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21 KB
  • 2021-06-07 发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9:第11课 师说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师说 课 题: 《师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掌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 能自己判断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3.德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掌握、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 难点:培养学生自己判断特殊文言现象能力。‎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 ‎ ‎ 同学们,你们觉得教师应该受尊敬吗? ‎ ‎ 从文革中的“臭老九”到今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地位一天天升高,可是在教师倍受尊敬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教师已经越来越职业化,跟一般的职业没什么两样,因此不需要特别尊敬。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先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精彩的论说,虽然 ‎ 针对的情况不一样,但有些道理是千古不变的,尊师重教的风气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的名作《师说》。 ‎ 二、作者简介 ‎ ‎ 学生圈点课下注释一,了解作者。 ‎ ‎ 教师补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 三、写作背景 ‎ 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庸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郡有官可做。冈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T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 补充 修改 人的讥笑。本文是韩愈借助于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十人夫们“耻学丁师”的恶劣风气。‎ 四、解题 ‎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占代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检查预习 ‎ 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 句读dou 或不焉fou 经传zhuan ‎ 读书(du) 不能bu 传道chuan ‎ 蟠pan ‘苌弘chang 近谀 (yu) ,贻(yi)‎ ‎ 潘pon 无长无少zhang 须臾(yu) 怡(yi)‎ 五、疏通文意 ‎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青及断句。‎ ‎ 2.生自由朗读课文,熟读文本,了解文章内容。‎ ‎ 3.找2、3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及断句。‎ ‎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意。‎ ‎ 理解中如遇到问题,向小组内其他组员提出,组内白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做出标识,由小组长提出,由师生共同商讨,确定答案。‎ 六、解难答疑 ‎(一)设疑白探 ‎ 人家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有哪些文言知识在小组内也解决不了的,请提出米我们一起解决。‎ ‎ 学生提问,教师总结归纳如下:(预设问题)‎ ‎ (第一段)学者、所以、传道受业、生乎吾前、从而师之、吾师道也、是故、“之”的不同用法及含义。‎ ‎ (第二段)师道,无惑、众人、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小学、不耻相师、族 ‎ (第三段)常师、师郯子、不必 ‎ (第四段)好古文、通习之、不拘于时、以贻之 ‎ (二)解疑合探 ‎ (三)合作探究 ‎ (四)质疑再探 ‎ 大家在语句理解上还有哪些疑问?‎ 七、运用拓展 ‎ 请大家拿出命题本,就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重要句子翻译等方面各出一道题。‎ ‎ (师叫四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出题)‎ ‎ (一)通假字:‎ ‎ 受一授 不—否 ‎ (二)判断词类活用现象:‎ ‎ 1.吾从而师之( )‎ ‎ 2.而耻学于师( )‎ ‎ 3.则耻师焉( )‎ ‎ 4.不耻相师( )‎ ‎ 5.孔子师郯子、苌弘……( )‎ ‎ 6.小学而大遗( )‎ ‎ (三)古今异义词 ‎ l.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 2.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 ‎ 3.吾从而师之 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 ‎ 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 4.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常指许多人 ‎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 (四)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 l.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判断句)‎ ‎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 3.不拘于时 (“于”表被动,被动句)‎ ‎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由“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5.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 ‎ (五)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 ‎ l.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F: ‎ ‎ (l)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 ‎ ②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 ①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 ‎ (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名词作动词) ‎ ‎ ①作“学习、效法”讲。 ‎ ‎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 ②作“从师(名词活用为动词)”讲。 ‎ 或师焉,或不焉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 ‎③做“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 ‎ (l)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 ‎ ①指代人或事物 例:择师而教之 ‎ ‎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例: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例:古之学者必有师 ‎ ‎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 ③表示宾语前置 例:句读之不知 ‎ ‎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 ‎ 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 (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 ‎ ①作代词,指代自己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 ‎ 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例:蚓无爪牙之利 ‎ ‎ ③作动词,“到”、“往” 例:吾欲之南海 ‎ 课后反思: ‎ 课 题:《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作者如何论证观点的。‎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本文的语言特色。 ‎ ‎2.能力目标 l.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作者如何围绕论点进行论证的。‎ ‎2.本文的语言特色。 ‎ ‎3.德育目标 继承和发扬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 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作者如何论证观点的。‎ 难点: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 ‎ ‎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到了门阀制度严格的魏晋南北朝,老师愈来愈不被重视。到了唐代,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社会上“耻学予师”的恶劣风气更浓厚,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J’。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 ‎ 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因而他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 ‎ 二、设疑自探 ‎ ‎ (一)预殴问题: ‎ ‎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展开论证的? ‎ ‎ 2.本文从哪儿方面论述从师之道? ‎ ‎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 4.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 ‎ 5.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 ‎ 6.本文对我们有何意义? ‎ ‎7.本文哪些句子写了我们该具有的学习态度?‎ 归纳总结以上问题形成自探提纲。‎ ‎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展开论证的?‎ ‎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3.本文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 学生默读文本,自主探究上述问题,并标注出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三、解疑合探 ‎ 学生合作探究上述问题。‎ 问题一 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必有师,学者要从师)‎ l.提出观点,并总说从师的原因和择师的标准。‎ ‎2.运用对比手法,批判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和后果,从反面论证从师的必要性。(为什么)‎ ‎3.以孔子从师为例,指出“圣人无常师”,进一步从正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 补充 修改 的标准。(怎么办)‎ ‎4.赞扬李蟠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问题二 ‎1.对比论证:首先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对比,指出结果是“小学而大遗”;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思想,指出士大夫之族“智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通过三组对比,论证了从师的必要性。‎ ‎2.道理论证:引用孔子的话,证明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3.举例论证:以孔子从师为例,增强说服力,进一步阐明了从师的必耍性。‎ 问题三 ‎1.整句和散句相结合。‎ ‎ 整齐的对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 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对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对偶句。 ‎ ‎2.运用多种句式,多种语气表达情感。 ‎ ‎ 运用大量的感叹句、反问句来增强情感; ‎ ‎ 第二段连用了三个对比,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问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表达了作者的不满之情和批判态度。 ‎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 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三)质疑再探 ‎ ‎ 课文学到这里,哪位同学还有一些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呢?现在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 ‎(对以上问题先找学生互相回答,必要时师做补充回答。) ‎ 五、拓展运用 ‎ ‎ 作为老师,读了本文之后我有一些感悟。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 那么同学们愿意亲近什么样的老师呢?请你写出来,不少于50字。 ‎ ‎1.展示学生所写。 ‎ ‎2.展示教师所写。 ‎ 六、学科代表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