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51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02 论述类阅读之思路概括
(时间:60 分钟,分值:60 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1、【河北省石家庄市 2018 届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 分)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 92 万个,并正以每天(1)6 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
月 10 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
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
“暧暧
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
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
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
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
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
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
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
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
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
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
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
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
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 700 多年历史。然而,在纳
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
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
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
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
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
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
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
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C.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D.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答案】A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
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
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C.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吉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D.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答案】B
【解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
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 项,引用《汉
书》中的名言,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C.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D.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答案】D
【解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
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
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D 项,“中国人都来自乡
村”,范围失当。原文是“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
2、【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五校 2018 届高三 12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小题。(12 分)
①随着不惜一切代价追求一味追求 GDP 的发展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政府近来反
复强调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明确把“好”的标准提到
首位,而不再简单地重复“发展是硬道理”。这是一个信号: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
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面对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思想文化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这种转变
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支持?没有相应的文化转型,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能够独立完成
吗?
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于 “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
是环境、能源等方面的指标。节能、低碳、绿色、宜居等等已经被确立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考
核指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宜居城市等,也成为
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口头禅。
③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因为这些指标基本上还是着眼于经济,“转变经
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概念依然是“经济”: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继续下去,中国
的经济就无法持续增长。但是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好”的全部含义么?换言之,如果高能耗、
高污染的发展能够持续下去,它就应该坚持吗?我以为不是。在经济增长的“好”背后还有
一个更加根本性的标准,这就是“好生活”。“好生活”的“好”是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它当
然应该包括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又不仅仅是好的经济增长方式,它还应该包括:好(合
理)的政治体制、好(优良)的道德环境、好(正确)的价 值观和世界观、好(和谐)的
人际关系、好(愉快)的心情等。也就是说,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和社会
生活的其他方面是协调一致,相互支持的。因此,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光
靠经济学就能解决的问题。“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涉及
到社会及政治、经济、道德、哲学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能够概括这些层面的最合适术语,我
以为是文化。因此,好生活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文化问题。
④由于经济理性属于工具理性,它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效益问题,因此它无法从根本上回
答何谓好生活的话题。或者说,它对好生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物质计量、工具理性、绩效考
核的层次,无法进入实质理性、价值理性的层次。从经济理性层次理解和判断一个社会的发
展模式或国民的生活质量,很难对其好坏做出实质性的价值判断。比如,一种以牺牲环境、
浪费资源、践踏人权、漠视正义、忽略心灵感受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好的还是坏的?如果说
它是不好的,可它的效率不是很高吗?它的速度不是很快么?再比如,为什么保护环境、资
源、人权、正义乃至好心情那么重要呢?经济学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享乐主义者可能认为,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是好的,因为它能够
迅速致富,在很短的时间内尽情地消费、挥霍、享乐,至于子孙后代则不在考虑之列。比如
中国古代的享乐主义者杨朱就认为:我此时此刻的瞬间身体快乐才是最重要的,生命的质量
表现为肉体感官刺激的强度,因此,此时此刻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我的贪欲的发展模式和生
活方式就是好的。只有当你对这个世界的持久存在(阿伦特说的“尘世永恒”)和后代的福
祉抱有深切的关怀,当你觉得在身体享乐之上还有更高的好生活的标准,你才会警惕和批判
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
⑤至于正义、人权等和发展的关系,则是一个政治哲学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说也是文化
的问题。我们说以牺牲人权和正义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不好的,是因为我们认为人不是动物,
不能把金银珠宝装饰的笼子当作自由的天空,把奢侈的物质享受当作幸福的全部。人要活得
像一个人,要有人的尊严,单是奢侈品无法给你这样的尊严。这就要有合理的政治制度,要
有民主和法制,要能够保障公民的人权。之所以说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是因为并不是所有
的文化都认为人权、正义和尊严是好生活的基本条件。享乐主义者和发展至上主义者可能嘲
笑说:“什么叫活得像一个人?难道不就是住豪宅、开好车、戴名表、抱美女么?人权、尊
严、正义算什么呢?”大街上的很多广告不就在宣扬这样的价值观么?广告所塑造的所谓“成
功人士”不就是这种类型的人么?
⑥可见,发展模式之争的实质是文化之争,价值观念之争,不同的好生活理念之争。现
在我们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讲“又好又快发展”,这表明我们认识到了原先的“发展就
是一切”、GDP 挂帅的发展模式是有问题的。什么地方出问题?我认为是这种发展模式背后
的好生活理念有问题。因此,应当深入探讨何为好生活,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进而解
决我们应该选择何种发展模式的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我国政府强调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好”指的是不仅经济能够持续增长,
而且要环保、低耗、节能等,从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
化产业。
B. 作者认为对“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的局限是只注重
经济的持续增长,忽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的指标。
C. 一段时间以来,政治家和知识分子说“口头禅”,说明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对经济增长
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怀有消极的心态。
D. 经济理性,只能判断经济效益,而不能判断一个国家国民的生活质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 项,概括不全。“好”是一个综
合评价指标,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文章多处设问反问,不断抛出问题,推进文章,引发人们对发展模式背后的文化理
念的思考。
B. 文章层层深入,由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切入,引出对“好”的内涵的探讨,再到
“好生活”的内涵与标准的思考。
C. 文章在论证中,阐述过去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发展目的、路径、价值观等方
面纠正了人们不正确的认识,并由此找到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模式。
D. 文中引用杨朱的观点,说明在某些享乐主义者眼中,好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就是
追求个体此时此刻的享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项错在“并由此找到了经济和
社会的发展模式”,文章结尾说“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进而解决我们应该选择何
种发展模式的问题。”忽视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彻底摒弃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
B. 好生活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文化问题。
C. 追求个体瞬间快乐的享乐主义导致了今天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
D. 没有相应的文化转型,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无法独立完成。
【答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
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四川省德阳市三校 2018 届高三联合测试】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12 分)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
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
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
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
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
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由于环境污染、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
力承担。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
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
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
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
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
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
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
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很显
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
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 200 多年。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
根源。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
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
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
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最后,在生态创新前提下,
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
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
(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生态创新是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 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C. 平均意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代内公平排斥平均主
义。
D. 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都要较前代有增长,才是代际公平的
底线。
【答案】A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
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
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
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文章以熊彼特等人对“生态创新”的理解论证了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的观点。
B. 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代内代际公平。
C. 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及相关后果。
D. 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答案】D
【解析】A “混淆关系”。原文第一段中引述熊彼特等人的言论,主要是为了追溯“生态创
新”的历史源流,而非论证“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混淆了论据与观点的逻辑关
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生态创新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的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
化。
B. 生态创新理论并非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理论,需要依据现实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C.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
统。
D. 是否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当下与工业文明时代在价值财富观中的重要区别。
【答案】A
【解析】D“偷换概念”。原文是“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的本质区别”,
意为“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本质区别”,而非“是否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
是……重要区别”。
4、【山西省太原市 2018 届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评(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2 分)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一点即便不是戏迷的朋友也知道。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
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
化,流派繁多,魅力独特,千百年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戏曲进校园,意义重大。“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吸
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之精华,展现着独特的审美风范。教育
家蔡元培说过,美育是人类打开心灵窗户不可缺少的工程。戏曲能帮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
见证传统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除了美之外,还有真和善。岳飞戏、关公戏、包公戏、杨家
将戏……很多经典曲目讲述是非、善恶、忠奸,弘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传递
着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所以,戏曲进校园,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涵养心灵,从唱
念做打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此外,对戏曲本身而言,进校园也是圈粉良机。看过去,从城里到乡间,处处搭台唱戏;
从引车卖浆者到王公贵族、商贾文人,多是戏曲“粉丝”。比如鲁迅不爱看戏,也难忘幼时
看戏的场景。他在《社戏》里深情追忆:“真的,一直到现在……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了。”但看如今,很多剧种失宠,戏迷锐减——其实很多人只是缺少接触、了解的机会,而
戏曲进校园让学生与戏曲文化亲密接触,有望让更多年轻观众“路转粉”,促进传统艺术薪
火相传。
不过,戏曲进校园虽易,要达成以上效果却不简单。为什么?因为校门好进,“心门”
难开,戏曲进校园的对手主要是学生的“内心戏”。很多同学一听说表演传统戏曲,直接敬
而远之。在部分年轻人眼里,戏曲的表演比较“拖沓”,而且唱词晦涩,很多人觉得无法欣
赏,所以即便不要钱,也不太愿意去看。
所谓“强扭的瓜不甜”,想让每个学生每年欣赏一场戏曲,这要求戏曲进校园时要“会
玩”。比如在曲目选择上,除了针对不同学龄阶段的特点、由浅而深,还可以提供“菜单”
式服务,让学生“点菜”。当然,戏曲进校园也不能只是观看表演,学校可以“定制”戏曲
知识普及读本、引导孩子动手制作戏剧道具、试戏服等。此外,艺术表演讲究“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其实艺术熏陶也是如此。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一年一两次进
校园活动即便声势再浩大,其影响力也毕竟有限。所以,比戏曲进校园更可贵的,是戏曲“在”
校园。早在 2014 年,广州就每年开展粤剧专家授课、成立小小剧社、交流演出等多项活动。
以荔湾区三元坊小学为例,如今很多学生不仅对粤剧略知一二,有的还学会了吹拉弹唱,能
在舞台上体验跌宕的人生。
总之,戏曲进校园是弘扬传统文化、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学生来说,审美、
情操等都是“熏”出来的,它是慢的艺术,不能急,不能“暴饮暴食”。相信假以时日,“生
旦净末丑”能觅得更多知音,戏曲进校园也能带给人们更多惊喜。
(摘编自《每年一场,全国大中小学生可免费看戏!》)
(1)下列关于中国戏曲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中国戏曲尽管流派繁多,但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整体,有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B. 中国戏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范,是包含诗歌在内的多种文化艺术精华的集中展现。
C. 中国戏曲有着很高的价值追求,弘扬了高贵、美好的精神,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
D. 中国戏曲的表演节奏比较慢,唱词不易理解,让部分年轻人无法欣赏,敬而远之。
【答案】A
【解析】B 项,原文是中国戏曲“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之
精华”,而不是多种文化艺术精华的集中展现;C 项,很多曲目是经典,而不是中国戏
曲。中国戏曲中也有糟粕。 D 项,“表演节奏比较慢,唱词不易理解,”不是中国戏曲
本身的特点,而是“部分年轻人”的看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文章从两个角度论证了戏曲进校园的意义,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戏曲对受众的影响。
B. 文章引用蔡元培的话语,意在说明戏曲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更具说服力。
C. 文章举出荔枝湾三元小学的事例,意在强调戏曲“在”校园比戏曲进校园更有效果。
D. 文章论证层层深入,针对戏曲进校园的不利之处,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
【答案】D
【解析】文章没有论述戏曲进校园的不利之处,而是指出戏曲进校园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戏曲进校园既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获益,又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代代传承。
B. 如鲁迅这般不爱看戏的人都追忆幼时看戏情景,可见戏曲在当时社会很流行。
C. 只有让学生更多接触戏曲文化,而不只是看表演,才会让戏曲艺术薪火相传。
D. 审美、情操的培养是慢的艺术,不能“暴饮暴食”,推动戏曲进校园也不能急。
【答案】D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强调戏曲进校园不能急于求成,而不是说戏曲不要急于进校园。
5、【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12 分)
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于唐朝晚期,在宋、金、元诸朝
都很盛行,到了明代不仅仍然活跃,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赋税。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明代前
期,揽纳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
代纳,通过揽而不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财。到明代中期,又出现另一种揽
纳。与封建政权相联系的乡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乡绅豪强采用“诡寄”的方式,将民户田
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多收少缴,以谋取厚利。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却屡禁
不绝。
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实物为本,无论是田税还是上供物料,都以征收
实物为主。田税分夏税(征麦)、秋粮(征米),此外有丝绢、棉苎麻布等,部分地区还要缴
纳草料。上供物料则是因需而征,包括皇室消费的副食品、用品,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
料,各种军用物资、建筑材料等。二是民收民解,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
点交纳。永乐迁都后,为了收纳全国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北京陆续设立了众多仓场。
巨额的物资解纳和众多的仓场存在,为揽纳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从征收到入库的各个
环节,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
万历年间,户部疏请“禁包揽”,并概括包揽为“本地之包揽、在京之包揽、各衙门之
包揽”。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而“各衙门之包揽”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其运作
形态而言。明代仓场的官吏员役,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各种包揽,危害极大。往往额外勒
索,加重解纳者的负担。永乐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指出:“今贪利之徒,一概揽纳,不收
本等物料,而行收钞贳等项,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恣肆贪残,吮民膏血。”揽
纳到手后,揽纳者又常常拖延不予上纳, 解纳者被累不堪。隆庆六年,神宗在诏书中指出:
“各处解纳钱粮到京,内外管收人员掯索使用,多于原额,以致上纳挂欠。及在京势豪,在
外积棍,包揽诓骗久之。贻害小民,苦累正户。”
自宋代以来,揽纳一直被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明朝也有众多比较严厉的处罚条例,
但终明之世,揽纳一直风行不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一大原因。勋戚、宦官等权势人物
染指揽纳,即使事发,也往往曲法宽贷。如天顺年间,宁阳侯陈懋纵子侄揽纳事发,英宗念
其“积有劳且老疾,姑宥之”。另外,制度性弊端是又一大原因。从解运过程看,远距离运
输实物,不但耗费巨大,而且面临诸多风险。如解运白粮到京,途中要交纳船税,要支付牵
挽、转搬费用,或被人偷盗,或日久蚕食,或因雨湿烂等,到京时大概十去三四了。即便解
纳到京,到各衙门办理手续,乡野百姓人地生疏,经常受恐吓勒索;钱粮物料入仓,又往往
“小脚库秤索求不已”,诸多留难,使上纳难以顺利完成。
(摘编自高寿仙《明代揽纳考论——以解京钱粮物料为中心》),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 分)
A. 明代中期,两种揽纳形式并存,一种是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一种是直接将
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
B. 文章论述了揽纳的危害,引用监察御史邓真的话和神宗的诏书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
说服力。
C. 明代的实物赋税包括田税和上供物料,田税夏征麦,秋征米,还有丝绢、棉苎麻布、
草料等,上供物料更是名目繁杂。
D. 制度性弊端是揽纳现象长期存在并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所以只要封建制度还存在,
揽纳现象就不可避免。
【答案】D
【解析】“制度性弊端”中的“制度”不是指封建制度,而是指纳税制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权势之家、无赖之徒、乡绅豪强等组成了明代揽纳的队伍,揽纳户欺压勒索的对象
是社会最底层的交纳和解运税物的百姓。
B. 文章在第三段从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两种赋税制度入手,具体阐释了揽纳者无比活
跃,上纳难以顺利完成的原因。
C. 揽纳户从税户、解户那里兜揽时对他们额外勒索,从监察御史邓真“以一科百,以
十科千,以百科万”的言论中,可知他们的贪得无厌。
D. 文章第一、二两段介绍了揽纳这种社会经济现象以及两种揽纳形式,文章在最后一
段分析了揽纳屡禁不绝的深层次原因。
【答案】B
【解析】“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是两个明显的特征。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 分)
A. 从钱粮物料征办地到京城,从揽纳户到仓场官吏员役,揽纳活动地域广阔,参与人
数众多,运作形态多样,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B. 从宋代直到明代,统治者都深知揽纳危害极大,也都一直把揽纳当作犯罪行为加以
惩治,、
C. 揽纳户极大地增加了解纳户的负担,“贻害小民,苦累正户”,连明神宗也认识到了
这一点,明确指出这是揽纳最大的恶果。
D. 揽纳户在兜揽代纳过程中,或揽而不纳、以次充好,或多收少缴,手段不断翻新,
其最终目的是谋取个人利益。
【答案】C
【解析】“最大恶果”无中生有。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
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
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
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 C 项无中生有。
相关文档
-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专题72021-06-077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21-06-076页
- 2017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42021-06-074页
- 高考语文优秀作文2021-06-0711页
-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新方案精2021-06-078页
-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山东专用)配套课2021-06-0760页
-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1编专2021-06-0711页
-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升级训练专2021-06-074页
-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2021-06-0719页
- 备战2021 高考语文 第三编 绝招1 2021-06-07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