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50 KB
  • 2021-06-09 发布

课标通用2020高考语文专题跟踪检测14古代诗歌阅读一含解析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跟踪检测14 古代诗歌阅读(一)‎ ‎(建议用时:70分钟)‎ ‎(2020·安徽六校素质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①‎ 苏 轼 霜余已失长淮②阔。空听潺潺清颍③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④波底月。‎ ‎【注】 ①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②长淮:即淮河。③颍:颍水,淮河支流。④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作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D 解析 “给人赏心悦目之感”错,结尾写波底之月,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令人怅然若失。‎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词作的大意: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水声潺潺,像是颍河在幽咽悲切。河上传来悠扬歌声,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四十三年匆匆而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逝。生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消失却不过一瞬。十五的月轮多么皎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和我一样曾同醉翁相识的人,现在只有西湖波底的明月而已。然后抓住关键词句“已失”“空听”“犹唱”“电抹”“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等来分析词人的情感。‎ 答案 ①悲秋之情。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②伤逝之情。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时光易逝。③怀人之情。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7‎ ‎(2020·广东惠州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送东莱王学士无竞①‎ 陈子昂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 怀②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已矣将何道?无令白发新!‎ ‎【注】 ①无竞:即王无竞,东莱人,性情刚烈耿直,仕途坎坷。武后垂拱二年(686),同罗、仆固叛乱,王无竞与陈子昂随乔知之北征。此诗作于陈子昂为王无竞送行之时。②怀:想到,想念。‎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宝剑是建功立业的象征,诗人把其送给远行的友人,表现了对朋友的鼓励与期望。‎ B.诗歌借宝剑侧面赞扬了王无竞的才志和品格,送剑则表明诗人与他是志趣相投的知己。‎ C.诗歌结尾劝告友人遭遇不公待遇已是事实,但是不可虚度年华,让头上增添白发。‎ D.该诗属于赠别诗,赠物与赠言相辅相成,在对友人的勉励中,也直接表现出自己的愤慨。‎ D 解析 “直接表现出自己的愤慨”错,诗人对友人受到不公待遇的愤慨之情是从诗中隐隐流露出的。‎ ‎4.诗歌颈联为后世称道,请简要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颈联写一般的花草树木都喜欢在春天里争芳斗艳,只有傲岸不屈的孤松,在一年将尽的冬季,不避风刀霜剑,与严寒搏斗,更显出它那顽强的性格和高尚的节操。此处运用比喻和对比手法,表达了对王无竞的赞美,对趋炎附势之人的鄙弃。‎ 答案 ①“晚岁”双关,指一年将尽,也暗含大器晚成的意思,用此鼓励对方不要因眼前挫折而丧失信心,应像孤松一样经得起风霜。②运用比喻手法,“孤松”傲岸不屈,铮铮铁骨,比喻具有高尚节操的人,诗人以此赞扬王无竞;“众木”则比喻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③通过“孤松”和“众木”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的鄙视和对友人高尚节操的褒扬。(若答“化用”或“用典”,并能点明化用了《论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也给2分)‎ ‎(2019·安徽六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5~6题。(9分)‎ ‎【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 ‎[元]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7‎ 江天暮雪 ‎[元]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诗以“天将暮”起笔,点明时间,为整个画面点染了幽深的色彩,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B.陈诗“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二字含有大雪弥漫遮蔽江路的意味。‎ C.陈诗尾联活现出一个顺适环境的渔翁形象,这与柳宗元《江雪》中“蓑笠翁”的形象不同。‎ D.两首诗都“诗中有画”,“一蓑”二字增添了画面的纵深之感,寄托了诗人落寞悲凉的情感。‎ D 解析 “两首诗都……寄托了诗人落寞悲凉的情感”错,陈孚的《江天暮雪》没有体现落寞悲凉之感。‎ ‎6.两首诗描摹暮雪都很传神,有同工之妙,亦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马诗中写暮雪的诗句主要有“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雪乱舞”运用动词“舞”字写出了天将要黑的时候雪花借助风势纷纷扬扬飘落的状态,“半梅花半飘柳絮”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日暮之时,风中“雪乱舞”的景象,是动景,属于正面描写。陈诗前四句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潇湘江上的雪景图,首联出句“长空卷玉花”中的“玉花”化用梁昭明太子的“玉雪开六出之花”,以“玉”喻雪,形象地写出雪的晶莹剔透之态,形容绝妙;“卷”字展现出雪花被风席卷、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情态,是动态之景。对句“汀洲白浩浩”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整个汀洲白茫茫的一片,这属于静景。颔联“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意思是天空见不到归雁,将暮时,千山之间如破晓时那么宁静,凸显宁静的氛围。“千崖暮如晓”写出了暮天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胧胧的风韵,在诗中既点明题目中的“暮”字,又为后面写人的活动提供背景,属于侧面烘托。答题时,结合具体诗句,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 7‎ ‎①两首诗动词使用都很传神。马诗着一“舞”字,陈诗着一“卷”字,写出了风助雪势、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②两首诗都善用比喻状写暮雪之形态。马诗把纷飞的雪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雪乱舞”的景象;陈诗以“玉”喻雪,形象地写出雪的晶莹剔透之态。③马诗写的是动景,正面描写。陈诗用动静结合、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暮雪的美妙。“卷玉花”写出大雪纷扬的动态之美,“汀洲白浩浩”写出雪境静寂之美;“千崖暮如晓”烘托了暮雪所特有的朦朦胧胧、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 ‎(2019·山东济南质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9分)‎ ‎ 秋兴八首(其七)①‎ 杜 甫 昆明池②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 ①本诗为杜甫在夔州时作。②昆明池:当年汉武帝为训练水师而凿。池中有石刻的织女、牵牛和鲸鱼像。③菰: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秋天结实,状如米,它的种子叫菰米,又名雕胡米。‎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汉时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国势,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B.颔联写月夜下织女有机丝在杼,石鲸鳞甲耀动于秋风之中,体现出一派太平安乐气象。‎ C.诗人远望长安却只见连天关塞,唯有鸟道可通行,“关塞极天唯鸟道”与“西当太白有鸟道”异曲同工。‎ D.本诗把夔州与长安、汉帝与唐皇聚拢于一处,形成包举宇内、囊括千古的深邃境界。‎ B 解析 “体现出一派太平安乐气象”错,颔联给人一种徒然落空和动荡不安的感受。‎ ‎8.全诗字面无一语及情而又无处不在写情,请结合颈联具体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颈联作逐字分析。本诗是《秋兴八首》的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抒发古今兴废的感慨。颈联由近及远写诗人所见。时至深秋,菰米结实而无人采摘,大片大片凋落漂浮,如倒映水中之黑云;露水冷彻莲房,莲蓬亦无人采摘,只有红色花瓣枯萎凋落。二句一写黑沉的荒凉,一写凋零的可怜。无人采摘的菰米和莲蓬反映的是战乱频仍、百姓流离的社会现状。“瓢”“沉”“冷”“坠”这些字眼中隐含着诗人对自身命运、百姓遭际和国家前途的慨叹,给人以破败凄凉之感。‎ 答案 ‎ 7‎ 颈联虽无一字写情,却在具体意象的营造中,把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盛世的缅怀、对个人身世的喟叹交融在一起。①菰米不收而任其沉,莲蓬不采而任其坠,足见兵戈乱离之状。②黑色的菰米,给人以暗沉之感,暗写诗人心绪的沉重。③“漂”字,不仅写菰米在水中漂浮,也暗示了诗人飘零蓬转的人生经历。④“露冷莲房”一语,“冷”字不仅表现了秋天莲蓬露冷,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寒之感。⑤“坠粉红”写荷花凋谢,象征着繁华落去,影射了国运的衰颓和自己人至暮年理想不得实现的无奈。‎ ‎(2019·河北唐山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9分)‎ 胡无人①(节选)‎ 陆 游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②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③,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注】 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多表现边塞生活。②碛(qì):沙石堆积之地。③降款:投降的文书。‎ ‎9.下列对节选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句写大丈夫驰骋疆场,正赶上边塞战机,“立可乘”表现其求战心切,斗志旺盛。‎ B.五、六句从听觉方面来写,身披铠甲的勇士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 C.七、八句描绘了胜利后的场景,敌人势穷力竭,连夜送来降书,缴下的铠甲堆积如山。‎ D.“汗血马”“霜毛鹰”代指贡品,诗人借以表达“四夷宾服”“天下定一”的理想。‎ B 解析 “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错,这两句说的是行军发出的声响如雨声飒飒,鼓声雄壮,有如雷鸣。‎ ‎10.诗歌三、四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的意思是:追逐逃跑的敌人,月夜在青海露宿;攻打敌人的城池,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这两句诗描绘的是战场上奋力杀敌的爱国将士们。诗句用“追奔”“夺”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战士们的勇敢;同时用“青海月”“黄河冰”等景物描写来突出战斗环境的艰苦,以此来衬托战士们不畏任何困难的精神。‎ 答案 形象: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作战的报国将士形象。如何塑造:①通过动作描写,“追奔”“夺”等动作表现“丈夫”勇敢作战;②借环境烘托,“青海月”“黄河冰”等写战斗环境的艰苦,从而表现“丈夫”不畏艰险。‎ ‎(2019·福建福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 骢 马 万 楚 7‎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尽天山行路难。‎ ‎【注】 ①长城窟: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B 解析 “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颔联写马的敏捷和矫健。“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说明空间的阔远。“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1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相应地,此二字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和天山也在所不辞。本诗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答案 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表现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②本诗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2019·山西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9分)‎ ‎ 南乡子①‎ 苏 轼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余。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注】 ①此词为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所作。‎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发端写凉簟、清风,其意境与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相似。‎ B.“昼睡余”“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等语表现出词人公务不多,比较清闲。‎ C.词人自觉建功立名没有指望,加之性情闲散随意,因而产生归隐田园的想法。‎ 7‎ D.本词上片重记事,叙词人任上之闲,下片重议论,抒怀明旨,全词脉络清晰。‎ A 解析 “其意境与……相似”错,两首词的意境是不同的:本词萧散恬适,李词凄清悲凉。‎ ‎14.“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三句有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三句词的表层之意:如果要问使君我的才华能力怎么样,我只拥有人间全部的愚笨罢了。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这三句词是词人的一种自嘲之语,表明词人本不“愚”,而是不想随波逐流,表现出抱负不得施展的怨愤。‎ 答案 ①这三句的意思是:如果要问使君我的才华能力怎么样,我只拥有人间全部的愚笨罢了。②此三句为词人自嘲,表达了词人保持自我,不因外物而放弃个性的人生态度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