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高考语文 人物素材之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中文名:李叔同(1880—1942)
别名:出家后法名演音,弘一法师,晚号晚晴老人.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
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
艺术教育家,中国油画、广告画的先驱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
中国话剧的奠基人。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架琴和 400 个名字
1912 年,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打算把音乐和美术课程创办出特色,
于是邀请当时颇有声名的青年才俊李叔同来任教。李叔同提出了苛刻的条件:“除非你们同意为每位学生都提供一
架风琴,这样我才会去!” 全校共 400 名学生,李叔同的条件让经亨颐十分为难,但李叔同执意不肯让步。几经周
折,经亨颐好不容易买回了 200 架大小各异的风琴,摆放在教室及走廊里,然后忐忑地邀李叔同来参观。李叔同逐
一测试过琴,才勉强答应了。
5 天后,李叔同正式登台上课,经亨颐坐在后排旁听。初次执教的李叔同竟然不用借助花名册,就能脱口叫出
所有学生的名字。经亨颐不解地询李叔同如何知道学生的名字,李叔同笑了,解释说:“上次来时,我专门去学生
处借了学籍登记簿。事实上,我仅仅知道他们的名字而已。” 李叔同又指了指另外一半在一旁看书而不能练琴的学
生,遗憾地说:“我请你买足够的琴,是为了方便他们学艺;而我记下孩子们的名字,则是为了教导他们做人呀!
授艺育人,都是我应尽的职责,所以还请你体谅我当初的苛刻。”
在李叔同的影响下,那 400 名学生中先后涌现出了丰子恺、刘质平等名家,李叔同也因此被誉为我国近代著名
的音乐教育家、艺术家、新文化运动先驱。
考场范本 200 架琴,与李叔同的身架和名望无关,它们饱含着李先生对学生浓浓的爱,承载着他身为人师的责任。
而牢记下 400 个名字,则是让学生们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也教会学生们该怎样去尊重他人。
近人情,体物情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李叔同大师说过一句话——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大意
是,性情乖张不通人情世故,则举步维艰;自行其是不顾客观规律,则一事无成。李叔同一生据于儒,依于道,逃
于禅,中年出家号“弘一法师”。 这句话是他综其一生为人处世的总结,十分精到。
从一件事可以看出李叔同的“近人情”“体物情”。1927 年,北伐成功,政府要毁寺逐僧。就在火烧眉毛之际,
李叔同动用自己强大的人际关系,写了一封很有分量的信——《致浙江省当局蔡元培先生等》。正因为李叔同平素
“近人情”、善交游,所以才有这样的人脉、交情。 李叔同并未盲目反对毁寺逐僧,而是认真地“体物情”——琢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磨政府毁寺逐僧的本因。经过考察,他知道政府此举是为了削弱宗教思想和势力,更新民众意识以便去除统治阻力。
所以,在信中他提议“对于服务社会之一派,要尽力提倡”,又推荐太虚禅师进行“农禅并重”的佛教改革。果然,
政府取消了毁寺逐僧的计划。李叔同始则“近人情”,而后又“体物情”,顺利地挽救了浙江一省的宗教事业。
《红楼梦》中有一副大大有名的对联与这句话异曲同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便是
“体物情”,人情练达便是“近人情”。性格乖僻的贾宝玉终日依红倚翠,不知外出交游人情往来,可谓“不近人
情”;深居侯门不问世事只知读死书,可谓“不体物情”。贾宝玉一生步步逢魔,终至落魄出家,果然举足尽是危
机,一生俱成梦境。
考场范本 一正一反的案例,让我们领悟到“近人情”“体物情”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做学问固然好,可别成为
不懂人情世故的书呆子,北宋史学家司马迁那句“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在今天仍然适用,学以致用方能
悟得生存之道。
为人师表
李叔同一贯是坚定执着的爱国者。留日期间,就加
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与反清的革命斗争。1911 年
回国后,李叔同担任上海《太平洋报》艺术副刊主笔,
竭力宣传革命。在上海,他加入文艺革命团体“南社”,
创作了《祖国歌》《大中华》等振奋人心的歌曲。作为
激进的青年,他不满黑暗的现实,要求改革社会,报效
国家。满腔爱国激情,化为澎湃激昂的诗句:“双手裂
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男儿若论收场好,不
是将军也断头。”
然而“辛亥”以后的中国,并非如人们所希望的那
样一片光明,清政府被推翻了,却代之以军阀统治,社
会的黑暗腐败,理想抱负的难以实现,使李叔同深感苦
闷和孤独。在这种心情中,李叔同应浙江第一师范学校
之聘,担任音乐、美术教师,实践他早年确立的“以美
淑世”、“经世致用”的教育救国理想。
浙江一师是当时国内有影响的学校,师生中都英才
辈出。著名文学家夏丐尊先生就是这里的国文教师。而
丰子恺、刘质平等文化名人均就读于此,是李叔同的得
意门生。在同事、同学们心目中,这位李先生是怎样一
个人呢?一言以敝之曰:“认真”。
夏丐尊先生《平屋杂文》一书中有好几篇是写李叔
同的。他对这位“畏友”充满敬佩,认为李叔同是“我
们教师中最不会使人忘记”的。夏丐尊多次对学生说:
“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
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他的诗文比国
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
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
令人敬仰。”夏丐尊先生任学校舍监的时候,有一事非
常困扰:有同学失窃,而始终无人肯承认。李叔同乃献
一策:君请书通告一纸,限某日前认错,否则本舍监只
有一死谢罪!还强调:必须是准备认真践诺,方有效力。
夏先生实行没有,不得而知,但确实感到“骇然”于他
认真的精神。
丰子恺在怀念先师的文章中写道:李叔同做教师,
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但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
每次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板书齐整,然后端坐讲台
等学生到齐。而对待学生的态度,李先生是“爸爸的教
育”,是“温而厉”的态度。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
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
之后,李先生出门,和气地叫他进教室来,用很轻但很
严肃的声音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然后
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把门关上。
由于他的博学和人格魅力,李叔同令师生们敬仰有
加。“一师”时期,也是李叔同生命的辉煌时期,在各
个艺术领域,诗、音乐、美术、金石书法方面,均达到
了那个时候的最高境界,为后人提供了咀嚼不尽的精神
食粮。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念佛不忘救国
李叔同原本常读性理方面的书,后来又忽然对道教
发生兴趣,案头常放着道藏。据丰子恺回忆,李先生经
常把自己不用的东西分赠给弟子们,仿佛即将远行一
般。有一天,李叔同由校工闻玉陪同,到大慈山辟谷,
断食达十七天。他还将断食的感受详细记录于《断食日
志》。这期间,他自感身心灵化,似有仙象。平时以写
毛笔字打发时间,笔力丝毫不减,而心气比平时更灵敏、
畅达,有脱胎换骨般的感觉。断食之后摄影留念,并制
成明信片分送朋友,像下排印着:“某年月日,入大慈
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欣欣道人记。”
但学道时间很短,“断食”之后即在儒学大师马一
浮先生的指引下学佛。出家前一天的晚上,李叔同把丰
子恺和另两位同学叫到他的房间里,把房间里所有东西
送给这三人。第二天,丰子恺等三人送他到虎跑附近的
定慧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李叔同家人知道他出家的消息后,曾多次要求他还
俗。他的夫人携子来劝说他,他拒不会见,后在朋友苦
劝下相见一面,但双手合十,口念佛号而已。与他深深
相爱的日本侧室专程赶来,他也只是口诵“阿弥陀佛”,
再无他言,日本夫人只得痛哭而返。
李叔同出家后,发愿精研戒律,并且严格依照戒律
修持,虔诚得近乎苦行僧。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
律宗向以戒律森严著名,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
真之极,被称为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弘一法师为弘扬
律宗,曾立下四誓——
一,放下万缘,一心系佛,宁堕地狱,不作寺院主
持;二,戒除一切虚文缛节,在简易而普遍的方式下,
令法音宣流,不开大法,不作法师;三,拒绝一切名利
的供养与沽求,度行云流水生涯,粗茶淡饭,一衣一袖,
鞠躬尽瘁,誓成佛道;四,为僧界现状,誓志创立风范,
令人恭敬三宝,老实念佛,精严戒律,以戒为师。
二十多年精诚庄严的自律苦修,弘一法师使传统断
绝数百年的律宗得以复兴,佛门称弘一为“重兴南山律
宗第十一代祖师”。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李叔同是“以出世的精神
做着人世的事业”。宗教的虔诚与献身精神并没有使他
放弃救国的愿望,反而更加强烈。1941 年,弘一法师
还写过一幅横卷:“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其跋语写道:“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
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弘一法师皈依佛门之后,依然广结善缘,开导众生,以
唤起、提高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为己任。或者,这
种“宗教救国”的理想,与大师早年 “教育救国”的
理想是一脉相承吧!正因为如此,当时许多文化名人都
颇为欣慕大师,与之结“方外之友”。
著名作家郁达夫曾到福建拜访弘一法师,相见之
下,郁达夫先生竟产生削发出家的念头,希望追随大师
的步履。弘一法师对他说:“你与佛无缘,还是做你愿
做的事情去吧!”赠郁氏著作数种而别。郁氏后来因英
勇抗日,被日本宪兵残杀于苏门答腊。
据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的回忆,徐悲鸿先生曾多
次访问弘一法师这位艺坛前辈。有一次,徐悲鸿发现山
上一棵已枯死多年的树木发出了新芽,颇为吃惊,于是
问道:“此树发芽,是因为您——位高僧来到山中,感
动这枯树起死回生吗?”大师答道:“不是的。是我每
天为它浇水,它才活过来。”徐悲鸿曾为大师作油画象,
“以全力诣其极”,颇为深刻地表现了弘一大师的庄严
与慈爱。
柳亚子先生与弘一早年同办过《太平洋报》,弘一
出家后,就与柳亚子失去了联系。1939 年抗日军兴之际,
弘一在福建泉州度 60 寿辰,忽然收到柳亚子一首祝寿
诗,诗曰:“君礼释迦佛,我拜马克思。大雄大无畏,
迹异心岂异。闭关谢尘网,吾意嫌消极。愿持铁禅杖,
打杀卖国贼。”
当时在场祝寿的人见到这首诗,莫不缩颈咋舌,可
是弘一读了微微一笑,提笔回诗偈一首,云:“亭亭菊
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柳亚
子读后,不由叹道:“呜呼,洵可谓善知识矣!”并作
《怀弘一上人》文。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弘一法师在出家之后,就毅然割断了他曾醉心研究
过的话剧、油画、西洋音乐诸艺术。唯独于书法研习不
辍,老而弥笃。他认为:“夫耽乐书术,增长放逸,佛
所深诫。然研习之者,能尽其美,以是书写佛典,流传
于世,令诸生欢喜受持,非无益矣。”(《李叔同临古
法书·自序》)。李叔同出家前即以书法名世,有深厚
的碑学功底,其书法大都凝重厚实,结构舒展开张,点
画方折劲健,富于才气。而他的书法之真正成熟,是在
成为佛门弟子之后。
由于外部环境和内心精神世界的改变,李叔同出家
以后的书法作品,可以说是充满了宗教所赋予的超脱和
宁静,不激不厉,心平气和。在俗时那种点画精到,刻
意求工的效果不见了,而代之以圆润含蓄,蕴藉潇洒,
给人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感觉。正如大师自己所
解释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
致也。”弘一法师的书法,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迹化,
是大师一生艺术作品中最宝贵的结晶,深受各阶层人士
的景仰。弘一出家后,一直保持着与在俗的朋友、学生
的密切联系,而书法则是这种联系的主要媒介。他书写
了大量作品,广结墨缘,也留下了一幅幅艺术精品。
除他的弟子们之外,与弘一结下墨缘的文化名人也
很多。文学家如鲁迅、郭沫若、叶圣陶……艺术家如吴
昌硕、王一亭等。鲁迅先生曾在日记中详述自己在内山
完造家求得弘一法书而为之欣喜不已的事。郭沫若先生
亦通过法师在俗弟子转求大师墨宝,加以珍藏,还在致
法师的回信中对法师一以贯之的文艺观—— “士先器
识而后文艺”,深表服膺。
据弘一法师弟子刘质平先生回忆,国民党慕弘一法
师名,多次派人劝说,请他做国民党的政治和尚,并请
他用双款为蒋介石书写对联,软硬兼施,都被法师坚决
拒绝,并谢绝会见,始终不给一字。但是普通农民请法
师写字,则十分容易,如距寺院较近,有时还亲自送去。
于此可见法师伟大人格之一斑!
弘一法师写经,是以心安神定,高度镇静的功夫,
运之于腕,贯之于笔,传之于纸,故有敛神藏锋的气韵,
写毕,往往满头大汗,非常疲劳。这样的佛教艺术精品,
自然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日本大学里,就把法师所写的
《四分律表记》及《华严经集联》影印本作为研究书法
与哲学的资料。
二十文章惊海内
李叔同于 1880 年阴历 9 月 20 日生于天津,祖籍浙
江平湖。他父亲为李鸿章同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致
仕后经营盐业,兴办银行,为津门富豪。李叔同是五姨
太所生,当时他父亲已 68 岁,虽然李叔同五岁即遭父
丧,他少年时的生活仍然是极为优裕的。他的兄长和母
亲很注重他的教育,延请了天津名士赵幼梅教他诗词,
唐静岩先生教他书法,加之他本人极为聪颖好学,小小
年纪便积累了非常深厚的国学修养。有道是“《文选》
烂,秀才半”,李叔同 7 岁时便能熟读《文选》,且写
得一手像样的书法,被人称为“神童”。
由于家庭的变故,李叔同 14 岁陪他的生母南迁上
海。
晚清的上海,也是西洋文明和东方文化碰撞的边
缘。既有传统文化的底子,又有“欧风东渐”的浸染。
李叔同在上海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先生受业,与邵力
子、黄炎培、谢无量等人同学。这是当时上海最先进的
学校。在这里,他一方面接受了较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
一方面又吸纳了“新学”的精华,促发了他积极用功,
奋发有为的心态。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
参加者多为一时俊杰。而李叔同应征的文章,名字屡屡
列为第一,从此被上海的名士闻人所青睐,被视为“才
子”驰名于上海滩。
二十岁上下的李叔同,不但是才华横溢的文士,也
是一个颇为放浪的富家公子。在天津、上海,他与一些
艺界女子甚至风尘女子来往不断,与名坤伶杨翠喜、谢
秋云等过从甚密。李叔同早年的诗词有许多与名妓名优
唱和的作品,称他“寄情声色”,是一点不过分的。然
而,寄情声色亦自有其社会与个人的背景。 1900 年前
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豆剖”,日渐沦亡。李叔同本
人亦经受了科考失败等打击,眼前缺乏前途的光亮,不
免追求声色刺激,所谓“奔走天涯无一事。何如声色将
情寄,休怒骂,且游戏”。表明他当时的消极情绪。虽
然如此,李叔同在上海时期,上有慈祥的母亲、下有贤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惠的俞氏夫人和两个孩子,家庭生活却是幸福、祥和的。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李叔同充分享受亲情乃至物质利益
的时期,这种富家公子生活直到 1905 年,李叔同丧母
之后。1905 年,李叔同的母亲王夫人病逝于上海“城南
草堂”,李叔同扶柩回津,并依“东西各国追悼会之例”,
为母亲举行了丧礼。举哀之时,李叔同在四百多中外来
宾面前自弹钢琴,唱悼歌,寄托深深的哀思,此举被视
为“奇事”,天津《大公报》称之为“文明丧礼”。
李叔同很早丧父,教养培育基本靠他的生母王夫
人,是以奉母至孝。生母去世,对他刺激很大,认为自
己的“幸福时期已过去”,乃东渡日本留学。是年,李
叔同曾作一首《金缕曲》述志,其词曰:“披发佯狂走。
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
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
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来
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
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
肝剖。是祖国,忍孤负?”一派豪气,充满了炽盛的爱
国热情,却也不乏“当时年少青衫薄”的冲动与柔情,
是当年李叔同的自我写照。
名家点评
鲁迅:“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
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
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夏丏尊:“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
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
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相关文档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微点冲关夺分2021-06-075页
-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高考原2021-06-0715页
-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2021-06-076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2021-06-0715页
- 2021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2021-06-0734页
-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山东专用)配套学2021-06-0743页
-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纠错笔记系列专2021-06-0734页
-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增分方案第22021-06-0728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强化练2021-06-074页
-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基础知识2021-06-0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