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
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
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
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你、我的代表了两种不同的
人生视角,观看自己生活的视角和观看他人生活的视角。
(1)用第二人称“你”来抒情,有一种面对面倾诉的感觉,增加亲切感,更便于表达更加强
烈的感情。“你”可指朋友、读者,可指故乡,也可理解为作者自己。如“你提起故乡。你
问我归期。这个问题教我怎样答覆你呢?”“你说还乡,是的,还乡,为了努力画成一个圆。”
强烈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对回故乡的渴望之情。
(2)用第一人称“我”抒写情怀,便于直抒胸臆,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也易于打动读者。
如“昨夜,我唤着故乡的名字,像呼唤一个失踪的孩子:你在哪里?”“我已经为了身在异
乡、思念故乡而饱受责难,不能为了回到故乡、怀念异乡再受责难。”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
怀念、对不能回到故乡而愧疚。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这一类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上进行具体
分析。从全篇角度,分析每一处引用诗句的语境,体会诗句所表达的特定情感。
第一次,“身在异乡、思念故乡而饱受责难”时,“我”反覆诵念“月魄在天终不死,剑修
复海料无还”,表达身在异乡对故乡的无尽思念。第二次,中秋之夜,“我”身在美国,月
色如水,心中默念“月魄在天终不死,涧溪赴海料无还”,突出的是一种对有家不得归的悲
恸情怀,形象突出海外华人思念,“月魄”展现出一种美好的情思,无论人身在何处,都需
要落叶归根,寻找精神家园。第三次,在想到所有的故乡都从异乡演变而来时,吟诵这句诗,
表达如果我们能在异乡创造价值,故乡有一天也会分享。用“月魄在天终不死”表达回报家
国的赤子心。全文三处引用这句诗,结构上这一句充满着悲凉之气,渲染出文本的感染力,
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引用古典诗文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化厚重感,使得文化色彩和内涵更为
突出。
【点睛】文章中引用的作用:
文章中恰当引用材料,能让人们感觉你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
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
2、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 14 -
3、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
4、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
5、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三就礼部试...不第,遂绝意仕进,究心舆地、兵法。喜为
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咸丰初,张亮基巡抚湖南,礼辟不就。林翼敦劝之,乃出。亮基移
抚山东,宗棠归隐。骆秉章至湖南,复以计劫之出佐军幕,倚之如左右手。僚属白事,辄问:
“季高先生云何?”由是忌者日众,谤议四起,而名日闻。同治初,英人阴助帕夏,欲令别
立为国,用捍蔽俄。俄以数扰边境,遽引兵逐回,取伊犁。光绪初,宗棠既平关陇,将出关,
论者多言自高宗定新疆,岁糜数百万,此漏卮也。今至竭天下力赡西军,无以待不虞,尤失
计。宜徇英人议,许帕夏自立为国称藩。宗棠力争,军机大臣文祥独善宗棠议,遂决策出塞。
令曰:“回部为酋驱迫,厌乱久矣。大军所至,勿淫掠,勿残杀。王者之师如时雨,此其时
也。”三年三月,合罗长祜等军收吐鲁番,帕夏饮药死。国家承平久,武备弛不振,而海外
诸国争言富强,虽中国屡平大难,彼犹私议以为脆弱也。及宗棠平帕夏,外国乃稍稍传说之。
适库伦大臣上言西事宜画定疆界,而廷臣亦谓西征费钜,可休兵。宗棠叹曰:“今时有可乘,
乃为画地缩守之策乎?”抗疏争之,上以为然。大军还定南疆,宗棠露布..以闻。崇厚欲遽与
俄勘界定约,宗棠奏曰:“武事不竞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兹一矢未加,遽捐要地,此界
务之不可许者也。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臣虽衰慵无似
敢不勉旃”上壮其言,命曾纪泽使俄,更前约。六年四月,宗棠舆榇..发肃州。明年,和议成,
交还伊犁。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
省协助饷不时至,请借贷外国。出塞凡二十月,而新疆南北城尽复者,馈运饶给之力也。初
议西事,主兴屯田..,闻者迂之;及观宗棠奏论关内外旧屯之弊,以谓挂名兵籍,不得更事农,
宜画兵农为二,简精壮为兵,散孱弱使屯垦,然后人服其老谋。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臣虽衰慵无似/敢不勉
旃
B. 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臣虽衰慵无似/敢不勉
- 15 -
旃
C. 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臣虽衰慵无似/敢不勉
旃
D. 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臣虽衰慵无似/敢不勉
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部试”是指明清科举考试中,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的考试。即“会试”,由于在
秋天举行,又叫做“秋闱”。
B. “露布”在古代多指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左宗棠挥军平定南疆,以
此来向朝廷传递军事捷报。
C. “舆榇”意思是载棺以随,表示决死或有罪当死。左宗棠用车子载着棺材奔赴前线,表达
不收复失地不罢休的决心。
D. “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
度。分军屯、民屯和商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宗棠早有能名,颇受倚重。湖南巡抚曾邀请他出山辅佐。后来骆秉章对他的信赖使他遭
受嫉妒,但名望也随之升高。
B. 左宗堂颇有远见,力排众议。收复新疆前,朝臣们都说此举劳民伤财,应让帕夏立国称藩,
只有左宗棠坚持出兵收复。
C. 左宗棠心系国土,维护国体。平定帕夏前海外各国自负强大,认为中国军事实力弱,左宗
棠以西征大捷改变这种偏见。
D. 左宗棠眼光独到,兴利除弊。鉴于屯兵制的弊病,主张发展屯田,兵农分开,以精壮之人
为兵丁,让老弱之人去屯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至竭天下力赡西军,无以待不虞,尤失计。
(2)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现在竭尽天下的财力物力供给西军,就没有办法用来防备意外变故(出乎意料的事),
尤其失算(失策)。
(2)左宗棠用兵善于审度时机(分析形势,观察战机),不只用(不固定于)一种计谋策略。
- 16 -
筹划西线战事,尤其注重以控制军队数量,保证粮饷充足为根本策略。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
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中,“议论”是谈判之意,做“当”的宾语,句意才完整,意为“应当在订约之前
加以谈判”,所以两者不能断开,故可排除 A、C 两项,再比较 B、D 两项,“战阵”应该做
“决”的状语,强调如何决胜负,意为“在战阵上决胜负”,所以可排除 B 项。
译文:现在的打算,首要应当在订约之前加以谈判,灵活行事利用机会;其次之的打算,在
战阵上决胜负,坚忍寻求胜利,微臣虽然衰老慵懒不肖无能,又怎敢不努力呢。”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
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
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 项,“‘会试’,由于在秋天举行,又叫做 ‘秋闱’”说法错误,礼部试就是会试,明、
清会试在春季举行,又有春试、春闱之称。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
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
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
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 项,“只有左宗棠坚持出兵收复”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宗棠力争,军机大臣文祥独善宗棠
议,遂决策出塞”可知,左宗棠的建议,朝中还有军机大臣文祥极力支持肯定。
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 17 -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赋分点:
(1)“赡”,供给;“无以”,没有用来……;“不虞”,意外变故,出乎意料的事。
(2)“审机”,审度时机,或分析形势,观察战机;“筹”,筹划;“善”,交好;“以……
为”,把……当做。
【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
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
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
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
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
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
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
事半功倍。
译文: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三次参加礼部的考试(会试)都没有考取,于是他断绝
了在仕途上的打算,而专心研究地理、兵法。他平时喜欢说豪言壮语而惊人,在公卿士大夫
中间颇有名声。咸丰初年,张亮基任湖南巡抚,以礼征召左宗棠为官,左不赴任。胡林翼诚
恳相劝,左才出任。张亮基转赴山东任,左宗棠就归隐。骆秉章到湖南,又用计策半胁迫左
宗棠出来辅佐军务,依赖他如同自己的左右手。手下禀告事情,骆总是问,左季高先生(对
此)怎么说?因此嫉妒的人一天天增多,诽谤和议论四处兴起,但(左宗棠)的名望也一天
天的卓著起来。同治初年,英国人暗地里协助帕夏,想要让他另立国家,用来作屏藩抵御俄
国势力。俄国因为帕夏多次侵扰边境,于是带兵驱赶,乘机攻取了伊利。光绪初年,左宗堂
平定了关陇地区的叛乱后,将要出关收复,议论的人大多说从乾隆皇帝平定新疆,每年花费
数百万两白银,这是国家财政外溢的漏洞。现在竭尽天下的财力物力供给西军,就没有办法
- 18 -
用来防备意外变故(出乎意料的事),尤其失算。应该依从英国人的建议,允许帕夏自立为国
家向朝廷纳贡称臣,左宗棠极力反对,唯有军机大臣文祥认可左宗棠的建议,于是决定出塞
作战的方针。(左宗棠)下令说,回部被叛乱的首领驱使胁迫,厌恶战乱已经很久了,大军所
到之处,不可淫掠百姓,不可残杀无辜。王者之师像顺应时节的雨,这时正是遇到了适合的
时节。 光绪三年三月,会合罗长祜等人的军队收复吐鲁番,帕夏喝毒药自尽。 整个国家太
平很久,军事武备废弛不振作,但海外各国争着夸耀自己的富强,虽然中国屡次平定大的危
难,各国私下的论调还是认为中国军事实力羸弱,等到左宗棠平定帕夏之乱,外国才渐渐地
辗转述说他的战功。恰逢库伦大臣上奏章进谏西北步战事应该尘埃落定,划定疆界,并且各
位朝廷大臣们也认为西征耗费巨大,应该停止战事。左宗棠感叹说:“现在是可以利用的时
机,竟然谋划画地为牢龟缩死守的策略吗?”向皇帝上书直言规劝。皇上认为他是对的。大
军回军平定了南疆,左宗棠文书报捷给朝廷知道。崇厚想要赶快与俄国勘定边界签订条约。
左宗棠上奏说:“在武力无法匹敌的时候,有割地求和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这连一支箭
都没有施加,就放弃了重要的国土,这(勘定)边界(之事)务必不可应许。现在的打算,
首要应当在订约之前加以谈判,灵活行事利用机会;其次之的打算,在战阵上决胜负,坚忍
寻求胜利,微臣虽然衰老慵懒不肖无能,又怎敢不努力呢。”皇上认为他的话慷慨激昂很有
气魄,命令曾纪泽出使俄国,修订了之前的条约。光绪六年四月,宗棠载棺以随向肃州进军。
第二年,和议达成,俄国交还伊犁。左宗棠用兵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不只用一种计谋
策略。筹措西线战事,尤其注重以控制军队数量,保证粮饷充足为根本策略。刚开始西征,
左宗棠担心各行省协助军饷不能按时到达,请求向外国作借贷。左宗棠部队出塞共二十个月,
新疆南北各城能全部收复,(实在是)军饷供给充足的功劳。当初议论西部边防事务时,左宗
棠主张发展屯田,听到的人都认为左宗棠迂腐。等看到左宗棠上奏论述关内外过去屯兵的弊
病,以及说既然挂名兵籍,就不能改为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应该将兵农划开为二,挑选精壮
的人为兵丁,让老弱的人去屯田垦地,大家这才佩服左宗棠谋划深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折桂令·酸斋学士①席上
张可久
岸风吹裂江云,迸一缕斜阳,照我离樽。倚徙②西楼,留连北海,断送东君。传酒令
金杯玉笋,傲诗坛羽扇纶巾。惊起波神,唤醒梅魂。翠袖佳人,白雪阳春③。
【注释】①酸斋学士:贯云石,号酸斋,元代散曲家。②倚徙:流连徘徊。③白雪阳春:古
- 19 -
代楚地的歌曲名,风格高雅。
14. 下列对全曲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贯云石安排诗酒歌舞为友送行,令佳人唱曲,美人捧金杯传酒令,将当时的文士风流表现
得十分传神。
B. “倚徙西楼”三句,写出作者在酸斋学士处流连终日,徘徊留恋不舍离去,巧妙体现二人
的深厚情谊。
C. 作品长于用典,以“羽扇纶巾”“白雪阳春”入曲,语言简洁,表意含蓄,可见作者文学
造诣之深厚。
D. 作品直接抒写离愁别绪,同时还融入其他丰富的情感;善于运用词家手法作曲,情景相融,
别具一格。
15. 后人评价此曲在风格上颇为清秀有力,很有“清劲”之风。请结合前三句,对此作简要
赏析。
【答案】14. D 15. ①从意象意境上看,使用“岸风”“斜阳”“离樽”等优美意象,使
意境秀美中不乏豪迈壮阔。②从遣词造句上看,用词清劲有力,“裂”“迸”等动词富于力
度;句式简短有力,读之清爽利落。③从手法运用上看,虽有离愁别绪但却寄托于壮阔之景,
使情思表达洒脱自然、俊逸有力。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 项,“作品直接抒写离愁别绪”说法错误。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内容写了酒宴从白天一直
持续到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虽然酒席上传酒令、吟诗唱曲,十分热闹,却没有“离愁”、
“惜别” 等字眼,但从作者环绕“离撙”,描写时间的推移以及所流露的对时间流逝的惋惜
之情中,能感受到他那浓烈的惜别之情,属于间接抒情。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注意把握诗歌中重要意象,赏析重要词
语,体会语言风格特点。本题要求结合前三句,赏析诗歌的“清劲”之风。首先明确“清劲”
的特点。“清”指语言简练、给人清新、明快之感;“劲”指用词有力、意境壮阔。可以分
- 20 -
开赏析,可以合并解说,“清劲”都体现即可。本诗清新明快的特点主要是通过诗歌的意象
体现的,答题时抓住主要意象,“岸风”“斜阳”“离樽”,意象优美,意境开阔。“劲”
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现,“裂”字写江风劲吹,富有力感,使人可以想
见狂风卷地而起,激荡太空,云团裂散的景象。“迸”字,形象地描绘了一线阳光透过云层
的喷射之状。第三句的“照”字,用得很妙。它使空中的阳光自然地介入了江边饯别的酒席,
成了作者凝神观照,借以传情的对象。这些动词富于力度,句式简短有力,清劲有力之感自
然体现。从表达效果上来说,本诗虽然抒发离别之情,但意象选取优美开阔,遣词造句的表
达洒脱俊逸,均能体现“清劲”之风。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
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
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
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动人的诗作如何写成?诗人可以通过动作细节,揭示内心的苦闷,李白的《行路难》中
“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如此;也可以用典型意象抒写深情厚谊,李白的《闻王昌龄左
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______”一句就借月寄托了相思。
(2)平常的生活是诗意的源泉。苏轼泛舟江上时,见江月永恒,而感叹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渺
小:“_______,_______。”夜游承天寺时,见庭中月明,不禁慨叹,明月竹柏常见,
“_________”。
【答案】 (1). 停杯投箸不能食 (2). 拔剑四顾心茫然 (3). 我寄愁心与明月
(4). 寄蜉蝣于天地 (5). 渺沧海之一粟 (6).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
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
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
别字形。
(1)“用典型意象抒写深情厚谊”和“借月寄托了相思”是提示,同时注意“箸”的书写;
- 21 -
(2)“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渺小”是提示,同时注意“蜉蝣”“沧”“粟”的书写;(3)“明
月竹柏常见”提示下一句内容。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
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
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
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
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小说源远流长,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开始,再到后来的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
话本..,拟话本,文言章回小说......的出现,小说作为一种文学题材,在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
展历史。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人们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甚至历史事件
也会在这种文学样式中得到反映与体现。到了近代,小说的社会价值逐渐被深刻挖掘,①
是作为改良派的梁启超,② 作为左翼文学家的鲁迅,③ 看到了小说作为一种文
体对于当时的社会价值。④ ,可以看到,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
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仅是人们消闲的工具,⑤ 越来越成为既能反映社会现实,又
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人们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甚至可以看到历史
事件在这种文学样式中的反映与体现。
B.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甚至历史事件也会
在这种文学样式中得到反映与体现。
C.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甚至可以看到历史
事件在这种文学样式中的反映与体现。
D.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人们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甚至历史事件也会
在这种文学样式中得到反映与体现。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不仅②而且③仅④所以⑤反而 B. ①无论②还是③都④因此⑤而且
C. ①或者②或者③仅④而且⑤反而 D. ①既然②还有③都④于是⑤而且
19. 下列是对文中加点的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读,其中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 22 -
选项 小说类别 代表作品 作者 书中人物
A 志怪小说 《搜神记》 刘义庆 宋定伯
B 唐传奇 《莺莺传》 元稹 杜丽娘
C 话本 《警世通言》 凌濛初 杜十娘
D 文言章回小说 《儒林外史》 吴敬梓 范进
A. A B. B C. C D. D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
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
意。
A 项,“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人们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错误,“人们
各个阶层”语序不当,“各个阶层”应该修饰“人们”;
B 项,“甚至历史事件也会在这种文学样式中得到反映与体现”错误,与前一句主语不一致,
导致结构混乱,改成“甚至可以看到历史事件在这种文学样式中的反映与体现”;
D 项,“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人们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错误,“人们
各个阶层”语序不当,“各个阶层”应该修饰“人们”;“甚至历史事件也会在这种文学样
式中得到反映与体现”错误,与前一句主语不一致,导致结构混乱,改成“甚至可以看到历
史事件在这种文学样式中的反映与体现”。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既要考虑到语言的连贯性,又要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注意结合上下文文意选择正确的关联词,是一种综合性题型。
“作为改良派的梁启超”和“作为左翼文学家的鲁迅”这两个句子是列举的两个作家,后文
- 23 -
是“看到了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对于当时的社会价值”,主语就是前面的两个作家,所以第三
处应该选择“都”;第五处,前文是“小说不仅是人们消闲的工具”,跟“不仅”搭配的关
联词是“而且”,因此排除 A 项和 C 项;第四处,前文是“作为改良派的梁启超,作为左翼
文学家的鲁迅,都看到了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对于当时的社会价值”,后文“可以看到,中国
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是前文的结果,要用“因此”,排
除 D 项。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 项,《搜神记》的作者是干宝;
B 项,《莺莺传》的主人公是崔莺莺,杜丽娘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人物;
C 项,《喻世明言》是明代拟话本,作者是冯梦龙。
故选 D。
【点睛】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
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
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20.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2 个字。
热心复古的人,开口闭口都是说“现在”的境象若何黑暗,若何卑污,罪恶若何深重,
祸患若何剧烈。要晓得“现在”的境象倘若真是这样黑暗,这样卑污,罪恶这样深重,祸患
- 24 -
这样剧烈,也都是① ,断断不是“现在”造的;全归咎于“现在”,是断断不能受的。
要想改变他,② ,不当努力以回复“过去”。
——节选自李大钊散文《今》
(2)在文段结尾处补写一个比喻句,以强调语段的观点。(24 字以内)
【答案】(1)“过去”所遗留的宿孽(问题);(2)但当努力以创造未来。(3)就像江水逝去,
与其哀叹,不如珍惜现在,创造未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第一空根
据后文的“断断不是‘现在’造的”“全归咎于‘现在’,是断断不能受的”,可知前文谈
论的“黑暗”“卑污”“罪恶”“祸患”的现象不是现在造成的,应该有“过去”的责任,
所以可填入类似“‘过去’所遗留的宿孽(问题)”的句子即可。第二空是谈论改变现状的
方法,根据后文的“不当努力以回复‘过去’”,言外之意就是要向前看,还要注意和后一
句的句式相似,所以可填入类似“但当努力以创造未来”句子即可。
第二问要求在文段结尾处补写一个比喻句,以强调语段的观点。根据上文的内容,所填入的
句子应该强调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之意;其次注意比喻的运用,要比喻恰当,可选择像江水
之类的喻体。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
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
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
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
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
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
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
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阅读下面对话,根据语境,按照要求,写出得体的句子。
情商高的人都比较“会说话”,与人交流为了避免把天“聊死”有几个小技巧。
(1)不要随意比较。
男:今晚一起吃饭怎么样?
女:不了,我想吃外婆做的排骨炖豆角儿了。
- 25 -
(不佳)男:你外婆做的菜哪有外面的好吃!
女:你自己去吃好吃的吧,再见!
(得体)男: 。(一句,15 字内)
女:好啊!
(2)不要轻易否定。
儿:妈妈,我暑假不想参加补习了,学校有一个科技夏令营挺好的。
(不佳)母:不行!参加夏令营是能加分儿啊,还是能保送啊?一天天就知道玩儿!儿:行
了,不去了还不行吗?你有完没完,总说这些!
(得体)母: 。 。(两句,共 30 字内)
儿:谢谢妈妈理解我。放心,我会做到课内课外两不误的!
【答案】(1)外婆做的菜一定好吃,我都想吃了。或:外婆的菜当然好了,我改天再请你。(2)
科技夏令营挺好的,正好学以致用。不过下学期的课程你要提前自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
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辨别与积累。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此题要求
“根据语境,按照要求,写出得体的句子。第一句要求“不要随意比较”,同时给出了表达
不佳的例句“你外婆做的菜哪有外面的好吃”,因为做了不好的比较,而让对方不悦,所以
在表达中要注意不随意做比较,明确对方的意思,得体的回答,同时注意要求的字数限制。
此句可表达为“外婆做的菜一定好吃,我都想吃了。或:外婆的菜当然好了,我改天再请你”;
第二句要求“不要轻易否定”,轻易否定会让人有受挫感和不被尊重的感受,容易像例句不
得体表述中引起矛盾。所以在表达中应注意说话的委婉性,通过后文句子“我会做到课内课
外两不误的”可知,妈妈的回答当中应该包含同意课外夏令营活动和叮嘱课内学习两件事,
答题还需注意字数限制。此空可表达为“科技夏令营挺好的,正好学以致用。不过下学期的
课程你要提前自学”。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
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
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
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
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
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
- 26 -
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
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做到有的放
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无数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的“巨婴”:
他们按部就班,高度依赖;看似努力,死记硬背;重视做题,机械训练;成绩尚可,代
价高昂;白白胖胖,骨质疏松……
他们读不懂教材,提不出问题,失去了考试竞争就无法自我定位,失去了师长庇护就不
会自我管理、规划未来……
其实长久以来,很多同学的学习都是这样的:先到“超前班”把新学期要学习的内容过
一遍,课堂上再听老师讲一遍,不会还要找老师单独辅导一遍。
很多同学以为学习就是听讲,努力就是完成作业,备考等同于“刷题”,高分等于名师
加持+重复学习+机械训练。
同学们,你作为身在“学习”中的一员,对学习上的“巨婴”现象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又
有怎样的想法和建议?请写一篇评论进行阐述。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摆脱依赖,走自主学习之路
没有老师安排,就不会学习,读不懂教材,提不出问题,失去了师长庇护就不会自我管
理、规划未来……这是学习上的巨婴。产生巨婴心理,既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因素,更有
个人不愿独立思考,不愿主动学习,在学习上缺少担当的因素。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最重要
的是两件事,一是要受教育,一是要有独立性。这不仅指要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不依赖别
人,还包括要锻炼一种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摆脱依赖,才能真正走向自立。正如徐志摩说过,他在少年时疯狂地喜欢“带我走”三
个字,成年后再也不会让任何人带他走,他学会了自己走。当我们慢慢懂事之后,在人生的
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要摆脱依赖,学会自立,从小事做起一点点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最终
我们会在家人的帮助下走向自立。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我们要摆脱对家长、对老师的依赖,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 27 -
曾经有一位老者拿着几条鱼和一副鱼竿想要送给两个人,其中一个人选择了鱼竿,另一
个则选择了鱼,结果可想而知,选择鱼竿的人每天都钓得几条鱼,生活逐渐好了起来。而选
择了鱼的人过了几日便又像以往一样穷苦不堪。其实这两个人的选择不正是自立与依赖吗?
自立者根据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而依赖者却只能听天由命了。得鱼不如得渔,只有得
到真正的学习方法,才能造就成功的人生。
可惜的是现今有许多做父母的不懂这一道理,许多孩子亦甘之如饴地享受着依赖。古代
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而这真正的“计深远”,应是培养其独立的真本领。
林则徐也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
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确实值得世人深思。金钱买不来独立,更买不来能力。所以
作为父母应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和自立能力,给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作为子女更应有意识
地摆脱依赖,做天地间独立的存在,做有能力、有担当的强者,因为生活终究还要靠自己来
过。
一句谚语说得好:“自食其力,生活是甘甜的;卑躬屈膝,生活是酸苦的。”路要靠自
己走,才会越走越宽。而且我们人生的价值也取决于自己。让我们摆脱依赖,学会自立,自
主学习,成就精彩的人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
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
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
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
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材料显示,这次疫情暴露出很多学生,不会独立自主地学习,是学习上的巨婴。
很多学生习惯于在老师和家长的安排下学习,一旦失去了这些依赖,他们便无法适应。学习
上的巨婴与思想上的依赖有着必然的联系。不愿独立思考,不愿主动学习,在学习上缺少担
当,是产生依赖心理的原因。因此,要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先培养人格上独立
的思想,摆脱依赖,才能走向自立。题目要求考生对学习上的“巨婴”现象有怎样的思考和
感悟?又有怎样的想法和建议?并要求写成评论。
参考立意:
1.学会独立,让自己成长;
2.摆脱依赖,不做学习上的巨婴;
- 28 -
3.青年人要勇于担当。
参考素材:
1.在《克雷洛夫寓言》有这么一句话:“身材高大,就跟地位的高贵一样,显然是好事,然
而,假使灵魏是卑劣的,那就不见得有什么好处了。”确实,一个人若只是空有成年人的躯
壳却没有成年人的心志、担当、良好的道德品质等,对家庭,对社会都没有什么好处。
2.有太多的中国式“巨婴”空有成年人的体格,但却以我为大,自私自利,不只会躺在祖国
母亲怀里嗷嗷待哺,还会用其自私的利刃去伤害无辜之人。
3.苏轼曾说“粗增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诚然,诗书使人优雅,富有才情,可诗
人顾城却空有一身诗情画意、浪漫想象、充沛才情。
4.顾城虽写得一手好诗,但也只是一个性格阴郁、喜怒无常,没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的“婴
儿”。他依赖温柔贤淑的妻子,却将英儿带入他们的生活。他从来没为别人考虑过什么,却
希望人人都能围着他转,他认为女人的仰慕是应该的,却未曾想过他的做法妻子是否会伤心。
而在最终所有人都伤心远走时,他爆发了,可他并未像“婴儿”丢失了心爱玩具般哭闹,而
是选择玉石俱焚——杀妻自缢。这样的结局未免令人唏嘘,但究其原因还是“巨婴”式的思
维作祟。“巨婴”式的思维比婴儿的思维更加可怕,因为婴儿丢失玩具只会哭闹,像顾城那
般的“巨婴”却会为了丢失“心爱玩具”而选择玉石俱焚。这也充分说明“巨婴”式的思维
对家庭的危害巨大。
5.在中国还存在许多的“巨婴”,他们如同水蛭般,一味索取,贪婪地吸食着祖国母亲对他
们的关爱。祖国再强大,也不是谁的保姆。地球离了任何一个人都会转动,祖国肯护你,只
因你是祖国的人民,但请不要用“婴儿”的思维认为祖国只为你一人负责。可大多数的“巨
婴”并未明白其中的道理,依旧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当成国家的婴儿!当这些人自己不顾警
示,遭遇危险时,还是需要国家的人民警察来救援,但这些救援人员尽心尽力,却最终得不
到几句真心的感谢,正如在一场救援中牺牲的警察张宁海,他为给被困者举灯而坠崖,在追
悼会上却没有被救人员哀悼的身影。
6.面对“巨婴”应不纵容,不迁就,让他们知道,没有人会围绕他们转,没有人会迁就他们
整儿“婴儿”般幼稚的心,让他们知道,他们应承担起照顾自己的责任,没有人有耐心如同
哄婴儿般哄着他们。
行文结构:
理解材料,确定立意,给文章拟写标题,例文的标题为:摆脱依赖,走自主学习之路。本题
要求写一则评论。文章开头,由材料引出“巨婴”心理。分析巨婴心理产生的原因,指出青
- 29 -
年学生要摆脱依赖,走自主学习之路。正文部分,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自立”“自主学习”
的重要意义,以及“自立”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最后,用一则谚语结束全篇,总结全文,
强化论点。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
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
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
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
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
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
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30 -
相关文档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九中学校20192021-06-0513页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第二中学202021-06-0513页
-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2021-06-0517页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9-22021-06-0526页
- 宁夏银川二中2020届高三第四次模拟2021-06-0516页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九中学校20192021-06-0511页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1届高2021-06-0519页
-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2019届高2021-06-0514页
-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二2021-06-059页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校2021-06-05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