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广元市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高中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5G点燃传播变革。以5G、人工智能等技术群为引领,全球范围的传播生态正在点燃一场深刻的变革。回溯历史,可以说,人类传播的进化史,就是不断被重新定义的历史,而技术变革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而到了当下这个时代,信息技术让科技、媒体、通信等行业结合得愈加紧密,发生在通信技术领域的变革,会直接而迅猛地向传播领域传导。回望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25年,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十多年来,从1G到4G,更低成本、更高速率的连接,推动资讯、音乐、游戏等数字内容的消费加速增长。新的信息技术总是首先在传媒行业落地,不仅找到了最直接、最成熟、最广泛的应用场景,也加速了价值实现和创新扩散的过程。在这25年历程中,传播格局也在颠覆与创新中嬗变成今天的全媒体格局。沿着这一轨迹,我们迎来了5G的勃兴。5G技术高速率、低延迟、大容量、广连接的特性,无疑将进一步引发媒体变革,超越时空束缚,带来激动人心的变化,因此,5G点燃传播变革,也将点燃一场数字经济的变革浪潮!
- 27 -
5G将重新定义传播未来。5G时代的传播生态,有三个特点值得关注。从时间维度看,这是一个全时在线的新生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信息消费都是充满仪式感的行为,无论是在晨间打开充满油墨香味的报纸,还是在晚上一家人围坐在荧屏闪烁的客厅,都是要拿出专门的时间、创造合适的场景来进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改变了这一切,手机大规模入侵了人们工作生活的几乎所有场景,而5G将在这一方向上走得更远,人们将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信息的交换,伴随式媒介、碎片化时间、多任务操作,成为主流信息消费行为。从空间维度看,这是一个沉浸体验的新生态。5G解决制约规模发展、造成体验不足的流畅性、便利性等问题,因而将激活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应用。在5G赋能之下,人们将充分利用各种表现手段,调动所有感官体验,真正营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从主体维度看,这是一个万物皆媒的新生态。从1G到4G,主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5G将进一步解决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家居的成熟,将为信息消费创造更丰富的场景;物联网的发展,将为传感器新闻提供更多的耳目,为机器人新闻提供更多的数据;区块链的应用,将为物联网分布式数据的辨伪证实、可靠传输提供技术支撑。当每个智能设备都成为信息的采集端和消费端,也就意味着“全员媒体”进一步扩展,“万物皆媒”不再是想象。
5G创造数字内容产业新业态。面对5G发展带来的变革,媒体首先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审时度势,随5G而来的,必将是蓬勃兴起的新市场,必将是数字内容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澎湃成长的新时代。但旺盛的需求和广阔的空间,都要求媒体积极探索,加快构建视频化、移动化、智能化、知识化、交互化的新体系、新模式,让5G等技术赋能媒体,构筑起面向未来的数字内容新业态。
(选自新华网·田舒斌《5G时代与传播新生态》,有删改)
1. 关于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1G到4G,已经引发了传播格局的嬗变,今天的5G,还将进一步引发媒体变革,引发数字经济的变革浪潮。
B. 正在到来的5G时代的传播生态,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主体维度上,都表现出与过去时代不同的鲜明特点。
C. 只要构建起视频化、移动化、智能化、知识化、交互化的新体系、新模式,就能创造出5G产业新业态。
D. 不难看出,作者认为5G已经成为引领信息传播未来的新引擎,5G为人类传播开创了新的可能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两处回顾历史,一处回溯人类传播的进化史,一处回望中国接人国际互联网25年的历史,证明5G必然引发传播革命。
B. 第二段在从时间维度论述时,将人们过去充满仪式感的信息消费与5G时代的信息消费进行对比,说明了5G传播的一个特点。
C. 选文虽然举出了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物联网、区块链应用的实例,但是要真正实现“万物皆媒”仍然是遥不可期的。
D.
- 27 -
选文三个段落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阐释了5G将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将给传播领域带来的巨大变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5G时代到来,资讯、音乐、游戏等数字内容的消费将比4G时代进一步加速增长,其束缚也会更少。
B. 5G时代到来,人们过去那种拿出专门时间、创造合适场景的充满仪式感的信息消费将不复存在。
C. 从1G到4G,全面解决了人与人沟通的所有问题,5G必将全面解决人与物、物与物沟通的所有问题。
D. 面对5G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媒体要做的就是审时度势,静观其变。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只要构建起视频化、移动化……,就能创造出5G产业新业态”前后条件关系错误,由原文最后一节可知“但旺盛的需求和广阔的空间,都要求媒体积极探索,加快构建视频化、移动化、智能化、知识化……构筑起面向未来的数字内容新业态”可知,应该是5G创造数字内容产业新业态。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章论证方法的辨别和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论证方法的使用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作者的观点,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C项,“选文虽然举出了……区块链应用的实例,但是……仍然是遥不可期的”中“实例”“遥不可期”表述错误,由第二节“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家居的成熟,将为……,将为……,为机器人新闻提供更多的数据;区块链的应用,将为……。当每个智能设备都成为信息的采集端和消费端,也就意味着“全员媒体”进一步扩展,‘万物皆媒’不再是想象”可知,本本只是假设论证了未来5G产业的情况,这种情况应该是可能实现的。
故选C。
【3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正确;
B项,“人们过去那种拿出专门时间、创造合适场景的充满仪式感的信息消费将不复存在”中“不复存在”理解错误,由原文第二节“人们将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信息的交换,伴随式媒介、碎片化时间、多任务操作,成为主流信息消费行为”可知,应该是“成为主流信息消费行为”;
C项,“全面解决了人与人沟通的所有问题”理解错误,“所有问题”太绝对;
D项,“我们媒体要做的就是审时度势,静观其变”中“静观其变”理解错误,由原文最后一节可知,“媒体首先需要一场自我革命”。
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屠呦呦,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楷模
苏容 杨华
(一)
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也是历史上第12位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女性。她获诺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她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这个药就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出来的青蒿素。如果没有青蒿素,每年会有几百万人死于疟疾。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
- 27 -
屠呦呦自己反复强调,研究青蒿素,是国家任务,获得成果,是团队贡献。她如此描述自己担当重任的时刻:“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令负责并组建“523’项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这一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二)
在抗疟研究中,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梳理了中国历代医籍和民间治疗方法中的两千多个候选配方,到1971年,已经从200种草药中获得380多种提取物。研究人员开始评估这些提取物是否能清除疟鼠血液中的疟原虫。其中青蒿的提取物看起来很有希望,它能神奇地阻止这种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生长。他们从选用北方生长的青蒿到采用南方的青蒿;从淘汰青蒿茎和杆,到锁定青蒿叶;从放弃冬春的叶子到采集青蒿素含量最高的夏秋季叶……然而,他们很快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研究陷入困境,答案究竟在哪里?寻寻觅觅中,中国古方犹如神启,再次给他们以引领。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早在我国公元400年的东晋时期,就已开始利用青蒿应对疟疾,不是煎服,是取青蒿鲜汁!“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青蒿素就这样被发现了。那是1972年。世界乃至大部分中国人都不知道,人类生活已经因为屠呦呦手里的一棵草而不一样了。二十年后,屠呦呦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是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但是无名无利。“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工资待遇挺低的,但我们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争取快速推进工作。”她为赴海南疟区工作,将不到4岁的大女儿寄养到别人家,把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老家。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母女三人只见过一次面。当孩子接回来的时候,不认识父母,不愿意叫爸爸妈妈。
她不只为科学牺牲家庭,还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用乙醚提取青蒿素,条件简陋,通风不好,她得了中毒性肝炎。她甚至在发现药物有疑似毒副作用的时候,打报告申请以身试药。“如果中毒,我后果自负。”屠呦呦和课题组的两位同事是青蒿提取物的第一批人体试验者。幸而受试者情况良好,青蒿开始了临床试用。在海南疟区的高温酷暑中,她亲自喂患者吃药,并整日守在病床旁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及疟原虫血片检查的结果,在极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首次30例患者痊愈的成功案例。
(三)
- 27 -
屠呦呦第一次走入公众视野,是81岁。那年,她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当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简单的提取过程,却是拉斯克奖最看重的首创。其中包含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入了“523”项目,第一个提取出了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将青蒿素运用到临床并证实它有效。
美国筛选了30多万个化合物,都没有找到理想的抗疟成分,为什么屠呦呦能先锋性地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呢?她认为学科交叉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最好的准备。当年,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毕业的屠呦呦分到了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1959年到1962年,对西医有着很深造诣的她参加了卫生部的一个中医班培训,系统学习了中医学知识。
青蒿素治疗疟疾是有效的,但同时,因为出现耐药性,它又在渐渐失效。屠呦呦团队面临新一轮的创新,在反复研究实验后,他们提出新的针对性治疗方案。方案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也加固了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第一线药的地位。
(四)
她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备受宠爱。父亲有着开明的教育思想,他的书房里有中医药方面的书,屠呦呦不识字的时候,就已经在看这些书里的插图。中学时的屠呦呦并非学霸,生物成绩却很突出。而且她有一个特点:只要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坚持下去。16岁那年,她因为染上肺结核暂时休学,从此对医药学产生兴趣。她选择学习医药学,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接受“523”项目任务那年,屠呦呦39岁。抗疟中药的研发是一个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项目,半个世纪中是数百次的实验,是数百次的失败和希望交替。屠呦呦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必须持之以恒。”有人怀疑,中国国内条件艰苦,设备陈旧,我们能出奇迹吗?屠呦呦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的问题。”无论实验效果是好是坏,“不断尝试不断提炼,是唯一的出路。”
(选自《中国妇女》杂志官网·有删改)
4.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屠呦呦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发现了青蒿素。
B. 高温破坏了青蒿素的有效成分,导致青蒿提取物对鼠虐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C. 拉斯克奖最看重的是屠呦呦团队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及其效果的首创价值。
D. 如果屠呦呦没有参加卫生部的中医班培训,就不可能发现青蒿素,疟疾就不可能治疗。
5.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屠呦呦获得突破性进展,最关键的步骤是改进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
B. 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疾病,但她仍坚持工作,完成了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 27 -
C. 选文多处引用屠呦呦自己的话,直接展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D. 本文用平实的叙述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有记叙,也有细腻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6. 作者为什么说屠呦呦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楷模”?请结合选文分析作者这样说的根据。
【答案】4. D 5. D
6. ①屠呦呦践行了科学家热爱祖国的精神。她体会到了国家对她的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她努力拼搏,完成了使命,让祖国传统医学发扬光大。②她践行了科学家无私奉献和牺牲的精神。她发现了青蒿素,又发明了双氢青蒿素,都无名无利;为了科学事业,她不仅牺牲家庭,还准备随时牺牲自己。③她践行了科学家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她面对青蒿素治疗疟疾出现耐药性的问题,她提出新的治疗方案。④她践行了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精神。半个世纪中数百次的实验,数百次的失败,她与团队一起顽强地坚持了下来。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如果屠呦呦没有参加卫生部的中医班培训,就不可能发现青蒿素,疟疾就不可能治疗”假设不成立,有原文“对西医有着很深造诣的她参加了卫生部的一个中医班培训,系统学习了中医学知识”可知,这个中医班让她系统学习了中医知识,并不能由此做出以上的假设。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也有细腻的描写”与选文不符,选文以记叙为主,没有细腻描写。
故选D。
【6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题干的要求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归纳概括,分条作答。
本题,要求答出“屠呦呦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楷模’”的原因,应该重点找出屠呦呦的精神:由原文(一)“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可知,屠呦呦有着对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努力钻研的精神,决心完成任务;由(二)“二十年后,屠呦呦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是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但是无名无利。……她为赴海南疟区工作,将不到4岁的大女儿寄养到别人家,把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老家。……她不只为科学牺牲家庭,还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用乙醚提取青蒿素,条件简陋,通风不好,她得了中毒性肝炎。她甚至在发现药物有疑似毒副作用的时候,打报告申请以身试药”可知,屠呦呦有着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牺牲家庭,牺牲自己;由(三)“屠呦呦团队面临新一轮的创新,在反复研究实验后,他们提出新的针对性治疗方案。方案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也加固了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第一线药的地位”可知,屠呦呦不断突破自我,用于创新;由(四)“抗疟中药的研发是一个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项目,半个世纪中是数百次的实验,是数百次的失败和希望交替。屠呦呦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必须持之以恒’”可知,屠呦呦为了医学坚持不懈,屡败屡试,最终成功。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个军礼
黄传会
军礼,属于军人的一种礼节。四十五年军旅生涯,我记不清自己敬了多少军礼,又见过多少军人敬礼。但是,有三个军礼,却让我至今仍难以忘怀。
- 27 -
1969年初冬,我应征入伍。连队在福建连江黄岐半岛,我分到观察班,带我的老兵姓曹,大家都管他叫曹老兵。1965年入伍,长条脸,细腰杆,军事技术过硬,就是作风有些稀拉,敬礼的时候,右手随便往上一扬,像是与人打招呼。我们几个新兵偷偷在背后笑他:还老兵呢,这敬的哪门子军礼?曹老兵最大的毛病是爱发牢骚,总是抱怨。伙食不好,他会说“这饭菜,该拿去喂猪!”紧急集合次数多了,他会说“白天累死了,夜里还折腾?”他好几次叨叨“这个破连队我算呆够了,恨不得立即打铺盖走人”。
转年深秋,老兵退伍的命令下达了,名单上有曹老兵。那几日,我发现曹老兵整个变了个样儿,背驼了,眼凹了,话没了。老兵离队的那天清晨,大家到操场送行。曹老兵泪流满面,默默无语。战友们大声地喊着“再见”“一路平安”。忽地,曹老兵一个翻身又从车上跳了下来,只见他一个一个给大家敬礼,那军礼敬得特别标准,特别深情。当时,我还纳闷,你曹老兵不是说“这个破连队我算呆够了”,怎么真让你退伍,你竟然这么舍不得?后来,在连队生活时间长了,我才慢慢理解了军营在军人心中的分量。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赴宁波某潜艇支队体验生活,正赶上一艘远航的潜艇准备返航。政委告诉我,远航期间,这艘艇可谓是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离开码头不久,空调系统便出了故障,艇员们愣是在五六十摄氏度的高温环境里生活了三天。在一次鱼雷攻击中,潜艇突然遭遇“掉深”,潜艇瞬间从三十米掉到了九十米。如果不是艇长措施采取得力,后果不堪设想。刚刚出了公海,不明国籍的侦察机便跟踪而来。返航途中,无线电联系中断了整整二十四小时,支队首长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返航时刻终于到来了,中午,码头.上站立着迎候的官兵和家属。不知道是谁最先喊了声“来了”,只见远处的海面上出现了一个黑点子,慢慢地,黑点子变成了深灰色的舰桥。潜艇靠上了码头,升降口打开了,艇员们鱼贯而出,在码头上列队。艇长刚刚向支队长报告完毕,这时候,让我惊奇的一幕出现了:按条令规定,两军人相遇时,下级应该先向上级敬礼,但此时面对出生入死远航归来的部属,支队首长破例了——所有的首长“哗”地冲进队伍里,率先向远航归来的舰员敬礼,那一个个军礼敬得激情四射。
当了四十五年兵,我记不清自己敬了多少个军礼,但一直记住分量最重的那个军礼。
2012年9月25日,中国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入列。辽宁舰,弹拨着国人的心弦,背负着民族的期望,见证着中国海军百年追梦的旅程。我登上辽宁舰,阳光特别明媚,舰艉旗杆上的八一军旗在猎猎飘扬。站在飞行甲板上,一架架“空中飞鲨”分列两旁,尽显英姿。激动、震惊、振奋、奔腾的情感,似八月正在涨潮的大海。
- 27 -
此时,想起了半个多世纪前,海军首任司令员肖劲光视察威海刘公岛,借租一艘小渔船。渔民一边摇着櫓,一边有些不解地问:“你是个海军大司令,怎么还得租俺的渔船?”肖劲光神色凝重地对身旁的随行参谋说:“大家都要记住今天这个日子,海军司令员可是租用老百姓渔船视察刘公岛的!”我又想起1980年5月,时任海军司令员刘华清将军率团访问美国。站在“CV-63小鹰”号航空母舰甲板上,刘司令员沉思许久。后来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那时,我脑海中想的只有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中国也有航母?”“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将军这一誓言,成为一个民族的誓言。
这艘由苏联研制名为“瓦良格”号的航母,在经历了冷战结束后的巨大动荡后,本世纪初辗转进入中国,数年里,在大连造船厂悄悄进行脱胎换骨般的蜕变。
造舰重要,组建一支航母接舰部队更重要。这是一次大海的推荐,这是一次祖国的挑选!要“有理想、有追求”,选“特别想干、特别能干”的人加入接舰部队!要“有能力、有潜力”,为航母事业选“中坚力量”和“种子人才”!要“高起点、高标准",全海军遴选,大范围考核,优中选优,选出精兵强将!
外电预测,即便中国的第一艘航母下水了,与之配套的舰载机仍然是个未知数。然而,2012年11月23日,我国自行研制的舰载机歼15首次着舰起飞的惊天大戏,便在渤海湾拉开大幕。戴明盟第一个驾驶“空中飞鲨”升空,一转弯,二转弯,调整好姿态,瞄准甲板跑道,疾飞似箭的“空中飞鲨”,滑行数十米后,平稳地停了下来。紧随戴明盟之后,又有四位飞行员依次驾驶“空中飞鲨”,顺利完成了拦阻着舰和滑跃起飞。万众共注目,一着惊海天!
该离舰了,我顺着舷梯回到了码头。注视着眼前这个钢铁巨人,慢慢移动视线,从舰艉到舰艏,我在注视着一段长达百年的历……我缓缓抬起右手,庄严地向辽宁舰敬礼!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7月31日,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构思写作,首段总领全文,结构特点与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相同。
B.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对三个军礼展开叙述和描写,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凑自然。
C. 老兵的军礼“特别深情”,首长们的军礼“激情四射”,我的军礼“庄严”,作者写出了三个军礼的不同特点。
D. 结尾一段中“长达百年的历史”,指新中国海军建军以来的历史,在这里,“百年”不是一个确数,只是一个概数。
8. 作者说“有三个军礼,却让我至今仍难以忘怀。”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对这三个军礼难以忘怀的原因。
9. 文章插入叙述肖劲光、刘华清两位海军司令员的有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7. A 8. ①老兵军礼,
- 27 -
表达了军人对战友的深情,军营在军人心中的分量,让我难以忘怀。②首长对潜艇官兵的军礼,表达出首长对潜艇官兵安危的关切,对官兵们战胜危险的礼赞,让我难以忘怀。③我对辽宁舰的军礼,表达出我对祖国海军走向强大的自豪,对几代海军将领建设祖国强大海军的礼赞,是我军旅生涯中分量最重的军礼,我难以忘怀。
9. ①补充背景材料,丰富文章内容。文章插入两位司令员的有关内容,补充介绍了祖国海军发展的艰难历程,增强了文章的历史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升华主题。插入两位司令员的有关内容,让读者看到我的军礼不只是在向辽宁舰庄严敬礼,更是在向建设祖国强大海军的几代人敬礼,进而让我的军礼的含义得以升华。③为后文做铺垫。插入两位司令员的有关内容,对后文辽宁舰成功下水、舰载飞行顺利完成有铺垫作用,表明这是几代人的夙愿。④使文章前后呼应。后文写的辽宁舰成功下水、舰载飞行顺利完成,与前文将军们的夙愿形成呼应,表明将军们的夙愿在今天实现了。⑤让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先写我登上辽宁舰,接着插入两位司令员的有关内容,然后再接续写辽宁舰的事,插入部分宕开一笔,使文章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A项,“总——分——总”错误,文章首段总起,但在分写后没有总结段落,属于“总——分”结构,因此与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也不同。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题干的要求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归纳概括,分条作答。
- 27 -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作者对这三个军礼难以忘怀的原因”,首先要找到相对应的语段,然后再分析原因,由第三节“在连队生活时间长了,我才慢慢理解了军营在军人心中的分量”可分析出:军营在军人心中的分量,军人对战友的情深似海;由第四节出海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经历可分析,首长的军礼,表达出对潜艇官兵生命安危的关怀,对战胜困难的一种肯定,因为军礼是激情四射,令我难忘;由七至十二节可知,我国海军弹拨着国人的心弦,背负着民族的期望,见证着中国海军百年追梦的旅程,终于奔向了大海,可分析,我由此感到自豪,由衷地表达出我对我国海军的敬佩之情,我难以忘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
本题,叙述肖劲光、刘华清两位海军司令员的有关内容在第八节,其实本题就是让考生分析第八节的艺术手法和效果。首先,该语段属于补叙内容,补充了祖国海军的发展的历程,丰富了文章内容;其次,从文章结构上看,这部分内容为下文我国建造了自己的军舰做铺垫,同时辽宁舰顺利下海也是两位司令员的夙愿,前后文内容呼应;再者,可以从主题上分析,升华了军礼的含义,不仅是对辽宁舰庄严敬礼,更是向我国海军敬礼;最后从文章结构富于变化的角度答也可以。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轲好读书击剑。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项籍者下想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玉翦所戮者也。
- 27 -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司马谈为太史公,有子曰迁。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于是迁仕为郎中。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日:“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10. 下列对文章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B.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C.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D.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卿:古代对人敬称,也可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称荆轲为“荆卿”应为前者。
B. 字:是人的别名,古人二十岁时取字,称人用字,以表示尊敬。
C. 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引申为太阳、阳光温暖、明亮等。
D. 郎中:古称中医或卖药兼治病的人,《荆轲刺秦王》中“诸郎中执兵”即此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荆轲非平庸的人。他好读书击剑,虽说混在酒徒中,可是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结交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之人,受到赞扬。
B.
- 27 -
项羽志大才疏。他年少时,读书习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学习剑法也无所成,学习兵法也只是大概知道其中意思,并没有深入学下去。
C. 司马迁求学四方。他十岁时已能诵读古文。二十岁南游江淮,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之都研讨学业,观察孔子教化的遗风。
D. 司马谈对儿子寄予厚望。他临死前叮嘱儿子要继承祖先的事业,要求儿子要积极争取做太史的机会,这样才能完成他要编写的论著。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2)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高渐离敲击筑,荆轲就和着节拍在街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2)司马迁低下头流着泪说:“小子虽然不聪明,一定把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本题,“初起时”作为时间状语,表示“在……时候”,因此不能断开,排除A、D项,“楚将项燕”整体作谓语,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句子翻译: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24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郎中:古称中医或卖药兼治病的人,《荆轲刺秦王》中‘诸郎中执兵’即此义”理解错误,郎中,古代一种官职,宫廷的侍卫。“诸郎中执兵”的“郎”应该是此意。
- 27 -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要求儿子要积极争取做太史的机会,这样才能完成他要编写的论著”理解有误,由原文“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尔其念哉!”可知,并没有要求儿子要积极争取做太史的机会,而是司马迁一定会做太史。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本题,第一句关键点:“和”:“和着节拍”;“于市中”:“状语后置”;“已而”:“不一会儿”。第二句关键点:“涕”:“流着泪”;“不敏”:“不聪明”;“阙”:“缺漏”。
【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
参考翻译:
- 27 -
荆轲是卫国人,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荆轲喜爱读书、击剑。刑轲曾漫游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去找找看吧,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燕国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漸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大醉,高漸离击筑,荆轲就和着节拍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旁若无人。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是他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请侯,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24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为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气大得能举起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司马谈担任太史公时,有个儿子叫司马迁。司马迁生在龙门,在黄河边上的山的南麓过着农耕放牧生活。十岁时已能识读先秦古文著作。二十岁时南游江淮,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之都研习学业,观察孔子教化的遗风,在这时候,司马迁被任命为宫廷的侍卫。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被滞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所以心中愤懑,致病将死。其子司马迁适出使归来,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了父亲。太史公握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之世便功名显扬,掌管天文之事。后世衰落,今天会断绝在我手里吗?你继为太史,就会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我死之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司马迁低头流泪,说:“小儿虽然不聪明,但我会全力编撰先人所记的历史材料,不敢缺略。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二)古代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北戴河街
毛泽东
- 27 -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本词作于1954年夏。
14. 下列各项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B.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道出了毛泽东同老渔民交谈的美好回忆,寄托着对海上渔船安危的牵挂和关怀。
C. 下片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与典故,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让人感觉十分壮丽。
D. 毛泽东将曹操的“秋风萧瑟”升华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豪迈激情,升华了词的主题。
15. 结合具体词句,简析本首词写时间空间的特点。
【答案】14. C 15. ①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②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并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③下片“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C项,“下片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与典故”表述错误,“《短歌行》”应为《观沧海》。
故选C。
【15题详解】
- 27 -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诗词的表达技巧有哪些:比如写景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 点等;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天夜晚等。还有例如:多感官写景、色彩运用、动静等。
本题,主要要求简析时间空间的特点,需要考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大雨落幽燕”为向上观察,即仰观的视角;“白浪滔天”为往前看到的景色,即前瞻视角;“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为远处之景,由近及远看到的景色,视角多变,景色内容丰富;下片“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是想到的古代的往事,“今又是”又写道如今的景色,诗人古今视角来回交换,考生围绕这几个视角结合诗句回答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的上片着重写景,“_______”一句写仰望之景,“_______”一句则是写俯瞰之景。
(2)《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送别人受到荆轲“慷慨羽声”的深深感染。
(3)《论语·子罕》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答案】 (1). 鹰击长空 (2). 鱼翔浅底 (3). 士皆瞋目 (4). 发尽上指冠 (5). 三军可夺帅也 (6). 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析】
【详解】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翔”“瞋”“冠”等。
【点睛】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者查字无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
- 27 -
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定的技巧。理解性背诵是基础。要想做对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题,首先要下大功夫苦功夫,把原文要求背诵的段落背会。这是做对这类题的前提条件。否则,要谈默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背诵的时候要注意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不要死记硬背。要背得认真,记得准确,不要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把握语境审好题是关键。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遒劲(qiú) 悄然(qiǎo) 刊载(zài) 自怨自艾(ài)
B. 戊戌(xū) 闭塞(sè) 攒射(cuán) 博闻强记(qiáng)
C. 参与(yù) 揣度(dù) 谙熟(ān) 万马齐喑(yīn)
D. 起哄(hōng) 吮吸(yǔn) 缜密(zhěn) 畏葸不前(sī)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拼写能力。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
A项,刊载(zǎi)/自怨自艾(yì);
B项,正确;
C项,揣度( duó);
D项,起哄(hòng)/吮吸(shǔn)/畏葸不前(xǐ)。
故选B。
【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①我们班考入北京大学的一位同学,最近因成绩优异获得了特等奖学金,无独有偶,考入四川大学的另一位同学也获得了特等奖学金。
- 27 -
②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③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真是汗牛充栋。
④陈忠实老师看到出版社的工作条件很差,就自掏腰包两万元,为改善我们的工作条件尽了一点绵薄之力。
⑤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深谋远虑,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⑥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A. ①②③ B. ②⑤⑥ C. ④⑤⑥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在语境中的词义。成语题误点设置一般有:①望文生义;②错用对象;③褒贬误用;④颠倒尊卑;⑤搭配不当,具体又分为前后矛盾、语意重复、不合惯用句式、错带成分等。
①“无独有偶”意思是虽然罕见,但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跟他配得上,多指不好的事物,含贬义,褒贬误用。
②“穿靴戴帽”意思是在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的、例行的政治说教,符合语境。
③“汗牛充栋”意思是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此处用错对象。
④“绵薄之力”意思是尽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努力去帮助别人。常用作自谦之辞。用于此处谦敬错位。
⑤“应运而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⑥“高山仰止”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符合语境。
故选B。
【点睛】成语辨析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语境义→成语义→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可以说,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成语义的正确掌握,是我们辨析成语使用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正确解答成语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7 -
A. 中络小说,是因为这些作品大多思想情感丰富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叙述方式自由活泼。
B. 尽管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曾经为梦想努力奋斗过,哭过,笑过,就已经无怨无悔,我们对于这样的经历来说,本身就是财富。
C. 中国珠算入选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
D. 为满足与日俱增的客流运输需求,缓解地铁线路载客,近日,本市地铁三号线再增加一列新车上线运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A项,正确;
B项,主客颠倒,应改为“这样的经历对于我们来说,本身就是财富”。
C项,搭配不当,“中国珠算”与“成为……国家”不能搭配。
D项,成分残缺,“缓解”缺少宾语。
故选A。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请从贝多芬、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
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7 -
【答案】示例一:贝多芬童年不幸,却不曾破灭人生的梦想;恋人远离,却不曾消逝心中的激情;耳疾侵扰,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着。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他也把痛苦转换为精神的欢乐。这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示例二:大卫·科波菲尔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屈辱,历经世俗的狡诈与险恶,但这些不都没有改变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续写语段的能力,首先明确续写要求,然后根据已有的内容,思考续写的话题,充分展开想象,务必保证前后连贯,思路一致。
本题,根据题干要求,必须选符合观点的人物、修辞手法运用恰当、语意连贯、符合字数要求;根据所给内容“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确定所选人物必须处于艰难或者恶劣的环境中,然后仍然与逆境抗争的人物形象,比如,爱迪生、贝多芬等;续写的过程中选用一种修辞手法,语义通顺即可。
【点睛】续写,就是根据所提供的内容,从已有的条件出发,去推想故事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充分展开想象,适当构思情节,注意自己接续的部分和先前的故事一定要衔接紧密,浑然一体,重视过度,做到自然贴切,合乎逻辑,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原有故事接续下去,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故事有了一个开头,只是一个提示,有的开头基本上定下了故事的基调。所以续写后面的故事情节不能完全脱离开头。虽然续写过程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是前后必须连贯,思路一致。
21.春联,是为了庆祝新春佳节所作的对联,其内容多表达对新年新岁的美好向往和祝福。2020年春节即将到来,你们]家准备张贴一副春联。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题目,以其作为你们家春联的参考。
(1)下面是春联的上联,请从所给四个下联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上联:大地播春光花香鸟语
下联:________________
①九州春意闹百花争艳 ②旭日出东方光弥宇宙 ③神州增秀色水绿山青 ④三春到人间群山起舞
(2)请依据下面的上联写出下联,可不考虑平仄。
上联:猪年已展千重锦[注]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注]按生肖,2019年属猪年,2020年属鼠年。
【答案】 (1). 选③最恰当。 (2). 鼠岁更上一层楼
- 27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对对联的能力。所谓对联,是指结构形式上由上下两句构成,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讲究对偶的一种联语。
(1)题,①②④均不符合“仄起平收”要求,同时“春意闹”“ 光弥宇宙”“ 群山起舞”的结构与上联不一致。
故选③。
(2)题,符合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三个特点即可。“猪年”对“鼠岁”,“已展”对“更上”,“千重锦”对“一层楼”。
【点睛】对联基本常识:1、字数相等。“字数相等”包含三层意思: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相等;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上联总字数和下联总字数相等。2、内容相关。对联上下联内容应有关联。应把一副对联看作一篇文章,要有主题和中心思想,不能上下联各说一件不相关的事物。3、“词性相当”。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字、词的词性应属于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春来眼际,喜上眉梢”两句话共同表达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4、平仄相谐。“平仄”的概念:“平”指普通话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妈、麻”,在对联中称为“平声字”;“仄”指普通话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马、骂”,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
四、写作(60分).
22.请以“这声音,让我刻骨铭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写一篇记叙抒情类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这声音,让我刻骨铭心
陕北的冬在数几场微凉秋雨里开启,第一场雪便扬扬撒撒地落下了,仿如一片薄纱,盖住了坑洼的黄土地,覆住了连片的葱葱果树,都说瑞雪兆丰年,盼着将来,念着过往,可还是要先捱过凄寒孤寂的冬呀。
当我回到家时,父亲正忙着给远在陕北老家的爷爷置办冬装。只看父亲踱来踱去,嘴里喋喋不休。许久不用的家乡话在他的语调里变了味,夹了生。相较之下,爷爷那更嘶哑低沉的声线带着独有的韵味,却也显得格格不入。我细细聆听着,在记忆里寻找这微陌生的声音。
- 27 -
许是时间太过久远,我对陕北家乡唯一没被锁上的记忆,只有一首民谣,一个身影。犹记我垂髫之年,那与爷爷一起生活的最后一个寒假。我与爷爷常携手漫步在家的后院里,梧桐树上积满了雪花,树枝像承受不住般被压至树干间。我嬉笑着,驾轻就熟地爬上爷爷微佝偻着的背,伸长了身体直往枝头上扑棱。霎那间头上满头的雪,爷爷和我俨然成了熹光下的雪人。一高一低,一老一少,唇边的笑意溢满脸庞,也溢满了记忆。半晌,我们冲回里房梳洗,爷爷拉着我的手,坐回暖暖的炕上。他的眼睛温柔地望进我的眼睛,似有波光流转般盛满了小孩子样的喜悦。
“我来教你首歌,跟着唱,”爷爷独有的低沉嗓音落入了我的耳畔,“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失的岁月/风沙茫茫满山谷/不见我的童年……”
回忆被父亲急促的唤声打断,耳畔却仍响着那魂牵梦萦的声音,这声音仿佛刻入了我的骨血般,我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起来。而如今,昔日老院变了许多,唯有那株老梧桐,在时过境迁的冬雪皑皑下,依旧是残枝覆雪的模样。门前竹帘似乎也沾染上一抹冬的清冷,显得寂寥又孤单。
寂静中,爷爷哑声在电话里问父亲:“你们今年也不回来?”“不回”,沉默一会儿,父亲才幽幽答道。那旁沉寂许久,我发现,岁月对爷爷是极不宽容的,无声间又有几根皱纹窜上爷爷的鬓角,稀稀拉拉的银丝飘荡着。对话不知何时已悄然无声,爷爷沉寂半晌,又挑起话头:“那你们要照顾好自己。对了,”爷爷眼中有流露出我唯一熟悉的表情,如孩童般的眼眸熠熠生辉,似在回忆,亦在感慨,直直望向了我,“囡囡,还记得那首歌么,咱们再唱一次吧。”
不容我反应过来,耳旁便再次充盈着那愈发喑哑的声音,隔着屏幕击打着我的心房。我愣愣听着,穿过时光与过往,心中五味杂陈,如鲠在喉。我并未跟着唱,直到耳旁声音消散在空中,只轻道了声别,看那老态龙钟的身影变回了黑屏。
南城柔风拂面,谁知北城寒邃如钻。爷爷难忘的声音与歌声下,是越过南北,跨过年日的深深思念与不得相见的落寞和永世不断的真情。
这些藏匿脑海的难忘的声音,或萦绕耳畔,或烂熟于心,在一遍遍追忆中,如一滴翰墨在心内洇散开来,伴着我的生活,谱写了点点滴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命题型作文,命题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命题作文是根据所出示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方式。其审题思路:添加语素,构成语境。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
- 27 -
审题:
首先解读题目,“这声音,让我刻骨铭心”,我们可以添加语素,构成语境,比如:某个人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花开的声音;读书的声音;音乐声;叫卖声;打鼾声等等,只要是刻骨铭心的,让人难忘的都可以写,要注意写作的文体为记叙文。
立意:
1.某个人的声音;
2.大自然的声音;
3.花开的声音;
4.读书的声音。
素材:
1. 父亲喜欢花花草草,情到闲致,总爱摆弄些放在家中。入秋的时候,父亲在我的窗前放了一盆雏菊,金黄色的,打着卷,生得惹人怜爱。深夜,父亲会关上灯。月光跃过窗棂,跳动在菊花上,金色的花瓣周围裹了一层银白,莹玉温润,一如月光女神给她镀上了朦胧的神秘。父亲总是会跟我说:“听,最美的声音。”我笑笑不语,我知道这是属于父亲的自然之声,究竟是菊花的声音,还是月光的声音,这让我无法言说。
2. 记忆深处,总是会有一种声音,牵引着我,克服重重困难,穿过片片森林。长长的尽头,是一片缀满星星的夜空,等待着我们的发现……耳畔常常会回想起一种声音,它带着我越过千山万水,寻找自己的梦想。
3. 这才是最刻骨铭心的声音!那么舒缓,像浪涛轻拂着沙滩,又像晚风与松林耳语。今天,爸爸的鼾声竟然这么动听。他是爸爸辛劳一天的写照,朴实的父爱的宣言!我终于学会聆听,这世间最美的声音。隔壁房间的鼾声缓缓响起。就这么一起,一伏。枕着这首爱的赞歌,我慢慢进入了梦乡……
4.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一位少年人在歌楼之上,罗帐里,听着玉人弹奏着美妙的乐曲,看着玉人美丽的容颜,浅酌低吟着,一曲奏尽之时,乐声俱寂,只有雨声潺潺,少年人听着这天籁,似比那玉人的弹奏更加地动人。于是,走至窗前,伫倚危楼,看着雨打芭蕉,听着雨声齐名,他不禁醉了,因这雨声而醉了。
结构:
记叙文可采用这样的结构:1.引入:人物外貌描写+点明题旨;2.蓄势:从不同的角度选取;3.揭题:详写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内涵的一件事;4.点化:紧扣题旨或议论或抒情。
- 27 -
本篇作文,由自然环境雪景的描写引入年前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再由爸爸的家乡话引入我对声音的回忆;进而由父亲的叫声让我回到了现实,最后通过电话写出“爷爷难忘的声音与歌声下,是越过南北,跨过年日的深深思念与不得相见的落寞和永世不断的真情”。
【点睛】写好记叙文,首先要有审题、拟题、选材、结构四个步骤。正确审题应该做到三点:1、看题目要求是写人还是写事,如果是要求写人的文章,叙述的重点就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人物;如果是写事的文章,人只是其中的主角,主要是通过整个完整的事件来突出主题。2、看题目限定的范围。在题目中也许已经限定了写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人。3、看题目有没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指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怎样选材呢?1、写生活的小细节。2、反映时代新风貌。3、写某个具体时期或者某个具体地点的人。记叙文可采用这样的结构:1、引入:人物外貌描写+点明题旨;2、蓄势:从不同的角度选取;3、揭题:详写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内涵的一件事;4、点化:紧扣题旨或议论或抒情。
- 27 -
- 27 -
相关文档
- 2018-2019学年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2021-06-0923页
-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2021-06-0927页
- 陕西省安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2021-06-0925页
- 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2021-06-0926页
- 2019-2020学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1-06-0911页
- 2019-2020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2021-06-0914页
-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2021-06-0927页
- 青海省西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2021-06-0914页
-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2021-06-0915页
-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2021-06-09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