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51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10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
练基础
1、【18 届广东省东莞市实验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
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
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母
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
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
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
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
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
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
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 如:到……去
B. 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枉:白白地
C. 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 要:通“邀”,邀请
D. 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就:完成
【答案】B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B.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C.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D.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
题依据“顶针”结构断句;最后一句不可读断。所以选 B 项。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
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
语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
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 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
有胆量的聂政。
C. 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
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D. 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
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
分析,作出判定。D 项,“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无中生有,并无这一情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②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答案】(1)(严仲子)来到齐国,齐国有人说聂政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在屠户中间隐身埋名。
(2)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参考译文:
聂政,轵邑深井里人。因为杀了人,为了躲避仇敌,于是和母亲、姊姊一起到了齐国,以屠宰为业。
隔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严仲子怕侠累杀他,逃离韩国,到
处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来到齐国,齐国有人谈到聂政,说他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而在屠
户中间隐身。严仲子登门拜访,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埋葬已毕,在除去丧服之后,聂政说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
民,鼓刀屠宰;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屈尊来和我结交。我待他极为淡薄,没有什么大功可
以和他所待我的相称,而严仲子又奉上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纵然没有接受,但他这样做,只是说明他对
我是知遇很深的。再说前些时候他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尚在。(没有答应他。)现在老母享尽天年,
我将要为知己的人效力了。”于是西行来到濮阳,见严仲子,说道:“前些时候我所以没有答应您仲子,
只是因为我母亲尚在;现在不幸母亲已经享尽天年去世了。仲子想要报仇的对象是谁?请让我来办理此事
吧!”严仲子便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小叔父,他们宗族的人很多,
居处警卫十分严密,我想派人刺杀他,但始终没有人能办成。现在幸蒙足下不弃,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
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一同去。”聂政说:“韩国和卫国,中间相距不很远,如今要去刺杀人家的国相,这
位国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派人去,人员一多,不可能不发生失误,发生了失误,
机密就会泄露,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
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聂政自带利剑到了韩国,韩相侠累正坐在府上,手持兵器侍卫他的人很多。聂政径直闯了进去,上阶
刺杀了侠累,两旁的人顿时大乱。聂政大声呼喝,击杀数十人,然后自己削烂面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肠,
随即死去。
2、【18 届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秋季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
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
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
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
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
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
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
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
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
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
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
太公之徒,后世血食①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
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B. 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
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C. 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
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D. 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
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答案】 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伍,古代军队的最小单位,由五个人编成,现在泛指军队,这里意指韩信与樊哙等都是行伍之人。
B. 淮阴侯,是以官爵称谓韩信。
C. 辟,中国古代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指征召布衣入仕。这里的“辟”通假“避”,取“回避”之意。
D. 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有舍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
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 项,从第一段中来看,“羞与绛、灌等列”“生乃与哙等为伍”,
可见这里“伍”应为“同伙之人”,这是韩信感叹自己的境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信自知受到皇上的畏忌,闷闷不乐,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并羞于与列侯一同上朝。
B. 韩信称皇上没有自己能统帅军队,鲜明地表现了他骄矜自伐,不善韬光养晦的性格特点。这件事引
起了皇上的不满,为日后招致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
C. 韩信认为陈豨去钜鹿任职,所率之军是精兵,又受到皇上的信任,别人如果告他反叛,皇上不会轻
易相信,如果韩信在宫中做内应,谋反就可能成功。
D. 太史公分析韩信悲剧的成因时,强调了韩信自身的原因。这段话启示后人从韩信的悲剧中吸取教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B 项,“这件事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为日后招致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有误,从文中来看,韩信是因谋
反而招致杀身之祸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
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
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
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
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 B
项对应的内容,从文中第二段来看,“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
发以袭吕后、太子”,以及最后一段太史公的评价来看,韩信是因谋反而招致杀身之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②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答案】①韩信说,陛下不擅长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将”“将”“所
以”)
②韩信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然被妇女小子欺诈,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
三族。“为……所”“儿女子”“夷”)
参考译文:
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
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说:“大王怎
么竟肯光临。”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
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
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
我俘虏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
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淮阴侯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
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淮阴侯
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
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
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
教!”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皇上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
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
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
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
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相国欺骗
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
钟室杀掉了。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太史公说: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
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
坟墓,的确如此。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
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可是,他没能致力于
这样做,而天下已经安定,反而图谋叛乱,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么。
3、【18 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廷谓,字信臣,徐州彭城人。廷谓幼好学,工书,善骑射。周世宗攻淮右..,南人屡败,城中甚恐,
廷谓与州将黄仁谦为固御之计。周师遣谍以铁券..及其垒,廷谓拒之。城中负贩之辈率不逞,廷谓虑其亡逸,
籍置大寺,遣兵守之,给日食,俾制防城具,随其所习,以故周师卒不得觇城中虚实。
周师为浮梁涡口,命张从恩、焦继勋守之,廷谓语仁谦曰:"此濠、寿之患也。彼以骑士胜故利于陆我
以舟师锐故便于水今夏久雨淮流泛溢愿假舟兵二千断其桥直抵寿春。"仁谦即轻棹衔枚抵其桥,麾兵断笮,
悉焚之。周师退保定远,又募壮士为负贩状入定远,侦军多寡及守将之名。还曰:"武行德、周务勍也。"
廷谓曰:"是可图也。"又籍乡兵万余洎卒五千,日夕训练,依山衔枚设伏以破之,周师大溃,行德单骑脱
走。时有以玉帛子女饷廷谓者,悉拒之,唯取良马二百匹以献。以功为滁州刺史、上淮巡检应援兵马都监。
及紫金山之战,南唐诸将多归降者,独廷谓以全军还守濠州,追不能及。时濠守欲弃城走,廷谓止之。俄
加本州团练使,缮戈甲,治沟垒,常若敌至。是秋,周师复至,表于景请援,且言周兵四临,乞卑辞请和,
以固邻好。廷谓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
集诸军垒门之外,南望大恸。
宋初,两川平,冯瓒知梓州,为仆夫所讼,召廷谓为静江军节度观察留后以代之。州承旧政,有庄宅
户、车脚户,皆隶州将,鹰鹞户...日献雉兔,田猎户岁入皮革;又有乡将、都将、镇将辈互扰闾里..,廷谓悉
除之。开宝五年,卒,年五十四。
(选自《宋史》卷二百七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彼以骑士胜故利于陆我/以舟师锐故便于水/今夏久雨/淮流泛溢/愿假舟兵二千/断其桥/直
抵寿春。
B. 彼以骑士胜/故利于陆/我以舟师锐/故便于水/今夏久雨淮流泛溢/愿假舟兵二千/断其桥/
直抵寿春。
C. 彼以骑士胜/故利于陆/我以舟师锐/故便于水/今夏久雨/淮流泛溢/愿假舟兵二千/断其桥
/直抵寿春。
D. 彼以骑士胜/故利于陆/我以舟师锐/故便于水/今夏久雨/淮流泛溢/愿假舟/兵二千断其桥
/直抵寿春。
【答案】C
【解析】主要从句意上理解;其次还可以关注表结论性的词语,如“故”;还可关注地名及其他名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淮右,即淮西,宋在江淮之间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西路称淮右,淮右多山。
B. 铁券,外形如筒瓦状的铁制品,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
C. 闾里,指古时高门大户所居住的宅院,因有房屋攒聚之意,后来也被用来泛指繁华地段。
D. 鹰鹞户,是古代户部内务府所属牲丁的一种,专司并交纳雉、兔、鹰鹞等作为赋税。
【答案】C
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
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
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闾里”应指平民聚居之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廷谓在与敌交战过程中十分注意安置人员。郭廷谓担心小商贩们要逃跑,登记并安置他们到大寺
中,每天供给饭食,使他们制造防城的器具。
B. 郭廷谓作战中,鳝鱼以己之长,来攻敌之短。后周军队在涡口搭浮桥,郭廷谓命令黄仁谦率水军出
击,一举焚烧他们的浮桥,获得胜利。
C. 郭廷谓善于搞侦察,战胜后还清廉。后周军队退守定远,他招募壮士装扮成小商贩进城侦察,获胜
后敌人用玉帛子女来贿赂,郭廷谓全部拒绝。
D. 郭廷谓做官一心为民着想,郭廷谓为静江军节度观察留后,对梓州承袭过去的政策加以改进,有侵
扰乡里的事情,郭廷谓全部废除这些制度。
【答案】C
【解析】“获胜后敌人用玉帛子女来贿赂”不合文意。是当地人“饷”,也就是犒劳军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籍乡兵万余洎卒五千,日夕训练,依山衔枚设伏以破之。
②是秋,周师复至,表于景请援,且言周兵四临,乞卑辞请和,以固邻好。
【答案】 ①又招来乡兵一万多以及士兵五千人,日夜训练,依据山隘口中衔着枚(悄悄地)设下埋伏来攻
打他们。②这年的秋天,后周军队又到达,写信给李景请求增援,并且说后周军队四面临近,请求言
辞谦恭地讲和,来巩固近邻友好。
参考译文:
郭廷谓,字信臣,是徐州彭城人。郭廷谓幼年时喜欢学习,擅长书法,善于骑马射箭。周世宗攻打淮
右,南人屡屡失败,城中很害怕,郭廷谓与州将黄仁谦制定坚守防御的策略。后周军队派遣间谍带着皇帝
颁赐的铁券到他们的营垒,郭廷谓拒绝他们。城中担货贩卖的人大都不满意,郭廷谓担心他们要逃跑,登
记并安置他们到大寺中,派遣士兵守着他们,每天供给饭食,使他们制造防城的器具,随他们学习多少东
西,因此后周军队不能知道城中的虚实。
后周军队在涡口搭浮桥,命令张从恩、焦继勋守卫它,郭廷谓对黄仁谦说:“这是濠、寿的忧患。对
方因为奇兵取胜,所以陆地对他们有利;我方因为水军精锐,所以水对于我们有利。今年夏天长久下雨,
淮河流域泛滥,希望借水军二千,截断他们的浮桥,直接抵达寿春。”黄仁谦就驾轻舟口中衔着枚抵达他
们的浮桥,指挥士兵砍断竹索,全部焚烧它。后周军队退守定远,郭廷谓又招募壮士装扮成小商贩进入定
远,侦察军队多少以及守将的名字。回来说:“守将是武行德、周务勍。”郭廷谓说:“这可以图谋。”
又招来乡兵一万多以及士兵五千人,日夜训练,依据山隘口中衔着枚(悄悄地)设下埋伏来攻打他们。后
周军队大败,武行德一人骑马走脱。当时有人拿着玉帛和子女馈赠郭廷谓,全部被郭廷谓拒绝,只选取良
马二百匹来进献朝廷。因为功劳任命为滁州刺史、上怀巡检应援兵马都监。到紫金山战斗时,南唐诸将大
多归附投降,唯独郭廷谓把全部军队带回守卫濠州,不能追到他。当时濠州太守想弃城逃跑,郭廷谓阻止
他。很快加官为本州团练使,修缮兵戈铠甲,整治壕沟营垒,常常好比敌人到了。这年的秋天,后周军队
又到达,写信给李景请求增援,并且说后周军队四面临近,请求言辞谦恭地讲和,来巩固近邻友好。郭廷
谓夜晚出动敢死的士兵一千多人袭击后周军营,焚烧攻城器具头车、洞屋,后周军队践踏而死的人很多。
然而援兵不到,后周军队急速反击,郭廷谓集合各军到营垒门外,向南眺望极度悲痛。
宋朝初年,两川平定,冯瓒为梓州知州,被仆夫控告,朝廷召郭廷谓为静江军节度观察留后来代替他。
梓州承袭过去的政策,有庒宅户、车脚户,都隶属于州将,鹰鹞户每日献野鸡和兔子,田猎户每年缴纳皮
革;又有乡将、都将、镇将这些人相互轻侵扰乡里,郭廷谓全部废除这些制度。开宝五年,去世,享年五
十四岁。
4、【18 届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人。少有大志,十六,与薛稷、赵彦昭同为太学生,家尝送资钱四十万,会
有缞服..者叩门,自言“五世未葬,愿假以治丧”。元振举与之,无少吝,亦不质名氏。稷等叹骇。十八举
进士,为通泉尉。任侠使气,拨去小节,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以饷遗宾客,百姓厌苦。武后知所为,
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后览嘉叹,诏示学士李峤等,即授右武卫铠曹参军。
会吐蕃乞和,钦陵①请罢四镇兵,披十姓之地,乃以元振充使,因觇虏情。还,上疏曰:“吐蕃倦徭
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设欲大
举,固不能,斯离间之渐也。”后然其计。后数年,吐蕃君臣相猜,卒诛钦陵,而其弟赞婆等来降,因诏
元振率骑往迎。
神龙中,迁安西大都护。西突厥酋乌质勒部落盛强,款塞愿和,元振即牙帐与计事。会大雨雪,元振
立不动,至夕冻冽;乌质勒已老,数拜伏,不胜寒,会罢即死。其子娑葛以元振计杀其父,谋勒兵袭击,
副使解琬知之,劝元振夜遁,元振不听,坚卧营为不疑者。明日,素服往吊,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
遂不敢逼,扬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甚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驼、
牛羊十余万。
玄宗诛太平公主也,诸宰相走伏外省,独元振总兵扈帝,事定,宿中书..者十四昔乃休。进封代国公,
会玄宗讲武骊山,既三令,帝亲鼓之,元振遽奏礼止,帝怒军容不整,将斩之。张说等谏乃赦死,流新州。
开元元年,帝思旧功,起为州司马,怏怏不得志,道病卒,年五十八。十年,赠太子少保....。
(节选自《新唐书·郭震传》有刪改)
注:①钦陵:当时的吐蕃首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
不从/则其下必怨/
B. 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
不从/则其下必怨/
C. 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
不从/则其下必怨/
D. 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
不从/则其下必怨/
【答案】C
【解析】注意句中“陛下”是后句的主语,“和亲使”是职务名,不要分开,作“发”的宾语。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
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
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
行分析。此题注意句中“陛下”是后句的主语,“和亲使”是职务名,不要分开,作“发”的宾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生”,是在古代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因国子监又称太学而得名。
B. “中书”即中书省,是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军事机构。
C. “缞服”指丧服,古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身着丧服,表示孝敬之意和哀悼之情。
D. “太子少保”是皇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一般作为荣誉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近臣。
【答案】 B
【解析】“中书”非军事机构,而是政务中枢,是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主要负责发布皇帝政令诏书,是
中国古代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元振不拘小节。他在太学时曾将四十万钱送给陌生人;在任上曾将铸私钱、卖人口得来的钱财馈
赠宾客,老百姓十分厌恶并深以为苦。
B. 郭元振颇具谋略。在对待吐蕃问题上,郭元振献出离间之计,武后听从此策,后来事情果如其所料,
吐蕃内部发生变故,其首领被诛杀。
C. 郭元振结局凄凉。他因得罪唐玄宗而差点被杀,后被流放到新州,皇帝念其旧功,又起用他为饶州
司马,郭元振怏怏不得志,在半道病死。
D. 郭元振有胆有识。娑葛认为郭元振设计害死自己父亲,打算率兵袭击,部下劝他逃跑,郭元振没有
听从,认为应当坚守营垒,对付娑葛兵的袭击。
【答案】D
【解析】“认为应当坚守营垒,对付娑葛兵的袭击”错。文中是“元振不听,坚卧营为不疑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
②元振即牙帐与计事,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
【答案】①武则天知道了他的所作所为,召他进宫想当面责问这事,但与他谈话之后,认为他是奇才,索
要他的文章,郭震献上《宝剑篇》。②郭元振就在帅帐中与之谈判,恰逢天正下着大雪,(在谈判过程
中)郭元振站立不动,到日暮时,他的皮肤已经被冻裂。
参考译文: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人。小时候即胸怀大志,十六岁,与薛稷、赵彦昭同为太学学生。有一次,
家里送来四十万贯钱,恰好有个穿丧服的人前来拜访,自称家里五代人都没有下葬,希望能借钱办理丧事。
郭元振听后,慷慨地把钱都借给了他,没有一点儿吝惜的脸色,也不问这个人姓甚名谁。薛稷等赞叹吃惊。
十八岁考中进士,担任通泉對。以侠义自任,不以细务为意,曾经铸造私钱、贩卖上千人口,所得钱财用
来赠送宾客,百姓深以为苦。武则天知道了他所作所为, 召他进宫想当面责问这件事,但与他谈话之后,
认为他是奇才,索要他写的文章,郭元振献上《宝剑篇》。武后看了后大加赞赏,还把他的诗篇赏给学士李
峤等人看。就提升了他为右武卫铠曹参军。
恰逢吐蕃请和,钦陵要求朝廷回撤西域四镇的守兵,并赏赐十姓突厥之地给他。朝廷派郭元振充任使
者前去谈判,趁机察看敌情。郭元振回来后,上疏道:“长期以来的徭役让吐蕃人困苦不堪,他们都希望
大唐和吐蕃之间能够实现和平,首领钦陵打算分裂四镇归为己有,在国内专制,因此才没有归顺。假如陛
下每年都向吐蕃派去和亲使团,钦陵一定会屢屡拒绝,那么,他的部下一定会怨恨他。即使钦陵想大举侵
犯唐境,也会受到部下的牵制。君臣之间有了矛盾,吐蕃内部就会发生变故。”这些谋划得到了武后的赞
同。几年之后,吐蕃君臣相互猜忌,最终部属诛杀了钦陵。他的弟弟赞婆等前来投降,于是武后下诏派郭
元振率军前往迎接。
神龙年间,升任安西大都护。此时,西突厥酋长乌质勒率领的部落逐渐强盛起来,主动向朝廷提出议
和。郭元振在帅帐中与之谈判,恰逢天下着大雪,在谈判过程中,郭元振一动不动,到日暮之时,他的皮、
皮肤已经被冻裂。乌质勒年事已高,又多次俯身下拜,经不住风寒,会谈结束后就死了。乌质勒的儿子娑
葛认为是郭元振设计害死了乌质勒,打算率兵袭击郭元振。副使解琬知道了这件事,劝郭元振趁夜逃走。
郭元振没有听从,而是从容不疑地安卧帐中。第二天,郭元振身穿素服前去吊唁,半路上遇到婆葛的士兵。
敌军没料到郭元振会来,也就不敢轻举妄动,忙说是来迎接、护卫他的。郭元振走进帐中,吊唁赠礼,哭
得极为悲切,郭元振在那里住了十天,帮助办理丧事。娑葛被郭元振的信义打动,向唐朝派去使者,进献
良马、骆驼、牛羊十余万。
玄宗诛杀太平公主的时候,各位宰相跑到外省,只有郭元振率领军队护卫皇帝,事情平后定,他宿卫
在中书省十四晚才停止。进爵封为代国公,恰逢玄宗在骊山讲习军事,三令之后,玄宗亲自播鼓,这时郭
元振突然出班奏事,打乱了演练,玄宗看到君容不整,非常生气,命人将郭元振立即斩首。张说等人劝谏,
才赦免了郭元振的死罪,将他流放到新州。开元元年,皇帝念及郭元振的旧功,又起用他为饶州司马,郭
元振怏怏不得志,走到半道,就病死了,享年五十入岁,开元十年,追赠他太子少保一职。
练提升
1、【18 届山西省实验中学、南海桂城中学高三上学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敬俨,字威卿,善属文。选充中书省掾。大德六年,擢礼部员外郎。七年,拜监察御史。时中书省臣
有既黜而复收用者,与相比周,以黩货挠法,即日劾去之。九年,入御史台为都事。中丞何某与执政有隙,
省议欲核台选之当否,俨曰:“迩者省除吏千余人,台亦当分别之邪?”语闻,议遂寝。江南行御史台与
江浙省争政,事闻,俨曰:“省台政事,风化本原,各宜尽职,顾以小故忿争,而渎上听乎?”入为右司
郎中。武宗临御,湖广省臣有伪为警报,驰驿入奏,以图柄用者,俨面诘之曰:“汝守方面,既有警,岂
得离职,是必虚诞耳。”其人竟以状露被斥。旱蝗为灾,民多因饥为盗,有司捕治,论以真犯。狱既上,
朝议互有从违,俨曰:“民饥而盗,迫于不得已,非故为也。且死者不可复生,宜在所矜贷。”用是得减
死者甚众。仁宗践阼..,召为户部尚书,廷议欲革尚书省弊政,俨言:“遽罢钱不用,恐细民失利。”不从,
以疾辞。皇庆二年,拜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其年冬,移疾退居真州。除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
不赴。四年春,诏促就前职,以疾辞。七月,召为侍御史。湖广省臣以赃败,俨一日五奏,卒正其罪。赐
《大学衍义》及所服犀带。每入见,帝以字呼之,曰威卿而不名,其见礼遇如此。六年告病赐衣一袭遣医
视疗俨以其乡在近圻恐复征用徙居淮南年六十五即告老朝廷未从其请。四年九月,拜中书平章政事,复以
老病辞。天历改元..,居月余,伤足,告归。家居十余年,痹不能行,犹劬书不废。临终,戒子弟曰:“国
恩未报,而至不禄..,奈何!汝曹当清白守恒业,无急仕进。”正冠帻,端坐而逝。赠.翰林学士承旨、光禄
大夫、柱国,封鲁国公,谥文忠。
(节选自《元史·敬俨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年告病/赐衣一袭/遣医视疗俨/以其乡在近/圻恐复征用徙/居淮南/年六十五即告老/朝廷未从其
请/
B. 六年/告病/赐衣一袭/遣医视疗/俨以其乡在近圻/恐复征用/徙居淮南/年六十五/即告老/朝廷未从
其请/
C. 六年告病/赐衣一袭/遣医视疗/俨以其乡在近/圻恐复征用徙/居淮南/年六十五即告老/朝廷未从其
请/
D. 六年/告病/赐衣一袭/遣医视疗俨/以其乡在近圻/恐复征用/徙居淮南/年六十五/即告老朝廷/未从
其请/
【答案】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践阼, 指走上阼阶主位,意为即位、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
位。亦叫“践祚”﹑“践胙”。
B. 改元,指改变纪年的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元”,而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C. 不禄,指死亡。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去世有不同的称呼,根据《礼记》记载,天子死叫“崩”,
大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D. 赠,指追赠,古代皇帝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这里皇帝给敬俨追赠的都是官
爵。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
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 项,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敬俨守正不阿,严厉打击贿赂。敬俨担任监察御史时,弹劾了中书省贪污违法的官员;湖广省臣贪
赃枉法,敬俨一天五次上书,终使贪赃者认罪伏法。
B. 敬俨目光如炬,往往一语中的。湖广省臣向朝廷谎报有警情,被敬俨当面拆穿其为谎报;中书省要
审核御史台的人选, 敬俨指出其不当之处。
C. 敬俨心系百姓,多次为民执言。百姓因饥荒沦为盗贼,敬俨认为应理解其苦衷,从轻发落;敬俨建
议不要突然废除通行货币,以免损害百姓利益。
D. 敬俨尽职尽责,深受皇帝器重。皇帝对敬俨言听计从,委以重任,先后授予户部尚书和中书平章政
事等职位,可惜敬俨因身体生病而辞官或没有赴任。
【答案】 D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
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
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
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
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 D
项对应的内容,从文中来看,皇帝并未对敬俨言听计从,并且敬俨并不是“因身体生病而辞官或没有
赴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省台政事,风化本原,各宜尽职,顾以小故忿争,而渎上听乎?
②每入见,帝以字呼之,曰威卿而不名,其见礼遇如此。
【答案】 ①行省与御史台的政事,以教化天下为根本,各自应该尽忠职守,怎么反而因为小事忿恨争执,
而亵渎皇上的耳朵呢?
②(敬俨)每次入朝觐见皇帝,皇帝都用他的字称呼他,叫他“威卿”而不叫他的名字,敬俨受皇帝礼遇
到这样的地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
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
句中,“顾”,反而;“以”,因为;“渎”,亵渎;“省台政事,风化本原”,行省与御史台的政
事,以教化天下为根本;“各宜尽职”,各自应该尽忠职守。第二句中,补充主语“敬俨”;“名”,
名词做动词;“见”,表被动;“帝以字呼之”,皇帝都用他的字称呼他;“如此”,这样的地步。
参考译文:
敬俨字威卿,擅长写文章,被选入中书省任职。大德六年,晋升为礼部员外郎。七年,拜监察御史。
当时中书省中有一些官员是原被罢黜后又起用的,结党营私,贪污违法,敬俨马上弹劾他们,令他们罢官。
大德九年,敬俨入御史台为都事。中丞何某与执政者不和,中书省要审核御史台的人选,敬俨指出:“近
来中书省任命官吏千余人,难道御史台也要去一一审核吗?”中书省再也不提这件事了。江南行御史台与
江浙行省在一些政务上有争执,上报朝廷,敬俨指责他们:“行省与御史台的政事,以教化天下为根本,
各自应该尽忠职守,怎么反而因为小事忿恨争执,而亵渎皇上的耳朵呢?”后来敬俨任右司郎中。武宗即
位,湖广省臣向朝廷谎报有警,从驿站奔驰入朝上奏,对当权者别有图谋,敬俨当面责问:“你镇守一方,
既然有警岂能擅离职守,必是谎报。”湖广省臣最终因为真相暴露被斥骂。旱蝗成灾,百姓很多因为饥饿
沦为盗贼,有关部门逮捕关押了他们,以犯罪论处。案件呈上朝廷后,朝廷上的讨论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
敬俨说:“百姓因为饥饿而成为盗贼,是被不得已的理由逼迫,不是故意要这样做的。而且死了的人不能
够再活过来,应该有所宽恕。”因为他的话而减免死刑的人很多。仁宗即位,召敬俨为户部尚书。朝廷提
出要革除尚书省的弊政。敬俨认为:“突然废除已通行的钱不用,百姓会受到损害。”这意见未被采纳,
他便称病辞职。皇庆二年,敬俨担任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这年冬天,敬俨因病退居真州。后起朝廷授
予他担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他没有赴任。延祐四年春,朝廷督促他就任前职,他仍称病辞谢。七
月,敬俨被召回朝任侍御史。湖广省臣贪赃枉法,事情败露,敬俨一天五次上书,终使贪赃者认罪伏法。
皇帝赏赐他《大学衍义》书一部及犀牛皮带。敬俨每次入朝觐见皇帝,皇帝都用他的字称呼他,叫他“威
卿”而不叫他的名字,敬俨受皇帝礼遇到这样的地步。六年,敬俨告病,皇帝赏赐一件衣服,派遣医生探
视治疗。敬俨因为他的家乡在附近,害怕又被征召起用,于是迁徙定居到淮南。六十五岁时,敬俨就告老
辞职,朝廷没有听从他的请求。四年九月,敬俨被授予中书平章政事,再次用年老生病的理由推辞。天历
年改元,敬俨过了一个多月,伤了脚,向朝廷禀告辞职归家。敬俨在家里住了十多年,不能走路,还坚持
写作。临终时,敬俨告诫子弟说:“国家恩情没有报答,而我就要死了,有什么办法!你们要清白地守着
田地,不要急于做官。”正正帽子头巾,端正地坐着去世了。朝廷追赠敬俨为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
柱国,封鲁国公,谥号文忠。
2、【18 届广西南宁市高三上学期摸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好属文论,虽绮丽不足,而言成规鉴。颍川庾
纯常叹曰:“长虞之文近乎诗人之作矣!”
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丞。时帝留心政事,诏访朝臣政之损益。咸上言曰:“陛
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
然泰始开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军国未丰,百姓不赡,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诚由官众事殷,复除..
猥滥,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
咸在位多所执正。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上言,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宾,求以
尚书郎曹馥代毓,旬日复上毓为中正。司徒三却,骏故据正。咸以骏与夺惟意,乃奏免骏大中正。司徒魏
舒,骏之姻属,屡却不署,咸据正甚苦。舒终不从,咸遂独上。
咸以世俗奢侈,又上书曰:“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
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令使诸部用心,各如毛玠 ,风俗之移,在不难矣。”朝廷从之。
时汝南王亮辅政,咸致书曰:“咸以为太甲、成王年在蒙幼,故有伊、周之事。圣人且犹不免疑,况
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人而乐
祸,其可极乎!咸之愚冗,不惟失望而已,窃以为忧。”
吴郡顾荣常与亲故书曰:“傅长虞为司隶,劲直忠果,劾按惊人。虽非周才,偏亮可贵也。”元康四
年卒官,时年五十六,诏赠.司隶校尉,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二十万,谥曰贞。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 17》,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
天灾/
B. 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
天灾/
C. 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
天灾/
D. 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
天灾/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袭爵”指子孙后代沿袭先代的做法。“袭父爵”是指傅咸继承父亲的优良传统。
B. “布衣”是麻布衣服,古代平民通常穿布制的衣服,后常用布衣来借指平民百姓。
C. “复除”即免除赋役,古代做官、服兵役或朝廷认为有特殊贡献者可以免除赋役。
D. “赠”即追赠,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可用于朝廷表扬对政府有贡献的死者。
【答案】A
【解析】“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袭父爵”即承袭父亲的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咸聪慧明达、善写文章。他的言论自成规箴之言,能警醒人们引以为戒。颍川庾纯常常感叹傅咸
的文章与诗人的创作接近。
B. 傅咸刚正率直,直言敢谏。他上书指出晋武帝登基十五年来虽日理万机,但国家、百姓仍旧不富裕。
他提出的多项改革措施收到了显著成效。
C. 傅咸坚持原则,行事公道。他对夏侯骏随心所欲褒贬官员的行为不满,上奏罢免其官职,在司徒魏
舒屡次推托拒绝后独自上书。
D. 傅咸直指时弊,忧国忧民。他反对世俗奢靡,为此上书朝廷,他认为朝廷的封赏没有节度,对此表
达了担忧,希望引起执政者的关注。
【答案】 B
【解析】“他提出的多项改革措施收到了显著成效”于文无据。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
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
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
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此题事件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
②令使诸部用心,各如毛玠 ,风俗之移,在不难矣。
【答案】①从前的帝王,亲自履行俭约的品德,为天下谋利,也没有超过陛下的。②假使让各部用心,都
像毛玠一样,风俗的改变,不是困难的事情。
参考译文:
傅咸字长虞,刚正率略有大节。见多识广聪慧明达,疾恶如仇。喜欢写文章,虽然文采不够华美艳丽,
但其言论成为规诫之言,可作为借鉴。颍川的庾纯常常感叹说:“傅长虞的文章接近诗人的创作啊!
咸宁初年,继承父亲的爵位,担任太子洗马,多次升迁官至尚书右丞。当时晋武帝留心政事,下诏访
询朝廷大臣有关国政的利弊得失。傅咸上书说:“陛下身处最显贵的地位,却重视百姓的事,亲自处理各
种重要事务,操劳到太阳偏西。从前的帝王,亲自履行俭约的品德,为天下谋利,也没有超过陛下的。但
是自泰始初年创立基业到如今,十五年了,可国家不够富足,百姓不够富裕,一年收成不好便有饥饿的人,
这的确是因为官员太多事务冗杂,免除徭赋的人又多又滥,蚕食侵占的人多而务农的人少。”
傅咸在任时多能秉公行事。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上书说: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次转移养病处
所,不能接待宾客,请求让尚书郎曹馥代替孔毓。十天后又上疏让孔毓继续担任中正。司徒多次推辞不受
理,夏侯骏仍坚持己见。傅咸认为夏侯骏对官员的任用罢免随心所欲,便上奏罢免他的大中正之职。司徒
魏舒是夏侯骏的姻亲,屡次推托不签署,傅咸据理力争,坚持不让,十分辛苦。魏舒最终不听从,傅咸于
是独自上书。
傅咸因为世俗奢侈,又上书说:“我认为衣食很难生产,而使用不节约,没理由不匮乏。所以先王教
化天下,吃肉穿帛,都有定制。我私下认为奢侈造成的浪费,比天灾还厉害。下令让各部用心,都像毛玠
一样,风俗的改变,不是困难的事情。”又建议把县里的监狱移到郡以及应当建立二社,朝廷听从了他的
建议。
当时是汝南王司马亮辅佐朝政。傅咸致信说:“我认为太甲、周成王时值年幼,所以有伊尹、周公旦
辅政的事情。圣人尚且免不了被怀疑,何况我不是圣人,君王也不是小孩,怎么可以仿效伊尹、周公旦的
旧事呢!没有功劳却厚加封赏,就没有人不喜欢国家有灾祸,(因为)灾祸兴起又会让人有大功可邀了。人
们以祸乱为乐,哪还有个极限呢!我愚钝,不只是失望而已,还私下感到忧虑。”
吴郡的顾荣时常给他的亲友写信说:“傅长虞担任司隶,刚毅正直、忠诚果敢,弹劾纠察大胆惊人。
他虽然不是全才,而在忠诚方面却十分可贵。”元康四年(54)死在官任上,终年五十六岁。诏书追赠他在
司隶校尉,一套朝服,一领袭衣,二十万钱,谥号为贞。
3、【18 届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本溪市高级中学高三 10 月月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刺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
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
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
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
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
何害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
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
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
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
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兴使海内安静则
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
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
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
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
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节选自《辽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
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
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
行分析。此题注意“内省嗜欲”“外罢游幸”结构对称,中间段开,“安静”作“海内”的谓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
“弱”。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 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 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
是“史官”的意思。
D. 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称“祖”,
第二代以后的多称“宗”。
【答案】 B
【解析】“帑”的解释和“廪”的解释刚好相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
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 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
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 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
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 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
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答案】D
【解析】“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说法错误,皇上命他删去,他先是删了,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②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
【答案】①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天地而不能偿还的人。有的逃役不
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用少壮之人补充。②从此一天天被亲近和信任,每当入内侍奉,皇上都
赐给他座位。遇到美好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间互相投合(十分融洽)无
人能比。
参考译文: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之孙。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
和十四年(996)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其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韩家奴说:“自
己得利,让别人受害,我不能这么做。”便退了钱取回了牛。
二十八年(1010),主管南京栗园。重熙初年,任同知三司使事。四年(1035),皇上跟他交谈,觉得
他有才,让他做个诗友。曾经从容地问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说:“臣只知炒栗
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则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
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大笑。
当时诏令天下陈说治国之道的关键,诏令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谷子丰收
了,府库仓廪也充实了,然而百姓却加重困苦的程度,难道是做官的怠慢疏忽、做百姓的懒惰吗?现在的
徭役哪一种最重?哪一种尤其烦苦?将哪一项减省则能得益?用什么办法可以恢复补役之法?用什么办法
可以防止盗贼的蠹害?”韩家奴回答说:“臣见近年以来,高丽不曾宾服,阻卜仍然强大,备战防守之举,
实在不能停止。前者选派富民防边,自备粮草。道路甚远,又多险阻,动辄积年累月;等到到达屯所,费
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驾车,只见人去,很少有回来的。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两倍的耗费去雇人租车,
人们都害怕劳苦,半途逃亡,所以戍卒的军粮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
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的人。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
在鸭绿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我听说唐太宗向群臣请问治盗的关键,都说:‘严刑峻法。’太宗笑
着说:‘盗贼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
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由此看来,盗贼之寡多,都是因为衣食之丰俭、徭役之轻重
不同所致。愿陛下裁定。”
提升为翰林都林牙,皇帝又下诏晓谕他:“我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
从此一天天被亲近和信任,每当入内侍候,皇上都赐给他座位。遇到美好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
相互敬酒,君臣之互相投合,无人能比。韩家奴知无不言,即使是诙谐戏谑之言,也不忘做规劝讽谏之语。
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一次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司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
死数十人,韩家奴将此事记于史册上。皇上见到,命他去掉。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了下来。后来一日,
皇上见到了,说:“史官就该是这样。”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主?”韩家奴
回答说是穆宗。皇上奇怪,问:“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韩家
奴回答说:“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
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皇上无言以对。
4、【18 届华中师范大学新高考联盟高三 11 月教学质量测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穆之字宪祖,小字武生,名犯王靖后讳.,故行字,后又以桓温母名宪,乃更称小字。穆之果毅有父风,
安西将军庾翼以为参军。袭爵州陵侯,翼等专威陕西,以子方之为建武将军,守襄阳。方之年少,翼选武
将可信杖者为辅弼,乃以穆之为建武司马。俄而翼薨,大将干瓒、戴羲等作乱,穆之与安西长史江虨、司
马朱焘等共平之。桓温代翼,复取为参军。从温平蜀。寻除扬威将军、颍川太守,随温平洛,入关。温将
旋师,以谢尚未至,留穆之以二千人卫山陵。升平..初,迁督宁州诸军事、扬威将军、宁州刺史..。以桓温封
南郡,徙穆之为建安侯,复为温太尉参军。加冠军将军,以所募兵配之。温伐慕容暐,使穆之监凿钜野百
余里,引汶会于济川。及温焚舟步归使穆之督东燕四郡军事袁真以寿阳叛温将征之穆之以冠军领淮南太守
守历阳真平余党分散。俄而徙督扬州之义成荆州五郡雍州之兆军事、襄阳义成河南三郡太守。顷之,以疾
解职,诏以冠军征还。苻坚别将寇彭城,复以将军假节、监江北军事,镇广陵。穆之以为戍在近畿,无复
军警,不宜加节,上疏辞让,许之。苻坚别将围襄阳,诏穆之就上明受桓冲节度。冲使穆之游军沔中。穆
之始至,而朱序陷没,引军还郡。坚众又寇蜀汉,梁州刺史杨亮、益州刺史周仲孙奔退,冲使穆之督梁州
之三郡军事、右将军、西蛮校尉、益州刺史、领建平太守、假节,戍巴郡。以子球为梓潼太守。穆之与球
伐坚,至于巴西郡,以粮运乏少,退屯巴东,病卒。追赠中军将军,谥.曰烈。
(节选自《晋书·毛穆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温焚舟/步归使穆之/督东燕四郡军事/袁真以寿阳叛/温将征之/穆之以冠军领淮南太守/守历阳
真平/余党分散
B. 及温焚舟步归/使穆之督东燕/四郡军事袁真以寿阳叛/温将征之/穆之以冠军领淮南太守守历阳/真
平/余党分散
C. 及温焚舟/步归使/穆之督东燕四郡军事/袁真以寿阳叛温将/征之/穆之以冠军/领淮南太守/守历阳
/真平余党分散
D. 及温焚舟步归/使穆之督东燕四郡军事/袁真以寿阳叛/温将征之/穆之以冠军领淮南太守/守历阳/
真平/余党分散
【答案】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讳,在这里是避讳的意思,避讳的范围并无统一的规定,总的原则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
者讳”。
B. 升平,皇帝的年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出现在汉武帝时期;祈求江山永固的年号有开元、太始
等。
C. 刺史,“刺”是栓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刺史制度的每次变化均有
特定原因。
D. 谥,即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性的文字,其长短字数不一,或一两个字,也可能有二十
多个字。
【答案】B
【解析】开元、太始表示改朝换代的年号,祈求江山永固的年号有长久、天寿、长乐等。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毛穆之尽心尽力,辅助庾翼父子。他果敢勇毅,有其父亲的风范,承袭州陵侯爵位,除了辅佐庾翼
本人外,还尽心辅助庾翼的儿子庾方之。
B. 毛穆之审时度势,凸显品德高尚。他在抗击进犯彭城的苻坚军队后,认为广陵靠近京都不再有军事
警报,因此请求将符节上交,朝廷同意。
C. 毛穆之深得重用,担任多个官职。他除了两次担任参军一职外,还担任了建武司马、扬威将军、颍
川太守、宁州刺史和梓潼太守等多个职位。
D. 毛穆之多次作战,可谓战功显赫。他跟随桓温平定蜀地之乱,又到洛阳平叛;后来还跟随桓温监督
开凿钜野渠一百多里,引汶水汇到济川。
【答案】 C
【解析】毛穆之虽然担任多个职位,但是却不包括梓潼太守一职,担任梓潼太守的是毛穆之的儿子毛球。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
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
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
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此题 C 项官职和人物错位。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之年少,翼选武将可信杖者为辅弼,乃以穆之为建武司马。
②穆之与球伐坚,至于巴西郡,以粮运乏少,退屯巴东,病卒。
【答案】①庾方之年轻,瘐翼挑选可以信赖的武将辅佐他,就任命毛穆之担任建武司马。②毛穆之与毛球
讨伐苻坚,到了巴西郡,因缺乏粮草,退守巴东,因病去世。
参考译文:
毛穆之,字宪祖,小名叫武生,他的名字犯了哀靖皇后王穆之的讳,所以用字来称呼,后来又因为桓
温的母亲名宪,就改用小名。毛穆之果敢坚毅,有父亲的风范,安西将军庾翼任命他为参军,他承袭州陵
侯爵位。庾翼等在陕西独擅威势,任命其儿子庾方之为建武将军,镇守襄阳。庾方之年轻,瘐翼挑选可以
信赖的武将辅佐他,就任命毛穆之担任建武司马。不久庾翼去世,大将干瓒、载羲等作乱,毛穆之与安西
长史江虨、司马朱焘等一同平定叛乱。桓温代替庾翼,又任命毛穆之为参军。毛穆之跟随桓温平定蜀地之
乱。不久毛穆之担任扬威将军、颍川太守,跟随桓温到洛阳平叛,入关。桓温将要回师,因谢尚还没到,
留下毛穆之率二千人守卫陵墓。升平初年,担任督宁州诸军事、扬威将军、宁州刺史。因桓温封在南郡,
改封毛穆之为建安侯,又任桓温的太尉参军。加冠军将军,把招募的士兵配给他。桓温讨伐慕容暐,派毛
穆之监督开凿钜野渠一百多里,引汶水汇到济州。等到桓温烧船从陆路而回时,派遣毛穆之监管东燕四郡
军事。袁真在寿阳叛乱,桓温将要去征讨。毛穆之以冠军将军身份领淮南太守,镇守历阳。袁真被平定后,
余党逃散。不久调任督扬州之义成荆州五郡雍州之兆军事,襄阳、义成、河南三郡太守。不久,因病辞职,
诏书以冠军将军身份召地回京。苻坚的军中别部统领进犯彭城,毛穆之又以将军假节、监江北军事,镇守
广陵。毛穆之认为驻防地靠近京都,不再有军事警报,不应当加节,上疏辞让,朝廷同意了。苻坚偏师围
攻襄阳,诏书令毛穆之到上明接受桓冲节度。桓冲派毛穆之在沔水中游流动作战。毛穆之刚到,但朱序已
经被俘了,于是就率军队回郡了。苻坚军又进犯蜀、汉,梁州刺史杨亮、益州刺史周仲孙退逃,桓冲派毛
穆之任督梁督梁州之三郡军事、右将军、西蛮校尉、益州刺史,领建平太守、假节,戌守巴郡。任命其子
毛球为梓潼太守。毛穆之与毛球讨伐苻坚,到了巴西郡,因缺乏粮草,退守巴东,因病去世。追赠中军将
军,谥号叫烈。
练高考
1.【2016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
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 ?”从之
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
人哀之,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
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
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
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
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
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
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
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
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
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
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
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 罹:遭遇
B.愿霁.怒 霁:停止
C.除.知台州 除:罢免
D.终身饮.恨 饮:含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除:授予官职。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的内容,所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过,要求考
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
的现象。此题中的“除”解释为“罢免”就是典型的以今释古,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
义、一词多义等。
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前当的一项是
①东南无之,必也蜀
②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 归
④予一见不敢再
A.焉 乃 于 者 B.乎 其 以 者
C.乎 乃 以 也 D.焉 其 于 也
【答案】C
【考点定位】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
词的用法和意义,然后分析所给语句前后的关系。
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还有,如果是一个事件,
中间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如果是两个事件,即便句子再短,中间也要断开。
具体作答时要注意选项之间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③不能反映“至孝”, ⑥与“李台州”无关。
【考点定位】文言文信息筛选类题目,大多是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
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人物是“李台州”,
其品质是“至孝”,然后可分析出③不能反映“至孝”,⑥与“李台州”无关。排除这两项,答案自
然就出来了。
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
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素来”错误。文中有“亦未知其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必考的考点,其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
间、地点的错位为主,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设置陷阱,使考生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
有时还涉及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注意手法运用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 分)
(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3 分)
(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 分)
【答案】(1)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
(2)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3)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时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将不能翻
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完整,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句子的赋
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秩”“竟”“揖”“以”“若”“兹”“谓”等实词,
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
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方人,不知道是哪个郡邑的。母亲姓展,是妾,生下宗质后遭遇靖康年间的
动乱,母子失散了。宗质凭着父亲的官职得到荫赏。长大以后,到达做官的所在必定到处寻找母亲,没有
找到。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去做官,宗质说:“我寻找母亲,东南地区没找到,一定在蜀地吧?”于是跟随
他到西部去,乘船经过各个州,像是县或者是村市,一定登上岸边,走遍这个地方大声呼叫,喊道:展婆,
展婆,到了傍晚,才哭着回去,不吃饭,司马家的人很同情他,一定多方宽慰告诫他,他才一边哭着一边
勉强吃点东西。等到季思任职期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到了荆州,
仍然这样。每天早晚号叫呼喊,咽喉疼痛,身体疲惫,在茶楼稍事休息,流泪。
坐了一会儿,一个讨饭的老妇人来到他的面前,作揖说:“官人给我一文两文钱吧。”宗质站起来向她
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待她。喝完茶以后,询问老人的家乡姓氏。老妇人勃然大怒说:“官人能给我多
少钱,为何猛然问我姓名?我不是要饭的。”宗质更加恭敬,道歉说:“我十分惶恐,忤逆了阿婆,希望您
能停止生气,试着说一说,又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或许是乡邻或亲族,我愿意倾囊为阿婆馈赠财物。”老妇
人高兴地说:“我的姓氏很怪异,不能说。”宗质极力恳请,老妇人忽然说:“我姓展。”宗质惊讶地站起来,
抱着她,大哭道:“夫人,您是我的母亲啊。”老妇人说:“官人不要错了,我儿子有可以验证的标记,他的
右腋下有一紫色的痣,大小如杯子。”宗质跪拜说:“是这样的。”露出右腋给她看,于是母子拥抱在一起哭
泣,周围观看的人有几十甚至上百人,他们都一边叹息一边哭泣。
宗质背着他的母亲回去,季思和家人孩子也为他们哭泣,从此以后迎养母亲孝顺奉养十多年,母亲在
高龄寿终,宗质也已经白头了。
宗质乾道庚寅年间为洪倅,我当时是奉新县县令,多次拜见他,不知他们母子之间的这些事情。第二
年,我到中都做官,宗质回到朝廷,授予台州知州。朝士们说:“李台州,是曾觌的荫家,曾觌没有儿子,
把台州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我见了一次不敢见第二次,也不曾知道他的孝顺。
十七年后,李台州去世以后,我和丞相京公一同做宰掾,谈话间,京公对我说起李台州母子的事情。
我八岁的时候,先太夫人去世,我终身抱憾。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哭泣不能停止,感动并且为他做传。
称赞说:孔子说:“孝悌达到极点是和神明相通的。”像李台州,生下来就不知道失去母亲,成年以后知道
寻找母亲,寻找母亲却找不到,找不到却不懈怠,走遍半个天下,到老了才找到。昔日苏东坡歌颂朱寿昌,
至今人们都咏叹歌颂并以为美谈。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
和神明相通吗?如果不是至孝怎么能和神明相通,不是和神明相通怎么能找到母亲?我每次对士大夫们说
起这件事,听到的人必定哭泣。人们谁没有母亲?有母亲谁没有这样的心呢?他们有母亲,未曾失去母亲,
拥有母亲,不用等待寻找母亲,母亲活着有的人却忽视并且不尊敬她,亦或者违背甚而不爱惜她,他们这
是什么心啊?
2.【2016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4 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
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
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
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
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
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
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
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
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
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
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
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
【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源于教材,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就多达 120 个,而且每一个实词还有诸多的义项,考生要
完全掌握已非易事,对于迁移和运用更是难上加难。本题可利用语境分析法,即根据词语所在句子的
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可根据文言虚词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A 项,之,
均为“到”;B 项,其,前者,代词,他们的;后者,语气助词,加强语气;C 项,果,均为“果然”;
D 项,以,二者均为介词,用。所以选 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常见的文言虚词共有以下 18 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
试卷中的“老面孔”。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
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
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 18 个虚词,特
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答案】D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易错警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
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
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例如本题中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将“其
使”的意思翻译准确。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答案】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
全国归顺齐国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
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释、畋、二敌等。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
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
出来。例如本题重点的词语应将释、畋、二敌等关键词语翻译准确。
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 分)
①桓公 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
【答案】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
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
运用 E。
【技巧点拨】从齐桓公与管子的对话内容来看,齐桓公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了他善于采纳和吸取别人的意见,
由此可联想到从谏如流或虚心纳谏。管子在文中的分析独具眼光,具有远见的卓识,故可联想到“审
时度势,知己知彼”;衡山之君为了眼前的小利而最终丢失了整个国家,由此可联想到“鼠目寸光”
或“目光短浅”。
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5 分)
【答案】答题角度参考: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③上下一心是
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
【解析】
试题分析:既然回答故事对考生的人生启示,显然要先理解故事内容,并领悟故事蕴含的人生道理,然后
从管子制定策略的角度和楚王与衡山君的角度,联系现实生活来组织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技巧点拨】根据“问题即是答案”的原则,解答此题,应先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概述出管子在本文
中采用了哪些谋略,例如,在经济、金融、粮食等方面的手段;燕、代、秦、赵等国的团结一心等都
给我们人生重大的启示,只要能体现以上几个方面,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桓公向管仲问道:“楚国,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娴熟于战斗的方法。(如果)派军队攻伐它,
只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它,会兵败于楚国,这应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
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向民众求购,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派左司马伯公率
领壮丁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活鹿。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钱币是
人们看重的东西,国家靠它维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赏赐功臣。禽兽,是一些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
当抛弃驱逐的东西。现在齐国用珍贵的宝物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这样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
钱惠及楚国。您通告百姓赶快去寻找活鹿,来把齐国的财宝全部换来。”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
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这
样楚国不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了。”
楚国人民都在外面找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活鹿贮藏
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楚国可以攻克了。”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国贮
藏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和楚
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但是几个月都买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
齐国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十分之四都投降齐国。几年(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于齐国)
了。
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国的办法,这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以派人出
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和您争着
买。衡山兵器必然会价格翻倍。(如果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国兵器必然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好。”
于是派人到衡山寻找、收购兵器,不敢同他们付价还价。齐国实行购买衡山过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
代两国听说,果然派人去衡山过买兵器。
燕、代两国实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一消息,果然也派人去衡山国购买兵器。衡山国
君告诉宰相说:“天下各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让兵器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都放弃农业,
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食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
天下各国听说这一消息,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使用了十七个月的购买兵器的策略,使用收购粮食的策
略五个月,然后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通使节(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赵四国也把
自己的使者从衡山带领回国了。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衡
山国或衡山国王)内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招架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
3.【2016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19 分)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
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
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
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
“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
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
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
《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
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
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 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
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
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
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 乘:车。
【答案】A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的内容,答题时应根据语境,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具体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文本语境,看其同上下文语境是否吻
合。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茂先坐与.论说 B.若.二十年外书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若.望仆不相师
C.多所.未闻 D.望石再拜而.去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毕礼而.归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B 项的“若”,第一句作连词,相当于“至于、如果是”;第二句作动词,指“好像”之意。A
项的“与”都作介词,相当于“同”。C 项的“所”都作助词,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
D 项的“而”都作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辨析文言虚词的题目,复习备考时要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
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
义,然后对各选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认真加以比较。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
“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
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
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
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答案】C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作为文言文必考的题目,该类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
点,有时也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设置答题陷阱。答题时应在读懂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各选
项在文本中的区间,然后将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 分)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 分)
【答案】(7 分)(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
能拥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解析】
试题分析:第(1)句中的“爽然”有“茫然、怅惘”之意; “饷之”即“给他吃”的意思。第(2)句中
的 “见小”即见识浅陋;“春秋问蛄蟪”典出《庄子·逍遥篇》,可联系作答。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时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确保句意通顺。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 分)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石厝之积
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答案】(3 分)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
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名师点睛】作答文言断句题目,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句子词语结构的对称,此外,如
果是一个事件,中间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如果是两个事件,即使句子再短,中间
也要断开。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
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晋朝太康年间,张华担任建安从事,在洞山游览。顺着小溪进入深山,有一个老人枕着书躺在石板上,
张华便同他谈轮。看他头枕着的书,上面写的都是蝌蚪文,不能辨识,张华感到很诧异。老人问张华说:
“您读了多少书?”张华说:“我没有读过的书都是近二十年内的新书;如果是二十年以前的书,我早就
全部读完了。”老人微笑着,拉着张华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道门可以走进石壁,路径比较宽,
到了一个精雅的屋舍,里边装了一万卷书。张华问老人说:“这是些什么书?”老人说:“这是世上的历
史书。”又到了一个房间,里面收藏的书籍更加丰富。张华又问:“这里藏的什么书?”老人回答:“这
是万国的历史书。”后又到了一个密封的房间,门用坚固的锁锁着,有两只狗守在门前,门上印有大印,
写着“琅嬛福地”四个字。张华问老人道:“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说:“这里藏有玉京、紫微、金真、
七瑛、丹书、秘籍。”老人指着两只狗说:“这就是痴龙,在这里守了两千年了。”老人开门躬身揖请张
华进屋,张华看见这里收藏的书,记录的全都是秦汉以前以及海外诸国的事,很多都闻所未闻。比如《三
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等书籍,也全都在这里。张华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
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张华因此在这里停留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
“以后我带着粮食再来拜访,观看全部书籍。”老人笑而不答,送张华出来。(张华)刚走出来,石门忽
然自己关闭了。张华回头一看,只见杂草藤萝,缠绕着生长在石头上,石板上苔藓也是一整块,一点缝隙
都没有。张华呆呆地注视着,朝着石板拜了两拜才离开。
秦始皇烧掉了诸子百家的书籍,咸阳城中烈火正熊熊燃烧。这里却有保存完整的书籍,连一个字都没
遗漏。上溯到书契之前,连结绳记事之时也有记载。(唐太宗)怀揣一只鹞子,连看伏羲都变成了叔季。
海外有很多有名的城郭,它们多如牛毛就像九州里的一颗黑痣。读书即使读了三十车,也只能是千万分之
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石彭
和凫毛,它们所见的就如同小孩一样。想进去问问老人,可是却迷了路不能到达。回头看悬崖绝壁之间,
只有疯长的滕蔓和薜荔。我懊悔遗憾,刚一出门就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即了。我坐着躺在这里十多年,也许
这中间会开门。
4.【2016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16—21 题。(18 分)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
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
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
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
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
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
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
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退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
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博学能属.文 (2)祜独安.其室
【答案】(1)连缀,写作(2)安抚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
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
的(1)里根据前面“博学”和后面“文”可知,译为动词词性,和文章搭配,故译为“连缀、写作”;
(2)根据“其室”可知译为动词,结合后面内容“恩礼有加焉”可知,译为“安抚”。还要注意近几
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
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7.为下列居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
A.侵占 B.侵犯 C.侵害 D.侵袭
(2)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
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
【答案】(1)A (2)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
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
的(1)句根据文意“割谷为军粮,都按照所割的数量”译为“侵占”;(2)句结合语境“羊祜和(吴
国)陆抗两军对峙,互通使者往来”可知,选项 C 正确。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
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
重点注意。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 今君乃.亡赵走燕
B.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人臣树私则.背公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 项译为才;“乃”字是语气助词,可以起到承接的作用。B 项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句的
标志,不译。C 项“所”,译为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D 项译为就;已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
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 A 项①句“胤今日若死,此
门乃开耳”译为“才”;②句“今君乃亡赵走燕”表示语气助词,可以起到承接的作用。此外还需要
注意是否合语境,感情色彩等。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
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9.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 分)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答案】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羊祜)
就拿出美酒让他喝,使他说不出口。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克”译为“约定”,“为”译为动词,做,“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
定语后置句,“辄”译为“就”,需要补充主语“羊祜”。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
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
“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克”“为”
“辄”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将帅有欲进谲诈之
策者”定语后置句。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20.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 □ □ □。(2 分)
【答案】不谋权私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
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考查的是“此意”的内
涵,做大臣应该怎么做,人物是“做大臣”,品质是“怎么做”, 结合题干提示,把“此意”放回原
文,结合“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可知,应该指不树私背公,自守卫疆界,不要贪求小利。“此
意”为不谋权私。
21.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 分)
相关事迹 羊祜的品质
安边垦田 (1)__________________
徐胤当门 (2)__________________
邓香归降 (3)__________________
陆抗服药 (4)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足智多谋(2)闻过能改(3)宽厚待人(4)坦荡磊落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
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
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
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
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须眉秀美,善于论辩,同郡的夏侯威认为他很不
一般,将兄弟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羊祜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但羊祜都拒绝
就职。夏侯霸投降了蜀汉。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关系,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
人,亲近恩礼,超过常日。
司马炎称帝后,有吞灭吴国的志向,任命羊祜为荆州诸军的都督,镇守南夏,(羊祜的政绩)深得江
汉地区百姓的欢心。吴国石城驻军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常侵扰边境。羊祜在军中,常穿着轻暖的皮裘,系
着宽缓的衣带,不穿铠甲。铃阁之下,应命侍卫的士卒也不过十几个人。并且,喜欢打猎钓鱼,常常因此
荒废公务。有一天夜晚,他想出营,军司马徐胤手持柴戟挡住营门说:“将军都督万里疆域,哪能这样轻
心放纵,将军的安危也就是国家的安危。除非我死了,今夜此门才得开。”羊祜正色改容,连连道歉,从
此很少外出。
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
拿出美酒让他(们)喝,使他(们)说不出口。吴将邓香到夏口抢掠,羊祜悬赏活捉邓香,邓香押来以后,
羊祜宽容他,放他回去。邓香感激羊祜不杀之恩,便率亲兵来降。羊祜率军走到吴国境内,割田里的谷子
作军粮,每次都计算所割谷物的数量,然后送去丝绢作赔偿。每次会集众人在长江沔水一带打猎,都不越
过晋的边界。如果猎物先被吴人射中却被晋兵获得,都原封不动交还吴国人。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称羊
祜为“羊公”,而不称他的名字。羊祜与陆抗两军对垒,双方使者来往沟通。陆抗称赞羊祜德高望重,即
使乐毅、诸葛亮也不能超过。陆抗曾经患病,羊祜送了一服药给他,陆抗毫无疑心地服用了。许多人劝陆
抗不要服这服药,陆抗说:“羊祜怎么会用毒药害人呢?”
羊祜的女婿劝羊祜说:“购置些田产家业,也好卸官后有所归宿,后事有所依托,这样不是很好吗?”
羊祜当时没有答话,事后告诉子女们说:“作为人臣,经营私业就违背公事,这是很糊涂的做法,你们应
记住我这些话。”
5.【2016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
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
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
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
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蔉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
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
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
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
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
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
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巡方下疑
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
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
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 ②藨蓘:耕耘。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事.文墨久矣 事:从事
B.病.目眚 病:疲惫
C.詈.不佳 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鞫.之 鞫:审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查其是否同语境吻合。B 项的“病”
一词多义,其本义是指不健康的现象。该选项把它解释为“疲惫”,而“目眚”是眼睛害病之意,若
将此解释代入原文,则文理不通,故选 B 为正确答案。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判断实词的解释的正确与否,关键是要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做题时,千万不要把所给的意
义只带入到句子中去检验是否符合,这常常是个陷阱;必须要还原到原文语境,联系上下文进行具体
分析,这样才比较保险。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答案】D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内容,再同文本内容进行内容仔细
比较,以确定正误,发现问题。同 A 项相关的文字是“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
拙,试有司,辄不利”,同 B 项相关的文字是“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
故见大父辄唏嘘。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
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蔉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
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同 C 项相关的文字是“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
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
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
元”,同 D 项相关的文字是“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
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
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答题时要先弄懂它们的意思,再做比较。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答案】(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
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
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文从字顺。本题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
考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考生做
好课内知识迁移即可得分。
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 分)
【答案】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
考试结果。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一语,可知“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这个特点;
根据“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可知“考题出自经书”这个特点;根据“遂输粟入太学”一语,可知
“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这个特点;根据文本中关于“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
公,詈不佳”等叙述,可知“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这个特点。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句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该先通读全文,抓住题干中“根据
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范围限制,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
归纳概括。
【参考译文】
我祖父的名字叫张汝霖,号名叫雨若,从小就喜欢学习古文,博览群书。小时候他不愿意临摹书法家
的书法,因此字写得很丑,因而在去官衙考试时,总是不能被录取。于是就用粮食买了个上太学的资格读
书,在其中待了二十年。我曾祖父去世后,家境一天天困难。我祖父在家中龙光楼读书,去掉下楼的梯子,
用吊车将食物送上楼去,曾经三年没有下楼。江西邓文洁先生到越地来悼念我曾祖父,曾祖父坟旁的树都
已经长大了,邓先生抚摸着树枝泪流满面,哭啼着离开。曾祖父送他到邮亭,邓文洁对祖父很不高兴,原
来是他听信了别人说的坏话,说我的祖父近日开了一家酒店,好久都没有写文章了,所以看见我祖父就连
声叹气。那天邓文洁要走了,回头对祖父说:“你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吧,希望你能保住你先人的
事业。”祖父哭着说:“我的命运不好,只是耕种而没有收获啊,但是耕耘还是不敢不勤奋的。”邓文洁
说:“有这种情形吗?我将要当面考考你。”就顺手拈取了“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让祖父写文章,祖父
提笔就写,文不加点,一挥而就。邓文洁又惊又喜,鼓掌说:“你的文章应当在社会上出名,岂止是在考
场上考取功名?你父亲大概还没死吧!”
甲午年正月三十,祖父就到了南都,在鸡鸣山读书,一直到深夜都还手不释卷,因而害了眼病,在考
试院静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
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进入考场后,时间还没到中午,就完成了文章。他的答卷落到
了一个老教谕的手中。这位老教谕把他所选取的文章上呈给大主考李九我先生,李先生看了大骂这位老教
谕,命令他重选送上来,送上来又不是好的文章,以致送了三四次,试卷差不多快要送完了。老教谕七分
地哭泣着,李九我先生翻检试卷少了七分,询问老教谕,老教谕说:“这七份试卷文理极其不通,我把它
们留下来作为笑料罢了。”李先生说:“赶快把这些你认为是笑料的试卷拿来!”李先生一见我祖父的文
章,鼓掌称赞很妙,把卷子重新用红笔批阅一遍。关于《易经》,打算把祖父的文章作为第一名,龚三益
第二,其余的五篇全部放置在高等。
乙未年,祖父考为进士,被授以清江县令,又被调到广昌,僚属大多是有名的人。黄贞父先生喜欢开
玩笑戏弄人,认为我祖父是纨绔子弟而看不起他。刚好巡抚布置一件疑难案件,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审理。
黄贞父对同事们说:“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接受,我准备用这个案件
来难倒张广昌。”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并没与一再推辞,拿起笔写了好几千字,判断案子就像很有经
验的老年官吏。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称赞祖父是“奇才!奇才!”黄贞父就决定同我祖父建立朋友关系,
并成为莫逆之交。祖父做官满了六年,每次考察评比都是第一名。
相关文档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2021-06-076页
- 高考语文易错题查漏补缺第二板块语2021-06-077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9文言2021-06-0730页
- 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2021-06-073页
-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2021-06-078页
-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复习2021-06-078页
-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快递在这里看见未2021-06-073页
-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2021-06-076页
-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核心2021-06-074页
- 备战2021 高考语文 第一编 热点5 2021-06-0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