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 MB
  • 2021-06-10 发布

高考数学命题角度5_6圆锥曲线的探究、存在性问题大题狂练文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命题角度 5.6:圆锥曲线的探究、存在性问题 1.已知椭圆 C: 经过点 ,离心率 ,直线 的方程为 . (1)求椭圆 的方程; (2)经过椭圆右焦点 的任一直线(不经过点 )与椭圆交于两点 , ,设直线 与 相 交于点 ,记 的斜率分别为 ,问: 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此定 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答案】(1) ;(2) 为定值 . 试题解析: (1)由点 在椭圆上得 , ① ② 由 ①②得 ,故椭圆 的方程为 . (2)由题意可设 的斜率为 ,则直线 的方程为 ③ 代入椭圆方程 并整理得 设 ,则有 ④ 在方程③中,令 得, ,从而 .又因为 共线,则有 , 即有 所以 = ⑤ 将④代入⑤得 ,又 , 所以 为定值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所使用方法为韦达定理法:因直线的方程是 一次的,圆锥曲线的方程是二次的,故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常转化为方程组关系问题,最 终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故用韦达定理及判别式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重点方法之一, 尤其是弦中点问题,弦长问题,可用韦达定理直接解决,但应注意不要忽视判别式的作用. 2.已知椭圆 : ( ),以椭圆 的短轴为直径的圆 经过椭圆 左右两个焦点, , 是椭圆 的长轴端点. (1)求圆 的方程和椭圆 的离心率 ; (2)设 , 分别是椭圆 和圆 上的动点( , 位于 轴两侧),且直线 与 轴平行,直线 , 分别与 轴交于点 , ,试判断 与 所在的直线是否互相垂直,若是,请证明你的结 论;若不是,也请说明理由. 【答案】(1) ;(2) 与 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试题解析:(1)由椭圆定义可得 ,又 且 ,解得 , , 则圆 的方程为 ,椭圆 的离心率 . (2)如图所示,设 ( ), ,则 即 又由 : ,得 . 由 : ,得 . 所以 , , 所以 , 所以 ,即 与 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点睛:本题考查椭圆方程和圆方程的求法,注意运用椭圆的定义和基本量的关系,考查定值 问题的解法,注意运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向量垂直的条件:数量积为 0,考查直线方程和 椭圆方程联立,求交点,考查化简整理的运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3.椭圆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1 2,F F ,且离心率为 1 2 ,点 P 为椭圆上一 动点, 1 2F PF 内切圆面积的最大值为 3  . (1)求椭圆的方程; (2)设椭圆的左顶点为 1A ,过右焦点 2F 的直线 l 与椭圆相交于 ,A B 两点,连接 1 1,A A A B 并 延长分别交直线 4x  于 ,P Q 两点,以 PQ 为直径的圆是否恒过定点?若是,请求出定点坐标; 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答案】(1) 2 2 14 3 x y  ;(2) 1,0 和 7,0 . 【解析】试题分析:(1)首先设 c t ,然后根据离心率得到 ,a b 与t 的关系,再根据三角形面 积取得最大值时点 P 为短轴端点,由此求得t 的值,从而求得椭圆方程;(2)首先设出直线 AB 的方程,并联立椭圆方程,然后利用韦达定理结合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求得定点坐标. (2)设直线  的方程为 1x ty  ,  1 1,x y ,  2 2,x y ,联立 2 2 1 { 14 3 x ty x y     可得  2 23 4 6 9 0t y ty    ,则 1 2 2 6 3 4 ty y t    , 1 2 2 9 3 4y y t   , 直线 1 的方程为     1 1 22 yy xx     ,直线 1 的方程为     2 2 22 yy xx     , 则 1 1 64, 2 y x     , 2 2 6Q 4, 2 y x      , 假设 Q 为直径的圆是否恒过定点  ,m n , 则 1 1 64 , 2 ym nx         , 2 2 6Q 4 , 2 ym nx         ,  2 1 2 1 2 6 6Q 4 02 2 y ym n nx x                 , 即  2 1 2 1 2 6 6Q 4 03 3 y ym n nty ty                 , 即        21 2 1 2 2 2 1 2 1 2 36 12 18 4 03 9 nt y y n y y n mt y y t y y          ,           22 2 2 36 12 9 18 6 4 0 9 3 6 9 3 4 nt n t n m t t t t              , 即  226 9 4 0nt n m     ,若 Q 为直径的圆是否恒过定点  ,m n ,即不论t 为何值时, Q 0   恒成立,因此, 0n  , 1m  或 7m  ,即恒过定点 1,0 和  7,0 . 考点:1、椭圆的几何性质;2、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3、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方法点睛】求解圆锥曲线中的定点与定值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研究一般情况,通过逻 辑推理与计算得到定点或定值,这种方法难度大,运算量大,且思路不好寻找;另外一种方 法就是先利用特殊情况确定定点或定值,然后验证,这样在整理式子或求值时就有了明确的 方向. 4.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离心率为 3 2 ,四个顶点构成的菱形的面积是 4,圆  2 2 2: 1 (0 1)M x y r r     过椭圆C 的上顶点 A 作圆 M 的两条切线分别与椭圆 C 相交 于 ,B D 两点(不同于点 A ),直线 ,AB AD 的斜率分别为 1 2,k k . (1)求椭圆C 的方程; (2)当 r 变化时,①求 1 2·k k 的值;②试问直 线 BD 是否过某个定点?若是,求出该定点;若 不是,请说明理由. 【答案】(1) 2 2 14 x y  ;(2)见 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1)由题设知, 3 2 c a  , 1 2 2 42 a b   ,又 2 2 2a b c  ,解得 2, 1a b  ,由此可得求椭圆C 的方程;(2)① 1: 1AB y k x  ,则有 1 2 1 1 1 k r k    ,化简得  2 2 2 1 11 2 1 0r k k r     , 对 于 直 线 2: 1AD y k x  , 同 理 有  2 2 2 2 21 2 1 0r k k r     ,于是 1 2,k k 是方程  2 2 21 2 1 0r k k r     的两实根,故 1 2· 1k k  ,即可证明结果; ②考虑到 1r  时, D 是椭圆的下顶点, B 趋近于椭圆的上顶 点,故 BD 若过定点,则猜想定点在 y 轴上. 由 1 2 2 1 { 14 y k x x y     , 得  2 2 1 14 1 8 0k x k x   , 于 是 有 2 2 1 1 2 2 2 2 2 2 1 1 2 2 8 4 1 8 4 1, , ,4 1 4 1 4 1 4 1 k k k kB Dk k k k                    ,直线 BD 的斜率为 1 2 3BD k kk   ,直线 BD 的 方 程 为 2 1 1 2 1 2 2 1 1 4 1 8 4 1 3 4 1 k k k ky xk k            , 令 0x  , 得   2 2 1 1 2 1 1 2 2 2 1 1 1 4 1 8 20 5 5·4 1 3 4 1 33 4 1 k k k k ky k k k             ,即可证明直线 BD 过定点. 试题解析:(1)由题设知, 3 2 c a  , 1 2 2 42 a b   ,又 2 2 2a b c  , 解得 2, 1a b  . 故所求椭圆C 的方程是 2 2 14 x y  . 由 1 2 2 1 { 14 y k x x y     , 得  2 2 1 14 1 8 0k x k x   , 于 是 有 2 2 1 1 2 2 2 2 2 2 1 1 2 2 8 4 1 8 4 1, , ,4 1 4 1 4 1 4 1 k k k kB Dk k k k                    . 直线 BD 的斜率为 1 2 3BD k kk   , 直线 BD 的方程为 2 1 1 2 1 2 2 1 1 4 1 8 4 1 3 4 1 k k k ky xk k            , 令 0x  ,得   2 2 1 1 2 1 1 2 2 2 1 1 1 4 1 8 20 5 5·4 1 3 4 1 33 4 1 k k k k ky k k k             , 故直线 BD 过定点 50, 3     . 5. 已知⊙ 1F :  2 23 27x y   与⊙ 2F :  2 23 3x y   ,以 1F , 2F 分别为左右焦 点的椭圆 C :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经过两圆的交点。 (Ⅰ)求椭圆 C 的方程; (Ⅱ)M 、N 是椭圆C 上的两点,若直线OM 与ON 的斜率之积为 1 4  ,试问 OMN 的面 积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这个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答案】(Ⅰ) 2 2 112 3 x y  ; (Ⅱ) OMN 的面积为定值 3. 【解析】试题分析:(Ⅰ)设两圆的交点为 Q ,依题意有 1 1QF QF 解得 a ,进而得 2b ; (Ⅱ)讨论斜率不存在和斜率存在时两种情况,设直线 MN 的方程为 y kx m  ,  1 1,M x y ,  2 2,N x y ,直线与椭圆联立得 1 2 2 8 4 1 kmx x k     , 2 1 2 2 4 12 4 1 mx x k   ,由 1 4OM ONK K   ,得 2 22 12 3m k  ,表示面积即可得定值. 试题解析: ( Ⅱ )  1 当 直 线 MN 的 斜 率 不 存 在 时 , 设  1 1,M x y  1 1,N x y 1 1 1 1 1 1 1 1,4 2OM ON y y yK K x x x        又 2 2 1 1 1 1 6 11 6, 6 6 3.12 3 2 2OMN x y x y S           2 设直线 MN 的方程为 y kx m  ,  1 1,M x y ,  2 2,N x y , 由 2 2{ 112 3 y kx m x y     ,得 2 2 24 1 8 4 12 0k x kmx m     , 由   2 2 2 264 4 1 4 12 0k m k m      ,得 2 212 3 0k m   (*) 且 1 2 2 8 4 1 kmx x k     , 2 1 2 2 4 12 4 1 mx x k   , ∴      2 2 2 2 1 2 1 2 1 2 1 2 2 12 4 1 m ky y kx m kx m k x x km x x m k          ∵ 1 2 1 2 1 4OM ON y yK K x x     ,∴ 2 2 2 12 1 4 12 4 m k m    , 整理得 2 22 12 3m k  , 代入(*)得 0m  , ∵ 2 2 2 2 1 2 2 2 8 4 121 1 44 1 4 1 km mMN k x x k k k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2 48 4 1 16 6 11 4 1 k m kk mk       原点O 到直线 MN 的距离 21 md k   ∴ 2 2 1 1 6 1 32 2 1OMN mkS MN d m k        (定值)。 综上所述, OMN 的面积为定值 3. 点睛:定点、定值问题通常是通过设参数或取特殊值来确定“定点”是什么、“定值”是多 少,或者将该问题涉及的几何式转化为代数式或三角问题,证明该式是恒定的. 定点、定值 问题同证明问题类似,在求定点、定值之前已知该值的结果,因此求解时应设参数,运用推 理,到最后必定参数统消,定点、定值显现. 6.已知椭圆 2 2 2 2: 1x yC a b   ( 0a b  )的左、右顶点分别为 1 2,A A ,左、右焦点分别为 1 2,F F , 离心率为 1 2 ,点  4,0B , 2F 为线段 1A B 的中点. (1)求椭圆C 的方程; (2)若过点 B 且斜率不为 0 的直线l 与椭圆C 的交于 ,M N 两点,已知直线 1A M 与 2A M 相 交于点G ,试判断点G 是否在定直线上?若是,请求出定直线的方程;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答案】(Ⅰ) 2 2 14 3 x y  (Ⅱ)详见解析 试题解析: (Ⅰ)设点    1 2,0 , ,0A a F c ,由题意可知: 4 2 ac   ,即 4 2a c  ① 又因为椭圆的离心率 1 2 ce a   ,即 2a c ② 联立方程①②可得: 2, 1a c  ,则 2 2 2 3b a c   所以椭圆 C 的方程为 2 2 14 3 x y  . (Ⅱ)方法一:根据椭圆的对称性猜测点G 是与 y 轴平行的直线 0x x 上. 假设当点 M 为椭圆的上顶点时,直线l 的方程为 3 4 4 3 0x y   ,此时点 N 8 3 3,5 5       , 则联立直线 1 : 3 2 2 3 0A Ml x y   和直线 2 :3 3 2 6 3 0A Nl x y   可得点 3 31, 2G       据此猜想点G 在直线 1x  上,下面对猜想给予证明: 设    1 1 2 2, , ,M x y N x y , 联 立 方 程   2 2 4 { 14 3 y k x x y     可 得 :  2 2 2 23 4 32 64 12 0, 0k x k x k       由韦达定理可得 2 1 2 2 32 3 4 kx x k    , 2 1 2 2 64 12 3 4 kx x k   (*) 因为直线  1 1 1 : 22A M yl y xx   ,  2 2 2 : 22A N yl y xx   , 联 立 两 直 线 方 程 得    1 2 1 2 2 22 2 y yx xx x     ( 其 中 x 为 G 点 的 横 坐 标 ) 即 证 : 1 2 1 2 3 2 2 y y x x   , 即        1 2 2 13 4 2 4 2k x x k x x        ,即证  1 2 1 24 10 16 0x x x x    将(*)代入上式可得  2 2 2 2 2 2 2 4 64 12 10 32 16 0 16 3 20 3 4 03 4 3 4 k k k k kk k             此式明显成立,原命题得证.所以点G 在定直线上 1x  上. 方法二:设      1 1 2 2 3 3, , , , ,M x y N x y G x y , 1 2 3, ,x x x 两两不等, 因 为 , ,B M N 三 点 共 线 , 所 以         2 2 1 2 2 2 1 2 1 2 2 2 2 2 1 2 1 2 1 2 3 1 3 14 4 4 4 4 4 4 4 x x y y y y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   , 整理得:  1 2 1 22 5 8 0x x x x    又 1, ,A M G 三点共线,有: 3 1 3 12 2 y y x x   ① 又 2 , ,A N G 三点共线,有: 3 2 3 22 2 y y x x   ② 将①与②两式相除得: 即           2 2 1 1 2 1 23 3 1 2 1 2 1 2 2 2 2 42 2 2 2 2 4 x x x x x xx x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将  1 2 1 22 5 8 0x x x x    即  1 2 1 2 5 4 02x x x x    代入得: 2 3 3 2 92 x x      解得 3 4x  (舍去)或 3 1x  ,所以点G 在定直线 1x  上. 方法三:显然l 与 x 轴不垂直,设 的方程为  4y k x  ,    1 1 2 2, , ,M x y N x y . 由   2 2 4 { 14 3 y k x x y     得 2 2 2 23 4 32 64 12 0, 0k x k x k       . 设      1 1 2 2 3 3, , , , ,M x y N x y G x y , 1 2 3, ,x x x 两两不等, 则 2 1 2 2 32 3 4 kx x k    , 2 1 2 2 64 12 3 4 kx x k   ,   22 1 2 1 2 1 2 2 12 1 44 ,3 4 kx x x x x x k       由 1, ,A M G 三点共线,有: 3 1 3 12 2 y y x x   ① 由 2 , ,A N G 三点共线,有: 3 2 3 22 2 y y x x   ② ①与②两式相除得: 解得 3 4x  (舍去)或 3 1x  ,所以点G 在定直线 1x  上. 点睛:定点、定值问题通常是通过设参数或取特殊值来确定“定点”是什么、“定值”是多 少,或者将该问题涉及的几何式转化为代数式或三角问题,证明该式是恒定的. 定点、定值 问题同证明问题类似,在求定点、定值之前已知该值的结果,因此求解时应设参数,运用推 理,到最后必定参数统消,定点、定值显现.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椭圆 2 2 2 2: 1x yE a b   ( 0a b  ),圆 2 2 2:O x y r  ( 0 r b  ),若圆O 的一条切线 :l y kx m  与椭圆 E 相交于 ,A B 两点. (1)当 1 2k   , 1r  时,若点 ,A B 都在坐标轴的正半轴上,求椭圆 E 的方程; (2)若以 AB 为直径的圆经过坐标原点O ,探究 , ,a b r 是否满足 2 2 2 1 1 1 a b r   ,并说明理由. 【答案】(1) 2 24 15 5 x y  (2) 2 2 2 1 1 1 a b r   【解析】试题分析:(1)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求得 5 2m  ,由点 ,A B 都在坐标轴的 正半轴上,即可求得 a 和 b 的值,求得椭圆方程;(2)由以 AB 为直径的圆经过点 O ,可得 • 0OA OB   ,即 1 2 1 2 0x x y y  ,由 ,A B 在直线l 上,可将 1 2y y 用 1 2x x 表示,然后联立直线 与椭圆的方程结合韦达定理得 1 2x x ,化简可得结论. 试题解析:(1)∵直线l 与 O 相切,∴ 2 1 m r k   . 由 1 2k   , 1r  ,解得 5 2m  . ∵点 ,A B 都在坐标轴正半轴上, ∴ 1 5: 2 2l y x   . ∴切线l 与坐标轴的交点为 50, 2       ,  5,0 . ∴ 5a  , 5 2b  . ∴椭圆 E 的方程是 2 24 15 5 x y  . (2) , ,a b r 的关系满足 2 2 2 1 1 1 a b r   . 证明如下: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以 AB 为直径的圆经过点 O , ∴ • 0OA OB   ,即 1 2 1 2 0x x y y  . ∵点 ,A B 在直线l 上, ∴ 1 1 2 2 { y kx m y kx m     . ∴   2 2 1 2 1 21 0k x x mk x x m     (*) 由 2 2 2 2 2 2{ 0 y kx m b x a y a b      消去 y ,得  2 2 2 2 2 2 2 22 0b x a k x kmx m a b     . 即   2 2 2 2 2 2 2 2 22 0b a k x kma x a m a b     显然 0  ∴由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2 1 2 2 2 2 2 2 2 2 1 2 2 2 2 2 { kmax x b a k a m a bx x b a k      代入(*)式,得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a m a m k a b a b k k m a m b a k m b a k        . 整理,得  2 2 2 2 2 2 2 2 0m a b a b a b k    . 又由(1),有  2 2 21m k r  . 消去 2m ,得      2 2 2 2 2 2 21 1k r a b a b k    ∴ 2 2 2 1 1 1 a b r   ∴ , ,a b r 满足等量关系 2 2 2 1 1 1 a b r 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椭圆的标准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相切以及直线与椭圆的位置 关系之相交与韦达定理相结合,计算量较大,由一定难度;由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可得椭圆 中的 a , b 的值,即可得椭圆的方程,对于第二问主要用到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转化为 向量的数量积为 0 ,由直线相交得 1 2y y 与 1 2x x 的关系,最后用到最常见的直线与椭圆相交联 立方程组与韦达定理结合,得 1 2x x . 8..已知椭圆 经过点 ,且离心率为 . (Ⅰ)求椭圆 的方程; (Ⅱ)设 是椭圆上的点,直线 与 ( 为坐标原点)的斜率之积为 .若动点 满足 ,试探究是否存在两个定点 ,使得 为定值?若存在,求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Ⅰ) ; (Ⅱ)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Ⅰ)利用椭圆的离心率计算公式和点在椭圆上列方程组求解即可得出. (Ⅱ)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点在椭圆上满足椭圆的方程、斜率计算公式及其椭圆的定义即可 得出. 试题解析: (Ⅰ)∵ ∴ 又∵椭圆 经过点 ∴ 解得: , 所以椭圆 的方程为 . 设 , 分别为直线 与 的斜率,由题意知, ,因此 所以 , 所以点 是椭圆 上的点, 所以由椭圆的定义知存在点 ,满足 为定值 又因为 , 所以 坐标分别为 、 . 9.已知右焦点为 F 的椭圆 2 2 2: 1( 3)3 x yM aa    与直线 3 7 y  相交于 P 、 Q 两点,且 PF QF . (1)求椭圆 M 的方程; (2)O 为坐标原点, A , B , C 是椭圆 E 上不同的三点,并且 O 为 ABC 的重心,试 探究 ABC 的面积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这个定值;若不是,说明理由. 【答案】(1) 2 2 14 3 x y  ;(2)是, 9 2 . 【解析】(1)设  ,0F c , 3, 7 P t     ,则 3, 7 Q t    , 2 2 3 17 t a    ,即 2 24 7t a ,① PF QF , 3 3 7 7· 1t c t c      ,即 2 2 9 7c t   ,② 由①②得 2 24 9 7 7c a   , 又 2 2 3a c  , 2 4a  , 椭圆 M 的方程为 2 2 14 3 x y  . (2)设直线 AB 方程为: y kx m  , 由 2 2 1{ 4 3 x y y kx m     得 2 2 23 4 8 4 12 0k x kmx m     , 1 2 2 1 2 2 8 3 4{ 6 3 4 kmx x k my y k       O 为重心,   2 2 8 6,3 4 3 4 km mOC OA OB k k              , C 点在椭圆 E 上,故有 2 2 2 2 8 6 3 4 3 4 14 3 km m k k              , 可得 2 24 4 3m k  , 而 22 2 2 2 2 2 2 2 2 8 4 12 4 11 4 12 9 33 4 3 4 3 4 km m kAB k k mk k k                  , 点C 到直线 AB 的距离 2 3 1 md k   ( d 是原点到 AB 距离的 3 倍得到), 2 2 2 2 2 2 6 61 9· 12 9 3 12 32 3 4 4 2ABC m mS AB d k m m mk m        , 当直线 AB 斜率不存在时, 3AB  , 3d  , 9 2ABCS  , ABC 的面积为定值 9 2 . 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动点 M 到定点  1,0F 的距离与到定直线 3x  的距离之 比为 3 3 . (1)求动点 M 的轨迹 C 的方程; (2)已知 P 为定直线 3x  上一点. ①过点 F 作 FP 的垂线交轨迹C 于点 G (G 不在 y 轴上),求证:直线 PG 与OG 的斜率之 积是定值; ②若点 P 的坐标为 3,3 ,过点 P 作动直线l 交轨迹C 于不同两点 R T、 ,线段 RT 上的点 H 满足 PR RH PT HT  ,求证:点 H 恒在一条定直线上. 【答案】(1) 2 2 13 2 x y  (2)①直线 PG 与 OG 的斜率之积为定值 2 3  . ②点 H 在定直线 2 3 2 0x y   上. 【解析】试题分析:(1)设动点坐标 ( ,x y),直接利用轨迹方程定义计算即可;(2)  3,P t令 , ①令  0 0,G x y ,由 FG FP ,得 · 0FG FP   ,即  0 01, · 2, 0x y t  ,即 0 02 2ty x  , 又因为点  0 0,G x y 在椭圆 2 2 13 2 x y  上,所以 2 2 0 0 22 3 xy   ,而 PG OG、 的斜率分别为 0 0 0 03PG OG y t yk kx x   、 , 于 是      2 202 0 0 00 0 0 0 2 2 2 0 0 0 0 0 0 0 0 2 22 2 2 3 23 3· 3 3 3 3 3PG OG x x x xy t y y tyk k x x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即直线 PG 与 OG 的斜率之积为定值 2 3  ; ②令 ( 0)PR RH PT HT     ,则 ,PR PT RH HT      , 代入椭圆,消元即可证明点 H 在定直线 2 3 2 0x y   上. 试题解析:(1)设  ,M x y ,则  2 21MF x y   ,点 M 到直线 3x  的距离 3d x  , 由 3 3 MF d  ,得  2 2 2 1 1 33 x y x     ,化简得 2 2 13 2 x y  , 即点 M 在轨迹C 的方程为 2 2 13 2 x y  ; . ②令 ( 0)PR RH PT HT     ,则 ,PR PT RH HT      , 令点      1 1 2 2, , , , ,H x y R x y T x y ,则         1 1 2 2 1 1 2 2 3, 3 3, 3{ , , x y x y x x y y x x y y             , 即 1 2 1 2 1 2 1 2 3 3 3 3{ x x y y x x x x y y y y                     ,即 2 1 2 1 2 1 2 1 3 1 3 1{ 1 1 x x y y x xx y yy                 ① ② ③ ④ 由①×③,②×④,得 2 2 2 2 1 2 2 2 2 2 1 2 3 1{ 3 1 x xx y yy         ⑤ ⑥ , 因为    1 1 2 2, , ,R x y T x y 在椭圆 2 2 13 2 x y  上,所以 2 2 1 1 2 2 2 2 2 3 6{ 2 3 6 x y x y     , ⑤×2+⑥×3,得    2 2 2 2 22 2 2 2 2 2 2 2 1 12 1 2 1 2 2 2 3 2 32 2 3 36 9 1 1 x y x yx x y yx y              22 2 2 6 16 6 61 1        ,即 2 3 2 0x y   , 所以点 H 在定直线 2 3 2 0x y   上. 本题主要考查了椭圆的方程及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是高考的必考点,属于难题.求椭圆 方程的方法一般就是根据条件建立 , ,a b c 的方程,求出 2 2,a b 即可,注意 2 2 2 , ca b c e a    的 应用;涉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时,未给出直线时需要自己根据题目条件设直线方程,要特 别注意直线斜率是否存在的问题,避免不分类讨论造成遗漏,然后要联立方程组,得一元二 次方程,利用根与系数关系写出 1 2 1 2,x x x x  ,再根据具体问题应用上式,其中要注意判别 式条件的约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