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 M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三、东海之大乐
【
基础自测
】
一、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字形或读音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
百花河从
百花沟缓缓流出
,
流过明沟口
,
穿过百花场
,
汇入上川河
,
然后泾
(jīnɡ)
流到洛河再汇入黄河。
﹒
B.
刘江黄河大桥全长
9 000
多米
,
想来
,
以前黄河也是
“两涘
(āi)
渚
(zhǔ)
涯之间
,
不辩牛马”的
,
不然也不能
孕育中华文明。
C.
练拳首先正尾闾
(lǘ),
要直着垂下来
,
就像吴式太极
拳
,
即便身形是斜着的
,
但尾闾处仍然是正的而不随身
形倾斜。
﹒
﹒
﹒
﹒
D.
贵州发现
2.28
亿年前中国
始喙
(huì
)
龟化石
,
弥补了进化史上“缺失的一环”。
【
解析
】
选
B
。“
涘
”
应读
sì,“
涯”应为“崖”。
﹒
二、熟语积累
1.
望洋兴叹
:
本义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
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
,
感到无可奈何。
2.
贻笑大方
:
让内行笑话。
3.
井底之蛙
:
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
比喻见识狭小的人。
4.
邯郸学步
:
指到邯郸去学走路的步法。后来用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
,
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
[
运用
](
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
)
1.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
,
也有无数游客来海南三亚度假。
温暖的阳光照耀着金色的沙滩
,
让
人们望洋兴叹
,
流连
忘返。
(
)
×
。望文生义。“望洋兴叹”不能用来形容
人们对海滩美景的兴奋感叹。
﹒
﹒
﹒
﹒
2.
日本海上长城的底牌就是要在海岸线上建造一堵厚
厚的围墙
,
真是让世人
贻笑大方。
(
)
×
。“让世人贻
笑大方”语义重复。
﹒
﹒
﹒
﹒
3.
许多民营企业家表示
:
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
,
但可
以向先进企业学习
,
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
,
但终究会走
出自己的路来。
(
)
×
。“邯郸学步”指模仿别人却丧
失了自己的原有的技能。既然丧失了自己的原有的技
能
,
就不可能“走出自己的路来”。
﹒
﹒
﹒
﹒
【
文言梳理
】
一、通假字
1.
不辩牛马
(“___”
通“
___”,___________)
2.
拘于虚也
(“___”
通“
___”,______________)
3.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
(“___”
通“
___”,_____)
辩
辨
分别、辨别
虚
墟
处所
,
所居之地
卒
萃
聚集
4.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___”
通“
___”,_______________)
5.
汒然异之
(“___”
通“
___”)
6.
隐机大息
(“___”
通“
___”,____________)
豪
毫
动物长而细的毛
汒
茫
机
几
几案
,
小桌子
7.
且
夫知
不知是非之竟
(“___”
通“
___”)
(“___”
通“
___”)
8.
反于大通
(“___”
通“
___”)
知
智
竟
境
反
返
﹒
二、一词多义
三、根据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对词语释义
1.
秋水时至
(
名词作状语
)_____
2.
顺流而东行
(
名词作状语
)_____
3.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
按时
向东
看不起、轻视
;
轻视
﹒
﹒
﹒
﹒
4.
然不然
,
可不可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汒然异之
(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_______________
6.
穷众口之辩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___________
7.
离坚白
(
形容词作名词
)__________
以
……
为然
;
以
……
为可
为
……
感到惊异
使
……
穷尽
硬度
;
颜色
﹒
﹒
﹒
﹒
﹒
﹒
四、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
至于北海
古义
:_____
今义
:
达到某种程度
;
另提一事
2.
东面而视
古义
:_______
今义
:
东边
到达
面向东
﹒
﹒
﹒
﹒
3.
于是焉河伯始
旋其面目
古义
:_____
今义
:
面貌
4.
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
:_______
今义
:a.
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b.(
言谈举止
)
自然
不拘束
脸色
大道理
﹒
﹒
﹒
﹒
5.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古义
:_______
今义
:
地名
6.
计中国之在海内
古义
:_________
今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7.
是非坎井之蛙与
?
古义
:_______
今义
:a.
事理的正确和错误
;b.
口舌
大道理
中原地区
这不是
﹒
﹒
﹒
﹒
﹒
﹒
五、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如果不是到了你这里来就危险了
,
我就会永远
被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笑话了。
2.
计中国之在海内
,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算一算中国在四海之内
(
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是
海
),
不就像一颗细小的稊米在大仓里面一样吗
?
3.
夫千里之远
,
不足以举其大
;
千仞之高
,
不足以极其
深。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是千里之远
,
也不能够穷尽它的宏达
;
说是千仞
之高
,
也不能穷尽它的深邃。
【
文本研读
】
一、阅读文中语段
,
完成
1
、
2
题。
秋水时至
,
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
两涘渚崖之间
,
不
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
,
至于北海
,
东面而视
,
不见水端。于是焉河
伯始旋其面目
,
望洋向若而叹曰
:“
野语有之曰
:‘
闻道百
,
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
始吾弗信
;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则寓言中的河伯是一个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河神
,
也是庄子为教育人们而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形象。
B.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
一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
,
就难免贻笑大方。
C.
这则寓言通过对比的手法
,
将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生动
,
也增强了说理的趣味性。
D.
庄子的这种“戒除自满”的思想观点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继承并广大之。
【
明确
】
选
A
。“反面人物形象”说法欠妥当。
2.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
【
明确
】
(1)
由之前的
“
欣然自喜
”
到后面的
“
望洋兴叹
”
,
并最终认识到自己将
“
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
(2)①
看到了北海的广阔
;②
善于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③
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
,
完成
3
、
4
题。
北海若曰
:“
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
,
拘于虚也
;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
笃于时也
;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
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
,
观于大海
,
乃知尔丑
,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3.
北海的海神若说对井中之鱼不可谈论大海、对夏天的虫不可谈论冰、对穷乡僻壤的人不可谈论大道理
,
这是为什么
?
【
明确
】
井中之鱼不可以谈论大海
,
原因是它受地域的局限
;
夏天的虫不可以谈论冰
,
原因是它固执于时间
(
即受时间的限制
);
穷乡僻壤的士不可以谈论大道理
,
原因是他被所受教育束缚。这三句话实际是写世人常遭受的闭塞或人自身所具有的局限。
4.
海神在哪些方面肯定了河伯
?
【
明确
】
海神肯定河伯的地方
,
正在于他从崖岸中出来
,
游览于大海之中
,
知道了自己的鄙陋
;
认为只有这样
,
才可以一起来谈论大道理。
【
要点探究
】
1.
第
1
则选文的第一段是如何说理的
?
【
点拨
】
(1)
寓言说理
:
通过对河伯的刻画
,
引发议论来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
,
经过比较
,
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
,
骄傲自满
,
难免贻笑大方。文章没有枯燥的说理论证
,
而是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理
,
惟妙惟肖。
(2)
对比说理
:
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
,
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
,
前者是
“
百川灌河
”
“
两涘渚崖之间
,
不辩牛马
”
;
后者是
“
不见水端
”
“
难穷
”
。写河伯的认识
,
先前是
“
欣然自喜
”
,
后来是
“
望洋向若而叹
”
。
2.
这两则选文各是如何从不同的主旨来阐明“学无止境
,
境界无限”的
?
【
点拨
】
(1)
第
1
则选文
,
主旨是说大小的相对性
,
启发人们超脱对自我的偏执。
(2)
第
2
则选文
,
主旨是批评公孙龙那种自满于一时口舌之利、自恃见识最高远最通晓事理的人
,
说他们就好比是井底之蛙
,
说他们试图以明察和辩说来探求庄子
,
就好像是用竹管来窥视天之广、用锥子来测量地之深一样。
3.
庄子散文
,
长于比喻
,
往往连类而及
,
层见迭出。本课选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
【
点拨
】
本文中为了说明人的认识不能超越客观环境
,
借海神若之口
,
连用了井鱼拘于虚、夏虫笃于时、曲士束于教三个比喻
,
则河伯扬扬自得之丑可见
,
而作者的结论亦蕴于比喻之中。
又如海神若开导河伯要扩大视野
,
不能
“
自多
”
,
借助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
,
如礨空与大泽、稊米与大仓、
“
豪末
”
与马体。
生动贴切的比喻
,
构成了一个个具体实在的事物形象
,
引人联想
,
发人深思
,
做到了说理的形象化。
【
综合性学习活动
】
第
2
则选文中魏牟用“坎井之蛙与东海之鳖”这则寓言故事以及“蚊负山、商蚷驰河”的比喻
,
意在阐述什么道理
?
你受到哪些启发
?
【
明确
】
意在说明像公孙龙那样浅陋的人无法理解庄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故事告诉我们
:
人外有人
,
天外有天
,
人生境界有大小之分
,
人生在世
,
虽然受到种种局限
,
但我们应该不断超越
,
蕴蓄博大而不自满
,
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
进而追求更高更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