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0 MB
  • 2021-06-07 发布

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 茂名市2021届五校联盟高三级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解析】根据两则材料可知当时县与郡的出现都是服务于诸侯国的军事控制,故选A;材料中无法得知是否“普遍”存在,故B错误。材料无法得知“郡”是否是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事实上春秋已出现“郡”这种组织,但刚出现时尚未承担军事作用,排除C;因为国家没有统一,故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故D错误。‎ ‎2.答案D【解析】据材料,贾谊是主张要实行变革,不可再沿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也无法体现汉初经济发展受阻,故排除B和C;贾谊认为商贾过度剥削农民,商富国穷,现在还有人建议“毋动”、“毋为”,实在令人叹息遗憾。这段材料泄露了一个信息,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客观上有利于商贾的发展。[来源:学科网ZXXK]‎ ‎3.【答案】A【解析】宋代官僚政治运行成熟,文官政治发达,“非理性政治因素在政治领域收到比较成功的抑制”是宋代的官僚机制对宗室外戚等权力形成一定的制约的结果,A正确;B不符合专制不断加强的史实,排除B;科举制的完备和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据为文官政治发达的表现,不能全面解释题干现象,故CD错误。‎ ‎4.【答案】C【解析】王守仁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两者只是方法论不同,不能说是否定 ,排除A;王守仁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且儒学危机的出现魏晋之后,时间不符,排除B;个体意识由抑制到肯定,从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个体意识增强,体现新社会条件下儒学的新发展,故选C.宋明理学内部的分歧是表像,不是本质,排除D.‎ ‎5.【答案】B【解析】咨议局的成立体现了清政府开放的一面,但不能表明其从这里开始走向开放,故A错误;咨议局作为新建地方机构拥有决议地方大政,监督地方财政和行政之权,说明地方权力扩大,中央集权受到削弱,故B正确,C错误。成立谘议局是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进行的改革,是地主阶级的改革,不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故D错误。‎ ‎6.答案:C【解析】‎ 13‎ 材料只是反映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没有体现帝国主义的压迫,故A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生存状况,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斗争,故B错误;权利指政府权利,市场指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不可缺少的的要素,近代中国的市场经济特指资本主义经济,清政府不正式承认民族资本主义,南京国民政府官僚资本主义挤压民族资本反映了专制权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民族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故C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在在19世纪末有喘息和发展的机会,故D错误。‎ ‎7.【答案】A【解析】民族自决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中共一大纲领提出: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到消灭阶级差别。二大纲领提出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共同追求是重建独立民族国家,故A正确;二大修改奋斗目标为建立民主共和国,故B错误;国共合作是中共三大的内容,故C错误;D项是中共一大的内容,不是两个纲领的共同的追求,故不选。‎ ‎8.【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参政会议的运行有利于国共两党实现双赢,故选C;国民党的政治威望提高是材料的片面现象,故不选A;联合政府得到普遍支持说法错误,排除B;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时间不符,排除D。‎ ‎9.【答案】A【解析】纪念抗战胜利10周年专栏文章强调打败日本是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功劳,反映了中苏关系友好,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20周年专栏文章对苏联出兵和援助未提,源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由此可见中国当时外交政策的转变,故A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评价苏联对打败日本的贡献无关,故B 错误;文化方针的变化与评价苏联对打败日本的贡献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C错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不影响中苏关系,故D错误。‎ ‎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取消统购统销制度”、“农业总产值增长”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业发展,故选A项;1992年十四大才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市场在农业发展的作用,没有体现所有制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开始”两字表达有误,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由以神庙建筑为主转为公共建筑为主”可知此时这些公共空间的增强,可以促进公民之间的平等,这些公共空间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增强城邦公民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故选D项;A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A项;这种布局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不一定能实现民主政治的稳定,排除B;这些公共建筑的出现,并不能反映民主政治成熟.排除C项。‎ ‎12.【答案】B【解析】材料无法体现立法的形式是否简便灵活,排除A;古罗马商品经济发达,《法学总论》的内容集中在私法上,对物法做了详细阐述,物权法发达,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体现此法注重实际应用,故选B;材料体现《法学总论》对物法进 13‎ 行详细阐述,没有体现推崇公平公正的原则,排除C;物权法是用来调解民众之间关于物权的经济纠纷,而非注重调解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排除D。‎ ‎13.【答案】B【解析】A时间不符,排除A;B1642—1649年,英国发生两次内战,君主专制遭到严重的冲击,所以B正确;C项的表述太绝对,排除C;材料反映的现象主要是由经济发展和王权弱化引起的,与启蒙运动无关。17世纪中期启蒙运动才兴起,而D的表述是发展,程度不符,排除D。[来源:Zxxk.Com]‎ ‎14.【答案】D【解析】奢侈品属于高端消费,不可能成为18世纪的法国的主流消费,故A错误;消费增加,女性工作,都无法说明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所以B也是不正确;由于无法从材料获得女性的政治权利情况,所以无法证明女性政治地位状况,因此C是错的;为了满足国内消费增加的需求,18世纪的法国不仅加强对外贸易,也加速对外殖民扩张,所以D是正确的。‎ ‎15.【答案】D【解析】随着欧盟的扩大,欧盟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然而在政治上,各种法西斯组织异常猖獗,针对外国移民的暴力活动时有发生。由漫画中“不要犹太人”“不要穆斯林人”“不要北非人”“不要土耳其人” 可知,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对于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故选D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A;经济区域集团化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故排除B;材料没体现欧盟各国分歧日益扩大,故排除C。‎ ‎16.【答案】A【解析】由“如果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按市场汇率计算的GDP之比达到了3:2,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往往随之发生深刻且朝向冲突对抗的变化”和“当其经济规模达到美国的2/3的时候,美国对其政策都迅速做出了重大调整”可得出国家实力变化推动国际格局调整演进,故选A,苏联属于两极中的一极,故B说法错误;C的说法过于绝对且片面;材料主要强调国家实力的变化与国际格局的关系,D的说法不能准确反应两者关系,排除D。‎ ‎17.(1).不同:材料一认为康有为组织的18省联名上书,都察院不收;材料二认为康有为并没有送18省联名的上书。(4分)‎ 反应:午战争后,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普遍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纷纷上书,反对签订和约。(2分)‎ ‎(2).材料二比材料一更具史料价值。(1分)‎ 13‎ 理由: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 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每点3分,共6分)‎ ‎18.答案:第一阶段特征:1870-1913年的经济发展比前50年较快。 (1分);‎ 理由:第二次技术革命发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每点2分,共4分)‎ 第二阶段 特征:1913-1950年的经济增长显著放慢。(1分)[来源:学科网]‎ 理由:技术革命积累效应的减弱和工业化的基本完成;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使资本积累受到严重挫折;世界市场的萎缩。(每点2分,共4分)‎ 第三阶段 特征:1950-1973年的经济发展大大加快。 (1分)‎ 理由:第三次技术革命兴起;欧洲和日本在战后的恢复和振兴。世界市场的空前扩展。(每点2分,共4分)‎ 第四阶段 特征:1973年以后的经济增长则又明显地趋于缓慢。 (1分)‎ 理由:经济滞胀;产业结构的变化。(每点2分,共4分)‎ ‎(注:选择其中三个阶段作答即可,总分不能超过15分)[来源:Z。xx。k.Com]‎ ‎19.论题:列强侵略给近代上海带来了双重影响。(2分)‎ 阐释: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主要列强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英国等列强先后获得了在中国上海建立租界的特权,如图中的巡捕房、工部局,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伴随着列强入侵,先进的工业文明也在上海得到传播,客观推动了上海的近代化进程。经济上,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如图中的源昌机器缫丝厂和云章衫袜厂,体现了上海工业化的发展。思想上,封建思想受到冲击,自由、平等等近代思想得到传播,如图中的碑文女中,就是当时平等思想的体现。教育上,南洋公学、圣约翰书院等新式学校的出现,推动了上海教育的近代化进程。(9分)[来源:Zxxk.Com]‎ 结论:综上所述,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上海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上海的近代化。我们应该辩证看待西方文明给近代上海带来的影响。(1分)‎ ‎(注:可以从中外关联,近代上海的经济、思想、教育关联,近代上海新旧并存、融合等角度拟定论题。)‎ ‎20.答案:(1)特点:清政府改革力度日益加大;范围越来越广泛,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是一场现代化运动;政治改革带有滞后性和虚伪性。(每个要点2分,答到3个要点即可)‎ 13‎ ‎(2)关系:20世纪初中国的改革与革命关系紧密。一方面,革命派的革命活动,促使清政府必须以改革来压制革命。另一方面,改革的很多措施也客观上为革命高潮的到来提供了有利条件。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措施,本意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另外,民国初年的经济法规建设、议会政治、新式军制、新式学校、实业高潮、司法独立等方面的建设保留和完善了清政府改革的成果。(每个要点2分,其中史实、结论各1分,共6分)‎ ‎21.答案:(1)原因:美日利益冲突日益严重;美国对日本进行了经济制裁;美日外交谈判陷入了僵局;德意日同盟的建立助长了日本军事冒险主义。(6分)‎ ‎(2)影响:促成了美国直接参战;扩大了二战范围;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减轻了中国抗战的压力。(6分)‎ ‎22.答案:(1)贡献:①开辟西汉到西域的交通,为路上丝绸之路奠定基础。‎ ‎②东西方人民往来络绎不绝,促进了民族之间及中西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派副使到中亚多国,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④记录西域各国地形、风俗等知识,开阔了古代中国人的视野,丰富了汉代人的地理知识。‎ ‎⑤开辟中西通道,利于汉武帝抗击匈奴,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⑥印度佛教的输入取道于西域;为后面佛教传入中原提供了便利条件。(任意每点2分,其中史实、结论各1分,必须史论结合;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原因:①张骞个人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民族气节;‎ ‎②汉武帝的支持;‎ ‎③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国力增强。(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