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1.81 KB
  • 2022-11-20 发布

网络经济与政府宏观调控

  • 4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八章网络经济与政府宏观调控教学目的:通过对传统宏观调控理论的了解,认识到由于经济主体及其行为的网络化,不仅对传统的宏观调控理论提出了挑战,而且还极大地增强了国家宏观间接调控的有效性,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清晰、迅捷的经济政策环境。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宏观调控理论产生的原因以及网络经济带给传统宏观调控理论的挑战。\n第一节宏观调控理论的历史回顾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同程度地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国家干预或宏观调控。一、原始的国家干预主义最早的国家干预学说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重商主义。它是一种原始的国家干预主义。基本观点:认为整个社会财富主要表现为金银;取得金银的唯一途径是交换;在交换中必须遵循贱买贵卖的原则。重商主义强调创造大规模的国家经济管理机构,巩固和强化中央政府的管理职能,把国家干预的着眼点放在金银和关税等方面,主张采取各种立法手段和行政措施,制定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符合扩大出口和货币输入的要求。总之,强调国家对内外经济生活实行全面、严格的干预是重商主义体系的重要特征。\n二、经济自由主义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强调市场和个人积极性、反对国家干预的经济自由主义占据了思想的主流,其杰出代表人物主要是亚当·斯密。斯密把他的市场经济理论建立在“经济人”假定基础上。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利己的,其活动的最终动机都是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经济人”在“看不见之手”指引下,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另外,“经济人”的行为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关于政府的职能,斯密认为,在总体知识和信息背景一样的情况下,作为个人的君主并不比普通人高明,个人和市场不能完成的任务,君主往往也不能有效地完成。因此,作为社会利益代表的国家或政府没有必要过多地干预经济运行过程,它仅仅应扮演“守夜人”的角色。\n二、经济自由主义总之,亚当·斯密的上述主张:自由放任、不加干预,是经济自由主义的精髓。亚当·斯密的追随者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完善了这一学说,但他们均没有跳出亚当·斯密的分析框架。经济自由主义在长达两百年的历史阶段里,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直到“凯恩斯革命”的爆发。\n三、凯恩斯主义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宣告了西方传统经济自由主义的“自动均衡”理论的彻底破产。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凯恩斯提出了一套与传统经济学完全背离的经济学说:反对自由放任,主张政府干预。可以说,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诞生。凯恩斯认为,单靠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无法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的心理规律),从而无法实现充分就业。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实行政府干预。为此,他提出一整套围绕着需求管理的政策措施,包括赤字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等等,以增加社会总需求。另外,凯恩斯政府政策应根据具体经济情况的变化,逆经济波动的“风向”采取扩张和紧缩两种行动,以期在膨胀来临之前主动紧缩开支;在萧条来临之前主动扩大开支,使社会总支出保持稳定,以避免经济的剧烈波动。\n三、凯恩斯主义值得注意的是,凯恩斯虽然强调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但这不是要完全取代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是为了弥补市场功能缺陷,恢复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不久,对古典的经济学与凯恩斯的学说进行综合的活动便已经开始。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综合派正统地位的确立。作为新古典综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萨缪尔森认为当代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是“混合经济”,即既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经济。因此,新古典综合派是为“混合经济”服务的官方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特征是它继承和发展了凯恩斯理论,用微观经济学补充宏观经济学,用均衡分析的方法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综合为一个体系。\n四、新经济自由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统治地位,因为它既不能在理论上对滞胀自圆其说,又不能在实践上提出同时对付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政策措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新经济自由主义学者,纷纷对主流学派进行抨击和责难,其中从经济理论方面对新经济自由主义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n四、新经济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各学派的共同点主要有:1、以萨伊定律为理论基础,认为通过市场供求作用的自动调节,能够达到充分就业均衡,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否认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凯恩斯所确认的“非自愿失业”;2、信赖市场供求的自动调节作用,认为通过自由放任可以达到经济均衡的发展,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断言经济危机是由于政府过度干预引起的,即使要干预,也应降低到最低限度;3、坚持传统的健全财政原则,量入为出,开支力求节省,税收力求其小,收支平衡,反对赤字财政;4、主张稳定物价,反对通货膨胀。当然,新自由主义各派虽然在基本理论上是一致的,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n第二节宏观调控理论产生及演变的原因分析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缺陷,使其不能挽救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导致国家干预主义的诞生;而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国家干预主义由于政府自身的缺陷,使其不能解决70年代的“滞胀”问题,促使了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出现。也就是说,市场失灵是政府宏观调控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而政府失灵则推动了政府宏观调控理论的演变。\n一、市场失灵分析市场失灵是与市场功能相对应的概念,指市场机制不能或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看不见之手”的原理。但亚当·斯密本人也认识到,只有当“完全竞争”的平衡和抑制作用存在时,他所声称的市场机制的优点才能完全实现。\n市场失灵之一:不完全竞争完全竞争有四个特征:价格既定。市场上有大量的买主和卖主,任意一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单独行动都不能对市场价格施加可以看得见的影响,而且无论是买者还是卖者都没有可能采取任何联合行动,是市场供求双方的总量决定了市场的价格。产品同质。所有生产者提供的都是同质的、无差异的产品,从而对消费者而言,根本不在乎是哪家生产的产品。要素自由地流动。投入要素在各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完全自由地流动,新企业进入市场,老企业退出市场,都不会遇到障碍。信息充分。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具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和商品知识,都有条件做出合理的消费选择和生产决策,因而就不会有任何消费者会受欺骗而高于市场价格进行购买,也不会有任何生产者会低于市场价格进行销售。\n市场失灵之一:不完全竞争受完全竞争驱动的经济导致投入和产出达到一种有效率的配置。一种有效率的经济处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但是,一旦出现不完全竞争,社会就可能向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内部移动。例如,垄断企业为了取得超额利润,竭力抬高价格和限制产量,就会出现上述情况。当卖主很少时,保证价格由成本决定的平衡和抑制作用就很不充分。上述四个条件在现实中几乎都不存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A·萨缪尔森(PzulA.Samuelson)对此明确指出:“按照经济学者对于这一名词(指完全竞争)的理解,竞争在目前肯定是不完全的。我们甚至不能肯定——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基本性质驱使企业不断扩大——竞争是变得更完全了,还是更不完全了。”\n市场失灵之二: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按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定义为: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给他人带来非自愿的成本或收益,即成本或收益被强加于他人身上,而这种成本或收益并未由引起成本或接受收益的人加以偿付。更为确切的说,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没有从货币上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从定义上可以看出,外部性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称之为外部经济性(或外部正效应),后者称之为外部非经济性(或外部负效应)。譬如某人从个人利益出发建造灯塔,此时其他经过灯塔的人同样也受到灯塔的指引,而这些人并未对此付出成本,某人建造灯塔这一行为就产生了外部经济性。又如厂商在生产时产生的噪声、废气、废水等直接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但厂商但厂商并未对此进行任何补偿,这便是一种外部非经济性。\n市场失灵之二:外部性当外部性存在时,一种商品的价格就不一定反映它的社会价值,结果厂商可能生产太少或太多,从而使市场结果无效率。如存在外部经济性时,由于平均私人收益低于平均社会收益而导致产品供给不足;如存在外部非经济时,由于平均私人生产成本低于平均社会成本而导致产品供给过多。这都使得市场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n市场失灵之三:公共产品所谓公共产品,如国防、广播电视、灯塔、道路、桥梁等,它们都具有两个特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一个商品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的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增加的成本)为零,则该商品是非竞争的。如灯塔一旦造好并起作用,额外船只对它的使用不会增加它任何运作成本,公共电视也一样,多一个观众的成本为零。竞争性商品必须在个人之间配置,非竞争性商品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而不影响任何个人消费它们的可能性。如果人们不能被排除在消费一种商品之外,这种商品就是非排它的。其结果是,很难或不可能对人们使用非排它商品收费—这些商品能够在不直接付钱的情况下被享用。比如一个国家的国防,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n市场失灵之三:公共产品非竞争和非排它的公共产品以零边际成本向人们提供收益,而且没有人会被排除在享用它们之外。公共产品的这两个特性引发了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人们对公共产品不愿付费、只顾免费享用的“搭便车”问题(free-riderproblem)。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私人投资公共产品难以获得回报,这意味着市场价格机制丧失了激励私人提供这类产品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n市场失灵之四:信息不对称A、囚徒困境(集体非理性)囚徒甲坦白不坦白囚坦白徒乙不坦白-5,-50,-10-10,0-1,-1\n市场失灵之四:信息不对称囚徒困境表达了经济人基础上的功利追求的集体理性与个人理性的内在困境。由于甲乙双方不能沟通信息,在最大化自我利益的考虑下,必然导致对双方都不利的结果。即双方理性选择的结果却并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这表明以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追求这种工具理性的方式来达到自己最大效益,并不是普遍有效的。生活中类似于囚徒这样的大大小小的“困境”几乎到处可见,如“三个和尚没水喝”、“价格战”、“军备竞赛”等等。这些都是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产生的个人理性导致的集体非理性。\n市场失灵之四:信息不对称B、劣币驱逐良币(逆向选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低质量商品或服务会把高质量商品或服务逐出市场。典型例子:保险市场、信贷市场克服逆向选择的机制:声誉、标准化、市场信号(教育、保证和保证书等)\n二、政府失灵分析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使政府调节或干预成为必要。然而,政府在力图弥补市场缺陷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产生另外一种缺陷,称之为政府失灵。具体来讲,政府失灵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n(一)、政府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差距政府调节经济活动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基础上的,即其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是一致的。然而,现实中这两者是存在差异的。首先,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自身的利益;其次,政府机构本身也不是一个没有自身利益的超利益组织,而且将政府官员的利益内在化为政府的利益;最后,政府并不能完全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它往往为一些有影响的特殊利益集团所左右。正是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导致政府在发挥经济功能过程中的失灵。\n(二)、政府机构效率问题政府经济功能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政府机构必须是有效率的,其投入与产出是经济的。然而,现实中的政府机构往往是高成本、低效率,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府官员之间缺乏竞争导致低效率;二是政府没有动力去降低成本;三是监督和约束政府的手段不完备。\n(三)、不完全信息政府在进行决策时同样面临着信息的不全面、不准确以及时滞问题,使得制定的政策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政策时滞:指政府从认识经济形势决定采取政策直到政策实施并发挥作用的时间间隔。任何一项政策都会有一定的时滞,而时滞长短对政策的实施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政策时滞可分为内在时滞认识时滞决策时滞行动时滞外在时滞:政策效应时滞\n(三)、不完全信息认识时滞:指决策者从研判经济风向、态势,到开始认识到需要采取某种经济政策之间的时间间隔。影响这种时滞长短的主要因素有:经济统计系统的效率、决策者的素质、经济大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决策时滞:指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措施到作出实施某项具体的政策措施决策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财政政策的决策时滞要长于货币政策,原因在于这两种政策的决策主体和决策过程很不相同。行动时滞:指作出有关经济政策的决策以后到这一决策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财政政策的行动时滞要长于货币政策。外在时滞(政策效应时滞):指某项经济政策被付诸实施后到该项政策对经济产生较充分的实质性影响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财政政策的外在时滞要短于货币政策。\n(四)、政府行为派生的外在性问题政府干预调节经济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纠正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然而,当政府试图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弥补市场功能缺陷时,常常会产生某种难以预料的副作用和消极后果。比如政府推行的各种管制和福利性政策产生的外在性以及寻租现象的普遍存在。总的来说,信息因素是导致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最重要因素,要克服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信息因素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n第三节网络经济对传统宏观调控理论的挑战网络经济是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依赖网络从事经济活动的虚拟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与实体经济两足鼎立的局面,且有取代实体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之势。另外,政府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并且信息网络作为资源配置的“第二只看不见之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逐渐增强。因此,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由于宏观调控的主体、对象、手段出现了新的变化而使宏观调控呈现出新的格局。\n一、网络经济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足鼎立的经济传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主,对实体经济的研究构成了传统经济学的基础框架。实体经济也是传统宏观调控理论的基石,上述各种宏观调控理论均是针对实体经济建立起来的。网络经济下,虚拟经济蓬勃发展,并且出现了许多崭新的经济活动主体,如虚拟企业、虚拟银行、电子商务等等,这些虚拟经济主体通过网络从事经济活动,其规模不断扩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形成了两足鼎立的局面。因此,新的经济形式——虚拟经济的出现使传统的宏观调控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迫切要求宏观调控理论的更新。\n二、网络经济是资源三重配置的经济网络经济下,资源配置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市场机制和政府计划,而且还包括新出现的信息网络。(一)、市场机制——“看不见之手”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方式。它以货币为媒介,以价格为诱导,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但是在某些领域,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不可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可以说,市场配置资源是高效率的,也是高耗能的。\n二、网络经济是资源三重配置的经济(二)、政府计划——“看得见之手”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要求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弥补市场缺陷。政府调节是根据自上而下的命令推动进行的,它虽然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调节经济、配置资源的职能,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了政府失灵的存在而使资源的优化配置无法实现。可以说,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是高耗能、低效率的。\n二、网络经济是资源三重配置的经济(三)、信息网络——“第二只看不见之手”信息网络作为一种经济调节手段是网络经济条件下所特有的。它是一种超越市场的、无数个决策主体通过信息网络进行的相互协同式的调节。信息网络配置资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人平等,共享信息,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和对信息反馈;二是使人们能够实现预期,就是由原来市场上“看不见之手”转化为可能“看得见之手”。这样,市场主体可以在信息网络上及时了解市场供求状况,并通过专用的信息网络系统极为迅速的做出对应决策,改变自己生产的数量和产品价格,在最大限度内达到市场出清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低耗能、低成本、高效率。\n二、网络经济是资源三重配置的经济总之,网路经济条件下“第二只看不见之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纠正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且作为一种崭新的调节力量为宏观调控新格局的开创提供了可能。\n第四节 网络经济下宏观调控的新格局一、宏观调控主体的新变化网络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体呈现出三种具体形态,即“第三者政府”,“电子化政府”和“智能型政府”。“第三者政府”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政治学家莱斯特·萨拉蒙率先提出,它是适应网络经济而出现的。它改变了传统政府总是利用行政手段提供过度服务的状况,而使用各种新的手段来实现信息化管理。“第三者政府”的基本功能就是“指导”。即它只是集中精力指导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方针政策、法律规则以确保各个市场主体之间公平自由竞争,而不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供本应由私营部门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中央政府只是“掌舵”,而不“划桨”。\n一、宏观调控主体的新变化所谓“电子化政府”,简单地说,就是指信息网络化的政府,即跨网络政府。它通过信息网络将政府信息基础设施与其外部任何可以数字化的经济主体、社会机构及世界上其它国家相联结。政府的跨网络运作不仅可以节省政府开支,而且信息网络的运用提高了政府的运行效率,使政府的决策基于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基础之上,同时政府可以更快、更符合效益、更方便地将更好的服务提供给社会大众。\n一、宏观调控主体的新变化网络经济是一种智能型经济。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竞争的优势已经不再属于那些自然资源最丰富或者资本实力最雄厚的国家,相反,智能主宰一切,它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网络经济中的政府必须是具有创造能力的“智能型政府”。“智能型政府”就是那种特别强调“科技”和“人才”,支持“技术”的开发和“主意”的生产,借以加速经济增长的政府。“智能型政府”的确切内涵体现在它所执行的新型产业政策之中,主要包括增加研究和开发投入,鼓励“主意”生产;推动技术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教育投入,培养后备人才。\n二、宏观调控对象的新变化网络经济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存,这两者共同构成了网络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对象。网络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逐渐占据统治地位。虚拟经济是通过网络虚拟空间从事的经济活动,包括从产品概念、产品创新到产品的生产、制造、销售和最终的消费都实现了“网络化”。虚拟经济基于其自身的信息优势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而成为网络经济下宏观调控的重点,并依赖于它与实体经济的千丝万缕联系和对实体经济巨大的引导作用,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在虚拟经济中,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等等新型经济组织形式充当了经济活动的主体,构成了宏观调控作用的直接对象。\n(一)、虚拟企业虚拟企业这一概念最早是在80年代由麻省理工学院创造的。它用来指这样的一种网络式的价值创造共同体,即由多家独立公司为抓住和利用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的各成员企业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担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一旦市场机遇不存在,立即调整策略目标,调整虚拟企业的组合方式,以高弹性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通过虚拟企业的运作,可迅速有效的集中为满足某个特定市场所需的全部资源,(分散在广阔的地域并且归属于不同产权主体),从而达到及时满足顾客需求的目的。\n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区别1、实行扁平化的横向管理。虚拟企业内部的管理层级应对信息流的高度应变性而相应变得扁平化,传统的中层经理的监督和协调功能已经被计算机网络所取代,处于企业管理层最顶部和最底部的人员可以通过计算级网络实现沟通和联络。公司主管可以在高效的信息传输的基础上,迅速预测并采取应变措施,指导企业活动。因此,传统企业金字塔式的纵向管理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扁平的横向管理。\n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区别2、信息流支配物质流。虚拟企业是建立在发达的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利用大量先进的网络应用程序实现生产和经营、扩大销售,使企业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虚拟企业通过信息网络实现快捷的信息交流,正确指导物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从而使企业的信息流支配着企业的物质流。\n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区别3、通过信息网络实现资源整合。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是关键。而推出新产品最快的办法是把不同企业的现有优势资源、依靠电子网络手段实现统一指挥,迅速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的经营实体,即虚拟企业。当市场出现新的机遇时,具有不同资源优势的企业组成一个临时的企业联盟,共同应付市场的挑战、参与竞争。这样,可以保证合作各方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有效合作。通过信息网络进行合作是网络时代实现资源整合的必由之路。\n(二)、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具体含义指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和基础设施并且通过一定的协议而联系起来的电子网络环境,如Internet、Intranet和局域网,来进行交易,以及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并创造新的商机等所有商务活动的方式。电子商务用途较为广泛,它既可以存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可以在消费者与企业之间,还可以发生在企业与政府之间,甚至是个人与政府之间。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包括企业内部(尤其是跨国公司内部)通过网络进行资源调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向消费者直接提供各种消费品和服务,这样免除了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了各种中间费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主要是政府采购和企业纳税。在美国,政府采购清单通过互联网发布,公司可以通过网络作出回应,同时在征收公司税时,政府也通过电子交换方式来完成。政府和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主要发生在纳税和参与政府决策、提出合理化建议等方面。\n三、宏观调控手段的新变化网络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主要手段是现代化经济手段调节和信息网络调节的综合利用,即通过建立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参数进行分析和信息处理,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通过信息网络来影响市场经济主体的利益和决策,借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经济手段的调控在网络经济条件下表现为参数调节,如利率、税率、汇率等作为经济参数,通过信息网络中这些参数的变化来引导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可见,在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信息网络这只“看不见之手”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传递和调节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手段是“看得见之手”和“看不见之手”的综合运用。\n本章小结在对传统的宏观调控理论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揭示出其产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并阐述了网络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对象及手段所呈现出来的新形态,展现出网络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新格局。关键术语: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囚徒困境政策时滞第三者政府电子化政府智能型政府虚拟企业\n思考题:1、简述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表现。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其局限性。3、简述网络经济对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4、简述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区别。

相关文档