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5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上学期语文阶段检测试卷
2019.10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 “你们/在这伸向远远地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 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 “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3. “金黄的稻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4. 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答案】1. D 2. D
3. “金黄的稻束”是收获的象征,作者又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联系起来,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赞美劳动的母亲。
4. 最后几句,把流逝的历史比成流淌的小河,把站在田里的稻束比拟成人,进而提升至对人及其精神的赞美与思考。“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永恒的思想结晶,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对母亲劳动者的赞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A项,“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诗人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又拉开,展现其伫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它给人的印象主要是视觉上的,但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含的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它写的就是诗人白天看见的景象,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因此,A项是恰当的。
B项,解说,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出选择。
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所以,C项也不能作为选项。
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C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主旨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能力。解答时,要在阅读全诗的基础上,对各选项涉及的对诗歌的题目、意象、技巧、主题的鉴赏内容做理解。
A项,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和恰当的。
B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
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把握,也是正确和恰当的: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D项,理解有误。它对本诗赏析之所以不恰当,是因为其内容完全是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它应该作为选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内涵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诗文大意,抓住关键词,把握内容间的联系,体会感情表达。诗歌开篇写站在秋天田野里的“金黄的稻束”,接着通过“我想起……我看见”,从“稻束”联想到母亲和哪“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秋的收获与其创造者、孕育者——母亲的形象联系起来,交织着对母亲坚韧、伟大、无私的赞扬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诗歌将“金黄的稻束”和人物形象相联系,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这些诗句中看出。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另外,“金黄的稻束”,“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修饰“稻束”,意味着收获;同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触动人的情思。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是收获的象征,它是母亲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创造丰收成果的劳动者联系起来,尤其突出了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的形象,通过意象,诗人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语言表达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题时应当抓住最为鲜明、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品味。语言品味还离不开上下文,应当在文本语境中体会其独特的意义。“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诗歌的最后几句,把历史比做一条长河,而母亲就是站在河边守护小河的保护神,诗人在景象描写和联想思索之后,告诉读者金黄的稻束,是静默的母亲的形象,在秋天的田野里低头沉思,在这默默承受一切的生命姿态中,进一步提升了对母亲的赞美。“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也就是说,这个肩负着伟大的疲倦和辛劳的母亲形象,在一片收割后的田野的映衬下,超越时空超越了历史的进程而具有了永恒性。而“静默”是诗人面对自然凝神观照的状态,正是在静默中,诗人回溯了历史,发现了雕像是人类思想的一个结晶。可以说,最后这一句,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对母亲劳动者的赞颂,而具有了更深刻广泛的哲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知音吴征镒
吴晶晶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那么吴征镒一定是其中一个。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吴征镒也是其中一个。
结缘草木
这位一生与研究植物的科学家家里什么植物也没有种,那些花草树叶都清清楚楚地记在他的脑子里。
“现在我的身体不行了,做不了什么事情了。我搞了一辈子植物学研究,仍感到学无止境。”这位老科学家说。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句古话说的是要尽力探索草木的本源。吴征镒院士曾亲笔书写了这八个字,刻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球场边的一块石头上。
他经常对年轻人讲述这八个字的意义,这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吴征镒和植物打交道,第一位启蒙老师竟是家里的后花园。那时才五六岁的他最爱去花园里玩耍,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让他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这个小时候喜欢琢磨花花草草的孩子,后来竟成了中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大植物学家。
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者,吴征镒一辈子沉浸在他钟爱的植物学研究中,践行着“极命草木”的精神。
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吴征镒被称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这样的赞誉来自于吴征镒对植物学研究的热爱和数十年的潜心积累。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还是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艰难,或是在动荡的“文革”时期,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植物学研究。
在西南联大任职期间,他在茅草房里创建了一间用破木箱和洋油筒建成的植物标本室,这个极为简陋的标本室竟然拥有两万多号标本;他在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科考调查,和几个年轻教师一起在昆明郊区的一个土地庙里自画自刻自印,历时3年,出版了石印版的《滇南本草图谱》。
他还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抄录和整理了我国高等植物各种属的文献记载,以及这些植物的分布,完成了一套3万多张的中国植物卡片,成为后来《中国植物志》最基本的资料之一。
“他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植物学家之一,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的植物有着广博知识的真正学者。”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样评价吴征镒。
“摔跤冠军”
植物学研究离不开野外考察。吴征镒以花甲之龄,仍一次次到西藏、新疆等地考察。喜马拉雅山的雪峰上留下了他的足迹,塔什库尔干沙漠里的仙人掌与他说着只有他才懂的语言。
植物王国云南更是吴征镒考察最频繁的地区。每逢雨季,云南的红土地让这位植物学家可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吴征镒长了一双平脚板,走路不稳,经常摔跟头。
“大家给他送了个雅号叫‘摔跤冠军’,但是他满不在乎,因为摔跤还给他带来过意外收获。”昆明植物所原所长周俊院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在文山考察,吴征镒在密林中摔了一跤,当他坐在地上的时候发现了一棵白色寄生植物,仔细一看就认出是“锡杖兰”,这是中国植物分布的新记录。
他总是自己做最基础的工作,从野外考察,到写出名录,再带领大家分科分属编写。除了植物的名称,科、属、种,定名人,发表日期,分布区及用途外,他还详细描述历代植物文献中的记载,一丝不苟。和吴征镒一起工作过的人都说,吴老是真正“沉在下面”做学问的科学家。
壮心不已
直到耄耋之年,吴征镒仍在关注着我国植物学研究的动态,与国内外有关植物学家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与身边的助手、学生交流信息。
“这一年多来,他的眼睛不行了,耳朵背,行动不便,但他仍坚持每天工作3个小时。”他的秘书杨云珊说。
2003年、2004年、2006年,吴征镒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了三部共计430余万字的专著;2007年,他在91岁高龄的时候应邀出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
当得知自己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时候,这位一生淡泊名利的老科学家说:“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协力做的居多,今天个人得到国家如此重大的褒奖,我只能尽有生之力,多带一些年轻人,带他们走到科学研究的正路上。我的能力有限,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后来居上,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
92岁的吴征镒,爱着每一片绿叶,他的生命之树也因此而常青!
(摘自新华网2008年1月8日,题目有改动。)
5. 下列选项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懵懂(méng) 忸怩 帐蓬 戛然而止(jiá)
B. 琢磨(zhuó) 慰藉(jì) 窸窣 离群索居
C. 耄耋(mào dié) 应邀(yīng) 安详 无可辩驳
D. 潜心(qián) 包扎(zā) 笼罩 屏气静神
6. 吴征镒从事植物学研究事迹和精神让我们深深感动,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小标题
事迹概括
精神品质
结缘草木
吴征镒从小与草木结缘,一生践行“极命草木”的精神。
中国植物的“活字典”
注重积累,坚持不懈。
“摔跤冠军”
壮心不已
耄耋之年的吴征镒依然坚持工作,要多带年轻人,给大家做垫脚石。
7. 文章标题中为什么称吴征镒为“草木知音”?
【答案】5. D 6.
小标题
事迹概括
精神品质
结缘草木
吴征镒从小与草木结缘,一生践行“极命草木”的精神。
不忘初心,敬业。
中国植物“活字典”
在艰难时期也不放弃研究,自己创建标本室,自己编写并且抄录整理文献资料。
注重积累,坚持不懈
“摔跤冠军”
坚持野外考察,经常摔跟头,仍不放弃,还带领大家一起整理考察结果。
一丝不苟,锲而不舍。
壮心不已
耄耋之年的吴征镒依然坚持工作,要多带年轻人,给大家做垫脚石。
乐于奉献,淡泊名利。
7. 因为吴征镒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所以称他为“草木知音”。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字形字音题是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的基本题型,考生要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和生僻字,通过理解词义来区别字音、字形,逐项识别字形和字音正误,平时应多积累牢记,做选择题时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A项,“懵”读音应为 “měng”;“蓬”应为“篷”。
B项,“藉”应读“jiè”。
C项,“应”应读“yìng”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梳理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仔细审读题干要求,结合情节内容分析,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在不同的情节阶段,又涉及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要注意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对应表格内容理解文章,分析要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从“结缘草木”部分内容看,吴征镒从小与草木结缘,一生践行“极命草木”的精神,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者,一辈子沉浸在他钟爱的植物学研究中,体现了他“不忘初心,敬业”的精神。在“中国植物的‘活字典’”这节中,要找出表现“注重积累,坚持不懈”这一精神品质的内容,联系文本看,他的“活字典”的赞誉来自“对植物学研究的热爱和数十年的潜心积累”,而且“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植物学研究”。他还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抄录和整理了我国高等植物各种属的文献记载,以及这些植物的分布,完成了一套3万多张的中国植物卡片,成为后来《中国植物志》最基本的资料。简要概括事迹即可。在“摔跤冠军”这部分,写的他的事迹有“吴征镒以花甲之龄,仍一次次到西藏、新疆等地考察”“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吴征镒长了一双平脚板,走路不稳,经常摔跟头”“他总是自己做最基础的工作,从野外考察,到写出名录,再带领大家分科分属编写”,表现他的一丝不苟,锲而不舍。在“壮心不已”这节中,概括的吴征镒事迹是“耄耋之年的吴征镒依然坚持工作,要多带年轻人,给大家做垫脚石”。涉及内容是“这一年多来,他的眼睛不行了,耳朵背,行动不便,但他仍坚持每天工作3个小时”,“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协力做的居多,今天个人得到国家如此重大的褒奖,我只能尽有生之力,多带一些年轻人,带他们走到科学研究的正路上。我的能力有限,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后来居上,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表现他的无私奉献,淡泊名利。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用意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内容看用意。标题作用主要有:①概括内容主题;②表明写作对象;③关联主要情节;④表现文章主题。文章标题中为什么称吴征镒为“草木知音”,首先要明白“知音”的意思,“知音”是指知己,是对事物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联系开篇内容可知。“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那么吴征镒一定是其中一个”“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吴征镒也是其中一个”,
吴征镒对植物非常熟悉,而且很懂,这是称为“草木知音”的原因,结合内容具体作答即可。
【点睛】字形字音题是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的基本题型,考生要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和生僻字。做选择题时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平时要注意积累。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迷失
头发稀少,却梳得纹丝不乱,抹了发蜡后飘出的是雪花膏的香味,两个肿眼泡像熟透了的柿子,短袖衬衫扎在藏青色的长裤里,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仿佛不肯松手似的握得好紧,不晓得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是“丁老七”给我的第一印象。他也就五十岁出头的年纪,乍看上去,一副基层领导的派头。我是在陶瓷厂的包装车间见到他的,此时,刚打响上班铃。许多先他进厂的老同事都跟他打招呼:“丁老七,眼睛都睁不开啦!”而其他人则称他为“老七师傅”,或叫他“丁师傅”。然后,大家叽叽喳喳,说东讲西,一天的工作就宣告开始了。
“丁老七”方才还在挤眉弄眼和大家开玩笑,转眼间,像变魔术一般,就换上了白色围裙,坐上了绞草凳。我注意到,他的那双手与众不同,巴掌极宽大,像蒲扇,如胡萝卜样粗的手指已经变了形,想来定与职业有关。他绞草动作之熟、速度之快,令我目不暇接。
按镇上民间的叫法,陶瓷包装称之为“绞草”。几乎所有瓷器都是用稻草来包装的,故在每年的秋收后,便可见到远乡四邻的农民一车车将禾秆运到镇上来卖钱。通常绞草的程序并不复杂,以包碗为例:十只为一摞,先做草把子,把碗理整齐置于草把子上,用草结两头扎紧,再用禾秆卷筒,又扎一次较宽的草结,起到美化效果,最后用篾打几道箍,别上写有品名等级的标识,便算完了。手艺好的师傅绞的草,无论怎么扔都不散,就是从二层楼高丢下去,里面的瓷器也准保不会破损,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神。一直以来,绞草师傅是受人尊重的,颇有几分威风。更何况,彼等前辈里还出了个在镇上赫赫有名的郑子木,此公在清嘉庆年间为争取绞草工人的生存待遇,视死如归地穿戴起衙门大堂上烧得通红的铁靴铁帽,用生命换来罢工胜利,也为这个行业刷了金。从那以后,全镇的绞草工人都系一条白围裙,以示永久的祭奠。
车间主任对我说,“丁老七”是包装界响当当的一号人物,早在六十年代技术等级评定时,最高级为八级,他就评上了七级半。于是,大家都不叫他的大名,直接就叫他“丁老七”了。他的徒子徒孙加起来数都数不清。逢年过节,照行规,徒弟们都会买些烟酒糕点上门去孝敬自己的师父。尤其是在过年时,徒弟们前脚跟后脚地去拜年,他老婆酒糟冲鸡蛋都忙不过来。
在那个漫长的夏天,作为厂团委的挂点单位,我天天都去包装车间,一来二去,我与“丁老七”混得滚熟,中午吃饭就端碗过去陪他闲扯。
直到那时候,我才弄清楚陶瓷行业分工细、派别多,干绞草这行的属杂帮,以南昌人为主。“丁老七”才八岁便入了这一行,从南昌乡下到镇上时,连草结都打不紧,要不是师父庇护,早被老板赶跑了。一个八岁的小孩讨口饭吃实在艰难,好在他勤快,肯吃苦,绞草行的活做了个遍,最后没有哪样不懂、哪样不通。师父师娘都喜欢他,师满后按规矩本可另立门户,他却情愿留在师父身边打下手,领的钱不多,但他倒心甘情愿。后来师父做了老板,他也没离开。
“不跟你吹牛,我是跑过大码头的。”他炫耀地说。他把橱里的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拿出放在腿上,取了一个信封出来,从里面倒出几张发黄的黑白照片,都是在上海、武汉等地的留影。照片里的“丁老七”穿戴齐整,一幅风华少年的姿容。在把信封放回包里时,他又掏出“劳动模范”奖章、“先进生产者”奖状,还有一本《毛主席语录》,翻看扉页,上面有赠送者的签名。“丁老七”得意地说“不晓得他是哪个吧?跟你说,原来他是我们厂的军代表,好有名,老八路,后来调去北京了!”
掰着指头算算,“丁老七”在这一行干了四十多年。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最出风头的就是为前来厂里 ① 的首长表演。那次他把餐具、茶具、酒具等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的物件混在一起包,不到半个钟头就完成了。然后,他让两个徒弟将包好的这一挂瓷器从一米多高向下丢,摔在地上,然后开包 ② ,竟无一件破损。首长竖起大拇指,直夸他技艺高超。“丁老七”一讲起这段,便摊开来与众不同的一双宽大巴掌,眯着一对肿眼泡,沉醉在昔日的荣光中。
可到后来,“丁老七”竟然被废了。听说陶瓷包装实行革新,用纸箱、泡沫取代禾秆,打包机、泡沫板占据了包装车间的显眼位置。“丁老七”对此极为排斥,添了许多无名之火,上班后他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那种叫设备的庞然大物,他钟情的是禾秆,是篾条。好多人都劝他要看开些,要跟上时代,英雄总还会是英雄。可他不为所动,鼻子一哼,说“老子不做了!”于是跑到厂劳资科办了买断工龄手续,自己选择了下岗。
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在厂里见到过“丁老七”。
又过了几年,我在镇上报社门口看见一个保洁员,穿了件环卫工人的黄红相间的马甲,口袋里插了瓶农夫山泉。可瓶里装的是自泡的茶水,泛着啤酒样的泡泡。那人左手拎着可翻动的垃圾箱,右手握把夹垃圾的铁火钳,时不时停下脚步望一眼擦身而过的车水马龙,目光游离飘忽、木讷呆滞。乍一眼,我几乎没有认出这是曾经熟识的“丁老七”。
(取材于梅坚《瓷器人物》)
8.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 考查 检查 B. 视察 检查
C. 视察 检验 D. 考查 检验
9.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老七”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在作者看来他“一副基层领导派头”,官腔十足,缺少工人的朴素与热忱。
B. “丁老七”并不是丁师傅的本名,人们之所以这么称呼他,是在表达对丁师傅高超的“绞草”技艺的钦佩与赞许。
C. 陶瓷厂用纸箱、泡沫代替禾秆,用打包机取代“绞草”工人纯手工劳作,这场包装革新遭到了“丁老七”抵触。
D. “丁老七”从受人尊重的绞草师傅变为一名环卫工人,对“丁老七”这人生际遇,作者的情感是比较复杂的。
10. “丁老七”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11. 作品结尾处对“丁老七”的描写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12. 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题目“迷失”的含义。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老行当”(即传统的手工技艺劳动)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这些“老行当”生存发展的看法。
【答案】8. C 9. A
10. 他与大家挤眉弄眼开玩笑,说明他十分亲切又好;他绞草动作之熟,速度之快,说明他技艺高超;他小时候讨口饭吃十分艰难,但他勤快肯吃苦,后来不自立门户,仍紧跟着师父,说明他知恩图报,不慕名利;陶瓷包装改革,他辞职干起了保洁,说明他对绞草的热爱。
11. 写出了“丁老七”迷茫的状态,与之前在陶瓷厂的状态作对比,突出了他的变化,表现出时代变化对传统手工艺人和工匠的排斥,体现出传统的秘史。
12. 迷失既指“丁老七”迷失了工作,迷失了自己热爱的技艺,也指“丁老七”迷失了以前的精神状态,更指时代的变化导致很多传统工艺的迷失。作者也对手工艺人该如何生存感到迷惑。
13. 我觉得应该保留这些老行当。文中“丁老七”的绞草手艺被机器所取代,虽然生产效率提高了很多,但是这是传统技艺的迷失,老行当将无法继续生存发展,传统文化也会丢失,所以应该保留。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①视察: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或现场检查工作;察看。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根据语境,从“前来”“首长”可知是上级来现场检查工作,所以选用“视察”。②检查: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检验:检查验看,检查验证。根据语境,包装好的瓷器从高处往下摔,然后开包查看是否破碎,来检查包装是否结实牢固,含有“验证”之意,所以选择“检验”。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 赏析的每一个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A项,“官腔十足,缺少工人的朴素与热忱”错误,这里属于工作上的一种威严态度,外貌描写写出了丁老七的衣着讲究,注重外表,并非是官腔十足。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从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方面分析。从“是包装界响当当的一号人物,早在六十年代技术等级评定时,最高级为八级,他就评上了七级半。于是,大家都不叫他的大名,直接就叫他‘丁老七’了。他的徒子徒孙加起来数都数不清”可知,他的绞草手艺高超;从“师父师娘都喜欢他,师满后按规矩本可另立门户,他却情愿留在师父身边打下手,领的钱不多,但他倒心甘情愿,后来师父做了老板,他也没离开”可知其重情重义,知恩图报;从“他也就五十岁出头的年纪,乍看上去,一副基层领导的派头”可知其重视仪表;“他勤快,肯吃苦,绞草行的活做了个遍,最后没有哪样不懂、哪样不通”,写出了他勤快、能吃苦的美德;“对此极为排斥,添了许多无名之火,上班后他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那种叫设备的庞然大物,他钟情的是禾秆,是篾条”“老子不做了”“于是跑到厂劳资科办了买断工龄手续,自己选择了下岗”写出了他思想保守,与先进技术脱节,不肯变革。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结尾的作用,首先要概括结尾的段意,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作用。结尾写到做了普通保洁员的丁老七的工作情形;回答了上文中丁老七下岗后的工作去向,也写出了他从包装工人到保洁员的落魄的生活状态,与开头描述的有尊严自信的他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同情。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理解标题含义的基础上,理清情节与人物的基本关系,体会对文章内容、思想情感作了怎样的概括,然后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题目“迷失”在小说中有两层含义。第一层:丁老七这种传统工艺的手工业者在现代技术发展的环境中,无所适从,不能接受新生事物,固守传统,逐渐被淘汰,这些人物心理上的迷失。丁老七的手艺无法展现其价值,在这样的路上处于一种迷失的状态。第二层:以绞草为代表的传统手艺,在现代技术冲击的今天,处于落寞的状态,发展前景令人迷失,困惑,找不到合适的出路,引起人们的反思,作者也对手工艺人该如何生存感到迷惑。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丁老七的传统手艺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处于一个淘汰的边缘,但传统的手艺是文化的一种深刻的内涵,如何让文化得到传承是现代人应该思考的一个命题,在这样的一种生存环境中,应该大力顺应时代潮流,找到适合创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兼容点,这样才会使传统文明与时代文明相融合,更好地服务当今社会。像“丁老七”这样的绞草手艺,凝聚了祖辈的智慧,不应被轻易放弃。虽然它失去了其实用价值,但是其文化价值仍在,应进行必要的创新,并代代传承下去,但前提是手工艺者要摆正心态,如果像文中的丁老七那样,拒绝接受新技术,就会迷失在时代的大浪潮中,更会造成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流失。只有与时俱进,在保留基本特色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创新与发展,才不至于被时代淘汰,才能为子孙后代传承老行当。
【点睛】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四、作文。(40分)
14.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茵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我说:“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吃苦把成功的门推开了,爱把生活的门推开了……到处是开门的声音,你听到了吗?”
请以“_____把_____的门推开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恰当理解题目,选材合理、新颖,自定立意,写出事件波澜。
【答案】坚强把成功的门推开了
生活难免有不顺,我当选择坚强,这是一次经历给我的感悟。
那是初三,一直在全年级名列前茅的我,在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时,由于知识上的疏漏,加上粗心把答题卡涂错了,成绩一下子滑下去了两百多名。拿到成绩单的那天,我不知道我是如何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回家的。要知道,这考场如战场,有些错误,并不值得原谅。下降的名次一多,就意味着我离重点中学越来越远了,如果这是升学考试,会怎样?后来几天,我看书一个字也看不进去,饭也吃不进去,脑子里一直纠结这个问题。尽管家长、老师开导我,劝慰我,但我还是很在意失去的那些分:“如果我再努力一点,再细心一点、如果我涂完答题卡后再检查一遍……就不该是这个结果。由于不能释然,我变得自卑起来,一见到老师和同学们就低下头,上课也不敢抬头看老师……日子就这么持续着。
一天放学后,我一个人走在小路上,因为想着心事,天暗了下来也没觉,直到下起了雨。雨不大,但很急,离家还有一段路,我只得先跑到路旁不远处的亭子里,茫然地看着雨景。不知何时,亭外,一丛小草映入了我的眼帘。雨和着风不住地打着柔弱的小草。看着小草在风雨的打击下东倒西歪,近乎仆倒。我想到了自己,自己不正是这被风雨击打的小草吗?因为考试失利,我好像没有了站立的力量和勇气,只有懊悔和叹息。
第二天,风停雨住,我再次经过那个亭子时有意无意地想到了那丛小草。经过风雨洗刷,现在怎么样了呢?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们不仅挺立起来了,而且在太阳的照耀下,反而更油亮翠绿,不是我想象的病怏怏的模样!人如草木,当韧坚。我忽然明白了,经过风和雨点的无数次打击,小草仍可以顽强地站起,我又何尝不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呢?家长、老师开导我的话在这一刻回响在我耳边,“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吃一堑长一智,坚强点儿”“你肯定行,一次受挫没什么,别失去信心”……是啊,我要坚强,要相信坚强一定可以推开成功的大门。我这样想着,忧郁的心情逐渐阳光了起来。
之后的日子,我不再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坚强得做着自己,最终毫无悬念地进入了重点高中。这事让我知道如果说成功是一扇大门大话,那么坚强就是一把钥匙,只有自己去努力奋斗,才会获得这把钥匙去开启成功的大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解答时要认真审题,读懂材料,明确试题要求,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要求以“_____把_____的门推开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是半命题作文,需要补足语意再作文,所给材料是提示,补足的内容显示的是立意所在,写作自由度比较大,要认真分析材料,确定选材方向,记叙内容要尽量做到中心明确,如若选材立意新颖更佳。材料中,用“诗人”的诗,引入“我”认识,谈的是对“门”的想象和对“开门”的理解,内容形象且有深意。生活中的“门”形形色色,有形的无形的,开放的关闭的,高贵的卑鄙的……门类众多,内涵丰富。“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茵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写的是自然现象和感受,“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吃苦把成功的门推开了,爱把生活的门推开了……到处是开门的声音”是对生活的理解和认知。由此,可以知道,题目中的“门”,既可以指实际生活中的门,也可以是指向人们精神世界的某个喻体。如“春天的门”打开,可以指进入自然的春天,也可指进入人生的春天;而且由诗人的“门”,联想到“黑夜的门”“苦难的门”“成功的门”“生活的门”使得“门”意义更广,形象更具体。本题是半命题作文,写作时可以有诗句内容入手,也可以进一步联想,引申到更多的“门”,如“心灵的门”“知识的门”“健康的门”“友谊的门”等等,“……把……的门推开了”,文题本身强调了内容前后的关系,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内容也可以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如“诚信把成功的门给推开了”“诚信给友谊的门推开了”,写作时要合理选用对象,突出意义,且注意写成记叙文形式的文章,要思路清晰,写出寓意,具有真情实感。
参考立意:
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表明坚韧的精神克服和战胜苦难;
吃苦把成功的门推开了,表明吃苦是成功的前提;
爱把生活的门推开了,表明爱能给你更美的生活;
友谊把心灵的门推开了,表明友谊的意义;
读书把知识的门推开了,表明读书是获得广博知识的条件;
运动把健康的门推开了,表明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促进健康;
理解把友谊的门推开了,表明理解的重要性,理解可以赢得友谊……
素材积累:
本文素材需在确定话题和立意后再从生活中选用,以下内容仅作为提示。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成功是人人向往的,谁都想推开成功的大门,珍惜光阴,是做事成功的前提。可用“惜时把成功的大门推开了”为题,来写“惜时”和“成功”的关系。
2、达尔文说:“谈到名声,荣誉,快乐,财富这些,如果同友情相比,他们都是盐土。”你想拥有友谊吗?那请付出你的爱和真诚。华盛顿曾说过:“友谊是真正的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是啊,如果你不用真心的水去浇灌它,不用诚意的阳光去照耀它,最终有一天,它会调零、死亡,你便会失去友谊,失去更多,更多。带着一颗真诚的心,你才能找到亲近万物的钥匙,开启友谊的大门。可用来写“爱把友谊的大门推开了”“真诚把友谊的大门推开了”。
3、刘霆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带病重的母亲去上大学的行为;罗雪华不惜倾家荡产救养女的壮举;温州的胡先生替父亲还了百万元无据欠款的故事,无不深深体现着诚信。诚信像一个路标,指引人前进。诚信像永不凋谢的鲜花,将它的美丽和芳香洒满人间。守住诚信的阵地,才能笑看诚信之花遍地绽放。诚信确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那点滴的小事中。可选取事例突出诚信与人生的关系,写“诚信把人生的大门推开了”
层次分析:本文以“坚强把成功的大门推开了”为题,表明了对“坚强”和“成功”关系的认识。开篇点题,之后先写了初三时的一次考试失利,再写失利后的心情。接下来写自己雨中所见,从“小草”雨中和雨后的形象中得到了启示,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最后成功的事情。结尾扣题目阐释了文章中心。文章层次清晰,叙述顺序合理,有情节有寓意。
相关文档
- 【语文】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第一中2021-06-0626页
-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19-2020学2021-06-0626页
-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2021-06-0622页
-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第一中学2019-22021-06-0617页
- 2017高中语文综合质量检测新人教版2021-06-0616页
-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二下2021-06-0611页
-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静乐一中2019-22021-06-0616页
- 【语文】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1-06-0623页
-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中学2019-20202021-06-0610页
-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作文高2021-06-0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