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0 MB
  • 2021-06-11 发布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六月第三次模拟数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2020 届高三年级六月 第三次模拟考试数学试题 第 I 卷(必做题,共 160 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计 70 分.不需要写出解答过程,请将答案 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 已知集合  1 3A x x   ,  2 4B x x   ,则 A B =______. 【答案】 1 4x x 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并集的定义求解. 【详解】由题得 A B = 1 4 .x x  故答案为 1 4x x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并集的运算,意在考查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水平. 2. 若复数满足 (2 ) 5i z  ,则在复平面内与复数 z 对应的点 Z 位于第______象限. 【答案】四 【解析】 【分析】 求出复数 z ,进而可得答案. 【详解】因为 5 22   z ii , 所以在复平面内与复数 z 对应的点 Z 为 (2, 1) , 复数 z 对应的点 Z 位于第四象限. 故答案为:四. 【点睛】本题考查复数的运算及几何意义,是基础题. 3. 袋中共有大小相同的 4 只小球,编号为 1,2,3,4.现从中任取 2 只小球,则取出的 2 只 球的编号之和是奇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 3 【解析】 【分析】 - 2 - 列举出符合条件的所有基本事件,再由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 【详解】袋中共有完全相同的 4 只小球,编号为 1,2,3,4, 现从中任取 2 只小球,则基本事件为:{1 }2, ,{1 }3, ,{1 }4, ,{2 }3, ,{2 4}, ,{3 }4, ,6 种情 况; 则取出的 2 只球编号之和是奇数基本事件为:{1 }2, ,{1 }4, ,{2 }3, ,{3 }4, 4 种情况; 所以取出的 2 只球编号之和是奇数的概率为: 4 2 6 3P   , 故答案为: 2 3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通过列举法计算古典概型的概率,属于基础题. 4. 某药厂选取若干名志愿者进行临床试验,所有志愿者的舒张压数据(单位:kPa)的分组 区间为[12,13),[13,14),[14,15),[15,16),[16,17),将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分别 编号为第一组,第二组,……,第五组,如图是根据实验数据制成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已知 第一组与第二组共有 20 人,则第三组中的人数为 _________. 【答案】18 【解析】 【分析】 由频率  频数 样本容量 以及直方图可得分布在区间第一组与第二组共有 20 人的频率,即可求出 总的人数,求出第三组的人数. 【详解】由直方图可得分布在区间第一组与第二组共有 20 人,分布在区间第一组与第二组 的频率分 - 3 - 别为 0.24,0.16,设总的人数为 n,则 20 0.24 0.16 0.4, 50.nn      所以第 3 小组的人 数 为 50 0.36=18 人. 故答案为 18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频率分布直方图中频数、频率等的计算,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 的理解能力掌握水平. 5. 下图是某算法的伪代码,输出的结果 S 的值为______. 【答案】16 【解析】 【分析】 直接按照算法的伪代码运行即得结果. 【详解】1<6,i=3,S=4,3<6,i=5,S=9,5<6,i=7,S=16,7>6,输出 S=16. 故答案为 16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算法,意在考查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水平. 6. 设向量 a  =(1,-1), a  -2b  =(k-1,2k+2),且 a  ⊥b  ,则 k=_______. 【答案】 5 【解析】 【分析】 先求出向量b ,再根据由 a⊥b,即 0a b   ,求出 k 的值. 【详解】 a  =(1,-1), a  -2b  =(k-1,2k+2),则  1 ( 1,2 2)2b a k k     , 解得 3(1 , )2 2     kb k ,由 a  ⊥b  得 0a b   , 所以得 31 02 2    k k ,所以得 5k   . - 4 - 故答案为: 5 【点睛】本题考查了向量的坐标运算,平面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属于容易题. 7. 已知等比数列{ }na 满足 2 8a  , 3 5 44 4 1a a a  ,则 3a  _______. 【答案】 2 【解析】 【分析】 利用等比中项的性质将题干中的等式变形为 2 4 44 4 1 0a a   ,求出 4a 的值,可求出等比数 列 na 的公比,进而可求得 3a 的值. 【详解】 设等比数列 na 为公比为 q , 由 3 5 44 4 1a a a  , 得 2 4 44 4 1 0a a   ,化简得 2 4(2 1) 0a   , 4 1 2a  ,又由 2 8a  ,可得 2 4 2 1 16 aq a   , 得 1 4q   , 3 2 2a a q    故答案为: 2 【点睛】 本题考查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考查等比中项性质的应用,以及方程思想,考查计算能力, 属于基础题. 8. 已知双曲线 2 4 2 1x y m          的渐近线方程为 2 2y x      ,则 m   . 【答案】2 【解析】 【详解】 - 5 - 【分析】 试题分析:因为该双曲线的焦点在 x 上,所以其渐近线方程为 2 my x  , 所以 2 2 2 m  ,解得 2m     ,故答案为:2 考点:1.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9.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筑城、筑堤、挖沟、挖渠、建仓、建囤等工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总结出了一套有关体积、容积计算的方法,这些方法以实际问题的形式被收入我国古代数学 名著《九章算术》中.《九章算术 商功》:“斜解立方,得两堑堵.斜解堑堵,其一为阳马, 一为鳖臑.阳马居二,鳖臑居一,不易之率也.合两鳖臑三而一,验之以棊,其形露矣.” 下图解释了这段话中由一个长方体,得到“堑堵”、“阳马”、“鳖臑”的过程.已知如图 堑堵的棱长 2, 1, 1a b c   ,则鳖臑的外接球的体积为_________. 【答案】 6 【解析】 【分析】 根据鳖臑的产生过程,利用逆向思维,将其补为长方体求解. 【详解】 由题意知: “鳖臑”的外接球, 即为“堑堵”的外接球, 即为长方体的的外接球, 所以 2 2 22 2 1 1 6   r , 解得 6 2r  , 所以外接球的体积为 34 63V r   . - 6 - 故答案为: 6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几何体的外接球问题,还考查了空间想象和运算求解的能力,属于基础题. 10. 已知函数 2( )f x x ,则不等式 2( 2) ( ) f x f x 的解集是_________. 【答案】 ( 2,1) 【解析】 【分析】 本题首先可以根据  ( )f x f x  以及二次函数性质得出函数 2( )f x x 是偶函数且在 (0, ) 上递增,然后可以根据增函数性质以及偶函数性质将不等式 2( 2) ( ) f x f x 转化为 2| 2|x x  ,最后通过计算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因为函数 2( )f x x 的定义域为 R ,    2 2( )f x x x f x     , 所以函数 2( )f x x 是偶函数, 因为根据二次函数性质易知函数 2( )f x x 在 (0, ) 上递增, 所以 2( 2) ( ) f x f x ,即 2| 2|x x  , 22 x x 或 22  x x , 当 22 x x , 2 2 0x x   , 21 7+ 02 4x     ,无解; 当 22  x x , 2 2 0x x   ,  2 1 0x x   ,解得 2 1x   , 故答案为: ( 2,1) . 【点睛】本题考查偶函数性质以及增函数性质的灵活应用,考查函数奇偶性与单调性的判断, 若定义域关于 y 轴对称的函数  f x 满足  ( )f x f x  ,则函数  f x 是偶函数,考查推理能 力与计算能力,是中档题. 11. 函数 sin 2 cos2y x x  的图像向右平移 6  得到函数 ( )y f x 的图像,则 ( )f x 在 0, 2      上 的增区间为______. - 7 - 【答案】 70, 24      【解析】 【分析】 由用辅导角公式化简函数 sin 2 cos2y x x  ,再求出向右平移 6  后的图象解析式 ( )y f x , 再求其增区间,再求出在 0, 2      上的增区间. 【详解】 sin 2 cos2 2 sin(2 )4    y x x x ,将其图像向右平移 6  , 则 ( ) 2 sin[2( ) ] 2 sin(2 )6 4 12       f x x x 由 2 2 22 12 2          k x k ,解之得 5 7 ( )24 24         k x k k z , 所以 ( )f x 在在 0, 2      上的增区间为 70, 24      . 故答案为: 70, 24      . 【点睛】本题考查了辅助角公式,三角函数的平移变换,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属于容易题. 12. 已知函数  f x 是定义在 R 上的奇函数,当 0x  时, 1( ) ex xf x  ,若关于 x 的方程  f x m 有解,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 ( 1,1) 【解析】 【分析】 本题首先可以根据 1( ) ex xf x  得出 2( ) ex xf x   ,然后利用 2( ) ex xf x   求出函数  f x 在区 间 0,  上的单调性与取值范围,再然后根据函数  f x 是奇函数求出当 0x  时函数  f x 的取值范围,最后根据函数  f x 在 R 上的取值范围即可得出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详解】当 0x  时, 1( ) ex xf x  ,    2 e 1 e 2( ) ee x x xx x xf x      , 当 ( ) 0f x  , 2 0ex x  ,解得 0 2x  ,函数  f x 为增函数; - 8 - 当 ( ) 0f x  , 2 0ex x  ,解得 2x  ,函数  f x 为减函数, 故当 2x  时,函数  f x 在 0,  上最大值, 2 1(2) ef  , 因为当 x 无限接近 0 时,  f x 无限接近 1 ,当 2x  ,   0f x  , 所以当 0x  时, ( ) 2 11 ef x- < £ , 因为函数  f x 是定义在 R 上的奇函数, 所以当 0x  时, ( )2 1 1e f x- £ < ,  0 0f  , 所以当 xR ,  1 1f x   , 故若关于 x 的方程  f x m 有解,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 1,1) .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取值范围,考查奇函数的相关性质的应用,能否根据导 函数求出函数的单调性以及最值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考查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是中档题. 13. 在△ABC 中, cos cos 3, 2 3.  A B AB 当sin sinA B 取最大值时,△ABC 内切圆 的半径为___. 【答案】 2 3 3 【解析】 【分析】 设 sin sin t A B ,与 cos cos 3.A B  两式平方相加化简可得 2 2cos( ) 1t A B   ,再 利用余弦函数的值域得到当且仅当 A B ,即 3cos cos 2  A B ,t 取得最大值,从而得到 角 A,B,再根据 2 3AB  ,求得边 a,b,然后利用等面积法求解. 【详解】设 sin sin t A B ,又 cos cos 3.A B  所以则 2 3 2 2cos( )   t A B , 所以 2 2cos( ) 1 1   t A B , 当且仅当 A B 时, max 1t , - 9 - 即当 3cos cos 2  A B , 即 6A B   时,sin sinA B 取最大值1, 又因为 2 3AB  , 所以在△ABC 中, 1 1 2 32 2 2 3cos 6 2 AB a b       , 设△ABC 内切圆的半径为 r,则 1 2 1sin ( )2 3 2    S ab a b c r , 解得 2 3 3 r . 故答案为: 2 3 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平方关系,余弦函数的值域以及三角形的内 切圆问题,还考查了运算求解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4. 已知函数  y f x 是定义域为 R 的偶函数,当 0x  时,   21 ,0 24 1 3 , 22 4 x x x f x x            , 若关于 x 的方程    2 7 016 af x af x     ,a R 有且仅有8 个不同实数根,则实数 a 的取 值范围是__________. 【答案】 7 16,4 9      【解析】 【分析】 判 断 出 函 数  y f x 的 单 调 性 , 求 出 函 数 的 最 值 , 可 得 要 使 关 于 x 的 方 程    2 7 016 af x af x     , a R 有且仅有8 个不同实数根,转化为 2 7 016 at at   的两根 均在区间 31, 4      ,由二次函数的零点分布列出不等式组,解得即可. - 10 - 【详解】当 0 2x  时, 21 4y x  递减,当 2x  时, 1 3 2 4 x y       递增,由于函数  y f x 是定义域为 R 的偶函数, 则函数  y f x 在  , 2  和 0,2 上递减,在  2,0 和 2, 上递增, 当 0x  时,函数  y f x 取得最大值 0 ;当 2x   时,函数  y f x 取得最小值 1 . 当 0 2x  时,  21 1,04y x    ;当 2x  时, 1 3 31,2 4 4 x y                . 要使关于 x 的方程    2 7 016 af x af x     , a R ,有且仅有8 个不同实数根, 设  t f x ,则 2 7 016 at at   的两根均在区间 31, 4      . 则有 2 7 04 31 2 4 71 016 9 3 7 016 4 16 aa a aa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即为 7 04 3 22 16 9 9 5 a a a a a               或 ,解得 7 16 4 9a  . 因此,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7 16,4 9      . 故答案为: 7 16,4 9      . 【点睛】本题考查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运用,主要考查方程与函数的零点的关系,掌握 二次函数的零点分布是解题的关键,属于中档题.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计 90 分,请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作答,解答时应写出文字 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 11 - 15. 在锐角 ABC  中,已知内角 A  、 B  、 C  所对的 边分别为 a  、 b  、 c  ,向量 (2sin( ), 3 ), ( cos2 ,2 cos 2 2 1 )m A C n B B                      ,且向量 m   , n    共 线. (1)求角 B  的大小; (2)如果 1b   ,求 ABC  的面积 S ABC   的最大值. 【答案】(1)30° (2) 【解析】 试 题 分 析 : ( 1 ) 由 向 量 共 线 的 充 要 条 件 得 , 2sin( ) ( 2 cos 2 2 1 ) 3 cos2 ,A C B B               再由倍角公式求得 tan 2 3B    ,然后结合角的范围求出角 B .( 2 ) 求 最 值 往 往 列 出 函 数 式 , 然 后 求 最 值 . 本 题 先 由 余 弦 定 理 得 到 2 2 2 2 cos ,b a c ac B            然后用均值不等得出 2 3 ,ac      ,最后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 解即可. 试题解析:(1)由向量 ,m n       共线 有: 2sin( ) ( 2 cos 2 2 1 ) 3 cos2 ,A C B B               即 tan 2 3B    ,又 0 2B      ,∴ 0 2B    , 则 2B  = 3   ,即 6B     (2)由余弦定理得 2 2 2 2 cos ,b a c ac B            - 12 - 则 1 2 2 3 (2 3 )a c ac ac                , ∴ 2 3 ,ac      当且仅当 a c  时等号成立 ∴ 1 2 sin 1 4 (2 3 )S ABC ac B               . 考点: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倍角公式、余弦定理、均值不等. 16. 如图,矩形 ABCD 所在平面与直角三角形 ABE 所在平面互相垂直,AE BE ,点 ,M N 分别是 ,AE CD 的中点. (1)求证: MN ∥平面 BCE ; (2)求证:平面 BCE  平面 ADE .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取 BE 中点 F ,连接 ,CF MF ,根据 M , N 为中点,证明四边形 MNCF 是平行四边 形即可. (2)根据平面 ABCD  平面 ABE ,BC AB ,得到 BC ⊥平面 ABE ,进而得到 BC AE⊥ , 又 AE BE ,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到 AE ⊥ 平面 BCE ,再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证明. 【详解】(1)如图所示: - 13 - 取 BE 中点 F ,连接 ,CF MF , 又∵ M 是 AE 中点, ∴ 1/ / , 2 MF AB MF AB , 又∵ N 是矩形 ABCD 边 CD 中点, ∴ / / , MF NC MF NC , ∴四边形 MNCF 是平行四边形 ∴ / /MN CF ,又 MN 面 BCE ,CF  面 BCE , ∴ MN ∥平面 BCE . (2)∵平面 ABCD  平面 ABE ,平面 ABCD 平面 ABE AB , BC AB ,∴ BC ⊥平面 ABE ,∵ AE  平面 ABE , ∴ BC AE⊥ ,又 AE BE , BC BE B , ∴ AE ⊥ 平面 BCE ,而 AE  平面 ADE , ∴平面 BCE  平面 ADE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和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还考查了转化化归的思想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7.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椭圆 2 2 2 2: 1x yC a b   ( 0)a b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1 2( ,0) ( ,0)、F c F c ,已知 2(1, )2 和 2 3( , )2 2 都在椭圆上. (1)求椭圆C 的方程; (2)过点 2F 的直线 l 与椭圆C 相交于 ,P Q 两点,且 2 1 1 2 2 4QPF F F F QF       ,求直线 l 的 方程. - 14 - 【答案】(1) 2 2 12 x y  ;(2) 7 1 0x y   . 【解析】 【分析】 (1)根据 2(1, )2 和 2 3( , )2 2 都在椭圆上,代入椭圆方程,由 2 2 2 2 1 1 2 1 1 3 2 4 1 a b a b         求解. (2)由(1)知: 1 2( 1,0) (1,0)F F 、 ,设    1 1 2 2, , ,P x y Q x y ,当斜率不存在时,直线方 程为 1x  ,代入椭圆方程求得 P,Q 的坐标,验证 2 1 1 2 2 4QPF F F F QF       即可.当斜率存 在时,设直线方程为  1y k x  ,与椭圆方程联立,将 2 1 1 2 2 4QPF F F F QF       ,转化 为      2 2 2 1 2 1 21 1 1 0k x x k x x k       ,将韦达定理代入求解. 【详解】 (1)因为 2(1, )2 和 2 3( , )2 2 都在椭圆上, 所以 2 2 2 2 1 1 2 1 1 3 2 4 1 a b a b         , 解得 2 2 2 1 a b     , 所以椭圆方程为: 2 2 12 x y  . (2)由(1)知: 1 2( 1,0) (1,0)F F 、 ,设    1 1 2 2, , ,P x y Q x y , 当斜率不存在时,直线方程为 1x  ,代入椭圆方程解得: 2 21, , 1,2 2P Q              , 所以  2 1 1 2 2 2 2 2 10, 2, 2,0 0, 42 2 2 2PF F F F QFQ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成立. - 15 - 当斜率存在时,设直线方程为  1y k x  ,代入椭圆方程化简得:  2 2 2 21 2 4 2 2 0k x k x k     , 由韦达定理得: 2 2 1 2 1 22 2 4 2 2,1 2 1 2 k kx x x xk k     , 因为        2 1 1 2 2 1 1 2 2 2 21 , 1 , 2,0 1 , 4PF F F F QF x y x y x yQ                , 即 1 2 1 2 1 2 1 0x x y y x x     , 即      2 2 2 1 2 1 21 1 1 0k x x k x x k       , 将 2 2 1 2 1 22 2 4 2 2,1 2 1 2 k kx x x xk k     代入上式得:         2 2 2 2 2 2 2 2 2 41 1 1 01 2 1 2 k kk k kk k           , 化简得: 27 1k  , 解得 1 7 k   , 所以直线方程为:  1 1 7 y x   . 即 7 1 0x y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椭圆方程的求法,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平面向量的应用,还考查了分类讨 论和运算求解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8. 某房地产商建有三栋楼宇 , ,A B C ,三楼宇间的距离都为 2 千米,拟准备在此三楼宇围成 的区域 ABC 外建第四栋楼宇 D ,规划要求楼宇 D 对楼宇 B ,C 的视角为120 ,如图所示, 假设楼宇大小高度忽略不计. - 16 - (1)求四栋楼宇围成的四边形区域 ABDC 面积的最大值; (2)当楼宇 D 与楼宇 B ,C 间距离相等时,拟在楼宇 A , B 间建休息亭 E ,在休息亭 E 和 楼宇 A , D 间分别铺设鹅卵石路 EA 和防腐木路 ED ,如图,已知铺设鹅卵石路、防腐木路 的单价分别为 a , 2a (单位:元千米, a 为常数).记 =BDE ,求铺设此鹅卵石路和防 腐木路的总费用的最小值. 【答案】(1)围成的四边形区域 ABDC 的面积的最大值 4 3 3 平方千米;(2)总费用的最 小值 4a 元. 【解析】 【分析】 (1)由楼宇 D 对楼宇 B ,C 的视角为120得楼宇 D 在一段圆弧上,则 BC CD 相等时,可 得 BCDS 最大, ABCS 固定,计算此时四边形 ABDC 的面积即可. (2)用 表示出 DE , BE ,从而表示出铺设此鹅卵石路和防腐木路的总费:   2 2 3 2sin 1 3 cos af    ,再利用导数判断  f  的单调性,从而求得它的最小值,问题得解. 【详解】(1)当且仅当: 2 3 3BC CD  时,取得等号,所以 BCDS 的最大值为 3 3 又因为四边形 ABDC 的面积 ABC BCDS S S   所以四边形 ABDC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4 3 3 . 答:四栋楼宇围成的四边形区域 ABDC 的面积的最大值 4 3 3 平方千米. (2)当楼宇 D 与楼宇 ,B C 间距离相等时 - 17 - 由(1)得: 2 3 3BD DC  则 DBC DCB   ,又因为 120BDC   ,所以 30DBC   ,因为等边三角形 ABC 所以 60ABC   ,所以 2ABD ABC DBC       在 Rt EBD 中, BDE   ,所以 2 3 cos 3cos BDDE BDE   2 3tan tan3BE BD BDE    ,则 2 32 tan3AE AB BE     所以铺设鹅卵石路和防腐木路的总费用   2f a EA a ED      2 3 2 32 tan 23 3cosa a         2 3 3cos sin 2 0,3 cos 3 a                     2 3sin cos 3 2 sin2 3 3 cos cos cos sinaf               2 2 3 2sin 1 3 cos a    令   10 sin 2f     因为 0, 3       ,所以 6    0, 6     6  ,6 3        f  - 0 +  f  ↘ 极小值 ↗ - 18 - 所以当 6   时,   3cos sin 22 3 6 6 46 3 cos 6 af f a           极小值 即:  f  的最小值为 4a 答:铺设此鹅卵石路和防腐木路的总费用的最小值 4a 元.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圆的性质,三角形面积计算,还考查了函数思想及转化思想,计算 能力及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最值,考查了实际问题建模,属于难题. 19. 已知等差数列 na 和等比数列 nb 的各项均为整数,它们的前 n 项和分别为 ,n nS T ,且 1 12 2b a  , 2 3 2 254, 11b S a T   . (1)求数列 na , nb 的通项公式; (2)求 1 1 2 2 3 3n n nM a b a b a b a b     ; (3)是否存在正整数 m ,使得 1m m m m S T S T   恰好是数列 na 或 nb 中的项?若存在,求出所有 满足条件的 m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 12 1, 2 3n n na n b     ;(2) 2( 1) 3 2n nM n    ;(3)存在,1. 【解析】 【分析】 (1)利用基本量法直接计算即可; (2)利用错位相减法计算; (3) 2 1 *1 2 1 3 1 3 m m m m m m S T m NS T m        ,令 2 1 * 2 1 3 ,1 3 m m m L L Nm      可得  2( 1) 1 (3 )3mL m L    ,1 3L „ ,讨论即可. 【详解】(1)设数列 na 的公差为 d ,数列 nb 的公比为 q, 因为 1 1 2 3 2 22 2, 54, 11b a b S a T     , 所以 2 (3 3 ) 54 1 2 2 11 q d d q        ,即 (1 ) 9 2 8 q d d q      ,解得 3 2 q d    ,或 3 2 5 q d     (舍去). 所以 12 1, 2 3n n na n b     . - 19 - (2)  2 1 1 1 2 2 3 3 1 2 3 2 3 5 2 3 2 1 2 3n n n nM a b a b a b a b n                   , 2 13 1 2 3 3 2 3 (2 3) 2 3 (2 1) 2 3n n nM n n               , 所以  2 12 2 4 3 3 3 (2 1) 2 3n n nM n          , 13(1 3 )2 4 (4 2) 3 4 (4 4) 31 3 n n nn n            所以 2( 1) 3 2n nM n    . (3)由(1)可得 2 nS n , 3 1 n nT , 所以 2 1 1 2 1 3 1 3 m m m m m m S T m S T m       . 因为 1m m m m S T S T   是数列 na 或 nb 中的一项,所以 2 1 * 2 1 3 ,1 3 m m m L L Nm      , 所以  2( 1) 1 (3 )3mL m L    ,因为 2 1 0,3 0mm  … , 所以1 3L „ ,又 *L N ,则 2L  或 3L  . 当 2L  时,有  2 1 3mm   ,即  2 1 13m m   ,令 2 1( ) 3m mf m  . 则 2 2 2 1 1 ( 1) 1 1 2 2 3( 1) ( ) 3 3 3m m m m m m mf m f m             . 当 1m  时, (1) (2)f f ;当 2m  时,    1 0f m f m   , 即 (1) (2) (3) (4)f f f f     . 由 1(1) 0, (2) 3f f  ,知  2 1 13m m   无整数解. 当 3L  时,有 2 1 0m   ,即存在 1m  使得 2 1 2 1 3 31 3 m m m m     是数列 na 中的第 2 项, 故存在正整数 1m  ,使得 1m m m m S T S T   是数列 na 中的项. 【点睛】本题考查数列的综合应用,涉及到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前 n 项和,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是一道较为综合的题. 20. 已知 ( ) ln  xf x e a x a , ( ) xg x e x  ,其中常数 0a  . (1)当 a e 时,求函数 ( )f x 的极值; - 20 - (2)若函数 ( ) ( ) y g x f x 有两个零点 1 2 1 2, 0( )x x x x  ,求实数 a 的范围; (3)设 2( ) ( 1) ( ( ) )  H x x g x x ,在区间 (1, ) 内是否存在区间[ , ]( 1)m n m ,使函数 ( )H x 在区间[ , ]m n 的值域也是[ , ]m n ?请给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答案】(1)极小值 0,没有极大值;(2) 1a  ;(3)不存在区间[ , ]m n 符合要求,理由见解 析. 【解析】 【分析】 (1)求出导函数,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求出极值; (2)求出导函数,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得到有两个零点的条件,求出 a 的范 围; (3)先根据导数判断 ( )H x 在 (1, ) 单调递增,将 ( )H x 在区间[ , ]m n 的值域也是[ , ]m n , 转化为 ( )H x x 有两个大于1的不等实根解决问题. 【详解】函数 ( )f x 的定义域为 (0, ) , (1)当 ea  时, ( ) e eln e  xf x x , ( ) x ef x e x    , 而 ( ) x ef x e x    在 (0, ) 上单调递增,又 ( ) 01f   , 当 0 1x  时, ( ) (1) 0f x f   ,则 ( )f x 在 (0,1) 上单调递减; 当 1x  时, ( ) (1) 0f x f   ,则 ( )f x 在 (1, ) 上单调递增,所以 ( )f x 有极小值 (1) 0f  , 没有极大值. (2)令 ( ) ( ) ( ) ln    h x g x f x a x x a , ( ) a xh x x   ,因为 0a  ,所以 x (0, )a a ( , )a  ( )h x  0  ( )h x 增 减 - 21 - 因为 ( )h x 有两个零点,所以 ( ) 0h a ,所以 1a  当 1a  时因为 1( ) 0 h e , 2(4 ) 0h a ,所以 ( )h x 有两个零点. (3) 2 2( ) ( 1) ( ( ) ) ( 1)     xH x x g x x x e ,假设在区间 (1, ) 内是存在区间[ , ]( 1)m n m , 使函数 ( )H x 在区间[ , ]m n 的值域也是[ , ]m n ,因为 2( ) ( 1)   xH x x e ,当 1x  时 ( ) 0H x  所以 ( )H x 在 (1, ) 上是增函数,所以 ( ) ( ) H m m H n n    ,即 2 2 ( 1) ( 1) m n m e m n e n       即方程 2( 1) xx e x 有两个大于1的不等实根.上述方程等价于 2 0( 1)( 1)    x xe xx 设 2( ) 0( 1)( 1)     x xu x e xx ,所以 3 1( ) 0( 1)( 1)      x xu x e xx 所以 2( ) 0( 1)    x xu x e x 在 (1, ) 上是增函数,所以 ( )u x (1, ) 上至多一个实数根. 即 ( )u x (1, ) 上不可能有两个不等实数根,所以假设不成立,所以不存在区间[ , ]m n 符合要 求. 【点睛】本题考查了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零点个数相关问题,考查了分析推 理能力,转化与化归思想,是导数应用的综合题.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2020 届高三年级六月第三次模拟考试 数学试题 第 II 卷(附加题,共 40 分) 【选做题】本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20 分,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 算步骤. 选修 4—2:矩阵与变换 21. 已知矩阵 3 2 aA d      ,若 1 8=2 4A           求矩阵 A 的特征值. 【答案】 4  或—1 【解析】 【分析】 由矩阵的乘法首先求得实数 a , d 的值,然后求解矩阵的特征值即可. - 22 - 【详解】因为 1 6 8 2 2 2 4 aA d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6 8 2 2 4 a d      , 解得 2a  , 1d  , 所以矩阵 A 的特征多项式为 2 3( ) ( 2)( 1) 62 1f           , 令 ( ) 0f   解得矩阵 A 的特征值为 4  或 1 . 故答案为: 4  或—1 【点睛】本题考查矩阵的乘法运算,矩阵的特征值的求解等,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 解和计算能力. 选修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22. 极坐标系的极点与直角坐标系的原点重合,极轴与 x 轴的正半轴重合.已知圆 : cos sinO     和直线 2: sin 4 2l       . (1)求圆O 和直线 l 的直角坐标方程; (2)当  0,  时,求直线l 与圆O 公共点的一个极坐标. 【答案】(1)圆 2 2: 0O x y x y    ,直线 : 1 0l x y   ;(2) 1, 2      . 【解析】 【分析】 (1)在圆O 的极坐标方程两边同时乘以  得 2 cos sin      ,将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 化为 sin cos 1     ,利用极坐标和直角坐标之间的转换关系可得出圆O 和直线l 的直角 坐标方程; (2)将直线 l 和圆O 的直角坐标方程联立,求得公共点的坐标,再化为极坐标即可. 【详解】(1)在圆 O 的极坐标方程两边同时乘以  得 2 cos sin      , 故圆O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2 2x y x y   ,即 2 2 0x y x y    . 将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化为 sin cos 1     ,则直线 l 的极坐标方程为 1 0x y   ; - 23 - (2)由 2 2 0 1 0 x y x y x y          ,可得 0 1 x y    , 所以,直线l 与圆O 公共点的直角坐标为 0,1 ,故直线l 与圆O 公共点的一个极坐标为 1, 2      . 【点睛】本题考查直线与圆的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之间的转化,同时也考查了直线与 圆的公共点的极坐标的求解,考查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题. 【必做题】第 22 题、第 23 题,每题 10 分,共计 20 分,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 或演算步骤. 23. 袋中装有黑球和白球共 7 个,从中任取 2 个球都是白球的概率为 1 7 ,现有甲,乙二人从 袋中轮流摸取 1 球,甲先取,乙后取,然后甲再取,……,取后不放回,直到两人中有一人 取到白球即终止,每个球在每一次被取出的机会是等可能的. (1)求袋中原有白球的个数: (2)求取球次数 X 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答案】(1)袋中原有 3 个白球; (2)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本题是一个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设出袋中原有 n 个白球,写出试验发生包含的事件数和 满足条件的事件数,根据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得到关于 n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 (2)ξ的所有可能值为:1,2,3,4,5,求出ξ取每一个值时对应的概率,即得分布列, 再根据分布列,依据求数学期望的公式求得期望 Eξ. 【详解】(1)设袋中原有 n 个白球, 由题意知    2 2 7 1 1 12 =7 6 7 6 7 2 n n n n nC C     , 所以  1 =6n n  . 解得 3n  ( 2n   ,舍去). 即袋中原有 3 个白球. (2)由题意, X 的可能取值为 1,2,3,4,5. - 24 -   31 7P X   ;   4 3 22 7 6 7P X    ;   4 3 3 63 7 6 5 35P X      ;   4 3 2 3 34 7 6 5 4 35P X        ;   4 3 2 1 3 15 7 6 5 4 3 35P X          . 所以,取球次数 X 的分布列为. X 1 2 3 4 5 P 3 7 2 7 6 35 3 35 1 35 所以   3 2 6 3 11 2 3 4 5 27 7 35 35 35E x            . 24. 如图,已知抛物线 2: 4r y x 焦点为 F ,过 r 上一点 0 0 0( , )( 0)A x y y  作切线 1l ,交 x 轴 于点T ,过点T 作直线 2l 交 r 于点  1 1 2 2, )( , ,B C xx yy . (1)证明: 2 1 2 0y y y ; (2)设直线 AB , AC 的斜率为 1 2,k k , ABC 的面积为 S ,若 1 2 2k k   ,求 S AF 的最小 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6 3 【解析】 【分析】 - 25 - (1)设过点 2 0 0,4 yA y      与 2 4y x 相切的切线 2 0 1 04: x yyl y k        ,与抛物线联立,利 用 0  可得 0 2k y  ,进而可得T 点坐标,再设直线 2 0: 4BC x my y  ,与抛物线联立,利 用韦达定理可得答案; (2)利用(1)的结果可得 1 2 1 2,x xx x ,代入 0 1 0 2 1 2 0 2 2 0 2 1 4 4 2y y y y y y x x k k         ,可得 m 与 0y 的关系,再利用弦长公式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 |BC 和点 A 到 BC 的距离,则可表示出     32 0 22 2 0 0 2 16| | 2 4 yS AF y y    ,利用换元法和求导求其最小值. 【详解】(1)设过点 2 0 0,4 yA y      与 2 4y x 相切的切线 2 0 1 04: x yyl y k        , 联立 2 0 0 2 4 4 yy k x y y x            ,消去 x 得 0 22 04 4 0ky y y ky    , 由     0 2 0 2 0 0 20 16 4 4 0 2 0yk y k ky k y            , 则 0 2 2 0 0 4 4T yx k y y    ,则 2 0 ,04T y     , 因为直线 2l 的斜率不为 0, 设直线 2 0 2 : 4x my yl   ,联立方程 2 0 2 4 4 yx my y x      得 0 2 24 0y my y   , 故 2 1 2 0y y y ; (2)由(1)得 2 1 2 0 1 2, 4y y y y y m   ,则   2 2 1 2 1 2 1 2 2 4 0 0 2 0 1 2 0 4 4 4 16x my my y myy m yx y y y y               - 26 - 2 2 4 4 2 2 0 0 0 0 16 16 ymy ym y      2 1 2 1 2 1 2 2 2 2 0 0 2 0 0 4 4 2 24x my my my y y y yx y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4 2 2 2 2 0 0 1 2 1 20 1 0 2 0 0 0 1 2 1 2 4 2 2 4 0 0 0 0 0 0 2 2 2 0 1 0 1 4 4 16 4 16 4 2 1 2 6 4 4 y y y y y yy y y y y y m y x x x k k mx x xy y y y y y y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整理得 2 3 0 0 04 8 4y m m y y   ,即     0 0 0 04 2 2 2y m y m y m y    , 当 0m  时,点 ,B C 在 x 轴上方,必有 1 20, 0k k  ,与 1 2 2k k   矛盾 所以必有 0 0, 0y m  ,则 0 2 0y m  , 则  0 04 2y m y   故 0 0 2 2m y y        , 则  22 2 1 2 1 2 1 2| | 1 1 4BC m y y m y y y y      2 2 2 2 0 2 0 42 1 4 4 1 2m m y m y        , 点 A 到 BC 的距离 2 2 2 0 0 0 20 0 2 2 2 0 | | | | | |4 1 4 2 1 1 2 y y ymy my d m y m m          ,   2 2 32 0 2 2 0 0 0 0 21 4| | 2 2 | |2 4 ,| | 12 2 4 y S BC d AFy y yy         ,     32 0 22 2 0 0 2 16| | 2 4 yS AF y y    ,令 2 0 2 , 2y t t   , 则       2 22 2 2 33 2 0 0 3 3 32 0 4 2 2 2 4 8 2 2 21 2 y y t t t t t t t t t t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 令 2 ,0 1p pt    ,则     22 2 0 0 2 3 32 0 4 1 2 y y p p p y       则对于函数 2 3y p p p   , 则   ' 21 2 3 3 1 1y p p p p       , 则函数 2 3y p p p   在 10, 3      上单调递增,在 1 ,13      上单调递减, 2 3 max 5 27 1 1 1 3 3 3y               ,     22 2 0 0 32 0 4 5 321 27 272 y y y       ,     32 0 22 2 0 0 2 1 2716 16 6 3| | 2 322 4 yS AF y y         , 故 | | S AF 的最小值为 6 3 . 【点睛】本题考查直线和抛物线的位置关系,考查抛物线中面积的计算及最值的求解,本题 计算量较大,适当利用换元法可使计算变简单,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目.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