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6.51 KB
  • 2021-06-07 发布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9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含解析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1.【201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 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比 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然而,无论扮演什 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 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 A 类传播行为。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 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 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 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 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种行 动称为 B 类传播行为。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 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 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作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 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 A 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 A 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 B 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 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 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 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 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 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啦?”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 他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 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 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 极为罕见的。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 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传播行为类型(A 类传播行为与 B 类传播行为)。②社会传播过程特点(传 播至少两人,角色可以转换,循环往复)。 【解析】 题干要求“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文本一共有三段,第一段内容讲的是 A 类传播行为,第二段内容讲的是 B 类传播行为以及两者同为社会传播行为类型,第三段内 容讲的是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筛选关键词句即可。 2.【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 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 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 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 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 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 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 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 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 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 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 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 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 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 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 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 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 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 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 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 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 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 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 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 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 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 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 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 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类如此。这就是为什么 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 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 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 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 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 铿锵成韵。 C 技巧点拨 1.找准找全信息。归纳内容要点,一般要综合几句、一段乃至几段文字的内容,因此, 在依据题干要求寻找原文信息时,一定要找准找全,不可遗漏,否则就难以判断。 2.归纳比较。找到相关内容后,要对其进行归纳,然后将自己归纳的内容与选项进行比 较,找出异同,判断其正误。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其官窑和民窑分别是雅、俗文化的折射。宋代雅文化 的兴盛与宋代儒家文化的复兴、士人阶层的兴起与地位的提高、宋代皇帝对于艺术的偏爱都 不无关系。 宋代陶瓷生产遍及各地,南北皆有名窑,其中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北宋时 “五大官窑”。官窑是指专供皇家用品的窑场,规模较大。宋代官窑与活跃的民窑相辉映, 开创了宋代陶瓷“南北各异”“官民有别”的多元格局。宋代官窑釉色开辟了陶瓷美学的新 境界:汝窑汁水莹厚、蟹爪开片,钧窑釉色灿如云霞,景德镇窑青白如玉。官窑瓷器一直都 执着于“游艺于道”“道法自然”的釉色变化,把釉料在窑内烧制的不可控因素当作了陶瓷 艺术化的最高境界而加以运用。 随着皇室对瓷器需求量的增大以及皇帝自身对于艺术审美要求的提高,官窑烧瓷开始出 现。在官窑中,定窑无疑是最早的。定窑主要生产白瓷,其色白中泛微黄。白瓷得到了唐代 许多文人的认同。只是,唐代定窑的釉色大多色彩比较浓郁艳丽,与宋代后期定窑釉色缥缈 幽婉的风格迥然不同。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言:“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这种 “定器有芒”的说法实则并不具有说服力。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 质朴的审美观。宋徽宗又是一个拥有极高艺术修养的皇帝。由此,白瓷被汝窑的青瓷取代, 应该看作是陶瓷制作与设计对当时上层社会审美文化需求的一种适应。汝窑制作精良,明代 高濂《遵生八笺》言:“汝窑,余尝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 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 官窑在宋徽宗时开始烧制,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 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与哥窑相关的文字最早见于元至正二十三年孔齐的《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 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这里的“哥哥洞窑”就 是哥窑。据说,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弟弟章生二所烧制的瓷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 贵,即官窑之类;哥哥章生一所烧制的瓷器色淡。因为生一是哥哥,故他的窑被称为“哥窑”。 钧窑的最大特点就是杂五彩以入釉。这种斑斓色彩并非人为,色彩的变化是釉内某些物 质不均匀造成的。世人常说其“窑变无双”,说明钧窑瓷器釉色绝无相同。此外,钧窑瓷坯 施釉后晾坯时,釉层会产生裂痕,烧制过程中釉流动使裂痕弥合,产生犹如蚯蚓蠕动后遗留 的痕迹,俗称“蚯蚓走泥纹”。 景德镇窑是南宋兴起之后,在北方窑南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一方面继承了定窑而 烧制白瓷,另一方面又发展出一种新的品种,即影青。影青,就是白中泛青,青白相映。 瓷器的美感是多方面的,瓷器釉色的变化是一种色彩的视觉美感。器型的优美线条、釉 面本身材质的美感和把玩瓷器釉面滑润如玉的触感都会深深吸引观赏者。 (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官窑和民窑的发展分别折射了雅、俗文化的兴盛,这与宋代儒家文化的复兴、士人 阶层的兴起与地位的提高、宋代皇帝对于艺术的偏爱都不无关系。 B.定窑的白瓷势必会被制作精良、“汁水莹厚如堆脂”的汝窑的青瓷取代,最主要的原因 是当时的宋徽宗赵佶是一个拥有极高艺术修养的皇帝。 C.钧窑瓷器釉色绝无相同,其瓷坯施釉后晾坯时,釉层会产生裂痕,然后加入五彩,产生 犹如蚯蚓蠕动后遗留的痕迹,俗称“蚯蚓走泥纹”。 D.“五大官窑”烧制的瓷器各有特色,这些瓷器的美感体现在多个方面,如瓷器釉色变化 的视觉美感、器型的优美线条、釉面本身材质的美感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总体来说,微信对文艺生态的重塑,目前还处于这 种“几”“微”的状态,并且影响人类未来文艺生态建构的还有其他很多因素。从现状来看, 在微信平台上,目前能体现大众文学创造力的信息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多佳句而少完篇”。 一方面,碎片化有助于解构社会文化权力的垄断性,但是另一方面,人类文学创造力的整体 提升,也需要某种程度的“聚合”,而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微信“分享主义平台” 也有望成为大众碎片化文学聚合、提升的平台。 从历史角度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文学创作的专业化,一方面,确实对大众的文学创 造力形成一定压制,但另一方面,专业化也使本来碎片化、弥散化的文学得以聚合、强化和 提升。当然处于文化更加民主化的今天,我们再反观人类文学史,就不能再过分夸大专业精 英作家的作用:最早的口传文学总体来说是由大众创造的,掌握文字的文化精英的书面创作, 显然对大众口传文学如民谣等有所吸收和聚合。当代“互文性”理论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聚 合性”的强调,事实上,精英作家个体真正所谓“原创性”的东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从 中国文学史来看,词、曲等文学体式,本出自民间大众,文人使之雅化的过程,某种程度上 可以说就是使民间碎片化文学聚合、提升的过程;再如明清文人小说,与民间说唱艺术等有 着密切的关联,或者说更能体现民间大众文学的聚合——这对当今如何利用微信平台聚合大 众碎片化文学依然具有重要启示。当然,文学创作真正的“专业化”,是到了近代资本主义 时期才出现的,并且“专业化”完成之后又走上越来越“市场化”的发展之路。市场或资本 积累(集聚)具有更强的“聚合”冲动,并且也具有更大的“聚合”力量——对于物质生产和 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生产来说都是如此,在市场框架下,人类物质生产得以大发展,文艺生 产同样得到了大发展,但是,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总是在矛盾、对立中扩张、发展的, 这造成了现代社会生活的种种分裂,对于文艺生活来说,又突出地表现为“生产者”与“消 费者”的分裂。“生产者”往往是专业人士,普罗大众主要是文艺产品单纯的“消费者”, 大众本身所固有的文艺生产力、创造力相应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而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 联网技术的重大时代意义,就在于将会使这种分裂状况有所改观,从而使文艺整体生态也将 有所改观。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对于文学及其理论研究者来说,只有不囿缚于当下 现实而具有长时段的历史通变观,才能“极数知来”,从而获得洞察“几”“微”的“先 见”之明。 (选自刘方喜《文学性·碎片化·分享主义平台:微信的技术文化哲学分析》,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碎片化有助于解构社会文化权力的垄断性,不过人类文学创造力的整体提升也需要 某种程度的“聚合”,微信将在这种“聚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B.文学创作的专业化,对大众的文学创造力形成了一定压制,但也使本来碎片化、弥散化 的文学得以聚合、强化和提升。 C.精英作家个体真正所谓“原创性”的东西并不多,文化精英的书面创作,很多是对大众 口传文学的吸收和聚合,所以不能过分夸大专业精英作家的作用。 D.文学创作到了近代资本主义时期才出现真正的“专业化”,之后又走上越来越“市场化” 的发展之路,到了微信时代“专业化”又将被“大众化”取代。 1.D 2.D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到了微信时代‘专业化’ 又将被‘大众化’取代”于文无据。 今 日 收 获 如 何 ? 总 结 一 下 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