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课 春江花月夜 16页

  • 474.50 KB
  • 2021-06-05 发布

第6-10课 春江花月夜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第6课 春江花月夜 一、整体把握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同学们认为,此诗应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案 第一种:此诗应分为三个部分。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恨,讴歌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概而言之,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第二种:从整体上看,全诗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从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主要是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蒲上不胜愁”至最后,诗人驰骋想像,将人们引入一个情思更为浓郁的诗境,感受游子、思妇的两地想念、相思之情。‎ 二、细部探微 ‎1.诗中“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承上启下,紧承上句“望相似”而来,由上半篇的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2.翻译下列诗句。‎ ‎(1)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汀上白沙看不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照花林皆似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照在她的捣衣砧上,卷不走,拂不掉。(2)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在一起,看不分明。(3)月光照在鲜花、树林上,就像雪珠一样洁白晶莹。‎ 一、中心主旨 这篇作品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合为一体。作者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 16 ‎ 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 二、写作特色 ‎1.景、情、理完美结合。‎ 全诗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写出了春、江、花、月、夜五种美景,以月为主要描写对象,在抒情和议论时也紧紧地围绕着月光来展开。从人之初与自然之初的关系加以探讨,堪称是宏大的议论,但不空洞生硬,而是由江月生发。同时,抒发的是人间最常见的离人思妇的相思之情,亦是人间最普遍、最永恒的感情,且能把这种感情完全置于月夜之下来发挥。‎ ‎2.本诗具有韵律美。‎ 本诗韵律饶有特色,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以平声起首,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三、文白对照 16 ‎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霰(xiàn)        发酵(xiào)‎ 参与(yù) 同仇敌忾(kài)‎ B.滟滟(yàn) 内讧(ɡōnɡ)‎ 恪守(kè) 垂涎三尺(xián)‎ C.碣石(jié) 谄媚(chǎn)‎ 懦弱(nuò) 莘莘学子(shēn)‎ D.扁舟(piān) 创伤(chuànɡ)‎ 联袂(mèi) 戛然而止(ɡá)‎ 答案 C 解析 A.“酵”读jiào;B.“讧”读hònɡ;D.“创”读chuānɡ,“戛”读jiá。‎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答案 D 解析 A.升—生;B.婉—宛;C.装—妆。‎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逐渐 B.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 C.青枫蒲上不胜愁 胜:承受 D.应照离人妆镜台 离人:离家在外的人 答案 A 解析 逐:追随。‎ ‎4.下列语句有误的一项是(  )‎ A.因一双臭袜子发生口角,武汉工程大学一男生龚某用水果刀于5月8日将同宿舍室友刺死,再次上演了“马加爵”的悲剧。‎ B.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山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温家宝总理亲认总指挥,乘专机赴灾区指挥部署防震救灾工作。‎ C.象征着“和平、友谊和进步”的奥运火炬,于2008年5月8日17时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 D.胡锦涛于2008年5月8日访日期间,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签署联合声明:确认中日不构成威胁,中日领导人原则上隔年互访。‎ 答案 B 解析 “指挥”和“部署”语意重复。‎ 二、文本阅读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5~6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16 ‎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5.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 答案 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 ‎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7~8题。‎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  注 ①鄜州:现陕西省富县。②云鬟:妇女的鬟发。③清辉:指月光。④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⑤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7.赏析诗中“月亮”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 在中国民俗和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唐代诗人张九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脍炙人口。杜诗《月夜》描绘的是一幅月圆人不圆的画面,作者借“月亮”意象至少有三个作用:①勾起诗人对妻儿的思念之情;②颈联对月下妻子的描写,渲染了妻子思念丈夫的凄楚的氛围,增强了感染力;③表达出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主题,给读者创出了很大的想像空间,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 答案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主客移位的表现手法。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杜甫为安史叛军所捉,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其妻小寄居在鄜州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写下这首名篇。首联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二联用小儿女“未解”“忆”,反衬妻子“独看”的“忆”;三联设想妻子独自看月而孤独地久立的形象,进一步映衬妻子思念自己的深情,从对面透过一层的写法,表达自己的思家之情;因两地看月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结束这种相思之苦的强烈愿望,于是结句反问:“什么时候,我和你能倚着帏幕看月,那时你我都不用因分居两地看月相思而泪流不止了。”这就是巧用主客移位的写法,使全诗之情缠绵悱恻而不衰飒颓唐。‎ 四、语言运用 ‎9.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3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删改个别字词)‎ 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那姣好和媚人的被中国人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像和幸福向往的在人们心目中是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的明月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 答案 (1)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明月是多么姣好和媚人!(2)她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3)人们把她看做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对她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像和幸福向往之情。‎ ‎10.把下面一句话加以扩展,强调一首好诗,给你带来的好处。‎ 一首好诗,往往总是最大限度地刺激和调动你的想像。‎ 答案 一首好诗,往往总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和调动你的想像。给你一朵浪花,叫你去想像大海的浩渺;给你一钩弯月,叫你去想像夜空的深邃;给你一颗露珠,叫你去想像黎明的清新。‎ 16 ‎ 第7课 夜归鹿门歌 ‎ ‎ 一、整体把握 从《夜归鹿门歌》的题目就可看出,这首诗有纪实之意,诵读全诗之后,概述这首诗描写了一件什么事?用原文的诗回答,并加以解释。‎ 答案 “余亦乘舟归鹿门”,我也乘着船,要回到鹿门去。‎ 二、细部探微 ‎1.宁静、清幽之地,作者却说道“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句中的“幽人”是指谁?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这里的“幽人”既是庞德公,又是诗人自况。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的来来去去。像当年庞德公也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心中是多么的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2.作者渐行渐远,江上的喧闹已然远离,作者由江上到达了山间,那山间的景象又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将这山间之景和江边之景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答案 山中之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树影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使人陶醉了,不知不觉间到达了“庞公栖隐处”。此处是“岩扉松径长寂寥”,景色是何等的宁静、清幽。江边之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寺之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一、中心主旨 孟浩然四十多岁赴长安谋求政治出路,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回到家乡决心以庞德公为榜样,隐迹山林,以表现自己的隐士情感。本诗借回鹿门的所见所感抒发自己隐居的幽雅兴致,也透露出了孤寂无奈的心情。‎ 二、写作特色 本文运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对比。开头两句,以山里钟声和天色将晚表现静的一面,用渡口争渡表现嘈杂的一面,两相对照,更显隐者的超俗清静。三、四两句则用村人的忙碌和诗人的闲适作对比,突出了他的隐士风范。‎ 三、文白对照 16 ‎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三个相同的一组是(  )‎ A.缉私  编辑  修葺  开门揖盗 B.揣摩  端倪  湍急  惴惴不安 C.绮丽  犄角  倚仗  掎角之势 D.啜泣  拾掇  辍学  气息惙然 答案 D 解析 A.“缉”读jī,“辑”读jí,“葺”读qì,“揖”读yī;B.“揣”读chuǎi,“端”读duān,“湍”读tuān,“惴”读zhuì;C.“绮”读qǐ,“犄”读jī,“倚”读yǐ,“掎”读jǐ;D.“啜”读chuò,“掇”读duo,“辍”读chuò,“惙”读chu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喧闹  糜烂  驱利避害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B.脉搏  宣泄  一言九鼎  无事不登三宝殿 C.蝉联  辐射  仓皇失措  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D.急燥  炽烈  钩心斗角  长江后浪推前浪 答案 B 解析 A.驱—趋;C.缪—谬;D.燥—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看得出,他对我们的工作还算满意,心情很好,否则就不会对我们这样娓娓而谈了。‎ B.由于知识程度和知识视野的深广,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就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C.孩子一入学就崭露头角,较早地占有了领先地位,参加竞赛机会多,脱颖而出就相对容易。‎ D.他把相声演员的话转述得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引得人们哄堂大笑。‎ 答案 D 解析 “历历在目”指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多用于画面、情境,用于“话”不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纵观科学史,科学的发展与全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B.我们车间的检验工作,由于工作突出,一连三个月被评为全厂的优胜单位。‎ C.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信赖的。‎ D.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答案 A 解析 B.去掉“的检验工作”;C.“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信赖的”,错误使用了被动句,是产品备受信赖,而不能说是顾客备受信赖;D.“看了十天的报纸”有歧义,是指“近十天来的报纸,还是看的时间是十天”,不明确。‎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第5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16 ‎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诗的前两句作者描绘了一幅江边之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着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第6题。‎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矢曾缴,孤飞自可疑。‎ ‎6.(1)谈谈你对这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答案 (1)作者以孤雁自喻,借孤雁寄托自己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2)一是托物喻人;二是运用了心理描写;三是以景物渲染了凄冷的氛围。‎ 四、语言运用 ‎7.把下列三组词语扩充为三句话,然后组成一个排比句式的语段,每组第二个词语要求扩充为一个反问句。‎ ‎①石影  身影  洒脱温柔 ‎②青竹  风骨  铁骨铮铮 ‎③白菊  品格  恬淡高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那凛凛的石影,不正是他清癯的身影吗?他是那样洒脱温柔。 ②那淡淡的青竹,不正是他风骨的写照吗?他是那样铁骨铮铮。 ③那傲霜的白菊,不正是他品格的缩影吗?他是那样恬淡高洁。‎ ‎8.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1)将______改为______;  (2)将______改为______;‎ ‎(3)将______改为______;  (4)将______改为______。‎ 答案 (1)“光临” “回到” (2)“至今健在” “精神矍铄”‎ ‎(3)“高足” “学生” (4)“欣慰” “高兴”‎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16 ‎ 一、整体把握 全诗的“诗眼”是哪两句?‎ 答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细部探微 ‎1.诗人游的是天姥山,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 答案 首先就用“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天姥山的可睹、可寻,这便是陪衬、铺垫的手法,这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作者将它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离尽致。它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不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其脚下。事实上天姥山只不过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便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个神奇的氛围,神奇的色彩,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境界。‎ ‎2.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点醒了主题。对此有两种观点:一则认为,表现了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一则认为,表现了其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同学们怎么看呢?‎ 答案 其消极避世却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其讥讽现实,却又不像屈原那般愤世嫉俗。总的来说,李白身上集“儒、道、侠”三者于一体,有儒家的积极用事,有道家的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的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由此我们便能明确其入梦的真正缘由和提及谢公的用意,把握仙境出现前后色彩的对比意图,便迎刃而解了。思维的火焰总是难以熄灭,让我们在一番离奇的遐思和古朴的旋律中,与古人相知,与古人相别。‎ ‎3.说说第一段中写景的角度。‎ 答案 正面描写:“烟涛……睹”。侧面(对比)描写:“天姥连天……东南倾”。‎ 一、中心主旨 全诗通过对梦中天姥山的描述,表现了自己徜徉山水的乐趣。诗歌后两句更是点亮了全诗的主题,表现了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二、写作特色 ‎1.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展开充分的想像,描绘了天姥山的盛景。‎ 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神仙的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结尾中有明白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像。诗人的想像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情感,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2.高度的夸张和丰富的想像。‎ 作者描写现实中的天姥山已经体现了高度的夸张,描写梦游天姥山的幻境更体现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诗人的想像力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随着想像羽翼的飞翔,在笔端展现了变幻万千的景象,创造出了和丑恶现实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 三、文白对照 16 ‎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 A.天姥(mǔ) 殷岩泉(yǐn) 漂白(piāo) 刨床(páo)‎ B.剡溪(shàn) 木屐(jī) 威吓(xià) 呼号(háo)‎ C.澹澹(dàn) 渌水(lù) 起哄(hōnɡ) 泡货(pāo)‎ D.恍然(huǎnɡ) 訇然(hōnɡ) 伎俩(liǎnɡ) 拘泥(nì)‎ 答案 D 解析 A.“漂”读piǎo,“刨”读bào;B.“吓”读hè;C.“哄”读hònɡ。‎ 16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实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B.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于是 D.恍惊起而长嗟 恍:恍然,猛然 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天黑,夜晚 答案 C 解析 因:依据。‎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如果国内金融机构不在服务质量、风险控制水平及银行的企业文化等方面下工夫,要应对外国金融机构涌入的挑战是不容易的。‎ B.今明两年要扩大医疗试点范围,完善相关政策,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C.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国汽车工业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产业的集团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D.由于中国农业的“弱质性”产业地位,加之在市场供需方面,农民处于市场信息不畅的弱势地位,作为工业原料和城市居民必需品的农产品依然低廉。‎ 答案 C 解析 A.关联词位置不当,“如果”应放在“国内金融机构”后;B.成分残缺,应在“合作医疗”后加“制度”;D.主谓搭配不当,应在“农产品”后加“价格”。‎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诗段,回答4~5题。‎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且放白鹿青崖间……开心颜?”一层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答案 体现了作者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 ‎5.“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答案 消极的思想情绪。‎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6~8题。‎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太空)。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仙人名)。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①尽冠缨。(李白《古风·十九》)‎ 注 ①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6.这首诗的前十句描写了怎样的太虚幻境。(不超过10字)‎ 答案 超尘脱俗,神奇缥缈。‎ ‎7.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两首诗的主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答案 《梦》表现了诗人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古》表现了诗人出世和入世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8.在艺术上,这首诗采用了________神奇想像,将仙境与尘世,出世与入世,飘逸与沉重,一并交织在瑰丽奇幻的艺术境界中。‎ 答案 浪漫主义 四、语言运用 ‎9.《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通过合理想像,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梦中仙境。‎ 答案 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 16 ‎ 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10.请简要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70字左右)‎ 答案 画面上的主体部分是两具山羊骷髅,正顶撞在小河上的独木桥中间。虽然它们都已丧失了生命,成了骷髅,可双方谁也不肯退让。寓意:因互不相让而两败俱伤。‎ 第9课 登岳阳楼 一、整体把握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答案 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舟、关山、涕泗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二、细部探微 ‎1.结全诗句,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一联中“坼”“浮”的表达效果。‎ 答案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既是实写,又寓想像。从楼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分为两半,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形象。‎ ‎2.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在诗的尾联,诗人又从狭处跳到阔处,从个人推及国家。“戎马关山北”五字,体现出诗人胸中装有黎民社稷,襟怀无比宽广。‎ 一、中心主旨 这首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而作。‎ 这首诗表达的是忧国伤时之感和身世凄凉之叹。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颔联写洞庭的浩翰无边。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二、写作特色 ‎1.意境雄浑阔大,胸怀宽广深沉。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两句描绘洞庭气象的诗,成了千古绝唱,为历代诗人和诗论家叹服。‎ ‎2.表现手法鲜明独到。这首诗充满了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叙事写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气息。反衬手法的运用更鲜明地突出主旨。‎ ‎3.风格“沉郁顿挫”。这种风格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是诗人的生活经历、‎ 16 ‎ 思想个性以及时代特色的有机统一。‎ 三、文白对照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 A.蹩脚(bié) 乾坤(qián)‎ 斡旋(wò) 大大落落(lā)‎ B.戎马(rónɡ) 擢升(zhuó)‎ 女红(ɡōnɡ) 歃血为盟(shà)‎ C.涕泗(sì) 诠释(quán)‎ 襁褓(bǎo) 与时俱进(yù)‎ D.剽悍(biāo) 鞭挞(tà)‎ 唱喏(rě) 自给自足(jǐ)‎ 答案 B 解析 A.“落”读luō;C.“与”读yǔ;D.“剽”读piāo。‎ ‎2.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B.亲朋无一字 字:文字,指书信 C.老病有孤舟 老病:拖得时间长的疾病 D.戎马关山北 关山:关口山岳,指北方边关 答案 C 解析 老病:年老且生病。‎ ‎3.下列诗句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C.亲朋无一自,老病有孤舟。‎ D.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 答案 A 解析 B.夜—月;C.自—字;D.四—泗。‎ ‎4.下列对《登岳阳楼》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登岳阳楼》是杜甫中年时期的作品。‎ B.《登岳阳楼》意境宏大,炼字炼句准确。‎ C.《登岳阳楼》中,“昔、今”二字有深刻的含意。‎ D.《登岳阳楼》首联形象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 答案 A 解析 《登》为其晚年作品。‎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诗,完成第5题。‎ 16 ‎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结合诗作,谈谈诗作是如何将“情”与“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 答案 首联两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夙愿终偿的欣喜之情。颔联两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坼吴楚而浮乾坤,这是形容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吴楚之地好像被这个大湖分为两半,洞庭湖太广大了,天地日月都像是在其中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这四句,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然而并非上四句只写景,与情不相关,下四句只写情,与景不搭界。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是情因景生,景以情衬,浑然一体,组成有机的抒情感怀意境。颈联两句,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当时杜甫从蜀中东下,在岳阳楼上必然想起吴楚的亲友,故“吴楚”跟“亲朋”连接起来了。他出峡之后,长期在水上漂泊流浪,所以看到“乾坤日月浮”的泱泱大水,就跟自己“老病孤舟”的凄惨晚景联系起来了。此处的哀情和上四句的阔景就是如此有机结合的。中间这两联,上联侧重景,下联侧重情,而又连为一体,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艺术效果极为佳妙。末联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沉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比的。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杜甫胸襟之宽,决不因身世的漂泊就意志消沉。‎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6~7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注 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6.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引”和“衔”是颔联的诗眼。“引”字运用拟人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使无情感的雁鸣富有思想感情;“衔”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连绵,环抱簇拥的形象特点,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给人以奇妙的情趣和悠远的遐思。‎ ‎7.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四、语言运用 ‎8.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并将序号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杜甫的忧生,主要表现在生不逢时的忧患 ‎②他的诗人所具有的认真的个性也使他难于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 ‎③杜甫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 ‎④这就使他在诗中时时流露出这种悲哀来 ‎⑤这个时代未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环境和机会 ‎⑥比如杜甫《铁堂峡》:“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最能说明此种忧患心态 答案 ①③⑤②④⑥‎ ‎9.下面这段文字的若干句子中,句子内容有语序不当的,请找出来进行调整,使语意连贯、合理。‎ ‎①“安史之乱”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界标。②当时,诗人杜甫就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即使在大局极端危急的情况下,也从来没有失去信心。③在我国的诗坛上,杜甫的教育作用、‎ 16 ‎ 美感作用和认识作用都是别人难以企及的。④这就是后人将其人尊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为“诗史”的理由。‎ ‎(  )句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句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③ 在我国的诗坛上,杜甫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都是别人难以企及的。‎ 第10课 菩萨蛮(其二)‎ 一、整体把握 按常情,作客异乡的游子总以不得还故乡而愁绪满怀,但这首词却偏偏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这是为什么?这和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答案 作客他乡总有思乡之情,但本词却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富有诗意,因为江南的风景太美了,江南太让人留恋了,若正当当游之年而北归,北来的人岂不要思念这迷人的江南?年老由于游兴淡漠,倒也罢了。其新意在于,把“江南好”的主题强调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二、细部探微 ‎1.简要分析“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二句蕴涵的意境。‎ 答案 第一句从色彩角度写出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富有诗意,且给人以开阔、明净的感觉;第二句有词人自身的心绪流露,悠闲之极。‎ ‎2.简要分析《菩萨蛮》的结构特点。‎ 答案 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腕,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  一、中心主旨 这首词表面劝留,歌颂江南美景,实际是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反衬出游子有故乡而不能归返的苦衷。上片就春景落笔,情味悠然,令人不饮自醉。下片写由于景、人俱佳,让人留恋,发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感慨。‎ 二、写作特色 ‎1.似直而迂,似达而郁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这两句词,似直而迂,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率真的话中了。“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两句词,似达而郁,表面上写的很旷达,而其中写的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 ‎2.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全词写景妍秀,抒情自然,二者巧妙地结合,写景采用白描写法,通过具体事物来展现感情,颇能体现韦词的风格。‎ 三、文白对照 16 ‎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垆边(lú)        勾当(ɡōu)‎ 审时度势(duó) 不落窠臼(kē)‎ B.炮烙(páo) 皓腕(hào)‎ 茕茕孑立(qiónɡ) 越俎代庖(zǔ)‎ C.切削(xiāo) 乘便(chénɡ)‎ 崭露头角(lòu) 自怨自艾(yì)‎ D.媲美(bǐ) 龃龉(jǔ yǔ)‎ 命运多舛(chuǎn) 良莠不齐(yǒu)‎ 答案 B 解析 A.“勾”读ɡòu;C.“露”读lù;D.“媲”读p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 A.诤友 座落 高潮迭起 群英荟萃 B.阴凉 威慑 重蹈覆辙 冥思苦想 C.悠久 烦琐 梳装打扮 胸无成府 D.熏陶 编缉 名门旺族 入不敷出 答案 B 解析 A.座—坐;C.装—妆,成—城;D.缉—辑,旺—望。‎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垆边人似月      垆边:酒家 B.皓腕凝霜雪 凝:聚集,凝聚 C.未老莫还乡 莫:不要 D.还乡须断肠 须:一定 答案 D 解析 须:应该,应当。‎ ‎4.下列对文学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菩萨蛮,词牌名,与诗歌内容无关。‎ B.韦庄之所以被人称为“秦妇吟秀才”,与他所创作的诗歌《秦妇吟》有关。‎ C.“人人尽说江南好”一句,受白居易《忆江南》的句子“江南好”的影响。‎ D.韦庄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是因为他两人无论在内容还是风格上都极其相似。‎ 答案 D 解析 “温”浓艳,“韦”清丽。‎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5~6题。‎ 16 ‎ 菩萨蛮 韦 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5.这一首词共写了江南哪几种景物?表现了江南怎样的景色特点?‎ 答案 春水、画船、垆边美人。表现出江南优美可人的景色特点。‎ ‎6.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 对江南景色的依恋、赞美之情。‎ 三、课堂延伸 阅读《忆江南》,回答7~8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7.这三首词写了什么内容?结构如何?‎ 答案 白居易这三首词表现了极丰富和极深厚的情感,真可谓是词短情长。从内容方面说,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从结构方面说,这组词的写法几乎完全一致:即头两句为点题,中间两句为对胜景、胜事的描绘,末尾以呼应开头作结。它很明显受到民歌的影响,既具有回环复沓的美,又富有清新活泼的情调。‎ ‎8.三首词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答案 三首词,从今忆起往日,从洛阳到苏杭,时空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 四、语言运用 ‎9.以“生活犹如水一样”为起始句写一段话。(不超过70字)‎ 答案 生活犹如水一样,如果安于潭中的安宁,就永远也流不进海洋;但如果放任自流,就不能勇往直前。只有既不安于安宁,又不放任自流,才能奔腾不息流入海洋。‎ ‎10.请说明下面漫画的题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70字左右)‎ 答案 一个妇女拿着一只掉了跟的鞋要求服务商修理,而商家虽立着“售后服务”的牌子,却悠闲地抽烟、喝茶,他知道客户到不了他那里,原因是梯子坏了。寓意:购买商品时一定不要为某些商家的虚假承诺所欺骗。‎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