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51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题点对点练 7 联系文意,紧扣语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
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
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 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
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
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
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
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
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
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和
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在西樵山静
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康
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
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
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
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
《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
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可惜这些
“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
是张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
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 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
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
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
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
在画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本该是万木葱茏
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康有为就躺在这
个句号中。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了《不忍》杂志。我想 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句
号。在广东南海的苏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的起点,而在青岛,我看到的却是他的终点。他的起点到
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
康有为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八十年了。他墓地面前的大海,已不是一览无余的海了。近年来迅
速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正逐渐地分割着他视野中的海。大海破碎了。不过康有为见过的海多了,
见过的破碎的山河也多了,他不会介意的。更何况,不管大海怎样被遮挡住,那海水在风暴来临时的
惊涛拍岸之声,他仍能深切地感受到。康有为最爱的,不正是这样的声音吗?
(摘编自迟子建《云烟过客》)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善用环境描写来推动叙述,开头刻画苏村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为下文详写康有为发动政治
“风暴”的过程做铺垫。
B.西樵山静坐让迷途的康有为获得了内心直面现实的勇气,使他的视野开阔起来,为他日后的“百
日维新”作了思想上的沉淀。
C.文章行文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情感相对集中,作者的“寻找”康有为之旅,主要表达了对康有
为的崇敬之情。
D.作者在文章结尾提到近年来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不仅表达了康有为被人遗忘的遗憾,更是批判
现代工业文明对历史的侵蚀。
2.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不忍的句号”?
3.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作者却认为康有为在四十一岁时,生命已经终结,你是
否赞同?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万 鞋 墙
梁 衡
陕北多山,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
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磨、碾之类,也未
有见奇。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
数丈之长。我问:“有多少双?”答道:“13 000 双。”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
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弃之不
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 隶大军,
顿然感到它的伟大。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了薄片。仔细看,还
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色。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
田、赶脚、打工等,一个长长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
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
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
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牵动了
每一个人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
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大约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
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
关系的一根纽带。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
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纳着生命。遇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
重负担。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出门时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
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每年农历正月穿新鞋是孩子们永远的企盼,也是母亲笑容最
灿烂的时刻。要说乡愁、亲情、家,布鞋是最好的标志。
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有人说,看一个人富不富,就看他家地上摆的
鞋。我是 1963 年进大学的,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赤着脚上课。老师问,为什么不
穿鞋。他说长这么大,就没有穿过鞋。1968 年大学毕业,按那时的规矩,我到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
一年。生产队饲养院的热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说事的热闹地方。腾腾的烟雾和昏
暗的灯光中,炕沿下总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其中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上面已
补了 13 个补丁。90 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请着正装。
“正装”是什么意思?就是要穿皮鞋。
那几天在县里采访,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立一堵墙以之纪念,是人
们常用的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墙、犹太人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但集鞋
为墙,还是第一次见到。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
最易被人忘记。
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却很少人说到“游子脚下鞋”。做鞋,首要是结实。先
要用布浆成“衬”,裁成帮,裹成底。将麻搓成绳,锥一下,纳一针。记得幼时,深夜油灯下,我躺在
母亲身旁,是听着纳鞋底的刺刺声入睡的。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
了一双,不为穿,是想数一下一双鞋底要纳多少针。你猜多少?2 500 针。那堵鞋墙共有 13 000 双鞋,
你算一下,总共有多少针呀!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事业轰轰烈烈,走过的道路艰苦曲折,又有谁想到
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
鞋墙不朽。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一段写赤牛村名不见经传和老高建起的农耕博物馆也未有见奇,以此来反衬“一堵万鞋
墙”给“我”的惊奇感受。
B.第二段通过“隆重聚会”和“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这两个比拟,把无生命的鞋写活
了,一个“请”字表达了作者的敬意。
C.第五段以“赤着脚上课”反映出湘西的贫困,以“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反映出农村
的落后,以“着正装”反映城市的富裕。
D.这篇散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手法,通过塑造“穿之不觉,弃之不惜”的鞋这个意象,表达了深刻
的主旨,语言庄重质朴。
5.如何理解“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一句中“磁墙”和“黑洞”的含义?
6.文章结尾说“鞋墙不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以这句话作为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题点对点练 7 联系文意,紧扣语境
一、1.C 解析 文章并没有详写康有为发动政治“风暴”的过程,故 A 项错。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
来的不是西樵山静坐,而是西学和中国的儒学,故 B 项错。作者写近年来兴起的海景住宅,主要是表
达康有为被人们遗忘的遗憾,D 项说“更是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历史的侵蚀”错。
2.参考答案 ①《不忍》指康有为创办的杂志,“句号”是指康有为的墓地形状;②“不忍”借杂志
名代指康有为一生,“句号”是康有为生命的终结,“不忍的句号”寓指康有为一生的终结;③“不
忍”是不能忍受的意思,“句号”指康有为的结局,“不忍的句号”指康有为不能忍受这样冷清的
结局;④“不忍”是不忍心、不甘心的意思,“句号”指康有为的生命结束,“不忍的句号”指康有
为功业未成,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以从康有为创办的杂志《不忍》和他墓地的“句号”入手,结
合康有为一生的愿望和行为进行分析。
3.答案示例 (1)我赞同。因为四十一岁前,康有为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促成了“百日维新”,
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四十一岁后,康有为
身上的勇气 和锐气不复存在,眼界变得狭窄,反对孙中山革命,支持张勋复辟,站在了历史倒退的洪
流中。
(2)我不赞同。虽然四十一岁后,康有为身上的勇气和锐气不复存在,眼界变得狭窄,反对孙中
山革命,支持张勋复辟;但是四十一岁前,他“公车上书”促成的“百日维新”经验仍然指引着后继
者继续探索前进;他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的精神仍然影响着我们,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 这是一道主观性较强的题目,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但要言之有据。要注意结合作者对康
有为后半生的评价进 行分析。
二、4.C 解析 C 项,作者以“赤着脚上课”和“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到开会“着正
装”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进步。
5.参考答案 “磁墙”比喻鞋墙对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让我把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在这里;“黑洞”
比喻鞋墙集纳了无法一一列举的大量值得思考的东西和情感。这两个词语饱含作者对鞋墙的赞美
之情。
解析 对这两个词语含义的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使用的手法。从手法看,
这两个词语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从语境看,是下文“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
湿”的原因;从情感看,是作者对鞋墙的赞美之情。
6.参考答案 ①鞋子象征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代表的社会进步,象征的乡愁、亲情、家等应永远缅怀,
永远传承。②照应题目与开头,使作品结构严谨;揭示作品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万鞋墙的赞美之
情。
解析 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重在分析“不朽”一词蕴含的情感和不朽的原因。这是文章的最后一
句话,是结尾扣题、升华主旨的写法,也是作者情感的直接表现。据此分析即可。
相关文档
- 2021版新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102021-06-0745页
-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快递全国107家景2021-06-073页
-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板块32021-06-0712页
- 2021版新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课2021-06-0730页
-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3编教2021-06-078页
- 2021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2021-06-079页
-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增分精练辑2021-06-074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2021-06-077页
-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4文言文2021-06-0743页
- 2020年山东省济宁市高考语文二模试2021-06-0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