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51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03 课 解题锦囊
议论文文体鲜明要点
要使议论文文体特征鲜明,需要学会分解中心论点。
(一)并列式分解法
1.因果分析法
从“为什么”的角度,对中心论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炼分论点,分论点与中心论
点构成因果关系。
如《探究,路曼曼其修远兮》的写作提纲。
总论点:真正的探究性学习的推广,任重而道远。
分论点一:探究之路曼曼,是因为硬件缺乏。
分论点二:探究之路曼曼,是因为教育方式“穿新鞋走老路”。
分论点三:探究之路曼曼,是因为唯分数至上的高考指挥棒在作祟。
典例一:高考满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
总论点:我想握住奋斗的手
分论点:
我想握住奋斗的手,因为
我想握住奋斗的手,因为
我想握住奋斗的手,因为
【答案】
参考示例:①奋斗是战胜生活挫折的法宝;
②奋斗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石;
③奋斗是充实自我素质的条件。
2.概念分析法
从“是什么”的角度,阐述中心论点里关键概念的内涵,提炼分论点。如话题作文《宽
容》的分论点:
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宽容是一种高远境界。
宽容是一种正直的品格。
宽容是一种化敌为友的智慧。
典例二:阅读下面的习作《理想是青春的光源》的写作提纲,写出出分论点。
总论点:理想是青春的光源。
分论点①:
分论点②:
分论点③:
【答案】
参考示例:(分论点①)理想是结实的鞭子,鞭策你奋勇拼搏。
(分论点②)理想是指路的航灯,引导你安然前行。
(分论点③)理想是重启生命的动力,引领你走出黑暗,重铸辉煌。
3.条件分析法
从“怎么办”的角度,把中心论点作为结果,提炼满足这一结果的“条件”来设立分论
点。
如作文《战胜挫折》的分论点:
①战胜挫折,我们要有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勾践)
②战胜挫折,我们要有永不言弃的顽强品格。(林肯)
③战胜挫折,我们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爱迪生)
典例三:阅读下面的习作《预约精彩》的写作提纲,写出分论点。
总论点:预约精彩。
分论点①:
分论点②:
分论点③:
【答案】
参考示例:(分论点①)道路幽暗,我用自信做明灯,预约精彩。
(分论点②)前路荆棘,我用勤奋做刀剑,预约精彩。
(分论点③)路途遥远,我用毅力做马力,预约精彩。
4.结果分析法
从“会怎样”的角度来设立分论点,主要是回答中心论点会产生的结果和效能方面的问
题(意义、作用、价值、影响)。如作文《贫困也是一笔财富》的分论点:
①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而人的意志和毅力是成功的重要条件。
②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
③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穷则思变。
典例四:阅读习作《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叫好》的写作提纲,写出分论点。
总论点: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叫好。
分论点①:
分论点②:
分论点③:
参考示例:
【答案】
(分论点①)“胜于蓝”是学生努力的结果,标志着他们的发奋取得了成绩。
(分论点②)“胜于蓝”是老师的期望。老师不但希望学生有真才实学,更重要的还希望
学生能打破前人(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学术,有所创新。
(分论点③)“胜于蓝”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要发展,时代要前进,就需要一代更
比一代强。
【解析】
结合上面的例子,分条提炼分论点。从“会怎样”的角度来设立分论点,主要是回答中
心论点会产生的结果和效能方面的问题(意义、作用、价值、影响)。
(二)层进式分解法
1.基本型结构模式
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提问思路来提炼分论点。如《生活是丰富多彩
的》的分论点:
①生活丰富多彩是指生活不应是一种模式。(是什么)
②符合人的本性(人具有多方面的精神需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益于身心健康;
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为什么)
③要会工作,也要会休息,培养多方面的生活情趣;社会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怎么样)
2.时评型结构模式
就是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的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
“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
典例五:下面是一篇习作,请根据行文结构和语境,在文中题号处填写恰当文字。
学会礼让
荷兰不知名古镇德拉赫腾镇没有红绿灯,人们用眼神和手势来交流达成默契,素不相识
的驾驶者会在路口相让,“汽车让自行车,自行车让行人”成为人们默认的规则,他们的礼
让创造了交通奇迹。
荷兰古镇德拉赫腾镇的“无红绿灯”现象,使我不禁想到我国许多地方的“无视红绿
灯”现象。
在我国大小城市,红绿灯、电子警察遍布交叉路口和要道,可谓设施完备,然而时常可
见(摆现象)①。
如果两车在小巷“狭路相逢”,“虎视眈眈”的现象并不鲜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有时甚至恶语相向,拳脚相加。最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我国,“人让自行车,自行车让汽车”
倒成为人们“默认的规则”。(列举大小城市不懂礼让的现象。)
不懂礼让的行为贻害无穷,(析危害)②。
“请自觉排队”“请不要大声喧哗”……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
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当大批中国游客走向
世界各地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和粗鲁的代名词。
“不懂礼让”现象的出现,根源何在?
一个有文明素养的人才懂得礼让,礼让的本质是对人的体贴和尊重。不懂礼让,其实质
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为对方着想,不懂得体贴对方、尊重对方。很多人满脑子都是“孔
方兄”,早已将古人“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的“遗训”抛在脑后。十字路口,加大油门
高速奔驰,为的是赢得时间去追求自己的金钱、名誉和地位;在追求功利的路上,“狭路相
逢”,必定是一场好斗……
由此可见,(挖根源)③。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指办法)④。
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战国时蔺相如对廉颇一让再让,终于让出了“将相和”,
成为千古美谈。古人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可见礼让的作用是无
与伦比的。礼让是人与人交往的缓冲带,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冲突;礼让又是人与人交往
的润滑剂,它可以减轻摩擦,化解紧张的关系。
学会礼让,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于己、于人、于社会有百利而无一害,
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一个宽松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一个祥和的文明环境需要
每个人都学会礼让。只要人人都学会礼让,祖国处处都能变成美好的德拉赫腾古镇。
【答案】
示例:①高速奔驰的汽车乱闯红灯
②使我们愧对“文明古国”的称号
③缺乏文明素养,不懂得体贴人和尊重人,过于追求功名是造成“不懂礼让”的根源
④只有使国人认识到文明礼让的重要性,大力培养国民的文明素养,中华民族这个古老
的礼仪之邦才能焕发出新的光彩
论证方法指导
对分论点进行论证,如果能把每一个分论点都论证得周密而细致,中心论点当然会更加
突出。大家可以按照这样一个基本结构(分论点后面的论证结构 )进行论证:界定分析----
举例证明-----析例。
界定分析:“界定”是对分论点的关键词进行界定;“分析”是指对分论点进行分析。
它的作用在于让论证更清晰。在材料作文中,结合材料分析会降低跑题的可能性。
举例证明:举例证明分论点是最简单的一道程序,只是要注意,材料必须能够充分地证
明分论点。
析例:有些同学往往写到“举例证明”这一步就结束文章,其实,这样的结构是不完整
的,我们必须通过进一步分析所举的例子来证明分论点的正确性。
示例一:乐观是面对得失时坦然置之的豁达。苏轼的人生坎坷曲折,然而就是在这坎坷
曲折的过程中,他却在品味人生的真谛:他在杭州兴修水利,在海南发展教育,还写出了不
少旷古诗篇。面对小人的陷害,面对官场的失利,他若没有看淡得失的豁达,如何能在文学
史上绽放其夺目的光彩?若没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如何能在提升自己的同时造福百姓?无论
得失成败,时刻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这便是一种乐观的境界。
评析: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乐观是面对得失时坦然置之的豁达”。设置分论点的方法是
概念界定法。这一段的举例证明很好,苏轼的例子确实能够说明问题,但是例子举得太突兀,
在分论点和例子之间缺少过渡。如果文章在分论点后加上“生活中难免有许多的不如意,面
对不如意自怨自艾只能使自己意志消沉,但是如果选择豁达对待,那么生活将是另外一种情
形”之类的文字,就更连贯流畅了。
示例二:乐观是面对理想时勇于挑战的精神。(一个真正的挑战者必是一个乐观者。悲
观者还未去做便已被困难打败了。)1953 年,新西兰探险家希拉里爵士和雪巴向导诺盖两人
成功地挑战了“世界屋脊”,成为最先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珠峰之巅是多少登山者梦寐
以求的地方,然而他们率先成功了,成功原因在于他们火热的激情、娴熟的技巧和过人的胆
识,但是最重要的却是乐观的心态。犹豫时能够坚定信念,绝望时能够激发斗志。这便是一
种乐观的境界)。
评析:这是作者的同一篇文章的另外一个分论点,分论点很清楚。举例之后的析例很精
彩,作者主要分析原因,最后扣住分论点,这样的文字就显得十分规范。
让议论做到辩证深入
有一种可以使主旨更突出,让议论更具辩证性,让文章更具说服力的方法,即“深入发
掘法”。写作文时,有些同学往往在写完几个分论点之后,再加上一段结束语就结束了文章,
这样会使文章显得比较肤浅。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安排一个深入节,就会比列完分论点后立即
总结结束显得舒缓有致,而且更能深化文章的主旨。
如何写才能达到辩证深入的效果呢?有以下几种方法:
正反对比法:即三个分论点如果是从正面着眼的,那么深入节就要从反面论证: “如
果不这样,将会如何”的角度展开。
题目:说理想
中心论点:树立崇高的理想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分论点:
1.理想是奋斗的起点;
2.理想是奋斗的目标;
3.理想是奋斗的动力。
如果我们没有理想,如果我们的理想仅仅是个人的享乐、个体的安逸,那么我们的人生
意义何在?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责任何在?没有理想的生活正如没有灯塔的航船,正如没有路
牌的沙漠,正如没有月光的夜晚,我们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失去生活的目标,最终陷入无边
无际的黑暗。
分析:深入节从主旨“理想的重要作用”的反面,即“如果没有理想将会如何”来展开,
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没有理想的后果,这样正反对比,使文章的主旨更
加鲜明。
因果分析法:即如果三个分论点论证的是“这样做的结果”,那么深入就要分析“这样
做的原因”。与之相应,如果分论点是“这样做的原因”,那么深入就要论证“这样做的结
果”。
题目:选择诚信
论点:诚信在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分论点:
选择诚信,因为这比美貌来得可靠;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实在;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
在你一一权衡之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
最朴实的诚信!你会发现,诚信可以给我们带来财富,带来光荣,带来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
舒心!
分析:这段深入节扣住前文强调的选择诚信的“因”,突出强调选择诚信的“果”来展
开,内容比它的分论点又进了一层,使人们更能体会到诚信的好处,也更能突出诚信的重要
性,因此更有说服力。
个体深入法:即如果分论点论证的是个别、个体、个人,那么运用深入节延伸到对一般、
集体或社会的论证,这样可以使论证更具有广泛性。
题目:和而不同
论点:“和而不同”能促进一个人的成长。
分论点:和而不同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和而不同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和而不同更能使自己走向成功。
其实,“和而不同”不但对一个人的成长必不可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需要“和
而不同”。晏子说“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琴瑟一声,谁能听之?”任何国家、民族,唯有
广开言路,多方倾听,多方吸纳,接受批评,接受劝导,才能在不同的声音中反省错误,弥
补缺陷,修正行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分析:这段文字毫无疑问是对分论点的引申,从个人扩展到国家与民族,这样更有力地
证明了“和而不同”的魅力,也更能说明“和而不同”的影响力,进一步申述了论点。
让论证做到滴水不漏
所谓的“点”就是“点题”,“扣”就是指“扣题”。这两个词都是动词,是指在必要
的地方“点题”或“扣题”,这样可以让我们的论证或抒情更加全面,使文章尽可能减少瑕
疵。
在哪些地方点扣主旨才合适呢?可以这样安排:
1.第一节引用材料,第二节分析材料并指出论点;
2.在分析每一个分论点时都点一下题;
3.在文章结尾处(最后一节)点一下题。
分析材料点题:
典例六:小鸟要飞过太平洋,它没有带食物、鸟窝等生活必需品,只带了一根树枝,饿
了吃小鱼,渴了喝点水,最后却成功飞过了太平洋。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
文章。
引述材料(略)
写作片断:小鸟能飞过太平洋,在于它明白,要想成功,最重要的不是鸟窝、食物这些
沉重而繁琐的东西。它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生存下去的东西,即一根树枝。树枝对它而言才
是最最重要的。由此可见,无论是小鸟还是人类,在面临选择时,学会选择最重要的方面才
能体现其智慧。
评析:首先引用材料,然后迅速得出论点并进行分析,在这里,迅速而明确地指出论点
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各个分论点设立的基础,只有确立了论点才能逐步确立各个分论点。
典例七:约翰•曼森•布朗曾经说过:“当你对世界不再有好奇心时,你不是在变大,而
是在变老。健康的好奇心会帮助你消除无知。感谢上帝没有让我的好奇心僵化,好奇心让我
渴望知道大大小小的事情,这样的好奇心,有如钟表发条、发电机、火箭推进器,它给了我
完整的生命。”
是的,好奇心不但对于一个人的活力和创造力极为重要,而且对人类、对世界也非常重
要。
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和看法?请以“好奇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写作片断:好奇推动进步。许多科学发现来自于对世界的好奇,这种好奇往往能够激发
科学家的探究思维。被称为“遗传学之父”的孟德尔,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在修道院里
对豌豆做了几十年的实验,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对比,他最终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内在规律,建
立了经典遗传学,从而开创了生物学的新篇章。如果他没有强烈的好奇心,事事抱着事不关
己的态度,也许今天我们的生命工程、克隆技术还将会是一张白纸。正是这一位位的伟人,
正是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刨根问底的精神,构建起我们现在这个色彩斑斓的大千
世界。
评析:这是作文中的第二分论点,它的局部结构很规范,在分析完分论点并且举例之后
开始析例,它的析例紧扣“没有好奇心”的坏处展开议论,强调了“好奇心”对科学进步的
价值。作者始终扣住关键词“好奇心”,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结尾扣题:
典例八:同第二则材料
写作片断:正如有位名人所说:“好奇是心灵的火花。”没有它,也许我们依旧骑马撑
舟;没有它,夜晚将是无尽的黑暗;失去它,人类就不可能成为万物之灵。
让我们保持那永无止境的好奇,或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发现世界的秘密。
评析:这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了两节文字,其中一节是深化节,方法是“正反对
比”。结尾段尽管用语不多,但是紧扣“好奇”这个主题,强调保持好奇心的好处,既是强
调,也是呼吁,这样的结尾使得文章的论证滴水不漏。
巧妙使用论据“5 方法”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能够
恰当地使用论据,能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下面就教给大家巧妙使用论据的具体方法。
方法一:引用、举例相结合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举例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
用可以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例如: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
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
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糊涂,我
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骛,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孔子家语:“哀公问
于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曰:‘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
其身。’”徙而忘其妻,不足为训,但是忘其身则颇有道行。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
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
(梁实秋《健忘》)
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牛顿”两个
事例说明“健忘”的涵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忘不一定是坏事”。这些材料
事实确凿,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典型的材料,
说理怎能服众呢?观点怎能突出呢?
方法二:同类互补,深刻剖析
如果手头有两个以上的人物素材该怎样用呢?可以将几个论据用排比方式组合起来,相
互补充,形成集团效应。但要注意绝不能只是简单地材料堆积,要注意对材料的共同作用进
行深刻剖析,将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起来。例如: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
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
的。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
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牧羊老人未
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叮咚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
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
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上面文段以“直面挫折,化解痛苦”为中心,联想到两个具有同样性质的人物:苏武、
王昭君,然后又对两个人物所蕴含的精神进行深刻剖析,从而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方法三:正反对比,突出主题
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
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可以广泛
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例如:
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
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
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
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轻松起跑》)
上面文章,将“贝多芬”“居里夫妇”“陶渊明”同“别里科夫”“葛朗台”进行对
比,两类人物的精神高、劣显而易见,文章的主题也能得到鲜明地突出。
方法四:连续设问,强化论证
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事实论据需要同剖析论证结合起来。可以针对事件,从事件的原
因、本质与发展入手,运用假设思维、因果思维连续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在“问”与“分
析”的过程中破解事件的内涵。例如:
苹果落地在我们看来是最寻常不过的事,苹果熟了掉下来砸着苹果树下的人也是司空见
惯的,可苹果掉在牛顿头上却“砸”出了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砸”出了奠定物理力
学基础的三大力学定理,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你能说牛顿是因为比我们多
了份机遇才有如此伟大的创造吗?假如曾经有苹果砸在你头上,会是怎样的结局呢?你是在
抱怨今天真倒霉,一出门就被苹果砸到了呢,还是在庆幸自己真幸运,然后赞叹苹果的味道
真好呢?其实,上帝给每个人的机遇是平等的,重要的是你是否用心去发现并珍惜它。机遇
像一块粗糙的石头,只有在雕刻家手中才能获得新生。而你和雕刻家遇到粗糙石头的概率是
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像牛顿这样的“雕刻家”拥有执着追求的精神,才有伟大的创造。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创造源于执着的追求》)
上例,针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事件,连续发问,多角度、多层次探究事件
蕴含的内容。说理有据,论证有力。
方法五:化用语句,信手拈来
以主观情感之亲疏行事,往往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昏庸无道的楚怀王,因宠信郑袖而信
了奸臣谗言,放逐了屈原,因而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听信谗言,结果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最终都城被攻破,成为亡国之君。倘若怀王能不以自己情感行事,听信屈原的逆耳忠言,
恐怕也不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孰之过,岂一“情”字所能释怀?
(山东考生《怎一个“情”字了得》)
本段文字恰到好处地化用了《屈原列传》中的一些语句,而最后一句又巧妙地化用了李
清照《声声慢》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语言简洁而且内蕴非常丰富。
记叙文文体鲜明要点
要写出“文体特征明晰”的记叙文,需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
写人要描细节
1.内心独白直抒心理
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这不同的
话就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细致地描写下来就能
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注意在内心独白之前应加上“想”“心说”等提示语。
典例九: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一位同学考完试后担心自己不及格的紧张心理。不少于
80 字。
【答案】
参考示例: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
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
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
让我不及格啊!”
2.幻觉描写表现心理
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
到或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进行幻觉描
写前也要用一些提示语,如:似乎看见,仿佛听到等。
典例十:运用幻觉描写,写出一位同学考完试后担心自己不及格的紧张心理。80 字左
右。
【答案】
参考示例: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
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3.环境描写烘托心理
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为人对使自己心灵产生感
应的事物特别敏感,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
在紧张的状态下,人会焦虑、烦躁,因而对声音、光线会产生与平时不同的感受。把这些经
过眼睛选择过的在特定感受笼罩下的景物描写下来就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典例十一:根据语境,在横线处加入恰当的环境描写语句,以符合人物心理。
_______________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
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下。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 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
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答案】
参考示例: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教
室里静悄悄的,
【解析】
注意题目要求,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主要写出考场的紧张气氛即
可。
4.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衬托心理
语言、动作、神态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通过它们向外界传达。人在紧张
的状态下他(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就会扭曲,就会与平时不同。写作时只要抓住这些细
微的不同,就能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紧张的内心世界。
典例十二:根据语境,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展现没有考好的心理状态。
【答案】
参考示例: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
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
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了一声便瘫在了桌上。
叙事应有波澜
文有波澜,就能摇曳生姿。达到这种效果的方法有以下 7 点。
(一)设一个突转
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
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
晓,掀起波澜,将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用此方法构思情节,在结构上
可形成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如《项链》《最后的常春藤叶》都使用了这种技巧。
典例十三:试着在下文的结尾处补写情节,让其突转。
让 座
我站在无轨电车里,身旁有个老大娘,两只手扶着椅背也是站着。旁边的座位上却大模
大样地坐着一个小伙子。他使劲盯着窗外,仿佛生平头一回见到这辆无轨电车沿途经过的街
道似的。
我开口对老大娘说话了,其实是说给那个麻木不仁的小伙子听的。
“唉,现在的年轻人可真缺乏教养!”
“说得是啊,说得是啊,”老大娘点了点头,“就是没有教养嘛!”
“学校里是怎样教他们的!”
“说得就是嘛,学校里是怎么教他们的!”老大娘同意我的说法。
“大概他们的父母也是这种没教养的人。”我瞪着那小伙子说,可他却无动于衷。
“有什么样的爸爸,就有什么样的儿子。”老大娘叹着气说。
“真不像话!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坐着,却让老太太站在那里!”我的声音已经很高了。
老大娘一会儿看着我,一会儿又看着那个小伙子。
“喂,你这小青年,”我终于忍不住碰他的肩膀,“说的就是你哪,还不给老人让座!”
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考示例:“你拽这孩子干什么!”老大娘突然冲我嚷起来,“你回家去教育自己的孩
子好了,我的孙子你可别管!”
【解析】
结尾处补写情节,训练的是结尾的出人意料,只要符合这一点就可以了。
(二)留一点悬念
扣人心弦的悬念可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
费工夫”的神奇的构思效果。如“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切都在情理
之中,一切又都在意料之外”,等等,都会让读者产生一种非看下去不可的强烈冲动,从而
获得引人入胜的效果。
典例十四:请续写下面的结尾,补写出“只借一美元”的原因。
只借一美元
一位穿着讲究的人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可以,您想借多少呢?”“一美元。”“一美元?只借
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当然,只
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
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 50 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
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 6%,只
要您付出 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 50 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谢谢!”富
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 50 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
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
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 50 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 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考示例: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我曾到
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
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替我保管的费用(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 6
美分……”
(三)反常一下行为
利用人的反常言行设悬念,使读者产生急于了解导致这种反常言行的原因的期待心理。
典例十五:请在短文的横线处插入必要的情节,使文章构成悬念。
清晨,无事的我漫步在大街上,感觉到很冷。
前天,市里下令:无论在哪一个角落里所张贴的种种广告单、宣传单等,统统都要清除
干净。因此,市里所有的清洁工都出动,开始全面清洁这个本来就很美丽的城市。
我看见漫天大雪中,一帮清洁工在忙碌着。
无意间,我发现对面的一堵光滑的墙上贴了几张宣传单之类的纸,一位年老的女清洁工
正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撕着那些纸。看来,那些纸很难撕尽,那位女清洁工用蘸过水的刷子在
那些纸上刷了刷,然后再用手细心地撕。
她很认真,连续清除了好几张纸。
她又走到另一张跟前。
但是,_______________
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我奇怪。
只见她专心看了一会儿,便缓缓离开了那张纸,没有清除它。
为什么不清除它?她忘了市里的规定吗?
一串串的疑问在我脑中浮起。
那好吧,我倒要过去看个究竟,我想。
我正要起步,却见另一个瘦小的女清洁工走近那张纸。她的举动竟和那个老清洁工一模
一样:举起右手,定格在空中;微微地摇了摇头;专心地看一会儿,缓缓地离开。
我更加疑惑了,下定决心去看看。
过了马路,我来到那堵墙前面。_______________
疑窦冰释,我终于明白了一切。
雪花还如鹅毛般飘飞,但我不再觉得冷了……
【答案】
参考示例:我看到,她的右手举起来,那只手却停在了空中,似乎定格了。又见她身子
往墙面靠近了些。接着,我又看见她微微地摇了摇头。
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张寻人启事。那上面写着:赵洁,女,14 岁……
(四)布一个误会
误会法就是使作品中的人物一方误会另一方或双方相互误会,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故事
情节发展的手法。误会往往表现为人物不了解事实真相,将事实上的因果关系,错误地判断
为另一种并不存在的因果关系。文章常对误会作必要的渲染和强调,其结局,一般是情节陡
转,误会解除,有时也可能是误会加剧。
典例十六:请根据语境在横线处写出恰当的一句话,增加故事情节波折。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
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
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_______________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
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答案】
参考示例:“背不动就滚吧!”
(五)用一点抑扬
“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
抑扬通常是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侧重于其中的某一方面,以达到引人注目、
突出要点的目的。以抑显扬,则扬得更高;以扬垫抑,则抑得更深。有抑有扬,作品就会曲
折跌宕,波澜起伏。
抑扬一般可分为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扬中有抑、抑中有扬、明扬实抑等多种方式。在
运用抑扬这一艺术手法时,一定要顾及所描述对象内在和外在特征,注意抑扬的比重,使抑
扬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典例十七:请在语段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语句,要讲究抑扬变化。
妈妈有次出差买了一件靓丽得有点让我瞠目的衣裳,不过这件衣服让她年轻至少十岁。
妈妈好像也发现了这惊人的效果,于是在客厅左摇右摆,在我面前晃来晃去。
“妈,您不累,我的眼可累啊。求求您,坐下歇息,怎样?”
“儿子,那你说说妈这件衣裳好不好看?真心话。”“真心话是么?我送您一个字:靓;
两个字:真靓;三个字:超级靓。”我对着她那充满期待的目光如是说。
妈妈两眼放光,捧着我的脸说:“眼光不错,很有审美观点。”这时候爸爸回来了,妈
妈满脸兴奋地迎上去:“德子(爸爸的乳名),本夫人的衣裳如何?”
爸爸懒懒地眨了眨眼:“_______________”妈妈听到这话,那个脸呀红得无法形容。
“_______________”爸爸悠悠地补了一句。妈妈破怒为笑。
【答案】
参考示例:简直不是人。 好比仙女下凡尘。
【解析】
写的时候用一些技巧,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都可以。
(六)利用巧合推动情节
就是用“身份兼职”来让故事巧合,这是利用生活的偶然事件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
巧合处处皆是,因为巧合,生活才变得更精彩,精彩的叙事作品便是精彩生活的写真。常言
说,“无巧不成书”,作文要善用“巧合”,“巧”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巧”可以揭
示主题,“巧”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用时需要把条件写足,巧合得真实,巧合得合情
合理。让读者感觉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典例十八:给下文补充恰当的内容。
巧 遇
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道路泥泞难走,行人很少。
一个男青年,乌黑头发,身穿西服,脚蹬皮靴,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他哼着小曲儿,
好像有什么喜事,车速很快。他来到一家首饰店,精心挑好了一条项链,又急忙出门上车。
由于路滑,脚没站稳,险些跌倒,一松手车子摔在地上,把身旁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撞倒了。
那男青年扶起自行车,边用布擦车上沾的泥,边用眼瞟了一下那老人说:“老东西,往哪儿
撞,瞎了?”老人慢慢地爬了起来,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这时,走过来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这姑娘穿着并不怎么讲究,但合身合体,美观大方。
那个男青年一见这姑娘也顾不得擦车了,忙迎上来,满脸堆笑说:“这么冷,叫你久等了。
都因为碰上这个老东西……”说着忙取出项链送到姑娘眼前。
_______________
雪仍在下着……
【答案】
参考示例:那姑娘没有理睬他,也不接项链,径直走到老人跟前,掏出手绢给老人擦身
上的泥水:“爸,摔坏了吗?来,我扶着您走。”
(七)埋一下伏笔
伏笔,是文章中前文为后文设置的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在性质上,可以是结构方面的,
也可以是情节方面的。在形式上,可以是一幕景致,一个物什;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
一个眼神等。伏笔能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不至于感到突兀。使用伏笔应
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有伏必有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下文就要提到开枪,只伏
不应是败笔;二是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三是伏笔与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
果伏应前后贴得过近,会使文章显得呆板枯燥。
典例十九: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对话,设置伏笔,让结尾是必然。
我刚放下电话,电话又响了起来。“妈妈,你还记得你还有个孤苦无依的孩子……”我
拿起电话,冲着对方扫射了一阵机关枪,我军火力太猛,对方好久才有见缝插针的机会。
“你不要紧张,今晚妈要加很长的班,估计回不去了,你就一人睡吧,”妈妈说,“如
果有人按门铃,千万不要开门。上一次我的一个同事的亲戚家曾经遭遇过这样的事情,你要
多当心啊!”
这时候,门铃忽然响起来了,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特别刺耳、恐怖。我连忙放下电话,
透过猫眼往外瞧,黑黑的,什么也瞧不见。我急忙跑回来拿起电话,“妈妈,有人按门铃,
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
“妈,求你了,给个主意。”
“_______________”
“真开呀,我的妈呀。”
“_______________”
“出了事情,你不要后悔。”
“我豁出去了,不一定就是坏人。如果是爸妈的熟人呢。”我想到这里,跑过去就要伸
手开门。“不行,万一真的是坏人,喊也来不及了。对,先把路灯开开,再拿把菜刀壮壮胆。”
想到这,我于是左手握刀,右手轻轻地把门打开。我怔住了,门口站的竟然是妈妈。
【答案】
参考示例:怎么办?我在加班,我哪回得去!你自己处理吧!
嗯,那你开开看看到底是谁,你是男子汉,怕什么。
咋的?怕啥!我儿子平时不是这样的啊!
行文需重点睛
所谓“点睛”,是在叙述、描写之前或之后的关键地方,用精辟的词句点明中心,从而
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一篇记叙文,如果没有一两句光芒四射、哲理闪烁的点睛之笔,文章
就会平淡无力。
点睛的方法,常用的有两种。
1.纵深引导法
就是通过联想或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申挖掘,使文章陡然增色。
2.自然归结法
就是在叙述过程中,顺着文脉,用一些贴切的字眼或句式,道出文章的主旨。
因此,画龙点睛在记叙中的运用需注意:
一要文字简洁,不拖泥带水,不啰唆冗长,点到为止,言至即收,写多了不但会产生裂
痕,造成累赘,而且会影响文意;
二要在叙中自然生发,其应是作者对生活深刻理解后饱含情感的沉积,不能脱离所叙内
容,不能硬塞强加,不能拔高;
三要围绕写作意图和主旨去点化,不能旁逸斜出,另生枝蔓,偏离中心;
四要话语警策,富有感染力,含蓄别致,发人深省,要言不烦,恰到好处。
典例二十:请运用“点睛”之法补写下面文章的结尾。
路是月的痕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
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
然执着地坐在岸边,悠闲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
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唯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
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
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去吃草,他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
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
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来,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
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
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
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诉,
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他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要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
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
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
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
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他——我的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
笛,他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曾经的回忆。我
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
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
【答案】
示例: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相关文档
- 河南省扶沟高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62021-06-0710页
-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四部2021-06-0727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2021-06-077页
-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语言文字运2021-06-0739页
-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2021-06-0713页
-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2021-06-0752页
-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2021-06-074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2021-06-075页
-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选句连2021-06-0712页
- 2018届高三语文第03期好题速递分项2021-06-07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