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1 KB
  • 2021-06-07 发布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点对点练13察言观行由果索因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题点对点练 13 察言观行,由果索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 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 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 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 世纪 30 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 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提出了重要建议 ——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 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 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朱生豪 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 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 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 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 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 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 “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 30 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 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第一部剧作是在 26 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 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 22 岁到 32 岁这样充满才情、 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 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 达方式。 他在 1935 年 23 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 文四部词典》。从 1936 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 毁于战乱。直至 1944 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 31 部半莎 剧的翻译工作。 自 1954 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 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 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 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 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 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 1 月 16 日)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 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 象啊。(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为他 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 民族自尊心。 C.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 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 生豪的翻译。 答案 C 解析 C 项,“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理解错误,应为翻译莎剧,不 仅需要激情、才华,更需要全部心血的投入。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 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 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准确再现 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 31 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 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 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答案 CE 解析 A 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只是背景,作为目的,依据不足。B 项,“影响了翻译的质 量”“白璧微瑕”评价不当。D 项,水平超过任何其他莎剧译本,无依据。 3.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①满怀热情翻译莎剧,消耗了全部青春年华。②译作两次毁于战乱,坚持重译,坚定 执着。③翻译前反复揣摩,翻译中反复吟诵,精益求精。④在只有两本工具书的条件下,不惧 困难,完成译作。 解析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值得我们借鉴的优秀品质,实际上就是传主拥有的思想、行为, 明确这一点,题目就转换成了一道概括题。解答时,到文中找主要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了 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如满怀热情,消耗了全部青春年华;坚持重译,坚定执着;反 复揣摩,精益求精;不惧困难,完成译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张炜:写作献给那些倔强的心灵 张炜有很多头衔,他曾被冠以诗人之名,也被标识为“道德理想主义”,更因“人文精神 大讨论”成为标志性人物。他最看重的是“作家”。他最爱的是写作。 他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学界引起的争论和讨论,从北京扩展 到全国。尽管讨论中有对作品的误读,但也有吸引读者再次深入阅读的作用。误读是发生在 所有作家身上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误读会一点点解除,不过新的误读也会一点点出 现。而这一切,正是作家的魅力所在。“作家应该是丰富的、经得起误读折磨的、多解的, 有时也是充满了矛盾的。”张炜略感遗憾的是,现在没有这样的讨论了,似乎大家关注的都是 网络时代的一些事情,其中占很大比重的是娱乐品。当年一些言辞激烈的青年参与了那场大 讨论,他们现在已经成了中年或准老年,再回头看去,大有人事沧桑之慨。他认为,关于“人 文”,关于“精神”,在一个商业主义和物质主义时代成为话题,当然是至为难能可贵的,关 于“人文精神”的讨论一定是具有永恒意义的。 多年来,张炜一直专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包括屈原、先秦诸子,出 版了长篇随笔等相关的著作,包括《楚辞笔记》《也说李白与杜甫》,也包括 2016 年初出版的 古典文化随笔《陶渊明的遗产》。他觉得古代的人写出的文学经典,与今天的人许多时候是一 样的:同样的心境和方法,同样的困难与欣乐。古往今来,人生总有一些出色的慨叹、异样的 认知、绝妙的记叙,就是这些丰富着我们无边无际的生活。 张炜之所以选择“陶渊明”作为写作对象,是因为他觉得在这个时期,知识分子柔软而 坚硬的内心里,会存有陶渊明这个形象,他的选择,他的矛盾和痛苦,也包括他的喜悦,或能深 深地拨动许多人的心。 “只把他看成一个采菊人,笑吟吟地站在那儿,那是多么不求甚解。选择陶渊明来解读, 不是为了倡导现代的‘逃离’和‘疏离’,而正是相反,是在强调人要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强 调人的真实。”张炜说,古代与现代的人看起来差异很大,其实面临的基本问题、一些大问题 都差不多。比如关于人的尊严、自我的寻找、自由,这些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外在环境的差 异,夸大了我们与他们的不同。他们的困境,我们在今天也会大致遇到。所以我们追寻古人的 心情,会发现离他们并不遥远。他们都是一些大文化人,也是一些生命的大标本,对于当今的 价值不言自明。 他曾经自我评价是倔强的人。在《独药师》的扉页,他也郑重题写“谨将此书,献给那些 倔强的心灵。”他说,书中的倔强人物太多了,他们的命运,特别是牺牲,都与这种性格有关。 他怜惜古今所有的倔强人物,愿意把这部心血之作题献给他们。“因为他们起码不是机会主 义者,就这一点来说很让人尊敬。” 在儿童文学的写作中,他似乎又回到了纯真、调皮、充满灵性的少年时代。张炜认为, 写所谓的儿童作品和成人作品一样,都需要童心。童心之不足,常常是许多作品坏掉的老根。 童心是直接和纯洁,是对世界的一次真诚簇拥。童心是反抗庸俗的利器。 拉美作家略萨说过,一个写作者在立志从事这个工作之前,一定要想好是当一个坏作家 还是当一个好作家?这听起来似乎令人费解,因为我们会认为,所有人都会选择当一个好作 家。但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到书店和网络上看一看就知道了。能够严苛地对待自 己的文字、始终具有追求真理的热情,这在一个写作者那里并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 实际上张炜从未停止写诗。因为在他看来,诗才是文学的核心。诗消失了,文学也就消失 了,这对于一个时代和一个人,道理都是一样的。 “有人以为诗的读者太少,我可不那样认为。诗的读者最多,他们在读各种诗,包括没有 按照诗的通常格式分行的文字。没有诗就没有文学,文学有读者,诗就有读者。诗的常规形式 出现在写作中,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但却不会是全部。” “我认为写作是快乐的,是尽性尽情的事情。把真性情藏起来的写作一定是痛苦的、艰 涩的。如果我有一天写得艰涩了,就一定是顾忌太多了,是掩去了真性情,是做着极不快乐的 工作,那也就没有希望了。一颗诗心跳动着,世界看上去就生机盎然。诗人的忧愤和喜乐都是 自然而然的,不是能装出来的,更不是能根据需要设计出来的。我希望一生都是这样的一个诗 人。”人活着痛苦太多了,但在这种痛苦中压迫了全部的天真,人就会变得更可悲。他想象自 己即使到了八十岁的时候,依然保持天真烂漫的天性。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张炜,1956 年生于山东龙口市,原籍山东栖霞。当代作家,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山东 省作协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张炜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的作家。他的文字深沉、 细腻,立足于理想中的乡土与传统的道德立场,充满着人文关怀与哲思。其 80 年代前期所创 作的长篇乡土小说《古船》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篇力作,一经发表便轰动文坛,成为 20 世纪 80 年代文学创作潮流里长篇小说中的佼佼者之一。 ②张炜:“虽然我是一个山东作家,受齐鲁文化滋养,但我主要的还是受齐文化的影响比 较大,我出生的地方古代的时候应该属于东夷,那是一个面向大海、民风开放的地方。相应地, 我的文字如果有大海那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有许多幻想与浪漫的色彩,那才是正常的。”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张炜有许多身份:作家,作协主席,书院院长,高校兼职教授。其中,他最看重的是作家,他是 具有浪漫情怀和倔强性格的作家。 B.世易时移,以前充满激情地投入人文精神大讨论的青年,已经过了热血贲张的年龄,也就没 有人再关心“人文”,关心“精神”了。 C.张炜撰写了不少古典文化随笔,是因为他认为古人对人生的慨叹、认知和记叙能够丰富当 代人的生活,能让读者产生不少心理共鸣。 D.张炜认为陶渊明与现代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如出一辙,他可以作为生命的大标本,能拨 动许多人的心,给人直面生活的勇气。 答案 B 解析 B 项,没有人再关心“人文”,关心“精神”的原因是在商业社会,人们更加关心物质 和利益了;“没有人”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张炜从来不怕读者对自己的作品产生误读,甚至产生新的误读和矛盾,他认为这正体现了 作家的丰富性和魅力。 B.在研究古代文人的著作中,张炜强调人的真实和勇气,是现实的;在儿童文学写作中,他注 重体现纯真的童心,是理想的。 C.张炜从未停止写诗,因为他认为诗是文学的核心,文学写作的本质就是诗歌的写作,诗歌消 失了,文学也就消失了。 D.张炜认为“文学”就应该具备“诗”的特点,应该是真性情的、充满诗心的、天真浪漫的, 因此他说:“诗的读者最多。” E.如果一个作家心中有顾忌和杂念,也就失去了真性情和诗心,那么他的文字一定是艰涩的, 张炜认为这样的作家是可悲的。 答案 AD 解析 B 项,“现实的”和“理想的”无中生有。C 项,“文学写作的本质就是诗歌的写作”是 对原文的曲解。E 项,文中说“把真性情藏起来的写作一定是痛苦的、艰涩的”。 6.结合材料,谈谈张炜作为一名作家,其“倔强”体现在哪些地方。 参考答案 ①面对人生的困境,强调直面真实的勇气。张炜一直专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的研究和思考,试图通过追寻古代知识分子柔软而坚硬的内心,正视困境和冲突,从而直面生 活。②张炜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倔强的知识分子,表达了对这些不存机会主义的心灵的怜惜 和尊敬。③张炜倡导以童心反抗庸俗。无论是儿童文学还是成人作品,张炜认为都需要童心, 他的作品里充满了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④张炜坚持以真性情写作。他始终严苛地对待自己 的文字,始终有追求真理的热情。他坚持写诗,把忧愤与喜乐自然地表达出来。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传主的品格特点。可围绕传主的人生经历、价值追求和作品特点分析 “倔强”的具体表现。如直面生活、倡树童心、追求真理和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倔强人 物等。 〚导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