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0.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13 古代诗歌阅读
1.【2017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
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
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
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二是诗人形象。诗人“我”
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时,应根据诗歌中有关人物的行为举止等描写的关键词,主要抓住对人物的描写,
主要是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语言、动作、心理等,侧面主要是环境烘托和渲染。要抓住人物的身份、
性格、对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及作者的态度,并联系常见的人物形象的分类进行作答,比如本诗中用到的
人物形象的一个分类就是“旷达”。 学科#¥网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又呈吴郎①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③真。
已诉征求④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
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转须:反而更应该。③甚:太。④征求:指赋
税征敛。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
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人物形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渗透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鉴赏这些意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更多地关
注其内涵。只有了解形象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才能准确地欣赏作品中具体形象的特定含意。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
人公的形象,就是把诗歌中诗人的形象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并作赏析。在送别、怀古、闺怨、爱情等题
材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写人来表达情感。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高
考试题中要求鉴赏意境,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
答题技巧及方法归纳如下:
(一)掌握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①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酒。
②思乡类:月亮、鸿雁、双鲤、捣衣、杜鹃、斜阳。
③愁苦类:梧桐、芭蕉、流水、猿猴。
④高洁品质类:菊花、梅花、竹、兰、松柏、冰雪、蝉。
⑤爱恋、相思类:红豆、莲子、连理枝、比翼鸟。
⑥边塞战争类:长城、马、楼兰、柳营、羌笛、青冢。
⑦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渔樵。
判断意象的象征意的方法:
①套用法。就是把平时积累的意象的象征意识记住,考试时直接套用。
②联想法。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在特点上有某种联系。如梅因傲冬而开,故常
取其不畏邪恶之意;竹因空心,故常取其谦虚,又因其直而有节,故常取其有气节意;等等。
③谐音法。当用联想法仍不能判断其所指代的象征意时,这时就可用谐音法。就像今人把“8”与“发”
联系在一起一样,古代的很多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也有这种联系。如“柳”因与“留”谐音,故常
取其“不愿朋友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莲”因与“恋”谐音,故取其作为爱情的象征。
概括诗歌意象注意全面,注意概括总体的特征,有时题目就是围绕某种特征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
注意挖掘意象的传统意义和诗歌中心主旨的联系。分析意象的作用题目,首先分清主次,主要意象是情感
抒发的载体,诗歌的核心内容或线索,次要意象注意起烘托、渲染等作用。
(二)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形象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
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
可见一斑。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
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
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
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之心
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爱恨情长的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诗歌写了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
的艺术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解答方法:
(1)抓住下面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2)抓住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如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
(3)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4)积累常见的形象及特征。
(三)诗歌的意境
了解意境的大致分类:
1.“雄壮阳刚类”意境
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高昂激烈,或奔放骋怀,或深沉坚毅,或悲慨刚劲。
①雄奇阔大的意境
曹操的《观沧海》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写景雄奇壮美,气势恢弘;抒情奔腾震荡,磅礴千钧;文辞渲染夸张,振奋激昂。
②旷达开朗的意境
苏轼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脱俗飘逸,虚实相生;抒情则自然开朗,舒缓绵长;文辞轻健明快,奇谲俊丽。
③苍凉悲壮的意境
李白的《关山月》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苍茫辽远,峻拔萧疏;抒情则豪迈雄健,慷慨悲凉;文辞古朴遒劲,惨烈悠长。
④深邃沉郁的意境
杜甫的《秋兴八首》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思想上厚积薄发,沉郁顿挫,曲回郁结;语言上不饰雕琢,真挚感怀,长于以情动人。
2.内敛阴柔类意境
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瑰丽香艳,或清净静谧,或清新素雅,或凄婉忧伤。
①浓艳瑰丽的意境
温庭筠的《菩萨蛮》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酒边花下,盛装美人”;表现手法“浓抹彩绘,刻意雕琢”;艺术形象“金碧辉
煌,浓艳绝人”。
②淡泊静谧的意境
王维的《山居秋暝》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淡泊情绪。
③清新素雅的意境
韦庄的《菩萨蛮》五首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或描写大自然景物,青山绿水,芳草佳树;或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
可爱。表现手法多为细致素雅,清新婉转,似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
④凄冷寒凉的意境
李清照的《一剪梅》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环境哀伤凄冷,如泣如诉,往往以愁肠楚恻的意象打动人心并唤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与向往。
概括意境的一般答题步骤是:先描述景物(或概括意象),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有时要简单的点明
情感。即: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
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
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注意概括意境的类型不要出现偏差,尤其是情感色调更应注意。答题的最好公式是“景物+意境特征+
时令、地点”,适当加情感。
易错点 2 鉴赏诗歌的语言
2.【2016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炼字,也就是推敲字句。考生常犯的错误首先是未能审清题干,题干的要求是先表
明“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或“望”或“空”,表明态度;二是在答题时不注意答题格式,未能按
规范的模式答题,导致得分点缺失。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望”字用得更好。理由: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示例二:我认为“空”字用得更好。理由: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典例中所给的题目是一道炼字题,所谓炼字主要是指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类题往往要求
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
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1)炼意。诗歌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
(2)炼境。如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命题往往与意境相关。
(3)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如转折、过渡等。
(4)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词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别薛华①
王 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高考鉴赏诗歌语言大致可分为鉴赏字、句、风格,也就是通常说的“炼字”“炼句”“语言风格”。其中
“炼字”“鉴赏诗句”是高考的热点。语言风格类试题,最近三年高考没有单独设题,而是渗透在鉴赏诗歌
意境、赏析诗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等考点之中,呈现一种综合性的命题趋势。鉴赏语言类试题可单独
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
1.掌握炼字类题目解答方法: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词性改变的活用词经常是作者着意炼
字所在。
①动词――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
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②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③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A.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例: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小园赋》庾信)
“一”“二”“三”“两”,了了几笔,鱼不一定就这么大,竹未必就这么多,但却写出了鱼虽小而
有趣,竹虽少而有味的境界。
B.用确数――精练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例: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
这首诗中,“一”原作“数”,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
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这是数词用得妙。
④虚词――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
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
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
本诗耐人寻味之处。这是副词用得妙。
⑤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主要是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形容词或
副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生动更形象。学#¥科网
A.叠韵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
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⑥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却是相近的,
就是一般用颜色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例: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诗句中将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
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⑦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使这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
起到不同寻常的作用,而成为一句诗或一首诗中的关健词,甚至成为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词性的活用,大的方面有实字虚用,虚字实用,小的方面有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
例: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山光美好而使鸟儿感到愉悦,潭影幽深而使心
性感到空灵。
(2)了解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
④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3)掌握解题思路:
①一定要将所炼之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②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
③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4)掌握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2.掌握赏析诗句类题目解答方法:
(1)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
①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②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效果。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比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
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
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3)掌握一般答题步骤:
①简析句意,明确手法。
②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③分析表达的主旨、情感。
3.掌握鉴赏语言风格类题目解答方法:
(1)了解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2)掌握解题思路
这种题型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
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
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3)掌握答题步骤与要领:
①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或结合全诗分析;
③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积累古典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常用词语:
①平淡。具有平淡风格的诗歌,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
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②工丽。具有工丽风格的诗歌,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③直率。具有直率风格的诗词,则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
④委婉(含蓄)。具有委婉风格的诗歌,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或
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⑤自然。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
⑥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⑦雄奇。具有雄奇风格的诗歌,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⑧奔放。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
⑨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
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⑩洗练。这种风格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
极的境界。
⑪
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
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这些是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
⑫
清新。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
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在诗歌解答中经常套用的关于语言的术语: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等等。
易错点 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3.【2017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
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
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错因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B 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
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
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 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
君子风度”有误,这个选项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学@#科网
【参考答案】BD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考核考生对“用典”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诗歌的修辞手法主要
有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等。鉴赏诗歌的修辞
手法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但是也有以综合题的形式考查的,本题就是以五选二的综合选择题形式考查的,对于这种题
型,应结合对全诗的理解,结合背景知识以及注释内容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掌管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
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
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
的艺术效果。
根据考纲要求,诗歌鉴赏题要求考生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表达技巧是
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
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高考对于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答题技巧及方法:
1.立足课本积累常用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中考查到的常用表达技巧都是学生在课内诗歌学习中接触过的,所以备考中可以通过对
课内诗词的复习,积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2.研究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把握命题规律。
历年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
面可以了解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
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3.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
如修辞手法中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
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要洞悉各种修
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解答时适当加入,从而增强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回答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仅罗列术语。
5.注意表现手法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区分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
一般用“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手法”等概念通常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还要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
表达技巧,如衬托和对比的区别。(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
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
是:(1)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2)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6.了解表达技巧类题目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术语),请简要分析。
③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④诗(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⑤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⑥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诗歌ⅩⅩ句。
7.掌握答题思路和模式: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阐运用】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析效果】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若手法不止一种,则要由主
(最典型突出的)到次,分条作答。
易错点 4 鉴赏诗歌的情感
4.【2017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
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错因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失分的原因往往集中在答案偏离诗歌的主旨,脱离文本。注
意题干明确让考生从“戏赠”入手,而“戏赠”二字出自标题,所以应从诗歌全局考虑,结合具体诗句进
行分析。考生如果未能审清题干便下笔,往往会造成遗漏答案要点、答案有失偏颇等失误。
【参考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
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对于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的题目,考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
作答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时,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
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
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往往都与诗歌的情感有关;
二是作者、朝代、注释,这些往往能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思考的方向;
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学生若能在自己的答案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一般就能和答案无限
接近了;
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联系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此外,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典例要求“从‘戏赠’入手”,并明确要求“结合全诗”。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踏莎行·候馆梅残
(宋)欧阳修
候馆①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①候馆:指旅舍。②征辔:行人坐骑的缰绳。
近代俞陛云曾言:“唐宋人诗词中,送别怀人者,或从居者着想,或从行者着想,能言情婉挚,便称佳
构。”请从这一角度结合全词作具体赏析。
诗歌的情感是诗歌必考的内容,答题时注意分析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
意的重点词语作答。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
的评价。鉴赏时,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
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
一、探究诗歌情感主旨的途径:
1.抓显情语。
①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②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2.分析景语。
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①分析诗歌的意象。诗歌用形象说话,一般不是直白地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而是借助于意象
(形象)抒情言志。把握常见意象的内涵,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
②品味诗歌的意境。诗歌是否有诗味、有意蕴,是衡量诗歌美丑高下的重要标准,而意蕴来自意境。
3.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
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
4.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
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二、了解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情感:
1.忧国伤时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者如杜甫《兵车行》。
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前者如一些边塞诗词,如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
景异》。后者如: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
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D.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前者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后者如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人生志向
由儒及道,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
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前者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王昌龄《从军行》,
后者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
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前者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后者如唐代裴
迪《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3.人生感受
A.伤春悲秋之情。多见于一些宋词之中,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B.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
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再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
多”。
C.世事多变,沧海桑田。如宋代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其中的愁便是“物是
人非事事休”的世事沧桑。
D.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4.思乡怀人
A.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
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
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B.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C.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D.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5.长亭送别
A.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B.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三、了解试题设问方式,掌握答题步骤:
1.设问方式:
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④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思路解析:
这类题通常是结合某一诗句或意境提问,因此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才能把握诗歌的
主旨和思想倾向。
3.答题步骤:
第一步:回答塑造的形象。
第二步:回答作者的情感。
第三步:回答作品的思想意义。
三年真题
一、【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二、【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3~4 题。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4.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三、【2018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5~7 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
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
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6.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7.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
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四、【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9.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五、【2017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 10~12 题。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0.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1.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12.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六、【2017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3~15 题。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4.“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
一项是( )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5.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
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七、【2017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 16~17 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6.“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17.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八、【2016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8~19 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
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
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
巨大的鱼。
1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两年模拟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 1~2 题。
入彭蠡湖口(节选)
谢灵运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①。
洲岛骤回合,圻岸②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③,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④。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注:①具论:详细述说。②圻(qí)岸:曲岸。③狖(yòu):长尾猿。④屯:聚集。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起笔两句突兀而起,表达了对因风潮变幻不定、难以详细述说的水行客宿生活的厌倦之情。
B.三、四两句通过联想与想象描写彭蠡的水势:波涛奔流,分分合合,遇岸崖蹦起雪浪后奔流直下。
C.五、六、七、八四句主要通过月、猿啼、馥郁的芳草、晚春绿野、苍岩、白云等描绘沿途的景色。
D.最后两句揭示了诗人的心境,虽沿途景色恬静优美,但诗人的心情并不平静,对日夜晨昏有千念万感。
2.有人认为,诗歌前两句“倦”“难”二字最难咀嚼,请结合节选的这部分诗句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3~4 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
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
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
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4.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5~6 题。
始闻秋风①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
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
在畅叙别情。
C.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
的神奇力量。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
谨。
6.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7~8 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
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7.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走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 “有日”“江阔”“浪生”的景象,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
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
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
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8.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9~10 题。
念奴娇·闹红一舸
姜 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
蒲雨。嫣煞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
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开头描绘了一种美好的境界:正是荷花盛开时节,词人曾乘小舟荡漾在荷花丛里,一对对鸳鸯伴
着船儿戏水。
B.连绵成片的荷塘中人迹罕至,满目只有荷叶荷花,“水佩风裳”本指美人的衣饰,此处喻指荷叶与
荷花。
C.天色渐晚,诗人不忍心离去,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还有高柳、老鱼都在挽留自己,表达出词人
的深切眷恋之情。
D.下阕首三句承上启下,表明在不知不觉间光阴飞逝,只有荷花还留在原地。词人巧用比喻,将荷花
刻画成痴情仙子。
10.本词上片中“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一句,广受称赞。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六、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1~12 题。
虞 美 人
秦 观[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和露”两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作者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
伤花之意。
D.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
曲调。
12.“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
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3~14 题。
少年行
(明)林章
君不见长安侠少年,酒底高歌花底眠。
斗鸡走马千金散,何曾盗个官家钱。
一朝忽报边烽起,从军不待别妻子。
但言割地与和亲,不愁战死愁羞死。
13.概括诗中的“少年”形象。
14.“盗”字用得新巧诙谐,试作简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 15~16 题。
于中好·送梁汾①南还为题小影
纳兰性德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梁汾:指词人好友顾贞观。康熙二十年,顾贞观正在京城,逢母丧欲南归无锡。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西风”直言环境萧瑟,“泪不干”表现离别的不舍,为全词奠定伤感基调。
B.“劝加餐”是最常见的临别叮咛,平实之中蕴含深深的牵挂,不事雕琢却质朴感人。
C.“桂花时节”令人自然想到仲秋月圆时节,表现了词人对与友人早日重逢的殷切期盼。
D.最后两句,欲为友人画像以慰离别之苦,却因伤心而无法下笔,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16.试简要分析“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两句所用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真题与2021-06-0710页
-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各类题型答2021-06-079页
- 19届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二断句2021-06-0717页
- 2020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专项2021-06-0712页
- 高考语文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技巧2021-06-0710页
- 高考语文复习 理解性默写练习300题2021-06-0735页
- 高考语文复习 高考作文专题 世界名2021-06-0720页
- 2020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2021-06-0737页
- 高考语文复习 语言表达【逻辑推断2021-06-077页
- 高考语文复习病句专题(精心整理)+2021-06-07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