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3 MB
  • 2021-06-07 发布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一小说阅读课件 人教版

  • 3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Ⅱ文学性阅读 - 2 - 根据最新高考评价体系语文科高考评价精神 ,“ 文学性阅读 ” 是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阅读文本 , 涵养性情 , 滋润心灵 , 从而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 丰富关于文学和世界的想象与认知 , 其对象主要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对文学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有 : 能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 , 感受、想象、体验作品呈现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 在领悟作品表达的感情、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 , 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 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评价 ; 对常见文学类作品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表现手法有所掌握 , 在了解文学史常识和文学创作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 对文本艺术创新的主题意向、思想蕴涵能有所领悟并展开联想 , 对作品的表达效果和思想艺术价值做出合理分析与评价 ; 对文本建构和文本理解所涉及的复杂因素 , 前者如作者倾向与意图、作品语言与形式 , 后者如读者立场、阅读取向、欣赏角度、评价标准等 , 具有一定的认识 , 并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专题一 小说阅读 - 4 - 读文策略   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小说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 版 ) 》新增的学业质量标准 , 与新课标中的内容标准地位对等。学业质量标准中的不同等级不仅对应高中三类课程 ( 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 分别应该达到的水平 , 还对应三种考试难度水平 :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 会考 ) 应达到学业水平二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 高考 ) 应达到学业水平四 ; 高校或者用人单位的自主招生考试 ( 自招 ) 应达到学业水平五。 - 5 - 对应高考的学业质量水平四对文学鉴赏有以下要求 : (1) 在鉴赏活动中 , 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 , 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 , 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做出自己的评论。 (2) 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 , 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 (3) 喜欢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 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4) 在文学鉴赏和语言表达中 , 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可见 , 修改后的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 这些都将在未来的高考中体现出来。其实 , 近两年的小说阅读中简答题的设题变化就已经在提醒考生 , 要体验和区别不同文本的文本特征 , 要重视文学作品审美鉴赏和创造式的阅读 , 并能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表达出来。 - 6 - 一、小说的文体特征 - 7 - - 8 - - 9 - 二、高考试题中小说文本的特点 高考试题中的小说文本,对思想主题、语言文字、表达技巧有严格的要求。从思想性上说,要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要有积极健康的思想主题;从语言文字上说,这类小说语言规范,是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或者是独立性强的长篇、中篇小说节选,篇幅在1 500字以内;从技巧上说,能承载高考命题的要求。高考试题中小说文本具有以下特征: 1 . 短小精悍 , 以小见大 小说选材须短小精悍,有“一沙一石摹世态,一鳞一爪显人情”之说。它常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宏大的生活主题。它撷取的多是具有典型意义和表现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句妙趣横生的对话,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 - 10 - 2 . 人物典型 , 情节紧凑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这类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受篇幅限制,试题中的小说大多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个特定时间的某一侧面,很少呈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情节常突破思维定式,给读者以惊异感。 3 . 结构严密 , 结尾新奇 这类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它不是靠情节的复杂取胜,而是靠精心布局,做到主次分明。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其最突出的特色之一。结尾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外,给读者留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 11 - 三、考场小说文本阅读的四个步骤 考场阅读不同于闲适性浏览 , 它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快速、精准阅读。阅读的目的是解题 , 故整体把握文章非常重要。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 , 才能把命题意图、考查指向、设题角度看得清楚、明晰 , 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对小说的整体阅读 , 就是能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 把握小说情节 , 了解小说的手法与主题。阅读可分四步走 : 第一步 , 粗读 , 明白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阅读小说 , 最直接的就是读故事。这是小说阅读的一个突破口 , 也是小说阅读的一个考查点。抓住故事 , 就是要把握事件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完整过程 , 即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 ——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这是厘清层次、概括主题的前提。 - 12 - 第二步 , 精读 , 把握小说塑造了一个 ( 群 ) 怎样的人 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 ,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无论是叙事还是描写 , 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因此 , 分析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 , 要从这些叙事和描写 ( 如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 入手 , 在阅读时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 第三步 , 研读 , 分析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就小说而言 , 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写人手法、情节结构技巧、环境描写技巧和语言艺术四个方面。高考命题一般不会孤立地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 , 而是常常和小说 “ 三要素 ” 联系起来 , 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多数情况下 , 情节与环境主要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的 , 但同时也以间接的方式表现主题。 - 13 - 第四步 , 总结 , 概括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通过情节、人物和环境表现的 , 阅读时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 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的词句 , 同时圈点勾画出关键性的情节与人物语言 , 从这些关键点中概括小说的主题。 - 14 - 读文示范 (2020 届海南省模考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4 题。 卖馄饨的夫妻 张子影 三十多年前 , 我在南方某个小城生活。我家附近一条小街道上 , 有一个馄饨摊子。每天早晨母亲送我上学的路上 , 都要带我去那里吃一碗馄饨。 - 15 - 卖馄饨的是一对年轻夫妻 , 男人煮汤、下馄饨、配料 , 女人包馄饨。女人的手极快 , 包好的馄饨在一个小圆盘里一个个站得整齐又精神。滚开的汤里永远有两只滚动的大棒骨和十几只香菇。馄饨下进锅里煮的时候 , 男人开始配料 : 先在碗底铺上一层洗净发好的紫菜 , 一小撮切得整齐的姜丝 , 拳头大的一片西红柿 , 洒上一小撮细盐、味精 , 撮上十几粒小葱碎 , 最后淋上几滴芝麻油。把这些做完 , 锅里的馄饨也就漂起来了 , 男人左手用漏勺将馄饨捞进碗里 , 右手紧接着将一大勺滚烫的汤浇下 , 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一碗 , 热气腾腾 , 香气扑鼻。这时候男人就会对女人轻声说 : 阿宝 , 来 —— 女人笑嘻嘻地说一声 : 好哩。便将手在围裙上擦擦 , 双手将冒着热气的碗捧起 , 递到客人面前 , 说 : 请。 一碗馄饨九只 , 一只只胖乎乎的 , 在碗里起伏。 - 16 - 男人的个子不高 , 背有点驼。女人的个子更矮 , 大约只到男人的胸口 , 听说是幼年时患病 , 之后就再也没有长高。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们的营生。他们的馄饨 , 永远是那么鲜香 , 热乎。 馄饨里面的肉是新鲜的 , 煮汤的棒骨是新鲜的 , 姜丝、西红柿和小葱也是新鲜的。男人因此每天早上四点钟就要去菜场采购 , 女人留在家里和面、擀皮 , 等男人回来后 , 他们一起洗菜、做馅料。大约五点半后 , 他们的摊子就出现在路边了。 买馄饨的人很多 , 在小城的这一片地方 , 这条街以及附近几条街的大人和小孩子们 , 每天早上哪怕多走十几分钟的路 , 也愿意拐到这里来 , 吃一碗他们的馄饨 , 再热乎乎香喷喷地上班或者上学去。 - 17 - 在寒暑假期间 , 大人上班去了 , 孩子们没人带。每天都有小孩子围着他们的摊子打闹。男人也不恼 , 笑嘻嘻地看孩子们玩。半晌午的时候 , 谁家的孩子捏着大人给的钱来吃馄饨 , 递上来的钱差了一角五分的 , 男人也不计较 , 还是那样配料 , 煮馄饨 , 冲汤。鲜香的一碗 , 九只馄饨一只也不少地上下起伏。女人摸着汤碗温热又不烫手了 , 再端给孩子。 男人对女人永远是和气的 , 声音很轻地说 : 阿宝 , 来。 女人总是笑嘻嘻地说 : 好哩。 大约上午十点半钟的时候 , 他们收摊 , 男人挑着担子 , 女人一只手端着盆碗 , 另一只手挂着男人的胳膊 , 跟着他往回走。 他们没有孩子 , 大概是因为女人小时生病的缘故。 - 18 - 几年后我上了大学。大一暑假回来 , 看到他们还在那里 , 只不过食摊从挑的担子变成了小推车 , 用透明的玻璃做了小车厢 , 洁净的玻璃窗内 , 碗里铺着仔细洗干净的紫菜 , 切得整齐的漂亮姜丝、西红柿和小葱碎。馄饨还是那样的馄饨。 婚后的第一个春节 , 我回来 , 父母到车站接我们。那天下着雪 , 在火车站我搓着冰冷的手说 , 真想那对夫妻的热馄饨。母亲说 , 他们家里出了事 , 夫妻俩已经很久没有出来了。 出了什么事 ? 男人在早起去买菜的时候被一辆送菜的小货车撞了 , 那天下雨 , 天黑 , 路很滑。 - 19 - 小货车司机当时就把男人送进了医院。司机是个老实的乡下农民 , 把男人送进医院后 , 第三天就回乡下 , 先卖了地里的菜 , 又卖自家圈里的猪和羊。男人住院住到第三个月 , 听说小货车司机要让读高中的儿子辍学打工去挣医药费 , 男人沉默了半天后 , 对小货车司机说 , 你走吧。 男人出了院 , 多年的积蓄都花光了 , 还伤了一条腿。 伤得厉害吗 ? 我问。 母亲迟疑了一下 , 说 , 反正以后过马路也只能慢慢走了。 听了这话 , 我的心挺沉重。 但是那天在路口 , 我又意外地看见那对夫妻的馄饨摊子。 还是那辆车 , 小窗玻璃擦得洁净光亮 , 那馄饨还是鲜香、热乎。男人的声音有点哑 , 女人的眼睛是肿的。但是她把碗递到我手中的时候 , 还是浅浅地笑了 , 轻声地说 : 请。 - 20 - 我发现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些。白发在冷风中飘着。 胖乎乎的九只馄饨在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汤碗里上下起伏。样子、味道 , 一点都没有变。 上个月 , 我带着孩子回去看望年迈的父母 , 母亲和父亲已经搬到了另一个小区。下高铁后 , 我对孩子说 , 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还是那个路口 , 只是原先的小平房变成了高楼 , 路口添了大广告牌 , 那个摊车变成了小食铺。母亲说 , 他们租了这间铺子早上卖馄饨。今天咱们来晚了 , 他们已经打烊了。 明天早上来吧 , 我说。 为什么跑这么远来这里 , 他们的馄饨有什么特别吗 ? 孩子问我。 没有特别 , 这么多年了 , 他们一直是那个样子。 正在这时 , 我看到那个男人走出来 , 女人也走出来。女人关了灯 , 男人把一把锁挂在门上 , 然后挑起担子。女人一只手端着盆碗 , 另一只手挽住男人的胳膊 , 跟着一拐一拐的男人往回走。 - 21 - 男人跛着腿 , 背更弯了。他们的头发也更白了 , 我仿佛听见男人说 : 阿宝 , 来 —— 女人笑嘻嘻地说 : 好哩。 他们就这样手挽着手 , 一直走进暮色里。 ( 有删改 ) - 22 - 1 . 明确标题有怎样的含义。 题目给出了主要人物和核心情节。“        ”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也是夫妻的职业 ),“ 夫妻 ” 是人物 ; 题目是以      短语的形式出现的 , 强调的是人物 —— 夫妻。那么 , 这是一对怎样的夫妻呢 ? 引起读者关注 , 激发读者阅读的      。   2 . 梳理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 情节的构成 开端 : 家乡附近的一个馄饨摊子 , 一直让我难忘。 发展 : 一对年轻夫妻经营的馄饨摊 , 深受附近市民的欢迎 , 也陪伴了我的整个学生时代。 卖馄饨 偏正 兴趣 - 23 - 高潮 : 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回来 , 想去吃馄饨 , 母亲告诉我那男人 出车祸伤了腿 , 很久没出摊了 ; 但我却意外地看见他们的摊子。 结局 : 上个月 , 我带着孩子去吃馄饨 , 但去晚了 , 目睹他们关了门 , 手挽着手往回走。 (2) 故事的特点 这是一篇富有生活气息的小说 , 写的是底层百姓的日常生活 , 尽管时代在发展变迁 , 尽管人生中有不可预测的灾难 , 但不变的是               , 还有浓香的、让人想念的馄饨。底层百姓生活虽艰难 , 却很温馨 , 富有诗意。   夫妻之间的情感 - 24 - 3 . 搞清小说塑造了一个 ( 群 ) 怎样的人。 小说塑造了两类人 —— 主要人物 : 卖馄饨的夫妻 ; 次要人物 :“ 我 ” 及家人。 (1) 主要人物 : 卖馄饨的夫妻。 ① 夫妻俩          。 “ 每天早上四点钟就要去菜场采购 , 女人留在家里和面、擀皮 , ……大约五点半后 , 他们的摊子就出现在路边了 ” 。 ② 两人感情好。 “ 男人对女人永远是和气的 , ……女人总是笑嘻嘻 ”;“ 男人挑着担子 ”, 女人 “ 另一只手挂着男人的胳膊 , 跟着他往回走 ” 。 ③          , 待人热情。 “ 小孩子围着他们的摊子打闹……也不恼 , 笑嘻嘻地看孩子们玩 ” 。 ④                。车祸后 “ 男人跛着腿 , 背更弯了 ”, 但女人 “ 另一只手挽住男人的胳膊 , 跟着一拐一拐的男人往回走 ” 。   勤劳善良 为人随和  同甘共苦 , 相濡以沫 - 25 - (2) 次要人物:“ 我 ” 及家人。 “我”,      了夫妻两人馄饨摊发展变化的过程 ,“ 我 ” 也是故事的讲述人 , 便于情节的安排和推进 , 更便于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感受和评价夫妻二人的相濡以沫的夫妻情感 , 使得夫妻二人的形象更突出 ; 也通过 “ 我 ” 的思考 , 引领读者思考 ,      主题的表达。妈妈的形象也对情节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 . 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小说叙述的时序跨度较大 , 前后三十多年 , 用 “ 我 ” 的视角 , 便于时间空间上的转换 , 便于故事情节的安排和推进。 “ 我 ” 是小说中的叙述人 , 既能起到      情节的作用 , 又是小说中的价值判断的窗口 ,“ 我 ” 的          , 引发了读者对普通人的生活和尊严的思考 , 便于主题的表达。   散文化的结构和语言 , 也增强了小说的诗意美 , 与卖馄饨的夫妻的爱情美相得益彰。 见证 深化 串联 所思所感 - 26 - 5 . 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 小说通过对底层社会一对夫妻日常生活经历的描述 , 既表现了生活中不易的一面 , 更展现了底层百姓夫妻之间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形 , 也传达了社会应该对这些底层百姓的生活予以更多的关注 , 使他们能更有尊严地幸福地生活着的愿望。   相濡以沫、相亲相爱 - 27 - 典题试做 1 .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男人轻声对女人说 : 阿宝 , 来。女人笑嘻嘻地说 : 好哩。这样的情景在小说中多次出现 , 说明这是两个相亲相爱、性情温和的人。 B. 附近的大人和孩子们 , 哪怕多走十几分钟的路 , 也愿意拐到这里来吃一碗馄饨 , 主要的原因是这对夫妻做事认真 , 对顾客以诚相待。 C.“ 我发现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些。白发在冷风中飘着。 ” 这既暗示了车祸对他们身心的影响 , 也表达了 “ 我 ” 对他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D. 小说写的是一个小馄饨摊 , 但高楼、大广告牌、高铁等新事物的出现 , 却构成了社会大背景 , 从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B - 28 - 2 .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女人年轻时 “ 挂着男人的胳膊 ” 往回走 , 后来 “ 挽住男人的胳膊 ” 往回走 , 用语细腻。挂与挽的变化背后 , 有不幸的遭遇 , 也有温暖的爱情。 B. 车祸是夫妻二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 但小说并未详写 , 仅仅通过 “ 我 ” 与母亲的对话透露出来 , 这与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有关。 C. 夫妻卖馄饨的小食铺早上开 , 文中却说 “ 我 ” 带孩子去时 , 只见他们 “ 手挽着手 , 一直走进暮色里 ”, 有意让叙述不严密 , 使得结尾有种诗意美。 D.“ 我 ” 是小说中的叙述人 , 既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 , 又是小说中的价值判断的窗口 ,“ 我 ” 的所思所感 , 引发了读者对普通人的生活和尊严的思考。 C - 29 - 【综合性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a. 命题特点 高考小说阅读的选择题一直在变化,由最初的“5选2”,到近几年的一个“4选1”题,到最新的两个“4选1”的题目。以前的设问都是“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最新的设问是将原先的一问拆分为两问:“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也就是将“内容概括分析”与“理解鉴赏”分开。 选择题一般都是选“不正确的一项”,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1)正确信息更多——有利于我们疏通文义。 “4选1”“不正确的一项”,也就意味着有3项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是正确的。 - 30 - (2) 选项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依次设置 —— 有助于快速回归文本 , 定位相关段落。 前几个选项往往是从文本局部入手 , 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排列次序 , 有的选项甚至明确提示对应的段落位置 ; 后面的选项往往从文本的整体 ( 主题、整体思路等 ) 角度着手设置 , 前后选项间又形成了梯次。明确了这一点 , 就有助于读文、解题时迅速地把握文本的结构层次 ( 思路顺序 ) 和准确地找到解题的文本依据。 - 31 - (3) 紧扣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命题 —— 设题点和读文关注点更加明确。 将选择题按照 “ 内容概括分析 ” 与 “ 理解鉴赏 ” 分开设题 , 这更便于考生思考、比对。让试题考查更具全面性 ( 每一层次均可设题 ) 、深刻性 ( 考生能否真正理解文意 ) 和可控性 ( 既有解题指向又有深刻思维 ) 。 ① “ 内容概括分析 ” 题。在选项的设置上 , 大都采用内容概括和分析结合的方式 , 即 “ 写了什么 ”+“ 这样写的意义 ” 的方式来命制。 “ 写了什么 ” 应该回到原文中找出相关内容 ,“ 这样写的意义 ” 不仅要搞清相关内容 , 还需要结合上下文乃至全篇的意思来理解。 ② “ 理解鉴赏 ” 题。在选项设置上 , 将描述内容与鉴赏结合 , 即每个选项往往采用 “ 写了什么 ”+“ 为什么这样写 ”“ 这样写的好处 ” 的方式命制 , 这需要有小说鉴赏相关的专业知识 , 仔细分析其中相关联的鉴赏是否准确等。 - 32 - b. 答题步骤 (1) 标注敏感点。题干中已经明确的各个选项的敏感点 ( 考查点、要求点 ), 就是题干要求的 “ 思想内容 ”“ 艺术特色 ”, 快速浏览各选项 , 把与它们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 (2) 找准对应点。根据选项内容 , 包括人物、环境、情节、手法、构思等 , 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处。筛选信息类的题目要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判断 , 评价赏析类的选项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3) 落实设误点。根据 “ 知识性 ( 内容 ) 错误 ” 优先的原则 , 先将有 “ 知识性 ( 内容 ) 错误 ” 的选项挑选出来 , 然后再考虑 “ 分析鉴赏 ( 手法 ) 不当 ” 的选项 , 最后确定答案。 - 33 - c. 不当项的常见设题误区 (1) 小说情节概述不当。有人物错位、张冠李戴、偷换对象、情节阶段区分错误等。 (2) 小说主旨理解不恰当。或局限于小说情节本身 , 或概括过于狭隘 , 或提炼主题过于拔高。 (3)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失误。或人物形象定位不当 , 或人物性格特征分析不准 , 或人物形象作用概括失当 , 有贬损、夸大、拔高现象。 (4) 小说内容理解不符合文本。曲解文意 , 张冠李戴 , 表述不准确 , 原因分析牵强附会 , 结论想当然等。 (5) 艺术手法表述不当。或塑造人物形象方法无中生有 , 或艺术表现手法判断不够准确 , 或艺术手法作用鉴赏不到位、作用不明显。 - 34 - d. 操作方法示例 (1) 第 1 题 - 35 - 内容概括准确 , 与原文一致 , 原因分析缺少根据。文中只提到馄饨 “ 新鲜 ”“ 鲜香 ”“ 热乎 ” 等 , 但得不出 “ 夫妻做事认真 , 对顾客以诚相待 ” 的结论 , 所以 B 项错误。 - 36 - - 37 - (2) 第 2 题 - 38 - - 39 - “ 文中却说 ‘ 我 ’ 带孩子去时 , 只见他们 ……” 概括错误 , 文中用的是 “ 仿佛 ”, 是 “ 我 ” 的想象 , 也并不是 “ 有意让叙述不严密 ”, 分析不准确。所以 C 项错误。 - 40 - - 41 - 3 . 小说开头用较大篇幅描写主人公做馄饨、卖馄饨的情景 , 有什么作用 ? 请简要分析。 (4 分 ) 参考答案 : ① 说明 “ 我 ” 对小摊印象深刻的原因 ; ② 寄寓 “ 我 ” 的怀旧情绪 ; ③ 与下文多次出现的相似情景一起营造出平凡生活的诗意。 解析 : 属于社会环境描写作用分析题。一般是从环境本身、人物、主题的角度切入。关键是要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贴紧文本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 42 - 4 .“ 没有特别 , 这么多年了 , 他们一直是那个样子。 ” 这句话包含着哪些含意 ? 请简要分析。 (6 分 ) 参考答案 : ① 从小摊到小铺 , 夫妻二人的馄饨一直是原来的样子和味道 ; ② 三十多年来 , 夫妻二人始终保持着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生活状态 ; ③ 做到 “ 一直是那个样子 ” 并不容易 , 在急速变化的时代里 , 不变的温暖和亲情更令人感动。 解析 : 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含意的理解。句子含意理解一般都是从两个层面来回答的 , 第一个是浅层的 , 即句子的语境意义 , 根据上下文来解说其含意 ; 第二个是深层的 , 即联系小说主题解说其真正指向的含意 , 有的还有比喻或象征的意义。 题点一 - 43 - 题点二 题点三 学案一   小说情节结构的三种考法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 , 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 , 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把握好故事情节 , 是欣赏小说的基础 , 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人在为小说命题时 , 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 , 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 , 主要有梳理情节结构、分析情节作用、赏析情节技巧三种题型。 题点一 - 44 -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一   梳理情节结构 必备知识 · 归纳 情节是指小说中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一般由线索贯穿,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展开,外国小说常常以心理意识的演进为顺序展开。 题点一 - 45 - 题点二 题点三 1 . 小说的情节结构组成 题点一 - 46 - 题点二 题点三 2 . 小说的情节结构安排 (1)常见情节线索类型 题点一 - 47 - 题点二 题点三 (2) 常见情节结构类型 题点一 - 48 -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一 - 49 -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题点一 - 50 -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情节梳理的四种思路 思路一:根据结构来梳理。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思路二:根据线索来梳理。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思路三:根据场景来梳理。一般一个场景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景就是不同时间人物活动的场所。 思路四:根据人物心理变化来梳理。一种心理变化过程就是一个情节,有几个变化过程就有几个情节。 题点一 - 51 - 题点二 题点三 [ 注意 ] ① 区分思路 , 避免交叉。上述情节梳理的四种思路 , 或曰四个角度 , 一般需要根据小说文本情节展开的具体情况选取一种思路来概括 , 切忌两种思路交叉运用。 ② 简明扼要 , 概括全面。要言简意赅 , 但不要遗漏要点 , 概括要全面。 题点一 - 52 -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 1 梳理情节 (2018· 全国 Ⅲ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微纪元 ( 节选 )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 , 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 , 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 , 在周围 100 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 23 年时间 , 由于速度接近光速 , 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题点一 - 53 - 题点二 题点三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 , 径直飞回地球。啊 , 我的蓝色水晶球 …… 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 , 过了很长时间 , 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 , 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 , 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 , 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 , 一切都熔化了 , 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 , 飞船收到的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 , 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 : 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 , 镜头降下去 , 出现了一个广场 , 广场上一片人海 , 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 , 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 , 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 , 娇滴滴地喊 :“ 喂 , 我们看到你了 ! 你是先行者 ?” 题点一 - 54 - 题点二 题点三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 , 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 , 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 , 构筑一个三维画面 , 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 , 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 , 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 那么 , 现在还有人活着吗 ?” 先行者问。 “ 您这样的人吗 ?” 姑娘天真地反问。 “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 , 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 ,“ 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 , 如果不克隆的话 …… 呜呜 …… ” 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题点一 - 55 - 题点二 题点三 “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 ?” 姑娘抬头仰望着他 , 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 , 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 我没兴趣。 ”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 :“ 我是地球领袖啊 !”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 , 他起身要走。 “ 您怎么这样 ! 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 , 前辈 , 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 , 转过身来问 :“ 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 “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 , 您就会知道 !”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 , 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 , 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 , 那姑娘唱起歌来 : 啊 , 尊敬的使者 , 你来自宏纪元 ! 题点一 - 56 - 题点二 题点三 伟大的宏纪元 , 美丽的宏纪元 ,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 人海沸腾起来 , 所有人都大声合唱 :“ 宏纪元 , 宏纪元 …… ”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 , 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 , 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 , 他产生了一个幻觉 : 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 ? 他走出着陆舱 , 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 , 幻觉消失 , 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 , 一股寒气扑面而来 , 空气很稀薄 , 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零下 40 摄氏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 , 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 , 地面虽已开始风化 , 仍然很硬 , 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 , 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题点一 - 57 - 题点二 题点三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 , 直径大约有一米 , 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 , 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 , 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 , 虚拟世界中 , 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 , 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 , 深蓝色的苍穹中 , 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 , 整个宇宙围绕着他 —— 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 , 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 , 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 , 那姑娘嫣然一笑。 “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 题点一 - 58 - 题点二 题点三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 , 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 , 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 , 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 , 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 , 它就在这个直径一米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 , 文明还在。 “ 前辈 , 微纪元欢迎您 !” ( 有删改 ) 题点一 - 59 - 题点二 题点三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6 分 ) 【思考角度】 “ 心理变化过程 ”, 侧重于对人物的心理变化的概括 , 题目给出的是 “ 先行者 ”, 要求从先行者的角度切入 , 即根据先行者的所见来概括所感。 题点一 - 60 - 题点二 题点三 先行者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 , 感到震撼 , 重新燃起了希望。 题点一 - 61 -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① 先行者着陆之前 , 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 , 一方面心存侥幸 , 一方面又深知侥幸也不过是幻想 , 心情复杂纠结 ; ② 先行者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 , 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 , 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 ; ③ 先行者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 , 感到震撼 , 重新燃起了希望。 题点一 - 62 - 题点二 题点三 例 2 概括情节 ( 新编 ) 按照情节发展过程 , 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6 分 ) 【思考角度】 小说是以先行者的所见所感为线索展开故事的 , 可以从先行者的角度去概括 , 即看到爆炸后的地球、返回地球时看到的城市图像、旅途中的生活、着陆后的所见。语言要简洁 , 概括的角度要一致。 题点一 - 63 -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一 - 64 - 题点二 题点三 先行者着陆后亲眼所见的地球景象。 【答案整合】 ① 宇航员先行者看到的是大爆炸后的地球景象 ; ② 先行者看到出现的微纪元 ( 城市图像 ), 以为是虚拟的 ; ③ 先行者着陆后亲眼所见的地球景象 ; ④ 着陆后 , 先行者眼中的城市不再是虚拟的。 - 6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二   分析情节作用 必备知识 · 归纳 分析情节作用题既是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能力的考查。解答时既需要从局部考虑,重点关注某个段落或情景、细节,又要着眼全文,侧重于分析作品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 6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1 . 小说中某个情节安排的作用 - 6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6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明确小说各种情节的作用 (1)开头的类型及作用 - 6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中间情节的作用 - 7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3) 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 7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7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7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从五个角度思考情节的作用 - 7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这类题也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 : 一是内容上 , 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 ; 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 , 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 , 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 , 如果是单一角度 , 即给定了答题角度 , 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 ; 如果是综合角度 , 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 , 就需要从上述五个方面来考虑。 - 7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 1 中心情节的作用 (2017· 全国 Ⅰ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 , 像浪一样 , 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 , 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 , 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 ! 难忍难挨的渴 , 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 , 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 : 水 ! 只要有一杯水 , 哪怕半杯 , 不 , 一口也好哇 !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 , 像液体 , 厚重而凝滞。粉尘 , 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 , 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 , 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 7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他躺着 , 喉头有梗阻感 , 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 , 比如硅肺 ? 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 , 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 , 调整头部姿势 , 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 , 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 , 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 , 运水车不能出动 , 直升机无法起飞 , 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 , 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 , 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 , 减少消耗 , 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 7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于是 , 这间屋子 , 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 忽然 , 处于混沌状态的他 , 像被雷电击中 , 浑身一震。一种声音 ! 他转过头 , 他相信左耳的听觉 , 没错 , 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 , 还有一种虽然微弱 , 却执着 , 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 有人敲门 !”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 , 都遭雷击了 , 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 , 跌跌撞撞 , 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 , 有人敲门。谁 ? 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 , 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 : 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 , 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 , 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 , 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 , 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 , 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 7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 ? 当心被风卷出去 !” “ 门别开得太大 !” “ 找根棍子撑住 !”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 , 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 开啦 !” 撤掉顶门棍 , 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 , 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 , 那门 , 便呼地弹开来 , 紧接着 , 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 , 屋里刹时一片混乱 , 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 快 , 关门 !” 他喊 , 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 , 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 , 都顺门板滑到地上 , 瘫成一堆稀泥。 - 7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 , 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 , 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 , 所以不多说 , 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 ! 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 , 竟是大西瓜 ! 绿生生 , 油津津 , 像是刚从藤上摘下 , 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 戈壁滩有好西瓜 , 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 , 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 , 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 , 谁还敢想西瓜 !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 , 红红的汁水 , 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 , 馋人极了 ! - 8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 , 但谁也说不出味来 , 谁都不知道 , 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 , 奇迹般地来到这里 , 最终也没弄清 , 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 , 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 有删改 ) - 8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小说以 “ 渴 ” 为中心谋篇布局 , 这有什么好处 ? 请简要说明。 (5 分 ) 【思考角度】 题干中提到 “ 以 ‘ 渴 ’ 为中心谋篇布局 ”, 即 “ 渴 ” 是故事情节的线索 , 因此 , 这是一道分析线索安排作用的题目。解答这类题目要从情节安排、人物形象、主题表达等角度去考虑。 - 8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 , 使情节更简洁 ; 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 , 使主题更突出。 - 8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例 2 结尾情节的作用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 “ 美好的谜 ” 结尾 , 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 分 ) - 8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答案整合】 ①小说人物 “ 他 ” 所知有限 , 这样写很真实 ; ②故事戛然而止 , 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 ③打破了读者的心理预期 , 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 8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三   赏析情节技巧 必备知识 · 归纳 情节技巧是指为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叙述生动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方法,具体包括情节叙述的技巧和情节安排的技巧。 1 . 叙述的技巧 小说是一种以叙事见长的文体,讲究叙事的技巧,文学理论界也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小说叙事学。运用叙事学理论进行作品解读和分析,也进入了高考设题的范围,如2018年和2019年小说文本阅读的第二个简答题。 - 8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1) 叙述视角 小说是讲故事的 ,“ 谁的故事 ” 牵涉到叙述内容 , 而 “ 谁在叙述、从哪个角度叙述 ” 则牵涉到叙述者和视角等形式问题。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 , 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 8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8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8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叙述时序 叙述有两种时序 , 一是叙事时序 , 一是故事时序。叙事时序是文本展开叙事的先后次序 , 从开端到结尾的排列顺序 , 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时序 ; 而故事时序是被讲述故事的自然时间顺序 , 是故事从开始发生到结束的自然排列顺序。故事时序是固定不变的 , 叙事时序则可以变化不定。 - 9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3) 时空交错的叙事策略 叙事时间是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 , 空间的转换亦然。讲究叙事策略的小说必然涉及故事时序和叙事时序 ,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位移 , 两种时序往往发生交错 , 给小说增添更深的内涵 , 给读者不一般的阅读体验。 叙事中完整的时间流动是在四维整体中进行的。所谓四维整体 , 指的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个时间维度 , 再加上空间维度。也就是说 , 今人 ( 作者 ) 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 , 站在现在这个空间 , 以今人为主要叙述者 , 讲过去或未来的故事 , 以及整个故事隐藏着的对未来 ( 或当下 ) 的人们的意义。 - 9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9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情节安排的技巧 - 9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9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9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9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情节技巧题解题 “ 三抓一想 ” - 9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情节技巧题答题三步骤 - 9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情节技巧题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技巧名称,需要用术语; (2)简单说明,结合文本内容说明在小说中的体现; (3)分析其作用: ① 情节上, …… ; ② 人物上, …… ; ③ 主题上, …… ; ④ 效果上, ……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两到三个方面分析即可) - 9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 1 情节的叙述手法 (2018· 全国 Ⅰ 卷 ) 阅读下面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赵一曼女士 阿   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 , 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 , 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 , 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 , 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 10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 , 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 , 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 , 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 , 烤野味儿 , 或者唱着 “ 火烤胸前暖 , 风吹背后寒 …… 战士们哟 ” …… 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 , 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 , 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 , 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 , 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 “ 市花 ” 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 , 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 他觉得很没面子。 - 10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 , 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 , 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 , 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 年初 , 赵一曼女士以假名 “ 王氏 ” 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 6 月 28 日逃走的。夜里 , 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 , 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 , 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 , 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 , 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 , 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 10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 , 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 , 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 , 和蔼地问董警士 :“ 董先生 , 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 ,“ 十多块钱吧 …… ”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 , 说 :“ 真没有想到 , 薪俸会这样少。 ”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 :“ 七尺男儿 , 为着区区十几块钱 , 甘为日本人役使 , 不是太愚蠢了吗 ?”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 , 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根烟。 - 10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此后 , 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 , 聊小兴安岭的风光 , 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 , 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 , 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 , 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 , 董警士非常向往 “ 山区生活 ”, 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 , 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 , 共用了 20 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 , 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 “ 女人对女人 ” 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 , 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 , 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 , 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 10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韩护士真诚地问 :“ 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 , 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 赵一曼女士说 :“ 你到了山区 , 一切都能明白了。 ”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 , 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 20 多公里的地方 , 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 , 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 , 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 , 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 , 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 , 赵一曼 ? 我说 , 对 , 赵一曼。 - 10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赵一曼被枪杀前 , 写了一份遗书 : 宁儿 :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 , 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 , 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 , 宁儿啊 ! 赶快成人 , 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 !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 , 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 , 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 有删改 ) - 10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 , 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 ) 【思考角度】 小说分为七个部分 , 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是叙述现实 , 以第一人称方式分别交代写作缘起和 “ 我 ” 在赵一曼纪念碑前与陌生老人的对话 ; 第二、三、四、五部分是叙述历史 , 以第三人称回忆赵一曼的抗联生活、被捕经过、受到的严刑拷打和她在医院的监禁治疗 , 其中第二部分引用了文献档案 ( 大野泰治的审讯报告 ), 第四部分插叙赵一曼争取警士董宪勋和护士韩勇义的过程 ; 第七部分为补叙历史 , 引用文献档案 ( 赵一曼的遗书内容 ) 。 “ 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 ” 的好处应该从三个方面回答 : 从 “ 历史 ” 的角度 , 即穿插史料的作用 ; 从 “ 现实 ” 的角度 , 即对当下的作用 ; 从二者结合的作用的角度。 - 10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10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10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① 表现主题方面 , 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 , 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 , 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 ② 塑造形象方面 , 可以拉开时间距离 , 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 , 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 ③ 读者感受方面 , 灵活使用文献档案 , 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 , 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 11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例 2 情节的叙事视角 ( 新编 ) 小说在叙事时至少运用了几种视角 ?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 【思考角度】 小说视角主要有全知视角、内在视角和外在视角 , 结合文本 , 首先要能区分出两种视角的运用 , 接着找出相关内容 , 最后还要简要分析两种视角综合运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 11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11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至少采用了全知视角与内在视角。 ① 全知视角 : 文章开头从医院写到所在城市哈尔滨 , 从哈尔滨写到教堂钟声 ( 选文删除 ), 叙事者全知全能地看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的哈尔滨的情景。 ② 内在视角 : 赵一曼女士的内在视角 , 回忆抗联的活动、策反护士和警卫的经过。读者跟着赵一曼女士的眼光 , 看到小兴安岭的篝火、被策反的人尚存良知、赵一曼女士的从容与智慧。 ③ 多视角的变换 , 使读者获得有别于传统革命题材小说的阅读体验 , 让读者在不自觉中从不同的视角重新认识了革命。 - 11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例 3 情节技巧的作用 ( 新编 ) 作者以 “ 我 ” 的口吻讲述赵一曼女士的故事 , 这样写有何好处 ?(6 分 ) 【思考角度】 从叙述视角看 ,“ 我 ” 是 “ 见证人 ” 视角 , 但这篇小说中的 “ 我 ” 又比较特殊 , 他不是当事者 , 而是历史材料的 “ 见证者 ” 。 - 11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① 将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 让自己参与到事件过程中 , 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 , 使读者身临其境 , 感同身受。 ② 作者作为历史的见证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 , 更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 - 11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例 4 情节的叙事特征 (2019· 浙江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呼兰河传 ( 节选 )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 , 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 ; 倭瓜爬上墙头了 , 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 , 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 , 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 11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 , 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 , 细得像银丝似的 , 太阳一来了的时候 , 那小细蔓闪眼湛亮 , 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 , 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 , 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 , 大树 , 野草 , 墙头 , 窗棂 , 到处的乱爬 , 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 , 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 , 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 , 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 , 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 , 一天爬上了窗台 , 两天爬上了窗棂 , 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 , 一不留心 , 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 , 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 , 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 11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 , 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 , 园里 , 园外 , 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 , 那窗子实在好看 , 开花的开花 , 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 , 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 , 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 , 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 , 我在后园玩的时候 , 冯歪嘴子就喊我 , 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 , 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 , 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 , 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 11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有时候 , 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 , 黄瓜长了多大了 ? 西红柿红了没有 ? 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 , 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 , 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 , 驴蹄子坏了 , 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 , 看过了 , 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 ? 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 , 祖父在窗外 , 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 , 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 , 祖父走远了 , 回屋去了 , 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 , 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 “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 有的时候 , 我听了这话 , 我故意的不出声 , 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 11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有的时候 , 我心里觉得可笑 , 忍也不能忍住 , 我就跳了起来了 , 用手敲打着窗子 , 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 , 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 , 笑得不能停了 , 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 , 不要笑啦 , 不要笑啦 , 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 , 大榆树的叶子黄了 , 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 , 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 , 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 , 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 , 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 , 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 , 每一停下来 , 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 12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 , 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 , 冯歪嘴子睡觉了 , 冯歪嘴子打梆子了 , 冯歪嘴子拉胡琴了 , 冯歪嘴子唱唱本了 , 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 , 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 , 新鲜黏米一下来的时候 , 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 , 两天一拉黏糕。黄米黏糕 , 撒上大云豆。一层黄 , 一层红 , 黄的金黄 , 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 , 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 , 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 , 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 , 有的花钱买 , 有的围着看。 - 12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祖父最喜欢吃这黏糕 , 母亲也喜欢 , 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 , 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 , 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 , 不准多吃 , 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 , 一边说够了够了 , 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 , 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 , 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 ! 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 , 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 , 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 , 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 , 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黏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 , 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 , 冯歪嘴子一喊着 “ 黏糕 ”“ 黏糕 ” 地从大墙外经过 , 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 12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 , 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 , 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黏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 , 就问着 : “ 要吃一片吗 ?” 而我也不说吃 , 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 , 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 , 于是切好一片黏糕送上来了。 (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 , 有删改 )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6 分 ) - 12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答案整合】 ① 用第一人称 , 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 通过孩子的视角 , 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③ 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 , 叙述散文化 , 节奏舒缓。 ④ 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 , 细腻、生动、传神。 - 12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4 题。 航    标 沈   明 虬江是条出山的主航道 , 先窄后宽 , 先前山里大量的竹木石料都是顺着这条主航道顺流而下漂流出山的。虬江又是大山的主要泄洪道 , 每年洪水季节 , 大量的洪水流经虬江 , 一泻千里 , 奔腾而下 , 一直到平原才收敛其汹涌之势。 - 12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虬江航道八公里处是急水湾 , 向来是人迹罕至的江湾。枯水季节 , 急水湾却是个浅水湾。砂石江滩被几块巨石分隔 , 湍急的水流分成多条细流 , 折尺般蛇行 , 时分时合 , 一路蜿蜒下行。即使到了枯水季节 , 这江水仍很凶险。其他的不说 , 单说这分流的走向 , 就充满玄机 , 每每随着水势的不同 , 每一条分流总是变幻莫测。有的 , 开端看似平稳 , 说不定几股水汇流后呈汹涌之势 , 跌宕直下 , 驾驭不住便会船毁人亡 ; 有的 , 开端看似张扬 , 说不定半路上水分流了 , 最终所有的水都渗入沙石里了 , 船就搁在沙滩上 , 再也无法动弹。 - 12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李松是虬江航道段的航政股长 , 他当股长之后 , 力主在急水湾设一个航标站 , 派人驻守。然而这急水湾 , 除了水路外 , 实因山高路窄 , 人很难到达。建站时 , 是从山下运来一些竹木石料 , 才建了小木屋。建站后 , 段里派人轮流值守。值班者不但出行艰难 , 一守半月 , 而且也非常寂寞无聊 , 遇上坏天气 , 物资供应跟不上 , 只能干着急。谁也不愿轮上这苦差事。 在李松当股长之前 , 人缘不错 , 谁都说他好 ; 可为了这事 , 段里所有的人 , 包括家属 , 都在背地里骂他。 55 岁时 , 李松主动跟段长提出不想当股长了 , 想去急水湾守航标。他说 , 这事是他惹出来的 , 就让他一个人承担这份责任好了。段务会上 , 大家都没反对 , 觉得这事只有这样。 - 12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那年 , 李嫂也正好退休 , 夫妻俩就卷了铺盖 , 离开航道段的家属大院 , 成了急水湾航标站的专职值班员。吃的用的 , 李松让下行的船筏老大从山上捎带下来 , 平时自己在小木屋的四周开荒种地、养鸡养鸭 , 倒也能够自给自足。李松经年累月住在山里 , 很少与外界联系 , 收听天气预报 , 仅靠一台收音机。至于工资啥的 , 也是在山外的女儿代领了存着 , 在山里他们其实也没啥用处。 一待 , 李松夫妇俩在山里就待了整整二十年 , 先前大山里向外运竹木石料的主航道 , 随着竹木石料的限制采伐 , 主航道的功能渐渐弱化。最终 , 虬江上游取消等级航道设置 , 仅仅作为泄洪道 , 航道段不再管理。 - 12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这事 , 其实是在李松进山的第八年决定的 , 段里所有的人都没把这当一回事 , 也没有任何人进山或者捎话告诉他 , 李松根本不知道虬江上游被撤掉航道设置的事 , 仍然兢兢业业地驻守着航标站。他只是觉得 , 跑这水路的船筏越来越少 , 但他觉得即使一年只有一条船筏经过 , 他仍有职责确保他们的安全。 虬江竹木石料限制采伐以后 , 沿线竟然成了旅游胜地。急水湾成了其中一个旅游点 , 来此地漂流的人多了起来 , 而且越来越多。一条简易的盘山公路把游客送过来 , 再用橡皮筏放下去。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 , 李松无形中忙了起来。枯水季节 , 他要勘察各个分流 , 设置航标 , 禁止误闯危险水道。洪水季节 , 他要收集气象、水文资料 , 发布洪水危险警示。可是 , 承包漂流的老板不理他那一套。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 , 据理力争。 - 12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李松 75 岁生日那天被人告发。一大堆举报材料被人送到有关部门 , 说李松作为一名退休的航道管理公职人员 , 长期霸占航道资产 , 夫妻俩二十年工资基本不用 , 霸占公家的竹木房屋不出一分租金 , 私自开垦公家的山坡种地、养鸡养鸭。而虬江上游航道设置已经撤掉十几年了 , 李松还私自霸占水道 , 把公家水道占为己有 , 不给好处 , 不让通行。 有关部门派人专门找李松谈了一次话。到这时 , 李松才知道虬江上游航道设置早已撤销的事 , 他愣愣的。李松跟和他谈话的干部说 :“ 我 …… 我是该退休了 , 只是不放心这急水湾。 ” - 13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就在李松思前顾后离开急水湾几个月后 , 当地报纸上有一篇篇幅较长的人物事迹报道 , 说一位退休的航道管理人员二十年如一日 , 在荒山野地里默默守护着一段废弃的航道 , 义务救助遇险人员六人 , 帮助打捞遇险物品难以计数。据说 , 这是有关部门提供的素材 , 为的是给老人一个说法。 报道见报的当日 , 急水湾漂流点出了大事故 , 两艘漂流艇误闯急流 , 翻了 , 三人受伤 , 两人殒命。漂流点承包人被公安部门带走了。 李松夫妇又进山了。出发前 , 李松把房子过户给了女儿。这次 , 他拿到了当地政府的一份聘书 , 仍然是义无反顾 , 还是义务的。 ( 选自《小小说选刊》 ,2018 年第 17 期 , 有删改 ) - 13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1 .( 梳理情节结构 ) 航道的兴衰变化是小说叙事的线索 , 据此简要梳理小说的基本情节。 参考答案 : ① 急水湾因航道位置险要设立航标站 ; ② 急水湾因航道功能减弱撤掉航标站 ; ③ 急水湾因限制采伐成旅游胜地。 解析 : 题目要求以 “ 航道的兴衰变化 ” 为线索来概括情节 , 概括的情节主体就是 “ 虬江急水湾航道 ” 。 - 13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赏析情节技巧 ) 本文结构严谨 , 前后照应 , 请从文中举出两例 , 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 ① 李松根本不知道虬江上游被撤掉航道设置的事 , 与前文李松长年累月住在山里 , 很少与外界联系 , 信息闭塞形成照应 , 突出李松兢兢业业的精神。 ② 文章最后一段交代李松夫妇拿到聘书 , 义无反顾进山 , 与前文李松夫妇主动进山 , 后被迫出山形成照应 , 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 突出李松的责任意识。 ③ 文章后面说漂流承包人被公安部门带走 , 与前文承包漂流的老板不理李松的危险警示形成照应 , 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 , 更加凸显了李松精神的可贵。 解析 : 前后照应属于小说情节技巧之一 , 根据题目要求 , 只需要举出相关例子 , 再简要分析其作用即可。 - 13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3 .( 分析情节作用 )“ 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 ”, 小说写这一变化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 ① 情节上 , 这一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完整 , 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 , 使李松与承包漂流的老板产生了矛盾冲突 , 因此才有了他被诬告、下岗、再上岗的经历。 ② 人物塑造上 , 这一变化引起的一系列事故 , 更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 , 承包漂流的老板唯利是图 , 漠视游客生命安全 , 为利益驱动诬告他人的行为反衬出李松一心为公、甘于清苦、忠于职守的可贵品质。 ③ 主题上 , 这一变化体现了在商家趋利背景下李松对职责和担当的坚守 , 也更体现了他作为人生航标的时代意义。 解析 : 本题属于情节作用分析题 , 分析 “ 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 ” 这一情节的作用 , 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入手 ,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 不能是空洞的套话。 - 13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4 .( 分析情节作用 ) 小说倒数第三段 , 写到当地报纸上有一篇篇幅较长的人物事迹报道及其相关内容 , 这对表现小说的中心主题有什么作用 ? 参考答案 : ① 这篇人物事迹报道 , 让我们看到了当代社会中以李松为代表的人默默坚守航道所付出的努力 , 为人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 表现了主题。 ② 这篇报道为主人公洗清了冤屈 , 表明 “ 真善美 ” 终究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 弘扬了社会价值观 , 突出了主题。 ③ 李松其实就是航道上的航标 , 通过报道 , 人们进一步认识了 “ 航标 ” 的作用 , 具有正确的价值引领作用 , 升华了主题。 解析 : 首先需要判断 “ 当地报纸上有一篇篇幅较长的人物事迹报道及其相关的内容 ” 的性质 , 属于故事的情节 , 按照情节作用分析即可。但题目只要求从表现主题的角度分析 , 可用答题模板 : 表现 ( 体现 ) 了 …… ; 突出了 …… ; 深化 ( 升华 ) 了 …… 。 - 13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学案二   小说形象的三种常考题型 人物形象是小说表现的中心和重要载体 , 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 , 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对形象的考查 , 常考题型有三种 : 概括形象特点 , 赏析塑造形象的手法 , 分析形象作用。 - 13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一   概括形象特点 必备知识 · 归纳 1 . 形象 :小说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构件。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物象,一般是寄托作者某种情感的事物和景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在作品中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只有指代。物象一般具有象征意义。 - 13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类型 :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特殊人物,景物和事物。 主要人物是小说中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主体。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次要人物是小说中除主要人物以外的其他人物形象。特殊人物是指以第一人称来陈述故事的“我”的形象。 - 13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13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1)六结合准确概括人物形象 - 14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14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两角度判断小说的主人公 - 14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3 . 明确两个区别 (1)“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的区别。它们的具体内涵是有差别的,人物形象概念的内涵大于人物性格的内涵,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它还包括人物形象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能力)、行为习惯等因素;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特点。 (2)整体分析与局部分析的区别。设问一般都是要求从小说文本的整体出发去分析概括,但也需要关注题目中的特殊要求——只根据某部分的内容去概括分析。 - 14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 1 概括主要人物形象 (2016· 全国 Ⅱ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战    争 [ 美 ] 迈尔尼 1941 年 9 月 , 我在伦敦被炸伤 , 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 , 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 , 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 , 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 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 ,“ 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 , 你接错了 , 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 “ 哦 , 我想是。 ” 我忙插嘴。 - 14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她的声音很柔和 , 也很清晰 , 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 , 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 , 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 , 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 , 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 20 多分钟。 “ 你干嘛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 ?” 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 , 然后反问 :“ 那么你呢 ?”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 , 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 , 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 :“ 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 “ 是吗 ? 好了 , 就到这里吧 , 晚安。祝你做个好梦。 ” 她说。 - 14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第二天整整一天 , 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 , 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 , 那么富有魅力 , 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 , 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 , 格罗斯文诺 8829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 , 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 , 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 哈罗 ?” “ 是我 ,” 我说 ,“ 真对不起 , 打扰你了 , 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 , 行吗 ?” - 14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没说行还是不行 , 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 , 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 , 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 , 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 , 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 , 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 , 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 ,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 , 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 , 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 , 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 , 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 , 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 , 她笑了 , 问道 :“ 你怎么知道的 ?” - 14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 , 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 , 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 , 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 , 不管多晚 , 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 , 没能通话 , 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 , 她会死掉的。整整 12 个月 , 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 , 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 , 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 14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一天晚上 , 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 , 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 , 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 , 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 的地址 , 起先他们不理睬我 , 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 当然可以。 ” 她说 ,“ 你好像很焦急。是吗 ? 嗯 , 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 , 号码主人叫 …… ” “ 谢谢 ,” 我说 ,“ 别说了 , 请你别说了。 ” 我放下了话筒。 ( 沈东子译 , 有删改 ) - 14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 ? 请简要分析。 (6 分 ) 【思考角度】 所谓性格 , 是指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 它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 ,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 由于具体生活不同 , 人的性格也会有所不同。 - 15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善良真诚、理性克制 , 有责任感 , 关心母亲 , 思念儿子 , 真诚待 “ 我 ” 。 - 15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① 大方热情、机智幽默 , 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 ; ② 乐观向上、热爱生活 , 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 ; ③ 善良真诚、理性克制 , 有责任感 , 关心母亲 , 思念儿子 , 真诚待 “ 我 ” 。 (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 - 15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例 2 概括次要人物形象 ( 新编 ) 小说中的 “ 我 ” 是一个怎样的人 ? 请简要分析。 (6 分 ) 【思考角度】 “ 是一个怎样的人 ” 属于形象分析 , 既可以从外貌、身份、职业等方面分析 , 还可以从性格方面进行概括。 - 15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真挚相爱而又理智慎行。 - 15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① “ 我 ” 是一个在战争中受伤 , 一度对自己很失望的军人 ; ② 与女主人公萍水相逢却又心灵相通 , 真挚相爱而又理智慎行 ; ③ 即使是在战争环境下 , 仍然有着对美的追求和爱的向往 , 具有乐观精神。 - 15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二   赏析塑造形象的手法 必备知识 · 归纳 塑造形象的手法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指摹写层面,即描写。具体讲就是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容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又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关系。二是指小说用各种文艺表现手法,如想象、象征、隐喻等各种艺术手法刻画形象。但主要指描写。小说塑造形象的手法,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 15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15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15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15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 五步骤 ” 分析塑造形象的手法 - 16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16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题 (2019· 全国 Ⅱ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   步   舞 [ 法 ] 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 , 我亲眼目睹过战争 , 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 , 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 , 它们像针扎似的 , 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跟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 , 有点多愁善感 , 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 , 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 16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 , 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 , 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 , 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 , 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 , 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 , 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 , 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 , 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 , 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 , 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 , 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 16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他长得很瘦 , 几乎是皮包骨头 ; 他爱做鬼脸 , 也常带微笑。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 , 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 , 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 , 他以为周围没有人 , 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 : 先是几个小步跳跃 , 继而行了个屈膝礼 , 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 , 然后开始优雅地旋转 , 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 , 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 跳完舞 , 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 , 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 , 在向他致礼以后 , 我开口说 : “ 今天天气真好啊 , 先生。 ” - 16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他也鞠了个躬 : “ 是呀 , 先生 , 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 一个星期以后 , 我们已经成了朋友 , 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 , 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 · 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 , 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 , 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 “ 先生 , 我妻子叫拉 · 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 , 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 , 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 , 就是我们的欢乐 , 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 , 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 , 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 , 因为我起得早。 ” - 16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我一吃完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 , 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 , 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 · 卡斯特利 , 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 ; 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亮光。拉 · 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 , 小步舞是怎么回事 , 好吗 ?” 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得打了个哆嗦。 “ 先生 , 它是舞蹈中的王后 , 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 ? 自从没有了国王 , 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儿也没听懂。 - 16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突然 , 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 “ 艾丽丝 , 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 , 你乐意吗 ?”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 , 时而后退 , 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 , 弯腰施礼 , 活像两个跳舞的老木偶 , 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 , 已经有点儿损坏了。 我望着他们 , 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 , 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 , 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 , 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 16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三天以后 , 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 , 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 , 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 , 他们怎样了呢 ?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 , 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 张英伦译 , 有删改 ) 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 , 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6 分 ) - 16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 16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① 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 , 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 , 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 ② 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 如老舞蹈师与 “ 我 ” 的交谈 , 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 ③ 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 , 如被人遗忘的苗圃 , 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 17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三   分析形象作用 必备知识 · 归纳 小说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再现生活、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本质,从而折射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小说中的形象包括主要人物形象、次要人物形象和物象三种,其作用也各不相同。 - 17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1 . 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 17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 17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3 . 特殊人物 “ 我 ” 的作用 - 17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4 . 物象 ( 景物、事物 ) 的作用 - 17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17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 17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17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 1 主要人物形象作用 (2016· 全国 Ⅲ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玻    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 , 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 , 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 , 玻璃装嵌 , 还未完工 , 正有人用白粉写 “ 注意玻璃 ” 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 , 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 , 反复解释他是病了 , 不能赴约 , 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 , 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 , 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 , 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 , 他立即弯下腰 , 说 : 我叫王有福。 - 17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 , 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 , 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 , 说 :“ 我请你去喝烧酒 !”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 , 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 , 他说不远 , 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 , 老头笑了一下 , 说 :“ 我不走德巴街。 ” 他不去德巴街 , 我却要去 , 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 , 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 , 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 , 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 , 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 : 既然肯赔偿 , 那就是他们理屈 , 何不去法院上告 , 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 ? 我为我的聪明得意 , 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 , 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 18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 , 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 , 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 , 步履却小心翼翼 , 到了门口还用手摸 , 证实是门口了 , 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 我没请你 , 你倒请我了 !” 他说。 “ 一顿饭算什么 !” 我给他倒了一杯酒 , 他赶忙说 :“ 我不敢喝的 , 我有伤。 ” “ 大伯 , 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 “ 你 …… 那酒店怎么啦 ?” “ 这么说 , 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 “ 这 …… ” 老头瓷在那里 , 似乎要抵赖 , 但脸色立即赤红 , 压低了声音说 :“ 是在那儿撞的。 ” 一下子人蔫了许多 , 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 18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这就好。 ” 我说。 “ 我不是故意的。 ” 老头急起来 ,“ 我那日感冒 , 头晕晕的 , 接到你的电话出来 , 经过那里 , 明明看着没有什么 , 走过去 , 咚 , 便撞上了。 ” “ 你撞伤了 , 怎么就走了 ?” “ 哗啦一声 , 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 , 血流了一脸 , 把她们倒吓坏了 , 要给我包扎伤口 , 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 “ 他们到处找你哩。 ” “ 是吗 ? 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 , 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 “ 他们贴了布告 …… ” 老头哭丧下脸来 , 在腰里掏钱 , 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 不是你给他们赔 , 是他们要给你赔 !” - 18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赔我 ?” “ 是赔你。 ” 我说 ,“ 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 , 他们能赔多少钱 ? 上法院告他们 , 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 老头愣在那里 , 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 , 说 :“ 你大伯是有私心 , 害怕赔偿才溜掉的 , 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 , 再也不受骗了 !” “ 没骗你 , 你去看布告嘛 !” “ 你不骗我 , 那酒店也骗我哩 , 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 “ 大伯 , 你听我说 …… ”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 , 放在桌上 :“ 你要肯认我是大伯 , 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 , 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 , 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 , 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 , 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 , 你答应吗 ?” - 18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答应。 ” 老头眼泪花花的 , 给我又鞠了下躬 , 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 , 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 , 看着玻璃上有个门 , 伸手摸了摸 , 没有玻璃 , 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 , 一口菜也没吃 , 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 , 我揭下了那张布告 : 布告继续贴着 , 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 , 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 , 经理在大声骂 : 谁撞的 , 眼睛瞎了吗 ?!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 有删改 ) ( 新编 )小说刻画的王有福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18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 18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小说通过对一个普通的老实善良的底层百姓因撞碎玻璃而受伤的描述 , 刻画了一个小心谨慎、胆怯多疑、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利、生怕惹上是非 , 又有点狡黠和固执 , 但不失善良本性的底层百姓的形象 , 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 , 也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弱势群体的同情以及对此类行为现象的反思。 - 18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例 2 次要人物的作用 “ 我 ” 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请简要分析。 (6 分 ) 【思考角度】 “ 我 ” 在小说中是次要人物 , 但对主要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 18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18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① 讲述故事 , 小说故事是由 “ 我 ” 叙述出来的 , 真实可信 ; ② 推进情节 ,“ 我 ” 是事件的参与者 , 由于 “ 我 ” 的提议 , 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 ③ 衬托人物 , 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 , 由于 “ 我 ” 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 18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例 3 事物形象的作用 ( 新编 ) 小说中的 “ 玻璃 ” 起到怎样的作用 ?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 【思考角度】 - 19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19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① 人物上 , 在如何对待因玻璃而受伤事件中 , 鲜明地表现了王有福胆小怕事、朴实善良又狡黠和 “ 我 ” 的世故圆滑。 ② 情节上 ,“ 玻璃 ” 贯穿了全文。打破玻璃 — 赔玻璃和索赔 — 揭下布告后别的店有人撞碎玻璃 , 情节完整紧凑。 ③ 主旨上 , 在玻璃伤人的背后 , 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 , 集中简洁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 19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2 题。 武装部长 大   海 白马镇武装部长白建国是在一个周末深夜十二点 , 被白宝宝所在部队营长的电话吵醒的。 营长焦急地告诉白建国 :“ 出大事了 , 你们镇那个白宝宝想逃跑 !” 营长说 :“ 这个白宝宝在新兵训练期间就流露出后悔的意思 , 下连队三个月多次装病不参加训练 , 今天更离谱 , 外出请假到下午六点 , 结果八点还没有归队。我们赶紧分头去找 , 在火车站逮住这小子。发现他回家的票都买好了 !” 白建国急了 , 拍着床板叫 :“ 我立即过来处理 !” 白建国说完 , 打电话向镇主要领导汇报 , 连夜搭乘一趟特快列车去了部队。 - 19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去年冬季入伍的白宝宝是白马镇唯一在读本科生新兵 , 其他都是高中毕业生及少量在读专科生。白宝宝是家中独子 , 名副其实的宝贝蛋儿。父母忙于生意无暇照顾 , 爷爷奶奶对他娇生惯养 , 白宝宝成了啥也不会干的宠物宝宝。父母干着急 , 一直希望儿子能去部队锻炼一下。政审时 , 白建国问白宝宝为何当兵。白宝宝倒也爽快 , 说父母给报的名。这期间 , 部队正需要高素质的兵源 , 县里征兵部门综合考虑 , 批准白宝宝入伍。 白建国在次日中午风尘仆仆地赶到部队 , 脸都没洗就去见团领导。 - 19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团长扬着手中的报告说 :“ 我们正准备上报呢 !” 白建国按住团长的手 :“ 咱们受处理是小事 , 这个战士的一生也许就毁掉了。 ” 政委反问 :“ 那白部长的建议是 ?” 白建国说 :“ 白宝宝可能只是想家 , 我想带他回老家一个星期。 ” 团长很严肃 :“ 现在是两年义务兵制 , 原则上不能休假。 ” 白建国拍着胸脯 :“ 七天后保证把人带回 , 而且让他安心服役 !” 团长想了想 , 说 :“ 那就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吧 !” 白建国带着白宝宝上火车时 , 说 :“ 还好今天是我来接你 , 否则将是军事法庭等着你 !” 白宝宝眼泪汪汪 :“ 部队好累 …… 我又想家。 ” 白建国严厉地打断他 :“ 我在这里生活过几年 , 那时条件更艰苦 , 还没有周末休息 !” - 19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回到白马镇后 , 白建国在镇消防中队要了间上下铺宿舍 , 和白宝宝同吃同住 , 作息时间和着装如同在部队。随后数天 , 白马河堤上出现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早晨 6 点 30 分和下午 4 点 30 分 , 两个穿军装的男人在跑步 , 大的是白建国 , 小的是白宝宝。白宝宝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挤出时间 , 每天来到河边欣赏孩子出操。尤其是奶奶 , 发动村里十几个老人来看孙子。妈妈也一样 , 逢人就说 :“ 那是我儿子 , 一身军装多帅气。 ” 这期间 , 一些早起的村里人也来到白马河边跟着跑步。白建国压低声音对白宝宝说 :“ 注意影响 , 把军人的气概拿出来 , 全村人都在盯着你呢 !” 白宝宝心头一热 , 每当乡亲们看过来时 , 仿佛有股力量在他心中燃烧 , 口号响亮 , 浑身是劲。 - 19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白宝宝返队前夕 , 白马镇风雨大作 , 河水奔腾。 6 点 20 分的起床铃声响起 , 白建国问 :“ 要不今天别出操了 ?” 白宝宝说 :“ 不行 , 奶奶和妈妈看不到我会失望的。 ” 他三下五除二地穿上衣服 , 冲进了雨幕。 白建国跟着冲了出去 , 果真在白马河岸边看到了白宝宝家人的身影。他们撑伞而立 , 高呼加油 , 为奔跑的孩子呐喊助威。白宝宝在回跑第二趟经过家人身边时摔了一跤。爷爷奶奶刚要去扶 , 被白建国喝住。只见白宝宝很快爬起 , 一甩满身泥水 , 拔腿继续奔跑。白宝宝的爸爸握住老婆的手热泪盈眶 :“ 儿子是真正的男子汉 !” - 19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白建国本想亲自送白宝宝返队交差 , 但被白宝宝谢绝 :“ 请部长放心 , 我会安心服役 !” 白建国点点头 :“ 如果不相信你 , 这次也不会带你回来。 ” 白宝宝临上车时 , 两腿并拢 , 双膝夹紧 ,“ 啪 ” 地敬了个军礼 ! 白建国也挺身立正 , 回了个标准的军礼 ! 四目相对 , 一老一少两个兵哥眼里泪花闪烁。 ( 有删改 ) - 19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1 .( 概括形象特点 ) 小说中白建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 白建国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负责、充满热情的基层武装干部的形象 , 他对新兵白宝宝逃跑的行为充满理解和包容 , 对白宝宝的训练教导有方、要求严格 , 将一个娇生惯养的逃兵转变为真正的男子汉 , 为国家国防事业做出贡献。 - 19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分析形象作用 ) 白宝宝是小说的主人公吗 ? 他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 请简要分析。 答案 : 不是。作用 : ① 衬托武装部长白建国对新兵的关爱以及教导有方。白宝宝从一个娇生惯养的逃兵转变为家人和乡亲眼中的男子汉并返回部队 , 正是白建国的功劳。 ② 引出主要人物 , 推动情节发展。白宝宝逃跑引出了白建国后面对其一系列的 “ 改造行动 ” 。 ③ 暗示主旨。通过白宝宝的转变赞美了武装部长白建国善于教育青年人、为国家国防事业做贡献的特点 , 也表达了对新时代青年的期许。 - 20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学案三   小说环境的三种考法 环境是人物表演的舞台 ,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考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 , 一般有三个角度 : 分析概括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 分析概括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 鉴赏环境描写的手法。 - 20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一   分析概括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霜雨雪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有: 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 ②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③ 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或烘托人物心理; ④ 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言外之旨; ⑤ 暗示、铺垫或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场景转换); ⑥ 作为情节线索,勾连故事; ⑦ 揭示或深化主旨,增强意蕴,情景交融,营造意境。 - 20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20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概括自然环境特点有两法   - 20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要注意三角度 - 20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题 (2019· 全国 Ⅲ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 , 只是后来 , 马车快要进梨花屯 , 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 , 回过头来看一看 , 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 , 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 , 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 , 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 , 但苞谷已长得十分青葱 , 初夏的山野 , 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 , 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 , 爬坡了 , 又拐弯了 , 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 , 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 20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不知过了多久 , 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 , 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 啊 , 谢主任 ?” 来人犹豫地打招呼 , 似乎有些意外。 “ 是 …… 老赵同志 ?” 谢主任嗫嚅了一下 , 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 , 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 , 递一支给老赵 :“ 去梨花屯 ?” 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 :“ 是。 ” “ 去包队吗 ?” “ 是。胜利大队。 ” “ 我也是 !” 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 ,“ 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 , 老走梨花这一方 !” - 20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 , 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 , 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 “ 老赵 ,” 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 ,“ 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 ! 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 , 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 “ 谢主任 , 你说到哪里去了 !” “ 实事求是嘛 ! 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 , 瞎指挥是我搞的 , 该由我负责 ! 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 , 当然不应当 !” “ 我 …… ” “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 , 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 ; 上边决定要挖 , 社员不同意挖 , 是我硬表了态 : 我叫挖的 , 我负责 !” “ 这种表态 ,” 老赵想了一想 ,“ 我也表过 …… ” - 20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 !” 谢主任接过话头 ,“ 老赵 , 去年报上有篇报道 , 你读过没有 ?” “ 哪一篇 ?” “ 谈得真好 !” 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 ,“ 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 : 上面是 ‘ 嘴巴硬 ’ , 基层干部是 ‘ 肩膀硬 ’ ! 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 ” 路转了一个大弯 —— 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 , 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 , 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 “ 正是这样嘛 !” 谢主任点头 ,“ 那条沟 , 责任由我负 !” “ 我也有责任 ! 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 , 态度那样硬 , 说不定就挖不成 ! 责任归我负 !”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 , 气氛十分亲切了 , 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 20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 , 水欢快地流淌着 , 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 , 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 “ 定产到组 ” 中出现的种种偏差 , 等等。后来 , 拉起家常来了 …… 越近梨花屯 , 地势就越平坦 , 心里也越舒畅。突然 , 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 : “ 停一停 !”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 两年多没到梨花 , 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 , 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 , 吸收着阳光 , 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 , 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 看不见那条沟。 - 21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谢主任问车夫 :“ 老同志 , 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 “ 咹 ?” 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 :“ 沟 —— 挖过一条沟啊 !” “ 嗯 ,” 老人家听懂了 , 点点头 ,“ 是挖过一条沟。唔 , 大前年的事喽 , 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 , 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 ! 顶上头一段 , 是红星队 …… ”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 :“ 现在沟在哪里 ?” “ 哪里 ?” 老人家摇着头 ,“ 后来填了嘛 , 去年 , 开春过后 …… ” 谢主任问 :“ 哪个喊填的 ?” “ 哪个 ?” 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 ,“ 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 , 沟不沟坎不坎的 ! 唔 , 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 , 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 , 肩膀最硬 …… ” - 21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 , 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 , 一旦有人听 , 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 , 有几分像自言自语 , 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 , 平平静静的 , 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 , 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 , 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 , 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 , 老赵提醒他 :“ 老人家 , 我们走吧 !” 老赵的声音 , 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 , 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 , 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 , 前面 , 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 , 梨花屯就要到了 ! 1979 年 5 月 ( 有删改 ) - 21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 , 请分析其功能。 (6 分 ) 【思考角度】 “ 景物描写 ” 属于自然环境描写 , 题目要求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 可以从环境本身、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回答。需要注意的是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是分散在小说的叙述中 , 要先将环境描写的句子勾画出来。 - 21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21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① 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 , 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 ; ② 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 ; ③ 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 , 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 21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二   分析概括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所谓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以及地方的风土人情、社会关系、政治生态、经济水平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市区域。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 ① 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② 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③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④ 推动情节发展,暗示小说结局; ⑤ 折射社会现实,揭示小说主题; ⑥ 有象征或暗喻的作用。 - 21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21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1)分析社会环境三步骤 一是明定位。要找到描写社会环境的语句和段落,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 二是善组合。根据找出的句段,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三是巧概括。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准确概括环境的特点。看有什么共同特征,选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 21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分析社会环境特点应一 “ 抓 ” 两 “ 看 ” - 21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3) 分析社会环境作用应 “ 三注意 ” - 22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题 (2018· 江苏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 , 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 , 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 , 不等闹钟催过 , 它就跳进房里来 , 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 , 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 , 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 , 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 , 他们的眼 , 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 , 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 , 不用圆规 , 描不出那圆度了。 - 22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吃饭的时候 , 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 , 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 , 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 , 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 , 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 , 一吃了两包 , 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 , 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 , 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 , 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 , 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 , 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 , 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 , 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 , 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 , 一望 , 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 , 八哥不见了。 “ 妈 —— 八哥呢 ?” 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 给野猫吃了 !” 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 22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 ?” 大乖圆睁了眼 , 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 , 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 , 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 , 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 , 跳起来四面找棍子 , 口里嚷道 :“ 打死那野猫 , 我要打死那野猫 !” 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 , 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 , 提在手里 , 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 , 他嚷道 :“ 报仇去 , 不报仇不算好汉 !” 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 :“ 不报仇不算好看 !” 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 , 他说 :“ 少爷们 , 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 , 明儿早上它来了 , 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 “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 , 不要太打狠了 , 吓吓它就算了。 ” 妈低声吩咐厨子。 - 22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 , 还是气呼呼地说 :“ 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 , 打死它 , 要它偿命。 ”“ 打死它才 …… ” 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 , 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 , 露出肥短的胳臂 , 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 , 大乖就醒了 , 想起了打猫的事 , 就喊弟弟 :“ 快起 , 快起 , 二乖 , 起来打猫去。 ” 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 , 急忙坐起来 , 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 , 拉了袍子 , 嘴里喊着报仇 , 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 , 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 , 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 , 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 , 香得透鼻子 , 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 22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 , 插在右耳朵上 , 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 , 跳跃着走 , 很是好玩的样子 , 他就学它们 , 嘴里也哼哼着歌唱 , 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溜达到有太阳的墙边 , 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 , 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 , 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 , 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 , 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 , 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 , 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 , 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 哥哥 , 你快来看看 , 这小东西多好玩 !” 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 , 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 , 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 , 学它们叫唤 , 看大猫喂小猫奶吃 , 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 22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它们多么可怜 , 连褥子都没有 , 躺在破纸的上面 , 一定很冷吧。 ” 大乖说 , 接着出主意道 ,“ 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 , 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 , 同它做两间房子 , 让大猫住一间 , 小猫在一间 , 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 “ 哥哥 , 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 !” 弟弟说着 , 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 有删改 ) 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6分) - 22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 家庭环境 ” 属于社会环境 , 需要分析的是小哥儿俩生活成长中的亲情关系、经济状况、文化氛围等。 【答案整合】 经济状况良好 : 家有厨子和花园等。文化氛围浓厚 : 家有书房 , 经常看戏 , 注重教育等。人际关系和谐 : 尊重孩子 , 兄弟友爱 , 主仆融洽等。 - 22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22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三   鉴赏环境描写的手法 必备知识 · 归纳 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描写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技巧,包括修辞技巧、描写角度等。具体如下: - 22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23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23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23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 两个角度 ” 赏析环境手法 (1)从描写技巧角度思考 ① 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 ②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③ 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2)从描写角度(主要是写景角度)思考 ① 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②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 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 23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三步法 ” 答环境手法鉴赏题 - 23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题 (2010· 江苏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溜    索 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 , 初不在意。雷总不停 , 才渐渐生疑 , 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 , 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 , 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 , 却不料转出山口 , 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 , 心下大惑 , 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 , 抽一口气 , 腿子抖起来 , 如牛一般 , 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 , 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 , 深远似涓涓细流 , 隐隐喧声腾上来 , 一派森气。俯望那江 , 蓦地心中一颤 , 再不敢向下看。 - 23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 , 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 , 此时却静立如伟人 , 晃一晃头 , 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 , 一步一响 , 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 , 扯住两岸石壁 , 谁也动弹不得。 …………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 , 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5 分 ) - 23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 23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以壁顶为观察点 , 变换视角 , 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 , 使人如临其境。 - 23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2 题。 晚   饭   花 汪曾祺 晚饭花就是野茉莉。因为是在黄昏时开花 , 晚饭前后开得最为热闹 , 故又名晚饭花。 野茉莉 , 处处有之 , 极易繁衍。高二三尺 , 枝叶披纷 , 肥者可荫五六尺。花如茉莉而长大 , 其色多种易变。子如豆 , 深黑有细纹 , 中有瓤 , 白色 , 可作粉 , 故又名粉豆花。曝干作蔬 , 与马兰头相类。根大者如拳、黑硬 , 俚医以治吐血。 吴其浚 : 《植物名实图考》 - 23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李小龙的家在李家巷。 这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 , 相当宽 , 可以并排走两辆黄包车。但是不长 , 巷子里只有几户人家。 西边的北口一家姓陈。这家好像特别 的 潮湿 , 门口总飘出一股湿布的气味 , 人的身上也带着这种气味。他家有好几棵大石榴树 , 比房檐还高 , 开花的时候 , 一院子都是红通通的。结的石榴很大 , 垂在树枝上 , 一直到过年下雪时才剪下来。陈家往南 , 直到巷子的南口 , 都是李家的房子。 东边 , 靠北是一个油坊的堆栈 , 粉白的照壁上黑漆八个大字 : 双窨香油 , 照庄发客。 - 24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靠南一家姓夏。这家进门就是锅灶 , 往里是一个不小的院子。这家特别重视过中秋。每年的中秋节 , 附近的孩子就上他们家去玩 , 去看院子里还在开着的荷花 , 几盆大桂花 , 缸里养的鱼 ; 看他家在院子里摆好了的矮脚的方桌 , 放了毛豆、芋头、月饼、酒壶 , 准备一家赏月。 在油坊堆栈和夏家之间 , 是王玉英的家。 王家人很少 , 一共三口。王玉英的父亲在县政府当录事 , 每天一早便提着一个蓝布笔袋 , 一个铜墨盒去上班。王玉英的弟弟上小学。王玉英整天一个人在家。她老是在她家的门道里做针线。 王玉英家进门有一个狭长的门道。三面是墙 : 一面是油坊堆栈的墙 , 一面是夏家的墙 , 一面是她家房子的山墙。南墙尽头有一个小房门 , 里面才是她家的房屋。从外面是看不见她家的房屋的。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天井 , 一年四季 , 照不进太阳。夏天很凉快 , 上面是高高的蓝天 , 正面的山墙脚下密密地长了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就坐在这个狭长的天井里 , 坐在晚饭花前面做针线。 - 24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李小龙每天放学 , 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他都看见王玉英 ( 他看了陈家的石榴 , 又看了双窨香油 , 照庄发客 , 还会看看夏家的花木 ) 。 晚饭花开得很旺盛 , 它们使劲地往外开 , 发疯一样 , 喊叫着 , 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浓绿的 , 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 ; 殷红的 , 胭脂一样的 , 多得不得了的红花 ; 非常热闹 , 但又很凄清 , 没有一点声音 。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 , 坐着一个王玉英。 这是李小龙的黄昏。要是没有王玉英 , 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 李小龙很喜欢看王玉英 , 因为王玉英好看。王玉英长得很黑 , 但是两只眼睛很亮 , 牙很白。王玉英有一个很好看的身子。红花、绿叶、黑黑的脸、明亮的眼睛、白的牙 , 这是李小龙天天看的一张画。 王玉英一边做针线 , 一边等着她的父亲。她已经焖好饭了 , 等父亲一进门就好炒菜。 - 24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王玉英已经许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钱老五。大家都叫他钱老五 , 不叫他的名字 , 而叫钱老五 , 有轻视之意。老人们说他不学好。人很聪明 , 会画两笔画 , 也能刻刻图章 , 但做事没有长性。教两天小学 , 又到报馆里当两天记者。他手头并不宽裕 , 却打扮得像个阔少爷 , 穿着细毛料子的衣裳 , 梳着油光光的分头 , 还戴了一副金丝眼镜。他交了许多三朋四友 , 风流浪荡 , 不务正业。都传说他和一个寡妇相好 , 有时就住在那个寡妇家里 , 还花寡妇的钱。 这些事也传到了王玉英的耳朵里 , 连李小龙也都听说了嘛 , 王玉英还能不知道 ? 不过王玉英倒不怎么难过 , 她有点半信半疑。而且她相信她嫁过去 , 他就会改好的。她看见过钱老五 , 她很喜欢他的人才。 钱老五不跟他的哥哥住。他有一所小房 , 在臭河边。他成天不在家 , 门老是锁着。 - 24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李小龙知道钱老五在那里住。他放学每天经过。他有时扒在门缝上往里看 : 里面有三间房 , 一个小院子 , 有几棵树。 王玉英也知道钱老五的住处。她路过时 , 看看两边没有人 , 也曾经扒在门缝上往里看过。 有一天 , 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 从此 , 这条巷子里就看不见王玉英了。 晚饭花还在开着。 李小龙放学回家 , 路过臭河边 , 看见王玉英在钱老五家门前的河边淘米。只看见一个背影。她头上戴着红花。 李小龙觉得王玉英不该出嫁 , 不该嫁给钱老五。他很气愤。 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 24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1 .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手法。 参考答案 : (1) 比拟 , 赋予晚饭花人的情态 , 用 “ 使劲 ”“ 发疯 ”“ 喊叫 ”“ 热闹 ” 等词语 , 表现晚饭花旺盛、蓬勃的生命力。 (2) 对比 , 绿叶红花色彩对比鲜明 , 表现晚饭花的鲜艳明丽 ; 热闹与凄清对比 , 表现晚饭花无人欣赏的落寞。 ( 如写比喻、通感也可 ) 解析 : 本题可以理解为考查 “ 表达技巧 ”, 对自然环境描写的赏析主要是从技巧的角度切入。首先判读手法 , 一般先从修辞手法考虑 , 如拟人。另外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 , 关键是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24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小说多次写花 , 请简要分析这样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 ① 开篇对晚饭花的说明交代了开花时间及其常见、实用的特点 , 为表现王玉英的平凡、质朴做铺垫。 ② 描写王玉英家的晚饭花则突出了其恣意开放而又无人欣赏的特点 , 意在烘托王玉英美丽、朴实、卑微、忧伤的形象。 ③ 提到陈家的石榴花、夏家的荷花桂花 , 是以它们的引人注目和晚饭花的不起眼构成鲜明对比 , 烘托王玉英的平凡、恬静。 ④ 婚后头上的红花 , 表现了王玉英新嫁娘的身份 , 体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解析 : “ 花 ” 属于自然物 , 题目要求即为自然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分析。因为是多次写花 , 在文中不同位置写花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还是有区别的 , 所以要分别分析。 - 24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学案四   赏析小说的语言与标题 对小说语言 的 考查有两方面 : 一是 “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 二是 “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 。这两大方面从小说命题实际来看 , 可作为两大题型 : 一是体会重要词义、句意 , 二是品味语言艺术。前者侧重理解 , 后者侧重赏析。小说的标题是小说的灵魂 , 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艺术性。对小说标题的理解、分析、探究 , 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 - 24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句子含意 必备知识 · 归纳 1 .小说的重要词语主要指含义丰富、使用了一定手法、生动形象的词语。重要语句往往指这样几个方面的句子: - 24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24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理解重要词义、句意 , 首先要理解其表层意义 , 即字面意义 ; 其次要理解其语境意义 , 即在一定的语境中的临时意义 , 即深层意义。 - 25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25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3 .区分小说中“人物语言”与“小说作者语言” (1)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 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或幽默,或庄重;或委婉含蓄,或直来直去;或简洁,或啰唆;或羞羞答答,或大大方方;或粗野,或文雅。 (2)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等;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饰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 25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25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理解词义、句意三角度 - 25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 1 理解词义 (2017· 浙江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 , 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 , 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 , 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 , 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 , 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 , 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 , 上树掏鸟窝 , 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 , 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 , 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 , 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 25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那天不一样 , 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 , 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 , 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 , 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 , 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 , 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 , 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 , 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 , 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 ! 为了那条鱼 , 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 , 他有了美味的概念 , 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 25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 , 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 , 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 , 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 , 平日里 , 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 , 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 , 她轻手轻脚 , 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 , 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 , 你笑什么笑 ! 鱼真的还没死 , 还在锅里游呢。说着 , 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 , 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 , 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 25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在豆腐到来时 , 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 , 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 , 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 , 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 ? 鱼都在锅里了 , 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 ? 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 , 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 , 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 , 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 , 豆腐一下锅 , 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 , 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 , 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 , 他拼命地翕动鼻翼 , 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 , 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 25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 , 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 , 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 , 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 , 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 , 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 , 父亲开口谈天气了 , 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 , 只是嘴含笑意 , 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 , 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 , 父亲说 , 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 , 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 , 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 , 就是要 , 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 , 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 , 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 25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美味 ? 美味是什么味呢 ? 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 , 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 , 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 , 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 , 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 , 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 , 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 , 也不用解释 , 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 , 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 , 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 , 出神 , 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 , 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 , 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 , 一直出神。 - 26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可是羊要进圈 , 牛要喂草 , 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 , 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 , 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 , 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 , 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 , 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 , 是那条鱼 ! 从锅里蹦到地面 , 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 , 它早已死了 , 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 本文有删改 )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 分 ) - 26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词语含义的理解要注意层次性 : 表层含义 , 即字面意义 ; 深层含义 , 是联系上下文相关内容后所理解的意义 , 即语境意义。 【答案整合】 (1) ① 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 ② 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 ① 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 ② 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 26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26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例 2 理解语句含意 (2016· 全国 Ⅰ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锄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 :“ 六安爷 , 又去百亩园呀 ?”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 :“ 是哩。 ” “ 咳呀 , 六安爷 , 后晌天气这么热 , 眼睛又不方便 , 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 :“ 我不是锄地 , 我是过瘾 。 ” “ 咳呀 , 锄了地 , 受了累 , 又没有收成 , 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 , 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 :“ 我不是锄地 , 我是过瘾 。 ” - 26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 , 渐渐失明的眼睛 , 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 , 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 , 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 , 从从容容地走过。 - 26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 , 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 , 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 , 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 , 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 , 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 , 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 , 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 , 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 , 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 , 今年下种的季节 , 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 , 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 , 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 , 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 , 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 , 流一百多年的汗 , 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 ! 胜利的喜悦中 , 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 , 因为合同一签 , 钱一拿 , 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 26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可是 , 不知不觉中 , 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 , 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 , 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 , 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 , 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 , 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 , 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 , 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 , 一晌不落。 现在 , 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 , 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 , 然后 , 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 , 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 , 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 , 青筋暴突的臂膀 , 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 , 自己心里也不急 , 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 , 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 26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终于 , 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 , 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 , 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 , 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 , 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 , 而后 , 又深深地埋下腰 , 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 , 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 , 间开了密集的幼苗 , 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 , 虽然看不清 , 可是 , 耳朵里的声音 , 鼻子里的气味 , 河谷里渐起的凉意 , 都让他顺心 , 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 , 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 , 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 , 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 , 锄了一辈子地 , 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 , 六安爷心里知道 , 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 , 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 26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沉静的暮色中 , 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 , 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 , 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 , 无比惊讶地发现 , 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 , 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 , 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 , 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 ,“ 我不是锄地 , 我是过瘾 。 ”( 有删改 )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 26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 27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六安爷层面 : ① 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 , 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 ; ② 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 , 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 , 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 “ 瘾 ”, 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 : ① 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 “ 瘾 ”, 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 ; ② 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 , 耕种的意义只剩下 “ 过瘾 ”, 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 27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二   品味语言艺术 必备知识 · 归纳 品味小说语言艺术,包括两方面:一是指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二是指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等描写技巧,遣词造句的技巧,修辞方面的技巧。 - 27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品味语言艺术 ” 要掌握如下语言评价类术语 : - 27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27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27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27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鉴赏词句 “ 四切入 ” 一是从个性化语言角度切入。答题要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表现人物独特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二是从语言内涵角度切入。答题要点:赏析语言在描摹人物时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等方面的艺术魅力。 三是从表达形式角度切入。答题要点:赏析语言使用的修饰,其中词语的使用特点(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等),句式特点(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等都要注意。 四是从语言风格角度切入。答题要点: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蕴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绚丽华美等。 - 27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赏析小说语言的两个 “ 关注点 ” - 27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题 (2018· 全国 Ⅱ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有声电影 老   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 , 先来一套说法 , 不独二姐如此 , 此之谓 “ 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知之 ” 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 , 不然便是当电人 —— 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 —— 互相巨吻的时候 , 台下鼓掌特别发狂 , 以成其 “ 有声 ” 。她确信这个 , 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 , 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 , 于是大请客。二姥姥 , 三舅妈 , 四姨 , 小秃 , 小顺 , 四狗子 , 都在被请之列。 - 27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 , 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 ; 确是不容易找 , 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 , 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 , 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 , 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 , 一点名 , 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 , 找了半点多钟 , 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 , 找小秃更重要 , 把新衣裳全脱了 , 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 , 小秃回来了 ; 原来他是跑在前面 , 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 , 再穿好衣裳走吧 , 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 , 耽误不了。 - 28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 , 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 , 她不大出门 , 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 , 不是车价高了 , 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 , 不过脚是向前向后 , 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 , 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 , 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 , 她过去搀着二姥姥 , 要是跌倒的话 , 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 , 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 ; 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 , 可是没骂出来 , 她有时候也很能 “ 文明 ” 一气。 - 28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既来之则安之 , 打了票。一进门 , 小顺便不干了 , 黑的地方有红眼鬼 , 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 , 以为天已经黑了 , 想起来睡觉的舒服 ; 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 , 不看回有声电影 , 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 ? 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 , 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 , 买几块糖好了 , 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 , 三舅妈拉着小顺 , 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 , 看座的过来招待 , 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 , 忽前忽后 , 忽左忽右 , 离而复散 , 分而复合 , 主张不一 , 而又愿坐在一块儿 , 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 , 二姥姥连喘带嗽 , 四狗子咆哮如雷 , 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 , 一齐恶声地 “ 吃 ——”, 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 , 要不怎样是 “ 外场 ” 人呢。 - 28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 , 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 , 总不能忘了谦恭呀 , 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 , 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 ; 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 ; 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 ; 而小顺子等是孩子 ; 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 ? 大家打架似的推让 , 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 , 可是糖还没买呢 ! 二姐喊卖糖的 , 真喊得有劲 , 连卖票的都进来了 , 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 28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糖买过了 , 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 —— 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 , 惹起二姐的孝心 , 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 , 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 , 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 , 如 “ 别的都是小事 , 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 , 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 !” 这一说起来 , 还有完吗 ? 说也奇怪 , 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 , 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 , 忽 , 电灯亮了 , 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 ; 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 ,“ 这场完了 , 晚场八点才开呢。 ” 只好走吧 , 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 , 二姐才想起问 :“ 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 ?” 三舅妈想了想 :“ 管它呢 , 反正我没听见。 ” 还是四姨细心 , 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 , 还从鼻子里冒烟呢 ,“ 鼻子冒烟 , 和真的一样 , 你就说 !” 大家都赞叹不已。 ( 有删改 ) - 28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 , 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 , 并简要分析。 (6 分 ) 【思考角度】 “ 语言的幽默效果 ” 是对文本语言特色的概括 , 题目要求解答文本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达到幽默效果的 , 而且只需要举例说明即可。答题的关键是对 “ 手法 ” 的判断。 - 28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28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28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① 如 “ 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知之 ”, 或 “ 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 ”, 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 , 以造成幽默效果 ; ② 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 , 三舅妈找钮子 , 四狗子洗脸 , 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 , 产生喜剧效果 ; ③ 如 “ 既来之则安之 , 打了票 ”, 或 “ 忽前忽后 , 忽左忽右 , 离而复散 , 分而复合 , 主张不一 , 而又愿坐在一块儿 ”, 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 , 庄谐并出 ; ④ 如 “ 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 , 二姥姥连喘带嗽 , 四狗子咆哮如雷 , 看座的满头是汗 ”, 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 , 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 ; ⑤ 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 ,“ 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 ”, 把抱怨说成 “ 感化 ”, 反话正说 , 既讽刺又幽默 ; ⑥ 如二姐喊叫卖糖的 , 声音之大令人 “ 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 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 28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三   赏析标题的意蕴与作用 必备知识 · 归纳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高考选文小说,往往有重要的作用。小说常见的拟题方法有: ① 以人物为题,如《棋王》《装在套子里的人》; ② 以事件为题,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③ 以地点为题,如《边城》; ④ 以线索为题,如《药》《项链》; ⑤ 以背景(寓意、情感)为题,如《祝福》;等等。 小说对标题的考查,一般从两个角度入手: - 28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一、标题含义理解 小说标题往往是双重或多重的含义,需要根据小说内容来判定。 1 .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如鲁迅的小说《药》,表层意思是人血馒头;第二层次的意思是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探讨“病态”的社会要什么“药”才有“疗救”的希望。 2 .字面意义与比喻意义。如有一篇小说《黄昏渡》,标题“黄昏渡”直接明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黄昏”和地点“渡口”;同时,“黄昏”对于小说主人公老何而言,隐喻他的人生已是“黄昏”,在人生的黄昏幡然醒悟,配合警方抓捕逃犯,守候黄昏迎接美好的明天;还隐喻年轻盗贼的命运已到“黄昏”——穷途末路,不可能逃脱法网,给人以警醒作用。 3 .一语双关,双重含义。如有一篇小说的标题为《锁》,表面意思是小说中写的“门锁、双保险锁”,实际上是小说所要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心锁”;一实一虚,一表一里。 - 29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二、标题作用分析 小说标题的作用(目的、用意、好处等)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一般性的作用: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点明主题;点明人物形象;吸引读者关注;激发读者兴趣,引发阅读冲动。 2 .以人物形象为题: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暗示小说主题,暗示作者情感倾向。 3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4 .以物件(物象)为题: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 5 .以形象特征为题:铺开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 29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29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解答标题意蕴理解类题三步骤 - 29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注意 : 高考对小说标题的考查侧重标题含义意蕴的理解、不同标题的比较、拟标题的意图等几个角度。作答时 , 可从以下角度思考 : ① 标题本身能否使人产生联想 , 是否有丰富的意蕴 ; ② 标题是否与小说独特的谋篇布局和构思方式有关 ; ③ 标题与主要情节是否有密切关系 , 是不是对主要情节的概述 ; ④ 标题与主要人物性格是否密切相关 ; ⑤ 标题能否表现小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 ⑥ 标题是否暗示或揭示主题。 - 29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标题的作用分析 “ 五角度 ” - 29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29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特别提示 (1) 上面讲到的五个角度中 , 形象角度、主题角度和艺术效果角度是必须有的思考角度。 (2) 是否需要从情节角度和环境角度思考需要根据题目的特点、文本的内容灵活处理 : ① 题目中如果有表明时间 ( 或时代 ) 、处所、状态 ( 社会状态、自然状态 ) 的字眼 , 答题须从环境角度思考。 ② 题目中如果有对物象、情感等的表述 , 则须注意从情节角度思考 ; 如果发现文中与题目相关联的内容屡屡出现 , 也须考虑从情节角度思考作答。 - 29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 1 分析标题寓意 (2016· 全国 Ⅰ 卷 , 原文《锄》见 “ 理解语句含意 ” 部分 ) 小说以 “ 锄 ” 为标题 , 有什么寓意 ?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 ) 【思考角度】 - 29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① 锄作为一种农具 , 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 ; ② 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 ③ 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 ④ 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 , 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 , 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 29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例 2 赏析标题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活    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 , 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 , 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 , 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 , 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 , 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 , 过得平平常常 , 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 , 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 , 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 , 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 , 可寿命长 , 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 , 我还活着。 - 30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 , 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 , 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 , 它能替我干活 , 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 , 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 , 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 , 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 , 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 , 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 , 走过去看看 , 就看到了这头牛 , 它趴在地上 , 歪着脑袋吧嗒吧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 , 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 , 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 , 老了 , 力气小了 , 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 , 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 , 它知道自己要死了 , 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 30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 , 后来一想 , 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 , 走到晒场那里 , 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 , 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 :“ 行行好 , 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 , 看了我好一会才问 :“ 你说什么 ?” 我说 :“ 我要买这牛。 ”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 , 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 , 说 :“ 你数一数。 ” 赤膊男人马上傻了 , 他把我看了又看 , 还搔搔脖子 , 问我 :“ 你当真要买 ?”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 , 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 , 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 , 知道自己不死了 , 一下子站起来 , 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 :“ 你数数钱。 ”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 , 看完他说 :“ 不数了 , 你拉走吧。 ” - 30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我便拉着牛走去 , 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 , 我听到那个男人说 :“ 今天合算 , 今天合算。 ” 牛是通人性的 , 我拉着它往回走时 , 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 , 身体老往我身上靠 , 亲热得很。我对它说 :“ 你呀 , 先别这么高兴 , 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 , 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 , 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 , 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 , 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 , 有个人说 :“ 福贵 , 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 会看牛的告诉我 , 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 , 我想两三年足够了 , 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 , 村里人又惊又奇 , 就是前两天 , 还有人说我们是 “ 两个老不死 ” 。 - 30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牛到了家 , 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 , 该给它取个名字 , 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 , 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 , 心里美滋滋的 , 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 , 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 , 有时候嘛 , 也要偷偷懒 , 可人也常常偷懒 , 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 , 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 , 我知道它也累了 , 就让它歇一会 , 我歇得来精神了 , 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 , 拍拍屁股上的尘土 , 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 , 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 , 老人把犁扛到肩上 , 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 30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 , 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 , 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 , 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 , 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 , 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 , 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 , 田野趋向了宁静 , 四周出现了模糊 , 霞光逐渐退去。 ( 节选自余华《活着》 , 有删改 ) 结合文本 , 谈谈本文以 “ 活着 ” 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6 分 ) - 30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 30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① “ 活着 ” 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 ; ② 让读者体味 “ 活着 ” 的滋味 ; ③ 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 ; ④ 形象生动 , 言简意丰 , 耐人回味。 - 30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例 3 探究标题合理性 (2016· 全国 Ⅱ 卷 , 原文《战争》 , 见 “ 概括主要人物形象 ” 部分 ) 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 , 却用了 “ 战争 ” 这样一个大题目 , 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 ? 请结合全文 , 谈谈你的观点。 (8 分 ) - 30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 30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观点一 : 合适。 ① 小故事冠以大题目 , 对比鲜明 , 强化了艺术张力 ; ② 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 , 是小说构思的基础 ; ③ 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 , 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 “ 失望 ” 与反思。 观点二 : 不合适。 ① 小故事冠以大题目 , 故作高深 , 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 ; ② 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 , 而不是战争 ; ③ 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 , 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 31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2 题。 锁 何君华 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 , 旅行者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没有一滴水 , 旅行者把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一口气喝了个精光。 他想留下一些钱 , 但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 , 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 - 31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旅行者听见屋外的动静 , 连忙起身走了出来。旅行者抱歉地说 :“ 老大爷 , 实在对不起 , 我见你家没有锁门 , 冒昧闯了进来 , 请你原谅。 ”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 , 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 旅行者以为主人生气了 , 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莲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 等安顿好羊群 , 主人终于说话了 :“ 什么是锁 ?” 旅行者这才发现 , 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主人的话让旅行者彻底震惊了。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 , 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 , 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 主人马上摇了摇头 :“ 那怎么行 ? 那肯定不行。 ” 旅行者说 :“ 那怎么不行 ? 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 - 31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那怎么能行呢 ? 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 , 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 ? 累了上哪里休息 ?” 主人不解地问旅行者。 原来 , 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旅行者这样的口渴者进来 “ 偷 ” 水喝呀。 旅行者无言以对 , 更加无地自容。 “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出去放牧 , 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 , 中间要走很远的路 , 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 , 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 ” 阿拉坦乌拉比画着说。 “ 为什么不从同一个方向回来呢 ?” 旅行者不解地问。 “ 成吉思汗说 , 我们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长生天赐给我们辽阔的草原 , 是赐福给我们 , 不是用来糟践的。 ” - 31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主人生起了火 , 问旅行者 :“ 年轻人 , 在这里住一晚吧 ?” “ 好。谢谢 !” 旅行者兴奋地说 , 又补了一句 ,“ 打搅了。 ” 吃晚饭的时候 , 旅行者还是不甘心 —— 阿拉坦乌拉老人怎么能没见过锁呢 ? 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了 , 于是问道 :“ 你们这里所有的牧民都不上锁吗 ? 就不怕东西被偷 ?” “ 为什么要偷呢 ? 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 ” 主人不解地反问。 “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 ?” “ 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 , 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 ” 主人哈哈大笑。看起来 , 他对今天的伙食很满意。 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 , 旅行者失眠了。旅行者万万没想到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锁为何物 , 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 —— 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 , 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 31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第二天早上告别阿拉坦乌拉老人 , 旅行者又不甘心地走了几户牧民家 , 结果真的像老人说的那样 , 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 ! 旅行者彻底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很快 , 旅行者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 一时间 , 更多的旅行者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旅行者再次来到哈丹巴特尔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 ——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 !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 , 想弄明白这一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 —— 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 31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 , 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 ” 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 ,“ 我的皮靴也丢了 , 马镫也丢了。 ” “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 , 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 ” 老人不高兴地说。 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星期二午睡时刻 , 旅行者没有一丝困倦 , 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口干舌燥。 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 , 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 , 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 - 31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1 . 小说最后说旅行者 “ 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 他在忏悔什么 ?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 ① 为他写的游记引起其他旅行者一窝蜂涌向草原的行为忏悔 ; ② 为其他旅行者的偷窃行为而羞耻和忏悔 ; ③ 为草原的习俗和信仰遭到毁灭而忏悔。 解析 : 本题属于句意理解题 , 但需要结合小说后半部分的内容来回答 : 忏悔自己的行为、其他游客的行为 , 更为游牧民族因此而改变习俗而忏悔。需要分层来组织答案。 - 31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小说标题是 “ 锁 ”, 有什么深刻内涵和作用 ?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 内涵 :(1)“ 锁 ” 象征着人们之间的彼此隔阂和不信任。 “ 锁 ” 也暗示着草原习俗和信仰遭到现代人的破坏而变得封闭的残酷现实。 作用 : ① “ 锁 ” 是小说的线索 , 作者围绕着 “ 锁 ” 来展开叙述 ; ② 作者借无锁与有锁的对比来凸显主旨 , 表达了对现代人破坏草原习俗和信仰的行为的批判。 解析 : 本题有两个设问 , 一是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 一般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回答。二是对标题作用的分析 , 可从情节、主题、效果等角度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