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2 M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五 单 元
第
17
课 原 毁
【
助读链接
】
一、背景回放
鸣不平
,
纠歪风
在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
,
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
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
,
嫉贤妒能
,
于人求全
责备
,
于己务求宽容
,
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
般的士人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
,
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
,
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
,
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
,
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
,
为他们鸣不平
,
希望引起当权者的注意
,
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
,
于是写下了
《
原毁
》
。
二、文体知识
古代的议论文体
——
原
原
,
推究本源的意思
,
是古代专用于推论事理根源
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
治制度或社会习俗
,
从根本上考察、探讨
,
理论性较
强。如韩愈的“五原”
(
即韩愈的五篇议论文
):《
原
毁
》(
就是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
)
、
《
原道
》
、
《
原性
》
、
《
原人
》
、
《
原鬼
》
以及黄宗羲的
《
原君
》
等就属于这种文体。
三、文化常识
“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
,
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
,
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微言大义
韩愈名言警句
1.
金璧虽重宝
,
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
,
身在则有余。
2.
亲之割之不断
,
疏者属之不坚。
3.
大夫文武忠孝
,
求士为国
,
不私于家。
4.
肝胆一古剑
,
波涛两浮萍。
5.
多才自劳苦
,
无用只因循。
6.
不塞不流
;
不止不行。
【
初读思考
】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其责己也重以周
,
其待人也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
,
也是第一段的中心论点。
B.
文章以一向被古人尊为圣君、圣贤的舜和周公为例
,
这就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性
,
因为选取的是楷模
,
是无可非议的典范。
C.
于人“取其一不责其二
,
即其新不究其旧”
,
这是对他人缺点的态度
,
而对他人的优点却唯恐其做了好事而得不到应有的利益。
D.
第一段通过对“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的分析
,
阐述了本文的正题
,
下面一段因为要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
,
对本段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作用。
【
解析
】
选
D
。第二段是本文的正题
,
第一段对第二段起了衬托作用。
一、阅读课文第
1
自然段
,
完成下面问题。
古之君子
,
其责己也重以周
,
其待人也轻以约
(1)
。
重以周
,
故不怠
;
轻以约
,
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
,
其为人也
,
仁义人也
;
求其所以为舜者
,
责于己曰
:“
彼
,
人也
;
予
,
人也。彼能是
,
而我乃不能是
?”
早夜以思
,
去
其不如舜者
,
就其如舜者
(2)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
,
其
为人也
,
多才与艺人也
;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
,
责于己
曰
:“
彼
,
人也
;
予
,
人也。彼能是
,
而我乃不能是
?”
早
夜以思
,
去其不如周公者
,
就其如周公者。舜
,
大圣人也
,
后世无及焉
;
周公
,
大圣人也
,
后世无及焉。是人也
,
乃
曰
:“
不如舜
,
不如周公
,
吾之病也
(3)
。”是不亦责于身
者重以周乎
!
其于人也
,
曰
:“
彼人也
,
能有是
,
是足为良
人矣
;
能善是
,
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
,
即其新不究其旧
,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4)
。一善易修也
,
一艺易能也
,
其于人也
,
乃曰
:“
能有是
,
是亦足矣。”曰
:“
能善是
,
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
1.
文章第
1
段阐明了什么观点
?
写作目的是什么
?
【
明确
】
文章第
1
段首先树起正面楷模
,
说明要根除毁谤的滋生
,
就要向古之君子学习
,
待己、待人分别采取“重以周”“轻以约”的正确态度。
但这对本文来说
,
却非正题
,
而是陪衬
,
是客体
,
因为探求毁谤之源的对象是
“
今之君子
”
的态度
,
因此作者写作第
1
段的目的是为下文破题做铺垫。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重以周
,
故不怠
;
轻以约
,
故人乐为善
(
怠
:_____
。乐
:
________________
。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求其所以为舜者
(
求
:_____
。所以
: ___________
。
为
:__________)
(3)
彼能是
,
而我乃不能是
(
彼
:___
。是
:_____
。乃
:___
______)
懈怠
以
……
为乐
,
喜欢
形容词作名词
,
善事、好事
探求
……
的原因
动词
,
成为
他
这样
副
词
,
却
﹒
﹒
﹒
﹒
﹒
﹒
﹒
﹒
﹒
﹒
(4)
能有是
,
是足为良人矣
(
为
:__________
。良人
:_____
_____)
(5)
一善易修也
,
一艺易能也
(
修
: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能
:__________)
叫作
,
称为
善良
的人
学习
,
遵循
,
引申为做
到
掌握
,
学到
﹒
﹒
﹒
﹒
﹒
3.
将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古时候的君子
,
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
,
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简约。
早晚思考
,
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
,
发扬那些
与舜相似的地方。
(3)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如舜
,
不如周公
,
这就是我的缺点。
他们只要求别人有一种长处
,
而不苛求人家
有两种长处
,
他们肯定别人最近的表现
,
而不追究人家
的过去
,
提心吊胆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
二、阅读课文第
2
~
4
段
,
完成下面问题。
今之君子则不然
,
其责人也详
,
其待己也廉。
(1)
详
,
故人难于为善
;
廉
,
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
,
曰
:“
我善
是
,
是亦足矣。”己未有能
,
曰
:“
我能是
,
是亦足
矣。”外以欺于人
,
内以欺于心
,
未少有得而止矣
,
不亦
待其身者已廉乎
!
其于人也
,
曰
:“
彼虽能是
,
其人不足
称也
;
彼虽善是
,
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
,
究其旧不图其新
,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
而以圣人望于人
,
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
,
为是者有本有原
,
怠与忌之谓也
(2)
。怠者不
能修
,
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
,
尝试语于众曰
:“
某
良士
,
某良士。”其应者
,
必其人之与也
;
不然
,
则其所
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
;
不然
,
则其畏也。不若是
,
强者必
怒于言
,
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
:“
某非良士
,
某非良士。”其不应者
,
必其人之与也
;
不然
,
则其所疏
远不与同其利者也
;
不然
,
则其畏也。不若是
,
强者必说于言
,
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
,
德高而毁
来
(3)
。呜呼
!
士之处此世
,
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
,
难已
!
(4)
将有作于上者
,
得吾说而存之
,
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
1.
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
?
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
【
明确
】
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
,
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
,
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
(
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
)
、不应者表现不一样。
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
——
事修而谤兴
,
德高而毁来。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外以欺于人
,
内以欺于心
,
未少有得而止矣
(
外
:_____
____________
。内
:________________
。得
:_____)
(2)
其用不足称也
(
用
:___________)
名词
作状语
,
对外
名词作状语
,
对内
收获
本事、才能
﹒
﹒
﹒
﹒
(3)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
而以圣人望于人
(
众人
:
古今异义词
,
古义是
_______,
今义是许多人。望
:___
_________)
(4)
吾尝试之矣
(
尝试
:
古今异义词
,
古义是
_________,
今义是试
,
试验
)
(5)
将有作于上者
,
得吾说而存之
,
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
有作
:_________
。说
:___________
。理
:_____)
一般人
希
望、苛求
曾经试验
有所作为
学说、思想
治理
﹒
﹒
﹒
﹒
﹒
﹒
﹒
﹒
﹒
3.
将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
,
他们对别人要求高
,
对自己却要求低。
虽然如此
,
这样做的人是有根有源的
,
就是所
谓懈怠和嫉妒。
(3)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
,
如果一个人的事情办好了
,
诽谤也就随
之产生了
,
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是高尚的
,
诋毁也就随之
而来了。
读书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
而指望着名誉显
扬、道德推行
,
真是难啊
!
[
归类
·
记一记
]
一、一词多义
1.
善
(1)
轻以约
,
故人乐为善
(
名词
,
善事、好事
)
(2)
能善是
,
是足为艺人矣
(
动词
,
擅长
)
(3)
以咨诹善道
,
察纳雅言
(《
出师表
》) (
形容词
,
好的
)
(4)
素善留侯张良
(《
鸿门宴
》) (
动词
,
亲善
,
友好
)
2.
修
(1)
一善易修也
(
动词
,
学习
,
遵循
,
这里引申为做到
)
(2)
是故事修而谤兴
(
动词
,
治理
)
(3)
怠者不能修
(
动词
,
进修
,
要求进步
)
(4)
乃重修岳阳楼
(《
岳阳楼记
》) (
动词
,
修建
)
(5)
邹忌修八尺有余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形容词
,
长
,
这里指高
)
二、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1)
早夜以思
(2)
外以欺于人
,
内以欺于心
2.
动词的活用
(1)
动词作名词
其用不足称也
﹒
﹒
﹒
﹒
﹒
(2)
动词的意动用法
故人乐为善
3.
形容词作名词
(1)
即其新不究其旧
(2)
故人乐为善
﹒
﹒
﹒
﹒
三、古今异义
1.
古之君子
2.
今之君子则不然
3.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4.
虽然
,
为是者有本有原
5.
吾尝试之矣
﹒
﹒
﹒
﹒
﹒
﹒
﹒
﹒
﹒
﹒
四、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某良士
,
某良士。
(
不用关联词
,
名词作谓语
,
直接表判断
)
2.
倒装句
(1)
宾语前置句
为是者有本有原
,
怠与忌之谓也。
(
用结构助词“之”将谓语“谓”的宾语“怠与忌”前置
)
(2)
状语后置句
强者必说于言
,
懦者必说于色矣。
(“
于言”“于色”作“说”的状语
,
后置
)
3.
固定结构
(1)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
之谓
……”,
译为“
……
说的是
……”)
(2)
是故事修而谤兴
,
德高而毁来。
(“
是故
……”,
译为“所以
/
因此
……”)
(3)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
不亦
……
乎”
,
译为“不是
……
吗”
)
【
审美鉴赏
】
1.
试从行为、后果和态度方面对第一、二段中“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进行对比。
【
明确
】
行为
后果
作者态度
古之
君子
责己重以周
故不怠
肯定
待人轻以约
故人乐为善
今之
君子
责人也详
故人难于为善
贬斥
待己也廉
故自取也少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三段
,
那么
,
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谈起
?
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
?
【
明确
】
先从“古之君子”谈起
,
远远写来
,
却又处处暗扣“毁”不兴的缘由。
“
今之君子则不然
”
仍未涉及
“
毁
”
,
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
,
字字句句扣在
“
原毁
”
的轨迹上。
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
,
第三段水到渠成
,
引矢破的
,
点明了
“
毁
”
字。先提出中心论点
,
“
毁
”
的根源在于
“
怠
”
与
“
忌
”
,
又从众人对
“
良士
”“
非良士
”
的反应来透视世风
,
证明当时毁风猖獗。
3.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
应如何理解
?
【
明确
】
最后一段阐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
把杜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
:
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
,
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身上
,
让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
,
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
,
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个人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
备选要点
】
1.“
今之君子则不然
,
其责人也详
,
其待己也廉。”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则不然”此处何意
?
【
明确
】
这句话揭示了现在的君子“毁谤”的具体表现
:
要求别人全面
,
要求自己却很少。谴责了嫉贤妒能的恶劣行径
,
与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形成鲜明对比。“则不然”揭示“今之君子”的嘴脸
,“
责人”“待己”恰与“古之君子”相反。
2.
有人说唐宋古文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学复兴运动
,
结合
《
原毁
》
的主旨
,
谈谈你的看法。
【
明确
】
我认为这话说得有道理。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君子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
,
提高和完善自我。在
《
原毁
》
中
,
韩愈要探讨的是转变社会风气的问题
,
而社会风气是与人
,
特别是知识分子
(
君子
),
尤其是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知识分子密切相关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不怠”“不忌”
,
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就能很快好起来。
【
素养提升
】
一、思想启迪
《
原毁
》
通过对比古今君子责己待人的不同态度
,
批判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毁谤风气
,
并明确指出“怠与忌”就是产生“谤”的根源。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
,
并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
【
运用角度
】
1.
严于律己
,
宽以待人。
2.
全面看问题。
二、写法借鉴
1.
鲜明的对比
“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段与段
,
层与层都采用对比写法
,
通过逐项对比
,
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
,
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益强烈。
2.
寓理于形
虽是说理文
,
但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法来讲道理。如情景描写
,
写作者当着众人的面评论某人为“良士”
,
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
,
其心情都是嫉妒
,
使人物音容心曲再现眼前。
三、文脉梳理
相关文档
-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素2021-06-0819页
-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单元素2021-06-0816页
-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二单元7陆文学2021-06-0846页
- 2019-2020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3秋日2021-06-0887页
- 2019-2020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6春夜2021-06-0836页
- 2020秋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2021-06-0823页
- 2020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2课 寄2021-06-086页
- 2020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质量检测卷2021-06-0813页
- 2020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道山2021-06-087页
-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与尹2021-06-08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