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 MB
  • 2021-06-15 发布

高考数学命题角度5_4圆锥曲线的最值范围问题大题狂练理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命题角度 5.4:圆锥曲线的最值范围问题 1. 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离心率为 3 2 ,短轴长为 2. (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 (2)设直线 :l y kx m  与椭圆 C 交于 ,M N 两点, O 为坐标原点,若 5 4OM ONk k  ,求 原点O 到直线l 的距离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 2 14 x y  ;(2) 2 140, 7       (2)设  1 1,M x y ,  2 2,N x y ,联立 2 2{ 14 y kx m x y     得  2 2 24 1 8 4 4 0k x kmx m     , 依 题 意 ,     2 2 28 4 4 1 4 4 0km k m     , 化 简 得 2 24 1m k  , ① , 1 2 2 8 4 1 kmx x k     , 2 1 2 2 4 4 4 1 mx x k   ,     2 2 1 2 1 2 1 2 1 2y y kx m kx m k x x km x x m       ,若 5 4OM ONk k  ,则 1 2 1 2 5 4 y y x x  , 即 1 2 1 24 5y y x x , ∴  2 2 1 2 1 2 1 24 4 4 5k x x km x x m x x    , ∴    2 2 2 2 2 4 1 84 5 4 4 04 1 4 1 m kmk km mk k            , 即     2 2 2 2 2 24 5 1 8 4 1 0k m k m m k    ﹣ ,化简得 2 2 5 4m k  ,②,由①②得 2 60 5m  , 21 5 20 4k  , ∵ 原 点 O 到 直 线 l 的 距 离 21 md k   , ∴   2 2 2 2 2 2 5 94 11 1 4 1 kmd k k k         ,又∵ 21 5 20 4k  ,∴ 2 80 7d  ,∴原点 O 到直 线l 的距离的取值范围是 2 140, 7      2.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离心率为 3 2 ,短轴长为 2 . (Ⅰ)求椭圆 C 的标准方程; (Ⅱ)若圆 2 2: 1O x y  的切线 l 与曲线 E 相交于 A 、 B 两点,线段 AB 的中点为 M ,求 OM 的最大值. 【答案】(Ⅰ)C 的标准方程 2 2 14 x y  (Ⅱ) OM 的最大值等于 5 4 【解析】试题分析:(1)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方程;(2)借助韦达定理表示 OM 的最大值,利用二 次函数求最值. 试题解析: (I) 2 2b  ,所以 1b  ,又 2 2 3 2 a b a   ,解得 2a  . 所以椭圆 C 的标准方程 2 2 14 x y  . (II)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  0 0,M x y ,易知直线l 的斜率不为0 ,则设 :l x my t  . 因为l 与圆O 相切,则 2 1 1 t m    ,即 2 2 1t m  ; 由 2 24 4{ x y x my t     消去 x ,得  2 2 24 2 4 0m y mty t     , 则     2 2 2 2 2 2=4 4 4 4 16 4 48 0m t t m m t         , 1 2 2 2 4 mty y m     , 0 2 4 mty m    , 0 0 2 4 4 tx my t m     ,即 2 2 4 ,4 4 t mtM m m      ,          2 2 2 22 2 2 2 22 2 2 2 16 1 164 4 4 4 4 t m m mt mtOM m m m m                   , 设 2 4x m  , 则 4x  ,    2 2 2 2 3 12 36 9 1 1 25 251 36 8 16 16 x xOM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当 8x  时等号成立,所以 OM 的最大值等于 5 4 . 3. 如图,已知椭圆 E :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离心率为 2 2 , A 、 B 为椭圆的左右顶 点,焦点到短轴端点的距离为 2, P 、Q 为椭圆 E 上异于 A 、B 的两点,且直线 BQ 的斜率 等于直线 AP 斜率的 2 倍. (Ⅰ)求证:直线 BP 与直线 BQ 的斜率乘积为定值; (Ⅱ)求三角形 APQ 的面积 S 的最大值. 【答案】(Ⅰ)见解析;(Ⅱ) 32 9 . 【解析】试题分析:(Ⅰ)由椭圆的方程可得点 P,A,B 的坐标,利用两点式求直线斜率的方法 可 求 出 BP,BQ 的 斜 率 乘 积 为 定 值 -1 ;( Ⅱ ) 当 直 线 PQ 的 斜 率 存 在 时 , 216 7 149 2 2APQS t t       , 20 1t t   , 32 9APQS  ,当直线 PQl 的斜率 k 不存在时, 1 8 8 32 2 3 3 9APQS     ,故综合 ΔAPQS 的最大值为 32 9 . 试题解析: (Ⅰ) 2 2 14 2 x y  . 1 2AP BPk k   ,故 1BP BQk k   . 2y kx k  或 2 3y kx k  ,所以过定点 2,0 或 2 ,03      , 点 2,0 为右端点,舍去, 1 2 1 2APQ APM AQMS S S OM y y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2 22 2 8 2 4 16 98 16 3 92 1 2 1 k k b k k k k         22 2 16 7 1 149 2 2 1 2 2 1k k          , 令 2 1 2 1 tk  ( 0 1t  ), 216 7 149 2 2APQS t t       , 20 1t t   , 32 9APQS  , 当直线 PQl 的斜率 k 不存在时,  1 1,P x y ,  1 1,Q x y , 1 2AP BQk k ,即 1 1 1 1 2 2 2 y y x x   ,解得 1 2 3x  , 1 4 3y  , 1 8 8 32 2 3 3 9APQS     , 所以 APQS 的最大值为 32 9 . 4 已知椭圆 :E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1F 、 2F , A 为椭圆 E 的右顶点, B , C 分别为椭圆 E 的上、下顶点.线段 2CF 的延长线与线段 AB 交于点 M ,与椭圆 E 交 于点 P .(1)若椭圆的离心率为 2 2 , 1PFC 的面积为 12,求椭圆 E 的方程;(2)设 2 1ΔS CMF CPFS  ,求实数  的最小值. 【答案】(1) 2 2 118 9 x y  (2) 2 2 2 试题解析:解:(1) 1 2FC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知, 2 2 2 1 1| | | |PF CF CP    22 2 1 2| |PF a a PF     22 2 1 1| | 3PF a a PF   解得, 1 5a 3PF  , 2 3 aPF  , 4 3 aPC  , 则 1 1 4 122 3PF C aS a    ,即 2 18a  , 2 9b  . 所以椭圆 E 的方程为 2 2 118 9 x y  . (2)设  ,P x y ,因为直线 AB 的方程为 by x ba    ,直线 PC 的方程为 by x ba    , 所以联立方程解得 2 ,ac ab bcM a c a c       . 因为 1 1CMF CPFS S   ,所以 CM CP ,所以CM CP   , 所以  2 , ,ac ab bc x y ba c a c        ,所以   2acx a c  ,  2ab b a cy a c    , 代入椭圆 E 的方程,得       22 2 22 2 24 1 a a cc a c a c           , 即   224 2c a a c       22 a c  , 所以   2 2 21 1 a c e a a c e        2 21 2 2 1 21 1e ee e         =2 2 2 , 因为 0 1e  所以1 1 2e   ,所以当且仅当 1 2e   即 2 1e   时,  取到最小值 2 2 2 . 5.已知点 M 是圆心为 E 的圆 2 23 16x y   上的动点,点  3,0F ,线段 MF 的垂直 平分线交 EM 于点 P . (1)求动点 P 的轨迹C 的方程; (2)矩形 ABCD 的边所在直线与曲线C 均相切,设矩形 ABCD 的面积为 S ,求 S 的取值范 围. 【答案】(1) 2 2 14 x y  ;(2) 8 10S  . 【解析】试题分析:(1)利用定义法求椭圆的轨迹方程;(2)设 AB 的方程为 1y k x m  , CD 的方程为 1y k x m  ,直线 AB 与 CD 间的距离为 1 2 1 2 1 md k   ,直线 BC 与 AD 间的 距离为 2 2 2 2 1 nd k   , 2 2 21 2 1 2 2 2 2 94 4 11 1 2 m nS k k k k             ,从而得到 S 的范围. (2)①当矩形的边与坐标轴垂直或平行时,易得 8S  ; ②当矩形的边均不与坐标轴垂直或平行时,其四边所在直线的斜率存在且不为 0, 设 AB 的方程为 1y k x m  , BC 的方程为 2y k x n  ,则 CD 的方程为 1y k x m  , AD 的方程为 2y k x n  ,其中 1 2 1k k   , 直线 AB 与 CD 间的距离为   1 2 2 1 1 2 1 1 m m md k k       , 同理直线 BC 与 AD 间的距离为   2 2 2 2 2 2 1 1 n n nd k k       , 所以  1 2 2 2 1 2 2 2 * 1 1 m nS d d k k        2 2 2 2 2 1 1 1 1 1{ 2 1 04 4 x y k x k mx m y k x m             , 因 为 直 线 AB 与 椭 圆 相 切 , 所 以 2 2 14 1 0k m     , 所 以 2 14 1m k  , 同 理 2 24 1n k  , 所以     2 2 2 22 2 1 2 1 21 2 2 2 2 2 2 2 1 2 1 2 1 2 4 16 4 14 4 1 4 1 1 1 1 k k k kk kS k k k k k k               2 2 1 2 2 2 1 2 4 17 4 2 k k k k       2 2 21 2 1 2 2 9 94 4 4 4 2 12k k k k               , 2 1 2 1 1 2k k   (当且仅当 1 1k   时,不等式取等号), 所以 94 4 4 42 2S    ,即8 10S  , 由①②可知, 8 10S  . 6.已知椭圆 2 2 2 2: 1x yC a b   ( 0a b  )的右焦点为 F ,过椭圆 C 中心的弦 PQ 长为 2,且 090PFQ  , PQF 的面积为 1. (1)求椭圆C 的方程; (2)设 1 2,A A 分别为椭圆C 的左、右顶点, S 为直线 2 2x  上一动点,直线 1A S 交椭圆C 于点 M ,直线 2A S 交椭圆于点 N ,设 1 2,S S 分别为 1 2A SA , MSN 的面积,求 1 2 S S 的最大 值. 【答案】(1) 2 2 12 x y  (2)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1)由题意求得 1, 1c b  ,则椭圆方程为 2 2 12 x y  ; (2) 由 题 意 求 得 面 积 比 值 的 解 析 式       1 2 22 2 2 2 A SA 1 2 22 2 2MSN t 9 3t 3 2S SA ·SA t 9 t 1 1 4· ·S SM·SN t 3 t 3 3 3t 3                   , 当 且 仅 当 2 29 3 3t t   ,即 3t   时取“ ”. 试题解析: 解: (2)设直线 1 3 2: 2A S x yt   ,代入 2 22 2x y  中, 得 2 2 18 122 0y yt t       ,解得 1 2 6 9 ty t   同理,设直线 2 2: 2A S x yt   ,带入 2 22 2x y  中, 得 2 2 2 42 0y yt t       ,解得 2 2 2 1 ty t    1 2 2 2 1 2 2 2 · 9 1·· 3 3 A SA MSN S SA SA t t S SM SN t t              22 2 22 9 3 3 2 1 4·3 33 t t t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2 29 3 3t t   ,即 3t   时取“ ” 7. 已知圆 ,点 是圆 上任意一点,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交 于点 , 当点 在圆上运动时,点 的轨迹为曲线 . (Ⅰ)求曲线 的方程; (Ⅱ)若直线 与曲线 相交于 两点, 为坐标原点,求 面积的最大值. 【答案】(Ⅰ) ;(Ⅱ) . 【 解 析 】 试 题 分 析 :( 1 ) 由 垂 直 平 分 线 的 几 何 意 义 可 知 , ,满足椭圆的定义。(2)直线 与椭圆组方程组, 由 韦 达 定 理 、 弦 长 公 式 和 点 到 直 线 的 距 离 公 式 , 可 求 得 .由 ,得 及均值不等式可求得 面积的最大 值. (Ⅱ)设 . 联立 消去 ,得 . 此时有 . 由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 . ∴ . ∵原点 到直线 的距离 , ∴ . 由 ,得 .又 ,∴据基本不等式,得 . 当且仅当 时,不等式取等号. ∴ 面积的最大值为 . 8.已知点  1,0F ,点 A 是直线 1 : 1l x   上的动点,过 A 作直线 2l , 1 2l l ,线段 AF 的垂 直平分线与 2l 交于点 P . (1)求点 P 的轨迹C 的方程; (2)若点 ,M N 是直线 1l 上两个不同的点,且 PMN 的内切圆方程为 2 2 =1x y ,直线 PF 的 斜率为 k ,求 k MN 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 4y x ;(2) 10, 2      . 【解析】试题分析:(1)利用抛物线定义求解即可; (2)设出 PMN 的三个顶点的坐标,表示出 ,PM PN 的解析式,化简之后可得 ,m n 为关于 t 的方程   2 0 0 01 2 1 0x t y t x     的两根,然后由韦达定理表示 MN 的长度,最后在 PF 中消去参数 ,m n ,故可以得到 k MN 的取值范围. 试题解析: (1)据题设分析知,点 P 的轨迹 C 是以点  1,0F 为焦点,直线 1 : 1l x   为准线 的抛物线,所以曲线C 的方程为 2 4y x . (2)设  0 0,P x y ,点  1,M m ,点  1,N n , 直线 PM 的方程为  0 0 11 y my m xx    , 化简,得        0 0 0 01 1 0y m x x y y m m x        , 又因为 PMN 内切圆的方程为 2 2 1x y  . 所以圆心  0,0 到直线 PM 的距离为 1,即       0 0 2 2 0 0 1 1 1 y m m x y m x        , 所以          2 2 2 22 0 0 0 0 0 0+ 1 2 1 1y m x y m m y m x m x         , 由题意,得 0 1x  ,所以   2 0 0 01 2 1 0x m y m x     . 同理,有    2 0 0 01 2 1 0x n y n x     , 所以 ,m n 是关于t 的方程    2 0 0 01 2 1 0x t y t x     的两根, 所以  00 0 0 12 ,1 1 xym n mnx x      因为 所以      2 2 00 2 00 4 14= 4 11 xyMN m n m n mn xx        . 因为 2 0 0 0 04 , 2y x y x  , 所以       2 00 0 0 2 2 00 0 4 116 4 1= 211 1 xx x xMN xx x       . 直线 PF 的斜率 0 0 1 yk x   ,则 00 0 0 2=1 1 xyk x x    , 所以 0 2 0 0 0 0 1 14 1 4 k x MN x x x x      . 因为函数 1y x x   在 1, 上单调递增,所以当 0 1x  时, 0 0 1 0x x   , 所以 0 0 1 10 1 44x x     ,所以 0 0 1 10 1 24x x     , 所以 10 2 k MN   .所以 k MN 的取值范围是 10, 2      . 9. 如下图,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上顶点为 A ,左、右顶点为 B C、 ,右焦点为 F , 3AF  ,且 ABC 的周长为 14. (I)求椭圆的离心率; (II)过点  4,0M 的直线 l 与椭圆相交于不同两点 P Q、 ,点 N 在线段 PQ 上.设 MP MQ PN QN    ,试判断点 N 是否在一条定直线上,并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答案】(Ⅰ) 2 3e  ;(Ⅱ) 4 ,3       . 试题解析: (I)由 2 2 2 2| |AF b c a   ,得 3a  , ABC 的周长为  2 14AC a  ,即 2 2 7b a a   ,得 2 7b  , 所以 2c  ,椭圆的离心率为 2 3e  ; (II)显然直线 l 的斜率存在,设 l 的方程为  4y k x  , 设 P(x1,y1),Q(x2,y2),N(x0,y0), 由 MP MQ PN QN  ,得 1 2 0 1 2 0 y y y y y y   ,化简得  1 2 0 1 22y y y y y  ①,-----6 分 由   2 2 4 , { 1.9 7 y k x x y     消去 x,得 2 2 29 7 56 49 0k y ky k    , 得 1 2 2 56 9 7 ky y k     , 2 1 2 2 49 9 7 ky y k   , 代入①式得 0 7 4y k  ,由  0 0 4y k x  得 0 9 4x  , 01 1 0 1 0 1 7 44 41 1 9 4 MP xx PN x x x x x            , 因为 1 9 34 x  ,得 1 9 30 4 4x   ,所以 7 41 3 3      , 因此,N 在一条直线 9 4x  上,实数 4 ,3       . 【法二:显然直线 l 的斜率存在,设 l 的方程为  4y k x  ,不妨设 0k  , 设 P(x1,y1),Q(x2,y2),N(x0,y0), 2 1y y , 由 MP MQ PN QN    ,得 1 2 0 1 2 0 y y y y y y     ,化简得  1 2 0 1 22y y y y y  ①,6 分 由  1 0 1y y y  ,  2 2 0y y y  ,得  1 2 2 1y y y y   ②, 由   2 2 4 , { 1.9 7 y k x x y     消去 x,得 2 2 29 7 56 49 0k y ky k    , 可知      2 2 256 4 9 7 49k k k     2 249 36 1 0k k   , 得 1 2 2 56 9 7 ky y k     , 2 1 2 2 49 9 7 ky y k   ,  1,2 2 56 2 9 7 ky k     , 代入①式得 0 7 4y k  ,由  0 0 4y k x  得 0 9 4x  , 由②式得 2 56 9 7 k k   29 7k      ,得 2 2 56 4 4 342 1 3 1 k k k k       , 因此,N 在一条直线 9 4x  上,实数 4 ,3       . 法三:设 P(x1,y1),Q(x2,y2),N(x0,y0), 2 1x x ,由 MP MQ PN QN    , 得 , ,MP PN MQ QN       所以 0 1 0 1 0 2 0 2 4 1 1 4 1 1 xx yy xx yy                      ,将  1 1,A x y ,  2 2,B x y 代入椭圆方程得 上面两式相减化简得 0 9 4x  01 1 0 1 0 1 7 44 41 1 9 4 MP xx PN x x x x x             , 因为 1 9 34 x  ,得 1 9 30 4 4x   ,所以 7 41 3 3      , 因此,N 在一条直线 9 4x  上,实数 4 ,3     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所使用方法为韦达定理法:因直线的方程是 一次的,圆锥曲线的方程是二次的,故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常转化为方程组关系问题,最 终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故用韦达定理及判别式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重点方法之一, 尤其是弦中点问题,弦长问题,可用韦达定理直接解决,但应注意不要忽视判别式的作用. 10.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已知椭圆 : 的离心率为 ,左、右焦 点分别是 . 以 为圆心以 3 为半径的圆与以 为圆心 1 为半径的圆相交,且交点在椭 圆 上. (Ⅰ)求椭圆 的方程; (Ⅱ )设椭圆 为椭圆 上任意一点,过点 的直线 交椭 圆 于 两点,射线 交椭圆 于点 . ( i )求 的值; (ii)求△ 面积的最大值. 【答案】(I) 2 2 14 x y  ;(II)( i )2;(ii) 6 3 . (II)由(I)知椭圆 E 的方程为 2 2 116 4 x y  (i)设  0 0,P x y , OQ OP  ,由题意知  0 0,Q x y   因为 2 20 0 14 x y  又    2 2 0 0 116 4 x y    ,即 22 20 0 14 4 x y       所以 2  ,即 2OQ OP  (ii)设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将 y kx m  代入椭圆 E 的方程, 可得 2 2 21 4 8 4 16 0k x kmx m     由 0  ,可得 2 24 16m k  …………………………① 则有 2 1 2 1 22 2 8 4 16,1 4 1 4 km mx x x xk k      所以 2 2 1 2 2 4 16 4 1 4 k mx x k     因为直线 y kx m  与轴交点的坐标为  0,m 所以 OAB 的面积 2 2 2 2 2 2 16 41 2 1 4 k m mS m x x k       2 2 2 2 2 2 2 2 2 (16 4 ) 2 41 4 1 4 1 4 k m m m m k k k            令 2 21 4 m tk  将 y kx m  代入椭圆 C 的方程 可得  2 2 21 4 8 4 4 0k x kmx m     由 0  ,可得 2 21 4m k  …………………………………………② 由①②可知 0 1t  因此   22 4 2 4S t t t t     故 2 3S  当且仅当 1t  ,即 2 21 4m k  时取得最大值 2 3 由(i)知, ABQ 面积为3S 所以 ABQ 面积的最大值为 6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