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51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0 课 游褒禅山记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
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祐四年(1037),全家始
定居于江宁。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感
事》)的感情。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
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
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庆历二年(1042)登杨窴榜进士第,
签书淮南判官。庆历七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嘉祐元年(1056)
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
委托,在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
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
法,使国力有所增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
义》,立于学官。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元祐元年(1086)
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
《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
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
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他的文学主张的核心是:“文章合用
世”(《送董传》),“务为有补于世”(《上人书》)。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作用:“容(形式美)亦未可已也,
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的文学创作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直接向皇
帝陈述政见的奏议。②是针砭现实的杂文。③是人物论和史评。④书序和信札及其他。
【重点理解】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三、一词多义
1. 乃
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6.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
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
7.以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
8.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代慧空禅院)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代华山洞)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
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那些,代游客)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作动词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 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五、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难点探究】
1.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探究】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
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
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
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
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
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
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
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2.判断句在本文中是如何呈现的?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探究】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停顿;“也”也是语
气助词,表示判断。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探究】这个判断句中包含了因果关系,“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
3.课文第 3 段中,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依他看来,
“求思”应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作用?试查找有关资料,联系王安石的政治活动,写一篇短
论,陈述你的观点。
【探究】古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无不在也”,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
入的结果。王安石游褒禅山之所得,是由游山的经过所见获得的启示。他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
首先要定立志向,因为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定立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在有
能力、有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讪,也给自己留下无穷遗憾。
游山如此,个人修养、做学问、干事业无不如此。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事情成败的关键往往
在于主观的认识和努力。王安石的一番感慨,自然与他的改革事业的理想和后来百折不挠的经历紧密相连。
由此,学生可以谈志向,谈毅力,谈机遇,也可以谈志、力与客观条件的联系,也可以由文章的观点,评
论王安石的变法的成败、教训等。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庐冢.(zhǒnɡ) 梵.语(fàn) 退避三舍.(shě) 懈怠.(dài)
B.谨慎.(shèn) 封禅.(shàn) 大惑.不解(huò) 胜.任(shènɡ)
C.荒谬.(miù) 窈.然(yǎo) 咎.由自取(jiù) 瑰.怪(ɡuī)
D.讣.告(fù) 褒.奖(bāo) 春华.秋实(huá) 渔父.(fǔ)
1.A【解析】“退避三舍”中“舍”读“shè”。
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火尚足以明.(明亮)也 非常..(不寻常)之观.(景象)
B.于是余有叹.(叹息、哀叹)焉 其好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也
C.以其乃华山之阳.(山的北面)名.(命名)之也 何可胜.(尽)道也哉
D.谬.(弄错)其传而莫能名.(说清楚)者 比好游者尚不能..(不及)十一
2.D【解析】A 项,明:照明。B.叹:感慨。C 项,阳:山的南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仆:倒下。
B.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C.往往有得. 得:心得。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悲:哀伤。
3.D【解析】悲:感叹。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余之所得.也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盖.音谬也
5.D【解析】A 项,①命名,②说出本名;B 项,①能够,②得到;C 项,①观察,②景象;D 项均为发语词,
大概。
6.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中“传”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D【解析】例句的“传”与 D 项的“至”均为动词活用作名词;A 项“名”属于名词作动词;B 项“明”
属于形容词作动词;C 项“幽暗”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其.孰能讥之乎
A.①和②用法相同,③和④用法也相同
B.①和②用法相同,③和④用法不同
C.①和②用法不同,③和④用法相同
D.①和②用法不同,③和④用法也不同
7.B【解析】①②中的“观”都是名词,景象。③中的“其”是代词,自己。④中的“其”是副词,表反问,
难道。
8.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③此余之所得也 ④所谓前洞也 ⑤遂与
之俱出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⑥/②③④⑤
8.B【解析】①⑤是省略句,“有碑仆(于)道”,“(余)遂与之俱出”,②③④是判断句,⑥是状语后置句。
11.下列句子与例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D.此余之所得也
9.A【解析】B、C、D 三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A 项为状语后置句。
10.把下面一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当时他 34 岁。王安石与两位朋友和
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想。
答:
10.《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 34 岁时,与两位朋友和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的一篇记游并
抒发自己的感想的重要游记。
11.根据上下文,补足句子,要求结构对称。
早在一千年前,改革家王安石被宋神宗拜为丞相,推行新法,但遭到保守派反对,被罢了官。不久再
度出山,恢复相位。他虽身处官场,但常生退隐之念,对事态看得颇为透彻。有一次,宋神宗于元宵节赐
宴相国寺,观看优伶演出,出席的宾客都甚为欢欣,王安石触景生情,当即吟了一首小诗:“诸优戏场中,
一贵复一贱。心知本相同,所以无欣怨。”
这首诗说的虽是看戏的感想,揭示的却是人生大舞台的真相。演员在戏剧中,可以扮演富贵者,也可
以扮演贫贱者;在现实生活的戏台上,富贵者也可能落魄到变穷,贫贱者也可能转而变富。正因如
此, 。这种超脱,这份情操,是值得世人学习的。(提示:可根据王安
石人生经历进行补写)
11.王安石在位高权重之时,并不欣喜;在隐退山林之时,并不怨恨
1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了“志”“力”“物”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请你仿照例句,运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造两个句子,形象地揭示“力”与“物”这两个条件的作用。
示例:志:是指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了灯塔的指引,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力)是牵引巨轮前进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动力,巨轮就会搁浅。
(物)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们就会迷路。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这类题,应先明确仿写要求,然后分析例句特点。还要运用比喻的修辞
手法。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
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
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
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
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房舍。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冢:坟墓。
C.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漫:模糊。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后洞“游历艰难”的一组是( )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③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④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最
重要。
B.文章指出探求事物只要尽了“志”与“力”,即使不能到达“险远”之境,也没什么可后悔的。
C.作者赞美了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浅尝辄止、浮泛不实的学风。
D.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了学人治学的道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A
3.C
4.C
5.(1)询问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好游历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2)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出来)而没
能穷尽游洞的快乐。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也。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①汉武得鼎,以名其年;
②叔孙胜狄,以名其子。③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
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
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④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
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
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
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周公得禾,以名其书:周成王得到一种“异禾”,转送周公,周公遂作《嘉禾》一篇。②汉武得鼎,
以名其年:汉武帝元狩七年(前 116)得一宝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元年。③叔孙胜狄,以名其子:鲁文公
派叔孙得臣抵抗北狄入侵,叔孙得臣取胜并俘获北狄国君侨如,遂更其子名为“侨如”。④荐:频仍,屡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的原因。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相互。
C.农夫相与忭.于野 忭:喜乐。
D.以属.客而告之 属:劝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②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B.①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②竞周容以为..度
C.①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①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3.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
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选段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
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建造的亭子也恰
在此时完成,于是作者将此亭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D.《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
结,引出用雨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结构谨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岁之春,雨麦于歧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D
3.D
4.(1)后代的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2)这年
春天,在歧山之南空中落下麦子,占卜后是丰年之兆。
参考译文:
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为了表示喜庆。古代逢到喜庆,便以此题名于事物,表示不忘。周公得禾,便
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
作他儿子的名字。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营建官邸。在厅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面凿了一口池塘。引水种树,
作为休息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之南空中落下麦子,占卜后是丰年之兆。接着整月不下雨,百姓这才很
着急。过了三个月,到乙卯日(四月初二)才下雨,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却感到不满足。丁卯
那天下大雨,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一起在衙院庆贺,商人一起在市场歌唱,农民一起在田头喜乐。担忧
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痊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建成。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然后跟他们说:“如果五天不下雨,行么?”(他们回答)说:“五天
不下雨,麦子就长不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呢?”(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稻子就长不成了。”
(我说:)“无麦无稻,年成就要连年饥荒。诉讼案件会增加,并且盗贼也会更加猖獗,这样,我跟诸位即
使想在这座亭子里悠然自得地游乐,能够做到吗?如今上天不遗弃下民,干旱不久便赐雨于人间,使我与
诸位能够相互舒畅地欢乐于亭中,这都是雨的恩赐啊!怎么可以忘记呢?”
亭名既已题定,又进而作歌词道:“假使上天下的是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们当做棉衣;假使上天下
的是玉石,挨饿的人不能把它们当做米饭。如今一场雨连下了三天,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并
没有此力量。还是归功于天子,天子又说不对。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不自以为有功。归结到太空,太空
渺茫,不可能为亭命名。我就用它来命名我的亭子。”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20 分)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
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
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
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
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
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
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
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
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
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
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
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
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
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
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
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
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
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饰以.温慎 举以.予人
B.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 儿之.成,则可待乎
C.其.有国者成败废兴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D.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
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
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
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
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 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4 分)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4 分)
【答案】
14.B
15.B
16.C
17.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
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18.(1)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2)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
置上。
【解析】
14.B 项,“真可惜也”的“可惜”,结合语境“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
饰以温慎”可知,应该是应予爱惜。
15.B 项,之:都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不译。A 项,以:前一个译为“用”,
后一个为“连词”,表示目的。C 项,其:前一个是“代词”,“那些”,后一个是“连词”。“还是”。D 项,
而:前一个是“连词”,表示转折,后一个是连词,表示修饰。
18.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
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
词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代汉语中的
同义反复的词语则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我和您年龄相同但是为人处世方法不同,您性情俊逸通达坚定明确,心态平正,气性温和,用温和谨
慎装饰自己,因此能够处事光明高尚,没有什么过错。我做京城期间,家里家外的事情,天天束缚自己,
不能够活得明白,当然不敢用我们的想法期待您啊。
去年告假,从江汉回京城,才知道您由京官调任地方官的原因,勇于坚持正义,以前我猜测您的心思,
果然是错误的,我内心窃喜,您果然没有辜负上天托付和我之前所期待的,这就是我窃喜的原因,幸运啊,
幸运啊。我不值得说,虽然治学,但是没什么帮助,对于您的才华,实在是值得爱惜啊。以前人说性情俊
逸通达坚定明确,心态平正,气性温和,用温和谨慎装饰自己的人,这样的人才应该得到珍惜啊;40 岁做
刺史,到左小郡,有吃有穿,没有做官的苦,这也算是爱惜了。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
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我常常想很久之后,不一定为不幸运,为什么呢?因为信中说得很清楚了。现在人一定会说:“假使精
深微妙的旨意没有传达,就是郑玄等写注释的人的罪过。”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
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如果假使让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不值得学习,
那要等到圣人再生,像周公、夫子亲自教授,然后才能学。因此如果圣人不复活,一直不能学习;假使圣
人复活了,就跟随学习,也是耍滑头啊。这是不学习的人,喜欢说大话,来欺骗扰乱普通人罢了。从汉降
以来,那些国家兴衰成败,事情业绩的踪迹,记载很多,很清楚,证据充实的很少,都可以勾勒,考查它
的原因,裁剪长短内容,十个还剩四五个了,足够应付当时的需要了。不像古人那样高入天际,追逐到无
踪无极,不能有一点疏忽,这样以后才可以学习。因此说,活在百代之后,不一定不是幸运的。
孔夫子说:“三人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这是随时可以有见闻,不能丢失却一直记着。
楚王问什么是萍实,回答说:“我以前听童谣所知道的。”这是以童子为师。拿它检验上古之人,再在平时
的见闻中斟酌,才能称为圣人啊。诸葛孔明说:“你们读书,是想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啊。”这是大概拘泥于
所见的现象,不知道适应变化,称为腐儒,也是学者的通病。
我从元和年来,一直到今日,所见到的那些名人人才的言论,掌管刑法,制定制度,讨伐平定叛乱,
考查当时,参照前人,能够不忘记却还记得,也可以成就一家事业啊。但是一边看一边忘,一边听一边忘,
轻视眼睛看的重视耳朵听的,这也是学者的一大通病啊。我的见识,和您的天性相差很多。我自己知道我
愚妄固执,不能用心学习,假如能够用心学习,也不能有所成就,殷切想要领略您的美德,他日一定接受
您的教诲,为官处事中不再有过失,自古以来,没有不学习能够名垂于后世的人,希望您努力。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泰和四年四月,召见于泰和殿,行信因言二事,一依旧移转
吏目以除民害,一徐、邳地下宜麦,税粟许纳麦以便民。上是其言,令尚书省议行之。崇庆二年,为左谏
议大夫。时胡沙虎已除名为民,赂遗权贵,将复进用。举朝无敢言者,行信乃上章曰:“胡沙虎跋扈强梁,
媚结近习,以图称誉。自其废黜,士庶莫不忻悦。今若复用,惟恐为害更甚前日。”书再上,不报。及胡沙
虎弑逆,人甚危之,行信坦然不顾也。是岁九月,宣宗即位,改元贞佑...。
胡沙虎诛,上封事..言正刑赏,又言:“自兵兴以来,将帅甚难其人,愿陛下令重臣各举所知,才果可用,
即赐召见,褒显奖谕,必有奋命报国者。昔李牧为赵将,军功爵赏皆得自专,出攻入守不从中覆,遂能北
破大敌。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上善其言。时方擢任王
守信、贾耐儿者为将,皆鄙俗不材、不晓兵律。行信惧其误国,上疏曰:“《易.》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圣人所以垂戒后世者,其严如此。今大兵纵横,人情汹惧,应敌兴理,非贤智莫能。狂子庸流,猥蒙拔擢,
参预机务,甚无谓也。”于是上皆罢之。权元帅右都监内族讹可率兵五千护粮通州,遇兵辄溃,行信上章曰: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
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诏报曰:“卿意具悉,讹可等已下狱矣。”
(节选自《金史·张行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
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B.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
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C.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
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D.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
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为进士。
B.改元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每一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C.封事在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大臣上书奏事,为防止泄露,用皂囊封城。
D.《易》即《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包括《经》和《传》两部
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行信心系百姓。他建议依照旧例调换官吏以除民害,在适宜种麦的徐、邳两地,
允许百姓用麦子充作粮税,均得到皇帝的采纳。
B.张行信富有远见。胡沙虎贿赂权臣图谋复出,张行信多次上书皇帝,请求不要起用
此人。皇帝对此不予理会,终为胡沙虎所杀。
C.张行信重视人才。他认为战事兴起之后,难以得到合适的将帅,希望皇帝诏令重臣
举荐人才,并厚待人才,这样就一定有人舍命报效国家。
D.张行信心忧国事。皇上准备提升王守信、贾耐儿等将领的职务,但张行信认为这些
人鄙俗无能,又不熟悉军事,不适合担任军队职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自其废黜,士庶莫不忻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3.D
4.(1)胡沙虎飞扬跋扈,强横凶暴,献媚于皇帝宠幸亲近的人,来谋求他们的赞
誉,自从他被罢免以来,士民百姓无不欢欣喜悦。(2)现今任命将帅如果不再用条文成法
来束缚他们,用朝廷意旨来约束控制他们,而是让他们能够全部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那么
克敌收复国土的功业就有希望!
【解析】
1.首先,要读懂文本的内容,尤其是要读懂需要画线处的语境意,大意是:领兵之道,无过
于赏罚二字,当派兵对敌时必须让他有所思慕而乐于前进,有所畏惧而不敢后退,然后将士
听从命令而功业可成。像讹可败退,就应当公开明确他的罪责,朝廷如果加以宽容,一点不
追究,我担心领兵之道未能尽用了。然后依据试题要求,比照四个选项,选出断句正确的一
项。
参考译文:
张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泰和四年四月,皇帝在泰和殿召见他。张行信便向皇帝进
言两件事:一是依照旧例调换吏官以除民害,一是徐、邳一带土地适宜种麦,应当允许他们交纳麦子充作
粮税。皇帝同意他的建议,让尚书省商议后实行。崇庆二年,任左谏议大夫。当时胡沙虎已免职为民,但
他仍贿赂朝中权贵,想重新得到起用。满朝官员没人敢表态,张行信便上奏说:“胡沙虎飞扬跋扈,强横凶
暴,献媚于皇帝宠幸亲近的人,来谋求他们的赞誉,自从他被罢免以来,士民百姓无不欢欣喜悦。今天如
再任用他,只怕为害更超过往日。”他接连上书奏告,但没有回音。当胡沙虎弑君谋逆时,人们都替他担忧,
而张行信坦然自若,不以为意。这年九月,宣宗开始做皇帝,改年号为贞祐。
胡沙虎被杀后,张行信上密封奏书主张严正刑赏之事,他又说:“自从战事兴起以来,难以得到合适
的将帅,请陛下让重臣举荐所了解的人,如果确是可用之才,立即加以召见,公开褒奖,必定有舍命报国
的人。以前李牧在当赵国将军时,军功爵位封赏都能自己做主,出兵进攻退守等不需听从朝中复议,因而
能够大破北面强敌。现今任命将帅如果不再用条文成法来束缚他们,用朝廷意旨来约束控制他们,而是让
他们能够全部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那么克敌收复国土的功业就有希望!”皇帝赞许他的意见。这时刚
刚提拔任用王守信、贾耐儿当将领,他们都是鄙俗不堪、不懂兵法律令的人,张行信担心他们贻误国家大
事,便上疏说:“《易》中写道:‘开国和继承大业,小人不可任用。’这是圣人用以警戒后世的,话说
得这样严厉。如今大兵纵横遍地,人心惶惶不安,抵抗敌军兴国理政如非贤能有智慧的人是难以胜任的。
狂滥庸俗之辈,承蒙提拔,参预机要大事,实在是毫无意义。”于是,皇帝把他们都罢免了。代理元帅右
都监皇族讹可率兵五千人到通州护粮,遇到敌军立即溃败。张行信上表奏道:“领兵之道,无过于赏罚二
字,当派兵对敌时必须让他有所思慕而乐于前进,有所畏惧而不敢后退,然后将士听从命令而功业可成。
像讹可败退,就应当公开明确他的罪责,朝廷如果加以宽容,一点不追究,我担心领兵之道未能尽用了。”
朝廷下诏回报说:“你的意思已经清楚,讹可等人已经下狱治罪了。”
相关文档
- 新课标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2021-06-0758页
-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2021-06-079页
- 河南省扶沟高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32021-06-0711页
-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2021-06-076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2021-06-074页
-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2021-06-075页
-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一部2021-06-0720页
- 江西省抚州市六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2021-06-079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2021-06-073页
-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三部2021-06-07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