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6.50 KB
  • 2021-06-09 发布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0届高三第5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雅礼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试卷(五)语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2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星畸高片酬谁之过 詹庆生 ‎①近段时间,影视明星高片酬的话题引发了舆论热议。其实,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健康发展的危害早已被广泛论及:占投资成本过半甚至更高比例的演员片酬,挤占了其他制作环节的成本投入,严重影响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对明星片酬的无节制哄抬,对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随之而来的影视演员一夜暴富、拜金炫富等现象所传达的价值观偏差,也给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带来很大冲击。‎ ‎②在影视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制片、发行、放映的全产业链都进入了急剧扩张期。仅就制片领域来说,各种热钱汹涌而至。而在放映播映平台方面,也猛增许多。这些新出现的影视投资、制片、发行、放映主体为中国影视业创造的“世界奇迹”贡献巨大。然而,当其他环节都在急剧扩张的时候,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却难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数量的快速增长。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当市场需求急剧扩张而供给相对不足时,作为“稀缺资源”的明星价格上涨似乎就成了必然。‎ ‎③近两年来,各影视公司不仅给明星开出超高片酬,还纷纷高价收购明星们的公司以期绑定与明星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许多刚刚进入影视制片领城的新军,为了在激烈的明星资源争夺战中占得先机,往往打破既有的行业规则,为明星开出难以拒绝的超高片酬。‎ - 27 -‎ ‎④事实上,成熟的影视工业体系对于明星的依赖并没有那么强,创意和制作才是最为重要的。以好菜坞为例,一些风靡全球的影视作品,启用的大多是小演员甚至是名不见经传的新演员。这些作品的成功并不依赖明星的光环,而是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创意、生动精湛的演技,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制作水平。反倒是这些作品成就和培养了一批演员,让他们走上明星之路。而在稳定的影视工业体系当中,影视公司、演员、经纪公司之间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谈判议价的行业规则,明星片酬固然会因走红程度而起伏,但并没有出现类似中国这样片酬大面积坐地飙升的反常情况。所以,当前中国影视业中明星片酬反常飙升、过度依赖明星的畸形现象,恰恰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影视产业在创意能力、制作水准、工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未发展成熟的现实。“唯票房论”使中国影视产业处于前所未有的浮躁时期,那些蜂拥而入的热钱更是以赚快钱为目标,导致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弥漫整个影视业,IP热追IP,“鲜肉”热追“鲜肉”,明星似乎成了贏利的保证,而故事创意、表演艺术、精良制作这些对于影视生产至关重要的环节,反倒成了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疯狂之后,电影市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包括暑期档的低迷现象,已经给那些故事拙劣、面瘫表演、制作粗糙、批量出炉的影片以冷酷的回应。虚火上升的市场终将面临现实的惩罚。‎ ‎⑤可以说,反常的规模化高片酬现象,固然有基于供需关系失衡的市场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中的中国影视产业结出的病态畸形的恶果,是狂飙突进背景下的产业“热症”,与远不成熟的产业“幼稚病”双症并发的典型症候。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对于反常高片酬、追捧明星的现象,我们应该以倡导行业自律,加强行业规范,对于节目形态和导向进行宏观引导,在产品购播与营销环节加强政策指导和舆论管控来治标,再以加快中国影视产业的整体升级,建立成熟规范的现代影视工业体系来治本。‎ ‎(选自2016 年10月《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星超高片酬的话题之所以引发舆论热议,是因为影视明星无视行业规则的逐利行为。‎ B. 只要掌握有市场号召力的影视明星,影视公司就能占得先机,从而在票房上获得保证。‎ C. 市场供需关系失衡,明星变得稀缺,致使中国影视产业领域中出现规模化高片酬现象。‎ D. 在成熟稳定的影视工业体系中,谈判议价的行业规则相对稳定,明星片酬也趋于正常。‎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①段引出话题,指出了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和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危害。‎ B. 文章第②③段从经济规律与产业现状等方面,分析了明星超高片酬现象产生原因。‎ C. 文章第④段将美国影视业和中国影视业对比论证,指出两者在思维方式层面的异同。‎ D. 文章第⑤段对上文的论述做了总结,并从宏观上提出了改变中国影视业现状的办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星并没有那么重要,好的创意精湛演技和精良制作才是影片成功的关键所在。‎ B. 当下中国影视行业的低迷现状已经告诉我们,过度依赖明星并不是影视业的出路。‎ C. 美国影视业已经非常成熟,不需要依赖明星的光环就能创作出风靡全球的影视作品。‎ D. 改变中国影视业的现状还需多方面努力,从而建立成熟规范的现代影视工业体系。‎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 27 -‎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强加因果。综合比对①③段,两者无因果关系,且不是影视明星无视行业规则。‎ B项,说法绝对。“只要掌握……影视公司就能……”错误,综合比对②③④段信息可知本项说法绝对。‎ C项,以偏概全。“市场供需关系失衡,明星变得稀缺,致使……”,原文说的是“反常的规模化高片酬现象,固然有基于供需关系失衡的市场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中的中国影视产业结出的病态畸形的恶果”。‎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中,C项,“指出两者在思维方式层面的异同”错误,对比论证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段首句“成熟的影视工业体系对于明星的依赖并没有那么强,创意和制作才是最为重要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中,C项,“不需要依赖明星的光环就能创作出风靡全球的影视作品”表述绝对,于文无据。‎ 故选C。‎ - 27 -‎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纸媒”即纸质媒体,是指以纸张作为信息内容的传播载体的媒介。常见的纸媒:包括图书、报纸、期刊等。图书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早的传媒,是其他传媒的源头,但报纸作为最早的新闻传媒,后来居上。报纸在19世纪末“大众化”完成之后,发行量直线上升,读者范围不断扩大,在新闻的时效性以及传播力、影响力方面,都远胜图书以及在报纸之后出现的期刊。‎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传播学者塔奇曼·盖伊就曾指出,报纸每天只允许版面出版一次,这就意味着其版面内容在24小时内是固定的,相比于每秒都更新的在线新闻,报纸的时效性十分落后。‎ 另外,报纸的容量也十分有限。报纸的版面有限,在报道时只能选一些重要事件或典型新闻进行报道。付印之前的内容在出版前需要经过仔细挑选和编辑。相反,作为拥有无限容量的互联网却可以覆盖来自全球的各种信息。‎ 同时,报纸还不易保存。报纸的长期储存除了需要足够的空间外,还需要让纸墨处于特定的温度以及湿度等环境下,这相比于可以储存在数据库终端的在线新闻,传统媒体的读者很难实现对过去某个日期的新闻进行再次阅读。‎ 此外,报纸的成本昂贵。报纸的收费体系本身就要求读者为一份实体读物进行付费,尤其是那些主流报纸。较高的订阅费更加促使大量的读者去选择那些免费的在线消息。‎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电子报》)‎ 材科三:‎ - 27 -‎ 材料四:‎ 从视觉角度来看,读者对色彩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对于报纸而言,彩色相比黑白更能传递情感元素。此次,《人民日报》宣布全部版面彩色印刷,全彩印提升了报纸的视觉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改版之后报纸的订价仍然不变。‎ 除此之外,《人民日报》也进行了适当的减版“瘦身”,纵观该报历年来发展,增版次数颇多,但减版的次数屈指可数。这一“瘦身”也正是人民日报顺应新闻传播方式新变化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作出的重要调整。‎ 在今年这一轮改版中,指向性最明确的要数《第一财经日报》。“一财”表示,这是创刊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转型,日报内容将全面转向深度报道和优质观点。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读者群体不断减少,调查性的深度报道无疑是纸媒最重要的一块阵地。现如今,移动化、碎片化的阅读已经占据人们阅读生活中越来越大的比重,这仅仅能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却无法解决更深层次的渴望,因此对纸媒而言,专注高质量的深度调查报道或许不失为一种改版的良策。‎ 在互联网时代,报纸的改版有其必要性,是纸媒应对新媒体冲击的一种自救措施,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未来几年纸媒仍会进行减版,突出深度报道加大影响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纸媒的困局。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应以互联网媒体为主导进行转型,因为优质内容也需借助新的平台来扩大传播力。除此之外,纸媒还需彻底重构和优化采编流程,才能更好地适应融媒的发展。‎ ‎(摘编自“蓝鲸财经”)‎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7 -‎ A. 图书、报纸、期刊都是纸质媒体,图书和期刊在新闻传播力上,要弱于完成“大众化”之后的报纸。‎ B. 塔奇曼·盖伊认为报纸时效性很落后,当天的报纸在24小时之内,其版面上的内容是固定不变的。‎ C. 我国报纸总印数从2005年到2013年,大致呈上升趋势,之后逐年下降,而其总印数增速有一定起伏。‎ D. 《人民日报》进行调整,既注重提升视觉效果,又与新闻传播方式新变化、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相顺应。‎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的发展,给报业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能为报纸行业传播优质内容提供新的平台。‎ B. 报纸版面有限,不能覆盖更多信息,《第--财经日报》向深度报道的转型有一定的针对性。‎ C. 报纸以纸张作为信息内容的传播载体,不利于长期储存,这使得读者很难读到过去的新闻。‎ D. 有些做法也许有助于报业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但这只是暂时的,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6. 以上四则材料,虽然各有侧重,但在材料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请两两组合,加以归纳,并做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C ‎ ‎6. ①昔与今。材料一提及 报纸昔日的发展与地位,材料三则反映了报纸行业如今逐渐衰落的趋势。②因与果。材料二谈到报纸的局限性,材料三则用图表的形式呈现报纸发行量的萎缩。在信息时代,报纸的局限性愈加明显,从而对报纸的发行量产生相应的影响。③困境与自救。材料三反映了报业的现实困境,材料四则提及--系列改革与创新,这是在互联网时代,报业积极进行自救的措施。④局限与突破。材料二谈到报纸的局限性,而材料四中的一些措施,可以让报纸突破局限性,以解决困局,实现更好的发展。‎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B - 27 -‎ 项,“塔奇曼•盖伊认为报纸时效性很落后”错误,根据文章内容,塔奇曼•盖伊认为报纸时效性很落后,是针对“在线新闻”而言的,不能取消这一前提。‎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本题中,C项,“读者很难读到过去的新闻”错误,原文表述为“很难实现对过去某个日期的新闻进行再次阅读”,言外之意,是难以检索到曾经读过的某则新闻。所以该选项将其转述为“读到过去的新闻”是不合理的。‎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材料之间的关联”相关内容:材料一“报纸在19世纪末“大众化”完成之后,发行量直线上升,读者范围不断扩大,在新闻的时效性以及传播力、影响力方面,都远胜图书以及在报纸之后出现的期刊”、材料二“报纸每天只允许版面出版一次,这就意味着其版面内容在24小时内是固定的,相比于每秒都更新的在线新闻,报纸的时效性十分落后”、材料四“《人民日报》宣布全部版面彩色印刷,全彩印提升了报纸的视觉效果”“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应以互联网媒体为主导进行转型,因为优质内容也需借助新的平台来扩大传播力。除此之外,纸媒还需彻底重构和优化采编流程,才能更好地适应融媒的发展”。据此分析材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准确概括。‎ - 27 -‎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实验 ‎[西班牙]塞尔吉·巴米艾斯 阿图罗总是在固定时间起床。他从来不改变上班路线,并且认为为了世界的正常运转,日常习惯的系统化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最近几个月,他发现周围的人不能理解自己这种对规则的遵守。比如,孩子们就取笑他,说他躲藏在这种一成不变的程式里是因为害怕面对生活环境的多变。‎ 阿图罗没有争辩。妻子抱怨他那种一成不变的程序化生活(周一看电视,周二看电影,周三去超市,周四看电视,周五滑冰,周六探望父母,周日做弥撒),他也没有争辩。在工作中,阿图罗也察觉到了风向的改变。经理不久前还夸奖他的才干和谨慎,转而却更加关注那些难以预料的“有创造力的”职员。对阿图罗来说,这种所谓的创造力不过是用“首创精神”这种委婉的说法来对草率行事进行美化而已。‎ 他感觉到自己一直奉行的价值观不再像从前那般被推崇。不仅在家里和工作中大家开始贬低他的条理性,在报纸上也越来越频繁地发现一些证据,表明人们更崇尚那种仿佛过了今天没明天似的随心所欲,轻易改变看法和感情上的朝三暮四也常常受到赞美。‎ 在与这种大肆鼓吹反复无常习气作斗争时,阿图罗努力不生气:生气相当于在对手面前示弱。越来越少有人意识到事物的不可预见性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这种情况让阿图罗很吃惊。出于实验和打赌这双重目的,他决定稍微改变一点习惯。这个决定不是为了求证,而是为了再次肯定自己的态度;也不是源于冲动,而是出于理智。为了不惊动周围的人,他做得很谨慎。实验就这样开始了。‎ 最初的举动:上班迟到20分钟,不穿平时的那件西装上衣,而是穿着一件鹦鹉绿休闲毛衣;平时到了晚上,他都是坐在沙发上,准备看事先和妻子说好的节目,然而那天他向她提议到一家泰式餐馆吃晚饭。在这两件事上他都遭到了当事人的不理解。经理批评他迟到,并且上下打量他的学院风毛衣。要知道他从来没改变过穿衣习惯,总是那两套一模一样的外套和裤子,一周换一次。至于去泰式餐馆吃晚饭的提议,妻子连一声回应都没有。‎ - 27 -‎ 阿图罗一点也没有沮丧,失败恰恰让他坚信自己平时的态度是正确的。然而他不喜欢半途而废,一周后他又再次开始实验。在原本该看电影的那一天,他没有事先通知妻子,就对她说想待在家里吃晚饭。妻子很惊讶,继而明确反对,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既然星期二都定好了要看电影,为什么要改变?真见鬼!‎ 阿图罗只是反复说着她曾年复一年对他说的那些理由:“有时应该改变一下,就算已经定好了某些目标,违反一下也好,可以让我们感觉更有活力。”妻子吁了一口气,说道:“那么,我们到底干什么?”她的怒气是那么明显,他激动得差点想拥抱她。这正是他所期待的反应。‎ 可此后,阿图罗开始察觉到无论是妻子还是同事,对待他的态度都和以前不同了。一天晚上,阿图罗正在等孩子们回家。像平时一样,他坐在门前,数着分秒等待约定时间到来。这时他开始自问:既然准备好引入“创造性”的变化,那么出去转一圈是不是更合适?妻子自行吃了安眠药睡得正香,利用这个机会,他穿上衣服出门而去。‎ 黎明时分,他在大街上晃了一圈回到家,却看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妻儿都在门口等着他。他们冲他大吼大叫,指责他既没有事先通知也没有留张便条。他微笑起来,对家人的反应很满意,坚信自己能够向他们解释清楚这是他的实验。然而大家都不听他解释。妻子开始呜咽,断断续续地发出刺耳的声音,孩子们则仿佛面对堕落分子似的看着他。阿图罗向他们保证会恢复自己素来的习惯,然而都是徒劳。‎ 接着就在同一天,妻子和经理对他说了同样一句话:“我们得谈一谈。”两场谈话的共同点似乎都在重复着同一个理由:他们要赶他走,因为他们发现他心不在焉,已经没有从前一直坚持的沉稳。那种沉稳虽然也不值得称道,但是至少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两场谈话中,阿图罗都没有争辩。在内心里,他觉得这是自己的错。他不应该抵挡不住混乱无序的诱惑。他默默地办理了离职手续。而在家里,由于被急剧增长的敌视氛围所迫,他不得不收拾行李离开。‎ 面试新工作时,他重新穿上那件常穿的西装上衣。尽管人家要求的是诸如既要年轻活力又要经验丰富等相悖的条件,他还是坚持呈现自己始终如一、严格精准和认真负责的一面。给他做面试的人不屑地看着他,虽然他们没有明说,他还是意识到他们要找的是那种有创造力、不满足于现状、不合常规、难以预测的人。‎ 如今的他保持着固定的生活节律。上午去图书馆,下午在综合体育馆,在那里他观察社区业余排球队的变化。在训练方式上,阿图罗也发觉即兴创造与按部就班之间的斗争。一些人的力量和另一些人的才干互为补充,懂得这些的人总是这样说。通过观察比赛,阿图罗得出结论,从统计数据来看,始终如一和可以预见比心血来潮更为可靠。‎ - 27 -‎ 这更坚定了他的原则。‎ 尽管目前出于环境原因,他不再向任何突如其来、出乎预料,却可能改变他生活的变化关闭大门。更有甚者,他盼望它。最初几周,他多少有些急切地盼望。后来,是平静地盼望。随着时间流逝和不断坚持,他把这种盼望变成了一种习惯。‎ ‎(选自2019年02期《译林》,有删节)‎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阿图罗做实验,是为了证明“事物的不可预见性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只可惜没有人能理解他的实验,以致于他最后因此失去了工作和家庭。‎ B. 面对身边的人的取笑、抱怨和不理解,阿图罗从不争辩,并且在第--次实验遇挫后他“一点也没有沮丧”,说明他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 C. 作者以阿图罗的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有利于读者深入主人公的内心来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而作者本身的情感却隐藏了起来,叙事风格较为平和、稳重。‎ D. 小说以“实验”为题,既因“实验”是整篇小说的中心事件,还因“实验”中人的态度和反应都体现了作者对像阿图罗这样的小人物的讽刺和批判。‎ ‎8.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图罗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你认为阿图罗的实验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简要阐述理由。‎ ‎【答案】7. C 8. ①循规蹈矩,日常习惯系统化、程式化。②谨慎沉稳,实验前经理夸奖他的才干和谨慎,实验后大家都认为他没有从前一直坚持的沉稳。③温和寡言,对于别人的不解甚至误解很少争辩。④矛盾挣扎,一方面认定自己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又还是要进行实验;结尾处一方面保持固定的生活节律,另一方面又盼望着变化。 ‎ ‎9. 示例一:阿图罗的实验失败了。‎ ‎①实验过程不顺利。由于人们的不理解,他的做法不是被质疑,就是被否定。‎ ‎②实验目的未达成。上班迟到,离家出走,客观上无法证明循规蹈矩是正确的。‎ ‎③实验后果很严重。他想用证明自己的方式来坚持自我,却因此失去了工作和家庭。‎ ‎④实验之后有变化。阿图罗并没有真能坚守住原则,他不再完全否定变化,开始盼望变化。‎ 示例二:阿图罗的实验成功了。‎ ‎①实验过程能预料。-开始实验中每个人的反应都在阿图罗的意料之中。‎ ‎②实验目的已达成。人们对他变化的反感和恼怒,恰好证明了他的正确。‎ ‎③实验后果是反证。对他的变化,人们的反应越极端,就越说明大家其实无法接受真正的改变。‎ - 27 -‎ ‎④实验之后有收获。经过实验以后,阿图罗有了认识上的突破。‎ 示例三:阿图罗的实验结果无法用成功或是失败来判定。‎ ‎①从实验过程看:实验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阿图罗猜到了开始,没猜到结局。‎ ‎②从实验效果看:实验并不能证明阿图罗的对错却能证明人们对于变化的复杂心态。‎ ‎③从实验结局看:阿图罗失去了工作和家庭,却收获了一个有所改变的自己。‎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 A项,“是为了证明‘事物的不可预见性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错误,阿图罗做实验是为了证明自己价值观的正确。‎ B项,“说明他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错误,阿图罗不沮丧是因为他认为实验遇挫恰恰证明了他的正确。‎ D项,“体现了作者对像阿图罗这样的小人物的讽刺和批判”错误,作者对阿图罗更主要的是同情。‎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解答此题,首先在原文找到关于阿图罗性格表现的关键句,再此基础上分条概括:“阿图罗总是在固定时间起床。他从来不改变上班路线,并且认为为了世界的正常运转,日常习惯的系统化是不可或缺的”“那种一成不变的程序化生活(周一看电视,周二看电影,周三去超市,周四看电视,周五滑冰,周六探望父母,周日做弥撒)‎ - 27 -‎ ‎”概括出“循规蹈矩”;“经理不久前还夸奖他的才干和谨慎”“已经没有从前一直坚持的沉稳”概括出“谨慎沉稳”;“阿图罗没有争辩”“在这两场谈话中,阿图罗都没有争辩”概括出“温和寡言”;“他决定稍微改变一点习惯。这个决定不是为了求证,而是为了再次肯定自己的态度;也不是源于冲动,而是出于理智”“尽管人家要求的是诸如既要年轻活力又要经验丰富等相悖的条件,他还是坚持呈现自己始终如一、严格精准和认真负责的一面”“尽管目前出于环境原因,他不再向任何突如其来、出乎预料,却可能改变他生活的变化关闭大门。更有甚者,他盼望它。最初几周,他多少有些急切地盼望。后来,是平静地盼望。随着时间流逝和不断坚持,他把这种盼望变成了一种习惯”概括出“矛盾挣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本题要求解读阿图罗的实验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考生可以认为试验成功,也可以认为试验失败,还可以认为无法用成功或是失败来判定。不管哪一种认识,考生都要从实验过程、目的、效果、结局、影响等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每一点只要角度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方法。步骤一:仔细审题,明确方向。(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做解释。(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若问的只是“特点”,则略等同于形象特点。步骤二:总体把握,划句分析。确定作者感情倾向是褒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嗇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日:“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日“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日:“善。”乃止不拜啬夫。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上顾谓群臣日:“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伫絮斫陈,萦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其后有人盗高庙 - 27 -‎ 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日:“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日:“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 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B. 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C. 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D. 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廷尉是掌刑狱的官吏,东汉以后,或称廷尉、廷尉卿,或称大理、大理寺卿。‎ B. 高庙,宗庙,也指庙号为“高”的君主,所指随文而定,本文指汉高祖刘邦。‎ C. 弃市为古代刑法,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以示鄙弃。‎ D. 免冠,指脱帽,古代尊卑异服,冠有法制,官吏戴礼帽,脱帽常表示谢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释之想辞官,却得到升迁。他因使用家中资财而做了骑郎,长期未调动便欲辞官,中郎将惜才替他申请升调;文帝赞赏他见解高明,任命他为谒者仆射。‎ B. 文帝欲提拔啬夫,被释之劝止。文帝询问虎圈情况,不满上林尉无对,啬夫见状,热心助尉,文帝赞赏并欲提拔,张释之以啬夫多嘴影响风气为由劝阻。‎ C. 张释之随行至霸陵,进言获赞。他受到赏识,升任中郎将,跟随文帝视察陵墓工地,文帝认陵墓坚固,不可能被打开,释之进言薄葬获认可。‎ D. 文帝欲盗者灭族,释之却依法判案。张释之任廷尉,有人偷高庙玉环,他不怕批逆鳞、捋虎须,公正执法致文帝怒,但最终说服文帝与太后,获允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 27 -‎ ‎(2)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答案】10. A 11. B 12. B ‎ ‎13. (1)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位的人影响,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或:比影之随形、声之回应还迅速),陛下一举-动都不可不慎重啊!‎ ‎(2)假设愚昧之人(或百姓)拿取长陵一捧土,陛下您用什么增加刑法惩处力度来处置他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划线句的翻译是:在身边的近侍都说:“对的。”张释之走上前去说道:“假若里面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淮铸南山做棺椁,也还会有缝隙;假若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好忧虑的呢!”“善”是回答的话,应独立成句,排除C;“有可欲者”意即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C;“无可欲者”意即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中间不宜断开,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本文指汉高祖刘邦”错误,本文中“高庙”,指高祖刘邦的庙。原文为“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乃盗先帝庙器”。“宗庙”“先帝庙”均指物,非指人。‎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B - 27 -‎ 项,“热心助尉”“张释之以啬夫多嘴影响风气为由劝阻”下文,原文说:“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又“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故啬夫主动代尉回答文帝,不过是借机显示口舌之利;张释之是以口辩无实、影响风气为由劝阻文帝。‎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下之化上,在下位的人被在上位的人影响;疾于景响,比影之随形、声之回应还迅速。(2)假令,假设;何以,用什么。‎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 27 -‎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和他的哥哥张仲生活在一起。由于使用家中資财而做了骑郎,侍奉汉文帝,十年得不到升迁,默默无名。张释之说:‘“长时间做郎官,耗减了哥哥的资财,不尽人意。”想要辞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趋前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方针。张释之谈起秦汉之际的事情,分析秦国之所以灭亡而汉朝之所以兴起的原因,说了很久。文帝赞賞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汉文帝询问上林尉书册上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东瞧西看,全都不能回答。看管虎圈的青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极周全,想借此显示自已回答问题有如声响回应而且无法问倒。汉文帝说:“做官吏不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中用!”于是命令张释之让青夫做上林令。张释之过了一阵才上前说:“现在陛下因为青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位的人影响,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一举一动都不可不慎重啊!”汉文帝说:“好吧!”于是就不提拔青夫了。不久,张释之升任中郎将。跟随皇帝到了霸陵,汉文帝站在霸陵的北面眺望。汊文帝回过头来对着群臣说:“唉!用北山的石头做椁,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充塞石椁缝隙,再用漆粘涂在上面,哪还能打得开呢?”在身边的近侍都说:“对的。”张释之走上前去说道:“假若里面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淮铸南山做棺椁,也还会有缝隙;假若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好忧虑的呢!”文帝称赞他说得好。后来任命张释之做了廷尉。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竞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是)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昧之人拿取长陵一捧土,陛下您用什么增加刑法惩处力度来处置他呢?”过了一些时候,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当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国国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张释之执法论事公正,就和他结为亲密的朋友。张释之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 27 -‎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①黄庭坚仕途多舛,此词是被贬宜州后所作。②戏马台,在今徐州。东晋时大将刘裕(后来的宋武帝)因北伐立功被封宋公,于重阳节在戏马台大宴群僚。金络头,多为有功武将战马头部的佩饰。‎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句用反差强烈的笔调描绘了一组对立的形象,一热一冷,一动一静,突出了词人的孤高淡泊。‎ B. 词人豪兴勃发,催杯劝酒并非借酒浇愁,其乐观豁达的豪放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C. 词人“白发簪花”,不以为羞,乐在自我调侃,借以表现经历世事沧桑之后的洒落超脱,不拘行止。‎ D. 全词既借助景物渲染,又直抒胸臆,风格豪放刚健;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有的句子完全口语化。‎ ‎15. 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用到了刘裕的典故,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辛词通过赞颂刘裕来叹惜南宋王朝的无能,表达自已抗敌救国的热情。‎ 黄词既借“刘裕大宴戏马台”之典切重阳宴集之题,也借刘裕创建的英雄业绩“尽随风雨去”“休体”,流露出对人事无常的感慨,寄托看淡是非得失、升沉荣辱的思想感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借助景物渲染”错误,没有借助景物渲染。‎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能力。具体考查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主要有:(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4‎ - 27 -‎ ‎)简洁精练,内涵丰富。分析用典的作用要结合诗歌表现的主题。本词写当年宋武帝刘裕创造的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流露出词人对人事无常的感慨,寄托了看淡是非得失,升降荣辱的思想感情。辛弃疾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 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 ‎(2)《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 ‎(2)《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 ‎【答案】 (1). 舳舻千里 (2). 旌旗蔽空 (3). 浔阳江头夜送客 (4). 枫叶获花秋瑟瑟 (5). 力尽不知热 (6). 但惜夏日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舳舻、旌旗、蔽空 、浔阳、获花、瑟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的“好”教师重“深教”而不唯“浅教”。所谓“浅教”,唯重堆砌知识的形态,条块分隔,外在于“人”;最令人痛心者,莫过于对本应自如驾驭知识的强劲思想力__ 。‎ 复制了大量弥散着书香的“知识”却不知其何以如是,何以用之。更 ‎ - 27 -‎ 于丢失开启未来世界的“金钥匙”——质疑批判、独立评论和逻辑演绎。这就从本源上断开了重构新世界知识形态的可能。梁启超先生早在“五四”之前即犀利批判传统教育“偏于记忆”、忽略悟性,至今不失为 的教育箴言。而“浅教”的对立面是“深教”,它把以培育学生强大的逻辑理性、严谨思辨和超越性创造力为根本宗旨;以唤醒个人沉睡的“问题意识”,养成植根自由思维、独立人格之上的评论水平为终极境界。换言之,卓越教育所视之为“贵者”,并非复制传统知识的机械“记性”,而是创生无尽真知和新知的珍贵思想力及其_ 的表达力。(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置若罔闻 得心应手 针砭时弊 相得益彰 B. 置之不理 心安理得 擘肌分理 相辅相成 C. 置之不理 心安理得 针砭时弊 相辅相成 D. 置若罔闻 得心应手 擘肌分理 相得益彰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以培育学生强大的逻辑理性、严谨思辨和超越性创造力为根本宗旨;以唤醒个人沉睡的“问题意识”,养成植根自由思维、独立人格之上的评论能力为终极境界。‎ B. 它培育学生强大的逻辑理性、严谨思辨和超越性创造力为根本宗旨;唤醒个人沉睡的“问题意识”,养成植根自由思维、独立人格之上的评论水平为终极境界。‎ C. 它以培育学生强大的逻辑理性、严谨思辨和超越性创造力为根本宗旨;以唤醒个人沉睡的“问题意识”,养成植根自由思维、独立人格之上的评论水平为终极境界。‎ D. 它把以培育学生强大的逻辑理性、严谨思辨和超越性创造力为根本宗旨;以唤醒个人沉睡的“问题意识”,养成植根自由思维、独立人格之上的评论能力为终极境界。‎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切知识都会黯然凋落,唯有成长的思想力和表达力才会孕育丰硕的创造之果;一切传统都会悄然老去,唯有茂盛的创造之树与时长青。‎ B. 一切知识都会黯然凋落,唯有茂盛的创造之树与时长青;一切传统都会悄然老去,唯有成长的思想力和表达力才会孕育丰硕的创造之果。‎ C. 一切传统都会悄然老去,唯有成长的思想力和表达力才会孕育丰硕的创造之果;一切知识都会黯然凋落,唯有茂盛的创造之树与时长青。‎ D. 一切传统都会悄然老去,唯有茂盛的创造之树与时长青;一切知识都会黯然凋落,唯有成长的思想力和表达力才会孕育丰硕的创造之果。‎ - 27 -‎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置之不理:强调的是知道这个道理却不理会。置若罔闻:好像没有听见似的,不关心、不重视"。此处指不理会,应选“置之不理”。‎ 心安理得:表达的是自已认为事情做得合理,内心坦然。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此处指内心坦然,应选“心安理得”。‎ 针砭时弊:强调指出时代和社会的问题、错误。擘肌分理:是比喻分析事理十分细致。此处强调指出错误,应选“针砭时弊”。‎ 相得益彰:强调双方相互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强调两者相互配合、补充,缺一不可。此处指两者互相配合,应选“相辅相成”。‎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B项,成分残缺,应为“以……为”;“养成……水平”,搭配不当。‎ C项,“养成……水平”,搭配不当。‎ D项,“把”介词赘余。‎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老”和“长青”相对成一组,“凋落”和“创造之果”相对成一组,排除BC; 根据上一句语境,衔接的语句应先“传统”,后“知识”,排除AB。‎ - 27 -‎ 故选D。‎ ‎20.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正在被科技进步所震荡的全新时代,全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一即一切”,也就是说,从我们生活中的任意一点,①_______在无边无际的互联网中,老年人在不断接受新生事物的冲击,②__________而年轻一代却如鱼得水,活跃异常。因此,在今天的人类文化中,③_________而不再是他们的祖辈和父辈。‎ ‎【答案】 (1). 可以链接到无数信息 (2). 有时感到无所适从 (3). 起决定作用的是年轻人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文段讲的主要是当前时代的改变,第①处横线,是对“一即一切”这句话的解释,即“可以链接到无数信息”。第②处横线,横线后有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后文说年轻一代“如鱼得水,活跃异常”,那么可知此处应该填老年人在互联网中的一种状态,如“无所适从”等。第③处横线,“因此”一词表明,这是从上文得出的结论,上文对比了老年人和年轻人的不同表现,可知,此处该填年轻一代对于今天人类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21.观察下面两幅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请简要概括两幅漫画共同的寓意。(10字以内)‎ ‎(2)请分别简要分析两幅漫画构思的创意。‎ 第一幅:(60字以内) ‎ 第二幅:(40字以内) ‎ ‎【答案】(1)示例:多读书,价值大。(或多读书具有重要意义或书籍具有巨大作用。)‎ - 27 -‎ ‎(2)示例:第一幅:通过三个人和三叠书的变化说明书籍恰似人生的垫脚石,读书越多,人的眼光越开阔,人生境界越高远。(60字以内)第二幅:把书籍比作电源,给大脑充电,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书籍是智慧的源泉的主旨。(40字以内)‎ ‎【解析】‎ ‎【详解】(1)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漫画寓意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在看懂漫画内容的基础上,学会由表及里,由实及虚,挖掘漫画隐含的信息,用概括性的语言,揭示漫画主题,指出漫画的弦外之音。本题有两副漫画,第一幅,有三个人,不读书的人,目光只会盯着地面;读书少的人,目光只会盯着墙壁;读书多的人能看到远处的天空。第二幅,从书本中充电后,大脑会变得更大。两则漫画的共同主题是:多读书,价值大。(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语句)‎ ‎(2)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漫画所有构成要素,展开合理的联想,要注意内容完整,流程表述清晰、层次分明,语言连贯,无语病,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本题,第一幅漫画,通过三个人读书多少的比较,导致眼界大小的变化,说明读书越多,人的眼光越开阔,人生境界越高远。第二幅漫画,把书籍比作电源,能给人的大脑充电,经过充电后的大脑比以前更大,暗示比以前更有智慧。‎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酿酱油从种黄豆开始,煮粥从种稻子开始……山风轻抚,泉水叮咚,短视频里,李子柒在悉心劳作。除了做美食,她还会养蚕缫丝、染衣服、做竹沙发、做笔墨纸砚……视频让李子柒在海外火速走红,境外粉丝高达735万。‎ 有人极尽赞美,说李子柒是中国继成龙之后最成功的文化输出,一个李子柒能顶一百间孔子学院。也有人质疑,视频展示的是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不能真实反映一个立体的中国,会加深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讲述中国故事,人们习惯的讲述者是主流媒体,熟悉的话语是高铁、5G、支付宝,李子柒展现了另一种方式,给外国人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体验。‎ 读了材料,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也许你有了一定的感受和思考。请你写作成文,标题自拟,字数800以上。‎ ‎【答案】例文:‎ 春光先到,吹绽梅英 苏子有词曰:“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近期的超级网红李子柒正是从全新角度讲述中国故事的第一缕春光,吹走了农耕文明身上厚厚的尘灰,吹醒了人们失落已久的山居诗意,吹来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从未有过的热切向往。‎ - 27 -‎ 讲好中国故事,不妨听一听民间声音。‎ 过去,中国故事习惯的讲述者是主流媒体,这一次,置身于广泛而深刻的新媒变革时期,想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应当吸引更多个体投入到中国故事的传播和再生产中来。在李子柒的视频中,大地寒来暑往,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枝系苍穹,劳作声与低吟声交融,天地间充满了大恸与大悟。不同阶层的公民以自身独有的视角观察中华泱泱五千年嬗变历程,用不同方式展现一个立体多元的中国。以个人抵达个人,用灵魂触动灵魂,这才是中国故事弦歌不辍的最坚实基础,才是荡涤误会偏见与刻板印象的源头活水。‎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立足于传统。‎ 毋庸讳言,我们搭乘着发展的高速列车,一直在急急忙忙追赶时代的脚步,却常常无暇顾及在奔跑过程中散落了多少历史的馈赠和传统的留存。然而,上个世纪成龙以亚洲脸庞在国际上博得一片赞誉,背靠的正是中华渊深的武学传统;十多年前《英雄》在海外斩获无数大奖,也正是因为“讲述了东方浪漫的武侠传统”。一段段古训仍在被朗朗传诵,一句句箴言仍在被默默服膺,这一切都在证明,传统文化将是中国故事不变的底色。‎ 讲好中国故事,品一品浪漫诗意的生活方式。‎ 李子柒乘借着当下短视频的风潮,让沉睡的桃源迷梦通过独特的方式得以激活,它所展现的“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式的人间清欢,充满了烟火气与生活味,田园牧歌的典雅丰富和深沉力量无法遮蔽,它就这样一脚踏进人们的心里。与此同时,在某些西方国家对华不甚友善,反华声音暗暗涌动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以一种温和友善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在高铁、5G、移动支付这样强势又竞争的名片外,我们还要描绘一个南山种豆,戴月荷锄的美好图景,讲述一个“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的平和故事,向世界娓娓道来中国人民勤劳质朴、善良知足的生活信念,让情感实现联通,让价值观完成抵达,让那些指责中国搞“新帝国主义”的流言不攻自破。‎ 动人的中国声音不产自隔绝的冥想,而源于协作的共鸣。协同官方和个人,串起过去与未来,连接科技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华夏春光洒遍世界,吹走人类心中的阴霾,迎来一片梅英缤纷的盛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 27 -‎ 审题:‎ 其一,材料主体内容为李子柒,其中涉及高铁、5G、支付宝等,但这只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材料本身对其他中国故事并不排斥,相反具有极强的吸附性,言外之意,在写作中要以材料为基础,又要以此为原点,拓开范围,根据相关指令完成任务;‎ 其二,材料也提供了两个思考角度,也就是讲述者和讲述话语,前者是探讨由谁来讲才能把中国故事讲好,后者是探讨讲什么才能把中国故事讲好,两者都可以统一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任务上来。‎ 其三,由李子柒相关内容可以提炼出一些关键词:传统文化和工艺、中国乡村风貌与习俗、原生态之美、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勤劳朴实的品质、诗意的审美风格、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细节、精美的视频制作等,这也应该成为作文立意的重要的信息基础。‎ 其四,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话题上,是存在分歧的,正如材料第二自然段不同人对于李子柒的评论一样,这也就表明写作中,可以有驳斥批判、权衡比较、求同存异、辩证分析等。‎ 其五,材料中存在诸如“宏大与日常”“传统与现代”“视角与体验”“生活本身与呈现方式”“讲述与受众”等深层次的内容,也应该成为写作中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一道作文题,不应该只是政治性述语的堆砌与罗列,也不应该是时事材料的简单呈现,它要经过命题者的反复锤炼与加工,从而具备平易可亲外形,蕴意深厚的内涵,以达到考查考生写作能力的目的。而这道题,融思想性、时事性、政治性、日常性、可写性为一体,可以公正全面地反映考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立意:‎ ‎1、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的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 ‎2、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3、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中国文化可以创新手段发扬光大。‎ ‎4、讲好中国故事,不一定非要用高铁、5G、英雄人物来说话,生动的个体接地气的小故事,往往是最有可能打动人心的。‎ 参考素材:‎ ‎1‎ - 27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时此刻,也只有这个成语最能概括李子柒了。无论是自己种菜种花、做传统美食,还是酿酱油、熬红糖、编背篓,视频中的李子柒都保持最大程度的语言克制,偶尔会用几句四川话与外婆作简单交流,但粉丝数却呈现直线上升。截至2019年12月5日,李子柒在某境外视频平台上的粉丝数是735万,且这个数字还在飞速增长中。在该平台上,李子柒每个视频的播放量都在500万以上,堪称传奇。‎ ‎2、“李子柒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满足了人们在诗意中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需求。大凡了解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真实的中国农村生活并没有像李子柒视频描述的那样唯美、典雅,但在现代社会消费文化大潮下,人们开始追求传统、回归自然、寻找乡愁,为日益物化的心灵寻求诗意栖息之所。古色古香的景观、自然采摘的食材、古朴简单的炊具、传统繁复的工序、充满仪式感的手作……李子柒的视频恰恰呈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三种关系: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满足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情愫。‎ ‎3、对李子柒展示的并非农村真实图景而进行非议的人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向世界展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无疑,中国是立体的、多维的,有现代化大都市,也有传统农村。农村生活也是多元的、丰富的,既有沿海地区的新农村,也有西部的偏远农村;有的在工业化浪潮中跨入城镇行列,与城市生活差距不断缩小,有的远离尘嚣,依然保持着农耕传统。李子柒所呈现的,则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往、讴歌的田园生活,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即使不完全是现代农村图景,至少在历史轴线上看,也是真实发生过、非虚构的。用它作为素材,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它不是唯一的。当众多中华文化符号像拼图一样拼在一起,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便跃然纸上。‎ ‎4、“李子柒现象”还是一个传播学上的“麻雀”,值得传播行业认真“解剖”。草根出身的李子柒,没有显赫的背景和深厚的学识,仅凭个人之力(后期有小团队),短视频产品短则几分钟、长则十数分钟,没有大团队参战、大成本投入的大制作,甚至连英文字幕都付诸阙如,低成本制作却能在海外圈粉无数,能级不比传媒巨头逊色,说明了什么?文化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那些充满人性关怀、给人精神愉悦的文化作品,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与作品主题是否宏大、制作是否大气并无直接关联。有时候,那些习惯于宏大叙事、满足于空洞说教的大制作,其效果反而不如接地气、有灵气的小制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子柒作品,胜在人性化与诗意化,而这恰恰是现代人心灵所渴求的。‎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面貌美丽动人、中国精神气象万千,要让全世界都听到中国故事、听清中国声音,只有一个李子柒是不够的,需要更多李子柒脱颖而出,用心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输出,让世界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 27 -‎ 结构示例:《春光先到,吹绽梅英》,议论文文体。开篇从苏轼的词句引入李子柒讲好中国故事的话题。正文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不妨听一听民间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立足于传统;讲好中国故事,品一品浪漫诗意的生活方式。结尾总结扣题。‎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27 -‎ ‎ ‎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